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和兩位數(進位)》聽課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8W

自己教學了高年級,難得去聽一年級的課,又是新教材,所以對所教內容該如何教不太清楚,聽了陳老師一節精心打磨的《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參考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以高年級老師的角度剖析這節課。

《兩位數和兩位數(進位)》聽課有感

出示主題圖後,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後列式解答:34+16,學生直介面答出“等於50”,這個並不是一部分學生的突出能力,而是大部分學生的已有知識的積累,所以在提出驗證要求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已經學習過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所以能說出“34+6=40,16比6多一個10,所以34+16=50”這樣的思路,學生能說出50,必然有他自己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當學生說可能是40時,有學生非常肯定地說是50。可見,在教學中,學生不是被動地學,而是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方法。此外,在驗證環節,小棒和計數器是學生可選的兩種驗證工具,而不是兩個必然經歷的過程,因此在我看來,教師可以用小棒和計數器以小組為單位分發給學生,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學具,在交流過程中,可以讓小組推薦學生代表上來講述自己的驗證過程,並說明為什麼。

在小結計算法則時,陳老師用貼上的方式貼出幫助學生記憶的紙條:“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滿10,要向十位進1”。本節課並非是一堂學習豎式的起始課,學生已經有寫兩位數加兩位數豎式的經驗,所以能自己歸納到“相同數位要對齊”,所以教師沒必要還要貼出“個位和個位對齊,十位和十位對齊”,在這些話中,最重要的“個位相加滿10,要向十位進1”給學生展示並讀一讀才有一些意義。

整節課中,陳教師很注重學生來說計算過程,從說“個位4+6=10,進1寫0”到“十位3+1+進位1等於5,寫5”全體跟老師說,自己說,指名說,請學生上黑板領說,形式多樣。但總讓我感覺個別說多了,而練習交流中說少了,讓學生在小組中根據自己做地說,理論與實踐聯絡比單純的記計演算法則有用的多。而這節課中不知道是我自己沒記清還是陳老師沒提到“為什麼個位滿10時要在十位和個位之間寫個小‘1’?”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告訴學生這樣做,還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這樣做。

學生不是容器,我們的教也不是一味的給學生知識,而是與學生交流,引導他們在思維中發現知識,最終在他的頭腦中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