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識點歸納(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1W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是不是經常追著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還在為沒有系統的知識點而發愁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知識點歸納,歡迎大家分享。

生物知識點歸納(集合15篇)

生物知識點歸納1

一、生物圈到細胞知識點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型別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菸草花葉病毒等。

二、細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一、組成細胞的原子和分子

1、細胞中含量最多的6種元素是C、H、O、N、P、Ca(98%)。

2、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間以共價鍵構成的碳鏈,碳鏈是生物構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稱為有機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導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

4、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統一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二、細胞中的無機化合物:水和無機鹽

1、水:(1)含量:佔細胞總重量的60%—90%,是活細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質。

(2)形式:自由水、結合水

?自由水:是以遊離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動的水。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劑;②參與細胞內生化反應;③物質運輸;④維持細胞的形態;⑤體溫調節

(在代謝旺盛的細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較多)

?結合水:是與其他物質相結合的水。作用是組成細胞結構的重要成分。

(結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強)

2、無機鹽

(1)存在形式:離子

(2)作用

①與蛋白質等物質結合成複雜的化合物。

(如Mg2+是構成葉綠素的成分、Fe2+是構成血紅蛋白的成分、I—是構成甲狀腺激素的成分。

②參與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如鈣離子濃度過低肌肉抽搐、過高肌肉乏力)

三、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細胞膜——系統的邊界知識網路

1、研究細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2、細胞膜主要成分:脂質和蛋白質,還有少量糖類

細胞膜成分特點: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複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

3、細胞膜功能:

①將細胞與環境分隔開,保證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②控制物質出入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資訊交流

一、製備細胞膜的方法(實驗)

原理:滲透作用(將細胞放在清水中,水會進入細胞,細胞漲破,內容物流出,得到細胞膜)

選材:人或其它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

原因:因為材料中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細胞器

提純方法:差速離心法

細節:取材用的是新鮮紅細胞稀釋液(血液加適量生理鹽水)

二、與生活聯絡:

細胞癌變過程中,細胞膜成分改變,產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細胞壁成分

植物:纖維素和果膠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援和保護

四、細胞膜特性:

結構特性:流動性

舉例:(變形蟲變形運動、白細胞吞噬細菌)

功能特性:選擇透過性

舉例:(醃製糖醋蒜,紅墨水測定種子發芽率,判斷種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細胞膜其它功能:維持細胞內環境穩定、分泌、吸收、識別、免疫

第二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細胞器之間分工

(1)雙層膜

葉綠體:存在於綠色植物細胞,光合作用場所

線粒體:有氧呼吸主要場所

(2)單層膜

內質網: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脂質合成的場所

高爾基體: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包裝

液泡:植物細胞特有,調節細胞內環境,維持細胞形態

溶酶體:分解衰老、損傷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3)無膜

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場所

中心體:與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

(合成肽鏈)(加工成蛋白質)(進一步加工)(囊泡與細胞膜融合,蛋白質釋放)

學習生物必修一的方法

1、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例如DNA的分子結構可簡化為“五四三二一”,即五種基本元素、四種基本單位、每種基本單位有三種基本物質、很多基本單位形成兩條脫氧核酸鏈、成為一種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2、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在背誦知識點時,可以發散思維,利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和想象來促進記憶。

學習生物必修一的技巧

1、高聽課效率

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上課佔了大部分的時間,無論哪個學生要想學習好,都要寄希望於課堂。怎樣提高聽課的效率呢?

上課的目的性要明確,要帶著預習時不懂的問題聽講;聽課時精力一定要集中,跟上老師的思路,特別要注意老師的語氣和所強調的關鍵內容;認真記筆記,筆記要記重點、要點。板書既能反映知識的要點,又能體現知識的內在聯絡,是應該記錄的。如果聽課與記筆記發生矛盾,應該先以聽懂為目的,可以暫時不記,課後再回憶、補充、整理;上課要動腦筋、想問題,特別是老師提問,要積極思考,舉手回答,一個經常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的靈敏性、流暢性,都比不舉手回答的同學強得多;聽課要抓住重點,一節課講的知識太多,但對每個知識點要求不同,老師會教給學生區分重點和非重點的方法,對於重點內容學生要很好掌握,學好教材最基本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時掌握基本觀點和原理,比如"進化"的原理:進化規律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統一的原理:生物與環境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矛盾的原理: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生物的遺傳與變異等。

2、上注意鞏固

教師授課如果用15~20分鐘,剩下的時間留給學生鞏固複習。鞏固內容可以由教師帶領,也可以由學生自己複習。學生自己複習時,對教材內容要先理解,再嘗試記憶。學會識圖,對圖是否理解,是否會畫,各部分名稱是否記住了。覺得自己對教材問題不大,可以做題檢驗效果。

生物知識點歸納2

人類與生態環境

1、人口過度增長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嚴重後果

生物囤為人類提供各種各樣的資源,我們的衣食住行等都依賴於生物圈。人口的適度增長有利於人類自身的發展,但是人口的過快增長必將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造成破壞性的影響。目前,由於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人類的需要和自然界可能提供的資源、能源之間,已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如土地和淡水的人均佔有量日漸減少。由此造成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的局面。同時,人口的迅速增長,使我們的環境汙染加劇。此外,人口的大量增加,還給住房、就業、教育、醫療、交通等增加了巨大的壓力,嚴重阻礙了人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2、生態平衡的現象和意義

(1)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問能夠較長時間地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也就是說,它的能量流動和物質的迴圈能夠較長時間地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這種平衡狀態就叫做生態平衡。

(2)穩定的生態系統的特徵

在穩定的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動物和植物在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構成完整的營養級結構,具有比較穩定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

生態系統之所以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是因為生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的保持自身結構和功能

相對穩定的能力。當生態系統受到外來干擾時,只要這種干擾沒有超過一定限度,生態系統就能通過自動調節恢復平衡。但若外來干擾超過這個限度,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就會被打破。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類。

生物知識點歸納3

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區別和聯絡

①場所:有氧呼吸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第二、三階段線上粒體

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階段不需O2,;第三階段:需O2,第一、二、三階段需不同酶;無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

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徹底,無氧呼吸--不徹底。

④能量釋放:有氧呼吸(釋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儲存在ATP中;無氧呼吸(釋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儲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相同。

呼吸作用的意義

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關於呼吸作用的計算規律

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物質的量之比為1:3

②產生同樣數量的ATP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質的量之比為19:1。如果某生物產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氣量相等,則該生物只進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氣,只產生二氧化碳,則只進行無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釋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氣量多,則兩種呼吸都進行。

呼吸作用產生ATP的生理過程

有氧呼吸、光反應、無氧呼吸(暗反應不能產生)。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內,形成ATP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無氧呼吸)、葉綠體基粒(光反應)、線粒體(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生物知識點歸納4

1、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1)植物的營養:絕大多數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動物的營養:從外界獲取現成的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的廢物。

動物排出廢物的方式:出汗、撥出氣體、排尿。

植物排出廢物的方式:落葉。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例:斑馬發現敵害後迅速奔逃。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生物圈的範圍

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4、影響生物的生存的環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七星瓢蟲捕食蚜蟲,是捕食關係。稻田裡雜草和水稻爭奪陽光,屬競爭關係。螞蟻、蜜蜂家庭成員之間分工合作。

5、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1)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嗎?

