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調查報告範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1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城鄉調查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城鄉調查報告範文

城鄉調查報告範文1

自加快新農村建設以來,中央到地方制定了很多惠農措施,農民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尤其是肉產品價格節節攀升,儘管屠宰、銷售等環節都分得了利益,農民也從中得到了實惠,但是不斷髮生的豬病、雞病等也使農民的憂鬱不斷加深,在抵禦風險面前顯得特別脆弱的農民極需得到畜牧獸醫的大力指導和支援,然而,事實上由於多方面原因,農民這一期盼常常得不到落實。

一、龍山鎮城鄉畜牧獸醫隊伍的現狀

(一)人數及職稱情況:

全鎮現有鎮農業服務中心一個,負責畜牧獸醫工作的有六人,(其中本專業人員4人),村級畜牧獸醫室16個,( 13個村級獸醫),防疫員工資每月100元補助。

(二)學歷狀況

村級獸醫人員中專13人,鄉鎮人員中大專文憑5人(非專業1人),中專1人(非專業1人)。

(三)年齡結構:

村級獸醫13人中,40歲以下6人,40—50歲6人,50歲以上1人;鄉鎮6人中14人,40—50歲5人,50歲以上1人,無40歲以下技術幹部。

二、目前養殖戶對畜牧獸醫隊伍的需求

一是由於現在雞鴨豬牛等動物及其產品大幅度漲價,極大的調動了農民養殖的積極性,農民對畜牧獸醫技術需求、防疫要求大。

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央國發〔2012〕2號檔案的出臺,助農增收已成為時代的主題,畜牧業的發展也成廣大農村增收的熱點。

三、目前龍山鎮城鄉畜牧獸醫隊伍存在的問題

畜牧獸醫人員是農村動物防疫體系中的最重要的成員,它不僅擔負著轄區內的動物強制免疫的監督實施任務,還依法承擔著動物和動物產品檢疫、動物疫情調查、監測、獸藥監督管理等工作,同時還承擔畜牧、飼料等公益性職能,目前龍山鎮城鄉畜牧獸醫隊伍存在如下的問題。

一是龍山鎮1991年拆區並鄉後從原來的5個行政村增至16個行政村,農戶增至4000餘戶。鎮農業服務中心畜牧獸醫技術幹部是直接面對農戶的前線人員。但是,在職畜牧獸醫幹部無40歲以下技術人員,防疫、檢疫、出診、品改、草地、漁業等等工作壓在身上,很難兼顧抓好工作,特別是當前畜牧示範點不斷增加,農戶要求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就越顯我們的鄉鎮畜牧獸醫力量不足。

二是人員的構成是在建立畜牧獸醫局時有些人員是從其他專業轉移過來的,沒有專業資格,無專業技術,只能做一些服務宣傳工作或者防疫工作,在技術上無法給農民以更多的指導。

三是遊醫(畜牧獸醫)在鄉間流串,他們根據傳統經驗有一定的疫病治療手段和方法,農民為圖方便常常找遊醫為牲畜醫病,但是由於這些遊醫的方法沒有科學的論證,時常解決不了關鍵問題。

四、提高鎮村畜牧獸醫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畜牧獸醫人員是城鄉動物防疫體系的基石,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最終必須落實於這塊基石上。如果體制改革只停留在建立健全工作機構這一層面上,不加強畜牧獸醫人員的管理培養,就會是懸空,就會失去根基,就無法真正穩定和強化基層動物防疫體系,提高畜牧獸醫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顯得十分重要。針對城鄉畜牧獸醫隊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畜牧獸醫隊伍建設。

1、嚴格畜牧獸醫人員准入。制止非專業人員進入畜牧獸醫技術隊伍,讓本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城鄉畜牧獸醫隊伍裡,提高專業隊伍素質。

2、加強鎮村畜牧獸醫隊伍人員的.技術培訓。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定期組織鎮村畜牧獸醫隊伍人員外出參觀考察,學習經驗好做法,加以改進後作推廣。加強與上級業務相關部門的溝通、交流和合作,互通訊息,相互協作,使鎮村畜牧獸醫隊伍人員的眼界更開闊,資訊更靈通,觀念更創新,服務更全面,在既定人員編制無法短期內改變的情況下,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畜牧獸醫技術培訓班,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定期在業務技術、政策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培訓,使非專業人員由外行變內行,專業人員技術不斷提高。

3、建機立制,嚴格獎懲。建立幹部考核機制,用制度管人,用機制激勵人,讓會幹事,肯幹事的人有幹事創業的平臺,嚴格獎勤罰懶制度,對不勝任本職工作的人員作待崗學習培訓,逐步提高在職畜牧獸醫隊伍的綜合業務素質,更好服務和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城鄉調查報告範文2

隨著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不斷推進,鄉鎮城鎮化擴張,工業集中區推進,鄉鎮面貌一新的背後是大量耕地被蠶食,耕地面積銳減;現行貨幣政策安置方式無法解決失地農民後顧之憂,失地農民生存難以為繼;一些地方農村土地流轉不暢,要地農民呼聲與日俱增,引發深層次矛盾,諸多問題亟待關注和解決。總之,解決城鄉統籌過程中的農地問題是農村發展的基本問題,對探索農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轉;保護耕地,解決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切實維護廣大群眾合法利益大有裨益。

一、存在問題

(一)土地糾紛頗多

“七種八養九行當,種糧是個虧行當。”這是前幾年農民種田難以掙錢甚至賠本的真實寫照。在糧價低迷,土地效益低下,稅費過高情形下,許多農民忍痛放棄土地。如今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後,農民負擔逐年減輕,國家惠農政策出臺使農民種田積極性空前高漲。而與此同時,以土地上利益糾紛引發諸多矛盾,主要有以下幾種:

1、管理上缺位。主要情形有

⑴昔日撂荒失地農民如今要地。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農民紛紛走南闖北,拋妻別子湧入都市“淘金”尋求致富路。舉家外出打工農民或他因無力耕種,農田被撂荒未流入他人。這樣撂荒農田被一些農民“拾田”耕種。如今種田划算。失地農民為要地三番五次向鎮村反映,而佔地農民也不願意出田。同時,鄉村幹部認為,以前土地效益低下時農民選擇打工不願意種田,苦口婆心勸說耕種也無濟於事,最終不得不找人耕種。現如今,眼見糧價上漲要地,哪有這樣便宜的事呢?

