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昆蟲記有感(集錦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9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昆蟲記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昆蟲記有感(集錦15篇)

讀昆蟲記有感1

狼蛛悄悄蹲在洞穴中,守株待兔,灰蝗蟲連飛帶跳,從一叢灌木到另一叢灌木;蟹蛛在花叢中,大口大口咀嚼著“碩大”的蜜蜂;蠍子們在玻璃箱裡秀恩愛。

蟲子旁,且聽蟲吟。

蟬和螞蟻的故事有了一個正確的結果,蟬冬天向螞蟻乞討米粒是莫須有的事,但它卻為人們所傳頌,連我家黃碩都有這本書。真實的情況是:蟬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在樹幹上打了一品井,卻為強盜螞蟻們所佔用,每開鑿出一口井,便有一群螞蟻前來搶井水喝,蟬一再避讓,螞蟻卻愈發氣焰囂經。以至於爬上蟬的背,咬蟬的腿,踐踏蟬的翅膀,連讓蟬壽終正寢的機會都沒有,法布林就發現許多螞蟻還在撕扯著微微抽搐著的蟬肉。但似乎沒一個個談論螞蟻的荒淫無度,提到螞蟻,人們想到的總是勤勞肯幹,吃苦耐勞,但人們從來覺得蟬是懶惰的,它只會抱怨。毫無生氣可言。

驚人相似的一幕在我眼前浮現: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利用李成樑對他的培養為資本,起兵反明,所到之處“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卻有許多歷史學家說他為衝擊腐敗明朝,解放廣大人民作出重大的貢獻,加快歷史發展云云。我不說通曉古今,常識還是有的,馬隊所到之處沒有gdP的提高,沒有生產技術的發展,只有平民變為奴隸,沃土變為荒田,這也是一幕蟬和螞蟻的故事嗎?

螳螂雖不及螞蟻一般無賴,卻乖戾暴躁。纖細的腰,長長的雙手,倒三角形的腦袋,花色豔麗的外衣,乍一看,還以為是一位神祕的巫師在跳大神,或是一個虔誠的朝聖者,實則不然。事實上,雄螳螂當上新郎時也意味著死神正在召喚他回去,如果昆蟲有儀式的話,大可將雄螳螂紅白事一塊兒辦,無論哪一隻雄螳螂都難逃雌螳螂的大刀,甚至一次發春期,死在雌螳螂大刀下的就有七隻雄螳螂,其貪婪可見一斑。

我想知道,當我悲憫地看著蟲時,是否有一個更高階的生命在悲憫地看著我?

讀昆蟲記有感2

看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我歎服法布林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昆蟲記》讓我眼界開闊了,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將超越以往。我覺得《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覆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

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讀昆蟲記有感3

最近,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心中頗有感悟。

《昆蟲記》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的代表作。這本書是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被稱為"昆蟲的史詩"。《昆蟲記》介紹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昆蟲,以及它們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它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昆蟲世界,情節引人入勝,讀來如身臨其境。

這得益於作者擁有一雙善於觀察、樂於發現的眼睛。"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形象、具體地為我們描繪出了螳螂的外形。正是善於觀察的習慣,使作者寫出了《昆蟲記》這部舉世聞名的鉅著。

觀察,使我們發現生活中的細節;觀察,讓我們認識事物更全面;觀察,甚至能令我們發現一個全新的、未知的世界只要你能夠靜下心來,用心觀察,就一定能有所收穫。

只有學會觀察,才能像法布林那樣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對於一個善於觀察的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勾起他的好奇心。法布林先生就是被許多人認為不起眼的小昆蟲所吸引,然後用心觀察,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達爾文曾評價法布林先生是"無與倫比的觀察家"。我們都應該向法布林學習,用眼觀察生活,用心體味生活。

"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人生路上,不妨放慢腳步,欣賞欣賞路旁的小花,傾聽傾聽鳥兒的歌唱,找尋找尋曾被自己忽略過的美好或有趣的東西。