2)作出假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

3)制定計劃:檢驗假設是否正確,需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實驗方案的要求:需設計對照實驗,光照是這個探究實驗中的唯一變數。其他條件都相同。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交流

6、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舉例:荒漠中的駱駝,尿液非常少。駱駝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長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樹等。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蚯蚓在土壤中活動,可以使土壤疏鬆,其糞便增加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風固沙等都屬於生物影響環境。

7、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水、空氣、溫度等

8、食物鏈和食物網:

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係,這樣就形成了食物鏈。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往往彼此交錯連線,這樣就形成了食物網。

生物知識點歸納5

病毒的化學成分為:DNA和蛋白質或RNA和蛋白質

一、真核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一)細胞壁植物細胞在細胞膜的外面有一層細胞壁,其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和果膠,可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來除去。細胞壁作用為支援和保護。

(二)細胞膜

對細胞膜進行化學分析得知,細胞膜主要由脂質(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構成,其中脂質最多,約佔50%;此外,還有少量的糖類。在組成細胞膜的脂質中,磷脂最豐富。細胞膜的功能是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進行細胞間的資訊交流

(三)細胞質

在細胞膜以內,核膜以外的部分叫細胞質。活細胞的細胞質處於不斷流動的狀態,`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1、細胞質基質

細胞質基質含有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核苷酸、多種酶,在細胞質中進行著多種化學反應。

2、細胞器

(1)線粒體

線粒體廣泛存在於細胞質基質中,它是有氧呼吸主要場所,被喻為“動力車間”。

光鏡下線粒體為橢球形,電鏡下觀察,它是由雙層膜構成的。外膜使它與周圍的細胞質基質分開,內膜的某些部位向內摺疊形成嵴,這種結構使線粒體內的膜面積增加。線上粒體內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還含有少量的DNA。

(2)葉綠體

葉綠體是植物、葉肉、細胞特有的細胞器。葉綠體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細胞中,進行的細胞器,被稱為“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在電鏡下可以看到葉綠體外面有雙層膜,內部含有幾個到幾十個由囊狀的結構堆疊成的基粒,其間充滿了基質。這些囊狀結構被稱為類囊體,其上含有葉綠素。

(3)內質網

內質網是由單層膜連線而成的網狀結構,大大增加了細胞內的膜面積,內質網與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有關,也是脂質合成的“車間”。

(4)核糖體

細胞中的核糖體是顆粒狀小體,它除了一部分附著在內質網上之外,還有一部分遊離在細胞質中。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蛋白質的場所,被稱為“生產蛋白質的機器”。

(5)高爾基體

高爾基體本身不能合成蛋白質,但可以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植物細胞分裂過程中,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6)液泡

成熟的植物細胞都有液泡。液泡內有細胞液,其中含有糖類、無機鹽、色素、蛋白質等物質,它對細胞內的環境起著調節作用,可以使細胞保持一定的形狀,保持膨脹狀態。

(7)中心體

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中有中心體,每個中心體由兩個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其周圍物質組成。動物細胞的中心體與有絲分裂有關。

(8)溶酶體

溶酶體是細胞內具有單層膜結構的細胞器,它含有多種水解酶,能分解多種物質。

(四)細胞核

每個真核細胞通常只有一個細胞核,而有的細胞有兩個以上的細胞核,如人的

肌肉細胞,有的細胞卻沒有細胞核,如哺乳動物的紅細胞細胞。

1、結構

在電鏡下觀察經過固定、染色的有絲分裂間期的真核細胞可知其細胞核主要結構有。

核膜、核仁、染色質

核膜由雙層膜構成,膜上有核孔,是細胞核和細胞質之間物質交換和資訊交流的孔道。

核仁在不同種類的生物中,形態和數量不同,它在細胞分裂過程中週期性地消失和重現。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在細胞有絲分裂間期,染色質呈絲狀,並交織成網;在分裂期染色質螺旋化化,縮短變粗,變成一條圓柱狀或桿狀的染色體,因此,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功能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和的主要場所,是細胞和細胞的控制中心,因此,細胞核是細胞中最重要的部分。儲存、複製、代謝、遺傳

(五)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在上述細胞結構和細胞器中,具有雙層膜有線粒體、葉綠體,具有單層膜的有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液泡。它們都由生物膜構成,這些細胞器膜和細胞膜、核膜等結構,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在細胞的生命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細胞膜不僅使細胞具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內環境,同時在細胞與環境之間進行物質運輸、能量轉換和資訊傳遞的過程中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細胞的許多重要的化學反應都在生物膜上進行。

細胞內的廣闊的膜面積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著位點,為各種化學反應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三,細胞內的生物膜把細胞分隔成一個個小的區室,這樣就使得細胞內能夠同時進行多種化學反應,而不會相互干擾,保證了細胞的生命活動高效、有序地進行。

名詞:

1生物淨化: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及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汙染物濃度降低或消失的過程。

語句:

1、我國防治環境汙染的對策:加強法律意識,依法保護環境;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利用高科技進行防治;把生物科學應用於環境保護中。

2、在生物淨化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著重要作用

3、綠色植物的淨化作用:①吸收有害氣體: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kg②吸附粉塵:1hm2的山毛櫸樹林,一年之內吸附的粉塵就有68t之多。③殺滅細菌:有些植物能分泌強大的抗生素,如懸鈴木、橙、圓柏、等植物,都有較強的殺菌力。4微生物的淨化作用: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的淨化作用:a、較易分解---糞便;b.較難分解:纖維素和農藥;c、不分解:塑料和尼龍。②利用微生物淨化汙水。

1.人的成熟紅細胞的特殊性:

①成熟的紅細胞中無細胞核;

②成熟的紅細胞中無線粒體、核糖體等細胞器結構;

③紅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為協助擴散;

④葡萄糖在成熟的紅細胞中通過糖酵解獲得能量(兩條途徑:糖直接酵解途徑EMP和磷酸己糖旁路途徑HMP)。

2.蛙的紅細胞增殖方式為無絲分裂。

3.乳酸菌是細菌,全稱叫乳酸桿菌。

是同源染色體,但其大小不一樣(Y染色體短小得多),所攜帶的基因不完全相同(Y染色體上基因少得多)。

5.酵母菌是菌,但為真菌類,屬於真核生物。

6.一般的生化反應都需要酶的催化,可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只是利用光能進行光解,這就是證明“並不是生物體內所有的反應都需要酶”的例子。

7.人屬於需氧型生物,人的體細胞主要是進行有氧呼吸的,但紅細胞卻進行無氧呼吸。

8.細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植物細胞很容易重新脫分化,然後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9.高度分化的細胞一般不具備全能性,但卵細胞是個特例。

