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與複習評課稿(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2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資訊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麼什麼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整理與複習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14篇)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1

張xx老師執教的《簡便計算整理和複習》一課,整個教學過程流暢,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的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快樂的,學習是有價值的。縱觀本堂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充分體現了複習課的特點,目標達成有效

複習課的特點主要是知識的再現、知識的整理、知識的聯絡、知識的應用。張老師在新課開始,就直奔主題“今天我們要複習運算定律和簡便計算的有關知識。”緊接著收集課前學生出的可以簡便計算的試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然後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對試題按一定標準分類。當然,學生的回答是沒有秩序的,它只是知識的再現。這時,張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板書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將各種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形成知識網路,知識的網路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建構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這樣獲取的知識印記是牢固的、穩定的。另外,在應用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五組具有針對性的習題進行訓練,容量大,效果好。

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活動有效

本節課的.最大特點是具有開放性,學生主動能動,參與了回顧與整理的全過程。放手讓學生“算”。課前學生出的6道題目,先讓學生算一算,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必然會應用到相關的運算定律和性質,這樣很容易喚起學生對以往知識的回憶,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復習,為梳理5個運算定律和3個運算提供載體。放手讓學生“理”。你是根據什麼算的?為什麼要這樣算?用這樣的提問方式讓學生尋找算理,為演算法提供依據,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也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可以用已經完成的具體題目來例證,使得算理和演算法和諧統一。

三、充分抓了典型易錯題,素材選擇有效

六年級下冊學生要接觸到幾乎涵蓋整個國小階段的所有計算,整數,小數,分數的計算,學生一提到計算題就望而卻步,甚至於覺得數學計算是一種枯燥乏味的東西。簡便運算,是國小數學計算題中最常見的一種。從學生一開始接觸計算就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滲透了簡便運算的思想,簡便運算是計算題中最為靈活的一種,能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得到充分鍛鍊,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查缺補漏,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是複習的目標之一。對於知識技能的鞏固,我們平時在複習時往往採取設計大量練習的方式,比如學生已經會的,老師還在翻來覆去的講,學生“厭聽”;重複性的題目太多,沒有多少挑戰性,學生“厭做”。仔細分析,所有的原因都來自一點,就是複習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給學生真正的幫助。因此,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活動,精選複習的素材很重要。張老師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複習的素材具有典型性、針對性。

總之,本堂教學設計,張老師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貫穿始終,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體會到整理知識的好處,感受到簡算的優越性,使本節課既達到了整理複習的目的,又提高了學生合理、靈活地運用簡便演算法的能力。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2

聽了葉主任執教的《圓柱與圓錐整理和複習》一課。課堂上葉主任親切的教態、嚴謹的語言、紮實的基本功、緊湊的課堂結構,深受到了我們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我把自己聽課後的體會總結如下:

一、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聽後整理如下:

1、明確學習任務,自主歸納整理: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整理、交流,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體現把課堂還給學生;同時還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創新的意識,以及提高學生自行設計的能力與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課上應用提高:課上採用“小老師”提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綜合應用圓柱圓錐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以及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課中實踐拓展: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需要解決有關圓柱圓錐的知識。讓學生感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需要數學,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課後小結反思: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評價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培養學生評價別人的'發言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傾聽能力。

二、本節課亮點如下:

1、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感覺學生對知識的分類、整合,構建知識網路,形成知識體系這一環節,能完全放開。

2、整節課的設計讓人覺得做得細緻又全面,把相關聯的重點題型都複習的比較到位,足可以看出葉主任的經驗豐富,又善於積累,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3、教師的語言嚴謹、規範,知識點把握十分精準。如:將圓柱的側面展開要強調沿高展開,而後又讓學生判斷“圓柱的側面展開一定是長方形或正方形嗎?”所用語言清楚到位。而且,我們從大多數學生的語言也可以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訓練很有效果。

4、在本節課上教師不但讓學生自己複習鞏固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了複習課的方法策略。

5、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到位,課上對學生點播到位。課中對學生的評價更到位。尤其注重解題思路的講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今後自己課堂教學

1、課堂教學落實“有效學習的課堂”。自己課堂中對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問題認識還不到位,處理不夠恰當,今後仍堅持以“以生為本”的思想來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預設生成,這樣在生成面前我們就不會出現措手不及的尷尬局面。