學會觀察,用心體味,才能發現生活中不平凡的美麗

讀昆蟲記有感4

今天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國傑出的昆蟲家法布林寫的。

我很喜歡昆蟲記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昆蟲的知識,這本書寫了熒火蟲巧吃蝸牛、蟋蟀、蟥蟲、螳螂捕食……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一篇是熒火蟲巧吃蝸牛,別看螢火蟲外表弱小,可它卻是食肉動物,是獵取野味的獵人,而且在獲取獵物的時候,手段是罕見的惡毒。它的獵物通常是幾乎沒有櫻桃大的蝸牛。螢火蟲是怎樣攝取它的獵物的呢?螢火蟲吃蝸牛的工具是一根肉眼看不見的,要用放大鏡才能看見的兩片變成鉤狀的顎,十分鋒利,但細的像一根頭髮,這就是它的工具了。因為捕食的是蝸牛,如果蝸牛在爬行甚至縮排殼裡,對它進攻是毫無困難的,蝸牛的殼沒有蓋子身體的前部大部分露出來,很容易受到傷害,如蝸牛的殼和它的支援物沒有貼緊,也就是說這蓋子沒蓋好,這麼一來,這裸露處哪怕只有一點兒大,熒火蟲也能夠用它精巧的工具輕微地蜇咬著蝸牛,而自己便可安安靜靜地美食一頓了。

多親近大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哦!

讀昆蟲記有感5

走進《昆蟲記》,就像是走進了昆蟲的世界,萬千昆蟲都生活在這樣一個小小世界,我不禁為法布林筆下的這些小小昆蟲由衷地讚歎和驚奇。

我驚訝於它們那天生的甚至是超於人類的精妙技術與才智。樵葉峰是高明的幾何學專家,它有一雙妙手與慧眼,每次都能單靠自己的嘴把葉子上剪成圓溜溜而且不大不小正能蓋住小巢的葉片;狼蛛是一位哲學家,它深知“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所以總是耐心地等待時機,伺機捕食獵物;泥水匠峰是一位建築學家,像人類一樣用水泥沙石建巢是它的拿手好戲……我為他們的智慧驚歎,因為那種智慧似乎是神奇的、無人可解的祕密。

我驚訝於它們真摯的情誼。母愛,不僅在人間,昆蟲母親的心中,也有著那份偉大的情感。狼蛛母親會把裝卵的圓球時刻背在身後,掉落時會發瘋般衝上去,將圓球抱在懷中;和其他昆蟲相比,身為父親的西西弗會與妻子共同建造“產房”、不管摔多少個跟頭都會堅持著把食物球滾得圓圓實實——那是為即將出生的小寶寶準備的。這份盡職盡責的精神,讓我看到了父愛的影子在它身上閃著金色的光芒。

法布林的筆帶領著我們一一拜訪了這些素不相識的昆蟲。它們的模樣、動作,不時讓人微微一笑;它們的姿態、顏色,又是那樣的眼花繚亂,讓人目不暇接。細緻觀察,妙筆生花,法布林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幅動人的昆蟲世界的畫卷。在法布林的筆下,昆蟲不再是一隻只令人恐懼的“小怪獸”,不再是研究者刀下的被解剖的屍體。它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它們也會安家樂業、也有七情六慾。法布林讓我們看到的昆蟲世界,正是一個微縮的人類世界。讀著讀著,讓人彷彿也走進了昆蟲的世界,在冥冥之中與昆蟲產生了一種共同的情感。人和昆蟲開始走到了一起,去感受它們的生活、體會它們的心理世界。也許,法布林的目的正是如此:讓原本陌生的兩種生物走到一起;讓生命能夠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珍惜的良好氛圍下生生不息。

品讀《昆蟲記》,走進昆蟲的世界,去聆聽它們的歌聲、撥動它們的心絃,才會真切地發現:昆蟲,真的很聰明、很可愛;昆蟲的世界,真的很奇妙、很溫暖。

讀昆蟲記有感6

最近,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它的作者是法國的亨利法布林,令我回味無窮。

法布林仔細地觀察,精心地描繪了許多昆蟲,都把結果記錄在了昆蟲記裡面。昆蟲的世界是真實生動的,折射出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昆蟲還是人,都要面對本能、習性、勞動、婚姻、繁衍和死亡等問題。《昆蟲記》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以及對萬物的讚美之情。活潑/詼諧的語句中,充滿了盎然的情趣。