10.細胞的分裂次數一般都很有限,但癌細胞又是一個特例。

11.人體的酶發揮作用時,一般需要接近中性環境,但胃蛋白酶卻需要酸性環境。

12.礦質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13.雙子葉植物的種子一般無胚乳,但蓖麻例外;單子葉植物的種子一般有胚乳,但蘭科植物例外。

14.植物一般都是自養型生物,但菟絲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異養型植物。

15.蜂類、蟻類中的雄性個體是由卵細胞單獨發育而來的,只具有母方的遺傳物質;雌性個體由受精卵發育而來。

16.一般營養物質被消化後,吸收主要是進入血液,但是甘油與脂肪酸則被主要被吸收進入淋巴液中。

17.纖維素在人體中是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進腸的蠕動,有利於防止結腸癌,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了,所以也稱為“第七營養物質”。

18.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為兼性厭氧型,有氧時進行有氧呼吸,無氧時進行無氧呼吸。

19.高等植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無氧呼吸產物為乳酸,如:馬鈴薯的塊莖、甜菜的塊根、玉米的胚等。

20.化學元素“砷”是可以使人致癌而不使其他動物致癌的致癌因子。

21.體細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對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蟻就是孤雌生殖,只有卵細胞的染色體!

22.體細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對存在的,植物中的香蕉是三倍體,進行無性生殖。

23.紅螺菌的代謝型別為兼性營養厭氧型。

24.豬籠草的代謝型別為兼性營養需氧型。

25.病毒是DNA或RNA病毒,但是朊病毒沒有DNA或RNA,其遺傳物質只是蛋白質(“朊”意即是蛋白質)。

發酵工程的概念和內容

發酵工程是指採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的產品,或直接把微生物應用於工業生產過程的一種新技術。發酵工程的內容包括菌種的選育、培養基的配製、滅菌、擴大培養和接種、發酵過程和產品的分離提純等方面。

(1)“發酵”有“微生物生理學嚴格定義的發酵”和“工業發酵”,詞條“發酵工程”中的“發酵”應該是“工業發酵”。

(2)工業生產上通過“工業發酵”來加工或製作產品,其對應的加工或製作工藝被稱為“發酵工藝”。為實現工業化生產,就必須解決實現這些工藝(發酵工藝)的工業生產環境、裝置和過程控制的工程學的問題,因此,就有了“發酵工程”。

(3)發酵工程是用來解決按發酵工藝進行工業化生產的工程學問題的學科。發酵工程從工程學的角度把實現發酵工藝的發酵工業過程分為菌種、發酵和提煉(包括廢水處理)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工程學問題,一般分別把它們稱為發酵工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工程。

(4)微生物是發酵工程的靈魂。近年來,對於發酵工程的生物學屬性的認識愈益明朗化,發酵工程正在走近科學。

(5)發酵工程最基本的原理是發酵工程的生物學原理。

(6)發酵工程有三個發展階段。

現代意義上的發酵工程是一個由多學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技術性和應用性較強的開放性的學科。發酵工程經歷了“農產手工加工——近代發酵工程——現代發酵工程”三個發展階段。

發酵工程發源於家庭或作坊式的發酵製作(農產手工加工),後來借鑑於化學工程實現了工業化生產(近代發酵工程),最後返璞歸真以微生物生命活動為中心研究、設計和指導工業發酵生產(現代發酵工程),跨入生物工程的行列。

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發酵製作憑藉祖先傳下來的技巧和經驗生產發酵產品,體力勞動繁重,生產規模受到限制,難以實現工業化的生產。於是,發酵界的前人首先求教於化學和化學工程,向農業化學和化學工程學習,對發酵生產工藝進行了規範,用泵和管道等輸送方式替代了肩挑手提的人力搬運,以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操作,把作坊式的發酵生產成功地推上了工業化生產的水平。發酵生產與化學和化學工程的結合促成了發酵生產的第一次飛躍。

通過發酵工業化生產的幾十年實踐,人們逐步認識到發酵工業過程是一個隨著時間變化的(時變的)、非線性的、多變數輸入和輸出的動態的生物學過程,按照化學工程的模式來處理髮酵工業生產(特別是大規模生產)的問題,往往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從化學工程的角度來看,發酵罐也就是生產原料發酵的反應器,發酵罐中培養的微生物細胞只是一種催化劑,按化學工程的正統思維,微生物當然難以發揮其生命特有的生產潛力。於是,追溯到作坊式的發酵生產技術的生物學核心(微生物),返璞歸真而對發酵工程的屬性有了新的認識。發酵工程的生物學屬性的認定,使發酵工程的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發酵工程進入了生物工程的範疇。

發酵工程是指採用工程技術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離體酶的某些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的生物產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參與控制某些工業生產過程的一種技術。人們熟知的利用酵母菌發酵製造啤酒、果酒、工業酒精,乳酸菌發酵製造乳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規模生產青黴素等都是這方面的例子。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發酵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已經進入能夠人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這些微生物為人類生產產品的現代發酵工程階段。現代發酵工程作為現代生物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例如,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有目的地改造原有的菌種並且提高其產量;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藥品,如人的胰島素、干擾素和生長激素等。

已經從過去簡單的生產酒精類飲料、生產醋酸和發酵麵包發展到今天成為生物工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分支,成為一個包括了微生物學、化學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機械工程和計算機軟硬體工程的一個多學科工程。現代發酵工程不但生產酒精類飲料、醋酸和麵包,而且生產胰島素、干擾素、生長激素、抗生素和疫苗等多種醫療保健藥物,生產天然殺蟲劑、細菌肥料和微生物除草劑等農用生產資料,在化學工業上生產氨基酸、香料、生物高分子、酶、維生素和單細胞蛋白等。

從廣義上講,發酵工程由三部分組成:是上游工程,中游工程和下游工程。其中上游工程包括優良種株的選育,最適發酵條件(pH、溫度、溶氧和營養組成)的確定,營養物的準備等。中游工程主要指在最適發酵條件下,發酵罐中大量培養細胞和生產代謝產物的工藝技術。這裡要有嚴格的無菌生長環境,包括髮酵開始前採用高溫高壓對發酵原料和發酵罐以及各種連線管道進行滅菌的技術;在發酵過程中不斷向發酵罐中通入乾燥無菌空氣的空氣過濾技術;在發酵過程中根據細胞生長要求控制加料速度的計算機控制技術;還有種子培養和生產培養的不同的工藝技術。此外,根據不同的需要,發酵工藝上還分類批量發酵:即一次投料發酵;流加批量發酵:即在一次投料發酵的基礎上,流加一定量的營養,使細胞進一步的生長,或得到更多的代謝產物;連續發酵:不斷地流加營養,並不斷地取出發酵液。在進行任何大規模工業發酵前,必須在實驗室規模的小發酵罐進行大量的實驗,得到產物形成的動力學模型,並根據這個模型設計中試的發酵要求,最後從中試資料再設計更大規模生產的動力學模型。由於生物反應的複雜性,在從實驗室到中試,從中試到大規模生產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問題,這就是發酵工程工藝放大問題。下游工程指從發酵液中分離和純化產品的技術:包括固液分離技術(離心分離,過濾分離,沉澱分離等工藝),細胞破壁技術(超聲、高壓剪下、滲透壓、表面活性劑和溶壁酶等),蛋白質純化技術(沉澱法、色譜分離法和超濾法等),最後還有產品的包裝處理技術(真空乾燥和冰凍幹事燥等)。此外,在生產藥物和食品的發酵工業中,需要嚴格遵守美國聯邦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所公佈的cGMPs的規定,並要定時接受有關的檢查監督。

