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讀後感【推薦】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5W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學讀後感【推薦】

心理學讀後感1

國小生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援。

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這就構成了國小生思維的形象性與數學的抽象性之間的矛盾。特別是低年級國小生,由於其生理、心理上仍處於不成熟時期,對於相對抽象的數學問題,僅僅用形象的思維方式並不能完全解決抽象特別是稍微複雜一些的數學問題,並且,由於其他學科,特別語言的理解障礙,使得他們在理解數學問題時更難以恰當到位。有時他們只依靠某些簡單的關鍵詞彙理解或解決問題,但這並不能幫助他們完全理解抽象的數學現象。

因此,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恰當地運用某些方法和工具如學具、教具與及適當的語言鼓勵等都能比較好地引導國小生從形象思維逐步轉變為抽象思維。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能有效地實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由於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的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恰當地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解決了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知識,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例如在“平移和旋轉”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多媒體動畫出示遊樂園的一角:摩天輪、轉轉椅、纜車、大風車、小火車等的運動,學生一邊觀看螢幕一邊用手勢表示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並根據運動方式分類。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感知以及親身的體驗中,理解和掌握了物體的兩種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

再如:在教學“千克”和“克”、“米”和“釐米”等較小的重量長度單位時,可先用讓學生稱、掂、量的方法,然後在此基礎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維的形式建立起“噸”、“千米”等較大的新的重量、長度單位的概念。通過具體的計算,引進運算定律;通過教具、實物的演示,引入幾何概念。概念的引入方式是概念教學的關鍵一步,這一步做得如何,將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國小生掌握概念,是一個主動而複雜的認知過程,只有為他們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過直觀教學,才能逐步抽象,內化成概念。?

我們通過形象操作、感受,直觀地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符合“感知——表象——概念”的兒童認識規律。這樣可以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數學的基本概念,並在大腦中逐漸形成具體而形象概念並向抽象的數學概念轉換,從事物的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促進學生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方向協調發展。

心理學讀後感2

一提到害羞,大家想到的都是陽光下女子微紅的笑臉,是純情無暇的象徵。可是今天我所想說的可非這般柔情。閒時我翻閱了津巴多的《害羞心理學》,本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重點是理解與害羞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的重點是怎樣解決害羞所帶來的問題。

讀完以後,我覺得該書的優點是簡言意駭的,中間穿插了許多讓自己受益的研究調查和一些實驗調查設計內容等,讓自己真正瞭解到心理學真的就在自己身邊,用一件很小的事就能驗證自己的理論設想。

除了從慣常的套路,還會從個體與社會集體這兩個角度來立意,其中讓我最欣賞的是:它讓我們明白害羞不僅是個人的事同時也是這個“害羞的”社會所導致的。

在生活中害羞是具有普遍性的,害羞者的人格特質通常會包括:內向(沉默)、臉紅、緊張、畏懼膽小、困窘、以及自我意識強等。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阿諾德。巴斯等將自我意識分為公眾的自我意識和私下的.自我意識,他認為,公眾的自我意識表現在關心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和反映;而私下的自我意識是對自身的關注。

人人都會害羞,在自我意識研究的基礎之上,保羅。皮爾克尼斯的研究將害羞者分為兩種基本型別:公眾害羞型和私下害羞型。公眾害羞者常常會因為笨拙的表現和社交中不能恰當的回答問題而感到焦慮;而私下的害羞者相比自己的主觀不適應感和害怕他人發現自己需求的恐懼感。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兩種不同的型別的人,會產生一樣的情感情緒體驗嗎?我認為,公眾的害羞者,主要害怕的是人際交往,因此他們容易產生焦慮;而私下害羞者主要是自我的矛盾,因此他們容易產生抑鬱自卑的情懷。

這種的自我認知是否合理均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為什麼人們會害羞,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過度的自我、自戀、孤獨感和極度膽怯引起了害羞。在人際模式方面,我認為是由於害羞者的這些人格特質,害羞者會發出“走開,我需要你的!”雙重資訊,在這種資訊的影響下,他們會在人際交往模式中,更加變得臉紅、緊張,甚至更加沉默,因此,他們寧願選擇孤立與逃避這種人際交往場景,也不願意承擔被拒絕的風險,這樣他們的人際會變得越來越差,更糟糕的是長此以往,他們會陷入人際交往的惡性迴圈,以至於被社會所淘汰。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探討了具體幫助人們克服害羞的方法,個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提高自尊自信融入集體,甚至學會幫助集體中其他人改變克服害羞,再到“治療”整個害羞的社會。想要擺脫害羞就要將心理障礙從根拔起從個人做起從細微做起。

擺脫害羞請做最完美的自己!

