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4.28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1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我想每個人都想做這樣的一位老師,但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並不容易。在暑假中我看一本書《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我的感觸頗深。

這本書中沒有高深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教學事例的剖析,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們闡述著做為一名老師應該如何來看待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

"教師思考和敘述問題的時候,只喜歡朝一個方向走……""多數老師很不習慣在矛盾中思考,很不習慣在事物的互相聯絡中思考,很不習慣刨根問底的思考,很不習慣在思考中反駁自己。""教師普遍缺乏反思意識,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認知衝動,結果就是嚴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諸如此類的話語在書中多處可見。

看著書中的一個個案例總覺得自己曾經也有這樣的經歷,但是自己的處理方式有時候幾乎也是沒有科學研究,缺乏人文關懷。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我會缺乏耐心,有時候根本就不願意聽他們多解釋就把他們"制裁"了,真的像是"教書的警察".看了這些案例分析後,我覺得我們作為老師在接手一個班後要儘快瞭解每個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首先自己要心平氣和,瞭解清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在沒有結果前不亂下定論,有的孩子的行為是需要時間來改正的,在處理班級問題時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這本書後,當我在碰到違紀學生,我都會動一番腦筋再作處理。有一次,孩子們營養餐加餐的時候,正好老師開會,但每次吃喝的時候,時刻提醒孩子,吃完的麵包包裝袋和喝完的奶盒,放到垃圾桶裡或紙箱裡,當我開過會來教室的時候,發現教室滿地是麵包包裝袋。隨時火冒三丈,大聲訓斥:"過來,看看你們在幹什麼,教室裡到處亂扔垃圾!"要在平時,我一定會把他們課後留下來批評一頓。可現在我想到王老師在書中說到的一種思維誤區便是"迷信師嚴",我提醒自己要變得"聰明些",於是要他們每人去撿三十片垃圾為清潔的班級出點力。後來只要遇到犯事的學生,我就採取這樣的方法。班級自然清潔多了,效果也不錯。

李鎮西老師說過:"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多意味深長的描述啊!的確是,《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讓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對問題,那就是多問幾個為什麼。遇到問題,必須要保持平和的心態,選擇適當的時機,用普遍聯絡的觀點探究現象背後的原因。雖然我不能說自己在這方面表現很出色,但起碼我也在不斷的努力,因為我明白聰明的教師是特別受學生歡迎的。

教育是一種行動的藝術,而不是靠嘴巴吃飯的職業,我們要做一個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師,要不斷地讀書學習,要時常重新認識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2

衝著“案例”“教師思維方式”兩個關鍵詞,我借閱了王曉春老師編寫的《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教師思維方式案例點評》一書。以“案例討論問題”的形式來承載教育思想,想來應該比枯燥乏味的理論書籍有趣味多了,而“教師思維方式”一詞也隱隱的讓我有些期待。這兩年,面對學生群體的日趨個性化,工作在教學一線,擔任著班主任的我有時真覺得自己的思維有點跟不上新生代的孩子了。

翻開目錄,好多話題我們都很熟稔,好多做法我們都是奉行了多年。如今看來,不至於全然捨棄,卻也實實在在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複雜性,誠然不是能聽風就是雨的,教無定法,不是嗎?

1、“迷信說教”

書中言:迷信說教,迷信嘴皮子功夫,迷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教育界的流行思路。很多語言已經形成了套路,自動化了,教師只要一張口,那些東西就會沿著固定的河道奔騰而下,學生都快把這些說辭背下來了。

誠然,要說現在的學生,寫保證書,寫認錯書時,多半思如泉湧,格式規範,隨手拈來。作為中學教師,越來越覺得語言教育的無力感了。

結語:教育的關鍵是體驗,親身的體驗。作為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設計教育情境上,而不把主要希望寄託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上。要知道,孩子主要是在行動中,而不是在言論中成長的。

2、“不妥協主義”

書中言:大批家長、教師的思維方式是針鋒相對的和學生較勁,進攻到底,不帶妥協的。攻不上去怎麼辦?寧可敗退,也不主動撤退。失敗了還不承認,也不接受教訓,下次繼續搞不妥協主義。但這種“沖沖衝”的辦法往往只能用來對付膽小的、年齡小的孩子。萬一孩子橫豎不吃,你會看到家長和教師完全變了一副面孔,成了遷就主義者和逃跑主義者。他們會對孩子做很多無原則的讓步,處處哄著孩子。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這是敗退,不是撤退。