吞噬細胞(即白細胞):

來源:造血幹細胞。

功能:處理抗原,呈遞給T細胞。吞噬“抗原—抗體”結合體,消化消滅抗原。

拜爾(A.P20xx年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實驗是怎樣做的?證明了什麼?(P-47圖3-3)

⑴、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再側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黑暗中,胚芽鞘朝向側放尖端的對側彎曲。

⑵、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佈不均勻造成的。

荷蘭科學家()在試驗中有什麼發現?他的'試驗證明了什麼?

⑴、1928年溫特試驗及發現:(P-47圖3-4)

①、切取胚芽鞘尖端,置於瓊脂塊上數小時後,移走胚芽鞘尖端,將瓊脂切成小快。②、把接觸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小快放置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側。

發現:胚芽鞘朝向放置瓊脂小塊的對側彎曲。

③、對照:把未接觸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小快放置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側。發現:胚芽鞘不彎曲。

⑵、溫特試驗結論:

①、胚芽鞘尖端確實產生某種物質。②、該物質能從胚芽鞘尖端運輸到尖端下部。③、該物質能引起尖端下部某些部分生長。

漿細胞:

來源:B細胞或記憶B細胞。

功能:分泌抗體。

記憶細胞:

來源:記憶B細胞來源於B細胞的增殖分化。記憶T細胞來源於T細胞的增殖分化。功能:識別抗原,增殖分化成相應的效應細胞。

生物知識點歸納6

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細 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2、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鏡觀察:①只能調節細準焦螺旋;②調節大光圈、凹面鏡

3、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注、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①、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 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②、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 高三;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③、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於原核生物。

④、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粘菌)等。

補: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主要特徵: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型別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菸草花葉病毒等。

4、藍藻是原核生物,自養生物

5、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統一性體現在二者均有細胞膜和細胞質

6、虎克既是細胞的發現者也是細胞的命名者;細胞學說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內容:1、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 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產生。細胞學說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耐人尋味的曲折

7、組成細胞(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含量不同

8、組成細胞的元素

①大量無素:C、H、O、N、P、S、K、Ca、Mg②微量無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細胞乾重中,含量最多元素為C,鮮重中含最最多元素為O

統一性:構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是生物所特有的。

生物知識點歸納7

1、二十一世紀公民綠色行為

親近大自然,愛護每塊綠地,積極參加植樹活動。

改變不利於環境的飲食習慣,使用可再生的材料。

關心並積極參加科技事業,使之成為改善環境狀況的動力。

從事每一項活動時,都會充分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並採取預防措施。

2、城市綠地——人類之肺

城市綠地至少有四大功能:

一是淨化空氣。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氟化氫、氨、氯等有毒有害氣體,100平方米草地10個小時可吸收二氣化碳1500克,同時放出氧氣100克。

二是調節大氣溫度。1公頃草坪每天約蒸發水份6300千克,使空氣溫度增加5-9%。

三是吸塵殺菌。綠地較大的廣場能降低噪聲20-30分貝。

3、室內空氣汙染有哪些?

人的一生大約有80%以上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你知道一般空氣汙染有哪些嗎?

(1)燃燒物:煤爐、煤氣爐灶、室內吸菸產生有毒有害氣體;

(2)生物學物質:冰箱、冷卻系統內繁殖的細菌、空調過濾器滋生的真菌、塵埃中生長的塵蟎以及室內外帶進的花粉等;

(3)化學殘留物:各類殺蟲劑、家庭裝潢或傢俱膠合板中釋放的苯、甲醛等;

(4)放射物質:房屋建築中使用的水泥、大理石等材料中釋放氡(據調查,人類目前所知的放射性汙染有54%來自氡);

(5)石棉:石棉做外殼的管道,石棉瓦楞紙做的通風管道等,因磨損、風化脫落造成室內汙染。

室內空氣汙染最簡單的治理辦法就是通風,門窗常開,清風常進,健康常在。

4、家庭噪聲——看不見的汙染

從生物學角度講,一切令人不愉快的聲音都是噪聲。在人們越來越關心室外環境是否安靜舒適的同時,也應關心一下居室內的聲環境是否環保。

據預測,家庭中使用的電視機、收錄機產生的噪聲可達60-80分貝,洗衣機為42-70分貝。臨床醫學統計,若在8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中生活,有50%的人會耳聾,85分貝則會使人感到心煩意亂,工作效率下降。所以家庭居室,應嚴格控制家用電器和其它發聲器具的音量和開關時間。

5、不要輕視氮氧化物對人體的危害

隨著管道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取代蜂窩煤,氮氧化物已經成為廚房裡的重要汙染源。

氮氧化物為一氧化氮和氧化氮,一氧化氮無色無味,與血紅蛋白的結合能力比一氧化碳還強,吸入這種氣體後,更容易造成人體缺氧;二氧化氮的毒性比一氧化氮高4-5倍。雖然廚房排放的氮氧化物的量不足以馬上致人死亡,卻能不斷侵入人體,誘發各種病症。氮氧化物能夠直接到達呼吸道深部細支氣管及肺泡,刺激肺泡組織,引起肺水腫,嚴重者還可能發展成肺癌。對於家庭主婦來說,氮氧化物還會破壞面板組織,摧殘嬌嫩的肌膚,使人容顏衰老。因此,建議家庭主婦們,在炒菜做飯前後,都要處長開抽油煙機的時間,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廚房內的汙染。

6、慎用洗滌劑、清潔劑

洗滌劑、清潔劑多是化學產品,長期不當地使用洗滌劑、清潔劑,會操作人的神經系統,使人的智力發育受阻。洗滌劑、清潔劑殘留在衣服上,會刺激面板過敏,長期使用高濃度的洗滌劑、清潔劑,其中致癌物會從面板、口腔進入人體內,損害健康。

7、為什麼要推廣使用無磷洗衣粉?