(2)昔日外出打工農民返鄉要地。外出務工農民將無力耕種的農田交給親朋友鄰代耕代種,也未辦理任何手續,這為日後因土地的權、責、利而發生糾葛埋下“伏筆”。在種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排徊不前情況下,農田多數是無償流轉,此前,農村土地流轉往往不規範。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或因家庭缺乏勞動力致使農田棄耕,從而請人代耕,往往只是口頭約定的“口頭協議”、“君子協議”,未簽訂正式的土地流轉合同。農民在農田收益低的情形下,將農田交給種糧大戶及其它農戶代耕,耕種雙方權、責、利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無償的,用農民自己的話來說是“兩不找”,轉讓方農民無須向代耕戶付費用,而代耕戶也不付任何報酬給轉讓方,而農業稅由代耕戶交納。另一種情形是轉讓方農民倒貼一點錢給代耕方。在糧價低迷情況下,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即使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也未經司法部門公證,合同往往失範。而如今,中央一號檔案出臺後,國家對農業許多優惠政策,譬如減免農業稅費、降低農業稅率、發放糧補、早稻補貼等,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農民感受到現在種糧很划算,棄耕農民要求討要農田復耕,取得農田意願與日俱增,因而事後往往因土地流轉合同失範發生糾葛。

(3)農村人多地少戶口要地。前幾年,由於種田效益不明顯,甚至賠本。農民不願意多種田。這樣農村形成了“有田無人種”的窘境。現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家對農業反哺的政策出臺,糧價上漲,讓農民喜上眉梢,一些農民深感還是種田划算。農村土地承包改革後,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變,村組人均耕地不均衡,加上前幾年農村計劃生育管理落後,超生人口在地改時未分到田。這樣一些家庭就形成人多地少。人多地少少戶要求調整農田和棄耕戶要求復耕,取得農田意願與日俱增,往往因土地利益與村委會及其它農戶發生糾葛。

2、管理上越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管理、經營,可由村集體組織的承包經營。”同時《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農業收益低下及農民對土地關愛程度偏聽偏低情況下,一些企業和農民利用自己的優勢,如資金、技術,租賃外出務工農民土地進行集中成片開發,發展規模經濟,而村委會往往越俎代皰,將外出務工農民棄耕承包田全部或部分收回調整重新對外發包,在農民不知情下越位代替農民談判、簽訂合同。農民要地,而企業和種田大戶則認為,自己在稅改前簽訂合同,是“合法”的。在越位土地流轉過程中,農田大量向企業集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佔用農田進行種花植草,使基本農田保護面臨嚴峻考驗;同時加劇了要地農民與其之間矛盾。在農村,當農田向種糧大戶集中時,就產生鄉鎮政府和村委會越俎代皰代替農民簽訂合同,履行發包方權利和義務時,必須尊重農民個人意願。而在操作規程中,未經農民同意越位代簽合同,很難保證農民自身利益。

3、管理上錯位

市場經濟下,一些農民外出務工無力耕種,有的農民過去長期拖欠稅費。有的村委會以村民“你自己不盡納稅及挑圩籌資義務,還享受什麼權益呢?”為由,強行收回農民手中的土地重新發包給其它農戶耕種,收取一定費用。另外,有的村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低價收回外出務工農民土地,高價發包給一些企業或業主種植苗木、花卉,違背了現行國家政策。

(二)亂佔、圈佔,浪費土地問題始終未解決

人口,這是我國對世界作出的不朽貢獻。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土地問題嚴之又嚴,高瞻遠矚,相繼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緊守這一條耕地保護“紅線”。是歷史和現實的客觀需求,也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但近年來,我國各地小城鎮建設如火如荼之勢,許多鄉鎮城鎮化面貌日新月異,千百年來農民習慣於的“鄉土社會”正轉型為“城鎮社會”,對於不少鄉鎮經濟與社會發展來說,發展小城鎮無疑是一個“大戰略”,同樣具體到每個小城鎮的建設也有個“戰略問題”。這就是在每個小城鎮建設過程中,如何保護好耕地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小城鎮程序,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物質技術基礎和生態環境雙重保障任務,就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耕地,把青山綠水留給子孫後代,把美好家園獻給人民群眾。土地是最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但只顧眼前,不顧將來的亂佔耕地在農村還依然普遍存在。個私企業異軍突起,無疑要佔用農地,同時勢必造成大量耕地閒置浪費;農村“空心村”存在,農民建房棄舊建新,造成村莊漸漸向外擴張,侵佔農田;更有些地方本著經營城市就是經營土地的觀念,發展經濟就打土地主意,依靠土地作交易,造成耕地銳減。

(三)失地農民問題成為日趨嚴峻的問題

土地承載著農民諸多希冀,承擔著農民社會保障功能,如土地為農民提供了生活保障;土地作為一種商品,由於價格上漲具有增值的功能,農民子孫後代對土地擁有繼承權。城鎮化過程中,許多農民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夢想被擊碎,農民失去集養老、就業、生活保障於一體的土地後,卻不能和城裡人一樣擁有社會保障。在現行徵地貨幣的安置方式中,失地農民極易成為“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人員,成為新的城市貧民,同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安定因素。一次性補償,其補償標準雖然相對於過去也“水漲船高”,但與土地非農升值相比,差之甚遠。計劃經濟下的一次性補償,其標準低,不全面,一旦補償費用光,生活無保障,農民心理上不能接受。對補償低,農民反映強烈,不願田被徵。另外農村土地在被徵過程中存在著同地不同價現象,鄉鎮之間相比,有的每畝5000元,有的僅3000元。其補償標準地區差異懸殊。千百年來農民信奉“不患寡就患不均”,因土地補償標準差異,誘發農民攀比心理。

二、成因

(一)農民要地的背後是農村土地流轉服務滯後

農村土地流轉無序、失範現象。一方面有農民自身草率了事,缺乏法律意識。村委會、鄉鎮越俎代皰替農民簽約;另一方面則是缺乏為農民土地承包服務的中介機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權流轉”。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相關條文也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集體或村委會管理、經營,可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承包經營”。村委會將棄耕田、農村死亡五保戶承包田收回向人多地少戶發包,或成片“反租倒包”給企業、種田大戶時,無論是出於“好心”,還是為增加集體收入等因素。但土地流轉中須尊重農民群眾的意願。事實上,倘若有個能站在農民立場,以同一個聲音為農民服務的土地流轉服務中介機構。這樣勢必公正、公平地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合法利益。

