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集合6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7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集合6篇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編輯聲音》是《國小資訊科技》上冊第27課,是學習和使用錄音機軟體板塊中的第二課。在本課中,分為擷取聲音和混合聲音兩部分,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使用錄音機軟體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一個再提高,講解如何對聲音進行簡單的編輯和修飾,使我們的聲音作品更加豐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既能提高學生的軟體操作技能,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提高審美能力和對資訊的綜合處理能力.本課的教學物件是國小三年級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對資訊科技學科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但由於學生的資訊科技水平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了活動設計的興趣性,活動要求的層次性。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我指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習使用“錄音機”擷取聲音、混合聲音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擷取聲音”和“混合聲音”的學習,學會使用不同的方法對聲音檔案進行編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欣賞編輯的聲音檔案,激發學習興趣,並能對同學們的作品做出合理的評價。

教學重點是對聲音的簡單編輯,難點是對聲音的混合與審美。

二、教學學法分析

資訊科技綱要中明確指出,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課我主要採用“任務驅動法”、 “小組合作法”、“分層教學法”這三種教學方法。

學生的學法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通過自主學習、課堂討論、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三、教學過程分析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本課教學設計我採用“激趣匯入、探究新知、協作提高、觀摩欣賞”等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激趣匯入

先請學生欣賞一下老師事先錄製的一段聲音,其中很多不同種聲音混在一起.(有雷聲,風聲,火車聲,笑聲……),然後我提出:你們知道老師是怎麼做的嗎?想不想也來動手製作一件這樣的作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編輯聲音.板書課題:編輯聲音. 這樣,通過欣賞編輯過的聲音,知道聲音可以被編輯,從而自然匯入本課,學生也能順其自然的學習編輯聲音.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能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濃厚興趣,引起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與探究心。

(二)、探究新知

本環節以任務驅動式展開分層教學

首先播放"江雪"聲音檔案.提出:你們覺得這個聲音錄製的怎麼樣

學生會發現:有的地方有雜音,聲音太單調, 加上背景音樂會更好!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或糾正.並確定編輯聲音的操作步驟.

然後丟擲任務一,刪除多餘的雜音。

要刪除雜音,首先要確定雜音的位置.讓學生先一起來聽聽!(邊聽邊記錄雜音的時間)接著請一位學生說說雜音的位置在哪?是怎麼知道的?提示學生注意看視窗左側顯示的時間,來記錄雜音的位置.

接著教師演示:去除檔案前多餘雜音,使用"刪除當前位置以前的內容"命令.

然後讓學生完成去除雜音的任務,提示小組之間可以小聲的討論,也可以閱讀書上的操作步驟.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巡視並作適當指導。完成後選擇學生作品進行播放,讓學生進行點評,互相學習.

通過這樣的設計首先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接著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電腦之間產生互動,形成設計團隊,同學之間互相評價,促進成長,使知識的吸收和掌握更牢固.同時本段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的理解錄音機的功能,對以後的自主學習很有幫助。

  (三)、協作提高

完成了任務一,提示學生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呢?

提出任務2:為"江雪"錄音檔案配上背景音樂,使錄音效果更好.

這一部分,我讓學生自學教材,然後小組合作來完成,比一比,哪個小組的作品最好,小組之間可以相互討論. 操作結束後,上傳作業.並讓學生點評.

背景音樂和朗誦的詩詞意境相符,比較好!

1,提出練習任務,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

建隊六十週年,我們學校五年級的同學,代表全區的少先隊員進行了獻詞,老師把同學們的朗誦錄製了幾小段.現在想把他們編輯一下,你們能幫我嗎

(1)把朗誦的聲音中雜音去除.

(2)給朗誦配上背景音樂.

(3)把幾段錄音合成一段.

(學生實踐操作,師巡視指導)

學生質疑:幾段音樂怎樣合成呢(學生再探討,交流,繼續操作)

教師提示:

(可觀看資源庫中自學操作視訊).

