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報告的結構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4W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調研報告的結構,歡迎閱讀與收藏。

調研報告的結構

調研報告的結構1

為紮實推進人大機關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按照學習實踐活動領題調研工作方案安排,縣人大常委會部分組成人員組成調研組,於4月4日至6日就我縣當前農業生產及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調研基本情況

調研組主要圍繞種植業生產及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先後深入通州鎮、卡羅鄉、甘寨鄉、平湖鎮等鄉鎮開展調研。在聽取有關鄉鎮工作情況彙報的基礎上,先後查看了通州鎮平裡河村的大棚蔬菜種植、金橋村的烤煙育苗移栽,通星村的竹笙種植、新星村的有機高梁育苗種植,卡羅鄉卡羅村曾家寨田煙示範點等。調研中還與鄉鎮幹部及群眾座談、交流,瞭解當前我縣農業生產的現狀、困難和問題,認真收集來自基層的意見和建議。

從調研情況看,各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今年的各項農業農村工作,認真貫徹縣委十屆六次全委(擴大)會和全州春耕生產等會議精神,使今年的春耕備耕工作做到“動手早、抓得實、形勢好”,主要體現在:一是目標任務明確。各鄉鎮在穩定常規農業生產的同時,大興產業結構調整,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重點。如通州今年春耕生產重點是抓好烤煙、早熟蔬菜和糧食生產,明確了今年烤煙面積4300畝,試種1000畝有機高梁,4000畝優質水稻,並將目標任務及時分解落實到各村。二是技術培訓到位,群眾生產技術得到提高。各鄉鎮始終把提高農民種植水平作為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採取不同的培訓方式,開展各種技能培訓,力求科技備耕,農民的生產技能得到提高。三是認真惠農政策,群眾春耕生產的積極性高漲。受惠農補貼政策及糧食價格的影響,使農業生產比較效益提高,群眾生產積極較高。四是種子、化肥等農用物資儲備到位、量足,各鄉鎮農用物資貨源充足,農民選擇餘地大,完全能夠滿足春耕生產的需要。五是強化現代農業示範點建設,農技推廣力度加大。各鄉鎮主要開展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範,新技術示範,生態家園迴圈農業示範,農業產業化經營示範,產業強村示範和建立培訓基地等,使現代農業示範有新的特色。

在調研中,各鄉鎮反映了不少困難和問題,有共性的也有個性的,需引起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

種植業生產方面:長期以來,我縣的種植業產業化水平始終難以提升,到目前,除烤煙之外就沒有其他產品可以成規模地進入市場,而烤煙的產量質量由於受政策、投入和市場制約,要將其做大做強的空間小和難度大。近年來,全縣各級各部門都在積極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中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特別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上進行了許多實踐,湧現出了大戶承包、公司帶動、科技示範、引進外資開發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機制,推動了果蔬、苗木、中藥材、蠶桑、茶、仔豬繁殖、土雞生產等產業的發展。但是這些產業由於沒有真正突破傳統農業的束縛,在發展中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所選專案沒有很好地體現比較優勢,特色不突出,許多專案都是跟著別人的尾巴走;二是規模小,基地建設滯後,由於規模小,產品在市場上根本佔不了份額,沒有規模效益,基地建設也就跟不上,由於沒有規模,形不成專業市場,就更談不上物流、人流、資金流和資訊流;三是市場開拓力度不大、資訊不靈,目前發展的專案,大多數都把眼睛盯住縣內市場,大家都在談市場,但就是沒有專人去闖縣外市場,開拓市場,一些專案只要市場出現供大於求或價位走低,專案就更換門庭,而當市場需求量增加,價位回升時,又出現了無基地、無產品;四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執行機制仍然在封閉保守的個體經營中徘徊,在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佈局,資金籌措,市場開拓、產品開發、基地建設、產品營銷等方面的作用都十分脆弱;加之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契約關係不牢固,誠信原則堅持得不好,抵抗風險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的存在,導致產業規模做不大;五是政策和服務不到位,現階段在貧困地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全依靠市場配置各種資源難度是很大的,完全依靠龍頭企業搞好各種服務也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務力度,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扶持政策不具體,有的政策落實難度大,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行業的服務也不到位;六是產品加工升值滯後,由於我縣交通路況很差、距中心城市較遠,農產品運輸成本較高,而大多數農產品都是原料型產品,由於加工環節薄弱,農產品的效益扣除成本後利潤空間很小,調動不了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七是農用物資價格漲浮過大,大大超過群眾的購買力,給春耕生產的.科技推廣造成嚴重影響;八是由於縣內煤礦生產滯後,煙煤調運較困難;九是資金投入不足,致使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力度和技術跟蹤服務力度不夠,科技利用率低;十四是技術力量缺乏,鄉鎮農技中心人員多,但專業人員少。

結構調整上:一是產業結構調整缺乏一定的穩定性,經常出現“一年幹一樣”的情況;二是產業結構調整缺乏遠景規劃,發展的措施不夠具體有力;三是缺乏專案啟動資金,使規模產業難以組織實施;四是缺乏產業在全縣 的統籌發展,鄉鎮各自為戰的狀況未根本改變。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一是鄉鎮缺乏對水利工程的管護能力,水利設施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能;二是職能部門因受資金、技術的制約,對水利設施的管護力度不夠,對病險水庫、水渠的除險加固工作跟不上,部份損壞的山塘水庫及溝渠短期內不能得到及時修復,群眾意見較大。

畜牧產業方面:一是缺乏技術指導,群眾養殖科技含量不高,產業成效不明顯。二是扶持畜牧業發展的各種貼息政策落實難,群眾缺乏擴大規模的啟動資金,規模養殖難以做大。三是缺乏技術人員,防疫工作服務難以到位,疫病風險大於市場風險。

二、對策和建議

我縣的農業發展面臨著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農村合作組織作用發揮不夠、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農村土地流轉瓶頸制約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進一步強化等方面的問題。為加快推進我縣特色農業發展,切實發揮其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和帶動作用,調研組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立足科學發展充分發揮我縣農業資源和區位優勢,以擴張生產基地規模為基礎,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為載體,以龍頭企業帶動完善利益聯接機制為紐帶,以培育品牌開拓市場為手段,儘快做大做強特色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注重“五抓五突出”:

(一)抓規劃佈局,明確特色農業發展的任務目標。著眼推進特色農業發展,重點圍繞山養、茶葉、蔬菜、林果、優質專用糧油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在明確全縣特色農業發展的總體思路、規劃佈局、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特色農業生產區的規劃佈局和發展目標。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援體系。一是財政扶持政策。在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對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政策的基礎上,制定縣級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政策。二是金融支援政策。搭建銀企對接平臺,積極引導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戶發展特色農業的信貸投入。

(三)抓示範引導,培育特色農業發展的先進典型。為引導和促進特色農業發展,加大示範基地和園區建設力度,並將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型別的特色農業先進典型,通過新聞媒介、現場會議、農業產業化簡報、新農村建設簡報等多種方式不斷進行總結和宣傳推廣。

(四)抓配套服務,構築特色農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圍繞影響和制約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從產前、產中和產後各個環節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務。一是產前資訊服務。加快農村經濟資訊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網路終端向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村、專業戶延伸,及時向農民和農業龍頭企業傳遞特色農產品市場需求和政策扶持資訊。二是產中技術服務。圍繞特色農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指導,特別是圍繞種養業基地專案建設。三是產後營銷服務。充分發揮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市場開拓方面的獨特優勢,從重點產業和產品入手,大力發展合同訂單農業和產業化經營,有效解決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四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五)抓督導考核,完善特色農業發展的推進機制。圍繞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在特色農業發展的關鍵季節,加強對各地特色農業發展的督促、指導;實行特色農業發展排程制度,定期排程通報各地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和進度;實行嚴格考核獎懲制度,把特色農業發展納入農村產業體系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考核內容,年終按照考核結果兌現獎懲。

在注重“五抓”的基礎上,著力從“五突出”上下功夫:

一是突出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特色農業聚集度和規模化程度。繼續深度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圍繞縣六大農業特色產業產品培植,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加快膨脹生產基地規模,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迅速提升特色農業產業聚集度和規模化水平,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二是突出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業附加值和檔次水平。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為載體,圍繞特色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經營,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普及,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檔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農業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圍繞特色農業發展,積極開展農業“三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認證和地方名優品牌申報認證,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搞好品牌開發培育和宣傳推介,提高特色農業在市場的知名度、佔有率。

四是突出龍頭企業建設,提高特色農業發展帶動能力。圍繞特色農業發展,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為載體,實行領導包保責任制,建成一批農業產業化重大專案,著力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五是突出政策扶持,健全特色農業發展激勵機制。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不斷強化對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加大對特色農業規模基地、農業龍頭企業重點專案、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普及、農產品品牌培育推介扶持補助和考核獎勵力度,建立健全特色農業發展的推進和激勵機制,落實政府扶優扶強政策,促進特色農業快速健康發展。

調研報告的結構2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最終牽引力。消費結構則是居民生活質量最直接的表現。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村居民3919.31萬,佔總人口數的56.8%,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結構對全省居民的消費情況有著重大影響。

一、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分析

本文收集了-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和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裝置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其他商品及服務共八項消費支出資料。運用擴充套件線性支出系統模型(etendlinearependituresystem,eles)對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分析。

從表1中的eles引數估計值及統計檢驗結果來看,各項消費支出和人均純收入之間都存在較強的線性關係,eles模型的擬合效果較好。下面從基本需求、需求收入彈性和邊際消費傾向方面對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分析。

(一)基本消費需求支出水平分析:基本生活需求能充分滿足,但文化、教育、娛樂消費不足。居民基本消費需求支出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水平下,為保證勞動力的正常再生產,居民對商品和勞務所需要的基本消費量的支付能力,它反映了居民最低消費需求。

由表2得知,省農村居民人均基本生活消費需求支出總額為20xx.62元,而人均實際消費支出總額達到4020.87元,將近人均基本生活消費需求的兩倍,由此可見,省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夠得到充分滿足。進一步觀察,儘管在總量上實際消費總額大大高於基本需求總額,但文教娛樂這一項並沒有達到基本需求額,反映出省農村居民的文化、教育、娛樂現狀亟待改善。

(二)邊際消費傾向分析:消費意識較強,但消費結構層次偏低。邊際消費傾向是消費變動額和收入變動額之間的比率。它反映了居民對各類消費的偏好及其新增購買力的投向。

由表1得知,省農村居民總邊際消費傾向為0.70,說明農村居民新增收入中的70%用於生活消費支出。顯示出省農村居民儲蓄率較低,消費意識較強。這對全省經濟的健康快速增長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各大類邊際消費傾向係數中,排第一位是食品(0.3352),其次是居住(0.20xx)。這說明省農村居民在收入有所增加的情況下,首先考慮的是增加食品的消費量和提高食品的質量,改善膳食結構。緊接著便是考慮改善居住環境,這也反應出省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層次偏低。

其他按順序排列分別為交通通訊(0.0582)、醫療保健(0.0475)、家庭裝置(0.0463)、衣著(0.0295)、其他(0.0119)、文教娛樂(-0.0306)。交通通訊和醫療保健兩大類較高的邊際消費傾向也說明了:一方面,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已深入到農村,農民對出行以及加強與外界的聯絡方面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農民醫療保險、保健意識增強,越來越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文教娛樂的邊際消費傾向為負數,說明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文教娛樂的支出反而有所下降,反映出省農村居民對文化、教育等精神消費投入的忽視,全省整體精神文化層次較低。

(三)需求收入彈性分析:居住和家庭裝置用品及服務消費潛力較大。需求的收入彈性是指在商品價格不變時,需求量變動率與收入變動率的比率。它反映了食品等商品消費支出對收入的敏感程度。

從整體上看,居住支出對收入的敏感性最高,為1.46。其次是家庭裝置,為1.12。這說明此兩類商品消費支出的增長速度快於收入的增長速度。反映出省農民非常關注和熱衷於改善家庭生活、居住條件。而食品、衣著、交通通訊、文化教育、醫療保健、其他類的需求收入彈性都小於1,說明這幾類商品對收入變動的反應不敏感,缺乏彈性,省農民對這些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增長低於其收入的增長。

二、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的建議

針對目前的消費現狀,為合理引導省農村居民消費,促進其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提出如下幾項建議:

(一)穩步提高省農村居民收入。影響農民消費需求的因素是收入,只有不斷擴大農民收入,才能提高農民消費需求,推動消費結構的優化。

(二)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適合省農村、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穩定農民消費預期,放開農民消費思路的重要基礎。

(三)大力推動“建材下鄉”、“家電下鄉”。針對全省農村居民居住和家庭裝置用品及服務消費潛力較大的情況,全面推廣“建材下鄉”、“家電下鄉”開拓農村市場,引導企業設計、開發、生產適合農村消費的建材、家電產品,擴大農村消費,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四)進一步提高文教娛樂服務質量。人們對文教娛樂的重視,體現出居民更高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文化素養,是科學技術水平進步和生活質量改善的充分表現。提高文教娛樂服務的質量,引導居民向更高的精神文化層次消費,對於全省消費結構的改善和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更新消費觀念,提升消費水平。省農村居民吃、穿、住三大基本類消費佔生活消費支出的70.7%,即絕大多數農民的消費僅限於一般的生活支出。消費層次和消費觀念都比較落後。應大力推廣農村信貸政策,簡化信貸手續,提高農民對信貸的認識,讓農民能夠利用信貸享受新的消費形式,充分挖掘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