2、前置性作業的設計要精要到位。每一個問題的設計在把握課堂重點的前提下,要充分從學生的思想入手,通過學生運用知識,獲得能力。

3、學生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時間、形式、內容。交流的方式要有度。對於難度小的問題,可以直接找後進生交流;對於有些難度的問題,可以先小組討論、展示,再由小組推薦進行交流。

4、教師引導要恰到好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求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好適時的引導,在引導的基礎上,要力求簡單,堅持“學生自己能解決的不講,小組交流討論能完成的不講,有些問題講也講不清的乾脆不講”,最大限度的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合理地探究有所收穫。

5、既然課堂教學我們應以學生為中心,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數學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特徵來急時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3

聽了五年級張老師的一節《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整理與複習的》,我也很榮幸了參與聽課。張老師首先讓孩子交流昨天已經構建的知識網路圖,讓孩子充分交流後讓孩子上臺展示,而後就是教師帶領大家一起構建本單元的知識網路圖,教師從計算,應用2大方面進行整理,計算主要是從意義,算理,演算法去學習的,應用主要是利用線段圖這個工具,去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幾分是多少的問題,到此教師並沒有停留到知識的'表面,而是讓孩子繼續發現,利用計算去解決問題。整節課教師只是了了的幾句過渡語,更多的知識都是孩子在講解,在交流,在表達。可以看出,教師真正的把時間還給了學生,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在孩子的回答中,可以體會到老師以前在培養孩子組織課堂,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功夫。任何一節好課,老師在之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孩子單單的有序的語言表達能力,老師在每一節課都要有所重點的去訓練,去示範,去要求。孩子們表現出來的每一點都是老師辛苦付出的最好回報。

有時候好老師並不是自己好就好了,好老師要培養出好的學生才是好老師。去區實驗國小聽課雖然很辛苦,但他們的每一節課都帶給我很多思考,這種感覺真好。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4

主要亮點:

1.教師能整體把握教材,著眼於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從基本方法的梳理到進一步引導學生髮現一些運算規律,前後勾連,深度教學,提升方法,熟練技能,體現了複習課的特點和價值

2.充分考慮並羅列各個知識要點,精心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梯度練習,舉一反三,促進學生樂學、學會、會學。

3.課堂氣氛和諧,師生默契,教師的語言、板書簡煉,富於啟發,教學活動井然有序,課堂時效較高。

探討:

1.“整理得數相同的算式”這一環節,最好能用課件縱向陳列所有的算式(寫出得數),便於引導學生髮現變與不變的規律。找得數是12的算式時,不一定要讓學生亦步亦趨地有序地找,只要抓住“兩個加數同步變化”這個要素進行評講即可,使教學過程更具開放性,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具彈性。

2.規律重在應用,可設計一些應用性的練習,如:8+5=5+□,9+□=7+6,5+6○7+8等,一方面加深對規律的認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自覺應用的意識,使其真正“為生所用”。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5

今天有幸聽了應老師的《三角形的整理與複習》課,本節課雖然是複習課,但是學生興趣盎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把三角形單元的各個零散的知識點進行系統梳理,形成知識網路。

這節課應老師僅僅利用一個簡單的圖,設計了幾個活動,讓學生一邊整理知識點,一邊應用這些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三角形的不同知識點有機的聯絡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路,。

本單元知識的梳理,不是由老師來完成的,而是先讓學生進行自主整理。課堂上,讓學生把自己整理的結果在小組裡進行交流,說說自己的整理方法,並相互評價,再挑選出各種整理方法中比較好的結果進行全班展示交流評價,這樣不僅是給其他學生一種示範,更是讓這些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強化自主整理的興趣。

回憶以往的複習課,我們可以發現那些學習好的'孩子都有一副無所事事的表情,因為我們往往很容易把複習課上成簡單的回憶課,練習也經常是一些原來題型的重複,而這些對學習好的孩子已沒有挑戰性和吸引力了。而這次的複習課讓每位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學生不僅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了梳理,建構知識網路,而且自主整理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收穫到了很多,既看到了自己課堂中的優點與不足,同時也吸取了不少的經驗,也深深體會到了學無止境,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6

魏老師這次帶來的課是數的認識整理與複習,複習整理課公認是難上的課型,尤其是借班(還是外省)上課。這節課最關鍵還是難在數的集合上,交叉、並列、包含三種集合關係都有,教材上出現的分類方法如右圖。