這兩年,敢於“直言不諱”的學生日漸多了起來,“惟命是從”的學生少了。鈴聲響了,你想拖堂幾分鐘完成教學任務,會有學生當面抗議,提醒你下課鈴已經響了。學生上課看課外書,你想沒收,會有學生質問,我的書,你憑什麼沒收。面對做出這樣抗爭的孩子,硬頂根本不管用,可一味退讓,也無疑不利於班級建設。

結語:教與學這一活動,是通過無數的衝突與妥協才得以實現的,它絕不是作為理想環境中的純粹的過程展開的。教師要懂得妥協的藝術,做一個聰明的撤退者,知道分寸,知道撤退路線,而且知道何時反擊。當然,妥協是有原則的,底線不能突破。

書中還有很多鮮活的案例和王老師鞭辟入裡的分析,不做贅述。誠如王老師所說,他想以這樣的方式來提醒每位教育者“解剖自己“,形成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而不是拿來主義。但願自己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能做一個敢於反思自己教育思維的老師,而不是一味的複製他人思維方式的老師。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3

我讀完了《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這本書通過點評一個個教育案例,傳達著王曉春老師的'思想,傳播著他的理念,我有機會讀到他的書的真是受益匪淺,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我邊讀邊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個聰明的老師。”——這是我讀後感觸最深的一點!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給我們這些在教育一線苦苦摸索的教師們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藥。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不容易。有時候,我們老師常會好心辦壞事,造成這種情況其實還是我們工作的不細緻,想的不周全。鼓勵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尤其是對行為偏差生上的鼓勵老師更應該多想想辦法,多從這些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帶著一些寬容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動動腦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讓孩子、家長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聰明的人其實就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有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於一個教師太重要了。由於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是孩子。老師在孩子們面前有年齡優勢、經驗優勢、知識優勢、權力優勢,面對很多問題時省卻了思考,所以,思維定勢的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應先改變自己的思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變積澱在頭腦中的陳舊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為聰明的教師。

書中一個個案例解開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為學生的問題而煩惱,我也曾因為學生的調皮而頭疼,然而這一切都是教育過程中必須面臨的正常問題,不要讓自己的煩惱擴大,讓我們坦然去面對,因為學生的生命存在著差異,我們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長得一樣高、一樣強壯、一樣美麗,而是與學生的原有基礎相比,讓每個學生的生命有所發展,而老師應該引領著我們的孩子體會自我的發展,教會學生懂得生活,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體魄,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擁有生活、求知的能力。王老師的話無疑為身處“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來。就像王老師說的一樣,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我們高興,學生也快樂。

細細讀完《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發現,原來老師可以這樣做,這本書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曉春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科學的思維方式。作者的教育表達樸實、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他擅長把理性的思考傾注於可讀性較強的教育案例中,在一個個曲折動人的故事裡,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會其中,發人深省,撼人心魄。尤其對於像我這樣的老教師來說,更容易在內心產生一種情感的共鳴。

我想我會積極的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閱讀,善於積累,勤於寫作,努力去理解厚積薄發的深刻含義。我也認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進步,長此以往,必然將越來越好,從而儘可能達到自己所可以達到的最好程度,同時也就為教育事業做了自己最大的貢獻。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4

當我手捧《做一個聰明的教師》閱讀的時候,我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親切”;當我在每次合上這本書反思我一年工作的時候,就會有當頭一棒的感覺;當我在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我如同在黑暗中行駛的小舟朝著那點點光芒的方向前進……

如果將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教育理論聯絡我們的實際工作,教學中往往將簡單淺顯的問題變得複雜,往往將現成的問題肢解細化,細嚼慢嚥的灌輸給學生,往往有“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溝”的感慨,讓我們這些青年教師有點兒不知所措。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聰明的老師》給像我這樣的新教師送來了一劑沁人心脾的良藥。

王曉春老師認為“教育科學研究的內容不外乎兩個方面:客觀世界的研究(教育規律的認識、教育物件的認識等)和主觀世界的研究(教師的自我認識)。”我們在這兩個方面的研究都很薄弱,而第二個方面尤其薄弱。教師普遍缺乏反思意識,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認知衝動,結果就是嚴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思想的蘆葦。”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教師應該是個思考者。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個有心人,去認真總結教育的得與失,要經常有解剖自己的認知衝動,要善於思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認識自己比了解學生更重要。

在初登講臺的一年裡,很多老教師就會發現我老是和學生較勁,他們就會開玩笑的說我,像孩子一樣老是和學生吵,說以後心態變了,連吵的勁都沒有了。當時聽到這些話,我會覺得和學生吵也是需要激情的,我甚至還洋洋自得的認為,我的激情要一直保持下去。就從來沒有反思過自己,這樣的激情是不是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呢?難道在很多問題的處理上,靠著這樣的激情和學生較勁,就能完全解決嗎?