調研報告的結構3

**煤礦經過近六年來的技術改造,原煤核定生產能力由建礦時的**萬噸/年提升到了目前的**萬噸/年,而且主要生產系統具有**萬噸/年的生產潛力,市場銷售形勢持續看好,產銷率連年穩定在95%以上的良好水平。在此條件下,如何抓住當前的良好機遇,充分利用有限的開採資源,進一步增加商品煤品種,穩定和提高煤質,提高產品平均售價,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是礦井經營和技術工作應當積極思考的一個重點問題。

本次調研從對礦井當前煤炭品種結構和市場需求情況的分析入手,結合原煤洗選廠專案的實施,對礦井商品煤品種結構的調整進行科學的規劃,並初步排定了實施步驟。

一、礦井當前的原煤質量品種狀況

**煤礦目前核定生產能力已達到**mt/a,工業儲量**億噸;生產的煤炭具有三高(高發熱量、高化學活性、高揮發)、三低(低灰、低硫、低磷)的優點,是理想的動力、化工和民用煤,近年來產品暢銷不衰,深受使用者歡迎。

近年來制約礦井進一步提質增效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原煤灰分較高,商品煤品種較少,附加值不高,提價能力有限,不能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變化。

原煤灰分情況:礦井田內主採煤層僅一層,區域性可採2~3層,夾矸層0~10層,一般2~5層,夾矸平均厚0.75m。巖性以炭質泥岩為主,粉砂岩、泥岩次之。在實行機械化傾斜分層綜採放頂煤採煤法條件下,這些夾矸煤在開採過程中無法剔除,並且在採煤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有頂底板的混入,從而使原煤質量變差,造成原煤灰分相應較高。**省煤田地質局綜合試驗室20xx年7月所作的《**公司**煤礦6-2層可選性煤樣綜合試驗報告》顯示,**礦原煤灰分平均為7.96%。礦井20xx年煤質報表顯示,原煤灰份平均達到了**%。綜合其它方面的煤質指標,加上開採中的煤質波動,僅能滿足電廠等動力使用者對煤質的要求,而難以達到化工用煤的煤質標準。而目前化工煤比動力煤平均售價高出**元/噸以上,煤炭質量顯然對企業提價增效形成了嚴重的制約。

原煤品種情況:目前我礦的原煤篩選仍採用螺旋篩分工藝,工藝系統不夠靈活,分級精度低,只有大塊、中塊、小塊、混煤四個傳統品種,不但無法解決原煤質量波動,也無法按照市場需求進行更為細緻的品種分級。致使開採過程的煤質難以控制,礦井資源回收率低,人工揀矸和地面二次篩選投入大。因而商品煤提價空間狹小,只能供應市場一般動力煤使用者,無法開拓更多的新使用者。

二、建設原煤洗選廠是實行原煤品種結構調整的前提條件

為了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更加充分的利用礦井開採資源,不斷提高礦井經濟效益,我們從20xx年就開始提出了建設現代化原煤洗選廠的構想。此後三年,我們本著促進礦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建設原煤洗選廠的可行性進行了多方考察和充分論證。我們認為,建設原煤洗選廠具有以下幾方面重要意義。

1、穩定煤質、提高回採率。通過選煤廠洗選,可以使商品煤質量穩定,提高礦井採煤的回採率,最大限度的保護煤炭資源,避免了因在沒有選煤廠的情況下為了穩定煤質使回採率降低,造成煤炭資源的浪費。

2、增加商品煤品種,提高經濟效益。通過煤炭的洗選加工,使商品煤品種由原來的四個等級增加到五個等級以上,可大幅度提高商品煤售價,拓寬市場,爭取到更多的高品質煤使用者,使企業經濟效益更加穩定,增強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3、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煤炭洗選流程能夠對篩選出的矸石進行最精確的分選排放,大大減少無效運輸,避免原煤混入矸石,改變矸石山自燃造成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達到節能減排增效的目的。

4、實現清潔環保生產。選煤廠的生產用水為經過汙水處理廠處理後的井下水,實行迴圈補充供給,在生產過程中可以實現洗水閉路迴圈,煤泥水不外排,達到廢水綜合利用的目的。

5、社會效益顯著。實行原煤洗選,能夠有效改善礦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企地關係的和諧。

綜上所述,建設原煤洗選廠是實行原煤品種結構調整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促進礦井科學發展,實現提質增效目標的必然選擇。

三、原煤品種結構調整經濟效益分析

**煤礦洗選廠初設方案將洗選能力確定為200萬噸/年,初期可以滿足**礦生產的全部原煤的洗選任務,同時預留一定能力,可以入選**煤礦或其它礦井的部分原煤產品。這裡僅對**礦自身產煤的洗選效益進行預測。

根據**省煤田地質局綜合試驗室20xx年7月所做的《**公司**煤礦**層可選性煤樣綜合試驗報告》,**礦毛煤粒度在50mm以上佔45.07%,25—50mm的佔15.25%,13—25mm的佔10.21%,13mm以下的佔32.47%,這一組資料反映出**礦原煤塊炭率理論上至少可以達到60%以上(25mm以按照目前初設方案形成的意見,根據市場需求,洗選後的最終產品可分為洗大塊(80mm以上)、洗中塊(80~31.5mm)、洗小塊(31.5~20mm),洗子煤(20~10mm)和末煤(10mm以下不入洗)五個等級。

目前市場對精洗煤產品需求極為旺盛,精洗煤產品不僅是一些特殊行業的必須能源,如陶瓷製造業,還是緊俏的化工原料,如化肥製造、煤制氣等,市場售價不斷飆升。20xx年一季度,**煤中的精洗大塊、中塊、小塊售價分別達到380元/噸、370元/噸和360元/噸,精洗子煤達到340元/噸,分別比目前相應粒度的大、中、小、混四個普通品種高出40~50元/噸,按**礦年產量150萬噸,其中30萬噸塊煤進行入洗計算,實行原煤五級篩分洗選後,每年至少增加銷售收入1200萬元以上,同時可大大提高礦井資源回收率,減少資源浪費。由此可見,建設原煤洗選廠,實行科學先進的品種結構調整,是我礦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科學發展的有效手段。

四、原煤品種結構調整實施步驟

根據調研掌握的情況,我們先後委託煤炭工業**設計研究院完成了**礦選煤廠專案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方案,並取得了國家有關部門的立項批文,從20xx年起將該專案列入**公司投資建設計劃,並完成了各項前期工作,今年4月底即將破土動工建設,力爭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全面建成投入試執行。屆時,我們將以洗選工藝為平臺,正式實施礦井原煤品種結構的調整。實施步驟如下。

調研報告的結構4

科學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當前我縣"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我委圍繞這一課題開展了調研。

一、全縣農業產業結構現狀

近年來,縣把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整體推進農村經濟的重要手段來抓,認真貫徹落實各級農業農村政策,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培育形成了畜牧養殖、茶葉、蠶桑、食用菌、高山蔬菜、乾鮮果、筍竹兩用林、中藥材等八個農業主導產業。

到20xx年底,全縣共有各類農產品基地20多萬畝,其中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4個,面積2.8萬畝;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市級17家。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533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農民從第一產業人均現金收入1903元,比上年增收568元,增幅達42.5%。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雖然取得了明顯進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主導產業散亂。

第一,八大主導產業規模都比較小。各個產業20xx年的產值基本在1億-2億之間,其中蠶桑產業年產值是0.81億元,食用菌產業年產值是1.62億元,茶葉產業的產值是1.41億元,最大的畜牧產業,20xx年產值也只有2.26億元。

第二,市場影響力不夠。一方面是中藥材等多個產業沒有自己的品牌,即使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也不高,最有名的是禽業的"均得利",也僅僅是省著名商標。

另一方面像茶葉產業品牌太多,共有十幾個品牌,但沒有一個品牌在全國,甚至在全省有影響力。

第三,主導產業太多,有的起不到主導作用。比如中藥材產業,筍竹兩用林等產業,一直缺少管理和扶持,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2、農產品深加工滯後。

一方面,本縣農業產業缺乏深加工,向市場出售的都是農民生產的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低,價格波動大,容易挫傷農民種養積極性。

另一方面,農產品深加工規模都比較小,起不到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如全縣12家茶廠絕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最大的企業日產量也只有幾百公斤。

3、產業發展資金缺乏。

一是財政性資金投入不足,20xx年全縣的農業產業化資金僅有300萬元,與產業結構調整所需求的資金投入差距很大。

二是貸款困難,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許多產業發展都存在資金緊張問題,但由於抵押擔保和信貸規模等問題,缺乏金融部門的支援。

4、農業技術力量薄弱。

目前農業部門與鄉鎮在管理技術人員上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存在管人與管事脫節現象;農業部門、鄉鎮政府缺乏技術人員,有的產業根本就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直接影響對產業的技術指導和農民的收益,從而影響產業的提升。

5、產業用地制約多。

第一是缺少規劃,目前農業產業用地管理無序,出現"農民想批,土地部門不敢批;發生亂搭建,土地部門不好管"的現象;第二是土地指標制約,目前整個用地指標對農業企業支援力度不足,很多企業和產業發展的瓶頸專案得不到擴大,影響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三、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意見建議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系統工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當務之急,須著力做好幾下幾項工作:

(一)科學規劃主導產業。

農業主導產業,必須具有一定的'規模,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和一定的區域影響力,要通盤考慮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提倡發展生產成本低,適宜全縣普通農戶種養的產業。繼續擴大蠶桑規模,解決集中連片問題;整合茶葉品牌,打響"仙都筍峰"牌子;培育畜禽龍頭企業,增強帶動力;穩定菌業生產,著力開發多菌種,尤其是草腐菌;挖掘筍竹潛力,增加產業效益;提升蔬果檔次,解決深加工問題;弘揚傳統特色產業,如黃花菜、土索麵、蕃蒔片等一些傳統農產品,代表著一種文化和一段歷史,一定要注意保護。

(二)儘快出臺農村土地流轉指導意見。

農業產業只有規模發展,才具有最大的市場效應和效益,必須改變我縣 "零星、分散"的現狀。因此,建議縣政府儘快出臺農村土地流轉的指導意見,切實破解農村土地流轉制約農業產業規模發展的問題。

(三)儘快出臺農業產業標準化生產標準。

產業發展要緊緊依靠標準化,提高產業競爭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要儘快出臺農業主導產業標準化生產標準,提高全縣的農業主導產業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重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

要重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解決他們的生產要素制約問題,尤其要優先解決他們專案發展用地。比如繭絲綢的中心繭庫用地。

(五)建立農產品加工功能區。

農產品加工對空氣和水等環境因素要求較高,需要一個相對獨立的集中加工區,以優化農產品加工環境,引導農產品加工業集約集聚發展。同時要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引導社會資金向農產品加工領域轉移,增強農產品加工能力,延伸農業發展產業鏈。

(六)加大對低收入農戶的政策扶持。

要重視低收入農戶的增收問題,尤其是低收入農戶集中村農戶增收問題,增加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要對他們發展效益農業進行政策性扶持,鼓勵農民創業創新,增加收入。

(七)加強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

除香菇和茶葉產業有規模市場外,其它主導產業沒有專業市場。必須重視農產品銷售問題,加大投入,加快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經營環境。

調研報告的結構5

東城鎮位於望城區北端,南鄰銅官窯,北抵湘陰,西臨湘水,全鎮呈半丘陵區半垸區(蘇蓼垸)分佈,是八百里洞庭的邊緣區,總面積56平方公里,距市區只有22公里,現轄7個村、1個社群居委會,5593戶,總人口19624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1360元,有水田1490公頃,旱土260公頃,林地1551公頃,水面面積1733.33公頃。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鎮緊緊圍繞東城鎮發展的長遠目標,努力提升東城農業整體水平,致力於建設“高效、生態、服務性”的現代農業。20xx年,全鎮完成水稻種植面積近42000畝,優質稻34000畝,實現水產養殖4800畝。

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農業規模化經營形勢喜人。我鎮農業規模化經營緊緊圍繞政府工作思路中的“四基地”(精品糧油基地、名特水產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突出高檔優質稻、名特水產、休閒農業、蔬菜四大主導產業,著力推進百里水產走廊建設,致力於打造農業休閒品牌,通過大力實施辦企業、建基地、樹品牌、帶農戶的戰略,引進了東城生態農業、高家莊特種水產養殖、綠辰科技及澤偉農家樂為典型的規模化經營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紛紛湧現,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截止20xx年底,共有家庭農場總數55個,其中50畝以下的只有一個,家庭農場經營耕地總面積1.3萬畝,佔全鎮耕地總面積31%,全年家庭農場經營總收入為1952萬元,共吸納勞動力總數206人。截止目前,我鎮已有農業專業合作社24家,農業公司4家,帶動農戶20xx餘戶。

2.生態農業品牌不斷彰顯。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我鎮注重農業品牌化經營,重點打造東城“花園式村莊、農業特色產業基地”,發展了以“生態稻、生態油、生態椒”為特色的生態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培育出了享譽三湘的東城生態椒等省內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條產品質量與品牌包裝相結合的成功之路。做活“稻”字文章,著力建立蘇蓼垸的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與金霞米業等糧食企業結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燈文大米進入省農博會。做活“山”字文章,與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基地共建萬畝油茶基地,併成功引進雪峰山油茶,雪峰山油茶嫁接新技術獲林業部科技司認證。做活“水”字文章,突出特種水產養殖等主導產業,重點培育了黃龍河、夾河、鐵爐湖等幾個特色鮮明、品種多樣、競爭力強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提高產品的'質量。如今,東成生態、金豐科技、湘立農業、群英蔬菜、隆平糧社等一批代表性的生態休閒農業品牌成了東城現代農業的新亮點。

