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心理學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4.54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心理學讀後感

心理學讀後感1

人生面對的很多難題,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當世界都在倡導學習管理學、經濟學、金融學等學科時,有些人忘記了,這些技能的發力原點是心理學。讀懂了人心,就能打動人心;具備了掌控人心的能力,任何事情自然就無往不利。

對於一個優秀的銷售員來說,其最強之處並非在於認識多少客戶,也並非在於擁有多少年的從業經驗,而是在於具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和解讀、操控他人心理的能力。銷售看似是一種有關營銷學、廣告學和經濟學的商業行為,其實融合了心理學、語言學等複雜的知識體系。一個合格的銷售員,不會懼怕與客戶開展心理博弈,因為這是從陌生人到建立交易關係的必然過程。

銷售既是一門對人類語言、心理以及行為的分析科學,只有用動人的語言才能開啟客戶的心扉,只有用得體的交往才能鞏固和客戶的關係,只有用精準的需求分析才能讓客戶認同你的專業素質......銷售就是用最恰當的方式打消客戶的所有疑慮並最終說服對方的綜合技能。

銷售打的是一場心理戰,察言、觀色、攻心是銷售員的制勝法寶。與人的語言相比,無意識的肢體語言更能真實地反映人的內心世界。銷售不是打嘴仗,與客戶打交道,瞭解客戶的心才能更好地搞定他們。通過小動作識破他們的內心機密,往往會讓你的“進攻”更順暢。

搞銷售的人,必須有“說”的本領,但是“能說”不等於“會說”,如何把話說到客戶的心坎兒裡是一門藝術。得要領者字字珠璣,簡潔有力,深得人心。在銷售中,掌握溝通的各種技巧,往往能使你的業績節節高升。

商場如戰場,勇者生存,指著勝利。想要在銷售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取勝,就必須要懂得商戰謀略,“心理戰術”便是隱藏在背後的`較量手段。將心理博弈法運用得當,必須能在銷售行業中運籌帷幄,遊刃有餘。

有價值的客戶不是硬抓來的,而是被吸引來的。銷售人員最終要靠春風化雨的影響力贏得客戶認同,而不是對客戶指手畫腳。拉近彼此距離,營造吸引客戶的強大氣場,讓客戶主動接近你,會讓你在銷售的任何方面都立於不敗之地。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銷售中,免不了遇到各種各樣的客戶,想要拿下單子,只有先了解客戶,找到客戶的心理需求。客戶一伸手,你就知道他要拿什麼,還有談不下的訂單嗎?

先做朋友,後做生意。千萬不能眼中只有金錢而忽略了交情。客戶不是“賺錢的工具”,發自內心地喜歡客戶、重視客戶,讓客戶看到你的真誠,讓心靠的更近,是發展客戶關係的重要一步。

討價還價是銷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更是一門技術活。討價還價不是退讓,一個優秀的銷售員,總能在談判過程中靈活運用談判技巧,在雙贏的前提下,讓對方心服口服。

心理學讀後感2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書名是《心理學與生活》,作者是美國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於當時對心理學方面的東西也比較感興趣,朋友推薦了這本書,我便選取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學方面的書,但是看過後,在網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學教材中的經典。

是我孤陋寡聞,實屬慚愧。這本書不僅僅在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心理學界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還是心理學基礎教材中第一品牌書、被美國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的“普通心理學”(GeneralPsychology)課程選用的經典教材。

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潛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至此,這本書我已經完整的讀過一遍,其實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

此書中雖然只是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絡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但這些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的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微小的細節。這本書它讓我學會試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眾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

《心理學與生活》資料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後歸納為以下幾大點:

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並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

其次,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

還有,這本書每章後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後面,並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最後,我也推薦大家有時光就去看看這本書,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更就應去看看這本書!

