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的調研報告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8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農的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農的調研報告

三農的調研報告1

縣位於江蘇省東北部,119°2′-119°52′,北緯34°11′-34°38′。國土面積154.273千公頃,轄13個鄉鎮,302個行政村,人口100.26萬。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特色農業主要有伊山鎮的西瓜、陡溝鄉的蘆蒿以及現代農業園區剛剛建成萬畝藍莓基地等。夏玉米主要集中在圖河鄉和南崗鄉,現有一個國家級和一個省級萬畝建立基地。縣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南北氣候過渡帶和海陸過渡帶,屬亞熱帶北緣海洋性季風氣候,溫和溼潤,四季分明。颱風、暴雨、雷電、乾旱、大風、高溫、暴雪、低溫冰凍、冰雹、龍捲、大霧等都有發生,其中發生頻率較高的有暴雨、乾旱、雷電、低溫凍害、高溫、大風,常常造成嚴重的氣象災害。作為農業大縣,對氣象災害的影響十分敏感,現代農業生產和氣象條件依存關係愈來愈密切。同時,隨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公眾對氣象服務工作從服務的具體內容到服務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氣象事業發展的生命力在於服務。同時,為更好地貫徹《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xx年)》、《現代農業氣象業務發展專項規劃》等檔案精神,加強全縣“三農”服務專項工作,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針對性,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組織做好“三農”服務專項工作的通知》要求,結合縣實際情況,縣氣象局近期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了“三農”服務專項調研,重點了解和掌握“三農”氣象服務的迫切需求,以改進和完善氣象服務工作。

一、調查方法及步驟

氣象服務需求調查以面對面的現場提問式、書面和座談會形式進行,主要了解被調查物件對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對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的需求、需要服務產品和手段、氣象科普服務形式、建議和意見等。全面、科學地反映氣象現代化建設水平,同時反映廣大群眾對氣象服務的具體要求。調查時間為4月10日~4月16日,調查物件為涉農部門工作人員和生產一線的普通農民、特色農業大戶和養殖戶,共發放氣象服務需求問卷調查表302份,回收302份,回收率為100%,座談會調查1次,面對面現場調研10次,在問卷調查基礎上按指標體系進行分類整理和相關的統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們對新時期做好“三農”氣象服務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主要有:

(一)農村氣象服務需求有了新的變化。相對來說,過去的農業結構單一,氣象服務需求簡單。農業結構調整後,隨著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對氣象服務和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為:產品種類要求更多。今後一段時間內,除了常規預報外,天氣實況、生活健康指數、出行天氣參考、農事氣象分析的需求等將顯得迫切;預報要求更加精細化,由於農業新技術的運用,不僅從時間上,而且從空間上也要求預報要素儘量精細,要求降雨落區、量級等都要準確;產品的個性化要求,不僅需要提供預報,而且需要進行分析,並提供具體的防範措施;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還需要提供各種農業氣候論證、評價。這些服務需求,仍然不能直接到達農民的手中。

(二)氣象災害防禦服務措施缺乏。近年來,政府制定了很多方面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但是應對農村氣象災害的措施不多。如何採取有效的措施,防範和抵禦氣象災害風險,沒有一個比較全面的、響應及時的可行性較強的規劃和預案。一旦發生氣象災害,多數農民只能望天興嘆。

(三)服務產品和服務手段相對落後。過去由於需求簡單,預報準確率不高,氣象資訊的釋出主要通過廣播電視、96121聲訊電話定時釋出。近幾年,在農用天氣預報上也做了許多嘗試,但針對性、實用性還不強,不能及時向基層農民傳遞。因此,如何最好最快的將實用的氣象資訊及時的傳遞到廣大農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民手中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農村氣象科普率不高。多年來,我們通過3.23世界氣象日、科普周、三下鄉等活動,開展氣象科普活動,但活動的地點大多集中在縣城、集鎮,覆蓋面有限,絕大多數農民不能直接接受氣象科普教育,急切要求氣象科普進村入戶。

三、“三農”工作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通過調研和分析,就氣象服務工作而言,我縣農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糧食高產穩產意義重大,要求氣象預報精細、準確。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耕作栽培方式由粗放型、零散型向精細化集約化不斷轉變。雖然糧食耕地面積減少,但是糧食高產意義重大,這就要求氣象部門做好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評估工作,提供精細而準確的農業氣象服務,確保農業高產穩產。

2.設施農業不斷擴大,特色農產品氣象服務需求迫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棚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開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的氣象應用服務,以滿足作物引種、區劃等所取專業氣象的需要,為農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及時、可靠的決策依據,為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提供及時的氣象保障服務。

3.農村氣象資訊釋出體系急需完善。農村人口居住比較分散,甚至比較偏僻,農民獲取氣象資訊的渠道仍然較少。切實做好為百姓的氣象服務,需要建立完善的農村氣象資訊釋出體系,提高氣象資訊覆蓋率,使廣大農民最方便地獲得氣象服務資訊。

四、我縣農村氣象服務工作措施和建議

縣氣象服務三農需求情況調研報告

通過調研分析,氣象部門為農村的服務措施主要是充分利用氣象部門的現代化裝置和技術優勢,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依託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和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和預警的能力;依託社會的電視和通訊科技發展能力和現代通訊技術,把針對廣大農民和農業生產的實用氣象資訊無縫隙的及時送到農民的手中,幫助廣大農民防災減災。

2.著力加強農業氣象預報服務工作,積極開展農業氣候年景預測和預估技術研究,積極支援針對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的氣象服務技術方法研究,進一步增加農業氣象服務資訊。

3.氣象部門負責收集氣象災情並直接上報政府,這樣有利於幫助政府部門及時準確地瞭解當地發生的氣象災害情況,幫助領導在指揮抗災和減災時科學決策。同時,氣象部門對氣象災害現場拍攝的資料,作為災害資料予以儲存,以便在以後的科研中進行分析和利用;氣象部門通過電視等傳媒以實時報道的形式加強科普宣傳,對提高整個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4.氣象部門要把積極開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認真組織作業,不定期組織對當地人工增雨和防雹的效益進行科學評估。

5.氣象部門應當在重大氣象災害發生前,通過各種媒體及時向社會發布預警資訊,特別通過氣象手機簡訊向農民使用者及時釋出對農業生產有影響的氣象資訊。

6.積極推廣氣象預警大喇叭建設,及時通過大喇叭廣播的形式把氣象預警、預報資訊通知到每一個農民家庭,使廣大農民群眾對突發的氣象災害提前做好預防,把氣象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7.加強農村氣象科普教育工作。加強鄉鎮氣象協理員培訓,將協理員培訓成氣象科技的行家裡手,再通過協理員,培訓村資訊員,資訊員將氣象科普知識傳遞到千家萬戶。也可通過免費發放氣象資訊明白卡的形式,進行科普宣傳。

