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行業老闆如何轉型網際網路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2W

一、年紀真的不是問題嗎?

傳統行業老闆如何轉型網際網路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在所屬的行業耕耘了幾十年,年齡大致分佈在45—65歲之間,50歲是他們的“黃金年齡”,40多歲就功成名就的老闆極少。反觀,在網際網路公司80後、90後群體則是主流。

雖說“老將出馬,一個頂倆”,但他們投身的網際網路行業,看似光鮮,實則苦逼,工作挑戰和壓力巨大。如果領導者沒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充沛的體力和精力,那肯定是吃不消的,這的確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二、現在才轉戰線上,時機遲了沒有?

中國網際網路行業以1994年為元年算起,至今也有20多年的歷史,並不算是一個新行業;移動網際網路是在近五年之內興起的,一日千里,迭代迅速。好多老闆從前認為網路只是辦公工具和傳播媒體,有的甚至不會使用電腦;現今由於形勢所迫才向網際網路“遷徙”。

依據羅傑斯的創新—擴散模型,就不難發現這批傳統的企業家准入時間相對較遲了,在PC時代,最佳的准入時間是1999左右,在移動端最佳的准入時間是在20xx年左右,“早期創新採用者”競品少、干擾少,可用一年到兩年的時間打磨產品,等待“風口”到來。

今年“網際網路+”國家戰略的衝鋒號吹起,BAT及一些領先的O2O公司也加速資本收購、資源整合的步驟,劃分了各自的地盤,形成了排他性的“佔位優勢”。後來者要麼舉步維艱,要麼得另避蹊徑。

三、誰能改變老闆的思維方式?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是從生活經驗中提煉出來的,很難被改變,更何況是老闆。老闆的傳統思維方式體現在企業文化、管理制度、業務模式等各個層面上,而在網際網路化過程中發生“摩擦”則是難以避免的。以萬達的O2O專案為例,今年6月飛凡網CEO董策在平臺上線之後就與萬達分手了,王健林遂開出800萬年薪尋覓接棒人;有媒體認為,是由於老闆過於強勢,導致職業經理人無力操盤而被迫辭職的。

很多傳統行業老闆認可軍事化管理和國企行事風格,在公司內部推崇集權式管理和集體主義價值觀,以行政手段貫徹公司意志,習慣以KPI考核結果,決定給員工“胡蘿蔔”,還是“大棒”。這種管理方式在傳統行業的確行之有效,但在突顯個性和自由的網際網路行業就出現了“水土不服”;而這種“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勢必造成團隊紀律性和執行力強,但缺乏冒險精神,不敢搞另類創新。總之,面臨開放多元、激流勇進的網際網路行業,老闆傳統的思維方式很容易成為“+網際網路”創業團隊的“阿基里斯之踵”。

四、合理搭建團隊結構,重視年輕人的力量

筆者認為,一個O2O專案成功必須具備三個核心要素,一是團隊、二是資金、三是模式。所謂“謀事在人”,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特別是高管團隊架構的搭建至關重要,創始人團隊在文化程度、職業履歷、年齡結構、處理風格等方面的協調互補,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健康發展。如果沒有一支優秀的職業化的團隊,老闆本領再大也無濟於事;商業模式再好,也不能順利落地。

雖然老闆的年齡無法“逆天”,但他可以尋覓有成功經驗、渴望創業的年輕人,他們的市場嗅覺更敏銳,消化新興事物的能力更強,能更好地適應工作挑戰。資金實力雄厚的老闆還可以投資方身份支援80後高管掛帥,在公司治理上充分授權,以“職權+利益+夢想”三駕馬車,驅動整個創業團隊沿著戰略目標奮進,老闆則可把工作重心放在頂層制度設計和核心資源整合上。

五、拐點階段准入,實現彎道超車

既然准入時機遲了,就不能再順著別人的路子走,而要結合行業內“痛點”和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找到一個犀利的切入點,形成鮮明的差異優勢,集聚人力、物力、財力形成“壓強”,這樣才能獨樹一幟,讓使用者記得住。

