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後感精選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4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讀後感精選14篇

傅雷家書讀後感1

八天的時間,把《傅雷家書》讀完,二百封信,十三年的思念,十三年的叮嚀,十三年的交流,十三年的囑託。

世上絕少有這樣的一對父子或母子吧!從五四年傅聰離開祖國赴波蘭學習,漫長的十三年間,傅雷夫婦基本上是不間斷地給兒子寫信,在收集的二百封信中,沒有看到傅聰回信的我們,卻依稀在經歷著傅聰的成長,在他成長的每一步,都能體會到父母殷切的期許與希望,飽含著傅雷夫婦在其成功路上的諄諄教誨,家風與教養透過這一封封家書來進行傳遞與傳承,子女的成功不單純只是個人努力的結果,更是父母言傳身教的最好體現。

在這兩百封家書當中,我們體會最多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思念。古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傅聰是應其它國家邀請,代表國家參加比賽進而留學,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正是因家良好的家教以及傅雷夫婦深厚的藝術修養,才造就了當時優秀的傅聰,對於傅聰的出國,夫婦倆即是不捨,但又不能不捨,在多數的信件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並不羞於表達對孩子的思念和愛,對傅聰有時不能及時回信的抱怨,即便身邊有傅敏陪伴,天下的'父母都是這般對孩子的吧,既要放手又不捨放手。

其次,我們可以見識到傅雷夫婦深厚的藝術底蘊。我們可以看到雙方對於藝術的交流與探討,也能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碰撞與共鳴,傅雷夫婦源源不斷地將國內有價值的藝術資料郵寄給傅聰,也不斷地對傅聰的作品加以評價及指導,更不時地督促傅聰應該到什麼樣的環境去培養自己的藝術靈感……藝術修養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

再次,我們可以感受到傅雷夫婦對傅聰家教之嚴,在很多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傅聰的批評,甚至於對其寫信的字型,甚至於到某一個字,傅雷經常說傅聰的性格和他一樣,就是這樣的性格,需要怎麼樣彌補缺點。還有就是對傅聰人生之路的指引,從其在國外的日常生活,到漸漸長大後的戀愛與婚姻,甚至對從未見面的外國兒媳也納入到教育的範疇中來,從夫婦兩自身的琴瑟合鳴,指導雙方如何互相體諒,從家庭經營過程中的柴米油鹽,到如何精打細算地維持收支平衡,事無鉅細,情意殷殷。在政治上相當敏感的當時,傅雷不但向傅聰通報國內的時局,而且囑咐傅聰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因失言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在書信當中,我們最有感觸的應該是我們並未體會到兩人之間的代溝,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們之間溝通是比較暢快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這個家庭中成員間的信任與平等,每封家書都會給孩子闡明一些道理,指引一些方向,在當時的環境當中,這種父子或母子間的關係並不常見,這種良好的家風也使傅雷夫婦能夠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兄弟二人成為必然。

教養同樣是個積累的過程,它與人成長環境的貧富無關,卻與這個環境中的指引人息息相關,透過家書看傅雷夫婦,我們只能慨嘆其二人的英年早逝,欽佩其二人的錚錚傲骨,也願通過這些家書,能引起我們對家庭教育的反思,讓這些家書,成為指引孩子正確道路的一盞明燈。

傅雷家書讀後感2

《傅雷家書》是著名翻譯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和他妻子朱梅馥(fu四聲)在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書信。這些信件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非常值得家長們閱讀和學習。書中反映了傅雷先生夫婦的教育理念,例如他們尊重孩子的選擇,任何事情都讓兒子自己決定。傅聰準備去蘇聯留學的時候,傅雷先生夫婦只是幫兒子理清了他的處境,去蘇聯的影響,但在關鍵問題上還是等他決定,並不過度表態。傅聰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離不開這種家庭教育。

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這些信除了互通訊息,維繫親情意外,傅雷先生說過他寫這些信主要有4個目的:

一、討論藝術;

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

三、訓練傅聰和傅敏的文筆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

信件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給孩子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他們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所以上述四個目的中,第一個是體現得最多的,在1954年到1958年,即傅聰留洋期間的信中有大量體現。比如如何理解肖邦,莫扎特與貝多芬的問題也在信中大量討論。信中也有對詩詞的討論,比如1955年12月15日的信中就有對《人間詞話》的討論。

