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探索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1W

【摘要】 現階段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而學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本文闡述了生物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轉變教學觀念,通過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自信、自立、自強等健康心理,以及如何結合教材內容,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適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掌握了一些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有效策略,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探索論文

【關鍵詞】 生物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中國小生心理疾患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從全國的調查情況看,中學生有較強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強的僅佔38%,意志力強者佔20%。35%的中學生有心理異常表現,其中5.3%的中學生存在抑鬱症、恐怖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症狀表現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強、與人難相處、經不起挫折、報復心強、考試焦慮、敵對情緒高、厭學、單相思等。這些問題像陽光下的陰影,影響著學生,困擾著教師,它警示我們,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

教育部1999年《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物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其獨特的優勢和特點,即生物學基礎。心理和行為產生是有生理基礎的,心理是大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任何心理現象都具有比較直接的,明顯的和容易考察的生物學變化。我根據生物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和實踐,初步掌握了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則和有效的策略,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1.1針對性原則。根據生物學特點,並結合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國中生進入青春期,性生理開始成熟,同時產生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和發展,包括性意識的覺醒、性別角色的確認,性愛的萌動,開始對異性關注,有與異性交往的需求等,依據這些特點,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青春期的教育。

1.2全體性原則。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如演講法、故事法、視聽材料穿插法、心理短劇表演法、角色扮演法、討論辯論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學法、自我教育法、實際鍛鍊法等,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1.3主體性原則。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生物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例如,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製作的植物標本、泡菜、酸奶等產品。通過這些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臺。同時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1.4激勵性原則。對學生施以積極的心理暗示。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例如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滿足他們自我表現的需要,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及時給予肯定性、激勵性的評價。

2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在教學目的中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在制定教學目的時,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自覺地、有意識地、行之有效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學新課程標準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如下: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②學會人際交往;③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④對學生進行性心理教育。例如在講授“神經”系統所滲透的心理健康目標:注意勞逸結合。只有學習、工作適度,業餘生活豐富多彩,才能保護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健康。

2.2在教學內容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於心理健康教育的生物素材,找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滲透點,讓學生在獲得知識教育的同時,又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和認同,使其心理素質逐步提高。

2.2.1運用生物素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具有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的價值。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學習的冷淡態度,比學習成績不良更可怕。”在生物學教學中有很多內容,如各種掛圖、實物、實驗以及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實物投影、幻燈片等,都可以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尤其是通過實驗設計、操作、觀察和結論分析,更能激發學生。

2.2.2運用生物素材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美國作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結合“生命活動調節”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大腦的功能。即使是愛因斯坦的大腦,無論從體積、重量、還是構造上都與其他同齡人無多大區別。之所以成績不同,是與後天心理素質的影響有直接關係,這樣的名人事例,不僅幫助同學們樹立起的自信,而且也是對同學們發憤讀書的一次很好動員。

2.2.3運用生物素材樹立學生正確的人際關係觀。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學生心理髮展最具影響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合群,樂於與人交往。在交往中開放自我,讓別人瞭解自己和接受自己。生物學實驗活動的開展,就可以使同學的人際交往加強,團結協作能力得到提高。

2.2.4運用生物素材提升學生耐挫折的能力。“人生挫折十之八九”,加強挫折教育,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例如,在“遺傳規律”的教學中,向學生介紹遺傳學的奠基人——孟德爾揭示兩個遺傳基本規律的艱難曲折歷程:經過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發現並揭示出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直到35年後,才受到重視和公認。通過科學史的學習,引導他們學會合理認識挫折,正確地對待挫折,一定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難、勇於戰勝困難的毅力。

2.2.5運用生物素材對學生進行性心理教育。性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科學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隨著青春期的到來,性意識的發展,性生理的逐漸成熟,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衝擊。生物學教材中“生殖與發育”的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性心理教育的絕好時機。通過學習,使學生對自己的生理狀況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瞭解,才不至產生顧慮,陷入迷惑、恐懼、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緒之中,從而避免了對他們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

2.3在教學過程中優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營造民主、和諧、活潑的課堂心理氣氛,有助於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和學習行為,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美國學者瑟普(pe)曾指出:“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必須具有健康的人格。心理失調的教師不但在學習上不能建設性地幫助學生學習好,並且對學生的心理不健康發展起著刺激作用。”