五、結語

通過調研和分析,氣象部門更加認識到“三農”氣象服務的重要性,所以加大和完善大氣綜合監測體系,細化為農服務產品、提高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水平,建立各類氣象預警服務系統,為經濟發展需求開發各類特色氣象服務。天氣預報要在時間和空間上提高精度和準確率,利用各種渠道使廣大使用者及時收到天氣預報和氣象科普資訊,讓廣大農民能用、會用、及時用到實用的氣象資訊,並結合自己的需求,合理安排農業生產、做好防災減災,使氣象服務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4月12日縣農委農情科縣氣象局、向農委有關人員瞭解全縣夏玉米分佈情況

4月13日縣侍莊鄉農田縣氣象局、在調研小麥長勢並向農戶發放調查問卷

4月15日縣鎮會議室縣氣象局在發放調查問卷

三農的調研報告2

一、服務三農發展措施及成效:

(一)市場主體增量促農村經濟發展。1-9月,全縣農村範圍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213戶,比上年同期663戶,增加82.95%。其中,新登記農村個體工商戶1213戶,比上年同期399戶增加204%;新登記個體工商戶資金數額3286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51.51%。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縣工商局成立了由局長任組長,相關分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市場主體增量行動領導小組。將全年“市場主體增量行動”的目標任務分解到各工商所,由工商所分解到巡查片組。各工商所長與巡查組簽訂了目標責任狀,從責任物件、責任目標和責任獎懲等三方面進行了明確界定。

二是推行“三通四辦五制”服務機制。登記視窗始終堅持“三通”,即:農民投資創業條件具備的確保暢通,投資創業必備條件基本具備的實行變通辦理,投資創業條件不具備的耐心溝通,創造條件辦理;“四辦”,即資料齊全馬上辦、資料不全的指導辦、緊急專案加班辦、重大專案跟蹤辦;“五制”,即首辦負責制、預約服務制、延時服務制、上門服務制、農民困難登記幫扶制。

三是引導自主創業促進農村市場主體增量。積極開展扶持農民自主創業,採取設點宣傳、參與組織招聘會多種形式,加大對農民創業政策扶持及市場準入等政策的宣傳力度,認真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開拓就業渠道,鼓勵返鄉農民工開辦各類經濟實體,按照發展市場的要求積極進行引導和規範,鼓勵並扶持部分農業個體工商戶,登記成為私營企業,按現代企業管理理念進行生產經營,增強發展後勁,不斷做大做強。

(二)紅盾護農保秋播。為保證秋播生產順利進行,縣工商局提早動手開展“紅盾護農”行動,並採取多項措施,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農資。

一是抓宣傳,防查結合。加大對“紅盾護農”行動的宣傳,以工商所為單位,分別在轄區內開展農資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宣傳,耐心細緻地向廣大農戶普及識別假冒偽劣農資、虛假違法廣告知識,引導農民群眾自覺抵制假冒偽劣農資,及時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舉報。

二是抓排查,不留隱患。縣局組織專班,對轄區307戶農資個體經營戶和23家農資經營企業進行了集中拉網排查,逐戶指導和督促建立了“兩帳兩票一卡一書”規範的農資檔案,指導農資經營戶在進貨時查驗供貨商的經營資格的具體細節,驗明產品合格證明及產品標識,索要具備法定資質的質量檢驗機構出具檢驗報告,以及產品銷售憑證等相關票證。

三是抓重點,狠抓落實。重點開展三項工作:開展農資市場主體資格清理。結合個體驗照工作,嚴厲打擊無照和超範圍經營農資的違法行為;實施農資商品質量檢測。嚴厲查處農資違法案件,並以製售劣質農資、假冒仿冒名優農資、農資虛假違法廣告宣傳、無照無證經營農資四類違法行為為重點,紮紮實實抓好涉農案件查處工作。

(三)挖掘農業商標發展潛力。根據省工商局提出《關於實施農村市場主體“七有”工程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商標戰略”的要求,縣工商局大力扶持農業商標發展,深入挖掘農副產品商標發展潛力。通過指導企業依法使用、管理商標,嚴厲打擊各類商標侵權行為,鼓勵和引導商標企業爭創馳名著名商標等方式,進一步完善商標培育保護工作,為推動轄區商標品牌戰略實施創造了良好環境。

一是發展有一定潛力的農產品品牌。建立重點品牌企業培育庫,制定品牌發展聯絡計劃,實施有的放矢的幫扶工作;制定了《縣工商局“十二五”期間商標戰略實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確“十二五”期間目標任務,建立了商標發展的長效機制;建立商標專管員制度,使基層明確工作任務,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商標專管員為企業品牌發展出謀劃策,實行跟蹤服務,現確定了秋露果專業合作社的“空心李”、羅家薇菜、回春葛品等20餘家可培育的農產品商標。

二是加大商標戰略的宣傳。通過各類宣傳媒體、上門宣傳、專題座談、引導培訓等各種形式,走訪企業、發放宣傳資料,大力宣傳商標法律法規和商標知識,宣傳農業產品創品牌的成功經驗,積極鼓勵引導農戶和農業加工企業註冊商標,特別是我縣特色農業產業商標;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業市場各類經營主體遇到的商標問題,增強其利用商標拓展市場的經營意識,努力營造發展農業商標戰略的濃厚氛圍

三是積極推行行政指導制度。“商標註冊行政建議書”的行政指導制度,指導各類農產品企業申請商標註冊,為擴大商標總量,夯實基礎;圍繞全縣實施生態農業、效益農業發展戰略的需要,積極鼓勵和引導申請註冊農產品商標、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

四是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採用“企業+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為支援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應積極幫助企業規範訂單合同,在訂單農戶中推行國家局、省局及市局制定的相關的合同文字及合同參考文字,規範訂單雙方的簽約行為,實現對企業與農戶訂單的長效監管機制。

(四)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業生產仍屬於農民個體經營,總體規模小、沒有形成產銷一體化經營鏈,缺少品牌效應和帶動效應。縣工商局結合本地實際,採取措施指導農戶轉變經營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優勢,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一是強化宣傳促進農民合作化經營。工商局利用、電臺、電視等媒體廣泛開展宣傳。結合市場巡查,上門傳送相關政策法規手冊,向農戶介紹農民專業合作社這種經營模式的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及特點。積極宣傳農業合作化經營優相關惠政策、為其講解《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及成立的必要的條件、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政策等,發展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247家,帶動更多的農民走上合作化發展道路。

