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哨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3.64K

陳益的《麥哨》通過講述農村孩子做遊戲、幹活等,告訴我們農村生活的美妙,下面是聘才網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麥哨讀後感,歡迎閱讀

麥哨讀後感

麥哨讀後感(一)

今天,我讀了麥哨這篇關於鄉村裡的孩子做遊戲的文章,文中小孩子玩的遊戲不僅多,還非常有趣。他們和我們城裡的孩子不同,吃得沒我們好,衣服比我們少,很簡樸。但他們卻過得比我們快樂。鄉下有樹有野果,真特別。

他們幹活也有很多的樂趣,一邊幹活一邊玩,什麼摔跤啊,翻跟斗啊,玩豎蜻蜓啦,太有趣了。玩累了還有很多野果可以吃,真特別!我從來沒吃過野果,好像也嘗一嘗啊。

文中還寫了很多美麗的田園風景,如田野里長了許多花兒,各種各樣的,有金色的油菜花,有雪白的蘿蔔花,黑白相間的蠶豆花,好多花,我見都沒見過。湖邊的草又肥又嫩,男孩子都去那裡玩,翻跟頭,豎蜻蜓,還玩蟋蟀。真是太幸福了,因為那裡的草地柔軟又有彈性,比城裡我們這裡的墊子還要強,而且不用買,純天然。

鄉下多好啊,空氣多麼新鮮,風景又好,真是個好地方啊!

麥哨讀後感(二)

俗話說得好:“竹外挑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鄉下是個美麗、又樸素的地方,那一條條用泥巴做成的鄉間小路,那一片片金黃色的麥浪,那一幢幢黑白相間的屋子,時不時會看到嫋嫋升起的炊煙,那是多麼的溫暖……而鄉村裡那可愛、淘氣的孩子,更是令人喜愛!

“嗚卟,嗚卟,嗚……”鄉下孩子在田野裡吹響著,那聲音時而悠遠,時而綿長,時而歡快,時而柔美。那些孩子穿著繡花兜肚兒,在湖邊那又肥又柔軟的青草坡上玩耍。有的像一隻靈活的小松鼠一樣在草坪上打滾;有的像一顆小樹一樣,倒立在草坪上,真厲害;還有幾個強壯的淘氣男孩在一起玩摔跤……湖邊迴盪著他們快樂的笑聲,孩子的季節是有趣的!

孩子的季節是歡樂的:紅紅的小臉上沾滿了汗珠,綠綠的`草地和嫩黃的麥子襯托著孩子紅紅的臉,彷彿顯得更加親切!玩累了,喊渴了,大夥兒就一起來收集“茅茅針”,放入嘴中一嚼,那甘甜和清涼從舌尖,淌入心窩,那種感覺是多麼爽快,那麼幸福!

鄉間孩子在田野中無拘無束地奔跑著,玩耍著pincai。聽,他們那甜美的哨音盪漾在鄉間小路上;看,那些孩子在湖畔旁玩的那麼歡快!孩子的季節是自由的!

鄉下那景色美麗親切,鄉下那孩子淳樸、可愛,鄉下那麥哨活潑自然。我喜歡鄉下的自然景色,更喜愛那“嗚卟,嗚卟”的麥哨聲!

麥哨讀後感(三)

麥哨是國小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描寫田園風光及生活的閱讀課文。李老師為我們上了這堂課,聽後感觸很深。

我要講的是“如何在欣賞美、感悟美的基礎上去積累美”。李老師很成功的為我們上了一堂文字優美的散文課。這篇課文很美,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都透著美。所以這類課文如果把握不當,會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但李老師有層次、有詳略,運用圖片、音樂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去讀,去悟,去感受,從學生朗讀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學的很不錯,體會到了這種美。那欣賞了美麗的畫面,感悟了優美的語言文字,如何去消化、吸收,讓本課所學融入到自己的語文學習中來呢?李老師恰當的運用了寫,讀寫結合,這些都非常好。但,畢竟一片好文章,每個個體的感悟能力有差異,基礎有不同,我認為如果在寫之前融入積累更會錦上添花。積累是創新的前提,新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有較豐富的積累;擴大知識面,增加閱讀量;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進行字、詞等知識的積累就是集“米”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

人們認為:語文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死去活來”的過程。其實“死去”的過程就是大量記憶、積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藉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最終翻出新意。日常的積累越豐富,我們就越能汲取知識的養料,在運用中便會“心有靈犀”“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是“死去活來”之“活來”——創新過程。因此,作為教師,應清楚地認識積累和創新的關係,大膽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積累。當堂課背一背,背誦文字優美的一段或一句;寫一寫,選擇文字優美的詞句寫在積累本上……這樣會為學生從學到用架起一座橋樑,從而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

麥哨讀後感(四)

《麥哨》,開始一聽到這個題目時,我以為是一個人在賣哨子呢。可是當我看到課題時,才發現原來是麥子的麥啊!我最喜歡課文的5、6自然段,真想去那柔軟而有彈性的草地上躺一躺,一定比我們睡覺的床要舒服得多;更想到那嘗一下“茅茅針”。課文還說那“茅茅針”放到嘴裡嚼一嚼,吮一吮,就有一股甘甜清涼的味道直沁肺腑,那味道一定比我們這裡的飲料好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