3.科技支農成效顯著。我鎮通過積極開展科普示範建立工作,充分發揮科技服務平臺功能,配合區農業局、科技局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支農活動,讓農民在助農專家和企業的指導下,發展特色種養殖業,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東城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鎮農技站的幫助下,利用科技助農直通車專家講座和“科技下鄉、服務企業”活動,引進了“無公害早熟辣椒”栽培技術,並採用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規模不斷擴大,效益有了較大提高。20xx年,我鎮早熟辣椒栽培達1000多畝,僅通過農戶掌握早熟辣椒栽培一項技術,全年解決相關勞動力就業1000餘人,栽培示範戶每畝增收達4000元,戶增收達2萬元。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我鎮農業的投入總量雖然有所增加,但由於鎮域經濟尚不發達、財力有限,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與農民對政府的期望以及現代農業發展的還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水利設施方面,東城糧漁主產區為湘江環繞,常年面臨洪澇災害,水利基礎設施和物資技術儲備的不完善,增大了擴大投入增加生產的風險,制約了現代規模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全鎮路網建設還也欠完善,交通區位優勢不明顯,拉大了與主流消費人群的距離感,不利於現代鄉村休閒旅遊農業的推廣與發展。

2.農業產業化程序比較緩慢。從產業規模上看,全鎮家庭農莊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統計情況顯示,1000畝以上規模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分別只有1家,500畝以下佔絕大多數,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利益連線關係不夠緊密,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從產業結構上看,農業規模化以從事種、養殖業等初級原料生產為主,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不具規模,全鎮農業產業化整體規模不大、層次不高。在產業化帶動農民增收方面,各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收入大多在10—50萬元之間,整體效益不高。

3.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一是組織程度高、生產規模大、產品質量好的骨幹企業還為數不多,全鎮1000畝以上的產業基地只有1個,除“雪峰山油茶”“東城生態椒”等少部分規模化農業企業(合作社)形成了品牌外,絕大部分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停留在本村本組的小打小鬧階段,知名度不高,輻射力不夠;二是生產技術先進、轉化力強、附加值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力不強,全鎮的隆平高科種糧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戶僅200戶左右,還沒有真正起到龍頭帶動作用。

4.農民綜合素質相對偏低,存在思維誤區。東城屬長沙市區近郊,全鎮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在長沙市區經商打工,留守在家的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對於發展規模化農業存在著勞力、管理及科技因素的制約,全鎮農業生產者尤其是農業技術人才嚴重欠缺。加上受傳統思維誤區的影響,群眾普遍存在重進場務工、輕在鄉農耕的思想,個別農戶甚至直接將土地拋荒,發展現代農業的社會氛圍和思想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三、主要措施及建議意見

1.建立現代農業管理服務機制。突出農業的基礎地位和首要地位,對各規模化經營家庭農莊和合作社在政策扶持、財政支援上予以傾斜,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服務機制。一是改善行政管理職能,增強服務功能,加強行政公共服務,積極倡導“一線工作法”,努力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二是強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與服務,著力推動農產品的市場推廣,農產品的市場體系建設,逐步完善農產品物流配套系統。三是推動農業資訊服務網路體系建設與服務,著力建成上下貫通、左右相連、渠道廣泛的資訊網路體系,規範資訊傳遞制度,確保有質量的資訊能準確、快速傳遞,儘快在農業生產及流通中發揮作用。

2.優化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重點建設好四個基地,即油茶基地、蔬菜基地、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優質稻生產基地,重點推進“三品”的開發,一類是以魚、蟹、蝦等為主的特色產品,重點抓好蘇蓼垸中各村發展此項產業,使高家莊等水產養殖基地的輻射作用不斷加強,爭取健康養殖達到5000畝以上。二類是以有機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綠色產品,把東城生態椒、東城紅薯粉、淺池蓮藕等品牌打出去,爭創特色產品註冊品牌3個以上,1個以上省級品牌。三是以優質稻米、良種油茶、有機蔬菜為主的高附加值產品,力爭成為全省一個知名度較高的優質稻生產基地,建立一個規模較大的良種油茶種苗基地,建成無公害蔬菜基地4000畝。

3.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利用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平臺,積極與湖南農大、中南林科大等高等院校開展對口技術合作,建立建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一步延長產業鏈,例如對東城生態椒除進行鮮椒出售、整椒包裝外,同時製作辣椒紅素、辣味素、辣子油、以及辣椒營養粉等深層次產品。重點扶持雪峰山油茶基地,加大油茶種苗研究、開發及生產力度,爭取在三至五年內建成一個500畝左右的油茶種苗基地,一個10000畝的油茶種植基地,建設好一個油茶加工廠,形成毛油提煉、茶殼、茶粕綜合利用的油茶深加工體系。

4.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圍繞我鎮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扶持和社會資金投入,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推動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通過“技術上重點扶持、政策上重點傾斜、人才上重點照顧”等優惠措施,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相結合的經營模式,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民農業生產風險,增加農業收入,提高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水平。

5.加快發展鄉村生態休閒旅遊。充分利用我鎮“山”、“水”資源優勢,建設好蘇蓼垸的“五縱十二橫”水利景觀建設,加大對黃龍河、鐵爐湖、夾河的開發力度,逐步實施以“廣種樹、多栽花、不露黃”為主要內容的“百千萬綠色願景工程”(綠化百條鄉村公路、千里河港堤岸、萬戶農家庭院),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精心打造省會長沙旅遊度假的新亮點,將東城打造為“人在林中、房在綠中”的河東綠色明珠。

調研報告的結構6

近年來,XX縣緊緊圍繞農牧區經濟結構調整這條主線,堅持走少種精養的路子,不斷提升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效益和水平,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金融機構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不斷加大信貸投入,取得了推進農牧區經濟結構調整和自身效益的雙贏。本文通過對正鑲XX農牧區經濟結構調整程序的調查,探析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援的對策建議。

一、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與金融服務呈現“雙贏”。

近年來轄區金融部門加大對“三農”支援力度,緊緊圍繞全旗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扶持了農牧業基礎建設、草原生態植被建設和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專案。在支援農牧業專案上,人民銀行有效發揮支農再貸款的調控作用,全力推進和改善對農村牧區的金融服務工作,引導農村信用社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20xx年至20xx年末人民銀行累計向轄內農村信用社發放支農再貸款26400萬元,年均3771萬元,極大地增強了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投放能力。農村信用社牢固樹立服務“三農”的經營理念,不斷創新信貸支農方式,在支農中發展壯大,20xx年末農村信用社貸款餘額達18655萬元,較20xx年增加14795萬元,年均遞增14.28%。使轄區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覆蓋面達到有貸款需求戶的80%以上,為轄區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資金保證。農村信用社經營效益從20xx年至20xx年連續七年實現贏利,共創利潤569萬元,年均遞增37.42%。

畜牧業開始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20xx年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67.2萬頭,比20xx年下降21.22%,從20xx年以來,大小牲畜總頭數每年以5.9%的速度遞減,雖然牲畜頭數呈下降態勢,但是大多數效益指標增幅明顯。20xx年,農牧業總產值突破20500萬元大關,佔全旗生產總值的26.5%,牲畜出欄率52.7%,商品率達到50.5%;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發展到31個,固定資產總額6450萬元,產值22300萬元,實現利稅2200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長727%、359%和817%。產業化組織的發展帶動農牧戶增收,20xx年牧民人均純收入2238元,增長16.0%;農業人均純收入2120元,增長7.7%。

農業加大了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壓減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獲得了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以西瓜、南瓜、蔬菜和訂單農業為主的綠色、特色、優質、高效種植業規模達到8.34萬畝,佔到全旗總播面積的43.2%;小麥、莜麥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僅為4.87萬畝,共聯絡種植訂單2750畝,目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草料構成比為24:27:49。農產品銷售收入由“九五”末的2765萬元增加到20xx年末的4333萬元,增長56.7%,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效益正逐步顯現出來。可見信貸資金的大量投入,推動了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銀企雙贏的效果。

二、存在問題

1、農牧業結構調整資金需求大,資金供給不足的矛盾突出

20xx年XX農業方面加大了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牧業方面畜種改良引進良種的力度也繼續加大。據調查,全旗計劃引進西門達爾良種牛3000頭,按每頭牛平均價格是4500元計算需資金1350萬元,新建棚圈1.8萬平方米,需資金396萬元,新建溫室大棚200座,需資金120萬元,僅這三項就需資金1866萬元,預計全旗農牧業生產資金需求總量為6500萬元。從統計資料上看,農牧業貸款佔用餘額較大,截至6月末,全金融機構農業貸款餘額20969萬元,佔各項貸款餘額的79.99%,但農牧業生產資金使用週期長,流動性慢,能有效發揮作用的少,尤其是在生產旺季,農牧業生產資金需求大,自籌資金不足,金融機構又很難滿足需求。據測算農牧民自籌後,尚有3500萬元資金缺口,資金供給不足的矛盾突出。

2、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的瓶頸,制約了農牧業結構調整步伐。

目前,在邊牧地區旗縣普遍存在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形成僅靠農村信用社“一農支三農”的金融格局。國有商業銀行在縣級機構的撤併,弱化了對畜牧業的支援。在過去,XX農行和信用社按鄉、蘇木劃分,幾乎每個鄉蘇木都有網點,隨著農行機構改革力度的加深,網點全部撤出了鄉蘇木,只剩下信用社,而信用社由於受規模、效益等制約,部分牧區信用社撤消、降格,弱化了對當地農牧業的支援。由於缺少信貸投入,缺乏政策資金扶持,龍頭企業不能做大做強。金融對全旗經濟支援力度明顯不足,直接影響全旗產業結構的調整。

3、良種母牛引進成本高,良種比率低。

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在全旗存欄的4.8萬頭牛中,實際良種牛比率僅為10.47%;存欄的41萬隻羊中,實際良種羊比率為95.12%。可見牛改良慢。一是引進成本高,要加快土種牛的良改步伐,關鍵是大量引進西門達爾母牛,據調查,按現行價格計算,引進良種母牛每頭需4000-4500元;二是改良養殖成本大,養殖一頭西門達爾牛平均一年的支出是1860元,而養殖一頭土種牛平均一年的支出是794元,兩者相差1066元;三是農牧民收入水平低,20xx年末,全旗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238萬元,比全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209元,低1971元,可見,如此低的收入水平難以負擔改良所需的較高費用支出。

4、落後的生產資源及生產能力制約了種植業結構調整。

一是種植蔬菜等受水源缺的影響,規模難度大。20xx年末全旗農作物播種面積為19.3萬畝,其中水澆地面積僅為1.3萬畝,佔6.73%;二是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農業作業僅以“小四輪”為主,生產能力很弱;三是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有限,農民從中獲益不明顯。這些因素都制約了農產品產量的增長空間,制約了農民有效增收,更制約了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

5、信貸資金沉澱問題突出,農牧業生產資金緊缺。

全轄到6月末,各項存款餘額為29107萬元,較年初增加XX5萬元,增長了4.1%,各項貸款餘額為20683萬元,較年

初增長了39.9%,存貸比例是71%,較為適中,但由於貸款增幅與存款增幅差距太大,貸款增幅高出存款增幅35.8個百分點,轄內貸款存量大,不良率偏大,6月末不良貸款餘額為6190萬元,不良率為30%,很大一部分資產難以有效運作,導致轄內信貸資金相當緊缺,特別是春耕備耕,絨毛等農副產品上市之際,信貸形勢緊張的局面相當嚴重。

6、農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產業化程度低。

畜牧業是XX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據調查,畜牧業在全旗農牧業中的比重為51.7 %.全旗奶牛、肉牛、肉羊優良品種少。肉牛大部分是本地黃牛,而且70%左右的肉牛、肉羊分佈在牧區,一方面給生態環境的改善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制約了畜牧業特別是牛羊育肥的發展。另外,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僅為草原伊盛公司,對廣大農牧民生產經營的拉動幅射作用不夠,如全旗20xx年出欄羊45萬隻,而該公司僅加工10萬隻,佔全旗出欄總數的22.2 %,不能夠滿足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7、農牧業抗風險保障機制滯後。

農牧業是弱質產業,農牧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強,生產週期長,投資風險大,收入預期穩定性差。近年來,正鑲白旗種植業和養殖業受自然災害、瘟疫侵蝕造成的損失非常大,但苦於沒有保障機制,使農牧民的損失得不到補償。目前,農業保險業務發展嚴重滯後,這與迅速發展的養牛、養羊、養雞業成為明顯的`反差。由於受保險業務滯後的影響,農牧民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另外,政府部門至今也沒有出臺農業抗風險保障制度。這些問題客觀上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三、建議

1、加大金融信貸支援,滿足農牧業結構調整資金需求。

針對全旗三農三牧資金需求大,投入不足較為突出的問題,建議一是整合國家通過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扶貧等專案投入的資金,發揮最大的資金效用;二是商業銀行儘快溶入農牧業產業化的程序中,積極參與大力支援;三是修改完善再貸款的投放方式。針對再貸款期限與畜牧業生產週期不適應的情況,建議上級行貸款結構能適應畜牧業生產週期,許可由中長期週轉,真正落實金融信貸政策促畜牧業經濟生產發展的作用。四是農信社進一步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改進放貸方式,在牲畜良改、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草原生態保護、飼草料基地建設、畜產品加工、牧區小城鎮建設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援力度,以優質的金融服務和充裕的信貸資金支援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2、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資金緊缺問題。