心理學讀後感3

犯罪心理學指的是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為以及犯罪對策中心理學的一門學問。本書從犯罪心理結構,犯罪心理成因,犯罪心理預防及矯治等16章內容來豐富其主要內容,給受眾詳細地介紹了有關犯罪心理學的知識。

其中講到不同年齡與性別的犯罪心理時,作者從少年、成年男性、老年以及女性犯罪心理進行分析。文中深入到年齡特徵﹑生理髮育與心理髮展的矛盾﹑個性特徵﹑行為特徵,這四大型別挖掘不同年齡與性別的犯罪心理。其中少年犯罪行為特徵的突出特點是具有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少年往往處在心理和生理髮育不夠成熟的階段,少年極其容易模仿他人或者受他人暗示而發生違法犯罪行為。例如電影﹑電視﹑小說﹑遊戲中的某些暴力﹑色情的情節,常常成為少年的模仿物件。

群體犯罪是文章中提出的又一關鍵詞。當然群體犯罪心理自然也離不開個人的.犯罪心理,它不是由幾個簡單相加的個體犯罪心理構成的,而是總體構成之間相互影響作用的結果。社會在逐漸地發展,伴隨著和諧社會的到來,其中不免有動盪的時刻。社會上的閒散人員,相互之間勾結在一起,策劃並實施共同犯罪的案例屢見不鮮,構成了群體犯罪。群體犯罪心理既是成員之間相互交往和心理上互動的表現,又是社會動亂,社會壓力負效應產生的結果。

變態犯罪心理在新聞裡時不時的播出,給社會上帶來了輿論的熱議。在網際網路資訊時代裡,我們的視野中充斥的變態犯罪事件也是有所增加。變態心理犯罪的型別主要分為:人格障礙與犯罪,精神發育遲滯與犯罪。精神病患者的犯罪是變態心理犯罪中比較常見的,也往往是最讓人束手無策的犯罪,其手段十分殘忍,造成的危害社會的後果也比較嚴重。

針對各式各樣的犯罪心理,對於犯罪心理的矯治就顯得尤為重要。犯罪心理的預防從外部因素講要淨化文化環境,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減少社會壓力。從內部因素講要培養積極﹑健康﹑正面的心態,養成好習慣,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發生了犯罪時,如何加以引導?運用親情、友情或愛情去關愛犯罪者,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讀了《犯罪心理學》這本書,增加了我對犯罪心理學相關知識的瞭解。我國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是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何抑制這種趨勢是需要運用《犯罪心理學》的知識去實踐的。所以讀完這本書,我最深的一個感觸是,我們應該想辦法把書中的知識用來指導實踐,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才是學有所用。

心理學讀後感4

比發射火箭還複雜的事兒是什麼?很多有孩子的父母會不會有點預感,沒錯,就是“養孩子”。這不是誇張,這是《清單革命》一書的作者阿圖·葛文德說的:養孩子是個極端複雜問題,是比把火箭送上天還複雜。

雖然這裡沒有一份“清單”可以一勞永逸,但是,對於極端複雜問題,有一點是明確的,就是不能僅靠一個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讓我們選擇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說他的著作《兒童教育心理學》。

對這本書來說,最關鍵的關鍵詞就是“整體人格”。阿德勒所側重的並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行為背後的整體人格。在他看來,與其分析一片樹葉的顏色紋理,不如瞭解整個樹木。也就是我們說的,一葉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書中通過分析包括口吃、說謊、打架、孤僻、懶惰、尿床、暴躁等行為,發現行為背後的'根源,解讀孩子的人格特徵。書中舉例,“孩子上學忘記帶書本,是因為他知道他忘記了什麼,他的母親都會為他操心。這可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而是這個孩子總體人格系統的一部分。”

對於懶惰,他說:“懶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礙他們面對困難逃避困難的藉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條從觀察行為到認識孩子的整體人格,進而改善優化,培養孩子自信、獨立、勇敢、堅韌、合作的完整人格,從而讓行為問題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徑。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論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與生俱來的能力並不能決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平並不是天生的、一成不變的”。正如人本主義所堅信的那樣:人是可以自我成長和發現,也就是可以自我實現的。