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莫過於描寫被管蟲的那章了。它的服裝是用樹枝做成的,顯得很奇怪,像柴束一樣。為什麼要給自己做衣服呢?原來,它們非常害怕寒冷,為了防禦氣候的變化,才用樹枝為自己做了一個移動的茅屋。這件衣服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用它自己的絲做出來的,與它的面板直接接觸;第二部分是木屑,使絲更堅韌;第三部分用小樹枝和樹葉做成。看到追,我心中不禁想:這是多麼有趣啊。於是,我懷著極大的好奇心看下去。為了更好得觀察被管蟲,法布林抓了幾條它們的幼蟲。四月,它們還很小,多數還是蛹。但是它們一點都不老實。等到六月底,它們就會變成蛾子。雄蛾長著羽毛狀的儲蓄,看上去非常漂亮。而雌蛾則非常醜陋,也很難見到,它的背上連毛都沒有,讓人不忍心去看。它產的卵在自己的殼裡,因為卵太多了,全部產完要三十多個小時。它會把自己的殼的前面的那個口子牢牢地釘在建築物上面,,這樣毛蟲孵化完了之後,只能從後面出來。產完卵了之後,為了避免外來騷擾,它會把自己的身體拿來做屏障,一直到死去,變幹。它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母親啊!它為了孩子的安全,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讀到這裡我的心跟作者一樣也被打動了。由此可見,母愛真的是無處不在的。

不知不覺中,書已經看完了,我合上書,卻還沉浸在昆蟲的世界中無法自拔。

讀昆蟲記有感7

19世紀末,在法國,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書出版了,這本書共十卷,剛一問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它就是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法布林耗盡畢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蟲學的鉅著《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布林懷著對生命的尊敬和敬畏之情寫成的。法布林用人性關照蟲性,又用蟲性反觀社會人生,這是本書中的精華。因此, 時至今天《昆蟲記》仍被公認為是跨越時間的不朽經典。

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後,深深地被它所吸引住了。法布林以其充滿愛的語言,向人們描繪了一個異彩紛呈的昆蟲世界。這裡有善於偽裝的螳螂,一直為未來做準備的天牛,勤勞有條理的舍腰蜂,為孩子盡職盡責的母蜘蛛,有團隊合作精神的松毛蟲......每一種昆蟲的習性、工作、繁衍、死亡都活靈活現,充滿了靈性與智慧!

正這是這樣一部描寫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他們有的凶殘,有的溫柔;有的堅強,有的軟弱。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到放大鏡、潮溼、星辰、昆蟲氣味的存在。

讀完這本書後,原本對昆蟲一點兒也不感興趣的我,也開始對昆蟲的世界充滿了好奇,開始留心起身邊的昆蟲。漸漸的發現這些小生靈真的很可愛。他們雖不如人類高等,但卻有自己的情感。先來說說狼蛛吧。

狼蛛是有毒牙的蜘蛛中的一種,它們咬獵物的時候很精準。它們會咬住獵物身上的活動神經,讓獵物停止活動,然後再把它們殺死,吃掉。不僅如此,它的外表也極其可怕。狼蛛有一個又小又圓的頭,頭上長著八隻眼睛和恐怖的毒牙,還有八隻長毛的長腿。真是讓人望而生畏!雖然它的外表很可怕,獵食也很殘忍,但卻有強大的母愛。當狼蛛產完卵後,它把那張不成形的網用腳輕輕推到一邊,把卵袋往身上一背,卵帶就成了它的無價之寶。狼珠媽媽把它的卵保護得嚴嚴實實的,無論行路、休息、捕獵、逃跑,狼蛛媽媽與它的卵袋每分每秒都不離開。如果卵袋意外脫落了,狼蛛也會飛速地拾起卵袋。狼蛛的母愛真深啊!

法布林把昆蟲當成人類來友好的對待,在他看來,昆蟲與人相等。他心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和對自然萬物的讚美之情,值得我們學習。

《昆蟲記》雖然是一部昆蟲的研究記錄但卻教會了我許多。 作者對昆蟲研究的執著,也讓我深受感觸:我們應該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有始有終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別人看來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恆心,就一定可以創造出奇蹟。

讀昆蟲記有感8

前不久,我得到了一本新書《昆蟲記》。我第一次看到書時有點怕,好大一隻蜘蛛在封面上。我又發現大蜘蛛上有二行字——“昆蟲學絕對聖經”,好像很有趣,就馬上看了起來。

嗯,舍腰蜂,難道它像壁虎一樣會丟掉後半截,然後逃跑嗎?原來,因為它的腰很細,就好像沒了腰,就叫它舍腰蜂了。

大自然真有趣,居然還有這樣的小昆蟲。

我又翻到第一頁,發現這幾頁是講作者小時候的故事。原來作者法布林之所以會寫出一本《昆蟲記》,是因為他喜歡觀察小昆蟲,並對全部事物感到好奇,也就是這好奇寫出了一本美好又充滿樂趣的書。