(二)土地產權不明晰

土地產權又稱土地所有權。土地產權其含義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享有對土地佔有、處分、使用、收益的權利。土地產權是物權的一種,它的主體是土地所有權,客體是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八條規定“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屬於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委會經營、管理,已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營組織經營、管理”。事實上,法律對農村土地闡述只是一個原則性問題,根據《憲法》、《農村土地承包法》,中國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農村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農民通過承包獲取了土地使用權。在這種體制下,農村土地的所有權實際上不明晰,農民集體所有是一種所有權主體缺位的所有制,農民土地流轉過程中向企業、種田大戶、缺田戶集中時,就產生村委會或鄉鎮代替農民談判簽訂合同、協議現象。同時徵用土地過程中,農民作為承包人和經營者,卻不能參與來維護自身合法利益。這實際上極易造成交易雙方主體缺位,農民的合法利益受損。

(三)變味的政績觀,經營城市就是經營土地的誤區未走出

在一些人頭腦裡始終存在著這樣一個思想誤區,種糧食農民永遠富不了,要發展城鎮化、工業化就要多上專案,就要用地。而在現行幹部考核中,“政績就是硬道理”成了幹部升遷的硬槓槓,要出政績,得幹幾件顯山露水的政績工程,這樣馬路寬起來了,樓房高起來了,幹部形象卻在百姓心中矮起來了。經營城市,使城鎮面貌一新,但極易形成佔地——收益——再佔地——再收益的惡性怪圈,致使保護耕地“紅線”成了“彈簧線”。農村城鎮化,地從哪裡來?這已成為農村城鎮發展面臨一個具體而又現實不容迴避的問題,寅吃卯糧經營城市即經營土地,用光子孫後代資源,其後患無窮。

(四)徵地制度上的缺陷

對被徵地農民安置的方法通常有三種:首先是土地換就業;其二是失地農民集體負責安置;其三是給予一次性貨幣補償。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情況下,鄉鎮企業紛紛倒閉,採取前兩種安置方式不可能實現的。通常情況下采取貨幣補償方式。農民徵地得到的補償依照《土地管理法》規定,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用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土地補償,標準為該耕地徵用前3年平均產值的6-10倍;二是安置補助費為該耕地年產值的4-6倍;三是被徵用土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實際上對徵地農民是按前三年農業的平均產值計算,未按照市場交換所實現。失地農民的補償猶如企業買斷工齡,工人們往往享有社會保障,失地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實質為失業。農民拿來到手的一畝地三、四千元補償,對農民生計來說是杯水車薪,無法解決長久生活。其中還不乏鄉村層層盤剝、扣壓、佔用。其實,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十條規定表明:我國集體土地所有權存在基本形態,即村集體農民集體所有、村民小組農民集體所有和鄉鎮農民集體所有。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是“農民集體”三種形態的集體所有權主體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其擁有的土地權利不因為行政隸屬關係而有等級之別。因而,被徵用土地的農民集體享有獲取徵地中衍生的土地效益。

三、對策

(一)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機制

農村土地流轉其目的就是促進土地資源開發,提高農業效益為目標。然而由於隨意終止承包合同、越位收回農民土地,引發的土地承包糾紛已上升為農村主要矛盾。因而必須採取措施確保農民利益,依法保障農民的主體地位和自主決策權。

1、把好“三關”,規範農村土地流轉程式

(1)申請關。承包土地農戶或單位、個人需要土地流入、流出,必須由個人或單位向承包方提出書面申請,申請時需要註明流入、流出的條件、地類、面積及流轉形式,在雙方協商一致基礎上,經發包方同意後,簽訂書面意見,真正做到有據可查,避免日後因土地流轉發生。

(2)合同關。對流轉土地,經雙方協商後依法簽訂土地流轉合同,規範管理,切實保護依法形成的土地流轉關係和農民土地承包權。

(3)登記關。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時,由承包方向發包方所在地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管理機構登記。鄉鎮兩級對土地流轉情況做到準確記錄和反映土地流轉情況,並實行土地承包動態管理。

2、立足“四化”,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轉

(1)農村土地承包長期化。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資料。土地流轉的主體是擁有土地經營權的農戶和其它經營單位,客體是土地經營權而不是所有權。由於農村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可以分離,所以承包權的物權化並不排斥經營權的流動。黨中央提出土地延包30年不變,其核心是保證土地承包關係的穩定。因而以立法的形式給農民吃“定心丸”,避免任意削弱、剝離農民土地承包權。國家用法律明確農民對土地的使用。同時也讓農民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身合法利益。

(2)土地流轉市場化。加強土地流轉服務。鄉鎮建立土地流轉中介服務機構,多渠道收集供需資訊,結合《農村土地承包法》制定促進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農經部門統一規範土地流轉合同並加強合同監管,建立起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服務機構,使之能代表農民利益,給農民“國民待遇”,並對農村土地承包中的合同糾紛,做到及時處理,規範調處。

(3)土地流轉高效化、形式多樣化。應該看到土地延包後,農村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同時經濟發達地區在外務工經商農民不願意種田或多種田。這部分農民在外向非農產業轉移,出現部分農民務工經商無暇顧及承包地,同時這些農民也願意將農田轉讓出去。雖然農村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變,但各地可因地制宜,堅持農民自願的前提下,進行土地出讓、轉包等流轉形式,對農民自己因需要調整土地也應支援,通過土地流轉,促進優化資源配置。基本以自願、互利、有償為原則,實行農村土地流轉高效化,打破所有制、行業的界線,建立多形式、全方位的開放的流轉機制,達到優化農業資源配置的目的。農村土地流轉可採取的形式有: [1]①轉包。指經承包方同意,原承包人將自己承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在一定條件下轉給其它農戶、單位,轉包后土地承包關係不變。②轉讓。指經發包方同意,承包人自願將部分或全部土地及原承包合同規定的權利一併轉讓給其它農戶、單位和個人,由新承包方代替原承包人履行承包合同,轉讓後原承包關係轉讓。③ 入股。指承包人以自己承包的土地經營權折股加入股份制功股份合作制經營,風險共擔,利共享。④租賃。指承包方將其土地經營權單獨或隨同地上附著物租賃給其它農戶、單位或個人使用,並收取租金。租賃不改變原承包關係,租賃雙方只有租金收取關係。