第二個也處處有體現,比如在1958年十月七日中,傅雷妻子這樣寫道:一個成了名的藝術家,處處要當心,無意中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呢!這句話寫於傅聰在1957年9月赴京參與文化部的反右活動,並做了調查,接受了批判。不知道這句話對傅聰有多大的幫助,但對我而言也有不小感慨。這句話在任何年代都適合,提醒我們不要因為有點成就就忘乎所以,以為高人一等而忽略甚至做錯了事情。

我最喜歡和佩服的還是傅雷先生願意成為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也是孩子的`良師益友,通過這個鏡子,就能“照出”孩子的各種問題和不足,當父母注意並改正,孩子們自然也能意識到問題並往好的方向發展。這或許正是這本書被譽為家庭教育景點著作的原因。對於年輕的我們而言,閱讀此書在體會一對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不小的啟發,指點我們走好人生的道路。

傅雷家書讀後感3

傅雷於1908年4月7日生於原江蘇省南匯縣,字怒安,號怒庵,著名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中國民主促進會的重要締造者之一,早年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後著有《夢中》等,於19656年9月3日辭世。

《傅雷家書》是傅雷與兒子之間的書信,由傅雷、朱梅馥、傅聰編寫,傅敏編著的書籍。本書體現了作為父親的他對兒子的苦心孤詣,體現了濃濃的父愛,傅雷在疼愛孩子的同時,還不忘對他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全方面的教育和發展。此書貫穿了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一生。怎一個“情”字了得?

的確是為了傅雷的名聲才去讀的這本書,可越讀越不忍放下,漸漸被傅雷的舐犢之情和赤子之心感動。他坐在書齋中,卻無時無刻不跟隨孩子萬水千山的跋涉,苦口婆心的為他講授學習方法,苦心孤詣地鍛鍊他的思維,語重心長地勸他注意身體,嘔心瀝血地為他翻譯藝術著作,寄給他書本,督促他寫信,設身處地,凡事都能從他的角度著想,他彷彿比孩子更能認清國外的形式,更瞭解孩子所處的環境,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能做到如此,支撐他的不是愛那是什麼?

傅雷的教育,是真正的啟發式教育,他盡其所能把自己的經驗都教給孩子,卻不曾用自己的思想去禁錮他。一封封長篇累牘的家書是從每天翻譯日課中擠出來的,同時也讓他養成思考的習慣,另一方面時時刻刻,隨處給他做個警鐘,不論從做人方面,生活細節還是藝術修養,演奏姿態方面,傅雷一直都是傅聰的一面“忠實的鏡子”。

讀傅雷的家書,時常讓我有種聆聽父母師長教導的感覺,或許是每一個孩子都有類似的經歷和問題,都需要開解和引導,於是傅雷家書便成了最好的洗禮,儘管時隔五十年依舊可以從中得到教誨,感悟,豁然開朗,找到正確的人生態度。

手捧《傅雷家書》時而穿梭於文學長廊,欣賞到唐詩宋詞的妙處,懂得李白蘇軾的精神內涵;時而徘徊於音樂之都,聽到貝多芬的抗爭和莫扎特的恬靜;時而遊溯於歷史之河,走過文藝復興時人的覺醒,亦走過巴洛克時的浪漫;時而又來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下,飽覽瑰麗的自然風光,不覺陶醉其中。傅雷讓我們漸漸領悟到古典主義的真諦以及東西方文化的文明共通。

在信中,傅雷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於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

閱讀了傅雷家書,我看出傅雷與傅聰之間除了血肉相連的父子關係,還有人生和藝術上的知音,親密無間的朋友。

傅聰從事音樂工作,因此傅雷談到莫扎特的藝術特色與內心情感的關係,與傅聰交流,循循善誘,感情真摯,放下書,讓人回味無窮:原來學識可以這樣淵博,人格可以這樣偉大,作風可以這樣嚴謹,愛,可以這樣深沉;惟願那封封家書是薪火。

濃濃的且深沉的父愛,苦心孤詣地教導,無不體現傅雷對兒子的器重。“寧天下人負我,毋我負天下人”這便是傅雷對兒子的教導也是對自己一生的寫照,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閱讀一下這本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4