二是開闢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服務綠色通道。為了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註冊工作效率,縣工商局設定了登記註冊的“綠色通道”,縮短辦事時限。每個登記視窗指定專人提供政策諮詢,講解設立登記的條件,為農民提供面對面的提供諮詢服務。部分農民不會填表、資料準備不齊,視窗服務人員現場指導填表,整理資料,直到其資料符合相關要求。

三是因地制宜指導專業合作社多元化發展。因地制宜,採取多種方式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工作進行分類指導。通過專業合作社多元化經營,在調整當地產業結構、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全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了資金、產品、勞力、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的聯合,覆蓋家畜、禽飼養;蔬菜、果樹種植及銷售;農副土特產品加工及銷售等多種行業,帶動周邊近萬戶農戶,每名入社農民年收入增加6000餘元。

四是整合資源促進農業基地規模化。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營模式往往被交易地位不平等、資訊渠道不暢通、市場空間狹小等問題困擾。縣工商局幫扶農戶合作化經營,發揮農業產業優勢,整合現有資源,集中採購生產資料以降低成本;規劃區域佈局,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通過合作的組織形式,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增強農民市場化意識,加強技術培訓,資源資訊共享,從而提高農民應對市場變化能力,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五)加強農產品市場推廣。作為壩上庫首的第一農業大縣,農產品種植歷史悠久,主要農副產品有:蔬菜、板栗、烤煙、柑橘等,但是由於交通不便、資訊滯後,農產品銷售價格不高,農民往往增產不增收。縣工商局採取措施大力進行農產品推廣,幫助農民開啟銷路,提高經濟效益。

一是發展農民經濟人。縣工商局按照“鼓勵、扶持、引導、規範”的思路,採取集中培訓、分片培訓、巡查指導、聘請具有實踐經驗又業績突出的老師授課等方式,發展農產品經紀人,負責為農民尋找銷售市場。如今全縣農村經紀人已經發展到了302人,推銷跡遍佈全國。

二是培育農業資訊服務市場。大力培育部分農村經紀人組建“農業資訊服務部”,負責為農民開拓市場。全縣共發展到51家專門從事農產品銷售資訊諮詢服務的經營主體。嚴格市場主體准入,確保各農業資訊諮詢機構具備營業資格。對於未取得營運許可的不予核發營業執照。支援服務符合條件的農業資訊諮詢企業經營和設定網點,依法引導外來農業資訊諮詢市場主體根據業務發展需要設立分支機構。進一步完善農業資訊諮詢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對不符合經營資質要求的,及時清除出市場。

三是強化農業資訊服務人員培訓。通過對《食品安全法》、《合同法》、《經濟法》等法律法規的培訓學習,使參訓人員進一步明確了農產品推廣的重要意義,瞭解瞭如何在市場中運用法律維護雙方合法權益;專業技能培訓。主要包括農產品包裝與營銷、農業資訊網路平臺釋出、農產品商標註冊、使用等方面的`知識,有效提高了農業資訊服務人員的執業能力;職業道德培訓。針對少數資訊服務中介只顧眼前利益,造成農民對其信任逐漸降低的現狀,引導農業資訊服務人員恪守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增強服務農村經濟發展自覺性,有效促進了農業資訊服務行業健康發展。

二、工作目標思路:

1、,我局將全力打擊製售假冒偽劣農資商品等坑農害農行為,淨化農資商品市場環境,促進農業連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嚴格實施農資商品質量定向監測工作,在每年的農資消費旺季,定期組織開展流通領域農資商品質量定向監測,及時向社會公佈監測結果,積極引導農民正確選購農資,確保農資市場秩序。嚴格選擇承檢機構,、科學判定檢測結果,嚴格檢測結果處理,及時釋出農資資訊,切實規範整個監測工作流程,確保農產品監測工作科學嚴謹。加強與全縣各涉農部門的配合,建立聯絡會議制度,加大農資監管力度。

2、大力發展農產品商標,爭取達到一村一標。推進實施商標品牌建設,充分發揮工商職能作用,以服務為抓手,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鼓勵、支援、引導農戶及企業註冊和使用農產品商標、地理標誌,大力扶持涉農龍頭企業,發展特色農業,創立農產品優質品牌。幫助各類農產品儘快申請註冊商標,走自主品牌之路,爭取達到“一村一標”,即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個農產品註冊商標。

3、發展農村經濟人。加大對農村經紀人隊伍培育和發展的力度,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競爭力增強。服務於廣大農產品經紀人,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努力為廣大經紀人服務、為廣大會員服務。我們將著力做好四個方面的服務:一是資訊服務。宣傳我縣農產品、宣傳農產品經濟人,同時免費為農業商品做廣告,及時向社會各界釋出農業市場資訊、行情預測,為廣大農產品經紀人拓展業務創造條件;二是銷售服務。組織經紀人蔘加有關展銷會、洽談會、貿洽會、鑑定會;努力搭建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發揮蔬菜果品公司、專業合作社等單位的作用,輻射銷售會員農產品。加強農產品流通地區合作,互通有無。三是協調服務。收集農民心聲,向政府及有關部門反映,以解決農產品種養、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環節的問題並爭取優惠措施;同時組織會員進行市場自律活動。四是諮詢服務。開展與農產品生產、流通等環節的諮詢服務活動,包括市場準入標準、農用科學技術普及等知識;以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優惠政策等。

三、關於全縣服務三農工作建議:

1、農資打假由政府牽頭,齊抓共管。農資市場監管單靠工商一部門勢單力薄,要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好農資打假的作用,建立主管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工作體系,充分發揮工商執法機構在農資監管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爭取縣委政府考慮把農資打假和監管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保證工作經費,和農資檢測費用,保障工商農資監管工作能落到實處,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切實加強農資監管工作。

2、農產品商標是農業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生產經營者產品質量象徵,是智慧財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縣農業產業的無形資產。隨著我縣農業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商標在農產品市場競爭中佔據的位置更為顯著。因此,實施商標戰略,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縣農產品商標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需引起個鄉鎮政府重視,建議納入村級目標考核,明確責任。

三農的調研報告3

三農指的是農村、農業和農民,由於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農問題能否有效地解決關係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解決各地區的三農問題需要各地部門的共同合作才能實現的,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商業銀行)作為當地的金融機構,應該發揮本身的經濟職能,以更好的開展服務三農的工作。

一、三農問題阻礙農業發展

三農問題的解決關係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域性,其包含了很多複雜的內容,解決好三農問題必須要對它有深刻的瞭解,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從根本上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的國民經濟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下面具體分析我國所面臨的三農的含義:

(1)農村問題。農村問題主要指的是農村戶口、農村經濟和農村土地問題。目前我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農村人口統計不清楚,戶籍制度的實施工作效果不理想,使得很多農民的戶口定位不準確。而農村經濟方面,由於地理位置存在差異,交通的不發達,以及市場的狹窄等原因造成農村地方經濟發展緩慢,造成城鄉經濟差距逐漸增大,最終出現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土地使用權則關係到農民的正常生活情況,一些偏僻地區缺乏管理分配意識,對我國的土地分配製度不熟悉,使得農民的土地使用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削弱了農民建設農村的積極性。

(2)農民問題。農民問題具體表現在農民缺乏科學文化知識和經濟負擔過重兩大個方面。我國多數農民存在著文盲的現象,缺乏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帶來的問題是農民活動的不科學性,農民在進行農作物種植時不能很好的利用農業知識來進行農作物的培養,這就影響了正常的收穫產量。其次,文化素質的缺乏使得農民的勞動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近年來農民工熱潮不斷出現,大多數農民放棄農業生產轉向城市打工,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外流,這將會影響到各地區的農業發展。而農民打工所掙到的錢一般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是繁重的經濟負擔。

(3)農業問題。農業問題是一個比較綜合的經濟問題,反映農業問題的主要物件是農業裝置、農業投資、農業產品等等。沒有先進的生產裝置,給農業生產過程帶來了較大的阻礙,很多地區的農民儘管有著較多的土地,但是因為勞動力有限,無法實現具體的播種生產。而政府對地區農業的經濟投入較少,使得農民對於農業的資金投入變多,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當農民們結束了播種種植後還要面臨農產品的處理問題,目前農副產品再市場上的價格處於低價位階段,很多農產品的實際價值被貶低,農民進行農業種植所投入的成本(如:肥料、種子、收割等費用)不能夠完全收回來。

三農問題是我國農業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所在,三大問題能否順利的解決,直接影響著我國的農業經濟情況。這就需要各地政府積極配合農業部門從技術、資金、勞動力等方面給予農民們足夠的支援,充分調動農民們投入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二、農村信用合作社優點多

農村信用合作社屬於銀行類的.金融機構,是經過中國人民銀行稽核批准後建立的,它是由部分社員入股組成且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因為經過國家金融部門的稽核,因而具有合法性,在經濟活動中是受到法律的保護的。其業務包括了存款、取款、貸款和轉賬等主要業務。

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業務物件是一些農業生產者和小商品生產者,其經濟業務額一般都是零散、小數額、小規模進行。作為銀行類金融機構,農村信用合作社有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集資成立,農村合作信用社是由農民和農村的或其他人員共同集資成立的,其主要宗旨是為了幫助農民進行農業生產以及解決農業上的資金需要,這對於農業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2)管理民主,農村合作信用社的管理人員多數是由農民們進行民主選舉,然後決定管理人員的分配,且以對社員負責為首要原則,這就保證了社內的資金使用能夠做到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避免資金流失。

(3)xxxxxxxx廣泛,信用社的資金xxxxxxxx主要是依靠合作社成員所繳納的股金、社內積累的資金以及從外面吸收到的存款等等。廣闊的資金xxxxxxxx能夠確保這一金融機構順利執行,避免出現資金週轉不暢而導致機構虧損。

(4)手續便捷,由於使用合作社資金或者辦理相關業務的成員都是合作社成員,因此在辦理業務過程中的手續就比較簡單快捷,只需要進行簡單的註冊登記就可以進行存款或者取款,使用起來相當方便。

農村合作信用社在近年來再我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與重要的作用,根據一組農村民意調查顯示,農民們對信用社的運營情況、資金使用、管理工作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調查後的資料顯示,農民滿意程度達到了98.6%,只有極少數的農民對於農村信用社的工作還存在一些建議。信用社的成立最大的意義在於支援了我國三農政策的推廣和實施,通過合理地調動資金能夠改善農業的生產裝置;引進高產量的農作物品種;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這對於解決國家和地區落後的農村生產力問題有著很大的幫助。合作社的領導人員在運營過程中積極開展體制改革和管理改革,實現機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辦事效率。

三、服務三農的具體途徑

為了促進我國的農村建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程序。國家開始大力推廣實施三農政策,如:減免農業稅、種糧補貼、農機備提供、穩定農業品價格等一系列措施來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如果這些措施能夠長期持續下去,相信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產量將會大大地提高。作為國家的金融機構,農村信用合作社需要發揮其經濟職能,更好的為三農服務,具體可以從以下途徑進行:

(1)加強金融管理。確保資金的正常運轉以及合理利用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首要任務,只有儲備足夠的資金才能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保障。在投資發展農村經濟的時候需要注意資金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信用社領導應該加強內部人員的管理,儘量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經濟損失。此外,還需要時刻關注市場情況,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配合國家農業政策,這樣可以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以發揮出最大的經濟作用。

(2)吸引商業投資。農村信用合作社在服務於三農問題這一方面時採取招商引資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增加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不但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還能充分利用好農村廉價的勞動力,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村的整體生活水平。農村信用社可以於企業簽訂合同,共同投入資金在農村開辦工廠,政府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這樣一來就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資金用於農村的發展。

(3)擴充套件貸款業務。給予農民相對額定的資金貸款可以推動農村個體戶經濟的發展,先幫助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再引導另一部分農民致富。對於一些有發展思想的農民,信用合作社應儘量給予資金上的支援,再通過技術指導鼓勵農民創業致富。如:創辦魚塘、大棚蔬菜、水果種植、花卉栽培等等,這些都是新型的農業產業,市場前景相當廣闊,對於農民生產致富有著很大的幫助。

(4)調整存款利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銀行可以通過調整存款的利率來調整資金的積累。利率高,存款的人增多,市場消費少;利率低,存款的人減少,市場消費多。農村信用合作社通過運用這一模式來刺激或者抑制消費,可以有效地改善農民進行農業種植情況,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種植農作物,這樣就可以確保農產品的順利銷售,穩定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綜上所述,三農問題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農村信用合作社應該積極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做好服務工作,這樣才能推動各地區乃至全國農業的快速發展。

三農的調研報告4

中央在農村採取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政策支援農村經濟發展,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到底應該如何更好地服務“三農”?支援“三農”?對此我們通過走訪、座談等形式,對xx省xx縣農村信用社支援“三農”情況進行了比較祥盡地調查。

一、縣域基本情況

xx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現為全國產棉大縣、糧食生產基地縣、十大重點漁業經濟聯絡縣、林業工作先進縣和全省蔬菜、速生林面積最大的縣。全縣轄20個鄉鎮,444個行政村場,14.5萬個農戶,59萬農業人口,102萬畝耕地。近幾年來,xx縣委、縣政府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現代農業已初具雛型。