在此基礎上,阿德勒認為,父母和老師是兒童優化性格、自我實現的推手。他說“如果我們能以溫柔、關心和理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令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力與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徵是與生俱來的人,就不應該從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點的灰心喪氣。”

應該說,看過這本《兒童教育心理學》,最大的收穫是給包括家長在內教育者帶來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慮孩子的種種問題,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內在潛力。

心理學讀後感5

眨眼,從事高中英語教學已經六年多了,從一個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懵懂女孩,到一個經過兩個教學迴圈,經歷班主任和備課組長的磨練,我對教材更熟悉,對學生的心理更瞭解了。但是,我還經常反思:為什麼學生的成績還沒很大的提高?為什麼沒有完成預期的計劃?一些知識點為什麼說了那麼多次學生還沒記住?諸如此類的問題經常困擾著我。最近,又拿起了皮連生的《學與教的心理學》一書,在如何成為專家型教師和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方面又有新的體會。

一、在專家和新手的對比研究中,柏林納總結出:根據當時的教學情景與學生的反應和要求來安排教學專長獲得的一個標誌,也是專家教師與新教師的差別。每次備課,我往往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如何達成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讓課堂的發展完全按照自己預設的軌道進行。但是,往往我是沒有備好學生,很多時候設定的題目太難太多,導致學生沒有按預期完成任務,課堂氣氛沉悶;往往也沒有預測教學中會出現的狀況,而對學生出乎意料的情況招架不住,沒有作出恰當的引導。然而,一個富有教學機智的老師,善於觀察課堂,觀察學生的反應,並能根據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反應隨時改變教學內容,最終能達到以直覺的`方式對教學活動立即作出反應,並輕鬆、流暢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和梅爾尼克的過度練習對提高學生記憶效率很有幫助。

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保持材料最初減少很快,後來逐漸減慢;兩端的材料容易記,中間的材料受到前攝抑制和後攝抑制的影響而容易忘。我們的學生往往對每一模組第一單元的單詞最熟悉,中間學的單元沒有任何印象,後來學的單元有點印象。其實,可以讓學生早讀時從不同的單元讀起,不要每天都從第一單元讀起。另外,早上和晚上是一天中記憶力最好的時間,因為它們各自只受到後攝抑制和前攝抑制的影響,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好早晚的時間進行記憶活動。

梅爾尼克研究了過度練習的量對動作技能學習的影響作用,發現最佳過度練習是50%。在背單詞或範文時,學生常常是讀到剛剛會背,或者寫到正好能記住就不願意再多讀多寫。雖然他們暫時掌握了,但一定時間後容易遺忘。而這個研究告訴我們,背書的時候,如果讀10遍就能達到背誦的要求,那麼最好讓學生在讀5遍。其實,學過的知識遺忘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們稍微鼓勵學生並運用理論知識引導他們如何記憶,遺忘就會減少了。

《學與教的心理學》除了在教學上給了我很大幫助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也讓我體會很深, 如本書提到的:提高學生自尊的建議中,要避免不利的比較和競爭,鼓勵學生與自己以往的成就水平相比較;說服是教師培養學生良好態度與品德的一種重要方法等等。

心理學讀後感6

近段時間,拜讀了陶新華老師的《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前言及第一章部分,收穫頗多。

在書中,陶老師為我們介紹腦科學的知識,講如何慧眼識人,如何積極投入,如何播種幸福,如何快樂生活,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陪伴學生成長。

我們常說,尊其師,才能信其道,愛其師,才能樂其課。在我們的課堂上,如果我們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可能會讓學生更積極的投入學習中。

小薇,一個黑黑胖胖的小男生,是我班公認的搗蛋大王,只要班裡有違法亂紀的事,那肯定少不了他。平時聽到最多的告狀聲音就是“老師,小薇打我。”“老師,小薇把誰誰打哭了。”“老師,小薇把掃帚把弄折了。”“老師,小薇把抹布扔到房樑上了。”……

當我一聽到這種聲音,血壓就開始往上飆,一開始就是各種批評,後來吵疲了,效果甚微。我又採用懷柔態度,有點成效。

帶了孩子們兩年多,每天和他們朝夕相處,對他們的瞭解更加的深入,特別是小薇。他看起來是個什麼都不在乎的孩子,別人得到什麼獎勵,他還嘲笑一番。我知道他內心是最想得到獎勵的那一個,因為他偶爾得一次獎勵,會炫耀得全班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自制力很差的孩子,上一刻的表揚餘溫還沒下去,下一刻他能馬上犯個錯誤。