心理學讀後感3

真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過教育類的著作。在校長的推薦下,我選擇了一本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閱讀。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意識到,瞭解兒童心理髮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麼重要。我多年從事的是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所以我對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髮展十分感興趣,我便重點學習了這一章節。

在課堂上,低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難掌握的。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學齡初期這些孩子的注意力發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具體來說就是:

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作用。

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

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

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

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度。

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養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發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

2、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後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後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鬆的環節,這以後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麼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麼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心理學讀後感4

在百度你找了一些心理學入門的書籍,看來看去還是決定去看老師推薦的《心理學的故事》,我看過之後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很明確,而且簡單易懂!《心理學的故事》,由美國作家墨頓·亨特著,由李斯翻譯。

這本雖然寫的很易懂,但是不認真仔細的閱讀也是不能品位出這本書所傳達的知識,所以我只是認識閱讀了個大概,只能說以後在仔細閱讀了!

這本書其實可以當做一本很好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因為情節比一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生動、有趣,所以不會顯得枯燥無味,我在看書的過程也不會因為太難看懂或者無趣而中斷我的看書熱情。

看第一章,希波克拉底認為人的情緒和情感來源與大腦,人的喜悅、悲傷、憂鬱以及眼淚都來自與大腦!

我剛來讀大學的時候就學了《蘇格拉底的答辯詞》,雖然這篇文章和心理學的聯絡不是很深,但是從這篇文章之後,我知道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這兩個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並不認為心理學和哲學有多大關係,看過《心理學的故事》之後,才瞭解,心理學最早起源於哲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形成一門獨立的研究學科。原來眾多的文化之間是有這很深的聯絡。

柏拉圖認為,肉體是腐朽的和墮落的,靈魂是不可玷汙的,純潔的;慾望和飢餓是麻煩和罪惡的源泉,而哲學的苦行生活是通往善的道路。肉體把各種愛和恐懼和新奇的喜好盡數塞給我們……我們成了伺服(肉體的)奴隸。如果我們有了對任何事物的真正的知識,我們就必須拋棄肉體——靈魂自己會照看自身的一切。然後,我們會得到希望的智慧,變得純潔,與純潔的人對話……而且,除了靈與肉的分離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純潔可言呢?”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我是參考了網上很多人見解,但是還不是很理解,我想只有仔仔細細看完書才能理解,不過這句話,我以後可以慢慢體會!

在第一章前科學心理學裡,講了很多的學者們,有是心理學家的,也有無心插柳的`學者們,大多的都是很著名的,他們的思想,他們參與涉及心理學的故事,但是因為很詳細,所以我們很簡單的就可以瞭解到各個學者們的思想和理論。

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認為心理學就像書上說的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以心理現象為研究物件。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用以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心理學也是人類自我思維、行為方式認知和剖析,研究人類怎樣感知外界資訊和怎樣進行資訊內化處理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的科學。

書中有段對梅斯梅爾氏療法的描述,使我對催眠法很是神奇,書中寫到1882年,法國科學院接受了催眠法,認為它是一種與磁力無關的神經生理學現象。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心理學讀後感5

閒來無事,捧一本書,煮一杯茶,這算是生活中最愜意的活動之一。最近我在京東書城瀏覽到一本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作品——《積極心理學》,掩卷沉思、感悟良多。下面我就給大家談談自己對積極心理學的一些感受。

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工作之中,積極樂觀的心態似乎都是最經常被提及的話題。積極,說起來簡單,就是一種主動性強的、主觀努力奮發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它往往朝著正向發揮助推作用,被不少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認定為文化建設與個性培養的重要內容。

生活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工作也可能歷盡波折,積極樂觀的心態才是讓人們在各種情形下保持奮鬥精神和前進動力的必要元素。不過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呢?這或許就要從我們自身的心態調節來談。在《積極心理學》中談到了要通過愉悅和酣暢的情緒體驗來調節積極的心態,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追求愉悅和愉快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無論是衣食住行的基礎需求,還是更高的精神文化行為,在其本質上都是追求一種愉快的體驗。放到實際工作中來,我們如果能發現其中的樂趣,能夠樂在其中,也必然會產生積極的心態。也許有人會說,千篇一律的工作太枯燥,這是事實。不過如果我們能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發現缺陷和不足,嘗試改進和提升,讓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和成績,那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嗎?在咱們青銀收費站的厚德文化體系中將“厚德載道止於至善”作為核心價值觀,這所提倡的其實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觀念。