進一步推進農牧區金融體制改革,積極設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牧區金融機構,並對民間融資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利用,使其成為牧區融資的合理補充,切實拓寬融資渠道,不斷增加信貸資金投入。農村信用社要充分發揮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以改革試點為契機,農村信用社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優化資金配置、產權關係明晰、法人治理結構規範、風險責任明確的管理體制。農村信用社要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完善服務功能,為農業產業化提供快捷、優質的金融服務。做到農村金融服務與訂單農業相結合,與農業科技進步和技術推廣相結合,與市場化的農村經濟執行體制相結合。此外,要限制其他金融機構在農村的網點,防止把農村資金轉移到其它地區或產業,這樣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資金緊缺問題。

3、加大科技支牧的信貸投放力度,提高牲畜良種改良比重。

一是對於牲畜良種改良基地建設按照優先扶持專案進行信貸支援。二是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簡化貸款手續,降低抵押條件,延長貸款週期,扶持養殖大戶引進和繁育良種牛。三是加大對延長肉牛育肥業產業化鏈條專案的扶持。以龍頭企業的帶動,引導和輻射農牧民加大畜種改良力度,使之成為畜牧業產業化的生產第一車間,鞏固和發展壯大黃牛改良的基礎地位。

4、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強信貸支援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

一是充分發揮央行支農再貸款貨幣政策“視窗”指導作用,合理引導農村信用社為缺少購買生產、生活資料的農戶提供資金保障。二是農村信用社要立足“三農”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幫助農民調優品種,調整結構。三是調整現有郵政儲蓄存款政策,將郵政儲蓄新增存款中來源於農村資金以支農再貸款形式返還當地農村信用社,以確保農村資金來源於農村,用之於農村。四是要進一步發揮金融部門資訊廣的優勢,為農民增收出謀劃策,提供科技資訊服務,當好農民的金融顧問,切實支援農民增收。

5、加大清收不良貸款的工作力度,緩解農牧業生產資金緊缺問題。

增加信貸的有效供給,盤活存量尤為重要。首先金融部門要積極尋求當地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援與合作。對一些沉澱貸款的回收,能通過行政手段催收的,不用法律手段催收,營造一個銀企和諧的局面,齊抓共管,對釘子戶、賴債戶要爭取執法部門的支援,促其協助金融機構清收貸款,通過與執法部門建立協調機制,改變“贏了官司、輸了錢”現象的不利局面;其次農村金融機構要完善收貸、收息激勵政策,制定貸款收回的獎勵措施;總之,通過逐漸盤活資金存量,增加信貸可用資金量,扭轉目前生產旺季信貸形勢較為緊張的局面。

6、全力支援地方龍頭企業,加大對XX縣農村牧區經濟的拉動作用。

建議當地金融部門加大對當地農牧業產業化的支援力度,緊緊抓住龍頭企業培育、基地建設、利益聯結機制三個關鍵環節,重點支援肉食品加工的龍頭企業走深加工之路,對於其合理的資金需求要優先解決,在規避風險的前提下,對信貸資金、利率等方面要予以傾斜。這樣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後,一方面能解決牧民賣難問題,另一方面增加財政收入,增加就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7、開展農業保險,建立保障機制,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

一是建立信貸風險補償機制。由地方政府、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戶共同出資,建立農村信用貸款風險補償基金,解決農戶貸款的風險補償問題,消除農村金融機構信貸支農的後顧之憂。二是發展農業保險業務。應建立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機制,以規避風險。政策性保險主要指因自然災害、瘟疫形成的損失。政策性保險費率要低於商業性保險費率的50%,這塊資金由財政貼補。三是建立農村信用擔保機構。按照市場運作的辦法,成立自助性擔保機構,由相關企業共同出資,集體運營,為出資企業借款提供擔保。四是地方政府要把風險補償基金損失按比例納入財政預算,定期予以補償。這樣,就能調動農牧民種養業的積極性,從而推動農業產業化迅速發展。

調研報告的結構7

一、xxx村的自然環境和基本情況。

xxx村位於金峪鎮所在地以南4公里處,地處渭北高原,地勢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90米,轄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6攝氏度,年日照2400小時,年降雨量500毫克,無霜期190天。交通便利,王皇公路、黃侯鐵路穿境而過,通村路基本覆蓋全村。

全村由三個自然村組成,轄5個村民小組,306戶,1151口人,耕地面積3xx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蘋果等經濟作物;養殖業以養豬、牛為主;年外出務工人員150人次。全村共有大小運輸戶8戶,個體工商戶xx戶,民營企業兩家。20xx年人均純收入5526元。

二、產業發展現狀。

xxx村的產業結構以典型的傳統農業為主。三次產業結構中全部為第一產業,

二、三產業基本空白;在第一產業內部,畜牧業產值佔15%,種植業佔85%;在種植業內部,傳統玉米種植業佔84%以上,經濟作物比重很小。

在20xx年以後,我村的產業結構才了有明顯的變化。至今,在果園建設方面,雜果林櫻桃、核桃栽植已初顯成效,但蘋果樹的面積逐年減少,花椒成為退耕還林又一經濟效益。其次農田和蔬菜發展方面,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為主,已成為副二代的經濟作物,小麥種植面積越來越少,以背河大蔥輻射帶動的蔬菜也成為我村發展的一個方向。更多的還有一些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不明顯的產業也在零星散落,同時在全村的經濟指數上外出務工人員已成為許多家庭的主要經濟

來源。

三、產業結構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在近一兩年內,我村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忽視了培育品牌,沒有抓住從根源上栽植優質產品的意識,忽視了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一些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

二是農業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條件總體水平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比較滯後,特別是資訊和技術服務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民調整結構的需要。我村雖然已形成以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牽頭,鄉鎮相關站所、中心為載體,科技示範戶為觸點的農業服務體系,但在服務過程中仍以產中指導為主,對產前的市場預測和產後的流通指導較少,無法提供給農民超前市場資訊,農戶難於圍繞市場需求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三是農民科技素質較低,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不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據農業普查,全村農民國中文化程度以下佔 68.5%,對新科技、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礙了農業科技推廣的程序;農業科技人員少,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服務手段落後,全村現有農業專業技術人員 4名。另外自鄉鎮機構改革以後,全村農業技術推廣

體制不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流失或者被抽調到其他部門,無法開展農業專業技術推廣工作,難於適應新時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四是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亟須提高。近幾年來,我村著力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計劃”,但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業主認識不到位,仍以增加農產品產量為重點,忽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同時,由於人民群眾消費觀念尚未改變,優質優價難於體現,致使農產品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

五是涉農龍頭企業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市場開拓能力和帶動能力弱。我村雖然有兩個廠帶動村經濟,但由於規模較小,資金短缺,裝置簡陋,生產技術落後,市場開拓能力較弱,還無法有效拉動農業產業的發展。

六是農業投融資體制不暢,結構調整的資金不足。農業結構調整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引進優良品種、發展名優特新產品、農產品加工業和開拓農產品市場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特別是一些種養大戶資金短缺的問題比較突出。

四、從巨集觀、微觀兩方面提出建議及規劃。

1.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產業結構調整觀。

要在全村組織開展一次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題的解放思想大討論。通過解放思想大討論要達到以下目的:一是使全村幹部、群眾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要樹立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這種意識,克服急躁冒進,一哄而起,盲目調整的傾向。二是使全村幹部和廣大農民深刻認識到農業產

業結構調整必須走產業化經營路子。三是提高全村幹部和廣大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明白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增收致富這個道理。四是營造出一種尊重科學的良好氛圍。使全區幹部群眾真正認識到產業結構調整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從而自覺地把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中。以正確的思想認識與時俱進,積極推動產業發展。

2.改革投融資體制,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總結我村借鑑一些發達地區的經驗,可試行以下幾點:一是建立財政支農週轉金制度,取消對農業生產的直接撥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資法,引導農民及社會資金進行生產投入,即以政府資金為引導,按一定比例由集體、農民和社會資金匹配投入,組成對特定建設專案投資的整體。三是實行以獎代補,鼓勵多元化投資。四是以優惠政策、優勢農業專案、優質服務吸引社會融資,即:廣開勞動力資源市場,放寬土地使用範圍,取消一切阻礙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行政手段;對優勢、龍頭、骨幹涉農專案擇重優先扶持,穩住投資者。五是要採取有力措施,構建農村良好的信用環境。要通過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體、農民、社會資金等多層次的投入機制。在投資方向上,既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更要加大扶持龍頭企業和培育市場的力度;既要加強有形專案的建設,更要加強資訊服務等無形專案的建設。

3.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

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農產品質量的競爭核心是良種的競爭,誰擁有良種和先

進技術,誰就能掌握質量競爭的主動權。當前許多農產品出現“賣難”,但一些名特優產品價格在超出同類產品價格幾倍乃至十幾倍以上仍然暢銷。因此,要加大動植物良種繁育體系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力度,把良種良法作為關鍵環節來抓。

4.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

我村地理位置優越,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堅持因地制宜,通過優化佈局和區域分工,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優勢、有規模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從產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這是農業新階段區別於過去的一個重要標誌。據專家測算,在同樣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如果投入決策目標從產量最大化轉變為效益最大化,單位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xx~ 30%。

5.運用和推廣科技,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

抓好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促使廣大群眾的思想觀念由傳統的計劃經濟意識向市場經濟意識轉變,變“要我種”為“我要種”,積極性不斷得到發揮。推廣適用科技,促進農業生產。

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實現我區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調研報告的結構8

近年來清城區大力實施市委、市政府“三化一園”的發展戰略,鞏固樹立“工業立區、工業強區、工業富區”的指導思想,積極推進工業化程序,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大辦工業園區。在抓好招商引資的同時,大力優化工業結構佈局,促進了工業產業化程序。據統計,20xx年以來,我區先後建設了29個工業園區,共引進專案277個,合同投資金額247.7億元,已落實專案199個,落實率達72,已動工專案45個,已投產專案154個。

一、成效與做法

我區在重點抓好招商引資工作,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時,注重工業結構的優化佈局,按照“產業化、規模化、叢集化、效益化、特色化”的要求,優化工業結構佈局,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在做法上有如下特點:

1、加強領導,成立機構。為加快區工業化的建設步伐,發展特色產業,各街、鎮切實加強領導,相繼成立領導小組,設立招商辦,源潭鎮還專門成立了工業園區管理辦公室,主要幫助投資者協調各有關部門,解決相關問題,做好專案的跟蹤服務等系列工作。

2、合理規劃,明確定位。我區根據各街、鎮的工業基礎、區位優勢和發展趨勢,合理規劃,明確工業發展定位,將源潭、龍塘和石角三鎮定位為工業重鎮,在工業發展定位上明確我區重點發展建材陶瓷、紡織製衣、汽車配件、電子電器、電線電纜、冶金製品、玩具飾物等7大支柱產業。

3、科學佈局,明確發展重點。在工業佈局方面,我區能夠做到各有側重、各有特點。根據各街、鎮的資源和發展基礎的實際情況,我區科學合理優化工業佈局。其中,龍塘鎮以發展電子電器、鋁形鋼材加工、汽車配件為主;石角鎮重點以廢舊五金、塑料拆解和再生資源深加工為主;源潭鎮以發展建材陶瓷為主;東城街辦以紡織製衣為主;鳳城街辦以重點發展電線、電纜等支柱產業為主。

如源潭鎮,該鎮以清佛公路和銀英公路為中心軸。規劃建設清佛路兩旁連片開發,形成工業走廊,把新馬至大連、秀溪段約20xx畝建成為建材、五金、皮革等綜合性產業為主的金沙灘工業小區;秀溪至大撻段約15000多畝建成為建陶工業小區、高橋工業小區。

4、發揮優勢,打造產業叢集。我區充分發揮各街、鎮的區位優勢,積極推動特色產業的發展,打造產業叢集。

源潭鎮充分利用瓷土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優勢,積極招商引資,通過以陶瓷產業為主導,推動其它工業專案的發展,該鎮經過三年多的努力,陶瓷工業基地已初具規模,目前已吸納11家大型建材陶瓷企業落戶,簽訂合同投資金額30多億元,計劃150多條生產線。現建成投產有50多條,在建的有22條,預計今年下半年將陸續建成投產,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陶瓷為主的產業叢集。

石角鎮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我省最大的廢舊五金、塑料拆解和深加工基地。目前該鎮從事廢舊五金、塑料拆解的企業有1000多間,開展五金深加工企業15家,其中銅材10家、鋁材1家、鋼材4家,企業總產值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52。最近該鎮又引入國家供銷總社投資建立了佔地1萬多畝的迴圈經濟工業園,計劃在2——3年內把全鎮五金加工回收行業納入統一經營和管理,加快五金深加工業發展,形成以廢舊五金、塑料拆解加工等再生資源產業叢集。

5、突出重點,注重引進規模大、技術高的大專案。在優化工業佈局中,區委、區政府十分強調引進規模大、技術高的大專案,尤其注重是引進“全國500強”甚至“世界500強”的大企業落戶城區。

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我區成功引進了以生產鋼材、不鏽鋼製品為主的香港聖力實業有限公司;以生產精密電子、數碼相機、電子玩具為主的香港和記黃鋪集團有限公司;以生產汽車配件的馬來西亞傑雅帝有限公司;以生產陶瓷系列產品為主的廣東匯德邦陶瓷有限公司,以生產國際體育運動器材為主的香港嘉士樂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等多間在國內、國際上的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合同投資額都超億元以上,而且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創稅利大。通過對知名大企業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工業結構的優化,形成“羊群效應”。

二、困難與問題

我區在優化工業結構上取得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經驗,但從總體上來看也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引進專案規模不夠大,科技含量不夠高。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共引進的專案有277個,但10億元以上規模的較少只有5個。在引進的專案中大多數都是引進勞動密集型專案,而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專案不多,缺少“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的企業。其主要原因是當前在珠三角產業轉移過程中由於產業成本增加,大部分效益底、高耗能、科技含量不高的企業紛紛實施產業轉移,相比之下“含金量較高的企業在當地仍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並不急於轉移。此外我區的個別街、鎮與這些企業欠缺聯絡、溝通,致使引進工作進展緩慢。