(一)農產品結構日趨合理,規模擴大。全縣已形成優質水稻、優質棉花、優質油菜、特色蔬菜和高效速生林、特種水產養殖、xx土雞養殖、草食動物養殖等8個具有傳統優勢的特色產業。養殖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53%,穩定地超過了種植業;農產品優質品種、特色品種的比重達到了85%以上。種植業方面,水稻複種面積達到117萬畝,常年產稻穀51.5萬噸。棉花種植穩定在35萬畝,常年產籽棉210萬擔,棉花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三、xx第一。油菜常年種植40萬畝,年產油菜籽5萬噸。蔬菜生產方面,常年複種30萬畝,總產蔬菜80萬噸,面積和產量居全省第一。特別是芥菜成片種植面積10萬畝,是全國集中生產面積最大的縣。全縣有11萬畝7種蔬菜的22種產品通過了無公害認證。畜牧生產方面,我縣已成為全國牲豬、家禽生產基地縣和全省草食動物發展基地縣。常年發展生豬120萬頭、家禽1600萬羽、肉牛和肉羊12萬頭。水產生產方面,有養殖水面25萬畝,年出水水產品11.6萬噸,產量居全省首位,納入了全國蝦蟹優勢產業帶。尤其是近幾年特種養殖發展迅猛,珍珠蚌吊養達到了3.5萬畝、3500萬隻,黃鱔、才魚等養殖網箱達到30萬口,河蟹放養達9.2萬畝、1800萬隻,大口鯰等名優魚專養、套養達5萬畝。

(二)農產品加工企業逐年增加,水平提升。目前,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1100多家,其中有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7家,形成了棉花、蔬菜、糧食、板材四大農產品加工支柱產業。在棉花加工方面,已發展軋花廠48家、紡織企業40家、紗錠41.7萬錠,年可加工籽棉200萬擔,年產各類紗線4.7萬噸、巾被1萬噸,生產能力全省第一。在蔬菜加工方面,已形成以插旗菜業、華凱、康田、田豐、雄風等規模企業為龍頭,以40多家中小型加工企業為依託,精加工和粗加工相互配套的加工體系,年加工量60萬噸,佔全縣蔬菜產量的70%以上。在糧食加工方面,已形成95家小型企業和銀波米業、興華啤酒、華泰米業等一批規模企業,年可加工稻穀10萬噸。板材加工方面,華信人造板有限公司總投資達1.5億元,年加工量達20萬方。

(三)農業品牌初步形成,市場活躍。目前,“湘妃”毛巾、“漂亮寶貝”巾被、“雄峰”藠頭、“同興”和“萬理石”花崗石等產品暢銷俄羅斯、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興華”啤酒已成為湘鄂邊啤酒市場的主導產品,成為了人民大會堂國宴特供酒。插旗芥菜、護城黃白菜薹、xx豆角、潘家大辣椒、洞庭雪藕、馬澗西瓜、“芙蓉”魚塊、“蝴蝶”魚排、東湖源水產品、洞庭黃鱔、洞庭島王鴿、洞庭銀波精米等暢銷省內外。有30多種農產品在國家、省、市有關評比中獲獎,“華凱”牌魚製品等3個農產品商標被評為xx著名商標,湘妃毛巾等2個農產品被評為xx名牌產品,xx蘆葦筍等3個農產品被評為有機食品,洞庭銀波米被評為綠色食品。農產品品牌凸現,促進了農產品市場的進一步活躍。目前,全縣已形成以縣城農產品專業市場為龍頭,中心集鎮集貿市場為主體,鄉村墟場和眾多的路邊市場為依託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市場建成總面積已達45萬平方米,觸角延伸到了武漢、長沙、廣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在營銷主體培育上,我縣近年已組建各類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運銷協會220多個,全縣參與農產品流通的人員已達1多人。與此同時,農產品經紀交易、資訊諮詢、物流配送等新型業態迅速發展,全縣參與農產品流通的物流企業已達17家,資訊諮詢企業14家。去年,全縣農產品集散和交易量達到80萬噸。

(四)農業生產投入不斷增加,條件改善。一是政策性資金投入增加。近5年來,國家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建整扶貧、糧食補貼、農機補貼等途徑,已向我縣投資2億多元,極大地支援了我縣農業生產。二是信貸資金投入增加。我縣農村信用社自以來的小額農貸資金累放已達到10億元,年均近2億元,在全縣農業生產直接投入中的比重已達到45%以上。三是民間資金投入增加。據統計,到底,全縣有500多名下崗職工和機關幹部投身農業開發,為農業生產已累計聚集資金8000多萬元。四是工商資金投入增加。近幾年先後引進了農業招商專案110多個,引資總額達7億元。因為農業投入不斷增加,有效改善了我縣農業生產條件。近幾年來共投入12億元,對長江、藕池河、xx河和洞庭湖進行了重點治理,堤垸防洪保安和農田抗災保收能力大大增強。改造了78個村的中低產田15.9萬畝,並通過襯砌渠道、新建機埠、修砂石路、渠系配套、添置農業機械等多種方式,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此外,還加大了扶貧開發和農村沼氣建設力度,有效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

二、縣農村信用社支援縣域經濟發展概況

近三年來,全縣農村信用社累放各類貸款7.3億元,其中涉農貸款累放49570萬元,佔貸款投放總額的71.1%,較好地支援了縣域“三農”經濟的發展。連續四年被縣政府授予“支援縣域經濟發展信貸投放貢獻獎”,特別是去年,我們通過調整投放方向,重點支援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是支援了季節性農業生產。去年,累計發放農戶貸款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6800多戶,金額達23431萬元,有力支援了季節性農業生產,在保證轄內農戶生產生活需要的.同時,基本上解決了農民子女就學方面的資金困難。

二是保證了鎮村兩級財政正常運轉。去年,我們以各種方式對鎮村兩級財政投放資金近600萬元,確保了鎮村兩級財政正常運轉。

三是支援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縣信用社累計為新南棉業有限公司、田豐菜業、銘泰米業等4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民營企業投放支援貸款3700多萬元,佔總投放的13.2%。

四是支援了銀企洽談會的簽約專案。去年,我們在岳陽市銀企洽談會上共簽約企業8家,簽約金額2160萬元。年內,共向8家企業發放貸款1740萬元,履約率達80.6%。

五是配合政府發展經濟。去年11月至12月,針對收購市場疲軟,資金短缺的問題,我們先後為10家軋花廠貸款萬元,成功啟動糧、棉收購市場,有效緩解了棉花收購與銷售的矛盾,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為執行國家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結合省市人民銀行信貸管理精神和市聯社調控季度信貸計劃的要求,我聯社的信貸計劃確定為淨投放2億元,做到重點優先發放小額農貸和中小企業貸款。截至4月底,我縣信用社已發放貸款19697萬元,其中“二小”貸款12212萬元,佔62%。