厚德載道,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在技能和經驗達到一定的水平,還要在道德水準上達到新的高度,將道德理念、道德行為灌注到收費站管理和服務行為中。作為收費班長來說,就是要以德服人、以德服務,讓班組成員盡心盡力工作,讓廣大司乘享受良好的服務。

止於至善,這更是對積極心態的直接要求。止於至善,可以理解為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方為終點。這表明我們目前所達到的程度依然有待改進和完善,我們不能安於現狀,而是要再求創新、再上新高。如果讓我以止於至善的價值觀念來衡量自己的工作,我認為還應當在班組凝聚力、班組工作效率、班組服務能力、班組成員的道德水準和業務素養等方面有所突破,從而達到至善至美的終極目標。

積極心理學不是個體情緒心理的指南,而是團體學習和氛圍構建的導向。我深知應該透徹領悟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和主張,將積極心態作為一種工作氛圍來營造,從而在全班組、全收費站、全行業內掀起一場積極心態學習熱潮。在今後的班組工作中,我將逐步落實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以求得團隊工作有質的飛躍。

心理學讀後感6

在教育孩子中,我們經常遇見這樣的困惑,時常聽家長抱怨,李老師,某某學生現在孩子的情緒很不穩定,經常和我們家長髮脾氣,怎麼辦呢?在學校有的學生很不聽話,經常和老師頂著幹。作為老師也非常的苦惱。

最近我讀了桑標的《兒童心理學》,在讀到第七章情緒發展這一章,我很有收穫。這一章節,主要講了情緒是個體對外部和內部事物的主觀體驗,是兒童早期適應生存、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心理工具,對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具有重要的組織作用。本章先介紹了兒童情緒評定的三種方法,即生理測量、表情測量和主觀體驗測量;再分別從情緒能力的三個主要方面,即情緒表達、情緒調節,對兒童情緒發展作了介紹。

在兒童情緒評定中,生理測量,也就是人處在某種情緒狀態下,可以表現出許多生理反應,這些生理變化可以作為情緒的客觀指標,如心率的'變化,呼吸的變化,面板電阻的變化等等。行為測量主要集中在對兒童面部表情以及言語表情的分析上。兒童處於高興、悲傷、憤怒和其它情緒狀態時,眉毛、眼睛和嘴部肌肉都會產生細微的運動變化,兒童的聲音也是情緒指標,有的老師習慣為學生貼標籤,對學生產生刻板印象,好學生一好百好,壞學生本性難移;有的老師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需求,對孩子提出了不恰當的過高或過低的要求;有的老師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不會尊重孩子,甚至打罵孩子;如此等等,都會使孩子產生牴觸情緒。從而對孩子帶來危害。在今後的學生的管理中,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面部表情來判斷學生的情緒,從而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當孩子臉上不滿與牴觸情緒時,我們要尊重孩子,讓孩子發表對學校和老師的看法。如果問題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爭勝好強的心理,因勢利導,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提高孩子認識自己缺點的能力。

情緒的評定方法還有主觀體驗測量法,即評定兒童對自己或他人情緒的解釋。主觀體驗測量運用標準化的量表。來測量被似的情緒體驗,要求被試報告其直接感受的經驗(如:“告訴我,上個星期你是怎樣感到高興的?”)或是要求兒童完成命名,匹配或表現情緒(如:“告訴我圖片上這個人感覺怎麼樣?”“請你指出誰感到傷心。”)

通過對些內容的學習,讓我知道了如何看待孩子們的情緒問題,並懂得了如何處理這類的問題。如當孩子情緒暴躁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學會共情,從老師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教孩子學會了尊重老師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有想法,不能從此之後噤氣噤聲,因此,教給孩子一些提意見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學讀後感7

犯罪心理學指的是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體的心理和行為以及犯罪對策中心理學的一門學問。本書從犯罪心理結構,犯罪心理成因,犯罪心理預防及矯治等16章內容來豐富其主要內容,給受眾詳細地介紹了有關犯罪心理學的知識。