唐朝杜子美曾說過“三個月的戰火之後,一條來自家鄉的訊息抵得上一噸黃金”。當一個人不能親自說話時,家書是一種關心和交談。我知道一個著名的家庭有一本麥家寫的書,名叫《《致兒子的一封信》》。他對青春期兒子的漫無邊際和執著的態度就像一碗只在新年吃的“幸運湯”。它又熱又粘。我也知道《曾國藩家書》是嚴肅而現實的,就像一劑苦藥,它教會了許多孩子和孫輩。《傅雷家書》是求同存異。它具有自然的中國寫書風格。它也有自己的西式風格,範圍廣泛,思想開放。它在情感上是平靜而有尊嚴的,但它傳達了溫暖的情感。

《傅雷家書》記錄了傅聰與父母的家書,父子的人生哲學,朱力做人的方式。母親們關心生活的細節,並在年輕時交流經驗。在這封蘊含著深厚感情和豐富教育智慧的信中,傅雷先生的原則和對生活、藝術和祖國的執著正在流淌出來。

它看起來像一艘精神駁船,傳遞著家庭的高貴品質和紙與短篇故事的長故事。

傅雷先生品格高尚,以身作則。他更注重孩子教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傅雷先生在翻譯英法經典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有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他個人的努力和奉獻。然而,家書中沒有一個詞不在年輕的傅聰灌輸——“奉獻、謙虛、忠誠和簡單”的基本理念。正是因為傅雷以身作則,忘了吃飯睡覺,追求他心目中神祕的文學力量。傅聰也更加努力地練習鋼琴,思考浪漫而富有哲理的肖邦。

傅雷先生和他的大兒子傅聰之間的情感是一種分享和建議教育的方式。他們也是老師和朋友。他們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值得向現代家庭學習。它就像純茶和茶一樣,不沉不浮,彼此靠近,為弘揚民族文化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為社會時尚的進步燃燒自己短暫的生命,稀釋個人利益以實現更大的自我,甚至在最困難的時候,相互鼓勵。傅聰的導師喬迪稱讚傅聰。因為他熱愛祖國,他出色的音樂技巧和天才般的頭腦,註定要為他熱愛的祖國贏得榮譽……”

傅雷先生在為傅聰進行艱苦的音樂訓練時,滲透了父親獨特的愛,這種愛的載體是他愛國、敬業、謙虛、嚴謹的言行。朱在他的書中所提到的先做人、後做藝術家、再做音樂家、再做鋼琴家的人生哲學,就是附在這條又細又美的“雙鯉魚”上的。

傅雷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對家庭的熱愛,對事業的不懈追求,對國家的忠誠,對社會的熱愛,對中華偉大文明的探索,傅雷先生一生無盡的遺憾,是對子孫後代的殷切希望。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能夠利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勢頭,讓自己置身於一個更好的環境中,衝破障礙,向前看!

世界不會因為你的靜止而停止,所以繼承你的夢想,帶著希望的火炬,帶著這艘船的精神力量,繼續航行,新生活的黎明正等待著你的觀察!“裸體的孩子很孤獨,他將創造一個世界。”

傅雷家書讀後感5

在生活細節方面,傅雷先生對於傅聰的要求是極嚴格的。他在1954年8月16日的信中寫到對於傅聰習慣的改進建議,例如“手插在上衣兜裡比插在褲兜裡更無禮貌”,“雙手不拿刀叉時要平放在桌面上”等。結尾,傅雷先生又叮囑道:“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瑣,而要想到一切都是使你更完滿、更受人歡喜!”在譯林版的序中,樓適夷先生回憶傅雷對於孩子幼時的施教:“比方每天同桌進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邊的姿勢,是否妨礙了同席的人,飯菜咀嚼,是否發出喪失禮貌的咀嚼聲。”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時,是從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議,事無鉅細,只為了讓傅聰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以後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傅雷對於孩子的思想精神也極其注重,他曾多次在信中叮囑傅聰。1955年12月9日的信中,傅雷寫道:“唯有把過去的思想包袱一起齊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靜,才能真正心胸開朗的繼續前進。”一個人只有擁有清澈明朗的內心,才能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更自然,才能遵循自己的內心去生活。傅雷先生也曾說過:“心情不穩定,就懶得動筆。”足以見得,他在教育孩子時,總是能發現孩子所處的狀態,並且針對這些教育孩子。傅雷先生的話既具有針對性,卻也具有普遍性。對於我而言,的確,只有把握好心態,有正確的思想,才能成長得更好。

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境況時,傅雷先生也會有所感悟,對於孩子進行教育。在一信中,傅雷先生在參與過中共中央全國宣傳會議,聽取毛主席的報告後,給傅聰寫道:“自己先要鍛鍊的堅強,才不會被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往下拖,才有剩餘的精力對好朋友們喊‘加油加油’。”是的,人當自強為先,只有自身強大以後,才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傅雷先生對於傅聰的教育是極全面的,並不著眼於生活,也從國家的'層面、社會的層面給了他一些啟發。