從教材上提供的分類上,不難發現沒有小數。小數哪裡去了?該放在什麼位置?魏老師給出了兩種分類方法。

第一種第二種

在第二種分法中,小數律屬於分數範疇,魏老師在課堂上說“小數在分數中”。但,第一種分法明顯是分數與小數的並列關係。兩種分法是否已經自相矛盾?那,小數是在分數中嗎?我們不妨回憶國小教材對於小數的定義是:像這樣,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小數。也有老師認為:小數是表示分數的另一種形式。那中學教材又是怎麼分類呢?我查閱了中學教材,是這樣分類的:

毋庸置疑這種分法的科學性,我們知道在數軸上,數與點是一一對應的,不難理解2=2.0表示的同一個點,整數和分數都可以改寫成相應的小數形式。這種分類方法是以有理數、無理數為標準,換而言之是考慮到這個數是否存在代數表示式。比如π就是無理數、 e是無理數、根號下非平方數是無理數……回到課堂:第一種分法的分類標準是在數軸上以“ 0 ”為界,右邊是正數、左邊是負數,完全正確,但小數放在和整數、分數並列的位置是不恰當的;第二種分法的分類標準是表示數的點在數軸上是否在整數點上,也是成立的,但小數放在分數下面也是不恰當的。

但,畢竟是國小生,如果要說明清楚小數在整個分類中的位置是困難的,我想是否可以找個折中的辦法處理,先規避小數呢?設計如下教學:

一,讀一讀,寫一寫

討論以下問題:

1.數的型別。

2.基數與序數的區別。

3.計數單位。

4,小數與分數的互化。

5.數的比較大小。

6.如何把這些數表示在數軸上。

7.“0”能表示什麼。

板書:整數、正整數、負整數、 0 、正數、負數、分數、正分數、負分數、自然數。

【設計意圖】

規避小數,百分數,簡化數的集合。

通過材料回憶數的型別,相互之間的關係。

通過觀察“2”表示的意義,理解計數單位(分數單位)。

對比“ 0 ”的`意義:什麼也沒有用0表示、表示分界點、表示溫度、表示佔位、表示精確度……

通過數軸上描出點的位置,明確數與點的一一對應關係。

例舉正數和負數是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七分之二化成無限迴圈小數,1 = 1.0等感受整數,分數與小數的關係。

二,數的集合

學生整理板書上數的集合,說明理由。(整理後小組討論)

出示數的集合(右圖)。

π放在什麼位置?

引出無限不迴圈小數。

【設計意圖】

1.由數軸引出數的分類方法,明確標準不同分類方式也不同。

2.討論小數的位置。

3。出示中學教材數的集合,感受小數的地位。

三,應用

【設計意圖】

通過三組題目的練習,進一步明確數的分類、數與數軸點的一一對應關係、實際生活、生產中選擇合適的數。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7

縱觀全課,主要反映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教師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探索和研究的教學環境、氛圍。

學生從不同方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都表現的十分明顯。學生在發現的結果中加深了對數的理解,同時較好的複習了乘法口訣。

二、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觀念的某些轉變。

練習課的複習性質好象不需要探究,只是反覆訓練的'過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實際上根據乘法口訣對一個兩位數外部與內部環境進行某些研究,同時還有一個思維順序問題。動手操作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主要策略,在本節課也有較好的體現。

三、課堂教學的結構追求簡明、清晰;

過程體現豐富和互動。口訣複習應用解決問題討論和交流,建立初步的數學思維,把練習寓於一定的探究性活動中,是這節課在結構和過程上最主要的特點和優點。

這節課從展開到結束,並沒有完全脫離傳統教學的模式,實際上也沒有必要。在目前這種較大班額的班級授課制形式下,一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都必須服從於這個實際。根據所學習的內容和師生的特點進行有益的探究才是現實的選擇,歸根到底是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節課體現了這個特點。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8

三角形的特性這一單元的內容知識點多、零散,許老師執教的這節複習課既全面整理和複習了知識,又教給了學生複習的學習方法,非常重視知識的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學會梳理知識的方法。

首先,許老師讓學生整體回顧本單元的內容,如三角形的意義、特性、分類、三角形的內角和等知識,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這樣利於學生抓住主幹、主要知識,然後再由主幹到枝節,脈絡清晰有條理,利於學生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絡,將零散的知識點聯絡起來形成網路。

