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1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本書以“建議”的形式彙編,從對話的視角出發,關注的是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書中各篇文章的作者以幼兒園一線教師為主,書中的建議是他們對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全面涉及了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各個方面。這本書不是在簡單說教,而是倡導和詮釋了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要素:關愛、對話、反思、合作。

這本書中特別是講到要關注每個孩子。《綱要》總則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為每一個幼兒提供發揮潛能,並在已有水平上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和條件。”

在幼兒園裡,孩子的個別差異是非常顯著的,有聰明、靈巧的孩子,有調皮、膽大的孩子,有膽怯、退縮的孩子,作為幼兒園教師,既要關注好的孩子,也要關注差的孩子。更要關注不聲不響的孩子。要嘗試多種方法,全面關注幼兒。在以前的班級中,我們班的小哲屬於那種默默無聞www。的孩子,每次的活動中很難看到她的身影,偶爾老師點到她的名字請她回答問題的時候,她也總是顯得很不自信,為了這件事情我們也曾經跟她父母聊過,從父母口中我們得知,家中的小哲不是這樣的,在家裡,小哲非常開朗,平時還經常到鄰居家表演節目呢!對此,我們也覺得很困惑,為什麼小哲在幼兒園跟在家是兩個樣子的呢?然而在一次舞蹈活動中我無意中發現她在舞蹈方面的天賦,找到這一閃光點,我通過談話、鼓勵、表揚的方式引導幼兒意識到自己的優勢,並利用集體的力量讓她意識到自己的強項,並建立她的自信心,慢慢地我們發現小哲的進步,並且在其他領域也有了或多或少的改變。

這件事情給我的感觸非常大,孩子的改變讓我想了很多,我覺得,不論是什麼孩子,他們是需要成人的肯定的,而我們,則要細細觀察自己班級中的每一個孩子,及時地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從而來放大,以此來促進孩子取得更多的進步,得到更多的發展,變得更加開朗、自信。作為幼兒園教師,我清楚地意識到關注每個孩子的重要性,只有我們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點,才能促使每個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才能讓每個孩子不斷地進步,更上新臺階。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在《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的第一輯的第七篇《少一些指責,多一些關愛》中,文章沒有深奧的理論性語言,沒有精彩的文筆,只是以平淡、簡潔的語言介紹了方老師對待一個個性特別孩子的教育故事,小班讀後感。我看了以後,深有同感。

記得去年我帶的小班中,也有這樣一個特別的孩子,每天入園時,總會在大門口發脾氣不肯自己走進來,非要老師上前去拉他。到活動室後,他就待在角落裡一動不動,不管老師怎麼哄,他就是不理不睬。於是老師就隨他去了,想等他的脾氣發完。只是到後來,他會匍匐到地上,眼淚鼻涕流一身,甚至連小便也拉在身上,最後只好請家長接回家。後來多次跟家長溝通教育也無濟於事。後來,無意間的一件小事發現他原來是個要求上進的孩子。於是,我們就抓住他的這個心理,不時地用鼓勵的語言表揚他,並且時常地做一些關愛的動作,如:摸摸他的頭,牽一下他的小手等。漸漸地,他的脾氣不見了。第二學期的一天,他拿了一大袋水果來園,我問他:“這些水果是給小朋友吃嗎?”他搖了搖頭說:“是給你吃的。”我聽了深受感動。

常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帕蒂.惠芙樂認為:孩子的“非正常”表現如果處理得好,會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她認為,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是在宣洩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成人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洩。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管理過程中,當孩子哭泣、不合作、發脾氣、不講道理時,老師就會感到沮喪、氣惱、煩躁等,自己的情緒也變得更加惡劣,常常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其實,這樣只能使孩子變得更加恐懼不安,孩子的心理問題也會隱藏得更深、更持久。因此,我們需要用理智與冷靜管理自己的情緒,更多地去理解、寬容與等待孩子,用愛心和耐心堅持傾聽孩子的心聲。