2、產業叢集層次低,大多數產業叢集尚未發育成熟。除了陶瓷工業城和再生資源基地外,其它的'工業專案尚未能真正形成產業集 群。主要表現在:首先,叢集的競爭優勢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價格、特別是勞動成本低廉基礎上;其次,個體、私營企業小生產管理方式佔有相當的比重,不僅工藝裝置普遍落後,而且技術熟練工人匱乏,技術水平不高,低質產品比重大。再次,企業外包意識差,分工及產業鏈不完善。產業叢集內的企業“外包意識”普遍薄弱,大量小而全企業在同一叢集內,儘管行業特點明顯,但行業內部卻缺少細緻分工。四是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易大卻難強。由於高素質人才缺乏,分工配套不完善,公司產品供給不足等原因,現有的產業叢集大多數沒有形成叢集應有的創新機制,企業缺乏自主技術創新的人才、資金、體制和環境基礎。五是地方網路不健全,企業沒有紮根的土壤。有的產業叢集順應了國際產業轉移的趨勢,利用當地區位優勢和低成本的優勢形成了競爭力,叢集企業間的聯絡是跨國公司間聯絡的複製,而非建立在當地社會網路的基礎上。以上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有潛力的大企業成長,也削弱了小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空間,阻礙了產業鏈的延伸,危及叢集的自我發展和叢集競爭力的提升。

3、個別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低,土地使用證辦理滯後。一是因為國家嚴格用地審批,使大部分客商的土地使用證至今仍未能辦好手續,阻礙了客商在本地的投資力度。二是個別職能部門服務意識不夠強、服務不到位未能真正為客商解決問題,部分地區客商對此反映較大。

4、園區建設進度緩慢,基礎設施未真正完善。供電、供水、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未能完全到位。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由於資金籌集困難,園區建設進度放慢,同時部分在建專案貸款難以到位,企業建設困難加大,影響了園區的整體進度。二是市個別部門通力合作辦園區的氛圍還不夠濃,直接影響園區的開發建設程序。三是園區徵地難,部分農民要價太高,導致街鎮未能按時交地給投資者,如龍塘的富源、盈富工業小區,就是出現這樣的情況。此外,個別街鎮工作不到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思路與建議

1、明確招商重點,提高專案質量。一是要把專案的質量和效益作為是否引進該專案的一個重要標準,把眼光放到一些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汙染少、創稅多的大型專案上。同時,要注重引進專案的社會效益以及成本效益;二是多與國內外知名的企業、大專院校“攀親結對”,廣泛接觸,爭取更多高新尖科技、知名品牌企業落戶城區。

2、加強指導協調,推動產業叢集。產業叢集對我區優化工業結構起了重要作用,我們要通過加強與市的協調溝通,借鑑佛山、東莞、中山等地的優秀經驗,制定相關政策,大力推動產業叢集發展。一是要以大企業為龍頭,以大專案建設為載體,以重點產品產業鏈帶動中小配套企業的產業群的發展。二是通過招商引資,吸引跨國公司和國內外的配套企業,納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分工協作體系和供應鏈,以外包產業鏈帶動中小配套企業的發展,確保引進一個大專案,形成一個大產業,實現由專案招商向產業招商轉變。三是加快傳統園區向產業叢集方向轉變。園區是實施產業叢集的載體和平臺,新發展的園區主要以產業叢集為導向和目標,已有的園區要進行整合,搞好分工協作。四是在政策上鼓勵產業叢集的發展。大企業在區域內配套給予一定獎勵,中小企業為大企業配套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3、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目前我區專案的落實進度普遍不快,已簽約(含0

3、04年)未動工的專案還比較多。這要求我們要增強服務意識,加大專案跟蹤服務工作的力度,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積極協調市有關部門解決專案審批和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促使企業儘早動工建設、儘早產生效益。

4、加大資金籌集,完善園區建設。建議多向市反映,加快城區道路交通的規劃建設,不斷完善城區交通網路,同時對工業園區的建設要多給予支援,使園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以促進優化工業結構佈局,推動城區工業經濟跨越發展。

調研報告的結構9

一、總體評價

XX年,總行制定實施了信貸結構調整5年綱要,5年來,按照總行的檔案要求,我行在信貸結構調整的各方面作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行業、區域、期限、業務品種結構得到明顯改善,信貸風險得到較好控制。信貸結構的調整優化,為下一階段全行的體制機制改革和加快有效發展奠定了基礎。

截止XX年末,我行貸款結構按客戶型別分為:優良客戶11戶,金額47548萬元,佔比64%,XX年初無優良客戶,較XX年優良客戶上升100%;一般客戶735戶,金額15309萬元,佔比20%,較XX年下降36%,;限制客戶6戶,金額3677萬元,佔比5%,較XX年下降15%;淘汰客戶878戶,金額8238萬元,佔比11%,較XX年上升13%。

截止XX年末,按貸款四級分類不良貸款14347萬元,不良佔比19%,較XX年6174萬元,佔比下降21個百分點;按貸款五級分類不良貸款12473萬元,不良佔比17%,較XX年5870萬元,佔比下降23個百分點。

二、我行採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實施的效果

(一)、調整信貸結構,確定投放重點:

XX年我行把xx理工大學作為重點營銷物件。

理工大學是我省重點高校,有著豐富的人才資源和研發優勢,是我國鐳射行業研發的領軍力量。時逢xx省構建“xx光谷”計劃出臺,我行領導及時捕捉到這樣一條資訊:xx理工大學欲進行南校區專案建設,急需銀行的信貸扶植,於是他們敏銳地意識到這無疑是一個合理調整信貸資產結構,積極培植黃金客戶,切實提高信貸資產盈利水平的絕好專案。經過周密準備,統籌規劃,我行把“繡球”拋向了xx理工大學。xx理工大學專案的巨大效益引來了共行、建行、交行等多家實力雄厚的競爭者,均欲將其收入自家囊中。

面對這種局面,我行領導並沒有淺嘗輒止,知難而退,在上級行的.大力支援下,積極開展市場營銷。同時,提升服務質量,改進服務方式,優化服務設施,一次不行,就去兩次,在對學校營銷的同時,又巧妙地對該校的主管部門開展更高層次的營銷。當我行領導第23次來到該校領導面前時,校領導終於被感動了。

XX年初總行成功與xx理工大學簽定合作協議,XX年4月30日xx支行與xx理工大學建立信貸關係,為其發放3億元7年期專案貸款。此次銀校合作我行每年利息收入1752萬元,保費每年收入30萬元左右,提供銀行卡服務,除帶動存款增長外,年費收取10元,預計辦卡2萬張,可實現收入20萬元。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現將該校基本情況及貸款情況報告如下:

1、 學院基本情況

xx理x工大學(以下簡稱理x工大學)始建於1958年,是中國科學院創辦的一所理工科高等院校。

學校座落在xx風光秀美的x湖之畔,佔地71.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4.5萬平方米,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滲透,文理交融,軍民兼顧,技術特色明顯,重點學科優勢突出,博士、碩士、本科、專科培養層次齊全,工、理、文、經、管、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其前身是頗負盛名的中國光學人才的搖籃——xx精密機械學院(簡稱xxxx學院),XX年更為現名。建校40多年來,該校聚精會神搞教育,一心一意促發展,踏踏實實,孜孜以求,各項工作屢攀新高,累計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輸送了4XX餘名各類專門人才,贏得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讚譽。

截至XX年末,該校中外文圖書120.9萬冊,在校本專研學生總數22659人。xx理x工大學開設省部級重點學科11個,本科專業43個,覆蓋工、理、文、經、管、法6大學科門類。

現有實驗室56個,有教學、科研儀器裝置11038臺(套)。XX年,該校招生3850人,招生省份增至30個,部分或全部進入一批次錄取的省份增至22個,有效地提高了生源的質量。在畢業生就業方面,由於素質過硬,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1998年以來,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都在95%以上。XX年一次就業率達到98.07%,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先進單位”。

XX年一次就業率達到95%,在xx省高校排名位居首位。此外,該校在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方面也取得豐碩的成果,先後與多所國際知名大學建立了校際友好合作關係。XX年,學校招生形勢喜人,錄取分數線達到480分,較xx省錄取分數線392分超出近90分,今年錄取人數過4000人,無論是從生源質量還是招生數量上都步入了一個新的臺階,這直接導致學校人氣和社會知名度的飈升,一時間,xx理工大學成為我省高校中的熱門院校。

調研報告的結構10

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和生產手段,是科學技術的物化和載體。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是支撐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主導力量,是標誌農業結構調整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調整農業機械化結構,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更好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章丘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根據章丘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佈局,對章丘市農業機械化結構調整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1、基本情況

截至到20xx年底,全市農機總值達到7.5億元,農機總動力達到124萬千瓦。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大中型拖拉機總量達5230臺,聯合收穫機總量達到2610臺。農機作業水平穩步提高,預計全年可完成機耕作業面積xx7萬畝、機播155萬畝、機收153萬畝,小麥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穩定在96%以上,玉米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主要生產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以秸稈還田為主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農機服務業快速發展,農機合作社達到24家,其中全國農機合作社示範社1家,省級明星合作社4家,入社成員526戶,擁有各類農機具1650餘臺,資產總額6600餘萬元。

2、當前農機化發展程序中的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主要表現在:

(1)全市農機總動力近年來持續快速增長,但裝備結構還不夠合理,動力機械較多、配套農具少,小型機具較多、大中型機具少,糧食機具較多、經濟作物機具少,“三多三少”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2)農業機械化發展基礎依然比較薄弱,在稅收、金融、保險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還不夠完善。

(3)農機專項資金所佔比例少。

(4)農機服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農機服務的組織化程度還比較低。

(5)基層農機工作人員的管理、編制尚未理順,大部分鄉鎮農機管理站資產被平調、擠佔、挪用或處置,人員老化、知識匱乏。

(6)舉辦專業技能培訓能力弱,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受到影響。

3、加快農機化發展及農業結構調整的思考和對策

3.1、突出抓好種植業生產機械化,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

從章丘市的實際來看,應主要抓好三大類農業機械的發展。

一是主要糧食作物的機械化。當前要在鞏固和發展小麥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的同時,著力在玉米生產全過程機械化上下功夫。

二是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即大蔥機械化。

三是抓好大棚及高科技的設施農業機械化。

3.2、突出抓好加工業機械化,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

調整農業結構的目的在於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有兩個渠道,

一是面向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種植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

二是通過對農副產品的加工增值,變產品優勢為經濟優勢。從目前來看,要抓好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化,就要以糧、畜、果、菜四大主導產業的產前、產後服務為切入點,引導農機服務向深度、廣度發展,延長服務鏈,開拓新的市場領域。

3.3、突出抓好養殖業生產機械化,提高集約化經營程度。

養殖生產機械化,不僅是畜牧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更是繁榮農村經濟的需要。在養殖業機械化生產方面,要繼續發揮章丘市在機械化養豬、養雞、養鴨等技術方面原有的優勢,加大已成熟的工廠化養豬、養雞、養鴨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科技投入,穩定豬、雞、鴨生產。

3.4、突出抓好農機社會化服務,把千家萬戶大市場銜接起來。

農機社會化服務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下一步,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發揮農機在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廣泛應用。

二是要加強資訊中介服務。

三是要鼓勵和支援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的發展。

3.5、突出抓好農機購置補貼,優化農機裝備結構,促進農機化新技術推廣。

章丘市自20xx年開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9年來累積落實各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200萬元,補貼各類農機具9600餘臺(套),補貼機具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截至20xx年底,全市大中型拖拉機與小型拖拉機的比例由20xx年的1:2.42提高到20xx年的1:1.1;玉米聯合收穫機保有量達到xx20臺,比20xx年增長了10倍,

二是促進了農機化新技術推廣。章丘市玉米機收面積、秸稈還田面積、小麥免耕播種面積迅速增加,秋收秋種速度明顯加快,農業產出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3.6、加強對農業機械化結構調整工作的領導。

各級各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農業機械化結構調整工作的領導,把農機結構調整作為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農業部門在農藝、土地經營模式調整方面,要優先考慮農業機械化調整因素,搞好農機與農藝的有機配合。各類金融機構對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購置更新農業機械要給予信貸支援;市財政要加大對全市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農機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調查研究,搞好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和管理服務。各級各部門出臺調整農業發展結構和方式方面的政策,都要將農業機械化結構調整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予以統籌安排,努力推動農業機械化加快發展,從而加快全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

總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無不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過程。農業產業化呼喚農業機械化,農業產業化離不開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將大大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調研報告的結構11

農業大市,也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近年來,玉林市供銷社上下主動適應新常態,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創新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改革發展換擋升級,對開展“三農”工作,助農增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以農民合作社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來,玉林市供銷社大力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著力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目前,全市供銷社系統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263個,其中,種植業類合作社128個,養殖業類合作社118個,農資農機類合作社9個,社會化綜合服務類合作社3個,其它型別合作社5個。玉林市供銷社農民合作社具備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好基礎和比較優勢:

一是數量眾多,佔全市農民合作社總數的7.54%,佔全市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的46.5%,是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數量較多的一種主體;

二是輻射範圍廣,覆蓋了全市100%以上的基層社和2/1行政村近1/4的農戶;

三是總體來看已有一定的實力,20xx年銷售總額達2 .1億元。玉林市供銷社系統發展農民合作社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法和成效主要有四點:

(一)推動合作社開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經營體系結構,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提高生產體系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1、創新農民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託管創效益。玉林市供銷社大力創新農民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向規模生產要效率,向合作經營要效益。20xx年以來,玉林市供銷社專業合作社與系統外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簡稱農合聯),為聯合社的各個成員社和入社農民提供技術、資訊、農資、產品銷售等系列服務,目前全市系統已建成“農合聯”19個,通過 “農合聯”引領專業合作社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已流轉和託管土地面積7373畝,建立了糧食、蔬菜、水果、中藥材、畜牧水產、林業等一大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如陸川縣米場供銷社牽頭組織米場新英食用菌、米場嘆可養殖、陸川縣一品養殖等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成立的合美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開展服務型土地託管和承租型土地託管,通過發展田螺養殖基地400多畝和食用菌種植基地85多畝,百香果種植基地520畝,返聘農民承包種、養,為農民提供一系列託管服務,20xx年就為農民實現增收800多萬元;同時,該“農合聯”還租用山地1200多畝,種植火龍果建設休閒農莊,發展健康養生產業,目前該專案已投資300多萬元,果園、道路等設施正在加緊建設,該專案建成投產後,預計每年將實現助農增收500萬元。

2、鼓勵合作社流轉農民承包地解決系列問題。玉林市供銷社鼓勵合作社成員通過轉包、服務、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擴大生產經營面積,解決土地碎片化和產出能力低下等問題。支援合作社通過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等,實現統種統收、統防統治,帶動單個小農戶參與規模經營。如北流市供銷社通過農民專業合社開展的無人機植保飛防服務,為農民、種植大戶提供水稻、水果防治病蟲害、施肥等服務,通過在城區建立飛防服務中心,在鄉鎮建立飛防服務站,已簽訂和意向簽訂土地託管面積2、3萬畝,創出了服務“三農”向社會化、系列化、規模化的新模式,為實現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農民進城打工,供銷社為農民打工”目標走出了新路子,預計此項業務每年可增銷售收入20xx多萬元。興業供銷社通過農民專業合社與廣西豐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玉林客家商會已達成,開展土地託管服務合作意向,目前,已在山心鎮葵峰山託管土地7000多畝,預計將大幅增加農民的收入。

3、大力發展以合作社為主導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引導合作社為成員提供統一的產前、產中和產後社會化服務,把過去一味追求高產、過多追加要素投入、超過合理邊界的一塊投入降下來,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收益。目前陸川縣珊羅供銷社富農韭菜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一系列服務、一是產前舉辦技術培訓班,聘請農技人員免費培訓社員,傳授科學用肥用藥知識和標準化生產管理知識。二是聘請農業技術人員指導田間管理,科學防治病蟲,確保韭菜環保、安全,品質好。三是提供銷售資訊,收購韭菜統一外銷玉林、南寧、廣州、深圳、貴陽等城市。四是打造品牌,韭菜經包裝後進入了玉林、南寧等城市的超市,降低了成本,實現了農超對接,增加產品附加值,既幫助會員解決了資金緊缺、技術缺乏、銷售難的問題也降低了生產和銷售的成本。20xx年,全市供銷系統農機合作社為早稻、晚稻提供機耕、機插、機收等農機服務和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等。

(二)鼓勵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改善庫存結構。玉林優勢特色農產品豐富,有著“南方藥都”“三黃雞之鄉”等稱號,也是南菜北運菜籃子基地、亞熱帶水果重要產區和廣西糧食主產區,但產業鏈、價值鏈是短板。著眼補齊這個短板,玉林市供銷社引導農民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就地初級加工和優勢區域精深加工,促進加工轉化,加強倉儲物流,從源頭上改善庫存結構。

1、扶持合作社加工生產能力,解決“賣難”問題。推動合作社從單一種植向綜合型發展轉型,玉林市供銷社加大扶持有條件的合作社開展農產品加工和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著力提升合作社的加工生產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以加工的途徑解決初級農產品因“賣難”而引發庫存問題。目前,全市系統共有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23個,涉及水果、糧食、中藥材等產業。

2、推行合作社產業化經營模式,解決庫存壓力。玉林市供銷社鼓勵在大宗農產品優勢產區的`合作社建立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發展訂單生產和訂單加工,推行合作社“基地產+加”帶動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的模式,緩解單家獨戶小農經營的庫存壓力。目前,全市供銷社系統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建立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183個,農產品加工基地3個,訂單帶動農戶8萬戶。

3、提升農產品倉儲和流通能力,解決流通問題。支援有條件的合作社建設冷庫和開展冷鏈物流,加快發展倉儲物流,全面提升農產品倉儲和流通能力。目前,全市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有倉庫80個,其中冷庫7個。大力發展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鼓勵合作社直接進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參與大宗農產品流通,玉林銀豐中藥港是全國第三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玉林巨集進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的桂東南大宗農產品重要集散中心。

(三)引導合作社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品質品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促進生產端和需求端的有機銜接,使生產切實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實際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經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升級。結合市場需求的升級和供給改革的需要,玉林市供銷社以農民合作社為重要載體,多措並舉發展品質優質、質量安全的優勢品牌農產品。

1、推動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編制水稻、中藥材、水果等10多項地方性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動合作社按照標準化生產技術發展生產或組織訂單農戶開展種養,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率先試點示範。全市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7個,標準化生產率達80%以上。

2、支援合作社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引導合作社重視品牌建設,積極註冊商標,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農產品基地及開展“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生產更多優質、高階農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高階農產品市場需求。全市系統合作社註冊商標86個,建設“三品一標”基地25個,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產品26個。陸川縣珊羅供銷社富農韭菜專業合作社在通過“三品一標”產品認證後,以“珊羅”為註冊商標註冊了該合作社種植的韭菜,並按照國家級無公害蔬菜標準,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打響了“珊羅韭菜”無公害品牌,目前產品供不應求,每公斤銷售價格比市場價格高出4元左右,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保證。

3、鼓勵合作社創新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支援合作社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通過合作經營、統一管理的生產經營模式優勢,從生產環節開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田頭到餐桌的“舌尖上的安全”。20xx年,玉林全市供銷社系統例行監測合作社蔬菜、水果樣品10多個,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100%以上。

(四)支援合作社開拓新興業態,促進產業融合。當前,工業化、資訊化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工業新理念、資訊新技術等湧向農村,越來越多的資源要素向農業滲透融合,現代農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迎來了多樣化的發展需求。玉林市供銷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十分注重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產業間融合發展,更好滿足社會對農業的多樣化需求。

1、推行合作社“網際網路+”行動。玉林市供銷社以合作社為主力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通過“大資料”等先進理念、“農業雲”等先進技術,讓農業、農村、農產品更好地搭上電子商務“無形之網”,連上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目前,建設“網上供銷合作社”,玉林市供銷社系統在全市合作社中已開展電子商務的社有企業6家,註冊成立電子商務公司5家,還有2家正在申請註冊中,電子商務業務也逐步開展。20xx以來,全市已實現網上購銷金額120多萬元。

2、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玉林市供銷社引導合作社在特色種養的基礎上,整合資源特色,發揮抱團優勢,包裝打造集生產、休閒、觀光、體驗等於一體的休閒觀光農業,把農業生產與休閒旅遊融合起來發展,帶動農民更多地參與到農業價值鏈之中分享增值收益。在合作社引領帶動下,玉林市休閒觀光農業蓬勃發展,建立生態農業旅遊觀光等各類農家樂350個,休閒農業從業人員7、1萬人,總收入超12億元。

二、進一步發揮農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玉林從農業大市走向農業強市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玉林補齊“四化同步”短板、實現“兩個建成”目標的關鍵之舉、決勝之策、攻堅之措。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玉林市供銷社進一步發揮農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一條主線”,著力“兩個重點方向”,實施“四大抓手工程”。

“一條主線”: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通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供給有效性,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增強農業資源在市場中的配置,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兩個重點方向:即構建區域全產業鏈、發展綜合型合作社。

1、著力構建區域全產業鏈。玉林市供銷社一方面以合作社為橋樑紐帶,上接市場下聯農戶,推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後環節銜接,促進區域內產業間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區域全產業鏈,實現農業產業鏈延長和價值鏈延伸。另一方面加快探索發展系統內外合作社聯合社,整合資源,集聚要素,圍繞產業,突出優勢,推進縣域化、品牌化發展,實現同產業合作社抱團經營或區域內一二三產業合作社聯合發展,破解合作社單打獨鬥競爭力不足的難題和產業鏈價值鏈不長的困境。

2、積極發展綜合型合作社。玉林市供銷社推動農民合作社由生產合作向土地合作拓展,由資產合作向資本合作拓展,由專業合作向綜合性合作拓展,引導、支援有一定基礎和實力的合作社由單一生產功能向產前、產後功能延伸,向加工、銷售功能拓展,發展綜合型合作社。加強農業專案庫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集中力量扶持建設一批產業梯次合理、分工精細、合作有序的重點合作社。力爭到20xx年,全市供銷社系統集產加銷於一體的綜合型合作社達50家;農民合作社整體實力明顯增強,輻射帶動農戶達75%以上。

四大抓手工程:即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建立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品牌農業。

1、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玉林市供銷社系統立足優勢特色產業,力助全市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產業優勢。推動合作社進入示範區發展,以示範區為平臺集聚資源要素、整合優化產業,增強合作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綜合實力。力爭到20xx年,全市系統有超7個合作社成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的建設主體。

2、大力建立農民合作社示範社。重點扶持一批有一定基礎實力的合作社發展壯大,著力培育成為有規範的章程、良好的執行機制、嚴謹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利益分配辦法、較強的服務帶動能力的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力爭到20xx年,全國總社示範社達7家,自治區供銷社示範社達15家,市級示範社達200家。

3、著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依託廣西玉林職業農民學院,和市供銷社與廣西豐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創辦的農民技術培訓學校(已於20xx年8月份掛牌成立),對全市系統合作社示範社領辦人或帶頭人進行大輪訓,培育一批有文化、知政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業CEO。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推動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進入合作社參與經營,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生力量。力爭到20xx年,全市系統合作社管理人員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新型職業農民比例達80%以上。同時計劃年將培訓農民5000餘人。

4、創新發展品牌農業。鼓勵供銷社系統合作社通過文化內涵與關聯產業的融合,藉助文化創意塑造品牌農業和進行品牌營銷,利用品牌溢價效應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力爭到20xx年,每個產業整合推出2—3個品牌基地和知名品牌,每家自治區級及以上合作社示範社培育出1—2個知名品牌產品。推動合作社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升農產品品質品牌;力爭到20xx年,全市市級及以上合作社示範社均有“三品一標”基地或產品。在合作社中率先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體會

(一)要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認清“三農”工作在整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定位和作用。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農業穩則基礎牢。玉林市供銷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援作用,先後運用好《中共玉林市委員會 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玉發〔20xx〕10號)、《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實施意見》(玉政發〔20xx〕8號)、《玉林市金融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檔案,引導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主力軍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全市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託底支撐。

(二)要發揮好市場的導向作用。當前,農業發展普遍存在生產與需求錯位、生產與市場脫節的現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要發揮好市場的導向作用,用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來推動農業供給側的轉型升級。玉林市供銷社充分發揮合作社在市場經濟中的新型經營主體作用,帶動農戶抱團闖市場,實現了市場需求與農業生產的有機銜接。同時,通過產業鏈、價值鏈的導向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產業向提質增效調整,更多的資源要素參與到農村經濟發展,更多的工商資本進入現代農業開發,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要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最大主體,同樣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了市場進行導航,還須農民進行把舵。傳統的小農經濟單家獨戶生產經營,經濟實力差、市場能力弱、創新能力不足、發展後勁有限,難以支撐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合作社既是一種經濟組織、市場經營主體,又是一種農民合作組織,是農民之間最為緊密的利益聯結體。玉林市供銷社把準農民合作社的這種特殊地位,在農民合作社中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好地發揮了農民的主體作用,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援,凝聚了強大的改革動力。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報告2:

“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這意味著未來五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以穩健經營為目標,找準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改進服務方式,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益,促進金融業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更為強大的動力源泉。大廠農商行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金融新常態,著力開展資金支援農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

一、支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情況

考慮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期性和複雜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以戰略規劃為引領,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管理變革為支撐,以組織重塑為保障,激發我行的創新能力和經營活力,實現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再平衡。

(一)改革信貸管理模式

將個人貸款營銷主體由分部改為支行,打破存貸分管考核模式,實行存貸管理一體化。將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自身發展轉型有機結合,優化發展戰略、管理機制和業務模式,增強金融服務能力。為提高審批效率,縮短審批鏈條,促進授信審批工作良性發展,我行創新推出了授信審批官制度,即根據行長授權書許可權,將授信審批工作分為一人審批、審批小組審批、審批委員會審批的三級審批模式。

(二)信貸產品“微創新”

以“雙基”共建農村信用工程和支援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各支行深入各村進行前期調研,為後期開展工作做了充足的準備。為有效開展“雙基”共建農村信用工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省聯社寶系列產品為載體,推出了“易農貸” 、“安農貸”、“富農貸”、“新一貸”等特色信貸產品,實行“一次核定、隨用隨貸、週轉使用、餘額控制”的原則,為農民致富提供幫助,為農村發展貢獻力量。

(三)加大服務創新力度

通過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增強自身競爭實力。20xx年,經過我行與土地局溝通協商,對轄內國有土地的價值由本行自行評估,以此降低客戶融資成本,從實質上支援特色種養殖、蔬菜水果採摘、農牧產品加工等行業,有效滿足生產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帶動了地方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四)加強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援

