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實用】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後感【實用】

《論語》讀後感 篇1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

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是儒家學派的建立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論語》這本書流傳至今,歷經了20xx多年。我不由得大吃一驚,心想:歷經兩千多年的書,想必也有它的獨特之處吧,要不然它也不會這麼著名。

我又一次翻開書,開始細細的品味了。我看見論語上有這麼一句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是啊,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短處,反之,每個人也都有長處。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並且改正自己的缺點,使自己更進一步。我忽然想到了五年級時,我們班裡有幾個人寫的字蠻漂亮的,我十分羨慕,就有時候會去練練字,但是沒過兩個月就漸漸淡忘了,後來索性就不練了。

直到六年級下冊時,我才又下定決心練字了,因為雖然不算特別難看,可是有時候考試時會因為寫的不清楚而白白扣分。我就慢慢地開始把字形矯正過來,可是寫那些字的時候特別費力,常常寫了一會兒就手痠的要命,但是我每當這時候,就會想起別人那好看的字,暗暗鼓勵自己,漸漸地,漸漸地,我寫的時候就越來越順手了。

《論語》讀後感 篇2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

《論語》中有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為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畢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為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為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外,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止,是知也。"孔子向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

2、"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教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

3、"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

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讀後感 篇3

書,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是不呆估量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

自小就執著於看書的我讀的書已經不計其數,書使我受益匪淺,每一本書都讓我印象深刻,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屬《論語》了。

《論語》作為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駭、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有二十篇,其中讓我體會最深的是為政篇中的“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這句話告訴我們:我們要聽各種意見,把覺得懷疑的地方避開,謹慎說出多餘的,才能少犯錯誤,日後才不會後悔。在生活中也不要誇誇其談,應該三思而後行。

《論語》是我的一位好友,它讓我懂得人生中的一些為人處事。《論語》總是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我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讓我明白失敗的緣由,重新找回自信,並且走向成功之路。

《論語》這本書帶我走進知識的殿堂,讓我懂得了對美的追求,讓我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的孔子。《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論語》這本書讓我們懂得學習是最重要的,但學習首先要培養興趣,其次也需要正確的方法,當然還需要持之以恆的動力。不僅僅包括學習這方面,《論語》中還講到孝道、道德……

讀《論語》使我受益無窮。今後我會更加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千年經典,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讓我與經典繼續相約吧!

《論語》讀後感 篇4

論語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語錄,講述的是孔子與其弟子或一些官員的對話,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明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的意思思是說:學完了再去複習,不讓人開心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快樂嗎?人不知我而我卻不生氣,不是君子嗎?看了這段話,我想到了明朝的劉大夏。

小時候的劉大夏十分聰明,對孫子兵法更是情有獨鍾。看了一遍又一遍,總是愛不釋手。他告訴別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學而時習之’的教誨,十分高興。”劉大夏當上官後,他的同窗來找他敘舊。劉大夏擺了一桌酒席,對同窗說:“唉,自我當官後,也只有遠方來的你讓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劉大夏在路上遇到一個醉漢,官兵大喝:"劉大人出巡,讓道讓道!”醉漢說:“什……什麼劉……劉大人啊?”官兵說:“就是劉大夏劉大人!”醉漢說:“沒聽……聽說過……過這玩……意。”劉大夏見狀說:“算了算了,繞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話說,劉大夏的這種行為就是君子所為。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我們一開始觀察人,正如孔子所說,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為人處事。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才知道,要真正瞭解一個人,聽了他說的話之後,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樣才能真正瞭解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讀了《論語》之後,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多讀經典著作,才能令我們的思維更敏捷,視野更開闊,做事更合理,才能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不斷自勉,少走彎路。才能讓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為規範。

《論語》讀後感 篇5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二十個篇章,言簡意賅而又面面俱到地講述了人世之道。

《論語》的學而第一篇中,我記憶猶新的是這句: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白話文的說法就是:花言巧語,一副討好別人的臉色,這種人很少有仁慈的。

細想之下,與現實生活非常貼切。這些人,之所以討好他人,無非是看在那個人的地位、權利與金錢上,希望這樣的虛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讚許,使自己在烏合之眾中脫穎而出,得到官職、金錢與權勢。如果所討好的人失去了金錢,失去了各種權利,這種偽君子就會翻臉不認人,將原先不能稱之為交情的“交情”一筆勾銷,絕口不提。就算原先被討好的人問起,也只會被很不耐煩地打發走。這時,後悔、憤怒都因為金錢與地位的失去而喪失了發洩的權利。