在傅聰遇到感情方面的困惑時,傅雷先生給了他極重要的觀念。傅雷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本質的善良,天性的溫厚,開闊的胸襟。他並不看重兒媳的家境、學歷等外在條件,只要天性是好的,其他都可以逐漸培養。對於夫妻的相處之道,傅雷曾多次叮囑傅聰和兒媳彌拉,一定要互相尊重這正是感情持久的要素。

傅雷先生的教子之道,是從傅聰的生活裡,從自己的生活裡,或是從他人的評價裡,給予傅聰平實的、細微的卻極重要的建議。天下父母心,都是為了孩子更好,而傅雷先生的這份,更厚重,也更珍重。

傅雷家書讀後感6

一九五六年,傅聰回國度假,為上海音樂會做準備,父子在琴旁切磋。

明眸皓齒,最迷人的是一雙清澈透亮的大眼睛。二十多歲的傅聰爽朗地笑著,右手瀟灑揮離琴鍵半懸在空中,乾淨的白色襯衫襯出他修長的脖頸。仰頭,望向父親。

這麼多年一晃而過,傅先生還是一如往常。嚴肅,甚至不苟言笑。但無論兒子成長到什麼歲數,有過多少遊歷與見解,在他眼裡,他還只是個孩子,只是一個隻身求學異鄉,使他迫切渴望與其書信往來的聰兒。

從未動筆寫過一封家書,更甚,也未曾讀過一篇。《傅雷家書》於我是啟蒙讀本,字裡行間流淌著家庭的細膩與堅強。這部由各個連貫的圖塊拼合而成的漫漫長卷,令人震撼地描繪了四年來一對父母不曾間斷的興奮與焦灼共生的情感。從第一篇,到最後一篇,熾烈燃燒的牽掛之情從未熄滅,它無畏時局的動盪與翹首相盼的煎熬,遠渡重洋,時刻為他鄉學子的一顆赤心蓄柴積薪。細細讀來,更像親手鋪展開一幅畫卷,無論是工筆細描還是潑墨寫意,都入木三分。

印象最深的還是傅聰比賽前後半年中父子的往來書信,兩人幾乎站在對立面上,對彼此的音樂見解持以反駁態度。字面不顯,卻能在筆下窺見一斑。在傅聰對於李赫特盛讚不絕的一箋長信中,不難讀出一個正值人生巔峰輝煌時期的青年幸逢知己的狂熱與惺惺相惜。他的情感就像他的音樂、琴法一樣,像水,江河之水,只滔滔不絕地流出來,完全是自然的,而且是沒有終結的。他寫信,感嘆人心神祕莫測的力量。

或許在讀者看來,那神經敏銳的.血統未嘗不是一次少加思索的情感衝動,但最重擊心靈的還是傅雷在信中深厚而娓娓到來的答覆:

“中國哲學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讓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動聽眾的感情,使他們如醉如狂,哭笑無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排程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一樣不動聲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藝術與人生的最高境界。”

你會發現傅雷一方面和我們的父母一樣,嘮叨、牽掛、敏感、苛求、大事小事都不肯放心,另一方面,他又和絕大部分父母不同,他有著超凡的悟力、淵博的學識、澄明的人生哲學,他不只是詢問、敦促、鼓勵,而是用這一整套豐富的修養來愛和培養自己的孩子。從家國情懷到為人處世細枝末節,竭盡父母職責,表現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道德和良知。

或許教育也是一件難事。傅雷常常懊悔自己對兒子“過於嚴厲而低估其本身水平”的“失敗的教育”,但在這346通家信中,我讀到了作為父親對兒子充分的啟發教育: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是的,傅雷的教育,“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如他本人一樣,如他的妻子一樣,如他的兩個兒子一樣。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家庭濡染”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7

