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心理學》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7.19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薦】《心理學》讀後感

《心理學》讀後感1

一本初級心理學入門書,作者好似試圖把它寫得更廣面,試圖寫得通俗並且有趣。書中大量案例都採用第一人稱寫(甚至連人名都用梁山好漢替代),引用《致命ID》、《美麗心靈》、《蝴蝶效應》、《夢之安魂曲》等影視來對各種病態心理輔以說明,穿插心理大咖弗洛伊德,榮格一些心理學說,最後九型人格,診療對答也雜七雜八通通揉入成書。應該說,這種創作態度是值得肯定的。事實是這種缺乏條理的結構,導致本書的中心不明確,定位也有些奇怪,也導致寫出來的'東西流於表面,缺乏系統性,缺乏深度,甚至還影響到知識吸收。而本書的錯編亂排更是直接導致此次閱讀成為我微信讀書以來最為痛苦的體驗,幾欲棄讀之。當然,本書作為心理學入門書也不是一無是處。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朋友,日常消遣滿足獵奇心理之下,還可以普及一些心理知識的。

《心理學》讀後感2

作為一個學院派系統學習心理學6年,並以發展教育心理學為方向的學生,我自己在選擇一本專業書籍時,有一個小竅門:如果這本書是第“大於等於2”版的話,選擇它應該沒什麼大錯。所以在我看到這本書赫然“第11版”的時候,可想它當時在我心中的巨集偉形象。

拿到了熱騰騰的新鮮書,翻開後:優美的裝幀和高檔有質感的紙質,讓我好感徒增,加上最重要的.:豐富的內容與內涵,最新研究成果的更新與分享,生動活潑的語言,開放全面的視角等等等。這一切都讓我想說:如果推薦一本書作為青少年心理或發展心理學入門書籍的話,它絕對是您不二的首選~!

《心理學》讀後感3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獨立,甚至於成家立業,教育子女,都會面臨很多的變化。非常重要的就是人際關係的建立。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首先是跟家長的關係。

當然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態度,方法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是否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開啟。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首先是一個人,需要尊重,愛護,平等的關係??需要受教育,需要跟社會和人群建立良好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更好地對社會做貢獻!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運氣和明白所有的道理。

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反思,比對,調整,再螺旋式提升,進而成長。懂得自己,瞭解他人,哪怕是非常親密的家人。所以,這本書不只是針對兒童,也針對兒童的家長,老師,親戚,同學,未來的伴侶和夥伴朋友。所有的現象也許沒有一個標準來評判,也沒有一個結論來終止。這裡有很多很多的例證可以學習,可以思考,或許,方法就在其中!

《心理學》讀後感4

早些年我也混跡過幾個心理或精分的論壇及聊天群,裡頭有些人討論問題粗脖子紅臉時,卻甚少謾罵,只是一本正經的互相分析對方兒童期如何如何有創傷父母如何如何關愛不夠,真是夠陰的,學過精分的玩起這套來更是不得了。還記得有次我給友人支招,吵架時不要去對罵,一臉悲憫的看著對方,目光透著憐惜和深情,等對方罵累了,喘氣的間歇便輕聲的對他說:我能體會到你現在的痛苦,這不怨你,這是你童年期的'創傷造成的,現在去治療還來得及。然後默默的遞給他一張名片,上寫著“精神科醫生×××”。

每個人都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問題,輕重緩急而已,影響到生活了便要及時去找心理諮詢師或精神醫生等專業人士解決,當然有大量所謂的專業人士用他們似是而非的專業能力可能更會把你整偏了,所以先期瞭解一下各種心理問題給自己打個底也是一種方法,本書便是個途徑,文筆雖一般,還有些故作風趣,但勝在的輕鬆,作者專業知識紮實,涉獵較廣,推薦一讀。

《心理學》讀後感5

為了更好的從事幼兒教育,我選讀了《幼兒心理學》這本書。學習幼兒心理可以瞭解幼兒的心理特徵,進而對幼兒進行更好的教育和培養,使其健康成長

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很重要的',他們是我們祖國的花朵,必須給予良好的教育,為社會培養棟樑之才。但是在我們對其進行教育的時候,必須先了解其心理特徵,在瞭解幼兒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給予改變,合理正確的培養。幼兒年齡小,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教育,瞭解幼兒心理是為了更好的瞭解該幼兒、更好的培養幼兒,讓我們知道幼兒的思想,動態等一切是很重要的。

