《給教師的36條建議》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6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36條建議》讀後感

“後進生”,有時候我們直接地叫“差生”。有人說“差生”帶有歧視性,說“差生”把學生貼了標籤。難道“後進生”不是一種標籤嗎?還有許多叫法稱呼這樣的學生:“個性生”、“潛力生”、“學困生”等等。其實不管叫什麼,教師對這類學生的認識是明確的,就是“差”,就是“後進”。李鎮西老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告訴我們,“好”與“差”,“先進”與“後進”,是一種客觀而動態的存在。我們與其在叫什麼上變著花樣地“發明”稱呼,不如在如何善待、如何轉化方面動腦筋。重要的不是怎麼叫,而是如何對待這類學生。所以,轉化後進生的前提,是教師本人先“轉化”自己。要轉變自己的眼光。換一種兒童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也就是站在後進生的角度看他,我們的心情也許會不一樣的。你不但會感到這些孩子不但可憐,而且可敬。

例如:後進生聽不懂課,可是他們一年四季無論寒風凜冽還是烈日炎炎,每天總是準時(當然,有時也遲到,也曠課)到學校來做一件事,聽他們聽不懂的課。這是什麼概念?換做你,你能做到嗎?成人聽一堂枯燥的報告都覺得度日如年,可這些孩子,每天都在教室裡受著殘酷的精神折磨——聽他們根本聽不懂的課,一聽就是三年、六年!他容易嗎?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我們作為老師具備嗎?

第二,後進生長期堅持聽他聽不懂的課,他換來的是老師的`呵斥,是同學的嘲笑,是家長的打罵。然而,面對呵斥、嘲笑和打罵,他們從來不氣餒、喪氣,不悲觀絕望,第二天依然揹著書包來到學校走進課堂,而且還樂呵呵的,對老師還是有禮貌,對同學依然友好。這種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此樂觀豪邁的生活態度,一般學生有嗎?

還有後進生一般不記恨老師。雖然有時候他也和你頂撞幾句,但事過之後,你也許還在生氣,他卻忘記了,碰見你依然“老師好老師好”叫你叫得甜蜜蜜。經常聽老師們說,學生畢業之後,能夠經常回來看老師的,往往是那些在學校經常被老師罵得狗血噴頭的後進生。不管後進生在學校怎麼被老師罵,甚至有時候還是被冤枉的,可這些孩子回母校首先看的,還是當年罵他罵得最厲害的班主任。如此寬闊的胸襟,我們有嗎?

李鎮西老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讓我感受到李老師的智慧和情感。李老師真正做到了“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不管面對何種型別的學生,作為有責任心的教育者一定不能放鬆或放棄自己的責任,做一點算一點,能挽救一個算一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情懷、精神、理念、原則和方法、技巧。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