結論:可運用"編輯"選單中的"插入檔案"命令.

2,儲存作品,提交作業.

3,教師播放作品,師生一起評價.

(設計理念:對練習進行分層設計,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利用知識遷移來自學新的知識,在合作學習中增加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的機會.層層遞進的練習設計能夠,能更大的發揮學生的潛能.)

師:我們通過學習 "檔案混音",又認識和運用了"插入檔案"命令,那麼請同學們比較一下:"編輯(E)"選單中的"貼上混入(X)"與"與檔案混音(M)","貼上插入"與"插入檔案" 命令.它們的使用方法與效果上有什麼異同為什麼"貼上插入"與"貼上混入"是灰色按鈕 (預設)

(1)學生嘗試兩組命令的操作.

(2)分組交流操作心得.

(設計理念:對錄音機功能學習的完善,通過探究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檢驗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小組合作的作用.同時,對未知知識的探究,學生可以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四)、觀摩欣賞

在這個環節裡,我請學生通過螢幕廣播功能去欣賞學生的作品,互相看一看,評一評,虛心地學習他人的長處,這樣可以使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加深記憶。

本節課,我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多了一些學習的興趣,多了一些表現的機會,多了一份創造的信心,多了一份成功的喜悅。

謝謝各位評委。

板書設計:

編輯聲音

前 後

-------------------■----------------------

當前位置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2

課題:電子郵件我收發

教學目標:

1.熟悉申請電子郵箱的基本過程;

2.掌握收發電子郵件的基本方法;

3.感受用電子郵件交流資訊的優勢。

教學重點:熟悉申請電子郵箱的基本過程;

教學難點:掌握收發電子郵件的基本方法;

教學準備:

1.除錯每臺計算機。

2.開啟計算機並由教師機控制。

3.由各組組長帶隊有秩序地進電腦室。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入。

直接匯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一)申請電子郵箱

1.訪問“新浪郵箱”等網站;

2.開啟申請頁面,設定一個可用的信箱名;

3.想好一個密碼;

4.輸入查詢密碼的問題和答案,接著寫個人資訊;

5.提交註冊資訊。

6.講解郵箱地址的格式,@前面是使用者名稱,後面表示提供郵箱的機構;

(二)傳送電子郵件

1.教師演示、講解:

2.開啟寫郵件的網頁

3.在“收件人”框中輸入收信人的電子郵箱地址;

4.在“主題”框中輸入一句簡短的主題;

5.在“正文”框中輸入內容;點擊發送。

學生實際操作。

(三)閱讀和回覆電子郵件

1.開啟收件夾,觀察其中的電子郵件;

2.開啟一封電子郵件,閱讀其中的內容;

3.給傳送郵件進行回覆;

(四)收發帶附件的郵件

步驟同傳送郵件,增加一項操作:新增附件。

指導學生如何新增附件。

(五)練一練:

(六)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

2.生答,師訂正。

板書設計

第十課 電子郵件我收發

一、申請電子郵箱

二、傳送電子郵件

三、閱讀和回覆電子郵件

四、收發帶附件的郵件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3

課題:即時通訊真便捷

教學目標:

1.熟悉用即時通訊軟體交流的過程;

2.瞭解網路即時通訊的特點;

3.體驗即時交流的魅力。

教學重點:熟悉用即時通訊軟體交流的過程

教學難點:瞭解網路即時通訊的特點

教學準備:

1.除錯每臺計算機。

2.開啟計算機並由教師機控制。

3.由各組組長帶隊有秩序地進電腦室。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入。

二、進行新課。

(一)申請賬號

1.雙擊桌面上的POPO快捷鍵,啟動

2.開啟申請賬號的對話方塊;

3.輸入自己的賬號名稱及個人資料等資訊;

4.根據視窗中的提示繼續操作。

(二)新增好友

1.教師演示、講解:

2.向周圍同學詢問他們申請到的popo賬號;

3.開啟用於新增好友的對話方塊;

4.輸入一個聯絡人的賬號並新增為好友;

5.繼續新增好友。

學生實際操作。

(三)收發資訊

1.開啟對話視窗;

2.輸入併發送資訊;

3.開啟表情框,插入需要的表情符號;

4.輸入其他表情符號或文字資訊併發送;

(四)傳送檔案

1.開啟“傳送檔案”對話方塊;

2.選定要傳送的檔案,提交發送申請;

接收好友發來的檔案

1.接受傳送申請,開啟“儲存”對話方塊;

2.選定合適的資料夾,開始接收檔案。

(五)共享網路資源

1.搜尋感興趣的圖片;

2.檢視並複製圖片的網址;

3.設定“網路資源”;

4.傳送資訊,觀察對話窗中出現的圖片。

(六)練一練:

(七)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

2.生答,師訂正。

板書設計

第十二課 即時通訊真便捷

一、申請賬號

二、新增好友

三、收發資訊

四、傳送檔案

五、共享網路資源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彙報的內容是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資訊科技》國小版第4冊第26課《認識計算機》的教學設計。本節課我將從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深入從教學內容、教學物件、教學目標、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六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學內容及物件分析:

《認識計算機》是教材第4冊第二單元教學內容。本單元主要是介紹計算機硬體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的發展,系統組成,計算機主機,儲存裝置和輸入、輸出裝置等內容。通過學習,教師讓學生了解和認識常見的計算機硬體裝置,深入理解硬體與軟體之間的關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介紹計算機發展史,計算機的分類,及計算機軟、硬體系統的組成。

本節課授課物件是六年級學生,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對計算機了有一定的瞭解,他們認識電腦滑鼠、鍵盤等硬體裝置,還掌握了常用的應用軟體操作。但孩子們對計算機的發展及計算機的系統組成認識不是很清晰。通過本節課學習孩子們將進一步瞭解計算機的歷史和發展趨勢以及認識計算機的系統組成。經過本課學習之後,對學生進一步瞭解計算機主機的外觀及內部組成,及瞭解儲存裝置和輸入、輸出裝置有很大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電腦有著很強的好奇心,並且對學習電腦有很大的興趣。

但是由於以往我們只注重軟體的應用,對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卻不十分了解。因此,認識計算機的系統組成及如何區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就成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為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尋求讓學生多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多與同學間進行合作交流,努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二、教學目標:

本課學習材料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操作性強,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自主發現式學習。根據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我制訂以下三維學習目標:

1、瞭解計算機的歷史和發展趨勢。

2、認識計算機的系統組成。

3、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硬體知識的興趣。

4、提高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互相合作意識品質。

三、教學環境:區域網環境

本課需要教師通過傳奇或騰圖軟體進行演示操作,在進行評價時也需要展示學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區域網環境中進行教學。

四、教法闡述

依據考慮到學生年齡特點,設計本課時,在學生學習基礎知識,訓練運用技能的基礎上,著重考慮了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設計樂學、想學

自己用電腦演示:由於國小生在機房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多講無益,對於簡單只是乾脆就不講,讓學生自己掌握,老師講給予適當點撥。教師將基本的操作規則告訴學生,就讓他們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後在總結時,學生對於剛才自己的勞動一定很在意,無論是發言的同學,還是聽講的同學,都會十分認真,可以很好的達到學習的目的。

2、任務設計 使學生會學

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在這堂課中,每個小組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學生通過對所擔的任務進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師的演示操作過程中,也只是點到為止,給學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間。由學生被動聽,而變為主動完成任務的過程。因為是主動的做,將枯燥的知識練習暗藏於生動有趣的任務之中,不但使學生情緒飽滿,而且將學到的知識用於實際操作中,有利於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

五、學法指導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思考討論——合作操練——總結鞏固”。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通過上網搜尋、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六、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任務驅動,激趣匯入

