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翠鳥》聽課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7W

老伴從超市給小孫女買了一把兒童掃帚。這掃帚設計得挺有趣:棕毛的寬柄上畫了“小丑”的眼睛、嘴巴,下面的棕毛便自然成了“小丑”的一大把鬍子。別說孩子喜歡,就連我們大人看了也忍俊不禁。也許是愛屋及烏吧,用這把掃帚掃地便成了小孫女最感愉快勞動

教師《翠鳥》聽課有感

我真佩服廠家的聰明,他們懂得兒童的心理,所以設計出的產品贏得了兒童的喜愛。這事觸發了我的聯想。其實,我們國小老師跟兒童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我們幾乎天天要給他們上課,天天跟他們生活在一起。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讓孩子們喜歡、讓孩子們感興趣呢?

於永正老師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比如他教《翠鳥》,就不是按照常規死板地分析課文,而是讓兒童當翠鳥,老師當世界綠色和平組織成員,來採訪翠鳥王國的小公民。老師說:“我是世界綠色和平組織成員,我特意來採訪你們,打算寫一篇有關翠鳥的報道,讓大家都來保護你們,不傷害你們。你們的聲音多麼好聽!”小朋友禁不住嘰嘰喳喳地叫起來。“聽說你們又叫叼魚郎,誰能介紹一下你們是怎麼捕魚的嗎?”“怎麼能證明你們飛得快呢?”“你們的家住在哪裡呀?”“你們的家這麼小,我想去你們家作客,怎麼進得去呢?”“這兒有一篇現成的報道,可是我看不懂中文,只能聽得懂,誰能讀給我聽聽?”這樣換了個角度來教,小朋友好像進入了一個童話世界,感受到童心童趣,領略到翠鳥王國的美妙與神祕,個個學得興致勃勃。這種形式,在大人可能覺得沒意思,可在孩子卻覺得挺有意思。我以為這就是“適合兒童特點的教學策略”。過去我們在認識上形成一個定勢,似乎讓學生理解課文就只有講解分析這一個辦法,其實幫助學生--尤其是國小生--感受課文的方式方法應是不拘一格的。只要我們充分地發揮創造性,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就能營造出完美的課堂、生動活潑的課堂,取得教學的成功。

物理學上有個“共振”原理:當外力的振動節拍和物體本身的'固有頻率的節拍相同或相近時,物體就會產生強烈的振動。課堂中的師生對話是與此相似的。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教師就得使自己的“振動節拍”和學生“本身的固有頻率的節拍”相同或相近。換句話說,教師在選擇教學策略時必須尊重兒童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從而在教師和學生的心靈之間組成一種“相似的和諧的振動”。

不少人問:於老師在教學上取得成功有什麼祕訣?其實答案很簡單,這就是以自己的愛心與智慧,努力去追求師生間“相似的和諧的振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