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特色小吃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4W

福州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南國地方特色,尤以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在烹飪界獨樹一幟。以福州菜餚為代表的閩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

福州特色小吃

八寶芋泥

以芋頭烹製的芋泥,以獨特的味道而膾炙人口。原料可選:竹芋、紅芋、猴頭芋等,但以檳榔芋最佳。將芋頭蒸熟,去皮碾壓為泥,拌上豬油、白糖、香料、芝麻等在旺火熱鍋上翻攪均勻後裝入盆中,並用紅棗、山揸熟蓮子、冬瓜糖等在芋泥面上裝飾太極圖案,淋上一層熟豬油,上籠用旺火蒸熟透即可上席,此菜香郁甜潤,細膩可後,是閩菜的傳統甜食之一。每當宴席接近尾聲時,上的最後一道“壓軸”菜,通常都是芋泥。傳說1839年林則徐在廣州督辦禁菸時,洋人曾設宴以外國人不知冰淇淋(冰冷而冒氣)吃法而奚落中方代表。事後林則徐也備盛宴回請,幾道冷盤過後端上芋泥(溫度很高但不冒七),洋人不知芋泥為何物舀起來就吃,滿嘴燙的哇哇直叫。林則徐風趣地說:“這是中國福州名菜八寶芋泥”

魚丸

選用鯊魚、鰻魚或淡水魚剁茸加薯粉攪拌作外皮,再包以豬瘦肉或蝦等餡心,捏成丸狀食物,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沒有魚丸不成席”,從這句俗語中便可知福州人魚丸的偏愛了。

蠣餅

做法是選用大米、黃豆浸泡後磨槳作皮,以海蠣肉、豬瘦肉、芹菜等調成餡馬蹄表感特製的長柄瓢勺將漿餅放入滾開的油鍋炸制而成。成品為圓形,殼酥香,餡味葷鮮美,可單獨食用,也可作下粥小菜。若與鼎邊糊同吃,一干一稀,一個味濃一個清淡,別有風味。

鼎邊糊

福州市民常用的早點。在鐵鍋裡盛著蛤、香菇、蝦米、蔥、黃花菜及配料熬成的清湯,用火燒著,待鐵鍋上方四周烤熱後抹上花生油,再將預先備好的濃米漿均勻潑在內緣四周,烘乾後鏟入湯中,稍煮片刻即成,食之軟嫩清香。福州人幾乎家家都會做鼎邊糊,早晚街頭巷尾到處都是鼎邊糊小吃攤。1961年朱德在福州品嚐鼎邊糊說,這麼簡單的原料,這麼簡單的製作,這麼簡化的食法,卻有這麼引人的魅力,真叫人嘗後難以忘懷。

光餅

用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的'餅類食物,直徑約6釐米,中間帶有穿孔,食之清香可口。相傳明嘉靖年間,福建沿海倭寇猖獗;戚繼光奉旨率戚家軍入閩抗倭,戰事不斷。為適應行軍作戰需要,老百姓發明以麵粉為原料製成製成一種中間帶孔的餅,用滷鹹草串起來,掛在戚家軍將士的脖子上,隨時食用,既節省埋鍋做飯時間,又避免炊煙外冒洩露軍情。福州人吃光餅有諸多花樣,有將炒乾的海苔菜夾在餅中再加上酸辣佐料的苔菜餅,有夾青菜“雪裡紅”的辣菜餅,有夾紅糟三層豬肉或米粉肉的夾肉餅等等。如今福州人宴桌上也擺上了光餅。

春捲

又名春餅。據載,宋代人制法是將米磨漿製成薄餅,以菜肉為餡,包成捲筒形,既當飯又當菜。現在春捲皮以改用麵粉製作,餡一般可用豆芽、韭菜、豆腐乾,有的還放上肉絲、筍絲、蔥花等,更有用海蠣、蝦仁、冬菇、韭黃等製成。春捲用微火油炸呈金黃色,外酥內嫩,有稱“炸春”。

線面

以精麵粉為原料,輔以精鹽、茹粉、食油等手工拉制晾乾後而成。線面粗細0.7毫米以內,有的能用1斤麵粉製成6米長的線面近1000根。福州線面具有煮時不糊,柔韌滑潤,咀不粘齒,牽絲縷縷等特點。煮食方便簡單,將線面投入沸水鍋中,待線面上浮後撈起,倒入燉好的羊肉、雞肉、或豬上排湯中,調些福建老酒、蔥花等,芬香味美。福州風俗,過生日要吃線面加上2個鴨蛋,稱“太平面”,寓意平安長壽。

蔥肉餅

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以麵粉為主料,以豬肥膘肉、蔥花、生芝麻為輔料製成的一種烤爐酥餅。做法是:把麵粉揉成餅皮,肥膘肉丁用白醬油、味精、精鹽、五香粉或椒鹽、胡椒粉等佐料醃醉做成餡料,包餡時塞進大把蔥花,餅面上撒入生芝麻,貼爐烘熟。 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中還有一種叫蝦乾肉餅,製法與蔥肉餅相似,形狀大小與光餅相同,加蝦乾碎、肉丁、椒鹽等為餡,貼爐烤制而成,香酥可口,已有三四百年曆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