三、當前支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支援農村經濟發展中,我們農村信用社作了一些積極的工作,但是也還存在許多問題:

㈠支農資金組織難。由於競爭激烈,對在農信社存款歧視性政策從心理上未完全消除,農信社組織存款難,對公存款佔比低,整個存款市場份額不高。截止

2008年4月底,我縣農信社存款90190萬元,不到全縣存款總量的%,這與農信社支農貸款佔全縣90%以上嚴重不對稱。說明農村資金仍在大量外流,支農資金補給不足。我縣聯社的信貸計劃只有2億元,到目前為止,已大大突破了季度控制計劃,還有很多需要支援的客戶,沒有辦法完全解決,資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㈡不良資產盤活難。盤活不良資產,對於農信社增強資金實力,改善經營狀況,更好地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支援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一些企業、行政事業單位、村組集體及其他貸戶拖欠農信社貸款,逃債現象嚴重,一部分農民依法借貸,依約還貸的信用意識仍有待於進一步提高,特別是極個別農村經濟組織的貸款,村委換屆後,“本屆不理上屆事”,依約還貸就成了空話,農信社不良資產盤活困難重重。

㈢涉農貸款風險補償難。農業目前仍然是弱質產業,涉農貸款風險大,營銷成本高,沒有擔保,也沒有政策性和商業性風險補償渠道,由此產生的風險由農信社承擔,使農信社在涉農貸款的風險和收益上很不對稱。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農信社支援縣域經濟的後勁。

四、進一步做好農村金融服務的幾項措施

要更好地服務三農、支援三農,農信社應積極開闢路徑,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援力度,著力發展規模型、加工型、科技型、品牌型、生態型和外向型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的規模效益、增值效益、質量效益、市場效益和綜合效益。

(一)拓寬思路,做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延伸工作。其核心就是:延伸貸款物件,也就是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發放的物件由過去的種、養農戶延伸到從事或服務於第一、二、三產業的所有農戶以及城鎮個體工商戶,使更多的農民受益於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讓更多的農信社把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做大;擴大授信額度,也就是將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最高授信額度從過去的3萬元擴大到5萬元,對種、養、加等特色大戶大力推行農戶聯保貸款,其最高貸款額度甚至可以提高到30-50萬元,這樣可以充分滿足信用農戶的大額資金需求;延長使用期限,根據農戶貸款用途、生產經營週期、還款xxxxxxxx等因素,合理確定貸款期限,允許貸款跨年度使用。

(二)突出重點,做好信貸資金的有效投放。一是支援特色農業發展。積極與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溝通,建立重點支援的農業產業化專案庫,研究確定支援其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工作措施,大膽創新貼近於本地產業化經營的信貸產品,滿足特色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支援農村經濟結構優化。突出支援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三是支援現代農業建設。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加強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的支援力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四是支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通過信貸資金的注入,大力推進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抗災能力建設,加大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病險水庫排險加固力度,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五是支援推進鄉村城鎮化。通過信貸政策扶持,鼓勵富裕起來的農民、私營個體業主以及已在小城鎮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戶在小城鎮建房落戶。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支援集體、個人、私營企業等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小城鎮的建設與開發,吸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向集鎮集中,促進主導產業發展,儘快建立起支撐小城鎮的產業群體。

(三)抓好典型,促進農村經濟工作以點帶面。通過支援有技術、有市場、有效益、守信用的涉農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帶動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發展,發揮企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和主渠道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們農村信用社要堅持做到“三個全面”:即全面調查、全面建檔和全面支援。全面調查是指農信社應對轄內所有中小企業進行全面的調查摸底,摸清企業的現狀,包括行業、產業形勢,企業基本情況、經營狀況,貸款需求及滿足情況等。全面建檔即對中小企業全面建立經濟檔案,在此基礎上,根據企業申請和有關管理辦法進行評級授信。全面支援是指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不管其在農信社是否有貸款,都應一視同仁,積極支援。

(四)政府扶持,齊心協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針對農村信用社的現狀,市、縣、鄉各級政府必須通過有效手段,幫助農村信用社組織存款,加強誠信建設,化解不良資產,增強農信社的資金實力,通過農信社用活本地的存量資金,推動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應在防範農信社信貸風險的前提下,採取組織農信社與企業洽談會等形式達到社企雙贏。此外還應充分尊重農信社的自主權,不強迫農信社發放風險貸款。通過建立涉農貸款保險制度,設立不以盈利為目的政策性保險機構,為涉農貸款提供保險業務。尤其重要的是,應把農信社當做企業來辦。要像關心重點企業、關心骨幹企業一樣給予關心與支援。

三農的調研報告5

今年暑假期間(20xx年8月14日—22日),我在家鄉(四川省榮縣留佳)做了一個關於家鄉三農的調查報告,通過調查研究,我對家鄉三農所存在的問題有了初步的瞭解,這為更好的把握當前的三農問題,深化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瞭解,加強理解中央的這一系列的政策提供了客觀的依據。

總所周知,在21世紀裡,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同樣存在,並將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征程中處於極其重要的位置,發揮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保障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取決於農業、農村、農村問題的解決與否,解決“三農”問題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任務。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中央新的領導集體對“三農”問題。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深 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對於這個問題,我走訪了家鄉的一些村落,同一些村民、村幹進行了交談,真真實實的瞭解到了,三農問題不僅是國家當前的一大核心問題,而且也對我縣有著很大的影響,對每一個農民有著密切的聯絡。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開資均來自農業上的收入,而我們卻在農業生產上有著極多的缺陷,從而導致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並且還引發了一系列的共存問題。以下,我就我家鄉的一些實際問題,來談談我對三農問題的認識。

首先,三農問題是三個共存性的問題,它們互相牽連,互相制約;其次,三農問題會引發其它的問題,這就更加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再者,三農問題是一個普遍性的,歷史性的問題,對於解決三農問題,就有著歷史的艱鉅性。