(4)土地流轉法制化。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要按照依法治國方略,加強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建設,使農村土地流轉走上依法管理軌道,完善農村土地制度,依法保障農民的主體地位及土地流煒關係。另外,還要加強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確保黨的農村政策依法落到實處,使群眾反映的土地中 “焦點”、“熱點”問題得以及時處理。

(二)建立耕地保護新機制

四、多途探索和開闢新的補償方式,使用權失地農民與城裡人一樣擁有同等待遇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失地農民最為關注的核心問題是權益保障及就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物件特徵,實行差異性保障。18週歲以下,他們需求體現在教育權益上保障。18週歲-50歲左右失地農民,短期面臨的是就業,長期則是怕生病。50歲以上-60歲,轉移就業是難於上青天,他們缺乏青年身上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葉落歸根思想,對生活保障具有強烈需求和渴望。60歲以上的,體力喪失,風燭殘年,盼望過上安穩的幸福晚年。失地後面臨生活保障,醫療保障等,要求對生活、疾病、養老保障。一次性貸幣補償安置“一發了之”,並沒考慮土地在生產生活中保障作用,政府責任所在就是開展失地農民崗前培訓,建立失地保障舉措,解決後顧之憂,讓失地農民失地不失望。

(1)各地要學會用“加法”來為失地農民增加收入,就要求抓好失地農民素質培訓,通過政策傾斜加長失地農民就業的“短板”。教育作為一項重要人力資源,是獲取高收入的可靠保障。對此政府要根據失地農民素質狀況,按不同行業、工種,對失地農民進行培訓,拓寬失地農民打工空間,對年齡大、文化低的進行短、平、快的培訓,掌握一技之長;對具有初高中文化的青年農民,培訓時與大中專學校“聯合造艦”,進行電腦操作與維護、機械加工、服裝加工等技能培訓,使他們由體力型向智力型轉變,即需要什麼工種?用工單位和企業開出“訂單”,政府隨即開出“選單”,選出符合要求的農民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後再向企業輸送、推介,而培訓失地農民的“陽光工程”和聯絡費用則由政府“埋單”,不增加失地農民任何負擔。

(2)對公益事業建設用地採取徵購方式,提高補償標準,充分考慮土地作為財產的市場價格及農民人去土地後的就業保障和社會保障等因素,確立合理的補償標準。

(3)為失地農民辦理養老、醫療、教育等保險,使之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子有所教,既解決失地農民後顧之憂,穩定思想情緒,又保證社會的安定。

(4)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擴大失地農民進進城務工就業渠道,為失地農民進城居往,經商創造條件。

城鄉調查報告範文3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始終堅持優化環境作為促進城鎮面貌“三年上水平”的一條主線,以行風帶政風,以政風促落實,加壓力、增措施、強信心,團結一致,奮力爭先,在提升縣城聚集能力、輻射帶動力和人口承載力方面狠下功夫,在短短的幾年裡,逐步構建起“9縱8橫”城市框架,縣城面積由5。4平方公里迅速擴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里程69公里,給排水管道137公里,住宅小區18個建築面積逾100萬平方米以上,汙水處理廠的建成投用,填補了我縣汙水處理能力“零”突破,城市化率由23%提高到38%,加快形成我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初步建立起宜居宜業“邢臺衛星名城”任城新區。

為實現專案建設的快速推進,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針對部分審批專案涉及科室多、執行時間長等問題,該局採取“並聯審批”和“一審一核”制度,一口受理,抄告相關。對重大專案的審批,實行聯動,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辦結。同時,把視窗工作職責及審批服務事項公之於眾,以方便群眾查詢、監督。各視窗審批即時辦結件佔審批件的比例不得低於20%,做到即辦事項不過夜,承諾事項不過期,充分發揮視窗作用,能即時辦結的即時辦結,需要到現場勘查、論證的,儘量縮短審批時限,方便辦事群眾。以往,一個工程專案審批從招投標、施工許可審批到竣工備案,開發商需要到4個科室,現在全部集中到一個視窗,即可辦結全部審批和備案手續。

該局樹立“視窗就是投資環境”和“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的工作理念,通過服務前移,領辦、幫辦、代辦使投資商、施工企業等辦理前置手續由平均30個工作日縮短為1日。對辦理工程招標、施工合同、質監、安監等四項備案由3個工作日改為現場即辦,施工許可由15日也改為現場受理、現場即辦。廣州(邢臺)聖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攪拌站專案為我縣重點招商引資專案,工程投資5000萬元,年生產能力200萬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年利稅超百萬元以上。專案在入駐時期,相關手續該局僅用了半小時辦理完畢。據統計,建設局視窗成立以來接受群眾諮詢400多人次,按時辦結率100%。

二、基本經驗

(一)人人關係環境,事事關係形象。近年來,該局在解決群眾反映問題上,以視窗標準化建設為載體,建立了一系列便民服務機制。為高效能地服務於企業,該局依據建築法和招標投標法等法規,對現有的行政審批和管理事項進行縝密梳理,對確需保留的事項,進行了調整和並,簡化辦事程式,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行為規範》《房地產服務流程示意圖》等管理制度,並根據專案規模及服務物件的要求,推行一般事項直接辦理制,特殊事項承諾辦理制,重大事項聯合辦理制,上報事項專責辦理制,控制事項明確答覆辦理制的“五辦理制”,倍受群眾歡迎,再次投訴率為零。

(二)執行機制抓創新,服務效能再提高。按照省建設廳關於提高行政效能若干規定要求,嚴格遵守房地產開發審批收費專案、收費標準、辦理時限“三條紅線”,嚴格落實並聯審批、限時辦結、一站式收費、全程代理服務、全程政務資訊公開五項制度和審批申請材料及補正內容一次性告知制度,加大對申請材料的審查頻率、縮短審查間隔,實行一個公章對外、一站式審批程式,形成了完備的制度管理體系。此外,在大力改進工作效能的基礎上,該局建立了股長述廉述職報告制度。評議和述職涉及職能工作、任務落實、作風建設、服務態度、室內衛生、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內容,評作風、評奉獻、述能力、述進度,讓全體幹部時刻繃緊“作風建設”這根弦,形成爭榮譽、講奉獻、團結向上、想事和幹事的良好局面,營造了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好辦的和諧氛圍,樹立了清正廉潔、務實高效、熱情周到、耐心服務的建設形象。