我行充分發揮點多面廣、聯結城鄉的優勢,通過召開銀企座談會,入園區、入市場等拉網式營銷方式,挖掘了不少潛在優質客戶。20xx年,我行共召開兩次銀企座談會,並組織客戶經理對夏墊工業園區、陳府農業園區和潮白河工業園區的企業進行了走訪,進一步推動了我行信貸投放的穩步增長。

(五)強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與當地人行中小企業公共服務資訊採集平臺合作力度,為個人創業者和小微企業搭建集“資訊諮詢、創業輔導、市場開拓”為一體的創業綜合平臺。同時,我行積極助力省聯社個人徵信系統上線工作,構建完整的信用體系建設,達到真正的資訊共享。在支付體系建設中,我行完成了二代支付系統順利切換上線,涉及櫃面、網銀、EPOS、支票影像等多個渠道業務。

(六)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為適應個人金融業務的高速發展,我行大力積極推進消費者金融服務創新,加快網際網路、移動支付等新技術和新服務渠道的運用。開通大廠農村商業銀行“微信公眾號”,微訊號為:hbdcnsh,線上為客戶提供更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拓展有效營銷措施

1、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情況彙報

2、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彙報

3、20xx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報告

4、20xx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的調查報告

5、關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調研報告

6、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調研報告

7、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調研報告

8、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情況報告

9、關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的結構12

關於“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情況的調研報告近日,黟縣人大會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巨集村鎮木坑竹海景區、金家嶺村,西遞鎮葉村,美溪鄉打鼓嶺景區和洪星鄉長春村長坑村民組等地,考察瞭解農業產業基地、龍頭企業發展和農旅結合的情況,同鄉村幹部、縣鄉人大代表、農林部門的技術人員和產業化龍頭企業負責人座談,認真分析“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成效和存在問題,提出了做好下步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村產業結構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在、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新農村建設為統攬,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做強做大龍頭企業,積極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按照農業市場化、品牌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要求,加速農業產業化程序,發展休閒農業,促進農旅結合,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5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7.5萬畝,桑園面積3.6萬畝,茶園面積3.2萬畝,其中經認證的優質無公害茶園面積2.63萬畝;果園面積0.41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11萬畝,有林地面積95萬畝;生豬飼養量9.4萬頭,家禽36.8萬羽;農村經濟總收入28.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99元,其中家庭經營性收入3135元,工資性收入2467元,各項惠農政策轉移性收入438元。

1、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為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我縣突出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依託蠶桑,茶葉、木竹、果蔬、生態養殖等特色資源優勢,建成了一批農業產業化基地。主要有五里為中心的3000畝水蜜桃基地;以五溪山為中心的2800畝有機茶基地,以黃姑為中心的l200畝的生態茶園基地;以碧東、葉村為中心的千畝高效桑園基地;以洪星為中心的47000畝竹木製品原料基地;金家嶺、同川村的50000羽蛋雞基地,碧山村60000羽肉雞基地,柯村鄉皖南花豬和黃山黑雞保種養殖基地。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種養植專業示範村,西遞鎮葉村、美溪鄉黃姑村、巨集潭鄉巨集潭村及碧陽鎮五里村榮獲省級特色專業示範村。

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迅速發展,產業帶動能力有了明顯增強;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9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5家,營銷收入達7.04億元;華盛集團和杉森木業兩家企業營銷收入超億元。龍頭企業中從事繭絲綢業的3家,從事食品加工業的6家,從事糧食加工業的1家,從事竹木製品生產的9家。五溪山茶廠有限公司利用巨集潭五溪山優良生態自然環境條件,投資建立有機茶園2800畝、有機茶轉換茶園2000畝,開發出“五溪山”牌生態有機茶省級知名品牌,茶農鮮葉價格大幅提高,實現企業增效、茶農增收的雙贏效果等;這些龍頭企業的發展不僅有效地帶動了我縣蠶桑、茶葉、糧食和木竹生產基地的建設和產業的發展,而且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

3、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髮展,產業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目前已在蠶桑、茶葉、木竹、蔬菜、養殖、土特產品等行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6家,其中蠶桑類14家、茶葉類15家、木竹類20家、果蔬類4家、畜牧類9家、糧食加工類3家、其他類11家,入社農戶約佔全縣農戶的12%。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業技術培訓,種子、苗木、肥料的統一採購,農產品的收購、加工、銷售等方面提供服務,解決了廣大農民在單一經營生產中所面臨的實際困難,為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黟縣碧東漳溪蠶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範合作社。

4、農旅結合有了新突破,以休閒觀光農業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前景喜人。開發了木坑竹海、塔川秋色、西遞鴛鴦谷、美溪打鼓嶺、黃姑小桂林、柯村油菜花等一批以農業生態觀光休閒為基礎的鄉村旅遊景點,湧現了“竹海人家”、“五里農莊”、“秀裡農莊”等一批鄉村旅遊“農家樂”示範戶;巨集村鎮星光村木坑組過半數農戶利用本地的“竹海”資源開辦“農家樂”,從事住宿和餐飲等旅遊服務,戶均年收入達十萬元以上。農旅結合還帶動了竹筍、茶葉、香榧等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推動了黟縣民間徽菜技藝的提高和傳承,廣大農民在參與鄉村旅遊服務中得到諸多實惠和效益。

5、“陽光工程”技能培訓,為農民工轉移就業搭建了新的平臺。國家實施陽光工程就是將“有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意願的農民,由政府的財政補貼,在輸出地開展轉移就業前的職業技能短期培訓”。近年來,共開展農村“陽光工程”培訓132場次,培訓新型農民4635人;開展農民就業技能培訓30場次,培訓農民工2438人;舉辦新春企業用工招聘會7場次,達成就業意向的1721人次;相關部門為農民工在計生、戶籍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服務。通過“陽光工程”技能培訓,大多數農民工都學到了一些專業技能和法律等相關知識,為外出務工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2015年全縣勞動力轉移就業達到12100人,其中到外省市縣務工的9380人,在本縣從事二三產業的272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已經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

1、農村產業規劃佈局不盡合理,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平衡。產業鏈條短,產品單一化,附加值不高,企業帶動作用力不夠強。

2、以農產品為基礎的`旅遊商品開發和農家樂旅遊服務管理滯後,與我縣旅遊業發展水平不夠協調。

3、農業科技隊伍人員缺乏,服務職能弱化,不能滿足農村產業化快速發展的需求。

4、農村勞動力文化科技水平偏低,制約了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

三、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1、加快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和產品質量提升,依託結構調整促增收。要充分依託自身資源條件,不斷增加投資力度,按照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的要求,加快蠶桑、茶葉、糧食、果蔬、木竹、養殖六大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促進我縣農業產業規模和質量的大幅提升。鼓勵和引導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參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組織農產品質量有機認證,建立農產品知名品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全縣農業產業化水平。

2、加快旅遊商品開發,促進農旅深度結合,支援農民創業促增收。藉助“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申報成功的契機,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高效農業,積極扶持一批“農家樂”旅遊示範戶,規範旅遊服務管理。充分利用我縣旅遊市場優勢和豐富徽文化底蘊,加大旅遊食品、紀念品等旅遊商品的開發和生產,積極支援農民創辦旅遊商品生產加工企業,延長旅遊商品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建立一批旅遊商品知名品牌,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拓寬農民就業增收的路徑,推動黟縣旅遊經濟再上新臺階。

3、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發揮人才帶動效應,依靠科教興農促增收。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隊伍的建設,整合現有人才資源,及時解決農業科技人員短缺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調動工作積極性,積極支援農業科技人員開展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和科技創新,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技術支撐作用,不斷增強農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

4、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增收。通過“陽光工程”培訓、農民工技能培訓等專案的實施,幫助農村勞動力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和就業技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農村勞動力培訓中的主陣地作用,要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和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選擇培訓內容,提高培訓的實效性,為促進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培養出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尚發展的新型農民。充分發揮農村高技術能人的示範引領作用,積極鼓勵外出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帶領廣大農民共同致富。

調研報告的結構13

調研報告它在問卷及資料經過整理和分析以後,以文字、數字和圖形的形式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和說明,並以書面的形式提交給客戶。

(一)調研報告的構成

一個完整的調研報告通常由以下幾部分所構成:調研概況、主要結論、樣本概況、報告正文、營銷建議、附件等。

1、調研說明

它主要對專案情況,包括專案的背景、調研區域與物件、抽樣方法、主要調查內容、分析技術等主要內容;調研過程,主要對調研人員及具體操作過程的一個簡單說明;質量控制,對公司的控制系統進行簡單說明,為調研結果的準確性提供佐證。

2、樣本概況

主要對調研物件(即樣本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方面進行分析。

3、主要結論

它是對調研所得結果的一個簡單、精練的綜合性概述。

4、報告正文

它是以事實和資料為依據,對調研內容的一個詳細、客觀的分析。

5、營銷建議

是根據調研結論,對客戶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可供採取的.辦法。

6、附件

包含問卷、圖表、技術細節說明、統計輸出結果顯示、其他。

(二)調研報告撰寫的原則

在具體的調研報告撰寫中,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進行:

1、態度必須客觀調研是市場資訊的一種客觀、科學的收集與分析工作,其結論是建立在客觀的事實與數字的基礎上的,因此也要求報告撰寫人員以客觀的態度來闡述調研結果。

2、結論必須鮮明由於調研結論是調研科學性的直接反映,因此,含糊、模稜兩可的結果只能說明調研設計的不科學及調研實施的控制不力。

3、論證必須充分結論的論證一般程式是論據論點結論。其中的論據一般為調研所得的客觀事實或數字。

4、語言必須精煉由於調研報告的資訊量較大,因此以最簡短、精煉、明晰的語言對調研結果進行表述,將有利於減少客戶進行分析時的工作量。

5、層次必須明晰它是就兩方面而言的,一是論據、論點、結論之間的層次必須是明晰的;一是對調研問題的闡述必須是層次分明的,問題的闡述可以根據方案中調研問題設定的層次來進行寫作。

調研報告的結構14

一、產業結構調整基本情況

我是農業大縣,農村經濟在國民產值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經過30年來的改革開放,我縣的農村經濟同全國一樣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著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歷屆縣委、縣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走了一些探索性的路子,逐步確立了蠶桑、畜牧兩項主導產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

一是全縣桑園面積達7萬畝,常年發種量15萬張,畜牧業生豬飼養量達49.2萬頭;二是產業化發展模式初步形成,蠶桑、生豬產業目標從種植到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已形成,畜牧業也通過專業市場、中介組織加農戶的產業化模式也雛形初現。三是在結構調整中,農民來自糧食的收入趨於下降,畜牧業與經濟作物的比重上升,結構調整真正讓農民在“看得見”中受教育,在“摸得著”中學本領,在“學得會中”得實惠,實現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收。xx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79063萬元 ,按參考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7.5%,比“xxx”末期達到6.1億元,淨增加1.8億元,年均增長7.6%,比“xxx”計劃確定的年均增長7.2%左右高0.4個百分點。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現價增加值45929萬元,較上年增長7.2%。比“xxx”末期達到3.9億元,淨增加0.69億元,年均增長7.3%,比“xxx”計劃確定的年均增長7.2%左右高0.1個百分點。

二、我縣目前農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小富即安的思想障礙尚未破除

一是安於現狀不願調。一些人小農經濟意識較強,習慣了“吃一點、賣一點、貯一點”的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也有些人滿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缺乏高速調整的主動性。二是怕擔風險不敢調。怕種不好,沒有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的經驗,怕市場行情發生變化,擔心普遍種植造成價格下跌。三是按部就班不願調。面對滾滾而來的結構調整大潮,一些人消極對待,被動應付心思嚴重,一味求穩、求準、不願接受一丁點風險,滿足於微調、慢調,具體表現在品種選擇上,只選擇自己熟悉,會種、會養的品種,在調整進度上,看左右、隨大流,沒有一個時間表,調到幾時算幾時。產生上述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受傳統習慣勢力影響較大,思想不解放,競爭意識、風險意識、機遇意識不強,對“結構調整”這一新生事物不易接受。

2、宣傳教育不到位

一是廣大農民甚至個別鄉、村幹部對種植業、養殖業、退耕還林、還草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大調、快調、多調的緊迫性認識不足,對非調不可,不調不行的大趨勢認識不清,對結構調整的內涵搞不清。結構調整是農、林、牧、副、漁之間的全面調整,是根據當地實際,按照宜農則農,宜牧且牧、宜林則林的原則調整,而不是種多種少的調整。三是市場波動大,在部分農民中產生了負面影響。

3、農業產業化程序遲緩

雖然我縣農業產業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於我縣所處地理位置,引資融資能力較弱,因而現有產業規模小,缺乏龍頭企業的有力拉動,資源優勢得不到有效轉化,產業化程序遲緩。一是龍頭企業規模小,經營管理水平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對農戶的帶動作用不太明顯。二是產業化經營體制不完善,農戶與龍頭企業利益連結不緊密。三是主導產業只注重規模未充分挖掘本自然優勢,主導產業無自身特色。四是品牌意識不強,雖有天然無公害綠色產品但都沒有經過專業機構認證,更無叫得響的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五是創新意識不強,新興產業挖掘力度不足,市場敏銳性不夠,總是跟著別人跑,搶站不了市場先機。六是主要農產品加工環節薄弱(加蠶桑、黃姜等),科技含量低,初級產品多,高附值產品少;大路品種多,優質新品少,產品結構質量遠不能適應市場需求,難以參於國內市場競爭。

三、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根據我縣的地理環境、傳統習慣、自然資源、國內外市場多種因素分析我縣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為:一是繼續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集中力量力把蠶桑、生豬主導產業做大做強,扶持壯大主導產為業的龍頭企業,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二是立足資源、面向市場,圍繞綠色農業開展開發特色產品。三是積極探索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銜接機制,促使一體化經營健康發展。