老師不妨少一份指責,多一些捫心自問:“愛孩子,我真的準備好了嗎?“老師首先要愛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愛心去呵護每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真正地喜歡老師、信任老師。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轉眼間,兒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從這個暑假起,才開始關注身邊的這個小朋友:個子長高了不少,語言表達能力尚可,喜歡問為什麼;能背誦幾首唐詩,會唱幾首兒歌,居然還會背誦26個英文字母,可是對數字和顏色卻極其不敏感;對待同伴很友好,也很大方……

和兒子相處的這兩個月的時間裡,我從各個方面對他進行觀察、瞭解,在對待這麼一個家庭“主體”的過程中,我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對待我將要迎接的那些小班孩子們,他們和兒子一樣大。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主體”,他們備受家人關注,可是到了幼兒園後,他們就成為了班級中的小個體,這個時候教師對他們的態度是極其重要的。我們需要“關注每一個孩子”,而對於孩子來說“愛可以這樣簡單”。

當我和兒子一起認識數字,反覆數數、認讀的時候,當他搞不清楚、記不住的時候,我的心裡會這樣想:為什麼幾個簡單的數字記不住?有點笨,而且還會大聲地責怪孩子。但是冷靜下來仔細考慮,孩子之前對這方面接觸較少,一下子想讓他掌握或許有些困難,又或者是自己運用的方法不對,孩子不能接受,再或者是孩子的年齡特點、個體差異所致,看著兒子那痛苦的.表情,我的心裡也不是滋味;當兒子上好廁所,跑到我面前要我幫他拉褲子的時候,這個時候該怎麼做?當然是要教給孩子穿衣物的技能,從最基本,最簡單的步驟開始。所以,我們接下來該如何對待自己班上的孩子?充分了解孩子,因為每個孩子在入園前的各項技能、認知水平等都是有差異的,我們需要真正地去關注每個孩子,為能力較弱的孩子搭建好上升的梯子,不能急於求成;為能力較強的孩子提供更高的大樹,讓他們繼續向上跳一跳,摘到更高更多的蘋果。“一味指責”並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

“愛,也許只是一個簡單的擁抱、一個甜美的微笑、一聲輕輕的問候……也許還可以更簡單!”用心去愛班上的每一個孩子,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這樣我們會和孩子一起,成長得更快。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新學期開學,會有很多變化。孩子轉進轉出,老師調進調出……最近,因這些變化引起了一位家長的訴求,著實讓我對我們家長無度的愛而感慨萬千。

事例描述:

因教育局人事調動,**班兩位帶班老師均離開本園至外園工作,在即將開學的日子裡,園長室對這一班級的孩子發了一個前期預告,告知家長這一變動,希望能得到家長的理解。在報名這一天,班中一家長還是以孩子不能接受兩位新帶班老師找到園方,反覆針對園方的這一決定表示不滿。這位家長如此的著急和處事的態度,不禁讓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長工作的難做,同時也讓我想到了在《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處理“家長投訴”。確實,現在的家長,在對待自己寶貝的獨苗的教育中,往往因為知識的缺乏或過於溺愛,導致產生家園教養的不一致。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站在科學教養、為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上可以這樣處理

1.正面應對:對於園方不能規避的情況,明確答覆家長回到原來狀態是不可能的。我們成人能做的就是儘快幫助孩子適應變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2.科學教導: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對待生活中突然發生的事件,並快速地適應,這是孩子今後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當然,首先,在做到這一點前,家長要學會運用這一技能。如果家長都不能適應這種必然的變化,談何教育引導好孩子。

3.曉之以理:如果孩子確實因為這一變化而產生強烈的不適應,那麼說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環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較弱、面對困難的解決能力較差,這些狀況都會影響孩子健康全面發展,教師有必要與家長在今後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加以關注並多進行適應性教育,而不是讓孩子迴避一些變化。

4.動之以情:從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長焦慮的心情,並與家長共同承擔起幫助孩子的責任,多關心幫助孩子,使其儘快適應新環境、新老師。

讓家長理解教養孩子需要有技巧、需要懂方法,一味地包辦、過度地溺愛,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老師專業的眼光和科學的教養方式,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感受很深,特別是本書內第三章內講到我們教師要關注教學的每一個細節講得很有道理,我也很有同感。