(三)中心圍繞視窗轉,視窗圍著專案轉。為讓更多的專案落戶任縣,該局開展了“服務無缺位”活動,各崗位配置實行AB角制,各視窗組織全體人員進行崗位交叉練兵,確保視窗服務不斷層。一是審批通報。對專案的申報審批採取科室集中會審,確認有關情況,實現審批與監管的`對接,形成了審批監管相結合,監管促審批,審批促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快捷高效工作局面。二是強化監管。全面落實行政審批後的職責和責任,加強對工程的監督檢查,將工程質量強制性規範標準落到實處,構建起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監管銜接的工作格局。三是跟蹤服務。採取上門服務、跟蹤服務、預約服務等多種服務方法,打破八小時服務時限和節假日的侷限,拓展服務專案,改變由淺層次服務向市場準入主體、招標投標、資質升級、專案申報、竣工驗收等方面的服務發展,對於需要跑市進廳的專案,積極協助跑辦,最大限度減少企業辦理環節。

(四)政務公開轉作風,群眾擁護快發展。在出臺《廉政風險監控管理考核和獎懲機制》的基礎上,對審批專案實行公開審批依據、公開審批程式、公開審批條件、公開審批時限、公開收費標準“五公開”,有效避免了人為化隨意性審批,真正把政策交給了群眾,提高了透明度,方便了辦事群眾。不僅如此,該局不斷提高群眾知情權,從明確內容、群眾關心、豐富形式、健全制度、強化監督五方面入手,大力推進工作公示建設,就群眾關心的城市發展方向、基礎設施建設、拆違拆遷等熱點、焦點予以公佈,對重點工程、形象進度、施工要求向廣大群眾公開,讓群眾所關心的工程建設進展情況一目瞭然。通過公開各項政策,讓廣大群眾及時瞭解城市發展現狀,對各項工程的實施,積極配合,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三、幾點啟示

實踐證明,過硬的作風、一流的環境是實現城市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障。

(一)把優化環境的著眼點放在強化幹部的責任意識上。一是組織保障。成立優化環境領導小組,一把手負總責,全體班子成員共同參與,共同研究方案抓謀劃,共同制定措施抓落實,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科室分工配合、參建單位上下聯動的組織領導體系,使優化環境切實做到了年初有計劃、有部署,年終有總結、有落實。二是思想保障。即一查群眾反映的問題是否得到及時解決,看黨員幹部為民服務意識是否增強;二查執法形象,看執法人員在行政過程中行為是否規範;三查思想作風,看幹部職工廉潔自律意識是否樹得牢固。通過三查三看,統一了思想,改進了作風,形成了合力,收到了效果。三是制度保障。建立一系列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若干規定,將作風建設納入年度考核目標,採取發表電視講話、街頭宣傳、公示公開、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和發放《徵求意見書》等形式面對面徵求意見徵求意見,形成人人是環境,個個是形象的局面。

(二)把優化環境的切入點放在自身問題的查詢上。在查詢問題過程中,不遮掩、不護短,敢於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緊緊抓住與人民群眾聯絡最密切,群眾最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紮紮實實地開展自查自糾。通過走訪社會、企業、群眾,徵求意見和建議,制定整改措施,確保立黨為公、勤政為民的工作理念。應完善學習制度,把優化環境與全縣經濟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創先爭優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學習張雲泉先進事蹟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幹部隊伍服務經濟意識,愛崗敬業意識,服務城建發展意識。要進一步完善辦事承諾制度,樹立“崗位就是投資環境”和“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的工作理念,對一些社面影響廣、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要採取重點扶持、重點督促,努力將其建成示範工程,以示範工程帶動整體工作,擴大群眾影響力,樹立在群眾中的新形象。

(三)把優化環境的落腳點放在促進城建工作和群眾滿意上。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牢牢把握事前、事中、事後三個環節,立足防範,健全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大力開展“親民、為民”活動,從維護群眾利益出發,組織黨員幹部深入企業、群眾,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及時瞭解掌握廣大群眾想什麼,盼什麼,城建工作應該做什麼,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圍繞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真正把“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落到實處。

城鄉調查報告範文4

為用城鄉統籌的思路來解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兩年來,成都市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其成效應該如何評價?進一層說,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應當如何解讀成都市的“城鄉一體化”?為了科學地回答上述問題,本調查運用經濟學、社會學原理,從區(市)縣、鄉鎮、村、農戶四個層面分層抽樣,在成都市所轄19個區(市)縣中選擇10個區(市)縣為樣本區域,共選擇34個鄉鎮102個村為樣本點,1020個家庭為入戶訪談物件,分別採用《樣本點情況表》和《入戶訪談問卷》進行調查;並運用抽樣調查以樣本推斷總體的科學法則,力圖從總體上客觀、真實地反映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績和主要問題。全文是一篇幾萬字的調查報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諧社會·成都論壇”專題論文集。“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說,“書齋學者慎談‘三農’”。本文幾位學者走出書齋,以實地調查為成都的發展獻計獻策,其精神值得嘉許。由於篇幅較長,編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饗讀者。

一、對於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程序總的評價

調查表明,成都市以產業演進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制度環境創新為先導推進城鄉一體化,終於在農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說電話使用者數量和機動車數量增長表示農民生活改善,那麼,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質變則表明成都市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長效機制的形成。長期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低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這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癥結所在。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舉措,牽住了“三農”問題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5%,較大幅度超過成都市和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長率7.8%和7.7%,為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構建和諧成都奠定了基礎。

二、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推進產業演進

由於城鄉一體化的程序與當地產業發展水平的依存關係,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條件就是該區域是否有足夠的產業演進發生。因此,政府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著力點,就應當圍繞產業演進展開。如果某個區域沒有相應的產業演進發生,政府要在這裡推進城鄉一體化就只能是一廂情願。從總體上看,成都市應當繼續從推進產業演進入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多元化,充分發展能夠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為失地農民就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

(二)進一步優化制度環境

1.加快農民居民身份轉換,促使職業身份轉換與居民身份轉換相一致

農村居民戶口轉換是促進農民職業身份轉換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農村居民身份的`轉換程序在總體上大大滯後於職業身份的轉換程序,因此,加速農村居民身份轉換是推進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面。