市場上銷售的洗衣粉一般都使用磷酸鈉作為助洗劑。洗滌後,含磷廢水不斷流入江河湖泊,造成藍藻迅速生長,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魚類及其它水生動物因缺氧死亡,直至水質變壞甚至發臭。高磷洗衣粉對面板有直接刺激,會使人產生燃燒疼痛的感覺,洗後的衣物穿在身上有時會造成面板搔癢。因此,高磷洗衣粉己成為接觸性皮炎、嬰兒尿布疹、常跖角皮症等常見面板病的刺激源。

8、不要亂用塑料袋裝食品

現在人們使用的塑料袋有三種:

一種是既不能沾面板、又不能放食物,只能用來裝建築材料;一種是用來裝服飾;還有一種是可勉強用來盛放食品的。

這三種塑料袋大部分都含有“毒素”,如聚氯乙烯塑料就是有毒的品種,雖然原材料無毒,但在製作的過程中加入了穩定劑,而這些新增劑主要是硬脂酸鉛,有毒性。這些鉛鹽極易析出,一旦進入人體,就會造成積蓄性鉛中毒,所以裝食品時絕對不可亂用塑料袋。

9、幾種不宜多吃的食物

方便麵:方便麵中含有色素和防腐劑,常吃對人體有害。

味精:人體過多攝入味精會使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升高,造成短時頭痛、心跳、噁心等症狀,同時也會對人的生死系統造成不利影響。

醃菜:醃菜中含有亞硝酸胺,常吃有致癌的危險。

油條:油條在製作過程中,須加入明礬(硫酸鋁鉀),鋁在腎臟中富集難以排出,從而對大腦及神經細胞產生毒素,容易引發老年痴呆症。

臭豆腐:臭豆腐在發酵過程中,極易被微生物汙染,它還含有大量揮發星鹽基氨及硫化氫,使蛋白質變質分解。

松花蛋:松花蛋在製作過程中要用到一定量的鉛,經常食用,會引起鉛中毒。

菠菜:菠菜中含有草酸,它會與食物中的鋅、鈣結合而以化合物形式排出體外,引起人體鋅與鈣的缺乏。

10、“環保”不等於“環衛”

“環保”是環境保護,其主要任務是保護並改善生產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汙染和其它公害,工作重點是防治水汙染、大氣汙染、噪聲汙染、固體廢物汙染等。其管理機構是各級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環衛”是環境衛生,其主要任務是消除人類生活汙染及其危害,如清掃街道、消除生活垃圾、人畜糞便以及消滅蚊蠅鼠害等。其管理機構是各級人民政府的城建或城管部門。

有了給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生物第七章知識點,大家一定要仔細閱讀,相信大家一定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生物知識點歸納8

一、應牢記知識點

1、追根溯源,絕大多數活細胞所需能量的最終源頭是太陽光能.

2、將光能轉換成細胞能利用的化學能的是光合作用.

3、葉綠體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譜

⑴、葉綠素(含量約佔3/4)

①、葉綠素a——藍綠色——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光

②、葉綠素b——黃綠色——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光

⑵、類胡蘿蔔素(含量約佔1/4)

①、胡蘿蔔素——橙——主要吸收藍紫光

②、葉黃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4、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⑴、提取方法:丙做溶劑.

⑵、碳酸鈣的作用:防止研磨過程中破壞色素.

⑶、二氧化矽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離方法:紙層析法

⑸、層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混合

⑹、層析結果:從上到下——胡黃ab

⑺、濾液細線要求:細、均勻、直

⑻、層析要求:層析液不能沒及濾液細線.

5、葉綠體中光和色素的分佈——葉綠體類囊體薄膜上

6、光合作用場所——葉綠體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葉綠體基粒類囊體膜上,分佈著與光化作用有關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8、光合作用反應式:

光能

CO2+H2O——→(CH2O)+O2

葉綠體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葉綠體

9、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stly,1773—1804)實驗證實:植物能更新空氣.

10、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n–housz)發現:只有在陽光照射下,只有綠葉才能更新空氣.

11、1785年明確了:綠葉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12、1845年,各國科學家梅耶(r)指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13、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s,1832——1897)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澱粉.

⑴、飢餓處理——將綠葉置於暗處數小時,耗盡其營養.

⑵、遮光處理——綠葉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⑶、光照數小時——將綠葉放在光下,使之能進行光合作用.

⑷、碘蒸汽處理——遮光的一半無顏色變化,暴光的一側邊藍綠色.

14、1939年,美國科學家魯賓(n)卡門(n)同位素標記法實驗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

氧氣來自水.

⑴、同位素標記法三要點:

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蹤物質的執行和變化規律.

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發出射線,可以用儀器檢測到.

③、特點: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化學性質不改變,不影響細胞的代謝.

⑵、用18O標記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將植物分成兩組,一組提供H218O,另一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分別檢測植物釋放的O2.

⑸、結果,只有提供H218O時,植物釋放出18O2.

15、卡爾文迴圈——卡爾文(in,1911——)實驗

⑴、用14C標記CO2得14CO2

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蹤光和作用過程中C的運動途徑.

14CO2—→14C3—→14C6H12O6

⑶、結論:

16、光合作用過程

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應、暗反應兩個階段.

⑵、光反應:

①、特點:指光合作用第一階段,必須有光才能進行.

②、主要反應: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分解水,產生[H]和氧氣;生成ATP.

③、場所:葉綠體基粒囊狀膜上.

④、能量變化:光能轉變成ATP中活躍化學能.

⑶、暗反應

①、特點:指光合作用第二階段,有光無光都能進行.

②、主要反應: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H]做還原劑,ATP提供能量,

還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機物和水.

③、場所:葉綠體基質中.

④、能量變化:活躍化學能轉變成有機物中穩定化學能.

⑷、過程圖(P-103圖5-15)

二、應會知識點

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吸收峰(P-99圖5-10)

2、葉綠體結構(P-99圖5-11)

⑴、具有內外雙層膜.

⑵、具有基粒——由類囊體色素.

⑶、二氧化矽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3、化能合成作用

⑴、概念:指利用環境中某些無機物氧化時釋放的能量,將二氧化碳和水製造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的合成作用.

⑵、典型生物:硝化細菌、鐵細菌、瘤細菌等.

⑶、硝化細菌:原核生物,能利用環境中氨(NH3)氧化生成亞(HNO2)或(HNO3)釋放的化學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糖類.