這怕是對現在的我最為受益的一本書了,一封封家書事無鉅細,從彈琴到藝術,從從柴米油鹽到做人,父親傅雷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自己的經驗之談,這無疑是給兒子的一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是給我們讀者的一筆巨大的財富。下面我想分享幾句自己特別特別贊同也也特別特別喜歡的幾句話:"日常生活一亂,精神絕不可能平靜"這對於八年級的我來說是深有同感,卻表達不出,現在看到,才猛然間被點醒。因為每次計劃的不妥當,考試前為複習沒充分擔憂,開學前為作業擔憂,使自己的內心常處於焦慮和不安之中,心裡充斥的也都是負面的情緒,亦是恐慌亦是暴戾,從而影響到了我對父母、朋友的態度,同時手上又戴滿了許許多多的"戒指",這樣一來,如何能解決問題?又像傅雷先生對兒子說的那樣"唯有冷靜與客觀,終能想出最好的辦法。"所以啊,又聯想起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中蘭徹遇到困難時常對自己說的"All is well"不正是這個道理嘛,只有一個人的內心平靜了下來,才能夠理性、客觀地去看待一個問題,才不會被自己的主觀感受所左右,這樣才能找出一個最佳解決方案或是一個成熟的抉擇。書中還有一句話,讓我滿面羞愧,即是"責人太嚴,責己太寬"。這句話彷彿是在我耳邊對我大聲說出的。能夠意識到這點的並改掉這點的人,實在是讓我太為讚佩,因為我平時在生活中與人探討一個問題,也是近日由老師家長提醒,才意識到,我從來都是站在所謂的"上帝視角"來看問題的',把問題想得簡單、片面,又總以絕對的好和壞、對和錯去論述。再來說與人相處方面,我總是將他人的一些細小失誤,冒犯地毫無禮貌地拿來侃侃而談,無限放大他人的缺點,對生活習慣邋遢,有驕傲自大的自己則是無限寬恕。現今總算是認識到這點了,也算是對我現在以後做人的一個進步吧。好多句子都太太喜歡,因為手速不夠哈,再拿最後一句來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這句是傅聰的話,也是很有共鳴,"經過我的觀察,什託姆卡先生的方法也有缺點,而且所有的先生都不夠客觀,不夠"對症下藥"。因此我的看法,最好是自己儘量觀察,吸收對我有益的方法及意見。"這不正合學習是一個道理嘛,我聽過無數的老師的物理課,但從未找到真正一個完全滿意的,都有不足和缺點,但最重要的其實是老師和家長都在主張的要自主學習,自己找到對自己有益的方法,自己對症下藥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傅雷家書讀後感8

看完《傅雷家書》後,我發現這是一本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書。

它摘編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出洋在外並最終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

當要回頭寫讀後感時,我覺得很不容易。因為全書收錄的這些家書,在我看來太深奧了。且我長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根本無法體會到那種相隔萬里時因思念而產生的憂愁和甜蜜。

書信作為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方式,在這裡更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首先,《傅雷家書》讓我瞭解到什麼是細緻入微,無微不至……相信所有讀過家書的讀者對這些特點都深有感觸吧!根據自己很少的經驗,我覺得,之所以能夠如此,都是因為傅雷為孩子總考慮到更多.更細。想要告訴他們一切自己平生所瞭解到的,希望他們能有一個更高的起點,在以後的人生路上能走地更快.更好。

兒子雖然已經長大,但在父親的眼裡,他們永遠是關愛的物件。

他的這些關愛,不光是對兒子幼時的嚴格教育,更有著許多成人後的告誡!“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

其實這是對孩子的愛,並不是對孩子的虐待啊!“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傅雷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苟,“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

可是,我卻認為這也太搞笑了點吧!哪裡有像傅雷這樣的`父親會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我父母就經常說:“黃金條下出好人。”(“黃金條”指的是一種黃色的竹棍)雖然我不贊同父母的說法,但是,傅雷的嚴教確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作為父母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孩子少走怨路。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太陽升起的希望。

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再走一遍,甚至多遍。他們總期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青春期的我們,難道不應該放下逆反的心理,聽從父母的教訓,理解父母的苦心嗎?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都明白父母對我們實行言傳身教的時候是為了我們自己好,為了我們以後的生活更加輕鬆、快樂。可自己到關鍵時刻卻怎麼也平靜不了那一顆浮躁的心。

所以,平時,我們就應該時常抱有理解的態度,要體諒父母的做法。因為父母們是恨鐵不成鋼,畢竟他們的付出才是這世界上最真誠的呀!我想,傅雷大概就是這千千萬萬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親中的一位吧!這本書也只不過是他們的縮影罷了。要真正去體會父愛還得靠我們從生活中尋找….…