書中講到:關注教學細節,就是要關注我們在活動中習以為常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微笑、關注我們在教學中的每一句話評價、每一次互動。這些細節都能反映出教師的教育理念,體現出教師的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在設計每一次活動方案時,都要注重教學細節的預設,讓細節成就精彩的課堂;同時,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捕捉精彩的細節,善於發現並利用課堂上孩子的亮點甚至缺點,巧妙、準確地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讓這些細節為精彩的課堂增輝。

在我組織的一次活動《老狼老狼幾點鐘》這個體育遊戲中,雖然是個傳統的遊戲,但是我班的孩子一直非常喜歡玩。這個遊戲能提高幼兒快速四散跑和躲閃能力。在一天早上晨間活動的時候,我問孩子們你想玩什麼遊戲,孩子們又異口同聲地說:“老狼老狼幾點鐘”,從這可以看出孩子對此遊戲一直比較興趣。活動時我扮演老狼,當我抓住了一兩隻小動物之後,我依然像以前一樣讓被捉住的小朋友站在一邊等待,等待著下一輪。但我發現被捉的幼兒只得站在邊上,不能參加遊戲,我想這樣對孩子也不好。

於是我急中生智,拉起被抓住的“小動物”往自己的“洞裡”拖,嘴裡還叨嘮著,“天黑我要吃掉你們”。沒有被捉住的孩子一下子緊張起來,施豪大喊道:“咱們要把他們救出來”,對呀!可以給幼兒創造救助的機會,於是我給幼兒講解新的遊戲規則,當老師說:“老狼休息了”,全體幼兒可一擁而上去救他們的同伴。另外我還提出要求:“救小動物時,你要當心,不要再讓老狼捉了。”這時孩子們開始想辦法了,一些孩子吸引老狼,另外的孩子趁我不備抓住自己的同伴就跑。“成功了!成功了!我們救出小動物了。”這時每個幼兒開始歡呼雀躍,也把遊戲推向了高潮。通過這項活動,我感覺到在各項活動中應該做一個有心的老師,有心留意孩子,有心觀察孩子,那你才能進入孩子的童心世界,教育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一次成功教學,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作為教師,不僅要注意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流程,更應該關注那些看似簡單的細節問題。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暑假裡我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覺得本書對我們幼兒教師非常適宜,特別是對於我們今後的工作幫助很大,在書中第三章中講到教師要聽孩子的話,教師要抓住生活中的隨機教育,我覺得講得很有道理,下面的一個例子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 。

我們的午睡室邊上有幾棵含笑樹,午睡起床後總有幾個小朋友在那裡看看玩玩,在每次午睡起床後總有兩三個、三四個一堆圍著在那裡,當我走過去一看,他們手上都沾滿了泥,本來想大聲批評他們,但是我壓住了火氣想看看它們到底在觀察和什麼,於是我問:“你們在幹什麼”?這時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在看泥土裡有什麼”?接著我繼續問他們:“那你們看見泥土裡有什麼?”“有小螞蟻”,“還有小螺絲”,“還有蚯蚓”,“還有西瓜蟲”,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說開了。我說:“小朋友你們觀察的真仔細,那你們再觀察一下,等一會記得要把小手洗乾淨呀!”在吃完午點後我組織幼兒進行了討論,說說土壤有什麼作用,土壤裡還有些什麼?小朋友興趣非常濃,你一言我一句的討論得很積極。

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到處都有教育的機會。有時我們之所以會錯過日常活動中這些大好的教育時機,是因為我們往往比較重視對幼兒進行有計劃的系統教育,而忽視偶然事件中的隨機教育。如果我們教師的頭腦裡樹立起了隨機教育的觀念,善於捕捉隨機教育的機會,善於利用,那麼教育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它們轉化為我們教育活動中的活教材,把握時機,積極引導,使幼兒在順其自然中掌握新知識,真正做到“有效有學”。如上面看似一個小小的觀察,卻滿足了孩子的部分好奇心,在孩子自己感興趣,想探究問題時,作為老師,隨時解答孩子們碰到的問題,有助於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最主要的是沒有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樂於提問,敢於提問。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當每個人從學校踏出的那一刻起,就憧憬著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滿懷夢想與希望,編織了一個個美麗的夢想。然而隨著工作中競爭與壓力的聚增,讓那些曾經懷揣著夢想的青春也退去了絢麗的光環,隨之而來的是對工作的倦怠,昔日的職業幸福感逐漸褪去。