2.繼續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為了使農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醫療保障,首先,成都市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財政支援力度,重點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進一步提高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參保率。第二,應深化農村衛生體制改革,規範農村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繼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第三,應繼續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如五保戶、殘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並制定相應的轉移支付措施,確保資金的穩定性。第四,應進一步提高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比重,逐步完善農村養老方案,採用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相結合的方法,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

(三)進一步增加公共產品

1.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對於影響成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別、教育程度、耕地面積、年齡)的迴歸分析的結論是,技能的影響最大,掌握某種手藝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概率比沒有手藝的增加95.82%,即在某一個區域,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因,因此,提高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成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資訊服務平臺

鑑於政府對農民的就業資訊提供以及就業指導的不足,必須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資訊服務平臺。

城鄉調查報告範文5

為全面掌握城鄉衛生事業發展情況,不斷促進城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城鄉衛生事業發展。10月下旬,我們組織有關科室人員深入招賢、梅嶺、羅亭、太平、梅嶺防保站、站前和幸福等7個鄉鎮衛生院〔站〕、社群衛生服務中心,47個村衛生室和6家個體診所及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衛生監督所、區婦保所、區農醫局等,採取聽彙報、實地檢視、走訪群眾、翻閱資料、召開座談會等方式,瞭解我區城鄉衛生工作情況,並廣泛徵求和收集鄉村醫生、區鎮幹部、就醫患者等對我區城鄉衛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城鄉衛生事業的現狀

近年來,我區城鄉衛生事業認真貫徹落實“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城鄉為重點”的工作方針,以建立覆蓋全區醫療衛生藥物基本制度為目標,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為著力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府責任,堅持城鄉統籌,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我區城鄉衛生事業協調發展。

(一)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服務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近年來,區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不斷加強區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著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就醫需求。一是服務網路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我區有區級醫院2家,鄉鎮衛生院4家,村衛生室47個(已建成規範化衛生室32所),個體診所6家,區鎮公立醫院有病床210張。區鎮兩級醫療機構有在編人員238人(其中鄉鎮衛生院75人),有衛生技術人員197人(其中鄉鎮65人)。在編人員中大學本科52人,專科93人,中專66人,中專及以下27人; 高階職稱5人,實際在崗2人(其中2人內退不在崗,1人非領導職務正科級),中級職稱61人,初級職稱131人。基本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鄉鎮衛生院為主體,村級衛生室為基礎,民營診所為補充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極大地方便和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就醫需求,基本解決了城鄉群眾看病難的問題。二是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初步統計,近年來爭取中央、省、市專項資金以及區鎮配套資金5000多萬元,用於改善業務用房、新增裝置、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城區改廁、配置急救車等,使區鎮村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得到了改善。

(二)不斷強化內部管理,醫技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強醫療衛生人員業務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開展“醫院管理年”“創先爭優”等主題活動,採取“醫技大比武”、在崗培訓、選送進修和開展鄉村醫生培訓等措施,對職工進行了業務水平提升和醫德醫風教育。二是全面加強了醫療質量管理。全區醫療機構不斷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落實了各項質控措施,制定了醫療服務考評標準,並將服務質量與個人工資掛鉤,嚴格實行考核獎懲,確保了醫療安全,促進了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三是實施了鄉鎮衛生院醫療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XX年起,制定實施了《xx區醫療機構績效工資考核辦法》,今年,開展了招賢鎮衛生院副院長公開競聘試點工作,鄉鎮衛生院院長逐步實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職工實行全員聘用制,人員工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由於強化內部管理,增強競爭意識,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就診人員不斷增加,業務收入不斷提升。據初步統計,全區4個鄉鎮醫院中,年營業額超100萬元的2個,佔鄉鎮總數的二分之一。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順利推進,醫療保障能力不斷提高。新農合工作自XX年開始在我區推行以來,區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堅持以解決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為著力點,制定了《xx區新型城區合作醫療實施細則》,相繼成立了區農醫局和鄉鎮農醫所。工作中強化宣傳動員,創新工作機制,完善監督體系,促進了全區新農合工作紮實穩步推進,新農合參合率逐年穩步提高,補償方案不斷優化,補償標準連續提升,農民群眾受益面持續擴大,保障能力顯著增強。6年來,全區參合率由85%逐年提高到98%,累計籌資5400餘萬元(其中個人籌資870餘萬元)。累計就診18萬人次,其中住院統籌2萬人次,醫療費用5600萬元(截止XX年12月),總報補金額達4200萬元,報補率達75%以上。大病住院補償封頂線由原來的5萬元調整為12萬元,實行了個人賬戶過渡到門診報補,建立了新農合與民政醫療救助制度的無縫銜接機制,完善了農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使參合農民重大疾病補助總額得到不斷提高,極大地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使民生工程得到進一步落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優越性得到進一步體現,社會和諧得到進一步促進。

(四)公共衛生工作紮實推進,基本衛生服務均等化成效顯著。區政府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認真履行公共衛生職責,加強衛生健康宣傳教育,構建了區、鄉、村三級防疫網路。一是建立了疫情報告制度。各醫療機構對發現的法定乙類傳染病病例(如對麻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等)及時報告。二是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區鎮醫院分別開設了腸道專科門診,加強對外環境的監測,對報告的麻疹病人進行了個案調查。認真開展以“甲流”為重點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各鄉鎮衛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預案的整體要求設立了發熱門診室,購置了相應的儀器裝置及醫療消毒藥液,有效地防止了傳染病的傳播。三是計劃免疫工作得到強化。區人民政府認真部署,強化責任,重視接種門診達標建設,目前已有達標接種門診6個,免疫工作有序推進。四是婦幼保健工作穩步推進。結合城鄉“降消”專案的實施,區鎮醫院把孕產婦和兒童保健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不放鬆,切實開展產前健康檢查和婦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婦幼保健和孕產婦管理系統,為婦幼保健工作科學、規範、有序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五是強化職業病防治工作。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知識的宣傳,重點對製藥、磚瓦、化工、有毒有害工種等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職業衛生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培訓,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制定和落實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開展對企業職業衛生的專項監督檢查和整治,今年,對全區有毒有害行業生產企業職業衛生開展了專項整治,加大了對造成職業中毒的有關責任單位和個人的處罰。六是開展城區和城鎮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加強對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鄉鎮衛生院和社群服務中心對轄區內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進行健康體檢服務,並對精神病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篩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報”制度,適時開展家庭隨訪。