我看過很多的案例,知道越是調皮的孩子,越是想得到更多的關注,小薇也是這樣。這不,晚自習放學了,我去班裡帶孩子們回宿舍就寢,結果看到的卻是小薇和數學老師僵持的局面。不用說,小薇又犯錯了!數學老師向我訴苦,這個孩子又不好好聽課,還攪得別的同學上不成課。勸走數學老師,我把小薇單獨叫到教室外,問他原因,一開始,他態度還特別硬,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後來看到我真的生氣了,就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說數學老師一節課都沒看他,昨天一天都沒理他。看著他哭的那叫一個委屈,我無良的笑了,這個理由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我告訴他想要得到老師的關注,可以用問問題的方法,不能用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方法。

笑歸笑,這件事也讓我沉思了好久,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他是特別想要老師關注的,只是採取的.方法不得當。如果作為老師,我們能夠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所想,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是和諧的課堂,學生才能樂其課,愛其師。

因此,當我們遇到越來越難教的學生的時候,需要反思,有沒有以新的眼光和視野來看待這些現象和問題?只有努力學習積極心理學的最新成果,開啟新思維新方法,並運用於實踐才能創新,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髮展。

陶新華老師的這本書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讓我們做教師的知道,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改變自己的教育與理念和方法,獲取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也是我們終身的追求。

心理學讀後感7

發展心理學研究個體從受精卵開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過程中心理髮生髮展的特點和規律。

這是不是說明,個體從受精卵到出生之前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心理呢?至少胎兒發展到後期應該是有部分的心理的。或許這段時間的心理由無到有也是人類心理進化的縮影呢。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和行為的科學。

我國心理學家張春興認為:“心理科學是超科學的科學”。因此,在進行心理學研究時,人們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外部行為上。

行為與心理的關係:首先,人的行為很明顯要受到心理活動的支配。外部行為乃是人的心理活動的直接表現,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及整個人格對行為又有很大的影響。其次,人是有意識的高等動物,人的心理非常複雜,人們可以有意識地掩蓋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動,甚至表現出一些與內心不符的外部假象。最後,人的心理的複雜性、外部行為的多變性並不能使心理活動成為神祕莫測、不可捉摸、無法研究的東西。

通過比較長的時間,全面系統地觀察或藉助儀器分析,我們仍然可以對一個人的心理有所理解。

對於心理的認識,以及對於意識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心理學家(至少是中國的)比較遵循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大腦是心理的'物質基礎;認為行為是意識的外顯表現;認為心理可以分析。但是以我的觀點看,認為心理是由物質決定的或者過度神祕化心理(靈魂),都不是很全面。心理之中,既有有生物基礎的部分,也有一些部分是物質之外的。

如果把心理活動分成不同層次,在不同水平上加以研究,心理學可分為實驗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理論心理學等。如果把心理學按其應用範圍加以研究,心理學又可以分為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業心理學、商業心理學、醫學心理學、法律心理學、軍事心理學等。

我們心理諮詢行業的各種“大師”的課程,放在這個體系中,寥若星辰。

人的個體發展離不開種系的發展。所謂種系心理髮展,指的是從動物到人類心理演變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兩個過程:一個是動物心理的進化過程,一個是人類心理的進化過程。

廣義上來說,發展心理學是研究種系和個體心理髮生與發展的科學。狹義發展心理學就是個體發展心理學。

現今人類的心理必然有動物心理和早期人類心理的遺存,這部分就是集體潛意識。

心理學讀後感8

在我讀書之時,課堂上就學習過《管理心理學》這一門課程,《管理心理學》讀後感。但在當時我並沒有很用功深讀這門課,而只是老師說什麼就記什麼。這種學習可以用論語中“學而不思則罔”,來徹底形容。

但自從我踏上工作崗位,原先的看法就有了很大的改變。覺得《管理心理學》值得再仔細地讀一遍,因此又重新翻出了這一本老書。

《管理心理學》到底是怎樣一門學科呢?從書中可以概括為是研究管理領域中人的心理行為運動規律的學科。它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本書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總論、個性心理、管理行為、人群行為和心理測定。這五大部分,我感觸最深的是個性心理以及人群心理,因為我覺得在工作中學習中最有幫助。