當歲月磨平了幸福的痕跡,我們不得不再次去尋找它,值得慶幸的是隻要有心,總能有所收穫。

在最近看的《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我的情緒我做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反思”再次告訴我們工作態度的選擇取決於我們自己,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工作的不同方面,常常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情緒,得出不同的結果:把注意力放在積極的方面,可以使人產生樂觀的情緒;反之。則會使人產生悲觀的情緒。當我們無法改變現狀時,不妨有意識地轉移注意的焦點,緩解消極的心理情緒,讓自己走出陰霾。的確,態度常常會左右了人的情緒,而能改變的則是轉移自己的注意。不妨學著慢慢地來尋找:

從孩子的身上尋找: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孩子,雖然有時日常的繁瑣事情讓我們覺得很累,但當看著孩子們那天真的的笑臉,信賴的眼神,聽著他們相互間的童言稚語,看著他們相互間的趣聞趣事,我們的臉上不自覺地會流露出笑容,而這種笑是發自心底的,真情地流露,也是幸福的!

從日常的工作中尋找:不可否認,幼兒老師除了一日活動的帶班,還需要不斷地充電,提高素養。各種比賽、公開活動常常不斷,可是當自己通過努力,經過了一次次地歷練後,再回頭會發現,自己的付出是值得,因為努力後的收穫是無法用物質去衡量的,這中滿足也是幸福的!

從同伴中尋找:一個團結的團隊讓人學到很多,在我們這樣的一個教師隊伍中應該值得慶幸的是大家沒有彼此的保留,坦誠相待,當有人有疑惑不解時,彼此總能相互幫助,不求回報。同伴間的幫助與提點總能讓人收穫頗多,這種不求利益回報的同伴關係,也讓人感到幸福!

也許每個人對職業幸福的定義不同,只要我們用心地去多傾聽、多感受,多尋找,相信一定能體會到更多做老師的幸福感!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作為幼兒教師,每天充斥在耳邊的恐怕是孩子的各類“告狀”了。其實,告狀再多,內容也不外乎是小朋友之間的摩擦、糾紛。面對如此多的小報告,如果老師事事都親自處理,估計別的事就沒空做了;但是如果不去處理又好像也不妥。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例如:放晚學了,大家都在整理自己要帶回去的玩具、衣物,忽然,偉偉跑來告訴老師:發現自然角里有片植物的葉子好像是被摘掉了!我把目光轉向其他孩子,“我沒摘!”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大家都這麼說。為正視聽,老師理所當然地要“立案偵查”。於是,我對全班小朋友說:“到底是誰摘的?”沒一個人承認。我追加了一句:“是不是有人很喜歡這片葉子才去採下來的?只要你說出來,我會原諒你的。”可是,還是沒人站出來承認。

情況變得有點尷尬,“真凶”沒找出來,大家又都不承認是自己摘的,真有點“騎虎難下”的感覺,就這麼僵持了一會兒,楠楠忽然大叫:“我知道啦,是它自己掉下來的。”好傢伙,原來剛才有陣風吹過,原本就比較脆弱的葉子就又掉了一片下來。這下,老師和小朋友們都鬆了一口氣。

記得前蘇聯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叫《誰打碎的花瓶?》,目的就是為了教育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直至今天,老師們也是常常本著這個目的在教育孩子。可是,當全體孩子都矢口否認,當他們都用無辜的目光看著你時,老師是否還需要去揪出“肇事者”呢?

我想,在處理這類事件時,老師們都要在心裡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是讓孩子通過這件事受到教育來得重要,還是揪出真凶重要?”其實,就算成功查出是人為的“破壞”,也不能改變植物的現狀。可能是孩子們整理玩具衣物時不小心碰落的,也可能被風一吹自然掉落的,就算是故意摘掉的,也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許只是因為好奇罷了。我想,在有的時候,老師也應該給自己找個合適的臺階下,千萬不要因為急躁而亂了分寸。記住自己是“教育者”而非“執法者”,及時抓住教育的契機,避免尷尬才是最關鍵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