作為幼兒教師學習幼兒心理學是自身發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作為幼兒教師的我,更應該認真學習心理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積極開展幼教科研,為幼兒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心理學》讀後感6

讀之前看書評說不夠深入。

不過對於我這種權當消遣的門外漢來看還是很合適的。

作者最後說得對,千萬不要對號入座,中間一度看得我很惶恐,感覺自己有輕微的強迫症和偏執型人格,還有……看來人性的複雜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看完這本書,似乎也明白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過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個XXY染色體。上天能不公到什麼程度呢?不是生來殘疾,不是階級差異,而是生來註定你成為惡人的可能性就要比別人大的多,於是被歧視,被抓捕,大自然應用在社會的優勝劣汰並沒有絲毫改變。

而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呢?端著一副至高無上的道德,還有背後的流言蜚語,使他們一步一步在錯誤的方向前進。所以吖,世界一開始,一定要充滿愛~感覺現在自己站在世界中心,呼喚著愛~

《心理學》讀後感7

這類孩子被身邊的人照顧得如此無微不至,他們享受著眾星拱月般的照顧,卻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以至於漸漸將一切看做理所當然。這些被溺愛的孩子的興趣中心只有自己,從來沒機會理解合作的用處與必要性。

一旦遇到困難,他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要求他人的幫助。當他們無法再輕易找到一直以來所習慣的關懷與縱容時(一旦離開家這很正常),便會覺得遭到了背叛,認為整個社會都在與自己為敵。他們的`興趣全在如何操縱其他人為自己服務上,對抗困難的勇氣幾乎是沒有的。

《心理學》讀後感8

進化心理學最特出的特點就是從進化的角度來揭示某種現象的心理及行為的科學,它可以解析很多關於遺傳的現象,在心理學中遺傳以及環境的對心理的爭論從來沒有間斷過,最近許多心理學家也把文化當做一個因素之一。

在家庭因素影響個人的`成長中,自己的確深有體會,小時候的每個記憶都能證實這些,但是是否與古遠人類的生活環境有關?心理學家能如何證明呢?即使通過調查得出的也只能整體的心理,並不可以排除特別的情況的存在,例如本論文提到,男性與女性在選擇配偶的差異,但是這些是否與選偶時的相貌、環境等因素有關呢?像在中國有重男輕女的現象,所以在90年代前後,男生比女生會提前入學,當他們在學習中接觸的時候是否會影響他們的擇偶心理呢?

我們現在的生活與以前的相差甚遠,以前先人的勞動技能是否也能遺傳下來呢?如果能遺傳,那會不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呢?遺傳、環境、文化對我們的影響究竟是哪個更重要呢?

《心理學》讀後感9

終於看完了這本書,受益匪淺。書中反覆說到優越感和渴望被關注,這個是問題的根源,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應該懂得兒童一些壞行為的根源在哪裡。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條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卻可以培著那麼多優秀的'人來,而今生活條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問題。然而問題就是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難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現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父母的問題。請不要去責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綢繆。千萬不要被一二年級時好成績所矇蔽,那個時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績都是好的,多關注一下孩子的行為習慣,還有心理活動。

最後願每一對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學習一下兒童心理,以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心理學》讀後感10

要不是抱著有始有終的原則後半部分幾乎看不下去。其實從科普的角度來說,還是有有可圈可點的地方的,畢竟普及的前提在於門檻低。所以這本看似講心理學的書,更多的像是某個論壇上的獵奇故事帖子,只是相對來說分門別類地進行了整理。很多地方比如強調同性戀的.基因型、一些邊緣性慾錯曏者的心理形成原因、精神病人的普遍無攻擊性,都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用寬容的心接受和了解。這是好的地方。然而讓我受不了的地方在哪呢?就是通篇矯揉造作的文風和東拼西湊的案例。簡直了!我不是對心理學有非常多理論研究的人(不然也不會看這書了),但是平時從各種渠道中也獲得了一些相關資訊,當這些資訊以一種面目全非的方式出現在作者的描述中時,分分鐘想砸手機。

具體大家看前一章就可以感受,如有不適,就不要看下去了,後面的更無力吐槽。不過,出於對此類作品的興趣,還是給個兩星,感興趣可以粗略看看。但不建議推薦,可以找到更好的。