其中講到不同年齡與性別的犯罪心理時,作者從少年、成年男性、老年以及女性犯罪心理進行分析。文中深入到年齡特徵﹑生理髮育與心理髮展的矛盾﹑個性特徵﹑行為特徵,這四大型別挖掘不同年齡與性別的犯罪心理。其中少年犯罪行為特徵的突出特點是具有模仿性和易受暗示性。少年往往處在心理和生理髮育不夠成熟的階段,少年極其容易模仿他人或者受他人暗示而發生違法犯罪行為。例如電影﹑電視﹑小說﹑遊戲中的某些暴力﹑色情的情節,常常成為少年的模仿物件。

群體犯罪是文章中提出的又一關鍵詞。當然群體犯罪心理自然也離不開個人的犯罪心理,它不是由幾個簡單相加的個體犯罪心理構成的,而是總體構成之間相互影響作用的結果。社會在逐漸地發展,伴隨著和諧社會的到來,其中不免有動盪的時刻。社會上的閒散人員,相互之間勾結在一起,策劃並實施共同犯罪的案例屢見不鮮,構成了群體犯罪。群體犯罪心理既是成員之間相互交往和心理上互動的表現,又是社會動亂,社會壓力負效應產生的結果。

變態犯罪心理在新聞裡時不時的播出,給社會上帶來了輿論的熱議。在網際網路資訊時代裡,我們的視野中充斥的'變態犯罪事件也是有所增加。變態心理犯罪的型別主要分為:人格障礙與犯罪,精神發育遲滯與犯罪。精神病患者的犯罪是變態心理犯罪中比較常見的,也往往是最讓人束手無策的犯罪,其手段十分殘忍,造成的危害社會的後果也比較嚴重。

針對各式各樣的犯罪心理,對於犯罪心理的矯治就顯得尤為重要。犯罪心理的預防從外部因素講要淨化文化環境,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減少社會壓力。從內部因素講要培養積極﹑健康﹑正面的心態,養成好習慣,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發生了犯罪時,如何加以引導?運用親情、友情或愛情去關愛犯罪者,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讀了《犯罪心理學》這本書,增加了我對犯罪心理學相關知識的瞭解。我國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是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何抑制這種趨勢是需要運用《犯罪心理學》的知識去實踐的。所以讀完這本書,我最深的一個感觸是,我們應該想辦法把書中的知識用來指導實踐,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才是學有所用。

心理學讀後感8

我想我恐怕患了拖沓症,買了很多的書,下載了很多的資料,可是時間和精力都沒有完全用在書上,我想也算是一種心理疾病吧,只是有這種毛病的人多些罷了,所以在20xx即將來臨的時刻,好好的整理了自己的思路,一年來哪些習慣是值得堅持發揚的,哪些習慣是必須摒棄改變的。我想在一年間把買的書收集的資料好好的消化掉是最應該做的事情,20xx年我讀了很多書進步很大,後來就差勁很多,這個讀書還是要堅持好的。

《少有人走的路》是08年買的書,也是看了很多遍都沒有看完的書,主觀原因是做事情缺乏堅持,虎頭蛇尾,淺嘗輒止。客觀原因是因為心理學的著作讀到後面,難免枯燥,學術詞過多,抑制閱讀樂趣,然而就如同偏食不利於身體成長,偏學也不利於一個人整個知識體系的建立,所以第一本必須拿下的書就是《少有人走的路》。

之前我讀了《金字塔原理》學習了金字塔寫作邏輯,也希望用這種思維邏輯去寫寫讀後感,看看效果如何。

“問題與痛苦”這個話題作為該書之作多少讓人有些詫異,畢竟在這個世界中,大部分宣揚的都是美好的積極的向上的,給讀者帶來美好的憧憬,催人上進,諸如什麼偉大的復興之類的,而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卻是不多的,然而細細讀來卻是茅塞頓開,有種醍醐灌頂的大悟。

當今國人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中,人人都渴望成功,卻又找不到成功的真諦,相反一些所謂中國特色式的成功經驗卻被人們傳頌,卻不知這些所謂的經驗與普世價值相距深遠,格格不入。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給我們指出一條成功的正確的方向--自律。

人生中兩點之間直線未必最短,同樣人生中不可能靠投機取得一切,面對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唯一可以依賴的方法就是自律,自己去管理自己,自己帶領自己走向未來。