(二)初步嘗試,探究新知

(三)教師引導,鞏固新知

(四)強化練習,形成技能

(五)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具體闡述如下:

(一)激趣匯入 講授新知

首先,教師開門見山直接問學生你喜歡電腦嗎?會用電腦幹什麼?同學們會這麼多呀!現在我可要考考你們了:看,知道這是什麼嗎?(課件出示埃尼阿克)ENIAC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加以簡單的總結:它是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名為埃尼阿克,它於1946年生於美國,它的主要元件是電子管。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學生的愛心,樂於助人的精神有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全課奠定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複習已經掌握的操作技巧,為後面的教學打下鋪墊。

(二)教師引導,探究新知:

同學們,隨著第一臺計算機的產生,計算機就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你們能通過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嗎?

任務一:電腦發展史

如:計算機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時期 組成器件 時間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積體電路計算機(1965年~1980年)

第四代大規模積體電路 (1980年~至今)

這一環節我把學生分成4人1小組,分工協作1位組長,2位搜尋資料(不僅僅只有網上收搜尋),1位加工整理,1位負責彙報。這個環節我放手讓學生看教材、或上網找資料自己完成任務。孩子們都有很強探索欲和表現欲,教師正是抓住了孩子們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親自體驗,在探究中學習到蘊含在其中的技能。在這種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潛能。可能有人會擔心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務會挫傷他的積極性,我認為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勝心,這一環節他沒有完成任務反而會促使他帶著問題更好的學習。

講解完後教師出示幾幅現代微型機的圖片。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再出示任務二。

任務二:計算機的分類(看書、老師課件)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一個完整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運算器. CPU 控制器. 主機 暫存器. 記憶體 隨機儲存器(RAM).只讀儲存器(ROM). 計算機系統 外部裝置 輸入裝置. 輸出裝置. 軟體 系統軟體.應用軟體.

任務三:想像未來的電腦會是什麼樣的?

當學生完成任務後教師讓學生想像未來的電腦會是什麼樣的?你的未來電腦都有些什麼?學生會說有鍵盤、滑鼠等。這時教師引出計算機中能看的見得和摸得著的叫做硬體。如滑鼠、鍵盤、顯示器等。

教師舉例:音樂、畫圖我們能摸得著嗎?那麼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們就把它叫做“軟體”。(板書)

計算機中也是一樣的,你能舉例說明嗎?(畫圖、Word、電子報刊等)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這些都是軟體。可是我有個問題了,我想聽音樂,可是連計算機都打不開了,我還能聽嗎?那麼,這些能管理計算機的軟體就是系統軟體。因此,我們又將軟體分為: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板書)

這一環節,學生在教師的講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為例子來說明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使學生很容易就區分出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三)強化練習,形成技能:

測試1:繼續收集你們小組探究的問題。

測試2:你能想像出未來計算機會發展成什麼樣嗎?能把它畫出來或描寫出來嗎?

測試3:小組間互相出題測試,看看誰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愛的內容進行鞏固練習,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機械練習充滿了生機,學生在亢奮的思維狀態下進一步鞏固新知,也促使學生樂學、善學。

因此,本課中我採用師評、生評、互評、自評等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如教師在學生作業中找出有特點作品,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或讓同學對作品進行評價,這樣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同時,也加強了國小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四)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讓學生把本節課收集到的內容回家後製作成電子報刊或小動畫,然後當小老師講解給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聽。

給學生一個開放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課外收集資訊、加工整理資訊的慾望,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饋機會。

總體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為學生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讓他們學得更主動、更輕鬆;力求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成教學目標。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資訊科技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術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本課是《資訊科技》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共分三課時,都是利用滑鼠玩遊戲,在教學中以遊戲為主,在遊戲中掌握滑鼠的使用方法並利用滑鼠感受人機交流的樂趣。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教學大綱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統一以及資訊科技掌握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掌握滑鼠的基本操作,利用計算機進行益智訓練。