我開始好好看起了這本書,原來我們身邊的小昆蟲也有很大的功能,蜜蜂要授粉,花才會開;蜣螂可以吃大便,草原才會乾淨……

這本《昆蟲記》,真是一本“聖經”,一本昆蟲學上的聖經。

讀昆蟲記有感9

在這本書中記載了所有昆蟲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祕密,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昆蟲世界的奇妙。作者用生動有趣的筆觸記錄下了,在觀察中所探求到的昆蟲世界的祕密。而就是這些甚至小到用肉眼看不出的小昆蟲,就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的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彷彿是自己在觀察一樣。就有這樣一段描寫蟬的部分:“我通常都看見它們在筱懸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侶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樹皮裡,動也不動地狂飲,夕陽西下,它們就沿著樹枝用慢而且穩的腳步,尋找溫暖的地方。”在這一段話中,作者巧用比喻和擬人這兩種修辭手法,生動的敘述了蟬一般在什麼地方“唱歌”。讓我們更加深入瞭解了蟬,就像是面對面一樣。所有的昆蟲都被作者描寫的有聲有色。也讓我看出法布林是一個堅持不懈,執著於科學的人。

這也讓我想起了,我的一次“觀察”。在我們眼中螞蟻是十分小的。但是,有一次,讓我充分的感受到了螞蟻的團結力量的大:有一次,我在吃餅乾時,一點小的餅乾屑掉在了地上,這甜甜的香味立刻“鉤住”了螞蟻的鼻子。一隻接著一隻的螞蟻,都爬了過來,在前面的螞蟻用頭或是觸角,碰碰後面的一隻螞蟻,好像是在說:“前面有食物,大家一起去搬。”隨後,很多很多的螞蟻成群結隊的來了,其中還有一隻最大的螞蟻,我想那應該就是螞蟻王了。小的餅乾屑大約是三四五,的一起搬,大的一般是五六隻的一起用力搬。不過一會兒,大大,小小的餅乾屑就被這些“大力士”給搬走了,讓我震驚。同時,我在他們的身上學到了團結的力量,大於一切的道理。的確,世上有許多細小的事物,只要你善於發現,也能在它們身上學到很多知識。

善於觀察,多多發現,科學就在身邊。

讀昆蟲記有感10

暑假期間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深有體會。

昆蟲記是一部引人入目的書,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花了足足三十年的時間寫就的十卷本科普鉅著書中,法布林根據觀察獲得的第一手材料,將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生動的描寫出來,揭開了昆蟲世界,一個又一個的奧妙蟬在地下潛伏四年才鑽出地面,卻只能在陽光下活五個星期,螳螂善於利用心理戰術制服敵人,切葉蜂能夠不憑藉任何工具精確的剪下大小,適當的圓葉片來做巢穴的蓋子。

為了揭開這些奧妙法,布林爾像偵探似的長時間追蹤觀察昆蟲不斷地假設反覆的推理,嚴密的求證,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相,每個奧祕的揭開過程都充滿了曲折和反覆。因此閱讀昆蟲記便成為讓人驚歎不已,欲罷不能的探索與發現之旅。昆蟲記之所以引人入勝,與法布林獨特的研究方法有關,昆蟲記的魅力還源於高超的寫作技巧。

昆蟲記看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無愧於“昆蟲的史詩”之美譽,閱讀這樣美妙的經典是一場愉快的精神盛宴。

讀昆蟲記有感7

在這暑假裡我看了幾本書,每一本都很有意思,也很好看,不過最讓我映象深刻的是《昆蟲記》這本書,這本書是法國傑出的昆蟲家——法布林寫的。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許多關於昆蟲的學問,還有昆蟲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昆蟲的裝死”,“昆蟲的自殺”等。裡面還有我們熟知的昆蟲,螞蟻、黃蜂、蜘蛛、螳螂……

"昆蟲的裝死”裡寫了大頭黑布甲是法布林第一個選中研究昆蟲裝死的動物。裡面出現了很多數字,5次實驗、17分鐘、20分鐘、25分鐘、33分鐘和50分鐘。我從這些數字感覺到法布林他全身心都投入在昆蟲研究中,不管是考驗他的耐心什麼,所以我很佩服他。