四、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

1、抓調研、宣傳,切實轉變觀念

全面摸清,理清思路,轉變觀念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前提,今年以來我縣狠抓農業工作調研、宣傳。一是縣委、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帶隊,組織縣直涉農部門一把手赴常州、壽光考察農業產業化建設,進一步開拓視野、更新觀念,認識到自身不足增強了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二是深入農村調研,縣級每一名領導都有聯絡鄉、村,使我們對本縣縣情有了更深刻認識。三是狠抓宣傳,我縣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標語、網路等形式宣傳農業結構調整工作,突出其重要性,使廣大幹部群眾意識到農業結構調整是實現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要求,農業結構調整的共識在全社會逐步形成。

2、優化

優化區域化佈局,必須因地制宜,才能促使農業規模化生產,在這方面縣政府已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先後出臺了《蠶桑產業化實施意見》、《畜牧產業化實施意見》,印發了高效農業示範帶《實施規劃》、《實施方案》,使結構調整科學合理、有序進行,促使我縣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是根據我縣情況在中高山重點發展畜牧業,在淺丘山區重點發展蠶桑,在川道重點發展優質糧、蠶桑。二是請省、市有關農業、氣象、水文等專家對我縣農業生產資源進一步合理規劃,做到宜桑則桑、宜糧宜糧、宜牧則牧、宜蔬則蔬。三是規劃突出主導產業,扶持後續產業,提升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3、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和產品,大力抓好規模化生產基地建設

主導產業產品是為龍頭企業提供充足優質的原料,是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一是根據我縣實際,確立了畜牧、蠶桑三項主導產業。在主導產業建設上我們首選專案應為畜牧業,其次是蠶桑、設施農業等。二是積極培育後續產業,後續產業既要有地方特色;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同時又要有市場前瞻性,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如我們現已開發出的蠶桑系列產品。三是主導產業的發展要有品牌意識,力爭使我縣的一些產業產品儘快通過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機構的認證,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農產品。

4、建設高效農業示範帶,突出輻射帶動功能

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選準專案、重點突破、依靠科技、示範帶動”的發展原則,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聚集全縣的人力、物力、財力傾斜投入,加快農業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的推廣普及和農業基礎條件的改善,積極開拓大中城市市場,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全力打造“綠色”品牌,促進農村經濟整體效益全面提升。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上規模、五年見成效”的發展步驟,重點在池河、城關、銀龍、饒峰四鄉鎮19個村建設三大基地、兩大園區,即萬畝蠶桑基地、5萬頭畜牧基地和設施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示範園,使該區域內的產業經濟效益在較短時期內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遞增300元,對全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5、創新科技推廣體制,加速農業產業化程序

以全國農技推廣示XX縣專案建設為契機,我們在業已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如首問責任制,否定報備制,責任追究制、幹部職工績效考評制度,政務公開制度等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我縣農技推廣的實際,進一步完善並制定了XX縣農技推廣責任制,農技推廣管理職責、基層農技人員績效考評制度,聘用制度,培訓制度及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機制等多項制度,通過加強與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建設,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樹立建章立制管理人,考評績效激勵人,嚴格監督約束人,樹立依靠制度管事,塑造全縣農業系統技術指導員敬崗愛業,奮發有為的良好工作形象,激勵廣大基層農技人員建功立業的積極性、創造性,建立起基層農技推廣長效執行管理機制。

6、加大農業投入,強化基礎地位

當前,我縣農村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增強農民和龍頭企業的“造血”功能。一是繼續堅持金融扶持、財政傾斜、部門幫扶、科技投入的政策,把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在實處。二是對農業生產進行補貼,把農業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提供和農村教育培訓作為支援重點,通過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實現農產品的綠色環保、無公害化,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增強面向農戶的小額貸款,通過對貸款的用途、方向限制、扶持農戶擴大生產規模,引導其產業化發展,彌補其產業化經營的資金不足。四是加大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扶持,農業生產技術的先進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生產的質量、效率、效益,增加農業部門科技推廣經費,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力,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然要求。

7、發展生態農業,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促使農業可持續發展,我縣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結合山川秀美工程推廣無公害種植、標準化種養、沼氣等生態農業技術。一是推廣無公害種植技術,結合市政府實施的月河川道萬畝無公害蔬菜計劃,在城關、池河發展無公害蔬菜4000畝,以此為重點,在全縣逐步全面推廣無公害種植,以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擴大生物技術使用和普及。二是推廣以舍飼養殖為重點標準種養技術,狠抓標準化建圈和人工種草以實現農業內部結構良性迴圈,降低放牧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三是推廣生態沼氣技術,為徹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目前我縣已建成萬餘口沼氣池,結束了建設農戶煙熏火燎、蚊蠅滋生的生活環境,在村民中反響十分強烈,極大地調動了附近農戶對生態家園模式建設的積極性,從另一方面來講又減少了柴薪使用,鞏固了退耕還林、山川秀美工程來之不易的成果

調研報告的結構15

一、自然環境

周莊鎮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中東部,地處紅石山南麓,並與五個鄉鎮毗鄰。周莊鎮山嶺佔55%,屬丘陵地區。有淨腸河、玉帶河、烏江河、萬泉河、燕子河5條主要河流蜿蜒流過。煤炭、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

全鎮轄24個行政村,含61個自然村;東西長8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約56平方公里;耕地4.7萬餘畝,人口37600,其中非農業人口占3600人。

與大多數鄉鎮相同,周莊鎮建國前交通極不方便,沒有公路。建國後,道路建設發展很快。鎮與村、村與村通過規劃,已形成交通網。貫穿全境的寶李路經多次修整並有縣鄉公路升級為升級公路,更名南石線S329。過境平臨高速長9.4公里,並設有上下口。“村村通”工程加強了各自然村的聯絡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周莊全鎮以農業為主。建國前因陳舊生產關係的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且作物單一,複種指數較低,種子劣,生產技術落後,商品生產率低,可以說是農業衰敗,廣大農民在飢餓中掙扎。

建國後,生產關係發生了鉅變,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農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農業政策的調整,農業生產出現了了生機勃勃的好勢頭。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面臨著諸多新矛盾、新問題。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為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客觀需要。鎮政府落實中央政策,結合本鎮特點,為實現農業結構調整,在多方面付諸努力。

(一)抓實傳統產業。堅定不移地抓好糧煙生產,壯大畜牧業、林業和副業,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繁榮,穩定農民收入。

糧食生產方面,積極進行農作物良種推廣和農業技術的改革。豫麥、鄭麥、周麥等多個小麥優良品種以高產、穩產、抗病旱、穗粒大的特點使畝產達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種使得畝產在700公斤左右;20xx年政府出資引進9408紅薯新品種並在全鎮推廣種植,畝產超過4000公斤。種植方法在傳統的小麥玉米兩年三熟的熟制下,進行新的作物組合,完成冬小麥、西瓜、白菜一年三種三熟的試驗並積極推廣。這些保持了糧食產量的穩定和增長。

林業方面,切實履行中央的退耕還林政策,組織進行荒山綠化工作,倡導和先行植樹造林活動,拍賣或承包宜林荒山荒灘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綠化尤為矚目,走在鎮的主要道路上,滿眼盡是綠色,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畜牧業方面,豬牛羊雞是農戶家庭飼養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勵群眾發展養殖並重視品種改良,多次引進豬和雞的良種,有力地提升了群眾的`積極性並推進了畜牧的發展。各自然村出現了許多養殖專業戶,並形成了十多個大型養豬廠和5000只以上養雞場11個。近年來肉兔、長毛兔的養殖也有了飛速發展。

副業上,有農副加工、高中檔傢俱製作、包工建築、運輸、收購、修理等。由於形式多樣,這一部分也難於統計。但副業專案逐漸增多,從事人員的年收入也不斷上升。漁業方面本鎮的大面積水面較少,難以天然繁殖,適合發展坑塘養殖,這個方面正在逐漸被重視起來。

(二)做大特色產業。立足資源優勢,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丘陵的周莊,最不乏石原材料。產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莊鎮自1985年籌建第一座建材廠起,先後擴建和建立多個石材加工廠,總僱用職工200餘人。

煤炭又是周莊的一大豐富的礦產資源。周莊煤礦1985年4月籌建,佔地15.4畝,當時投資28萬元,職工68人,正式投產後年產煤1.1萬噸,產值660000元。後經擴建和技術革新,產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與煤炭相關的加工廠如洗煤廠、選煤廠也興建起來。位於南王村南王洗煤廠總投資3000萬,20xx年10月建成並完成機器裝置的安裝繼而開工投產。

另外,木器加工,鋼模板出租業已形成很大的規模。

(三)發展非農產業。

鎮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從思想上跳出“農”字,從非農領域尋找突破口,發展勞務輸出等非農產業,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認識到勞動力作為商品的特殊性,把勞務輸出作為一大產業發展壯大,凸顯“打工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效益。這方面,政府還組織集中對剩餘勞動力進行培訓,以提高務工人員的意識和能力,進而增加他們的收入。

同時,鎮政府依法推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引導土地適當集中,以滿足部分家庭舉家務工擔心土地閒置荒廢的需要。

三、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效

據20xx年資料顯示,鎮政府在過去的一年裡,全面落實支農惠農政策,使農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全鎮共發放種糧直補125218.68元,綜合直補495885.67元,直補資金1667799.98元,農機具補貼13萬餘元。

《1》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食總產28762噸,同比增長10.4%,良種覆蓋率達100%,糧食品質大大提高。

《2》食用菌種植、蔬菜種植優勢明顯。食用菌種植量達到1000萬袋。蔬菜種植面積穩中有升。

《3》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新增養殖園區2個,全鎮生豬存欄45810頭,家禽存欄342994只,牛存欄12169頭,羊存欄14920只,新增出欄肉雞345734只。

《4》林業生產不斷提高,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鎮完成綠色通道25.8公里,完善農田林網15800多畝,完成了補植補造任務路、溝、河、渠119條,植樹總量達25萬株,林業育苗100畝,林木覆蓋率達13.6%。

《5》勞務經濟蓬勃發展。加大了勞動力轉移及培訓力度,培訓勞動力5098人,勞動力轉移13314人,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6》加工業凸顯特色。王子孟石材加工廠已發展到3個,年加工產值達到30萬元,產品銷往周邊各地;餘官營木器加工年加工量超過萬件,產品銷到洛陽、開封;馬起營村出租鋼模板已發展到70餘戶,年收入達到150萬元。

《7》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建設穩步推進。

四、對結果的分析

周莊鎮是一個農業大鎮。對於這樣一個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佔到4.7萬畝的鄉鎮,完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勢必是艱鉅的。從歷史到現狀的對比,不難發現政府工作的成效是顯著的。而這些,得益於一個良好的有戰鬥力的幹部隊伍,他們始終對時局現狀和肩上的擔子保持清醒的認識,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在前列,做到“不唱高調;不搞形式;不徒虛名。常嚴以律己;常深入實際;常調查研究;常從嚴管理”;得益於全體工作人員的良好的工作作風,“盡職盡責,盡心盡力,不等不靠,不拖不沿”;也在於廣大群眾對政府工作的配合,主動尋求自身發展增加收入之路。

當然還有一些很突出的問題:農業產業化特色還不夠鮮明,所佔比重小,缺乏一批真正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相對狹窄。這也是由於本地區農業經濟所佔比重大,產業結構調整面臨挑戰,同時廣大群眾有某些意識上的侷限性,而且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

五、體會

農業結構調整應該有成功的範例。調查一個成功的地方並得出經驗是一種手段,而總結一個還存在問題的地方並找出發展方向也不失為方法。畢竟,能夠順利完成調整的還在少數。如果所有的調整都是易得的,那麼這將不成為機遇。這次調整無疑會面對矛盾的層次深,調整的要求高,調整的難度大的問題。

因此就需要我們在事實就是的基礎上,尋找調整的新思路。“新思路”我自然是沒本事想出那麼多了。不過我認真看過別人的思路,還是很認同的:

跳出農業抓農業。農業問題已遠不是農業自身的問題,制約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解決這一問題也需要從更高的層面、更大的範圍予以解決。比如,制約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農民勞均耕地資源少,規模狹小,生產易趨同。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創造條件加快我國農村城市化和農村工業化的程序。

把農業當作戰略產業來抓。首先,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來抓。許多產品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我們一方面要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加大力度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又要採取有力的措施更切實有效地確保糧食、棉花等大宗農產品的基本自給,避免其生產的大起大落。大宗農產品的國內需求到什麼時候都必須立足國內予以解決。其次,把農業作為廣大農民致富的產業來抓。在短時期內,眾多農民的致富還只能主要依靠農業以及與農業相關的生產經營行業,這就要求我們下大力氣把農業做大抓好。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有優勢,應該予以挖掘和發揮。

巨集觀上科學佈局。調整農業結構要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依據地方不同的自然資源秉賦、技術水平以及品種優勢和發展基礎,通過規劃和引導,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化生產、加工、銷售基地,以形成巨集觀上科學、合理、高效的農業結構佈局。

實施中突出重點。農業結構調整應重點抓好農產品的品種品質、貯運加工、生產的區域規模、銷售的市場開拓和出口創匯。同時,也要著力推進以縣城、中心鎮為重點的農村城市化和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各種聯合體形式並舉的農村工業化。

重視組織結構的調整。組織結構調整是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首先,要依據發展需要和市場經濟原則對傳統體制下所留下來的各類為農業服務的組織進行分類調整,優重組。其次,要重視培養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通過產業化、合作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大力培植龍頭企業,同時也要重視發揮村委會的經濟組織職能。

總之,農業結構調整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唯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才能贏得新的發展;我們別無他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