花言巧語的人,通常都心懷鬼胎。真心的讚美不需要過於華麗的詞藻。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用關係登上高位,再用言語迷惑當時的上級,討的歡心,再借此關係高升……如此迴圈。這類人,在社會上,更確切地說是在職場上早已數不勝數。

在生活上,這類偽君子也不算少。一些小販,為了推銷不合格的商品,除了誇大商品的功效外,還會百般討好客人:事業有成、學習進步、身體健康、萬壽無疆、萬事如意……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滿臉堆笑。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讓顧客盛情難約,不由自主地掏錢買下。等到發現商品的劣質後,十有八九,小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個真實的人,杜絕虛偽。腳踏實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換來的一切。無論如何,都問心無愧。

《論語》讀後感 篇6

時而不得不感嘆孔老夫子的偉大,從時間維度上來看,千百年來儒學依然歷久彌新,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從空間維度來看,儒學從中國傳播到亞洲,甚至世界各地。《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和學生言行的一本著作,總有幾句讓人過目不忘:“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孔夫子求學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是孔子的這種謙遜的態度難能可貴,孔子的學問遠遠高於常人之上,然而對待學問仍然虛心以待之,不驕不躁,踏實向他人求學。如今,我們很容易學到一些知識,遂便沾沾自喜,便不再繼續深入鑽研了,所以對知識的理解更容易處於冰山一角的階段,成為不了大學者,大科學家又能怪誰呢?要不然,也有這樣的一群人,學到一點知識就四處誇耀,掌握這些皮毛知識變成了自己炫耀的資本,殊不知自己所炫的學問早已成為陳年俗套,真理已經變成了謬誤,經常成為人們的茶餘飯後的笑料。可笑乎,這種求學的態度實則不端啊!

其二,求學的途中需要用辯證的思維進行有效的選擇。對於善的內容,用進行摘取加以學習;對於不善的'內容,自己要自我剔除。知識作為一箇中性詞,自然要對知識採用一個辯證的思維去對待,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學習。在如今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有數以億計的資訊在網際網路傳播,質量也是良莠不齊,謹慎選擇,辯證對待,從中汲取營養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

其三,師從何人?曰:善人也。顯而易見,孔子是嚮往善的,這裡所屬的善當然不僅僅侷限於善良,而是指一切積極美好向上的人。換言之,這種人是沒有年齡,性別,地區差異,社會階級等等之分的。只要他/她有好的一面,我就理應謙虛求學。這點與韓愈“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謀而合,隱約可以窺見孔子在求學方面的平等思想。

故而,求學要謙之,辨之,善之。

《論語》讀後感 篇7

從小就背的朗朗上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當時只是背誦,現在再來看,這一小段話蘊含著許多道理。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對於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就注意改正,如果沒有,就要加以防備。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

上學時,每天都會接受新的知識。不會複習的'我每次都在考試中失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除了學會溫習之前的知識,還要知道怎麼學。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現在學習知識,都是自滿的,自認為良好,事實上,並沒有學到許多知識。學知識要做到虛心求教,在學習上精益求精,不斷完善,全方位汲取營養。

生活中,在不同地方當不同的角色,就要做一些應當做的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父母面前就孝敬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後,還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先知道孝敬父母,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學習在第二位。

講到孝,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他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論語》讀後感 篇8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南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並彙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大家別以為,孔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因為我想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我從書中得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宣揚一宗剛整的人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已成仁。”孔子的思想中的精髓已成為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一箇中學生,我們也應學習古人的精神傳揚仁愛,不是嗎?

《論語》讀後感 篇9

《論語》真的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謂是受益匪淺。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同時,它還是我童年時期最早接觸《論語》時最開始學到的一章,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

孔子說:“學習要按一定的時間複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拜訪,這不是很高興的事情嗎?人們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是很君子的行為嗎?”

說實話,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幾千年前的時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為止通用了幾千年還沒有錯的道理。就比如說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我現在剛剛進入國中學習,聽到最多的'話就無非是“複習”了。

無論是哪一樣學科,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定期複習,這樣才能牢記在心。第二句話也是正確的,對待朋友就要真誠、真切,朋友好心來拜訪你,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熱心迎接。

第三句話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們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雖然我也做不到那麼好,但我會去嘗試,去一點點接近那種境界。這三句話無不體現出孔子的智慧。

當然,這只是《論語》這本鉅著中的一小則文章,還有更大的奧祕蘊藏在其中,等著我們去探索、學習。

《論語》真是一本充滿了先人智慧的書本,它對你、對我都會有巨大的改變作用,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後,讓我們一起閱讀《論語》吧!