其次,許老師按照主幹知識分步驟進行復習。在教學中,教師僅僅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和易混點進行講解。如:三角形的意義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凸顯出“圍成”的重要性;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特別是錯例的對比和分析,指出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關係;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公式、三角形按邊和角的分類情況等知識。通過這樣複習,學生對於前面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領下能夠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能夠清除知識中的盲點。此外,許老師還非常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讓學生既學知識,又學方法。

最後,教師針對知識中的重點、難點和易錯點進行了練習,形式多樣,由易到難,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很好地達成了複習目標,做到了查缺補漏、進一步內化知識,從而形成更高層次的能力。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9

今天聽了二年級兩位老師執教的《整理與複習》公開課,平時公開課都是新授課型別,很少上整理複習課。怎樣上好複習課、練習課呢?由此引發了我對複習課、練習課的思考。下面談談我個人的幾點看法。

1、複習課必須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準把有關知識進行整理、分類、綜合,這樣才能搞清楚來龍去脈。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整理知識,形成各異、互助評價,開展爭辨,複習中要允許學生質疑問難。這樣有利於主體性的發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成功,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

2、練習題的層次安排要清楚,要能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先安排基本練習,再安排綜合練習,最後安排思考性較強的拓展題。複習中,從基礎知識入手,緊扣基本訓練,形成熟練的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加強變式訓練、逆向思維訓練和帶有一定程度的綜合訓練。在練習中,努力通過變式、逆向和綜合訓練來強本固基,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複習效率。練習的形式要新穎多樣,要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對練習感興趣。

3、另外,在今天兩堂課的課堂教學中,解決實際問題應讓學生集思廣益(動物園有8只黑鴿子,24只白鴿子,每個窩裡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個窩?教師給予肯定的方法是:8+24=32,32÷4=8,而8÷4=2,24÷4=6,2+6=8這種方法班上沒有出現,老師可以引導:還有不同的演算法嗎?

本週三參加了二年級兩位老師執教的.《整理與複習》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整理與複習》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與反思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聽後讓我對複習課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下面就同課異構的兩節課談一些自己聽課後的感受。

1、兩位老師課前準備都比較充分,課堂整體結構的安排、環節的處理、練習的設定始終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過程清晰,教態自然大方,不做作。

2、組織練習時,兩位老師都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方式,採用了學生有趣的練習形式,通過練習提升了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水平,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分析的能力。

3、最後一點我認為兩位老師在講評兩步計算時要讓學生把先算的部分畫橫線並在橫線下面寫好得數,再接著算就不容易出錯,練習十四的第3題的第3小問“你能提出哪些不同的數學問題?”我覺得學生提好問題後要讓學生進一步列式解答更完整。

“同課異構”展示活動,讓我們領略到了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方法,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從而促使課堂優勢互補,智慧共享,促進了我們教師專業成長

今天下午,筆者有幸參加了二年級數學教研組組織的同課異構活動,聽取了兩位老師的“整理與複習”一課。二位老師沉穩大方,精心的課前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兩位老師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去學習。

1、在進行課堂練習時,兩位老師都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即年齡小,比較喜歡直觀的認識,讓學生進行自由擺紙片,排順序的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的能力。

2、兩位老師在設計上比較合理,層層深入:先簡單回顧本單元知識,然後進行一組數學計算,進而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在這些情境當中運用乘法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

3、課堂中,鄒老師比較注重學生平時聽課習慣的養成,學生舉手發言,開火車口答,上臺表達觀點,都井然有序,對於個別學生的搶答,下位等“小動作”,老師都及時給予指正。使整個課堂始終保持高效率。

4、課堂中,兩位老師都比較注重“親和性”,課堂語言有趣,肢體語言豐富,體態語言自然,大方,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最後我講一點個人的意見,我覺得兩位老師在學生準備小組活動,都應該先將活動的要求說清楚,不能等學生開始拆信封,取出學具的時候才來說,這個時候學生的注意力都已經轉到學具上,老師的要求就根本無人聽從了。

以上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意見,還請大家一起探討、研究。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10

聽了李新榮老師的這節《圓的整理和複習》後,我感覺李老師對教材還是深入鑽研的,能抓住圓這部分知識的重點、難點、易混點進行教學。知識點複習全面,幾乎達到了面面俱到。這節課具有以下特點:

1.這節複習課李老師引著學生回憶知識點,將分散學習的知識,通過複習使之串成線、連成片,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2.課上得生動有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將課堂交給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讓學生說、讓學生想,讓學生做。

3.李老師注意複習課的`特點,注重知識間的聯絡,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巧妙設計教法。如:用課件幫學生回憶圓的周長、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4.形象生動的多媒體畫面,可以真實再現圓的有關知識,激起學生共鳴,幫助學生更清楚地體驗圓的周長和麵積的推導過程和聯絡與區別。

5.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教給學生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如推導圓的周長和麵積時,明確告知學生運用的是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

聽了這節課後我有兩點不成熟的建議:

1.這節課雖層次分明,有梳理、有訓練,但總覺得學生複習的主動性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我們知道複習課除了幫助學生梳理、引導、訓練之外,還需要引領學生逐步掌握複習方法,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整理知識,並對形式各異的整理結果進行互助評價甚至爭辯。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

2.延伸、拓寬知識是複習課的基本特點,體現綜合性、靈活性、發展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李老師這節課由於時間不夠,只是圍繞知識點進行了練習,沒有綜合性或有一定難度的練習。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11

今天聽了王老師執教的一年級數學《100以內加法和減法的整理與複習》這節課,王老師是以複習鞏固所學的知識,使學生對此加深理解並系統化為主要任務的課,它應包括知識分類、整理、能力上的提高等方面,首先應對知識內容進行整理和提煉,然後進行相關的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使知識溫故知新、查漏補缺,達到融會貫通,以此建立知識間的聯絡,並組成有機整體。因此,在本節課中,根據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年齡小,分類、整理能力薄弱的特點,教師編排了加法、減法兩種不同的複習整理方式。

先讓學生觀察一組加法算式,引導學生根據加法算式的特點進行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整理出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以及進位加法和不進位加法各種情況。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計算,讓學生交流計算方法。在計算和交流中,既關注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又關注演算法多樣化。

在整理複習的基礎上,練習加法計算。教師把“出題權”交給了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由於學生有經歷整理加法知識的基礎,再嘗試整理減法知識,學生就有一種“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的體驗,並可實現學習方法的有效遷移。學生在合作完成整理減法知識的同時,也鍛鍊了分類、整理知識的'能力。

同時,通過適當的表揚,激發了學生合作的慾望,讓學生在不斷合作完成“任務”中養成合作的習慣和意識。

值得商討的地方:

1.這節課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設計的,是很有趣的一節複習課,但由於激勵學生的語句較少,致使這節課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

2.在教學加法和減法的區別與算理上,應該讓學生說出一道類似的題型,就可讓學生自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出結果。教師卻每道題都給學生進行了分析,這樣既浪費了時間卻沒有達到複習課的標準。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12

一、研討交流

出示學生課前整理的多邊形圖形

教師請學生提問質疑。

生:長方形是怎樣變成平行四邊形的?

另一個學生介紹平行四邊形是怎樣轉化成長方形的。

師: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

學生指著圖說明。

教師板書:新知識轉化已學過的知識

師:平行四邊形是怎麼推匯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學生交流展示。

師: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推匯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學生回答。

師:通過這些整理,你有什麼體會?

讓學生上黑板前將幾個圖形擺一擺,畫上箭頭,形成網路圖。

追問:我們還可以學習什麼?(組合圖形的面積)

板書:基本圖形組合圖形

二、練習(限時5分鐘)

小組交流要求:

1.相互校對批改。

2.做對的同學教會做錯的同學。

3.做錯的同學上臺講解題目。

評析:

朱老師的課堂上作業練習限時完成後,組織“兵教兵”,組內校對批改,讓做對的同學教會做錯的,而且讓做錯的同學上臺講解。這樣做,能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讓需要幫助的學生得到最大的`收穫。學生上臺講解語言流暢、自信、自然,可見展示交流是一種常態,平時肯定也是堅持進行生本教學的。

前半部分梳理多邊形的面積,應該將重點放在網路圖的構建上,而課堂上花了較多的時間複習面積公式的推導,這樣不太合理。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13

今天五年級的塗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節頗有特色的整理與複習課。如何上好一節數學的單元整理與複習課是很多老師都很糾結的問題。翻轉課堂,資訊科技的使用讓我們耳目一新,對於複習課似乎又有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注重整理的過程,注重練習的`設計,注重基礎不忘提升,讓學生在複習課上學到更多的解題思路與技巧。

