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7W

陶繼新老師《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收進他的三個講演錄,“讀書與教師生命成長”、“打點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我是分三個晚上讀完的,第一個晚上讀了一半即興奮無比,感覺到一種心靈的平靜與靈魂的提升。第二天就委託劉敏校長代購60本,給一線老師至少一人一本,並且推薦給到我們學校聽課的安俊英校長和孫建法校長。因為清晰感到,《幸福》一書定能促進教師的生命成長。第二天晚上因為酒精作用,讀得甚少。第三天晚上,即是昨晚,出去吃飯後與女兒妻子和一位同學又去廣場散步聊天,回來洗漱後已是10點過半,始翻開《幸福》一書進入閱讀。按陶老師規律11:30放下閱讀,想進入睡眠。那種讀到精神精品的幸福感覺擴散開來,竟是不能入眠。這種感覺是很長時間沒有了的一種。零點時候,開亮床頭閱讀燈,繼續捧讀心中的文化大餐。至2:40讀完“孔子的精神世界”,心頭沉甸甸的感覺揮之不去。沉甸之外,感覺頭腦中一片綠地鋪展開去,綿延無盡。想起前段時間讀管燕草的幾個短篇,厚重之別,竟是天壤。(無意評價管燕草,她自有自己很大的讀者群。只是談自己很明確的那種感覺:一厚重,一閒適而已。)仰在床頭靠枕上,冷汗直流。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學校教育?過去大力推行的理想課堂、高效課堂,恍恍惚惚,忽近忽遠,看不清楚。小範圍內不無自負的我,汗顏斑駁,不知所向。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讀後感

因為經濟拮据,臥室一直兼作書房。愛人就在身旁,鼾聲時斷時續。晚上閱讀往往影響妻的睡眠,真得是很抱歉。3:30之後,硬硬躺在很堅的席夢思上,堪堪入睡,恰恰入夢。夢裡的學校落英繽紛、碩果滿枝,人人謙卑、個個昂揚,生命陽光、人生幸福……教學樓高掛:書香校園、和諧班級、高效課堂、幸福人生;校門口書寫儒家經典: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校園內張貼:己如一片片工業時代遺留的工廠,在加工“人”這種產品。流水線下來的產品,果然整齊一致,但缺乏了搖曳多姿。怎會這樣呢?作為人,缺乏了根本,缺失了靈魂。作為教育,缺少了教育使“人成為人”的根本任務:四肢鍛鍊發達了,頭腦訓練靈活了,精神家園荒蕪了,本末倒置啊。

所不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弟子規》內容師生耳熟能詳,躬行成風。良久醒來,不知是夢,香甜猶繞耳瀰漫。

香甜畢竟是夢,現實依然艱澀。透過兩千五百年的風雨歲月,審視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竟是支離破碎,孔子們積澱的.傳統丟掉了,蘇格拉底們深深的思考沒有學會。剩下的是什麼?

也曾強調“以人為本”(過去做學校主題標語也是主體思路是“以人為本、科學管理”)。讀完《幸福》一書,才知自己思想多麼淺薄,大談“以人為本”的時候並不明瞭什麼是人之“本”,怎樣去“以人為本”。當年追逐“構築理想課堂”,奢談“提高生命質量”,今天看來有點捨本求末了。是啊,曾經提出的“學生參與度高、時間利用率高、目標達成率高”的課堂三維目標,對人生命質量的提高、對靈魂幸福指數的幫助能有多少?只不過是把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通過一種近於反覆訓練的方式做了一種規範和評價正規化。直接效果自然是提高成績服務於考試。

無論我們做過的基於教育技術教育技巧的課題研究,還是基於訓練學生知識能力掌握的高效課堂的構建,只不過做了一種類似於“匠”的工作。正是這種“匠”的定位,讓學校教育在一個低層次上徘徊。學生的生命自然也在一個低層面執行。

那麼學校教育的根本到底是什麼?顯然應該關乎“人”本身、關乎人“生命的底色”,說白了就是首先要使“人成為人”。人何以成為人?陶老師解讀很精到。孔老夫子2500年前就思考並回答了這個問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後人總結的《弟子規》表述層次更分明“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孝、信、愛眾、親仁、學文,“學文”排位末五啊。是啊,知識學富五車也罷,能力才高八斗也罷,都必須負載於大寫的“人”身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沒有把做人的根本培養好,其他如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豈不是白白浪費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以,今天學校教育應該定位於“孝先德治”,把做人的根本凸顯出來,讓人首先成為“人”,之後,再做什麼“高效課堂”、什麼“策略學習”……實現途徑當然是通過閱讀,讓師生與人類高尚的靈魂精神對話,提升生命質量,提高幸福指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