⑷、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養生物

生物知識點歸納9

牛奶:含有一種因子,可降低血清中膽固醇的濃度,牛奶中還含有大量的鈣質,也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動脈硬化的預防和保養

1.飲食治療:減少對脂肪的攝取:應少食“飽和脂肪酸”佔有量較多的煎炸食物及含“高膽固醇”食物的蝦、肝、腎和其他內臟,蛋黃等。多吃恰瑪古產品可以有效的調節身體內的酸鹼平衡,防止動脈硬化之功效。

2.不吸菸並防被動吸菸:菸草毒害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內皮系統功能,可致心肌肥大、變厚,殃及正常的舒縮運動並可致“好”血脂HDL下降。

3.堅持適量的體力活動:體力活動量需根據原本身體情況而定,要循序漸進,不宜勉強作劇烈運動,每天最好堅持不短於30分鐘的活動,可“一次性完成”或分3次進行,每次10分鐘。依個體條件進行跳繩、保健體操、打太極拳、騎車、步行、修花剪草、拖地、幹家務等。

4.釋放壓抑或緊張情緒:慢性憂鬱或持續的緊張,可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易致心跳快速、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流減少。

生物知識點歸納10

1、核酸的簡介

由許多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為生命的最基本物質之一。最早由米歇爾於1868年在膿細胞中發現和分離出來。核酸廣泛存在於所有動物、植物細胞、微生物內、生物體核心酸常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核蛋白。不同的核酸,其化學組成、核苷酸排列順序等不同。根據化學組成不同,核酸可分為核糖核酸,簡稱RNA和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DNA是儲存、複製和傳遞遺傳資訊的主要物質基礎,RNA在蛋白質牲合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轉移核糖核酸,簡稱tRNA,起著攜帶和轉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簡稱mRNA,是合成蛋白質的模板;核糖體的核糖核酸,簡稱rRNA,是細胞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場所。核酸不僅是基本的遺傳物質,而且在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上也佔重要位置,因而在生長、遺傳、變異等一系列重大生命現象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核酸在實踐應用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現已發現近2000種遺傳性疾病都和DNA結構有關。如人類鐮刀形紅血細胞貧血症是由於患者的血紅蛋白分子中一個氨基酸的遺傳密碼發生了改變,白化病毒者則是DNA分子上缺乏產生促黑色素生成的酷氨酸酶的基因所致。腫瘤的發生、病毒的感染、射線對機體的作用等都與核酸有關。70年代以來興起的遺傳工程,使人們可用人工方法改組DNA,從而有可能創造出新型的生物品種。如應用遺傳工程方法已能使大腸桿菌產生胰島素、干擾素等珍貴的生化藥物

2、核酸的研究歷史

核酸是怎麼發現的?

1869年,cher從膿細胞中提取到一種富含磷元素的酸性化合物,因存在於細胞核中而將它命名為"核質"(nuclein)。核酸(nucleicacids),但這一名詞於Miescher的發現20年後才被正式啟用,當時已能提取不含蛋白質的核酸製品。早期的研究僅將核酸看成是細胞中的一般化學成分,沒有人注意到它在生物體內有什麼功能這樣的重要問題。

核酸為什麼是遺傳物質?

1944年,Avery等為了尋找導致細菌轉化的原因,他們發現從S型肺炎球菌中提取的DNA與R型肺炎球菌混合後,能使某些R型菌轉化為S型菌,且轉化率與DNA純度呈正相關,若將DNA預先用DNA酶降解,轉化就不發生。結論是:S型菌的DNA將其遺傳特性傳給了R型菌,DNA就是遺傳物質。從此核酸是遺傳物質的重要地位才被確立,人們把對遺傳物質的注意力從蛋白質移到了核酸上。

雙螺旋的發現

核酸研究中劃時代的工作是Watson和Crick於1953年創立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模型的提出建立在對DNA下列三方面認識的基礎上:

1.核酸化學研究中所獲得的DNA化學組成及結構單元的知識,特別是Chargaff於1950-1953年發現的DNA化學組成的新事實;DNA中四種鹼基的比例關係為A/T=G/C=1;

2.X線衍射技術對DNA結晶的研究中所獲得的一些原子結構的最新引數;

3.遺傳學研究所積累的有關遺傳資訊的生物學屬性的知識。綜合這三方面的知識所創立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不僅闡明瞭DNA分子的結構特徵,而且提出了DNA作為執行生物遺傳功能的分子,從親代到子代的DNA複製(replication)過程中,遺傳資訊的傳遞方式及高度保真性。其正確性於1958年被Meselson和Stahl的著名實驗所證實。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確立為遺傳學進入分子水平奠定了基礎,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的里程碑。從此核酸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對核酸研究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沃森

Watson,JamesDewey

美國生物學家

克里克

Crick,FrancisHarryCompton

英國生物物理學家

3、核酸的分子結構

  一、核酸的一級結構

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組成DNA的脫氧核糖核苷酸主要是dAMP、dGMP、dCMP和dTMP,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主要是AMP、GMP、CMP和UMP。核酸中的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鍵構成無分支結構的線性分子。核酸鏈具有方向性,有兩個末端分別是5’末端與3’末端。5’末端含磷酸基團,3’末端含羥基。核酸鏈內的前一個核苷酸的3’羥基和下一個核苷酸的5’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鍵,故核酸中的核苷酸被稱為核苷酸殘基。。通常將小於50個核苷酸殘基組成的核酸稱為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大於50個核苷酸殘基稱為多核苷酸(polynucleotide)。

  二、DNA的空間結構

(一)DNA的二級結構

DNA二級結構即雙螺旋結構(doublehelixstructure)。20世紀50年代初Chargaff等人分析多種生物DNA的鹼基組成發現的規則。

DNA雙螺旋模型的提出不僅揭示了遺傳資訊穩定傳遞中DNA半保留複製的機制,而且是分子生物學發展的里程碑。

DNA雙螺旋結構特點如下:①兩條DNA互補鏈反向平行。②由脫氧核糖和磷酸間隔相連而成的親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側,而疏水的鹼基對則在螺旋分子內部,鹼基平面與螺旋軸垂直,螺旋旋轉一週正好為10個鹼基對,螺距為3.4nm,這樣相鄰鹼基平面間隔為0.34nm並有一個36?的夾角。③DNA雙螺旋的表面存在一個大溝(majorgroove)和一個小溝(minorgroove),蛋白質分子通過這兩個溝與鹼基相識別。④兩條DNA鏈依靠彼此鹼基之間形成的氫鍵而結合在一起。根據鹼基結構特徵,只能形成嘌呤與嘧啶配對,即A與T相配對,形成2個氫鍵;G與C相配對,形成3個氫鍵。因此G與C之間的連線較為穩定。⑤DNA雙螺旋結構比較穩定。維持這種穩定性主要靠鹼基對之間的氫鍵以及鹼基的堆集力(stackingforce)。

生理條件下,DNA雙螺旋大多以B型形式存在。右手雙螺旋DNA除B型外還有A型、C型、D型、E型。此外還發現左手雙螺旋Z型DNA。Z型DNA是1979年Rich等在研究人工合成的CGCGCG的晶體結構時發現的。Z-DNA的特點是兩條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互補鏈組成的螺旋呈鋸齒形,其表面只有一條深溝,每旋轉一週是12個鹼基對。研究表明在生物體內的DNA分子中確實存在Z-DNA區域,其功能可能與基因表達的調控有關。DNA二級結構還存在三股螺旋DNA,三股螺旋DNA中通常是一條同型寡核苷酸與寡嘧啶核苷酸-寡嘌呤核苷酸雙螺旋的大溝結合,三股螺旋中的第三股可以來自分子間,也可以來自分子內。三股螺旋DNA存在於基因調控區和其他重要區域,因此具有重要生理意義。