翻轉課堂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翻轉課堂的模式由原本老師傳授的模式轉變為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和研究,老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這一定位,被塗老師演繹的很到位。她的點撥之處恰在學生的迷茫之時,不懂之處,一語中的,使學生如沐春風,幡然醒悟。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也很強,並且,組織語言的邏輯性強,循循善誘,語言簡練。講解具有針對性。表達準確,思維嚴謹,使學生享受了一次嚴謹思維訓練的洗禮。

精心設計的習題遵循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我發現每道題都是針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設計的。這樣的設計,既有層次、有坡度,又符合不同學生的口味。特別是最後一題,塗老師能舉一反三、擴充套件延伸。通過不斷地變換條件,有效地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像這樣的訓練,既能有效地推進學生思維訓練的提高,又能促進學生解題技巧的提升,可以說是一舉數得呀!

翻轉課堂的方法只是一種教學手段,重點是翻轉課堂所體現的教學思想。老師想要能夠真正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體現出來,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準備。比如整堂課練習設計很多,反饋很及時。但是在練習的設計上還要精選習題,提高習題的思維價值。課堂的設計上應更注重學生的自主複習、自我整理知識的過程,而不是一味地做練習。

整理與複習評課稿 篇14

1認真地聆聽了顧老師的《整理與復xx》,現在就顧老師的課說說我的看法。

一、課前溝通,拉近師生心理距離

課前,顧老師首先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接著引導學生根據P107頁上的表格提示進行了交流。我認為,顧老師這一環節設計得很好。因為是借班上課,學生跟上課老師之間比較陌生,上課的老師對學生的學情也不是很清楚,這樣一來,既消除了孩子跟老師之間的陌生感,縮短了心理距離,上課的老師也大體上了解了一下學情,以便在接下來的課上有的放失。

二、創設情境,銜接零散知識板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xx,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教學中,顧老師創設了小華一家逛商場的情境,將萬以內數的讀寫、大小比較,24時記時法以及克和千克三個零散的知識板塊銜接起來,避免了傳統數學復xx課講、練、評的單調乏味,從而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復xx課的效率。

三、微笑課堂,展示教者人格魅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進行有效的、高質量的對話,其前提是營建平等、民主的人際關係,使學生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形成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整節課上,我們顧老師的臉上始終掛著一絲溫柔、期待的微笑,讓我如沐春風,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相比之下,我自己的課堂氛圍就沒有她明主、平等,這將是我今後要努力的一個方面。微笑課堂,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愉快,何樂而不為呢?

四、建議

1.在某些具體知識點的梳理上,我們是不是可以適當地放一放手。我個人認為;復xx課,教師主要是幫助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系統化,使這些知識在學生頭腦中豎成串,橫成鏈,形成一個知識網路,沒有必要像老鳥餵食一樣,把每個知識點都嚼碎了餵給學生。其實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機丟擲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歸納總結,然後稍加點撥即可。比如在復xx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時,我在教學預案中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1)誰來舉例說明如何把24時計時法轉換成普通計時法?(2)誰再來舉例說明如何把普通計時法轉換成24時計時法?(3)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有什麼區別?完了之後,我準備了三組題進行反饋練xx,第一組是將24時計時法改成普通計時法,第二組是把普通計法改成24時計時法,第三組“我是小包公”,判斷改錯。

2.在練xx題的設計上是不是可以出現一個“坡”度,這樣孩子可以獲得一種“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悅。

3.在復xx萬以內的數時,顧老師出了這樣一組題:用0、9、3、6四個陣列成一個四位數,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讀零最大的是(),讀零最小的是()。當時顧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在集體交流,說說是怎麼想的。即使顧老師當時指名說了思考過程,但我發現本題中的後兩個答案對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當時想,如果顧老師能把思考這道題的方法剖析給孩子們聽,即:讀零最大,首先考慮把零放在中間,即十位或百位,因為要最大,所以零隻能放在十位上,零的位置定了以後,這個數要最大,所以千位要最大,放9,然後是百位最大放6,最後是個位上放3,這樣這個數最大就是9603。

不讀零最小是(),因為零要不讀出來,所以只能放在末尾,也就是個位上,因為這個數要最小,所以千位上只能放3,百位上最小放6,十位上最小放9,這樣不讀零最小就是3690。我想顧老師這樣講一下,對於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學生來說,他們就會更明白答案的來龍去脈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