做管理的三年中,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就是想成長的不用你去管理,不想成長的你管理也用處不大,一切都看自己,看自律。自我成長也看自律,別人終究是外人,如果內心深處不去改變,則一切外力都是徒勞的,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壞了大事。

曾經的我非常的痛恨源源不斷的問題,就比如工作,一個問題去掉後一個又接踵而至,讓人心煩不已,所以我經常自嘲,男人也總有那麼幾天不舒服,心情煩躁,食慾下降。自律可以讓我們對問題有新的認識,看問題的眼界與眾不同,我們可以發發牢騷,但是我們知道那只是讓我們發洩的一種小手段,不會因為問題和痛苦讓我們沉淪,不會破罐子破摔,去樂觀面對問題和痛苦,擁有一顆強大的心。

現在看來既然人生苦難重重,所以心態也就順了很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一切都會不錯!

心理學讀後感9

當我開啟電腦尋找心理學時,我看見這本《環境心理學》。我想心理學真廣泛,現在連環境都與心理有關了。於是,我就選了這本書。

《環境心理學》俞國良等著的。環境心理學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興交叉領域,涉及心理學、社會學、地理學、文化人類學、城市規劃、建築學和環境保護等多門學科。主要研究物質環境,包括城市、建築和自然與人的行為關係。本書在闡述環境心理學的基本術語、觀點和理論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的例項,探討了這一領域在城市規劃和建築學等相關專業中的應用。全書密切結合實際,文字深入淺出。

個體對空間需求的公共性表示人們具有對公共活動、互相交往以及共同使用空間的需求特性。環境心理學家把符合人對空間需求的公共性的空間稱為社會向心空間,指傾向於使許多人聚集在一起,促使人們相互交往,尋求豐富的環境刺激的空間,如休息室、咖啡廳、廣場等。人類對空間需求的公共性主要體現在人際交往上,通過人際交往,個體之間不但進行了資訊、思想和情感溝通,而且滿足了個人的心理需要。

由於個人空間強調個人身體周圍的區域,以及由此帶來的心理體驗,這樣非角色交往在這裡就佔有重要的地位了。人們在非角色交往場所彼此接觸、互通訊息、融洽相處,這在現代城市生活中顯得非常重要,並且是角色交往所無法替代的。非角色交往會涉及到建築空間的有效使用。弗裡德曼認為建築空間為個體提供了不同的社會生活情境,人們對交往的`要求不同,決定了他們使用共同空間的方式不同,因此建築設計應考慮個體對空間的心理需求特徵,設計一些大家都能看到和共同使用的共享空間,使更多的人能在這個共享空間中活動,以獲得社會感和安全感。然而,共享空間的形成與空間的形式密切相關。我國研究者毛曉冰(1986)通過對空間封閉性與人際交往之間關係的研究,認為空間封閉性越強,則共享空間越易形成;反之,則共享空間越不易形成。這說明共享空間能夠促進人們彼此之間的人際交往,並且這種交往大多屬於非角色交往。然而,在現代城市的物質空間中,人們或被“拋”在一起,或是成群地被鋼筋水泥結構隔開,人們彼此缺少交往,缺乏友誼,這根本無法滿足人們對空間的公共性需求。同樣,在人工環境中也很難滿足人們對空間的公共性需求,千篇一律的中藥鋪式的住宅設計並沒有考慮各年齡群體的特點與差異,以及在行為上和使用空間的範圍、時間上的差異,表現為住宅設計中提供人們共同活動的空間十分缺乏,這樣必然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

因此,重要的問題是建築設計和房屋內的陳設要與其功能相適應,不但使空間有不同的變化,而且能提供共享空間,以滿足人們公共性的需求。

心理學讀後感10

夢是什麼?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坐靠邊的座椅?見到有困難的人,為什麼旁觀者越多時,越是不願出手相救?在競選領導人的時候,候選人為自己拉票為什麼能有效果……

