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進校園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5.71K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非遺文化進校園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非遺文化進校園觀後感

大家好,今天先給大家猜一個字謎:樹旁的小溪沒有水。猜一個字。——哈,對了就是梳。說到梳子,便會讓人想起屬於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梳篦。

梳篦是理髮用具。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製成。雖然是天然材料做的,但是它神態各異: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鸚鵡,回頭望尾,有的像天鵝,展翅欲飛……它們可漂亮啦!我家就有一個蝴蝶形的梳篦,它全身呈藍色,兩個翅膀中間是梳齒,翅膀上端還有兩隻“眼睛”,比一般的梳子好看多了!

梳篦不僅外形美麗,而且還有很多用途呢!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經常使用,有緩解頭痛,治療失眠,醒腦,聰耳,明目之保健功效。而且用梳篦梳頭養生、古已有之。經常使用梳篦進行梳頭能起到治病健身、健腦長壽的作用呢。

梳篦又稱“櫛”,是我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諺雲:“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晉代,迄今已有1600餘年的歷史了。聽了這麼多後,想必大家應該對梳篦有一定的瞭解了吧,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梳篦的起源吧:軒轅黃帝第二妻室名叫方雷氏。她所掌管黃帝宮20多位女子,她們經常蓬頭垢面,一遇到重大節日,她總要把這些女子叫來,逐人用她自己的`手指把每個女子頭上蓬髮一一捋順。有時,連五個手指都捋破了。方雷氏為這些事經常發愁。後來,她受到魚刺的啟發,製作出了一把木質的梳子。這就是最初的梳子。制篦業的祖師是陳七子。春秋時期,陳七子為吏,因罪入獄。因獄中生活條件極差,陳七子頭上生滿蝨子,奇癢無比。一次,陳七子被獄卒用毛竹板痛揍後,發現毛竹板裂成了一條條篦片。陳七子將其整理扎壓後,用其清除頭上的灰垢和蝨子。這就是最初的篦箕。

瞧!這就是常州的梳篦、我身邊的“非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