傅雷家書讀後感9

《傅雷家書》是關於教育,父子情的著怕;傅聰雖身隔萬里,但父親卻經由過程兒子的信,深切地熟悉兒子,寫下悅耳的信。信中有對兒子學業的指導,更多的是對兒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話佈滿著父愛,蘊通著真理。《傅雷家信》用詞十分樸質,平平的措辭何以使人讀出這麼多器材?我想,很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每小我都不時感到感染著父輩的愛,也支出自己的.愛,對傅雷的家信自然有同感。

但毫不僅限於此,還有,傅雷師長教師因為自己的學識、思惟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分析出深刻但毫不晦澀的事理,從而給人以開導。

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最終成為著名鋼琴大師、傅敏則為英語特級教師,這就是他們先做人、後做學問,獨立思考,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成功體見書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其中貫穿始終,我以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於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係實為一體的思想。在他信中,這種思想都有出現,比如關於去博物館、去森林等建議,便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對我的啟發則是,讀書,不應僅限某某學科。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諸領域都需閱讀。要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廣泛閱讀是有好處的。藉著我鎮讀書活動的東風,自己要變被動讀書為主動讀書,月月讀,日日讀,使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豐富自己知識,提高自己的修養。

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

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關於音樂的見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導外,最記得的就是他告訴傅職,進屋脫大衣時要連絲巾一起拿下來,站立著跟長輩說話時,要身體站直兩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褲袋裡,是很不禮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裡,則更不禮貌。看到這些文字時,我的驚訝甚至大過了我的感動。這是怎樣的一個父親呵這樣的瑣事,也要不遠萬里點點滴滴地寫在信中。

傅雷還是一位嚴慈的父親,他為國人培養出第一位獲得國際聲譽的鋼琴家傅聰。他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家書集一一《傅雷家書》更是膾炙人口,八十年代至今。《傅雷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益於字裡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只有親身閱讀,親身體會,才能感受到文字間的深刻與溫暖,並學習怎樣做人。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古以來,一封封雪片似的家書都飽含著親人間的濃濃情感,在戰場之間來回穿梭。而這本厚厚的《傅雷家書》,又包含著傅雷對兒子的哪些情感呢?

輕輕翻開嶄新的封面,細細品讀,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傅雷夫婦對兩個兒子的愛和期望。不管是對他們藝術方面的諄諄教誨,還是生活上的千叮萬囑,從中我都品味出了濃濃的親情。傅聰出國多年,為了避免他忘記中國的文化傳統,傅雷不間斷地為他寄去一本本中國名著,從《詩經》到《世說新語選》,從《楚辭》到《唐五代宋詞》;他建議兒子每天寫一些中文日記,並堅持要他用中文與自己寫信,就是為了不讓他忘記祖國的漢字;為了讓兒子更好地理解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差異,他用文字耐心地引導兒子,一步一步……他做這些事情,就是為了讓兒子不要忘記:我是龍的傳人,那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的子孫!

和現在許多父母不一樣的是,傅雷和兒子之間不僅僅是父子的關係,更是朋友的關係。他像一個知心者一樣,與兒子天南海北地談:他們談藝術,“理想的藝術總是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即使是慷慨激昂也像夏日的疾風猛雨,好像是天地中必然有的也是世所必然的境界”;他們談婚姻,“古語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話說,'夫婦相敬如賓'。可見只有平靜、含蓄、溫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一句的意義是說,夫婦到後來完全是一種知己朋友的關係,也即是我們所謂的終身伴侶”;他們還談中西方文明的異同,“中國人的理想是追求智慧而不是追求信仰。我們只看見古人提到徹悟,從未以信仰堅定為人生樂事,而這恰恰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幸福”……他希望兒子在國外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人格的'尊嚴和崇高的氣節,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的父親,他對兒子的要求很高,但他同時也在懺悔自己以前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並希望兒子能做得比自己更好。

合上書本,閉上眼睛,平日裡的一幕幕浮現在腦海裡——桌上一碗碗冒著熱氣的菜餚,上學前耳畔的一聲聲叮嚀,也包括父母日漸蒼老的背影……為人父母,他們雖然沒有傅雷夫婦的博學,但他們也在努力讓我們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做人的道理。可是他們對我們的期望,我們又真的像傅雷一樣,理解它們,並努力去完成了嗎?