讀完這本書,讓我弄懂了很多之前看似不可思議的現象背後所隱藏的規律。夢是什麼?夢,能讓我們發現真實的自我。當心理可能存在某種不安和恐懼時,我們常會做墜落的夢;當人生得意、事業成功、愛情順利時,常會做飛翔的夢;當發生不安或陷入紛爭時,大多會做被追趕的夢。而有時,當我們處於睡眠狀態時,並沒有尿急,卻在夢中拼命尋找廁所。做這種夢的,很多都是有話不敢說,把它埋藏在心裡。想說卻說不出口的緊張感,在夢中就轉化成了尋找廁所的行為。夢很多時候都能給作夢者以某方面的資訊,以前不懂這些規律的時候,總是覺得有些夢很不可思議,有時做了噩夢,還整天擔心會發生什麼事呢,而如果過幾天發生了一件不幸的小事後,便總是把它聯絡到這個噩夢上。之後再做噩夢就又會開始擔心了。而明白了夢的規律之後,做噩夢也不是什麼可怕的事了。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坐靠邊的座椅?因為大家都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間,靠邊坐能少接觸一個人,也就更能夠保護自己的私人空間。當初去學校的一課複習時,看到課室裡有很多空位,但是都不會有人去坐,為什麼呢?那是因為那些先到的同學,都是隔著一個空位坐的,這樣就能讓他人無法進入自己的私人空間範圍,而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所以大家也不願意去坐那些空著的座位,因為坐進去後,左右兩邊都是人,讓他人進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間,而自己也進入了他人的'私人空間,惹人討厭。

見到有困難的人,為什麼旁觀者越多時,越是不願出手相救?因為大家都有依賴性,都以為別人會出手相救,大家都在圍觀,我們心裡都在想:“即使我們不去幫助他,也應該有人會出手相助。”可是大家都這麼想,就不會有人出手相救了。如果你在居民區遭人打劫或毆打,如果喊“救命”沒用,不如喊“救火”。因為救命的時候,也許大家都在依賴別人去救,而救火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大家不努力出來救會造成大家的損失的。

在競選領導人的時候,候選人為自己拉票為什麼能有效果?因為很多人都更願意站在勝利者的一方。也就是說,他們選擇的,並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而是更有勝算的。誰有勝算,我就投誰。班裡在進行優秀團員投票,想必也有一些人是因為這個原因吧!呵呵!

多讀一點心理學,對自己瞭解自己,瞭解這個社會是很有幫助的,有時間還會再找些有用的心理學書來看,讓自己變得更聰明些。

心理學讀後感11

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感想深刻。我認識到了教育不僅僅是教學,教學過程中的心理輸導也是至關重要的。

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是為了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根據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選擇適當的教法,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或許你認為不經意的一句話,但在學生的眼裡分量是多麼重,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老師的讚揚和鼓勵,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能給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一兩個月,僅僅一兩個月,奇蹟就會這樣出現了,經過老師的鼓勵和表揚,那位受鼓勵和表揚的同學將帶著這個信念,去不斷的努力,總有一天他會真正成功的。我也會永遠帶著這個信念:“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去關愛我的學生,最後我要說的是:賞識你的.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並真誠地幫助他們,那麼,奇蹟就會發生,壞學生、後進生都會變成好學生!

教師為什麼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呢?

第一,是因為教師要形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所要強調的是,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

第二,是因為教師要提高教育業務水平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這本書對此作了比較精簡的歸納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心理學問題比比皆是。但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2、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品德。學習過教育心理學的教師,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按照共產主義的面貌來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教。.也就是說,教師瞭解了不同時期、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才能助長學生的優點,矯正學生的缺點。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掘學生的優點,克服學生的缺點。

4、可以科學地總結教育經驗,我覺得這也是第一點的基礎,是為提高教學質量作準備的。

通過讀《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我將會心理學裡面的知識,正確運用有效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等正面引導的外因作動機的誘導,促使學生的認知興趣得到發展,形成穩定的、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徵。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和品德。

心理學讀後感12

放鬆心態,焦慮其實很普通。作為一個現代人,我想誰都有過焦慮吧,焦慮是一種很微妙的情緒。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環境的不確定性都使得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焦慮的情緒。

我們想要的越來越多,當慾望不能被滿足時,焦慮也就產生了。這本焦慮心理學,內容真的很通俗易懂,在介紹了焦慮產生的根源,分類,以及面對生活當中各種焦慮所需要的應對方法。