首先,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積極的情感來感染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誠實、正直、樂觀、自信、積極進取、認真負責等,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師生之間要建立融洽的關係,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賞識學生。對學生每個微小的閃光點、每一點滴的進步都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樹立起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

2.4改革陳舊的教學方法。

2.4.1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開闊學生視野,培養豁達進取的健康心理。①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精心製作或巧妙利用CAI課件,可以在教學中形成一種直接刺激,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例如,在講“生物生殖”時就可以採用FLASH動畫顯示分裂生殖、水螅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草莓的營養生殖、根黴的孢子生殖等等,這種方法遠比語言表達更加充分,能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②充分利用網路資源。誇美紐斯在《大教育論》中說:“一切認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網路中的網頁、圖片、資料、漫畫、多媒體材料等,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將這些資源有目的地引入生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好地理解教材,又對事物有全新的認識,開闊心胸,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4.2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合作探究式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責任心以及克服困難應對挫折的能力。通過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啟發開拓思路,養成良好的性格,使學生能夠恰當地認識和處理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讓學生在班集體中學會與人交往的能力。將三種學習方法同時滲透到生物學課堂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在合作交流中成長。

2.5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課堂之外。

2.5.1作業的佈置、批改、評語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生物學教師要儘量使學生產生成功的愉快體驗,減少失敗的不愉快體驗。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時期學習的願望。請你記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所以在佈置作業時,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創造學生成功體驗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在批改作業時,適時加上激勵性評語。如“你做得很好,希望繼續努力!”又如“這個答案有創意!”、“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等,鼓勵學生去追求更多更大的成功。

2.5.2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可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並遷移到人格品質、心理素質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組建生物興趣小組,構建學生展示才華的平臺。舉辦生物知識搶答賽、生物標本的收集、展覽和評比、開展社會調查(如遺傳病的調查)、生態調查、建立生物園地等活動,可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引導學生在競爭中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超越自己,形成獨立探究、敢於拼搏、自信堅強的人格品質,推動學生心理素質的不斷提高。

3實踐結果與結論

通過一年的實踐,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所任教的4個班208名學生心理素質提高較快,同學之間的打架鬥毆、異性同學間的過密交往、師生之間的衝突都明顯減少,出現煩躁、憂鬱、失眠等心理困惑與心理障礙的學生也越來越少,同學們的學習態度、活動興趣、生活習慣、道德風貌呈現出令家長與學校皆感滿意的喜人狀況。今年4月進行的心理健康測試(本測試採用華東師範大學周步成教授等主編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結果與2006年進行的同質測試結果相對照,P值為0.000<0.05,存在顯著差異。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明顯提高趨勢,心理不夠健康的學生人數比率由20.8%下降到3.2%。

然而,作為一名生物學教師,當面對學生“五彩繽紛”的內心世界時,卻又常常感受到理論與實際之間的差距。學生階段的心理導向過程是一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因此要想取得預期效果,還有賴於進行深入全面的系統研究。教師要不斷學習,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擴大知識面,要善於學習並運用教育教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合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更加充分地挖掘生物學科中包蘊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並利用最佳時機和運用最佳的教育方法,進一步研究、論證、完善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實踐。同時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畢竟不是僅靠幾節心理輔導課和生物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改善的,應該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之中,這也是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時間的條件下,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俞國良等.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J].教育研究,(7):70

2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2:28-29

3張承芬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251

4關文信等.新課程理念與國中生物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6):60-62

5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6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20

7葉一舵.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2004;(3)

8(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42-143

9燕國材.關於我國學校心理健康研究的幾點思考[M].教育研究.1995

10傅文第.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條件及主要方法[J].黑龍江教育,2001(2)

11陳繼貞等.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12周步成等.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9

13(捷)誇美紐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37

14林慧蓮.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實踐價值與操作策略[J].教育探索,2004(3)

15孟德爾網上博物館[EB/OL]:// 2004-07-16

16劉鈞.在生物教學中滲透性心理健康教育[EB/OL]://_xjy/

17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教基,1999:13

18教育部.生物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