傅雷家書讀後感11

翻開《傅雷家書》,一封封深情的信映入眼簾,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的感恩之心流入我的心田。

《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與傅聰交流音樂的平臺。正是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傅聰才可以成為一位出色的鋼琴家。而對於自己的嚴厲,傅雷是有些後悔的。他給了傅聰現在的成就,而給他帶來了痛苦的童年,給他的母親以精神上的折磨。見此,我才真正意識到,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在傅聰給傅雷的回信中表示自己的情緒一陣一陣的,有時感覺萬事皆空,有時又開始好好上進,情緒也像週期一般,不會永遠平和自信,也不會永遠停留在低谷,我們對此需要坦然接受,把這些起起伏伏看開一些。每個人都有煩惱,不管在外人看來多麼優秀、多麼有成就,但在自己看來,不同階段的不同煩惱接憧而至。不過心生煩惱只需換一種想法,做好自己的每一天。誰不會像傅聰一樣心情有起有伏呢?

傅雷曾告訴過傅聰:“一個人孤獨了,思想集中,所發的感想都是真情實意”。確實,孤獨才能讓人透徹地回顧自身,深刻地去思考。我是一個說話不過腦子的人,喜歡直來直去,說的話有時也不合適;而當我真正冷靜下來思考時,才會發現自己當時怎樣做才更好。但凡經過思考整理出來的頭緒或者想法都是極真切的,也極耐人尋味。這也讓我學會了做事說話前要多加思考,體會為人處事的藝術。一個人不能永遠活在喧囂之中,而缺乏冷靜思考的.獨處時光。不然,心靈將會蒙塵,生活將變得蒼白。“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仁愛其子,勝於一切。傅雷對孩子灌注的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書中。傅聰在異國他鄉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信中吸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中,好像父母仍在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和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的國家合作,從不做有損國家尊嚴的事。這種愛國的精神,與傅雷在千里之外給他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

樓適夷曾說:“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儘管有時會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難、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齒於人群的絕境,而最後真實的光不能永遠湮滅,還是要為大家所認識,使它的光焰照徹人間,得到它應該得到的尊敬和愛”。想必傅雷一家正是如此。

傅雷家書讀後感12

在暑假,讀了一下《傅雷家書》,字裡行間都充滿著濃厚的愛,一點一滴的灌入孩子的做人、成家之路上。

現今的很多家庭當中,可以達到傅雷家的教育質量的應該少之有少。從書信當中,可以體會到父母與孩子猶如朋友間一般,不是父母擺著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命令孩子,更不是孩子拿出天之驕子的傲氣去敷衍父母。他們是在交流,是在討論與探討,將彼此的'心靈互相交換,這就是他們家的成功所在。

在此,我想起的便是家庭教育問題。相信家庭問題是現在社會上一大受人關注的問題,如何教育好孩子令許多父母增憂不少。現在青少年的成長問題在社會上很火很熱,這些問題經常能在電視、報紙上出現,富二代怎樣怎樣的,少年為買衣服與父爭執以至殺父、少年殺人……這些的出現難道不屬於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嗎?

話雖如此,實辦卻難。父母與孩子的責任都是家庭教育的主導因素。首先,家中的父母與長輩要帶好頭,才能好好去引導孩子。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適度,不能說太重視事業而忽視孩子,就像一些留守兒童一樣,一直與祖父母一起,缺少父母的愛,他們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嗎?另一方面,不要太放縱孩子,該嚴厲時須嚴厲。在物質生活優越的今天,或許父母給孩子的太多,孩子沒見多少風雨,在溫室裡成長,能在外承受風雨嗎?正因如此,一青少年想買衣服而遭父親拒絕,一怒之下殺父;還有富家子弟綁架父親,過程中父親死了。試問這一個個悲劇,父母不需負責嗎?所以,適度去教育孩子是很合理的,把握好了“度”,才是真的好。

孩子也應成熟自己的思想與心理,不能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不能當父母如傭工一般看待,更不能傷害父母。我們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是由父母所養所育才長大成人,我們要學會孝順父母,體諒父母,這樣才能為一個和諧家庭出一分力,在家裡的生活才會快樂。

而我認為彼此之間的溝通是很重要的,像傅雷的家庭一樣。溝通的重要在與聯絡心靈。我認為代溝是現在無法避免的,一代一代在社會的社會背景不同,自然造就不同的一代。像我的父母那樣,文化水平都比較低,年少便到外打工而不是去上學讀書。而有優越物質生活我們,90後文化與數十年前的文化能不有代溝嗎?正因如此,多數的我們才會去找同齡傾訴而不是找父母。所以我們要做的便是打破這代溝,多與父母聊聊天,談天說地,總有一座橋樑能讓我們好好去交流的。

