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詩歌教學所得

來源:果殼範文吧 6.83K

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探索著詩歌教學的新路徑。因為喜愛,所以珍惜;因為珍惜,所以格外小心。

探索詩歌教學所得

美麗而經典的詩歌,是我們心頭的床前明月光,是我們夢裡的花落知多少,是我們恍惚間的山深聞鷓鴣——平淡素樸而攝人心魄。堆典故砌辭藻,並不能造就深邃的優美;用平常的文字,搭配出新奇的意境,絢爛之極終歸平靜,才會美到極致,才會成為長盛不衰的永恆。

我讀到的第一首詩是一年級課本上的《畫》:“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大約因為遲鈍,我當時並未能理解這首詩,直到上國中了,聽別的小孩咿咿呀呀時,才瞬間大悟——哦!難怪詩歌題目叫“畫”啊!那是我第一次有頓悟的感覺,一直沉寂在記憶裡的第一首詩頃刻間復活了!至於老師當時講了什麼,是半個字都不記得了的。從那以後便喜歡讀古詩,但很多時候讀不懂,只是一種隱隱約約朦朦朧朧的喜悅。

很長一段時間,我熱衷於解析詩歌,直到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解析到自己都要作嘔的地步,我才知道對於詩歌教學,我犯了巨大的錯誤。我清晰地記得,這句詩我是從九年級語文教材後面附錄部分的滿滿一頁文字裡尋到的。當時也不懂,只是覺得真美啊,真美啊,美到我好幾次把它畫成了畫。但是,不幸,自從給學生們解析過幾回以後,它在我心中就死了。我沒能在學生心中植下“壯美”的種子,反而親手摺斷了我自己心中“雄渾”的幼苗。詩無達詁,朦朧是詩歌的生命,想經由解析而明晰乃是詩歌之美的死路。罪過!我曾經讓無數詩歌的美窒息而亡。

我以為,把“詩歌賞析”納入會考的必考專案,是加速詩歌的死亡。這類賞析題目通常是4分:2分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寫思鄉懷親,忠君報國即可;2分賞析某個動詞或意象,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之鬧字,標準答案是“鬧字採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體現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不按這種格式回答是要扣分的。因為語文考試受標準答案的制約,我也不得不這麼教我的學生。記得一次段考,賞析“誰家玉笛暗飛聲”的“飛”字。我可憐的語文課代表的回答是:“飛字把玉笛聲比作長翅膀的小昆蟲,讓我聯想到笛聲的輕盈悠揚”。多麼靈動而詩意的`感受啊,可惜閱卷老師半分都沒有給。濤歌被淮給毀了?語文教學被誰給毀了?被標準答案毀了,被閱卷老師的刻板給毀了啊!

詩歌,是表達瞬間感受的。寫詩,是把瞬間感覺翻譯成文字的過程。這種翻譯定格,本來就包含著感受的失真。即使詩人自己,也未必認為他筆下此時此刻的文字就妥貼細膩地傳達了他彼時彼地的感受。何以我們相隔千年百年,竟狂妄地以為標準答案就是詩人當時的唯一感受?甚至竟可笑地判定不同的表述就是錯誤的理解?

讀詩,是一種不足為外人道的隱祕感受,是讀者生活體驗和詩人生活體驗的共振,是幾千年前曾經活潑潑幾千年後依然華麗麗的人生經驗通感。偉大的詩人和偉大的詩歌一樣,都是永生的,從不曾離去。正是在這個認識基礎上,我的詩歌教學嘗試著採用對話式教學,引導學生和詩歌深入對話,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貼近千百年前詩人的呼吸,引導學生在庸常的生活裡見到另一種詩意的存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