還有我覺的法布林是一位很細心,善於觀察的人,而且他寫這本書時不是用論文式的寫法來寫,而是將昆蟲世界和我們人類生活聯絡在一起,我們應該學這種寫法。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

讀昆蟲記有感11

這本書講了法布林在親身試驗,觀查:螢火、紅螞蟻、天牛、蟈蟈、昆蟲、金步甲還親身實驗了毛蟲的黴素這些,不計其數,著一切都是高度風險的,非常是觀查朗格多克蠍子時,那類鍥而不捨。

取得成功通常全是給這些有提前準備的人的,取得成功通常能夠遮擋一切所經歷過的坎坎坷坷。要是能夠取得成功,努力再大的勤奮和汗液也在所不惜。為了更好地勤儉持家法布林迫不得已去一所中國小去授課教圖形,儘管薪水不大,但還是幹。之後他有變成一名上色工,由於他的鍥而不捨,擁有一筆小財富,獲得了皇上科長的認同。

取得成功能夠造就一個人工作的取得成功,還可以造就新的'開始。fabr創造了一個新的開端,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學習和訓練;為了更好地自己能更好地掌握昆蟲;為了更好地成功,faber來到造紙廠,用自己的方式當印染廠的工人,最終賺了錢,給科研昆蟲,結束了科研人員的離去,只有他一人不懈努力,朝著成功的腰部邁進。

雲霞蒐集了成千上萬的水蒸汽,只為了更好地下完雨後震撼一現;珍珠貝徵選成千上萬小石子,總算練成一顆閃耀的天然珍珠。大家的人生是那樣,要歷經鍥而不捨的拼搏才可以取得成功。我輕輕地摸著《昆蟲記》的封面圖,感覺已不乏味,由於是我昆蟲和法布林的守候。

讀昆蟲記有感12

圖書館裡安靜無比,我漫步走向標有“科普類”標識的書架,隨意拿起一本,倚著純白色的桌子,讀了起來。淡藍色的書面上印著三個大字《昆蟲記》……

很早以前,我對這本書就已有耳聞。它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今日終於可以好好品讀一番了。透過字裡行間,那些語句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法布林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做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這本書能享譽全世界了——法布林把昆蟲的世界不斷放大,彷彿那草叢中悄悄上演的一切,都搬到了我們的眼前,與微小的昆蟲們親密接觸,是那樣的真實而又富有情趣。

對於我這樣的一名中學生來說,學習壓力日益加重,大自然離我愈發遙遠,那些路邊草叢中的“小世界”也無暇顧及,而這本《昆蟲記》重又把我拉回到那充滿好奇心的童年時光。那些蜜蜂、蝴蝶、天牛……一一躍然紙上,我彷彿看到了他們每一個細小的動作,他們獨特的生活習性也令我遐想萬千。說實話,我一直對那些昆蟲抱有畏懼甚至是厭惡的心態,而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昆蟲們的可愛與大自然的獨特魅力。

《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這本書中的每個字都是法布林不分晝夜的甚至是與世隔絕的艱辛匯聚而成。我想,令《昆蟲記》享譽全球的原因,不只是它引領了人們去了解以往聞所未聞的事物,還有的就是法布林對於科學事業的投入。他花了28年的時間,把畢生觀察到的昆蟲都記錄下來,所以說《昆蟲記》是法布林用生命在譜寫,他大無畏的探索精神,對於科學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時代在進步,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跟上它的腳步,要想不被歷史遺忘,就應該要像法布林那樣,擁有科學精神,要敢於探索,善於探索,對任何事物抱有求知心理。科學是探索未來、創造未來的,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要善於用好奇的眼睛發現大自然的美麗,用科學的思維探索大自然的奧祕。

合上書走出圖書館,我的腦海裡仍是那些奇妙的遐想。來到十字路口,我第一次有了猶豫,站在原地想了想,轉身邁向了通往草地的小路……

讀昆蟲記有感13

《昆蟲記》介紹了各種昆蟲的喜好、性格以及生存方式。法布林用他細緻敏銳的觀察和善於思考的大腦寫下這本書,其中,很多片斷我所喜愛。

“它們的身體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絨毛,通常黑色鞘翅上有紅色或黃色的斑紋,或紅色、黃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紋,但有些瓢蟲,鞘翅黃色、紅色或棕色,沒有斑點,這些鮮豔的顏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嚇退天敵。”這段話運用比喻、列舉的修辭手法,將瓢蟲的身體比作半粒豌豆,生動形象的將昆蟲的樣子展現在讀者眼前,寫出它們“可以嚇退天敵”的表現。