三農問題是有著很大的關聯的,它們是並存的。農業得不到發展,就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總是處於低迷狀態,那麼農村也無法得到發展。這樣一來,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差距就會進一步拉大。農村的種植方式,民房,都還處於十分低下的狀態,基礎設施非常缺乏,受天氣的影響極大,尤其是今年,我目睹了家鄉水稻無法正常收割的情況,令人堪憂。三農問題,就是一個如同惡性迴圈一樣的並存問題,所以必須要有所改善才能改變農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狀態 。家鄉的三農問題尤為顯著,家鄉的生產發展都是靠農業農業,所以有的地方栽種花生,有的.種西瓜,有的種柑橘,雖然說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性,但是卻是採用的小戶自家種植,,這樣的種植方式是有著很大的侷限性的。首先,小戶種植,沒有采用現代化的科技種植方法,產量就會得不到提升,其次,小戶種植太過隨意,對於作物的出售渠道就會有所限制。這樣,農民的所收穫的產物就沒有得到很好的收入,農民的經濟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改善,農村的道路就依舊還是不通暢。基礎設施差,農產品無法得到及時的運輸,影響了農民的收入,這樣周而復始的迴圈,三農問題就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三農的調研報告6

按照市農業局渝農法[20xx]2號檔案要求,,我局組織有關人員組成調研小組,在本區中心集鎮龍沙鎮、移民大鎮大周鎮、產糧大鎮太安鎮三個鎮共選取30戶農戶,按照檔案提出的提綱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結果報告於後:

一、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的情況

中央1號檔案出臺後,在我區上上下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大家普遍認為繼1982至1986年中央為農業發了五個一號檔案的十八年後,今年中央又為農業發出了一號檔案,表明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區委、區政府對一號檔案的宣傳貫徹非常重視,對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及時進行了佈署。區委宣傳部、區農辦、區農業局和區林業局等單位聯合組織了“萬州區學習中央一號檔案宣講團” ,從2月中旬開始到鄉鎮對基層幹部和群眾進行宣傳講解。區委、區政府決定在3月中旬召開全區農村工作會議,重點貫徹中央1號檔案和重慶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龍寶、天城、五橋和江南新區四個開發區對貫徹中央1號檔案都作出了具體安排,各鄉鎮、街道都已陸續行動起來。我們調研所到的三個鎮都召開了“三幹會”,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檔案,並通過他們傳達到農村的家家戶戶。

二、糧食生產方面的情況

1、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糧食播種面積總體上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調查的30個農戶20xx年糧食播種面積90.31畝,比20xx年減少了5.9畝,減6.1%。今年計劃糧食播種面積為88.21畝,比20xx年又減少了2.1畝,減2.3%,基本與全區農業統計情況一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家退耕還林、還草,截止20xx年底,全區共完成退耕還林、還草38萬畝;二是在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由於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相對較低,部分耕地改種了柑桔、桃等經濟林木;三是三峽水庫淹沒了一部分耕地;四是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徵用了一些耕地;五是由於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種田的老人和婦女多數體力較差,無力耕種造成棄耕。20xx年糧食播種面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條。

糧食產量總體上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調查的30個農戶20xx年糧食產量合計為81070斤,比20xx年減少了3950斤,下降了4.6%;20xx年預計產糧食77730斤,與20xx年相比,又將下降4.1%。糧食產量下降主要原因是糧食播種面積下降。

2、糧食單產。調查結果,30個農戶20xx年糧食平均畝產為898斤,比20xx年高14斤,20xx年預計糧食平均畝產為881斤,比20xx又低17斤,可見整體上有增有減。影響糧食單產主要是氣候影響,20xx年農業自然災害較20xx年輕,糧食單產就高一些;其次是糧食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

就單個作物看,玉米生產方面,由於近年來臨奧一號等高產品種的大量推廣,玉米單產提高較快;而水稻生產方面,由於沒有顯著高於當前推廣的d優、崗優系列的高產品種,因而單產水平基本保持原有水平。

3、農戶存糧情況。調查發現,20xx年農戶存糧人均只327斤,不夠一年的食用。三個鎮中,農戶存糧情況不均衡,龍沙鎮調查的農戶存糧不多,大周鎮調查的農戶均無存糧。只有太安鎮調查的農戶存糧較多,一般農戶存糧均夠一年以上食用。平常面上瞭解的情況大致是,20%農戶存糧夠一年以上食用,50%的農戶存糧只夠一家人大半年(6—10個月)食用,20%的農戶基本無餘糧,近10%的農戶要買糧食才能滿足食用。從增減趨勢上看,今年以來多數農戶存糧數量有所下降。

今年存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一是去年國家放開糧食流通渠道後,糧食的加工戶和販運戶增多,許多加工戶和販運戶主動下村、下社、上門收購糧食,加上去年以來糧價持續攀升至現在稻穀1.20元/kg,一些種糧農戶藉機紛紛出售存糧;二是近年來我區畜牧業快速發展,消耗了一部分存糧;三是糧食總產逐年下降,存糧來源減少。

此外,農民對貯藏糧食的認識也有變化。調查的三個鎮中,龍沙鎮農戶存糧明顯較其他兩個鎮少,其主要原因是該鎮農田水利設施較好,水田基本能旱澇保收,整體經濟水平也好於其他兩鎮,農民認為一般不用存太多的糧食防止災荒。

4、糧食生產的投入情況。總的情況是,現金投入逐年增加,種糧勞動力投入減少。調查的30個農戶20xx、20xx年糧食生產投入分別為15520元和16371元,20xx年預計要增加到16852元。

現金投入增加主要是源於肥料、種子等農資產品漲價。調查發現,今年尿素零售價達到1675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0元/噸;碳銨零售價達到520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0元/噸;優質稻種子價格達到15元/斤,比前兩年和目前普通雜交稻種子高一倍,需25斤稻穀才能換1斤,而過去換1斤雜交稻種子只需10斤稻穀。高產玉米種子價格7元/斤,一般雜交玉米種子只2元/斤左右。當前,農資產品的漲價已抵銷了農產品價格提高的增收效益。

勞動力投入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糧食播種面積下降,二是由於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種田的多數系體力較差的老人和婦女,因此,多用化肥少用農家肥,耕作也相對粗放;三是拋秧栽培、稻田稻草履蓋洋芋等節勞技術的`推廣面積增加。

5、農民對國家重視糧食生產的看法。接受調查的農民普遍認為,我區是一個農業大區,糧豬型農業生產模式仍然佔農戶經營的絕大部分,雖然不是國家的糧食主產區,但糧食卻是大多數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和重要飼料來源,一旦糧食大量減產,勢必造成糧價上漲,農民又無能力購買。同時,由於人多地少、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存糧不多的現實,我區糧食安全問題也不容樂觀。國家重視糧食生產,對我區來說無疑是一個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對增加我區農民收入、保證糧食安全肯定會有很大幫助。

國家對糧食生產的保護和扶持,農民們有許多意見和建議,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⑴國家直補政策要儘快到位,補貼金額要大一點,小了起不到預期的作用。