《心理學》讀後感11

盧梭說:“青年期是一個狂風暴雨的危險時期。”此時青少年的情緒特點是情緒、情感強烈,有明顯的兩極性。或是激動、振奮,顯得十分熱情;或是動怒,感到洩氣,變得消沉起來。另外,青少年的情緒明顯不穩定,有波動性的.特點。他們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當遇到順利的情境時,就顯得格外興致勃勃,充滿各種幻想,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力量倍增;但是當他們遇到挫折時,對信念就產生動搖,出現沮喪、灰心的情緒。這種情緒多變不穩定是與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點有關的,也與經驗不足有關。因此,青少年在成長髮展過程中面臨著多方面的心理問題,主要有:自我意識危機、社會適應危機、情緒發展危機、個性發展的危機等。青少年心理學主要研究如何幫助他們度過這些危機,順利成長。

《心理學》讀後感12

心理學,我閱讀的作品名叫《面對——鏡子裡的自己》,這是一本在非典期間,從眾與獨立是行為的表現與結果,個人在自己沒有信心、缺乏知識或不佔優勢的領域內,往往更容易從眾;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識或者佔有優勢的領域內,更容易表現出獨立性。總之,從眾與獨立都是一個正常的人發展成熟過程中的兩個方面。

人類面前的路卻永遠是未知,我們的心靈也不時的縈繞在無知、無奈與恐懼之是,迷信的`想法與行為也正是產生於人尖的無知和無奈之中。這時,信念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沒有信念,人類將無以生存。

在閱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懂得了人們所面對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行為、思想、命運,只要我們作出正確的選擇,向好的一方面想,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的美好、幸福

《心理學》讀後感13

奧爾波特人格特質理論中說,人格成因有遺傳、學習過程、自我意識的發展、無意識心理過程、文化與環境的作用、動機的發展與變化、認知等方面的影響和作用。因為該罪犯的童年經歷,從而必將導致其人格發展的不健全,出現了多重人格分裂,分裂的人格是罪惡的源泉” “,這就導致這個故事的產生。故事由一場暴風雨開始,穿插式的敘事,顯示出一種分裂、緊張和沒有邏輯的想象。

分裂人格者想象出來的劇場表演,11個分裂出來的人格被暴風雨困在一個汽車旅館裡互相間演著戲,一個接一個的死去,隨著被懷疑是凶手的人的相繼被害,不停地冒出新端倪,沒有邏輯似的時間與空間,配以雷電交加的氣氛,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卻不自知自己擁有11種人格,而故事就是那11個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於人的出生日期都是一樣的,那是因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是想象出來的,不是真實的人。

《心理學》讀後感14

今年涉獵了心理學範疇的多本書,如《社會性動物》、《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人性的弱點》、《自控力》,但是都不如《社會心理學》全面,翻譯流暢,讀起來不像《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語言晦澀,排版和內容也比《社會性動物》更能讓人愛不釋手,大量的例子、名言、漫畫、表格讓人進一步理解書中的觀點。

在內容方面基本上涵蓋了《社會性動物》、《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這兩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心理學的正規化教科書。這本書反反覆覆、讀讀停停持續大半年,是目前讀過的最厚的一本書,很高興自己堅持讀完了,並且以後還會反覆翻閱。也是因為這本書,開始學做思維導圖,日積月累,最後完成的時候也驚歎於自己的耐力。

相見恨晚的同時也感謝自己在這個年紀讀了這本書,更夠更全面的看待社會,更包容、多方位的看待他人,更重要的,進一步瞭解了自己,瞭解“人”的多樣性、複雜性,希望自己能夠更好的學以致用,學會和自己相處,接納自己愛自己。

《心理學》讀後感15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內心裡都充滿著許許多多的不滿和疑惑!我們是這樣,那幼兒呢?他們也同樣如此!年齡小的幼兒,他們只是盲目的`依賴,沒有自己的主見。中班以後的孩子們就不同了,他們知道和老師“作對”,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是盲從!有了人生的第一次反叛!

學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長髮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時期之一。幼兒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在以遊戲為主的各項活動中,心理髮展異常迅速。作為幼兒教師學習幼兒心理學是自身發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每一名幼兒教師,都應該認真學習心理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積極開展幼教科研,為幼兒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