“孔雀蛾一生中的唯一的目的就是找配偶,為了這一目標,它們繼承了一種很特別的天賦不管路途多麼遠,路上怎樣黑暗,途中有多少障礙,它總能找到它的物件。在它們的一生中大概有兩三個晚上它們可以每晚花費幾個小時去找它們的物件。如果在這期間,它們找不到物件,那麼它的一生也將結束了。”

這裡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空缺孔雀蛾寫得栩栩如生,也可以看出作者對昆蟲的熱愛,對事物觀察仔細,同時也是對生活的熱愛。

法布林寫完這本書,不僅需要觀察力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堅持和毅力。我們應學習這種精神,才能寫好文章。

讀完《昆蟲記》後,輕輕合上書,細細回味著書中的描寫,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陣陣波瀾。

讀昆蟲記有感14

在五一長假中,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

《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國著名作家法布林寫的,他用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時間來觀察昆蟲,才寫出了這本文學鉅著:《昆蟲記》。法布林用他的智慧,觀察出了昆蟲們的一些不為人所知的習性,甚至有時他為了觀察的方便,就把昆蟲帶回家中養。法布林還被雨果稱為是“昆蟲世界的荷馬”,法國文學界也讚譽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

整本書寫了不同昆蟲的不同習性和各自捕捉獵物的方法,有白麵螽斯,蝗蟲,金布甲,聖甲蟲,天牛幼蟲,西緒福斯蜣螂,圓網蛛,那麼顧名思義,這本書的主人公們就是他們啦!在那麼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歡《天牛幼蟲的才能》,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這看起來小小的天牛幼蟲卻有這麼大的能耐,你瞧“漂亮的橡樹幹上,有的地方分佈著一道道傷痕,有的地方則破開了,傷口處閃耀著橡樹那散發著皮革味道的眼淚,樹枝和樹幹都被咬過了。”這些可都是天牛幼蟲的“功勞”哦。天牛幼蟲讓我受益匪淺: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除感覺能力外,還擁有某些生理潛能,這些潛能將被不是後天而是先天的啟示激發出來。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世界上無處不在的就是生命,往往一些微小的生命容易被忽略,人類雖然在生物鏈的頂端,可我們卻不知道如果沒有了這些微小的生命這個世界到底會有怎樣的變化,這些小生命就是法布林所讚美的——昆蟲,他們是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它們對我們來說萬般重要,它們的生命也應該得到尊重。正好應對了一句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以前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司機在路上開著車,突然前面有一群鳥,他便停下來等這群鳥飛走之後他才走,慢慢的有許多輛車在後面按喇叭,催他快開車,可他依舊等在那兒,過了一會兒,那些人也不按喇叭了,耐心的等著。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應該要尊重每一個動物,就像法布林那樣。

善待動物,也就是在善待我們自己。

讀昆蟲記有感15

小動物大家都很喜歡吧!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種在動物界裡很渺小的動物---昆蟲。“法布林”就是一位著名的昆蟲學家,他有一本名著《昆蟲記》,讓我們一起欣賞法布林的昆蟲世界。

書一開始就寫了法布林的昆蟲實驗室‘荒石園’,在法布林四十年的不懈努力下,呈現出勃勃生機,變成了膜翅目昆蟲生活的天堂。僅一章就寫出了法布林願為昆蟲付出時間和精力。接下來寫了隧蜂、灰毛蟲、松毛蟲、聖甲蟲等許多的他觀察昆蟲時的記錄。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松毛蟲的故事。

故事開頭寫了已經有專門寫松毛蟲的書了,可法布林看完後發現當時條件所限,所以書上寫的松毛蟲的歷史與事實有些衝突。為了研究這種昆蟲,法布林將三十來個松毛蟲的窩安放在自己家門口不遠處。他先觀察的是松毛蟲的卵,因為專門描寫松毛蟲的書上沒有這一部分。松針叢中,發現了一些白色的卵,松毛蟲母親用自己尾部的鱗片來做成一個溫暖的被套來保護自己的卵。而且法布林還發現松毛蟲能將卵排列的整整齊齊,就像機器做出的藝術品一樣整齊。

通過這本書,我不僅明白了許多關於昆蟲習性的知識,還知道了我們要像法布林學習,學習他尊重昆蟲的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