其實說來也簡單了:

首先我們要嘗試著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慢慢地放輕鬆,不妨多嘗試幾次,壓力會小很多。學會自我減壓,學會適當的佛系。因為我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人們漸漸開始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焦慮不過就像一場重感冒一樣,常見,但也容易擴散傳播。對於很多事情,我們不一定非得要和命運較勁,過度擔憂,也是對事情的改善毫無用處。

莫不如我們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暴風雨,順從一點。當我們徹夜難眠時,無論你是否焦慮,都無法改變過往,不如嘗試著快樂起來。盧梭說“除了身體的痛苦和良心的責備以外,一切痛苦都是想象出來的。”

書中很多事例也是很通俗易懂了。一個人的心理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生理能力,好心態能克服我們的憂慮,甚至是身體上的'疾痛。

就像偉大的法國哲學家蒙田說的“傷害我們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又比如威廉詹姆斯話裡的含義“如果你的行為散發的是快樂,那麼,你的心裡就不會有任何陰鬱的色彩。”

書中很直白的一句話“誰也沒必要去預料明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當下。”

其實焦慮也根本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焦慮也是我們正常的一種情緒而已。最容易讓我們產生焦慮的因素之一,無外乎是我們生存環境帶來的。對金錢我們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態度,看淡金錢,不為金錢所困擾。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月光族,對我們來說,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有每個月長長的賬單,信用卡以及花唄,借唄。

就像這場疫情,很多月光族面臨著失業或者疾病,使生活陷入癱瘓境地。盲目消費,超前消費同樣會給我們帶來因為缺錢而導致的焦慮。過度提前消費其實也是一種錯誤消費觀,不但可能會陷入財務困境,還會陷入焦慮。其實,讓自己忙碌起來也是治療精神焦慮的最好辦法,緩解內心的焦慮,不讓焦慮趁虛而入。

壓力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的內心。活在今天,不為明天煩惱,其實是我們摒除所有煩惱和壞情緒的根本。

心理學讀後感13

人生,每個人都在演繹著一場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們都有著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嚮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們一生的追求。

時間每分每秒都在過去,這對於宇宙來說雖然毫無價值可言,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也許,當你在迷茫著的時候,頹廢著的時候,不知所措著的時候,你已經拋棄了一段你作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一段僅有一次的機會。我們的生命,雖然渺小,但卻應該活得有激情,有意義,因為,這是我們向世界證明自己,是有價值存在的最好途徑。世界上最寶貴、最值得珍惜的是時間,最容易消逝、過得最快的也是時間。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別就是在於怎樣利用時間。莎士比亞也曾這樣描繪過時間:“在時間的大鐘上,只有兩個字‘現在’。我們應該永遠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著眼於現在,因為沒有現在,也就沒有未來。”時間不像金錢那樣可以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每個人能用的只有“今天”和“現在”。我們無法把握昨天,因為昨天已經成為歷史,回憶只能是學習和總結,或許更多的僅僅是後悔和遺憾。我們也無法把握明天,因為明天還沒有來到,只能給予希望和嚮往。我們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古人說:“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把握不住今天,也肯定把握不住明天。綜觀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無一例外不是緊緊地抓住一個個稍縱即逝的“現在”、“今天”,立足於“今天”,運籌“明天”。

有人畢生充實,碩果累累;有人早生華髮,一生無為。一個追求成功的人,需要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一定要把“現在”看成是你最想做的事情的最佳時間。學習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不能由別人代替,只能自己去完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陶行知先生告誡年輕人,要做到“年無廢月,月無廢日,日無廢時”,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寸光陰,不要讓時間白白流逝。我們應該記住: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損失的每一天都不會再回來。

時間又是無情的,最終表現在對人生命的剝奪上。人生數十年光景,轉瞬即將過去,身死之後,萬事皆空。再沒有感知,再沒有思想,世間萬物都與你無關,等待人的不是冰涼的地獄,而是無極度的虛無。從古至今,人們對時間表現出了極大的恐懼。德行美好的聖人,位高名重的權貴,功勳蓋世的英雄,無一能躲避撒手西去的結局,臨終時囑子託孤,多有不捨之意。

我們,不是時間的追趕著,而是時間的指揮著。命運掌握在手中。珍惜每一分每一妙,我們一定能創造永恆的價值。心理學的大筆揮毫必定能綻放光彩!