(二)DNA三級結構——超螺旋結構

DNA三級結構是指DNA鏈進一步扭曲盤旋形成超螺旋結構。生物體內有些DNA是以雙鏈環狀DNA形式存在,如有些病毒DNA,某些噬菌體DNA,細菌染色體與細菌中質粒DNA,真核細胞中的線粒體DNA、葉綠體DNA都是環狀的。環狀DNA分子可以是共價閉合環,即環上沒有缺口,也可以是缺口環,環上有一個或多個缺口。在DNA雙螺旋結構基礎上,共價閉合環DNA(covalentlyclosecircularDNA)可以進一步扭曲形成超螺旋形(superhelicalform)。根據螺旋的方向可分為正超螺旋和負超螺旋。正超螺旋使雙螺旋結構更緊密,雙螺旋圈數增加,而負超螺旋可以減少雙螺旋的圈數。幾乎所有天然DNA中都存在負超螺旋結構。

(三)DNA的四級結構——DNA與蛋白質形成複合物

在真核生物中其基因組DNA要比原核生物大得多,如原核生物大腸桿菌的DNA約為4.7×103kb,而人的基因組DNA約為3×106kb,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組DNA通常與蛋白質結合,經過多層次反覆摺疊,壓縮近10000倍後,以染色體形式存在於平均直徑為5μm的細胞核中。線性雙螺旋DNA摺疊的第一層次是形成核小體(nucleosome)。猶如一串念珠,核小體由直徑為11nm×5.5nm的組蛋白核心和盤繞在核心上的DNA構成。核心由組蛋白H2A、H2B、H3和H4各2分子組成,為八聚體,146bp長的DNA以左手螺旋盤繞在組蛋白的核心1.75圈,形成核小體的核心顆粒,各核心顆粒間有一個連線區,約有60bp雙螺旋DNA和1個分子組蛋白H1構成。平均每個核小體重複單位約佔DNA200bp。DNA組裝成核小體其長度約縮短7倍。在此基礎上核小體又進一步盤繞摺疊,最後形成染色體。

遺傳資訊的攜帶者——核酸

  一、核酸的分類

細胞生物含兩種核酸:DNA和RNA

病毒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DNA);一類是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的結構

1、核酸是由核苷酸連線而成的長鏈(CHONP)。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單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許多核苷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根據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將核苷酸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簡稱脫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構成。RNA由一條核糖核苷酸連構成。

3、核酸中的相關計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體中,則鹼基種類為5種;核苷酸種類為8種。

(2)DNA的鹼基種類為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3)RNA的鹼基種類為4種;核糖核苷酸種類為4種。

三、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資訊的物質,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細胞中的'分佈——觀察核酸在細胞中的分佈: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試劑: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

原理: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內,RNA大部分存在於細胞質中。甲基綠使DNA呈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

結論: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佈在細胞質中。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資訊的物質,對於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佈: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佈在細胞質中。

生物知識點歸納11

1、原生質:指細胞內有生命的物質,包括細胞質、細胞核和細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細胞壁,其主要成分為核酸和蛋白質。如:一個植物細胞就不是一團原生質。

2、結合水:與細胞內其它物質相結合,是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動,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參與生化反應,運送營養物質和新陳代謝的廢物。

8、無機鹽:多數以離子狀態存在,細胞中某些複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如鐵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

9、糖類有單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單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動、植物細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脫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後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植物細胞中有蔗糖、麥芽糖,動物細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後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植物細胞中有澱粉和纖維素(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動物細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11、脂類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生物體內主要儲存能量的物質,維持體溫恆定。)b、類脂(構成細胞膜、線立體膜、葉綠體膜等膜結構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等,具有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和生殖過程的作用。)

1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線,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鍵:肽鏈中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鍵(-NH-CO-)。

1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15、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有幾個氨基酸叫幾肽。

16、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17、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決定20種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1種。氨基酸在結構上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線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18、核酸:最初是從細胞核中提取出來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遺傳資訊的載體,核酸是一切生物體(包括病毒)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9、脫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類,主要存在於細胞核內,是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此外,在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類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簡稱RNA。

生物知識點歸納12

名詞:

1、微量元素:生物體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鐵)、Mn(門)、B(碰)、Zn(醒)、Cu(銅)、Mo(母),巧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記:鐵門碰醒銅母(驢)。

2、大量元素:生物體必需的,含量佔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親)、N(丹)、S(留)、P(人people)、Ca(蓋)、Mg(美)K(家)巧記:洋人探親,丹留人蓋美家。

3、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這說明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

4、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說明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著差異性。

語句:1、地球上的生物現在大約有200萬種,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2、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元素和化合物。

3、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①C、H、O、N、P、S6種元素是組成原生質的主要元素,大約佔原生質的97%。

②.有的參與生物體的組成。

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B能夠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植物體內缺B時,花葯和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影響受精過程。)

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一、相關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細胞呼吸):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根據是否有氧參與,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過程。

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無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酶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二、無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酵母菌、植物細胞在無氧條件下的呼吸)

(動物骨骼肌細胞、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等細胞的無氧呼吸)

三、影響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溫度:溫度通過影響細胞內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的活性來影響細胞的呼吸作用。

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細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溫度越低,細胞呼吸越弱;溫度越高,細胞呼吸越強。

2.氧氣:氧氣充足,則無氧呼吸將受抑制;氧氣不足,則有氧呼吸將會減弱。

3.水分:一般來說,細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將增強。但陸生植物根部如長時間受水浸沒,根部細胞缺氧,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過多酒精,可使根部細胞壞死。

2:環境CO2濃度提高,將抑制細胞呼吸,可用此原理來貯藏水果和蔬菜。

生物知識點歸納13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歸納:動物的運動

1、脊椎動物的運動

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線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其中,骨和骨連線構成骨骼,因而也可說成“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由骨骼和骨骼肌組成。”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

人和脊椎動物的肌肉收縮和舒張都是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

2、動物運動的能量來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釋放能量。

食物───→細胞───→ATP───→肌肉。

動物的行為主要受神經系統(神經)和內分泌系統(激素)的調控。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歸納: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變異的原因及型別:

(1)由遺傳物質發生變化引起的變異,能夠遺傳給下一代,這樣的變異就是可遺傳的變異。如:用化學藥劑處理過的甜菜染色體加倍。

(2)單純由環境因素髮生變化引起的變異,不能夠遺傳給下一代,這樣的變異就是不可遺傳的變異。如:美容院裡做的雙眼皮;小時候因外傷臉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

人工選育(生物變異)、雜交育種(基因重組)、誘變育種(基因突變)。

4、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良品種。

5、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國科學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與野生稻雜交。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歸納: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用種子繁殖。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如:馬鈴薯用塊莖(帶芽眼)繁殖;椒草和秋海棠用葉繁殖;竹子用莖繁殖;紅薯用根繁殖等。

3、自然界中無性生殖方式:植物營養生殖(用營養器官根、莖、葉繁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等。人工控制無性生殖方式:組織培養(教材P8)、克隆。