直到,我看了這本書,我開始反思我這一年的幼稚行為,我發現我的思維方式是單一的、主觀的,甚至是狹隘的。總是以我的要求為準,學生做不到,我就在那乾著急,結果是學生覺得我莫名其妙,我自己氣的跳腳,旁觀的人無奈的搖頭。那麼改變我的思維方式究竟有多難呢?

其實,只要我將“你怎麼可以這樣?”“你為什麼不按我的要求做?”這樣的話省去,換一種邏輯,換一種語氣,事情處理的結果完全不一樣。比如,以前在教學結束的時候,學生亂七八糟的就出機房了,有的椅子就這樣散落在各個角落,裝鞋套的袋子也滿天飛,學生在機房裡就把鞋套脫掉了,還有追逐打鬧的,那個場面簡直可以用混亂來形容。以前我總是在那大叫大喊的,收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學生根本不聽我的,我的威信自然也降低了很多。

這學期開始,我要求學生聽到我說“準備下課”的時候,就把椅子和書歸位,在身邊尋找垃圾抓在手裡準備帶出機房,然後那一小組表現好,就哪一小組先出門,在走廊上脫鞋套。這樣一來,混亂的場面沒有了,我也用不著在那拼命的指揮了。要求也深入學生心中,長此以往,我相信會成為一種習慣的。

“我是一個行者,步履輕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臉上帶著笑容,我的心中充滿陽光,我的行囊中為教育準備了一切:澎湃的熱情、寬容的胸襟、迷人的書香、思考的大腦。”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更應嚴格要求自己,學會反思和改變自己,向做一個智慧的教師這個方向而努力。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讀後感5

“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我想每個人都想做這樣的一位老師,但這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要做到並不容易。在這次書籍推薦中我看到了這一本書《做一個聰明的教師》,我的感觸頗深。

這本書中沒有高深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教學事例的剖析,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們闡述著做為一名老師應該如何來看待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

“教師思考和敘述問題的時候,只喜歡朝一個方向走……”“多數老師很不習慣在矛盾中思考,很不習慣在事物的互相聯絡中思考,很不習慣刨根問底的思考,很不習慣在思考中反駁自己。”“教師普遍缺乏反思意識,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認知衝動,結果就是嚴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諸如此類的話語在書中多處可見。

看著書中的一個個案例總覺得自己曾經也有這樣的經歷,但是自己的處理方式有時候幾乎也是沒有科學研究,缺乏人文關懷。對於那些喜歡惹事的孩子,我會缺乏耐心,有時候根本就不願意聽他們多解釋就把他們“制裁”了,真的像是“教書的警察”。看了這些案例分析後,我覺得我們作為老師在接手一個班後要儘快瞭解每個

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首先自己要心平氣和,瞭解清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在沒有結果前不亂下定論,有的孩子的行為是需要時間來改正的,在處理班級問題時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這本書後,當我在碰到違紀學生,我都會動一番腦筋再作處理。有次,上體育活動課時,我要求學生分組活動,有一個學生跑過來告狀,說有同學在扯校園綠化樹的樹葉。我跑過去一看,那幾個學生還在用力的向上跳,再看地下,到處都是被扯下的樹葉,我大聲訓斥:“過來,看看你們在幹什麼,損壞花草樹木,到處亂扔垃圾!”要在平時,我一定會把他們課後留下來批評一頓。可現在我想到王老師在書中說到的一種思維誤區便是“迷信師嚴”,我提醒自己要變得“聰明些”,於是要他們每人去撿三十片垃圾為清潔校園出點力。後來只要遇到犯事的學生,我就採取這樣的方法。校園自然清潔多了,效果也不錯。

李鎮西老師說過:“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多意味深長的描述啊!的確是,《做一個聰明的教師》,讓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對問題,那就是多問幾個為什麼。遇到問題,必須要保持平和的心態,選擇適當的時機,用普遍聯絡的觀點探究現象背後的原因。雖然我不能說自己在這方面表現很出色,但起碼我也在不斷的努力,因為我明白聰明的教師是特別受學生歡迎的。

教育是一種行動的藝術,而不是靠嘴巴吃飯的職業,我們要做一個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師,要不斷地讀書學習,要時常重新認識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