(五)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城鄉食藥市場得到有效淨化。在食品衛生安全方面,一是加強對從事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業務素質。二是加強對食品市場的檢查,開展食品衛生專項整治。加強打擊非法行醫力度,XX年立案查處各類非法行醫案件4起,取締非法行醫場所1個、人員3人,沒收醫療器械3件、藥品2箱,罰款0.9萬元。通過一系列的監督檢查,有效地淨化了城鄉食品、藥品市場,保障了食品、藥品的安全。

(六)醫藥購銷體系和鄉村醫療機構管理不斷創新,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得以體現。為了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區人民政府積極落實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有關政策,嚴格按照《江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藥物目錄(XX年版)》,將國家規定的520種和省裡增加的226種藥品品種作為我區衛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藥品,區鎮醫院藥品統一實行網上採購,從XX年起又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構建了有效的城鄉醫療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降低了患者的醫療成本。藥品供應制度的改革,保證了藥品質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藥品採供中間環節,降低了藥品價格。據測算,藥品實行網上採購和零差率銷售後,使藥品價格較以前下降了12%左右。為了進一步彰顯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補償機制,保證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後鄉鎮衛生院的正常運轉,各級財政對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按照藥品價額的30%予以補助。

(七)強化環境治理,城鄉愛衛工作蓬勃開展。一是加強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重點以學校、托幼機構、村莊為重點,採取上衛生知識課、專題會議、發放宣傳資料、廣播電視、黑板櫥窗等形式對傳染病的預防進行廣泛宣傳,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疾病防控能力,XX年6月被評為省級“慢病防控示範區”。二是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各鄉鎮結合新農村建設,把改廁和環境衛生整治作為重點來抓。自XX年以來,共改廁3000餘戶,各鄉鎮都聘請了清潔員,建立了衛生保潔制度,實行了垃圾集中處理,有效地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

二、我區城鄉衛生事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城鄉衛生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區城鄉衛生隊伍,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現象。一是學歷、職稱偏低,年齡老化。目前我區75名鄉鎮醫務人員中,還有中專及以下學歷16人,初級58人,中級職稱只有8人,80名村醫中50歲以上的有45人,佔56%。二是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有待提高。調研中我們瞭解到,絕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都因為人手緊缺,經費緊張,無力安排醫務人員外出培訓學習,造成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難以提高。個別醫務人員,特別是村醫職業道德不高,亂開藥方、使用過期藥品、套取合作醫療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缺員嚴重。XX年全區衛生系統編制總數474人,現有在冊人員238人,有編缺員236人,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據統計,區衛生監督所有編缺員4個,正常工作難以開展。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衛監所、區婦保所自聘人員40人,鄉鎮衛生院自聘人員17人,如果按照保證正常運轉安排人員上下班,鄉鎮衛生院和區直醫療衛生單位目前有編缺員分別在19人和217人。由於人手不夠,一些醫務人員一兼多崗,部分醫院的有關科室無法執行,裝置閒置,群眾“看病難”的問題還客觀存在。

(二)宣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隨著城鄉醫療體制的改革,政府出臺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傳力度,群眾難以知曉,結果“惠民”就“會不到民”。調研中瞭解到,部分邊遠山區群眾對新農合政策還不夠了解,只知道鄉村幹部在收錢,對醫院藥品實行零差額、農村婦女住院分娩實行全免費、醫院藥物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網上採購的知曉率就更低了,這些都影響著民生工程的落實,更影響了城區衛生事業的發展。

(三)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經費籌集難。一是相當部分農民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沒有生病,繳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認為自己已參加了企業的保險或學生保險或其他商業保險,所以不願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是有的幹部工作方法簡單,工作不紮實,缺乏與農戶溝通。有的沒有主動上門,而是等待群眾上門繳納,不注意協調合作醫療服務、管理與農民的利益關係。三是由於宣傳不到位,大部分群眾對從個人賬戶過渡到門診統籌理解不夠,加之每年的個人繳費都有所增加,有種不信任感。

(四)財政投入還相對不足。我區對衛生事業的`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與對教育事業投入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公共衛生、醫療機構及其他方面的事業經費基數偏低,增加緩慢。一是鄉鎮醫務人員同時承擔著城鄉預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工作任務繁重,由於鄉鎮衛生院有編缺員現象嚴重,大部分鄉鎮衛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資臨聘人員,負荷較重。二是區新農合報補監督面大,全區有35個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其中村衛生室30個),還加對外地住院報補的核查,行政成本的增加,導致經費緊張。區衛生監督所負責全區72家醫療機構、130餘家公共場所單位、8個生活飲用水單位、62所學校及托幼機構的監管任務,經費尤顯不足。三是部分醫療單位因基礎設施建設經費欠賬大,無力償還,如區人民醫院還有外欠845萬元。

(五)村級衛生室的監管工作需進一步加強。由於村醫素質的參差不齊,鄉鎮新農合管理能力跟不上,加上“天高皇帝遠”,他們在從事醫療衛生工作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問題。調研中發現,存在過期藥品、新農合醫報補缺乏真實性、缺乏基本醫療急救裝置等。

三、我區城鄉衛生事業發展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一是加大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宣傳,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宣傳,加強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物網上採購和零差率政策的宣傳,加強大病救助政策的宣傳,加強“降消”專案政策的宣傳。二是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切實加強《食品安全法》、《傳染病防治法》等的宣傳。三是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政策法律的知曉度,不斷增強經營者遵章守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

(二)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針對全區醫療機構嚴重有編缺員實際,特別是邊遠鄉鎮衛生院。一是加大留住人才力度,做到感情上留人、待遇上留人、事業上留人。二是加大引進人才力度,到大專院校招錄大中專畢業生到我區各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三是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制定優惠政策,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使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四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升醫務人員業務能力。

(三)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藥品安全檢查力度,確保食品藥品安全。二是加大新農合資金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的報補監管力度,避免新農合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資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藥物制度執行和零差率銷售的監管工作。

(四)重視和加強中醫藥事業和民營醫院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曾得到過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和認可,儘管發展不盡人意,但畢競保住了區中醫院的牌子,隨著建成小康社會的日益臨近,國家和省有不少縣級中醫院能力建設專案安排,我區要力爭擠上此“班車”。民營醫院是公立醫院的補充,是醫療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必然,我區應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讓民營醫院健康發展。