其實,對一些高門檻的傳統行業,網際網路公司和BAT一時難以吃透,這就為從線下率先轉移到線上提供了喘息。筆者曾在《O2O終將進化為全品類一站式服務平臺》一文中指出,目前處於單品O2O向多品類O2O進軍的過渡階段,多數大眾消費領域的單品O2O會死掉。而房產、家裝、傢俱、家電、汽車、醫療、教育等“重資產”O2O專案,由於在傳統行業已經站穩了腳跟,若能整合更豐富的優勢資源,或能打造起綜合的O2O服務平臺。後進者只有在O2O行業出現“拐點”時,才能實現“彎道超車”,化被動為主動。

六、摒棄落後的營銷理念,修煉“使用者思維”,擁抱粉絲經濟

老闆的思維方式還與企業的商業模式緊密聯絡著,只有徹底地反思傳統營銷模式的弊端,才能讓老闆對網際網路思維心悅誠服。

傳統的線下銷售更看重產品的銷路和銷量,老闆開會最多就是研討如何處理與供應商的關係,怎麼把扣率抬得高高的,把批發商搞得多多的;儘量打響品牌的名氣、再空中飄廣告、地面做活動來賣貨、回款。而顧客則只是流水式消費的過客;渠道商家也覺得消費者是新手,逮到一個宰一個,搞一錘子買賣,自己把自己作死了。進入到電商時代,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線上了,任憑怎麼搞活動、怎麼忽悠都不管用了,人們在實體店轉轉,再去網上看評論、聽朋友推薦、砍價,最後下單。

在傳統銷售中,企業更沒有考察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和感情,都是以成交額和下單量來劃分客戶等級的。而“+網際網路”實際上是企業“去中間化”、直接與使用者接觸的過程,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使用者思維”乃是網際網路思維的本質,其邏輯是使用者把商家當作“產品”,體驗要不好,很快就把產品解除安裝或者Pass掉了,要是用起來順手,就依靠它來解決需求。這種使用者的主權思維最鮮明地體現在“粉絲經濟”上。

“粉絲經濟”以產品為媒介,打造一種有著共同語言的亞文化圈子,目前國內實踐最成功的是小米。在粉絲群體中,忠誠度最高的是“死忠粉”,他們不管產品好不好,都無條件熱愛,比如TFBOYS和《小時代》的粉絲、一些極品“果粉”都達到了這種境界,不理解的人會覺得他們是“腦殘粉”,但其實他們最有話題感,最善於口碑傳播,是最可遇不可求的意見領袖。忠誠度其次是“發燒友”,他們愛產品是有條件的,前提是產品能讓他們滿意,一旦出現產品體驗的BUG,他們會想辦法找到商家,傾訴改進意見,扮演類似產品經理的角色。而在傳統經濟中顧客,在網際網路思維看來,更多的是“殭屍粉”或者“路人粉”,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黏度很差。

總之,傳統企業老闆應反思傳統思維方式的不足,積極接納網際網路思維。網際網路講究是“玩法”而非“打法”,講究是“轉化率”而非“到達率”,講究是“病毒傳播”而非“大眾傳播”,重視的是“接觸使用者”而非“擴充套件渠道”,重視的是“使用者黏性”而非“銷售數量”。唯有一番徹底的批判之後,才會在企業文化上多些包容和開放,在管理制度上儘量採用“扁平化”管理和人性化激勵,並在商業模式上以使用者為中心,改善服務體驗。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即便傳統行業老闆“+網際網路”或業務線上化之路存在著企業家創業年紀大、准入時間遲、受傳統思維束縛等不利條件,但是仍然具備了諸多優勢:比如成功企業自身積累了很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能快速聚集起巨大的使用者資源,也不必急著拉風投、找錢,股權架構也更清晰。傳統行業老闆只要合理搭建團隊,發掘年輕人創業能量;在行業拐點時間,找準“切入點”突出重圍;遵循網際網路行業特性重構商業模式,以網際網路思維治理公司,實現人才的升級、思想的升級;這樣的“+網際網路”的O2O會比“網際網路+”O2O專案更有生命力,也能帶動實體經濟儘快實現轉型升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