4、生產實踐中,人們常應用無性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常見方式:扦插、嫁接。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蘋果、梨、桃等很多果樹都是利用嫁接來繁育優良品種。

5、嫁接有枝接和芽接兩種。嫁接存活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6、扦插:

a、莖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減小傷口水分過多蒸發)的,而莖段下方的切口則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的。

b、上一個節上的葉要去掉部分葉片,下面一個節上的葉從葉柄處全部去掉,減少水分散失。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歸納:水中生活的動物

1、目前已知的動物約150萬種,按有無脊柱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按生活環境分為陸地生活動物、水中生活動物和空中生活動物。

2、水生動物最常見的是魚,此外,還有:

①腔腸動物,如海葵、珊瑚蟲;

②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

③甲殼動物,如蝦、蟹;

④海豚(哺乳動物)、龜(爬行動物)等其他水生動物。

3、魚適應水中生活最重要的兩個特點:

①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禦敵害。

②能在水中呼吸。

4、四大家魚是:青魚、鰱魚、草魚和鱅魚。

5、魚是較低等的脊椎動物。

6、魚的外形呈梭形,其作用是:減少游泳阻力,適於游泳。

7、魚體分三大部分:頭部、軀幹部和尾部。

8、魚在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幹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它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背鰭、胸鰭、和腹鰭都維持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9、魚的感覺器官是側線(感覺水流、測定方向)。

10、魚鰓為鮮紅色,因為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

11、鰓絲既多又細,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觸面積,促進血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12、水由魚口流入鰓,然後由鰓蓋後緣(鰓孔)流出。

13、魚類的主要特徵有:適於水中生活;體表被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4、海葵、海蜇、珊瑚蟲等動物的結構簡單,它們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5、像河蚌、蛾螺等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烏賊、章魚貝殼退化,也是軟體動物。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歸納:觀察植物細胞

實驗過程:擦、滴、撕、展、蓋、染、吸。

1、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P42

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援、保護;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裡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資訊;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液泡:細胞液。

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過程:擦、滴、刮、塗、蓋、染、吸。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資訊;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八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歸納:空中飛行的動物

1、空中飛行的動物有昆蟲、蝙蝠、鳥類等。

2、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除了鴕鳥和企鵝等少數鳥不能飛行外,絕大多數都善於飛行。飛行使鳥類擴大了活動範圍,有利於覓食和繁育後代。

3、鳥適於飛行的特點:

①體呈流線型(可以減少飛翔時空氣的阻力)

②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

③胸部有高聳的龍骨突,長骨中空(內充空氣)

④胸肌發達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消化、吸收、排除糞便都很迅速。

⑥心臟四腔,心搏次數快,迴圈系統結構完善,運輸營養物質和氧氣的能力強。

⑦有發達的氣囊,既可減輕體重又與肺構成特有的雙重呼吸。

⑧喙短,口內無齒,無膀胱,直腸短,糞便尿液及時排出,右側卵巢、輸卵管退化(這些都是為了減輕體重,適於飛行)。總之鳥類是體表被羽、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能力、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的一類動物。

4、翼(翅膀)是鳥的飛行器官。氣囊輔助肺的呼吸。

5、鳥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於飛行)和絨毛(主要用於保溫)。

6、家鴿喙(就是口)內沒有牙齒,食物不經咀嚼經咽、食管進入嗉囊。————進入肌胃(內有沙粒、小石子用於磨碎食物)。

7、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超過100萬種,也是會飛的無脊椎動物,因而是分佈最廣泛的動物。

8、昆蟲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對足,2對翅。蜘蛛、蜈蚣、蝦、蟹等都不是昆蟲,但它們都是節肢動物。節肢動物的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9、昆蟲的外骨骼是覆蓋在昆蟲身體表面的堅韌的外殼,有保護和支援內部柔軟器官、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

10、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變態發育成為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面板輔助呼吸。代表動物:青蛙、蟾蜍。

生物知識點歸納14

1、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實驗證實酶是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總之,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催化作用的有機物,胃蛋白酶、唾液澱粉酶等絕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的酶是RNA。不能說所有的蛋白質和RNA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或RNA,才稱為酶。酶的特性有高效性、專一性、需要適宜的條件。

2、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3、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結構式簡寫A-p~p~p,幾乎所有生命活動的能量直接來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所需能量,動物來自呼吸作用,植物來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細胞器線粒體或葉綠體中和在細胞質基質中合成。在細胞內ATP含量很少,轉化很快,熟悉89頁圖。

4、構成生物體的活細胞,內部時刻進行著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同時也就伴隨有能量的釋放X和儲存X。故把ATP比喻成細胞內流通著的"通用貨幣"

生物知識點歸納15

1、T2噬菌體:這是一種寄生在大腸桿菌裡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存在於頭部內的DNA所構成。它侵染細菌時可以產生一大批與親代噬菌體一樣的子代噬菌體。

2、細胞核遺傳:染色體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載體,且染色體在細胞核內,受細胞核內遺傳物質控制的遺傳現象。

3、細胞質遺傳: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是遺傳物質的載體,且在細胞質內,受細胞質內遺傳物質控制的遺傳現象。

4、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關鍵是: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分開,單獨直接地觀察DNA的作用。

5、肺炎雙球菌的型別:

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體無多糖莢膜,無毒,注入小鼠體內後,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體有多糖莢膜,有毒,注入到小鼠體內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熱的方法殺死S型細菌後注入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格里菲斯實驗:格里菲斯用加熱的辦法將S型菌殺死,並用死的S型菌與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於R型經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轉化因子)的誘惑,變成了S型)。

6、艾弗裡實驗說明DNA是“轉化因子”的原因:將S型細菌中的多糖、蛋白質、脂類和DNA等提取出來,分別與R型細菌進行混合;結果只有DNA與R型細菌進行混合,才能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並且的含量越高,轉化越有效。

7、艾弗裡實驗的結論:DNA是轉化因子,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即DNA是遺傳物質。

8、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①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吸附→侵入→複製→組裝→釋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質中P的含量少;蛋白質中有S而DNA中沒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標記一部分噬菌體的蛋白質,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標記另一部分噬菌體的DNA。用35P標記蛋白質的噬菌體侵染後,細菌體內無放射性,即表明噬菌體的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內部;而用32P標記DNA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後,細菌體內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體的DNA進入了細菌體內。

③結論:進入細菌的物質,只有DNA,並沒有蛋白質,就能形成新的噬菌體。新的噬菌體中的蛋白質不是從親代連續下來的,而是在噬菌體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說明了遺傳物質是DNA,不是蛋白質。此實驗還證明了DNA能夠自我複製,在親子代之間能夠保持一定的連續性,也證明了DNA能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9、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只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而沒有證明它是主要遺傳物質)

10、遺傳物質應具備的特點:

①具有相對穩定性

②能自我複製

③可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④能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11、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病毒(如菸草花葉病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因此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12、①遺傳物質的載體有:染色體、線綠體、葉綠體。

②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是染色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