個性心理先從個性談起,談到了氣質、性格及能力。從中讓我初步瞭解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能力為基礎,而能力的發展水平又受到性格特徵的影響。這一點我有體會。如果一個人對待工作、對待集體與個人等方面性格優良,其能力的發展一定快。所以能力大部分還是取決於後天因素。性格受生活環境的制約,雖說氣質也是有一定影響。氣質大部是取決於先天。

從以上敘述中,讓我瞭解到一個人的氣質和性格對其工作是尤為重要,特別是我們服務性行業。如果能處處合理用好自己氣質和性格(脾氣),對於在工作中能為自己及領導減少不少的麻煩,從而提高服務質量。

個性心理中談到了挫折,書中從挫折形成的原因、表現形式及種類等方面對其做了很詳細地解釋和分析,挫折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會遇到的。因此對於這一章節學習不僅對在實際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是很有幫助的`。可以讓我們遇到挫折時不慌不忙,用最好的辦法來處理和解決而不影響工作和生活。

在人群心理這一部分中,消費者心理這一章節對我們最有實際意義。本節第一點談到的就是消費者行為,在原先我一定認為購買者與銷售者的關係只是單純貨物買賣關係。但在讀了這一節,讓我深刻地瞭解到不只是這一點,實際還存在著傳達訊息這一關鍵。提到傳達訊息那就涉及到日常的服務,如果在買賣中沒有一句話,那又如何傳達訊息。而且傳達訊息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對開發新市場,有效分割市場,促進零售有著很大作用。因此更應該要注重服務,為領導提供我們一線的最新市場資訊。

之後又談到消費者行為的心理影響和它的社會關係都是那麼的實際有用,讓我增長了不少的知識。

心理學讀後感9

真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過教育類的著作。在校長的推薦下,我選擇了一本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閱讀。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意識到,瞭解兒童心理髮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麼重要。我多年從事的是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所以我對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髮展十分感興趣,我便重點學習了這一章節。

在課堂上,低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難掌握的。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學齡初期這些孩子的注意力發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具體來說就是:

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作用。

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

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

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

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度。

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發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

2、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後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後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鬆的環節,這以後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麼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麼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心理學讀後感10

以前的發展心理學或青少年心理學書籍,基本著眼於個體心理髮展的歷程,側重於個體縱向時間軸上的研究,比如皮亞傑、弗洛伊德等所做的研究。這本《青少年心理學》讓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於:除了縱向的個體發展研究之外,該書還納入了大量跨文化的橫向比較研究。

我們知道,美國是個多種族融合的移民國家,存在著各種亞文化圈子,在本書的第十三章,專門詳細解讀了社會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比如不同膚色、不同經濟地位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長,以及網際網路等新文化媒介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比如在美國社會應起很大反響的“虎媽”,實際上就是歐裔美國家庭和亞裔美國家庭不同文化下家庭價值觀不同而導致的育兒方式的差別,而這種文化特異性也會影響到青少年的成長與成熟。另一方面,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各種族各階層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在逐漸趨同,相信在該書第12版或第13版的時候,可能會更多研究“e一代”或“net一代”的'青少年心理髮展。

除了單獨成章之外,該書在各章節中都融入了“文化”的概念。比如第一章之中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全球化”的觀點;第四章在認知發展的研究中也有跨文化的比較,如中國臺灣的研究發現,人們對“智力”的概念強調人際相處的能力,也就是“會做人”被認為是智力高的一種表現;第五章同一性中提到了族群認同,這可能也是我們為什麼會將駱家輝一直誤認為是“自己人”的原因;第六章第七章涉及性和性別的時候,也比較了不同文化下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差異;在後幾章涉及家庭、學校、同伴工作與職業的領域中,無不談到了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作為一名社會心理學工作者,文化是我著重研究的領域之一,因此我特別欣喜地發現,原來我一直想了解不同文化下人們的知、情、意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差異,在這本書中告訴了我很多答案,那就是文化在青少年心理髮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影響。

在此我著重推薦John W。 Santrock著,寇彧老師翻譯的《青少年心理學》,這本書值得心理學工作者們常備。

心理學讀後感11

1、焦點效應與透明度錯覺:

我們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這可能造成對於他人行為的過分解讀,而理解這一點可以幫助自己緩解不利情緒,要清楚你所表現出來的尷尬或緊張別人很可能並未察覺。

2、預測誤差:

我們常常低估我們完成一項任務的時間;也常常高估情緒事件的持續性影響。

這意味著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是有侷限性的,想要準確預測行為最好參考過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為,不能僅憑臆想。我們有較完善的心理免疫機制,使得重大事件帶給我們情緒的影響很可能比我們曾以為的要輕微得多。

3、自我服務歸因:

把好的結果歸因於自己,而把壞的結果歸因於其他。

就像當我們獲得成功的時候,我們常會將原因歸於我們超乎尋常的才智和品德;但當我們失敗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失誤是普遍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

這能夠保護人們免受抑鬱,幫助緩解壓力,並讓我們認為自己比真實的更優秀,激發我們努力去自我實現。但過分地高看自己就顯得狂妄和傲慢了,而與之所對應的謙卑,並不是看輕自己,而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一方面讓人們為自己的專長而欣喜,另一方面也真誠地認可他人的專長。

4、自我妨礙:

我們會通過設定障礙來阻撓自己獲得成功。這個行為看上去是自己拆自己的臺,但其實自我妨礙並不是為了破壞自我而是保護自我。

因為害怕失敗,我們可能在任務剛開始時不好好幹,以此不讓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因為害怕失敗,我們在關係到自己形象的困難任務中不盡全力。盡全力失敗了比因耽擱而失敗更令人洩氣,如果在重重阻礙下我們竟然成功了,那對自己的信任會更加堅固;而如果失敗了也不會因此懷疑自己的天賦和能力,自己的自尊也不會受到損害。

5、錯覺思維:

我們常常在隨機事件中找規律,當我們期待發現某種重要聯絡時,我們很容易將隨機事件聯絡起來,以此來支援自己的'信念。

假如我們相信事件相互關聯,我們更可能會更注意某些支援性的證據。就像答主高中時每當體育課因為下雨取消就會記憶深刻,那時候我甚至總結出了體育課那天多半會下雨的經驗,現在想想體育課和下雨之間當然沒什麼聯絡。

而這種將隨機事件建立聯絡的行為往往容易讓我們產生一種控制錯覺,認為各種隨機事件受我們的影響。這種控制感會讓人很爽,但它也能讓你沉迷在小概率事件的謎之自信中,比如賭博。

我認為,這些內隱的思維習慣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說,能適應當時的環境就是有利的,能在進化中被篩選出來就說明它有它存在的生物意義。很多時候用自我意識去幹涉這些習慣並不一定有利,但能瞭解這些習慣確實能幫助我們提升生活體驗。

心理學讀後感12

本書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紀二零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職位地方不斷的強化埋頭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闡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生長從描述性階段向闡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生長心理學可以或許為此提供闡明性的控制論模型。教育是一門關於獸X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於獸X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走得更近時,學生之於學校、學生之於教師、學校之於學生、學校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教師之於學校等種種干係與牽動都將豐裕著調和與愉悅。

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門對生長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闡發,使讀者更加清楚地瞭解心理學的內容。讀這本書,使我充實體會到作為一個教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仔細和耐煩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語言,把本身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索,去體會。這樣的話,才會成為一個好教師。

幼兒心理學讀後感 在這本書中,我對皮亞傑的認知生長實際印象頗深。皮亞傑把兒童當作是一個初露頭角的科學家 ,在與情況的互動中不斷構建新的認知佈局,而資訊加工實際把兒童(和成人)比喻為計算機系統。計算機擔當問題資訊,儲存資訊,加工資訊,然後作出答覆。而兒童的認知也可比喻為從情況中擔當資訊,儲存資訊、按需要提取和加工資訊,然後作出反響 。

資訊加工是心理學研究認知過程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把認知過程中理性部門(如覺得、知覺、細緻和影象)與理性部門(頭腦)聯合起來成為一個從輸入到加工到輸入的完整的控制系統。資訊加工論者運用了資訊理論、控制論和計算機模仿,在理性認識部門獲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尤其在影象研究方面最有結果。幼兒心理學讀後感

教育是一門關於獸X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於獸X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走得更近時,學生之於學校、學生之於教師、學校之於學生、學校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教師之於學校等種種干係與牽動都將豐裕著調和與愉悅。

兒童多方面的認知生長正如以上提到的這一整個系統的運轉是精密的,完整的,通過了解兒童學習的紀律,在以後的教學中就可以採用比力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讓學生真正的學會學懂。

心理學讀後感13

生活中,我們有可能會碰到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也有可能會碰到莫名其妙討厭我們的人,讓我們摸不著頭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偏見產生呢?

剛剛閱讀完了《心理學與生活》中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