《論語》讀後感 篇1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就要多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論語》這本書主要是由他的弟子記錄了孔子的思想及言行而流傳於世的。在我五年級的時候,爸爸就要求我讀《論語》這本書了。

《論語》這本書,教給我許多為人處世的方法。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就是說有三種朋友有利於你,也有三種朋友不利於你。正直,誠實,見多識廣的朋友有利於你,拍馬屁,兩面派,誇誇其談的朋友不利於你。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交對我們有利的朋友,交了好朋友可以彌補我們的缺點,做得不足的地方,可以有好朋友指正,同時朋友有困難,也要伸出援助之手,這樣才可以交到真正的朋友。但交了損友,他不僅使你變得跟他一樣壞,甚至可以使你變得更壞。對這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

學習,是我們國小生的主要任務,“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死讀書而不會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不解,最終一無所獲。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既要勤於學習,又要善於思考,不死讀書,把書讀活。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一些知識後,再反覆地溫習,總會有新的發現,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更多的收穫,甚至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論語》這部書是道德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要深入地瞭解這部書,學會放棄,學會寬容,學會捨得,學會立志,這也是孔子所要傳達的思想。學了這部書,我受益良多,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學會了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提高素質。

《論語》讀後感 篇11

我讀了《論語》後,我知道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的意思是說:“學的知識要時常去複習的,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呢!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放學回家後從來都會自覺去複習,總以為自己腦子聰明,很輕鬆地在課堂上就能把這些知識全部記住。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段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我的作業和試卷,才發現我學的知識很多都沒有鞏固,有印象的東西並不多。在離段考的前幾天裡,為了能考出優秀的成績,我被迫每天晚上“開夜車”很辛苦地補缺補漏到深夜,熬到眼睛變成“熊貓眼”。導致嚴重睡眠不夠,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學遲到,耽誤上課。即使是這樣,加班加點還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記牢。後來在段考時我果然吃了大虧,雖然很努力,但是考得並不理想,語文才80分。後來讀了《論語》之後,我開始學會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學會了每天晚上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不知不覺記得牢固了,學習變輕鬆了,期考成績竟然提高到了90幾分,我別提多高興啦!《論語》教會了我一個絕好的學習方法,使我學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意思說:“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侷促憂愁。”記得小時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想一個人獨佔。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後,我主動地把牛奶拿出來和姐姐分享。媽媽也表揚我大方。《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從此以後我做事光明磊落,越來越有君子之風。

《論語》教會我的做學問、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終身受用!這便是我讀《論語》的寶貴收穫。

《論語》讀後感 篇12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

《論語》的原文都是文言文讀起來很吃力,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我只讀懂了一些。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一句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曾子殺豬的故事。這個故事講了:孔子有個學生叫曾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妻子就哄他說:“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燉肉吃。”妻子回來,見曾子正磨刀霍霍準備殺豬,趕忙阻攔說;“你怎麼,你真的要殺豬給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認真地說:“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影響,我們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他果真把豬殺了。這個故事中的曾子很誠信,雖然兒子可能忘了,但是也要說話算話,不能撒謊。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像曾子學習,誠實守信。有一次,我答應吳彥容下星期一給她一些紙,一回到家,我就把這些紙放到包裡,以防忘記。星期一,當我把一些紙給她是,她說:“哦喲!我已經忘了,你還記得啊!”我說:“當然!我答應過你,就一定要做到!”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成為一位講誠信、說話算話的人!

《論語》讀後感 篇13

《論語》,一篇充滿高尚的文章。今天,我們讀著讀著眼前彷彿出現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開國丞相趙曾說:“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這句話道出了論語在修身治國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翻開第一頁,就看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它的意思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溫習以前的知識,這難道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了,這那難道不是非常高興的事情嗎?如果有人不理解我,我卻並不怨恨,這樣的人難道不算是君子嗎?“孔子說得真對!求知自得其樂,交友衷心喜悅,懷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我喜歡讀書,讀書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自從我有點閱讀能力起,書就對我有強大的吸引力。要是碰到一本好書,它就能影響人的一生。我們在閱讀時候會將書中的人物的思想行為和自己的思想行為作比較,從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素質。俗話說得好,“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可想而知,書有多大的作用!知識豐富了,就能擁有寬廣的胸懷。

就如我讀《論語》學而這一部份就使我受益無窮,增長了知識。我們應該多讀書。

一本書上層說過,孔子。一個20xx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的先進,那麼貼切,何以想象《論語》這本書卻通知了中國近二十一個世紀。

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說的`話綜合在一起,寫下了這篇文章,他所說的不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還有學習的好處和如何學習。

我喜歡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這句話所要表達中的一樣,可我們現在的社會,卻連這一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個創下無數輝煌的學家,現在卻已成了一個歷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