2.過程與方法:利用滑鼠操作的小遊戲進行訓練,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

(二)教學內容分析

《認識滑鼠》是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教學建議中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教學滑鼠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學內容是滑鼠的單擊、雙擊和拖動。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滑鼠的基本操作方法,為下幾節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重點:滑鼠的單擊、雙擊和拖動的操作方法。

教學難點:滑鼠的雙擊操作和拖動操作。

(三)學生學習狀態分析

本課的教學物件為國小三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在計算機前很容易和周圍的同學交談,並且離開座位。教學除常規組織教學外,更多的要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心理和感興趣的事和物,利用遊戲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互相交流與合作,比一比、賽一賽,寓教於樂,充分給予學生鼓勵與肯定,並給予及時的評價。學生學習計算機的過程中體現出水平的不統一性,教師必須開放教學資源,開放教學思想,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達到訓練的目的。

(四)教學方式

我設計本課,著重考慮了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完成任務,掌握新知,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本節課採用了下列幾種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計算機演示,直觀、明晰,提高了學習效率。

(2)任務驅動法:學生通過對所承擔的任務進行思考、完成。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主動探索新知,掌握新知,合作學習的氛圍非常濃郁。

(五)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兒歌匯入

匯入:由課件出示一隻蹦蹦跳跳的小老鼠,引出這節課的主人公—滑鼠,引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由於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滑鼠左鍵的三種使用方法,因此,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練為主。滑鼠的雙擊、拖動操作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時教師予以示範,並告訴學生操作時的動作要領,然後請學生練習這兩種操作的練習,在巡視輔導時,對掌握較差的學生除了教師個別輔導外,還請其他同學幫助他,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合作學習,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最後通過一個練習滑鼠的遊戲,讓學習綜合練習滑鼠的幾種操作,簡單又有趣,可以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不知不覺中熟練掌握滑鼠的使用。

3、鞏固應用

通過一個練習滑鼠的遊戲,讓學生綜合練習滑鼠的幾種操作,簡單又有趣,可以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不知不覺中熟練掌握滑鼠的使用。

4、反思小結:“今天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六)目標預設: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會滑鼠左鍵的三種操作方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達到訓練的目的。

國小資訊科技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浙攝版國小資訊科技三年級下冊第13課的內容,教學物件是國小三年級學生。本課是在學生掌握畫圖軟體和使用鍵盤輸入漢字的基礎上,用畫圖軟體中的文字工具插入文字而製作圖文並茂的海報作品,讓學生充分發揮創作才能,受到美的教育。因此這節課是整合美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畫圖基礎知識教學提高課。

二、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學生熟悉畫圖軟體中文字工具的操作,掌握對輸入文字進行彩色處理及修改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我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創新、團體協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掌握在畫圖軟體中對輸入文字進行彩色處理及修改的方法。

四、教法闡述

資訊科技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在教學中必須“立足基本操作,滲透基礎知識”,從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資訊處理任務出發,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完成任務,以培養學生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具有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資訊的能力,從而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

為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內容,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與任務驅動法,幫助學生消化本課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主體作用。

五、學法指導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強調的: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由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在這節課中,我始終引導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與求知慾進行學習與操作,通過自主探索獲取知識與技能。把“自學—嘗試—創新”的思想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明確目標任務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發現方法、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六、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首先創設一個童話故事情境:小猴淘氣去百靈國學習。可是,不知為什麼,百靈國成了一個只有圖畫的世界,大家都不能說話,只能用文字交流。原來是小動物們不愛護環境,太陽公公把聲音和文字收走了。太陽公公說,只要小動物們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宣傳環境保護,就能找回聲音了,今天可是最後期限了。”“別急,我能幫助你們。”小猴說。可以只有圖片,沒有文字,怎麼宣傳環保呢,同學們幫幫我吧!”