心理學讀後感14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書名是《心理學與生活》,作者是美國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於當時對心理學方面的東西也比較感興趣,朋友推薦了這本書,我便選擇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學方面的書,但是看過後,在網上百度了下,原來心理學教材中的經典。

是我孤陋寡聞,實屬慚愧。這本書不僅在美國,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心理學界都有著極高的知名度,還是心理學基礎教材中第一品牌書、被美國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的“普通心理學”(GeneralPsychology)課程選用的`經典教材。

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裡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內容。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看了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

至此,這本書我已經完整的讀過一遍,其實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係、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內容。

此書中雖然只是從生活入手,深入淺出的與心理學知識聯絡起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到心理學的魅力,從心理學的角度講述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但又從沒注意過的生活瑣事,但這些可能就是我們生活的傳播過程中所發生的微小的細節。這本書它讓我學會試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眾的心理現象以及由此決定的行為方式。

《心理學與生活》內容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後歸納為以下幾大點: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並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其次,這本書的作者並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後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後面,並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最後,我也推薦大家有時間就去看看這本書,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更應該去看看這本書!

心理學讀後感15

一提到害羞,大家想到的都是陽光下女子微紅的笑臉,是純情無暇的象徵。可是今天我所想說的可非這般柔情。閒時我翻閱了津巴多的《害羞心理學》,本書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的重點是理解與害羞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的重點是怎樣解決害羞所帶來的問題。

讀完以後,我覺得該書的優點是簡言意駭的,中間穿插了許多讓自己受益的研究調查和一些實驗調查設計內容等,讓自己真正瞭解到心理學真的就在自己身邊,用一件很小的事就能驗證自己的理論設想。

除了從慣常的套路,還會從個體與社會集體這兩個角度來立意,其中讓我最欣賞的是:它讓我們明白害羞不僅是個人的事同時也是這個“害羞的”社會所導致的。

在生活中害羞是具有普遍性的,害羞者的人格特質通常會包括:內向(沉默)、臉紅、緊張、畏懼膽小、困窘、以及自我意識強等。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阿諾德。巴斯等將自我意識分為公眾的自我意識和私下的自我意識,他認為,公眾的自我意識表現在關心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和反映;而私下的自我意識是對自身的關注。

人人都會害羞,在自我意識研究的基礎之上,保羅。皮爾克尼斯的研究將害羞者分為兩種基本型別:公眾害羞型和私下害羞型。公眾害羞者常常會因為笨拙的表現和社交中不能恰當的回答問題而感到焦慮;而私下的害羞者相比自己的主觀不適應感和害怕他人發現自己需求的恐懼感。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兩種不同的型別的.人,會產生一樣的情感情緒體驗嗎?我認為,公眾的害羞者,主要害怕的是人際交往,因此他們容易產生焦慮;而私下害羞者主要是自我的矛盾,因此他們容易產生抑鬱自卑的情懷。

這種的自我認知是否合理均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為什麼人們會害羞,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過度的自我、自戀、孤獨感和極度膽怯引起了害羞。在人際模式方面,我認為是由於害羞者的這些人格特質,害羞者會發出“走開,我需要你的!”雙重資訊,在這種資訊的影響下,他們會在人際交往模式中,更加變得臉紅、緊張,甚至更加沉默,因此,他們寧願選擇孤立與逃避這種人際交往場景,也不願意承擔被拒絕的風險,這樣他們的人際會變得越來越差,更糟糕的是長此以往,他們會陷入人際交往的惡性迴圈,以至於被社會所淘汰。

在本書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探討了具體幫助人們克服害羞的方法,個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提高自尊自信融入集體,甚至學會幫助集體中其他人改變克服害羞,再到“治療”整個害羞的社會。想要擺脫害羞就要將心理障礙從根拔起從個人做起從細微做起。

擺脫害羞請做最完美的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