要做到像傅雷一樣去培育孩子,引導他們去走藝術的道路可能是很困難的。但教育一好孩子、乖孩子,少不了父母的點滴心機,將家庭構建好,好好地構建生活,雙方都有責任。

傅雷家書讀後感13

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大約在文字產生後,家書就出現了,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隨著文字語言的逐漸豐富,紙張的發明,家書逐漸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家書都是維繫親情紐帶之一。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裡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為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務。整本家書,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最好闡釋。

傅雷家書給我們瞭解過去歷史,開啟了一扇窗戶,很好地為我們儲存那個時代的記憶,正是由於它的存在,才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闡釋出來,它不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

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行事,還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字裡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麼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為我著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為我考慮,為我打算。傅雷家書中有著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講道理,然而他們總是為我好。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還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書》就是一本苦心孤詣的教育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最適合家長和孩子的閱讀。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較獨特,他是通過書信把真情傳遞給遠方的孩子,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真誠地指導,而且還暗暗透露了對兒子的牽掛和愛。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決定一個孩子的人生,畢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師,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兒子教育成才,讓人讚口不絕。

不錯,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一個優良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適當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國,許多家庭的教育不恰當,家長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不瞭解孩子的情況,沒有正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步入歧途,最後後悔莫及。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家庭暴力,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不但沒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讓孩子變得反叛。用合適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長們應該欣賞這本《傅雷家書》。其實,作為孩子的我們也有必要看看,因為它可以感染我們,讓我們察覺到家長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謝父母,它更讓我們懂得藝術的欣賞,在生活的處事做人,得到正確的指引。

傅雷家書讀後感14

《傅留家書》,它收錄了傅雷在傅聰海外留學期間寄給他的一百多封信,這些信中蘊含著一個普通普通通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與愛,它如潺潺流水,細膩而又深沉。傅雷時時刻刻擔心和關注著傅聰的方方面面,無論是讀書求學、人際交往、生活細節還是感情處理等都盡力運用自己的畢生經驗與知識,指引著年少、涉世未深的傅聰繞過人生道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圈套與陷井。

在讀書求學這一方面,傅雷対傅聰的學業煞費苦心!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法國留學時與之前的自己作對比,言傳身教,說明了“語言以隨時隨地應用的關係”;以煦良雖在談翻譯上極有見解,但真正落筆譯稿時的一塌糊塗為例子,論證了空談理論是設用的,主要是自己動手。他會為兒子的成功而高興——當傅聰通過數月練琴最後取得國際樂壇競賽中的第三名時,他深深地為傅聰感到驕傲,感到自豪,感到喜悅!但大喜過後,他也不忘教導傅聰“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傅雷的信從頭到尾貫穿的最本質的東西就是這個;他也會為兒子感到的矛盾與困難而憂心,去思考,他這樣鼓勵傅聰:“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機蓮勃的明證。”

傅雷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更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自身便有著極高的文學素養和知識底蘊,也正是如此,傅雷從小便對子女要求嚴厲,直至長大,在傅聰國外留學期間,他也希望能儘自己的力量為兒女提供更多幫助。在信裡,他會特地查閱各種資料,拜訪許多專家在樂理知識上為傅聰非常細緻地分析、解說,如在彈琴的技術上——不能機械的把“手”孤立起來。在對藝術的理解上,他說“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當傅雷得知傅聰最近在研究莫扎特和舒伯特,便給他仔仔細細地整理了莫扎特和舒伯特的各種寶貴資料,有他們的生平事蹟、樂曲風格以及作曲特點,還有深遠的意義等等,有時,他還會附上其它音樂家的'資料,如貝多芬的作曲風格及經歷,用作對比,以便傅聰更加方便、迅捷地理解。從那一篇篇音樂筆記中,能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傅雷對於孩子的愛與用心。

傅雷在傅聰的生活中擔當著“親人”“老師”,有時也會成為“朋友”“知己”,他從不在對待孩子時端著父親的架子,更多的是謙虛和藹的態度,從他與兒子的交談便能屢屢感受到,他經常在交代完一些事情或感受和看法後,都會寫“你覺得呢?”“關於上述各點,我很想聽聽你的意見”“你覺得如何?”……

傅雷用自己的耐心、細心、虛心與畢生所得的經驗和知識數導著傅聰,最終他成功了,以他獨有的方式,培養出了一枚冉冉升起的新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