⑵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目前萬州區各地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的問題非常突出,村社、群眾無力整修,這對保護全區糧食生產能力威脅極大。

⑶希望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多采取直接補助到種糧食農戶頭上的辦法,現在國家成百上千萬的補助資金投給了農業開發的“業主”,一些業主(龍頭)又沒有很好起到龍頭的作用,老百姓沒有真正得到多少實惠。

⑷希望政府對種糧大戶要實行特殊保護政策,一要制定最低保護價,二要保證收購,三要嚴格控制農資價格。

⑸國家要加大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一是要加大農技推廣力度,保證農技推廣經費,解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無錢辦事的問題;二是對增產增收效果好的糧食作物新品種,可實行良種補貼,解決新品種種子價格高令農民望而生畏的問題,儘快擴大良種推廣應用面積。

三、農民收入方面的情況

1、農民收入水平。萬州區是集中連片的國家級貧困山區,目前尚有20個特困鄉、220個特困村,絕對貧困人口達6.97萬人。20xx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552.9元(農經統計口徑),比全市平均少328.1元,在全市39個區(縣)中排倒數15名。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675.9元,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差距很大。農民收入雖然逐年上升,但增長速度非常緩慢,20xx年和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只比上年增加了69.8元和123元。而且實物比重大,現金收入少。

調查的30個農戶20xx、20xx年人均純收入平均為1762元和20xx元,今年預計可達2205元,在本區農村屬中等偏上水平。

2、農民收入來源。調查結果,30個調查戶20xx年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外出務工收入(166100元),佔總收入的63.8%;其次是種植業收入(51360元),佔總收入的19.7%;再次是養殖業收入(29860元),佔總收入的11.5%。

從全區統計情況看,種養殖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佔45%以上,接近收入總額的一半。佔第二位的是外出勞務收入,佔到農民收入的30%,超過了種植業的收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只佔農民收入的20%。“種糧飽肚子,餵豬供孩子,打工蓋房子”是萬州區多數農戶經營收入來源的形象總結。

3、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的增加來自於多個方面,但其中貢獻最大的是外出務工收入。20xx年全區農民外出務工收入61744.3萬元,比20xx年增加了7719.3萬元,佔當年農民收入增長額的一半。糧食收入的增長是20xx年農民增收的第二大專案,由於糧食漲價,全區農民增加收入近5000萬元。養殖業也是近年來萬州區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xx年全區畜牧業收入比20xx年增長了7929. 6萬元,農民從中增加收入近4000萬元。

從30個調查戶20xx年的收入增長結構看,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比20xx年增長34050元,人均增長268元,佔當年農民收入增長總額的93.1%,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其次是種植業收入,其比20xx年增加了2655元,佔當年農民收入增長額的7.3%。

總結各調查戶生產經營計劃,預期20xx年農民收入比20xx年增長7.6%左右。增收的最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今年農民外出務工人數比20xx年又多3人,外出務工收入預計可達185800元,比20xx年增長近12%;二是從目前農產品的行情看,我區農民收入的支柱產品——糧食和毛豬的價格依然走高,同時優質高效的優質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大幅度增加,農民從種養殖業中將會增加一部分收入。

4、農民增收的困難。座談中,農民群眾和基層幹部紛紛反映,目前農民增收的最大困難,一是外出務工找工作難,找到報酬較高的工作更難;二是分戶經營應對市場的能力較差,資訊不靈、銷售價格偏低、銷售成本高等;三是土地分散在各農戶,難以形成種植規模,阻礙了種植結構的調整和規模效益的發揮;四是農業基礎設施不足,80%以上的水利設施老化,嚴重製約了農村各產業的發展;五是發展新的生產專案缺乏技術儲備和技術保證。

5、解決增收難,農民有四盼

一盼國家要給農民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國民待遇,讓外出務工農民同樣享受到就業、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子女入學、貧困救助等各方面的好處,農村的生產公益設施建設同樣得到政府的支援;

二盼國家在農民轉崗就業培訓、種養殖業生產技術培訓和農民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幫助農民群眾提高素質;

三盼政府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尤其是對小型水利設施維修的投入;

四盼加大農民權益保障力度,儘快出臺《農民權益保障法》,嚴厲打擊坑農害農的惡劣行為,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要切實為農民撐腰,為農民群眾增產增收保駕護航。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

1、各級黨委、政府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非常重視。萬州區是農業大區,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近70%,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勞動力嚴重過剩。近年來,我區各級黨委、政府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非常重視,去年八月,區政府專門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重慶市萬州區關於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意見》(萬州府發[20xx]74號),對今後5年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作出了規劃,對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體系、開展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清理和規範相關的辦證收費行為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區裡還組建了培訓職能機構,啟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實行組織、發動、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目前已開展服裝藝術、農產品加工、家政服務、保安等8個崗位1790多人的轉移就業培訓工作。

在調查的3個鄉鎮中,大周、龍沙兩個鄉鎮已成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領導小組”,基本做到為務工人員提供法律支援、外出務工手續隨到隨辦、幫助務工人員催要工資、開展務工前培訓等方面服務。龍沙鎮舉辦了兩期(家政服務、農產品加工)勞動力轉移培訓班。

2、農民外出務工情況。調查的30個農戶中, 20xx年外出務工36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5.6%;20xx年外出務工39人,比20xx年多3 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9.4%,平均1戶有1個多勞動力在外務工。

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70%以上都是由包工頭帶領和務工者相互邀約、串聯而外出,靠政府部門和勞務中介機構組織外出的大約佔22%,盲目外出佔8%。

外出務工人員中,89%以上能找到比較穩定的工作,有11%的無固定工作,收入較少。外出務工人員中能順利取得工資佔80%,大約20%的務工人員遭遇過拖欠、剋扣工資的情況。

外出務工民工中,10%的有一定的技能,主要是駕駛、廚師、縫紉、磚瓦工、木工、電工、焊接等,主要學習渠道是民辦培訓學校和跟師學藝。

3、目前農民外出務工存在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願望、要求。

農民外出務工存在的困難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組織,資訊不靈,民工外出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二是缺乏能適應勞務市場需求的勞動技能,難以提高務工收入水平,難以保證務工收入的長期穩定;三是部分民工務工期間缺乏安全保障;四是缺乏自身權益保護的知識和司法幫助。

他們強烈要求:一是希望司法部門要大力保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二是希望政府要給進城務工農民與當地城鎮居民在各個方面以平等對待;三是希望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建立專門機構,外出務工人數在3000以上的鄉鎮,建議政府要配備1—2名專職人員,加大力度在用工資訊、勞動技能培訓、外出務工管理等方面給予長期、有效的幫助。要把這項工作作為政府的重要工作來抓,納入政府目標考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