設計意圖:創設美好的童話故事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巧妙設計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缺憾,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樂學。

(二)任務驅動,自主學習

1、任務一:給自己選擇一幅宣傳環境的背景圖片,並在畫圖中開啟。

由於在畫圖中開啟圖片檔案,上學期已學習,本節課中,可以讓學生比比誰能快速的用畫圖軟體開啟一幅漂亮的背景圖片,教師從學生中選擇一名動作快的同學,把他的圖片廣播給在家看,然後激情,這麼美的風景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果能配上優美的宣傳文字,就更能起到宣傳的作用了,從而引出下一個任務,給圖片輸入宣傳文字。

2、任務二:輸入宣傳文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帶著“怎樣在開啟的圖片中輸入文字”這個問題讀書,然後嘗試操作。

此時應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意識,在學生自已自學的基礎上,請動手能力強,掌握新知快的同學任小組長,互幫互助。

3、任務三,修改文字和更改文字色彩。

在圖片上輸入文字是一個基礎任務,在此基礎上提出下一個提高任務。

童話情境,小猴在輸入文字時,不小心有個字打錯了,而且他覺得只用一種顏色不好看,請同學們幫幫他。

以此激情,學生小試後,讓學習好的同學上臺展示他的方法,彙報學習過程,老師給予獎勵,並小結他的方法。給予優化,推廣。

設計意圖:因為學生個體間存在差異,因此在本課中必須考慮到分層教學的問題,而在圖片中輸入文字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所以此環節通過團結互助,合作學習的方式,快速全面的收穫新知。而圖片上輸入文字的修改以及更換顏色,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採用小猴提難的方式過度自然,教學上採取優秀學生演示,教師優化小結的方式來突破。在彙報學習中,對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讚揚。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自學能力,養成不怕困難、積極思考、與人合作的學習精神。

(三)、綜合運用,知識拓展

童話情境:小猴說:“同學們,運用你們學會的知識,發揮豐富的想象,幫助百靈國找回聲音吧!”教師提醒:“同學們不要忘記百靈國是因為破壞環境才被太陽公公收回聲音的,只有宣傳環境保護才能幫助他們拿回自己的聲音?發揮你們的想象與才能,設計出一幅能感動他人,教育群眾的環保作品吧!”學生自選圖畫,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上圖片上,比比誰的宣傳作品更優秀。並儲存好自己的作品。

設計意圖:在鞏固新授課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勵學生個性發展,讓他們在自由、寬鬆的空間裡,充分發揮想象力,創作出獨特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完成建構

一堂好課,最後的畫龍點睛之筆也很重要。在此環節,我這樣設計:“老師發現同學們設計的宣傳用品都很美,下面我們來展示一下,互相學習、共同分享,在展示時還要談談你為什麼要這樣宣傳。”學生展示,自我評價。教師總結。最後通過童話情境,結束本課:動物們歡呼:“聲音找回來了,百靈國又漂亮了,小猴你真棒。”

設計意圖:學生在作品展示中,相互評價,各抒己見,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在自我展示和相互評價的過程中,進行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作品展示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教師及時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給予準確的評價和肯定,使學生獲得一種成功的體驗和喜悅感。

歸納總結: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同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喜悅。學生在展示作品時,教師多給學生揚長性地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激發學生持續探究的興趣。

七、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1、學科整合的問題。本課整合了美術、資訊科技和思想品德三大學科,同時注意了資訊科技教育知識的內部整合。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並且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獲取資訊,掌握操作。

3、情景與任務驅動的融合。在每一個任務丟擲的時候,都創設了許多適當的情景,以此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在情景中積極主動地接受任務。

4、分層教學的實施。怎樣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性,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都獲得個體的發展。

5、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通過意義建構,學生的技能不斷加強,實效性強。教學活動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策略豐富、實用而新穎、獨特,突破了學生的認知障礙,突破了難點,優化了課堂。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