(五)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近年來,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國家對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視,應不斷加大醫療衛生的投入,區衛生主管部門要繼續與區發改、財政等部門一道,要加大向上爭取專案力度,不斷改善我區醫療衛生條件,化解已建專案債務。同時,區財政也要加大公共衛生經費投入,不斷推進我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提高廣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城鄉調查報告範文6

縣從1999年建立城鄉低保制度以來,經歷了救助專案逐步增多、救助物件逐步覆蓋、救助政策逐步健全、救助措施逐步完善的過程。對於一個處在發展中的農業大縣,對弱勢群體的救助任務尤顯艱鉅,社會救助工作改革和創新尤顯重要,建立起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城鄉低保救助體系是當前民生工作刻不容緩的問題。

一、低保物件現狀與產生的原因

目前,該縣低保物件主要包括年人均收入低於1067元的農村貧困戶,該類物件全縣共有7092戶、21276人;月人均收入低於200元的城鎮低保物件,該類物件全縣共有9102戶、12282人。

這些弱勢群體的產生,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經濟等外在方面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弱勢群體由於種種原因,文化水平較低,思想觀念陳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後,導致其不願意或者難以接受新生事物,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動力。同時,弱勢群體家庭又普遍存在勞動力缺乏、勞動力質量不高、發展生產的資金缺乏等困難,這又在客觀上限制了弱勢群體自力更生與自我發展。

2.社會經濟方面的原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於弱勢群體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能力薄弱,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外出務工難,家庭經營開展難,增加收入的難度大,使其弱勢程度不斷加深。同時,由於資金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原因,弱勢群體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機會大大降低,形成貧困—低學歷—再貧困的惡性迴圈,使弱勢群體家庭難以擺脫弱勢地位。

3.偶然因素成為弱勢群體。據調查,在弱勢群體中,因為家庭主要勞動力死亡、各種殘疾、生大病重病和自然災害等偶然因素致貧的約佔弱勢群體的50%以上。

總體而言,弱勢群體是經濟落後的歷史延續,是長期以來、甚至是幾代人以來,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導致家庭經濟狀況積弱難返的結果。

二、該縣城鄉低保工作開展情況

從1999年初步建立起社會救助制度以來,該縣弱勢群體救助工作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試點階段。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統一思想,調查摸底,動員部署,試點示範。基本目標是低標準起步,初步建立城市低保的制度框架。該縣是從1999年在縣城所在地原城關鎮的東、南、西、北幾個居委會試點,並在當年建立制度。

第二階段:規範和完善階段。主要是20xx年—20xx年,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資金投入增加,保障範圍不斷擴大。基本目標是完善城市低保制度,規範城市低保的動作和實施。同時該縣成立了專項工作機構:漢壽縣低保中心。出臺了《漢壽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辦法補充規定》(漢政發〔20xx〕1號)和《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居民最低保障工作的意見》(漢政發〔20xx〕32號)等檔案,使該縣城市低保不斷規範。

第三階段:拓展提高階段。20xx年,城市低保工作已發展到成熟階段,保障標準和救助標準逐年上升,管理也走向規範化和法制化。救助工作逐步由單一的城市低保救助逐漸發展為以城鄉低保救助、農村五保供養、城鄉醫療救助和臨時生活救助為主體,與醫療、教育、住房、就業、電力、供水、收視、殯葬、燃氣、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相銜接,以財政投入為主,以經常性社會捐助、慈善扶助和社會幫扶為補充的新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

城鄉調查報告範文7

鎮地處德陽西郊9公里,幅員33平方公里,下轄6個行政村、1個場鎮居委會,總人口2.3萬人。

在聲勢浩大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XX鎮黨委、政府按照XX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堅持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作為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作風工程來抓,著力建立長效機制,提高認識、周密謀劃,精心組織、紮實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效,突出表現在:一是徹底結束了XX鎮近20年來場鎮交易以路為市、佔道經營的歷史,商品交易分類、規範、有序進入了指定區域;二是徹底結束了XX鎮主要幹道萬豐大道(也是過境公路-縣道德孝路XX場鎮段)長期以來逢場即堵、擁擠不堪的歷史,如今的萬豐大道,寬闊通暢;三是無條件全部拆除了場鎮商鋪林林種種、千姿百態的遮陽棚、遮陽傘及各式各樣的廣告牌,各條街巷重現寬敞明亮;四是及時添置了一批環衛設施裝置,加快建設了一批環衛基礎設施,不斷強化了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硬體保障;五是XX鎮城鎮及各村組的“五亂”現象得到強力整治,清潔化、優美化、秩序化初見成效,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讚譽。

XX鎮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明顯的成效,關鍵在於鎮黨委、政府堅決有力地貫徹執行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結合本鎮實際,敢闖敢試,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長效機制,把全鎮城鄉環境治理工作逐漸引入了制度化、有序化、科學化的軌道。

第一,建立幹群聯動機制。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堅持實行“幹部帶頭、全民參與”。一是幹部帶頭。主要指鎮全體黨政領導帶頭宣傳,深入大街小巷、田間院落,向廣大群眾宣講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意義和要求,讓大家理解、支援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帶頭清掃,鎮黨政主要領導定期帶領黨政班子成員及中層幹部,打掃環境衛生,清理衛生死角;帶頭碰硬,梳理出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存在的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和多年來屢治未果的痼疾頑症,逐一研究制定處置方案,由鎮黨政主要領導率領由交通、公安、建設、工商、畜牧、衛生等有關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組,重拳出擊,強力攻堅,群眾拍手稱快;帶頭承包,每一位黨政領導均與簽訂責任書,聯絡承包了場鎮某一區域、某一村居或某一方面的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對其實施指導、督促,其成效與個人全年目標考核掛鉤。二是全民參與。主要指廣泛深入地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機關、進家庭、進企業、進學校、進社群、進村莊、進景區“七進”活動,分別舉行啟動儀式,以一系列主題活動為載體,通過黨政領導和機關幹部的表率帶頭作用,激發、吸引全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活動中來,形成了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熱潮。

第二,建立督查問責機制。一是加大督查力度。成立了由鎮分管領導牽頭的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督查組,每週不定期深入城鄉第一線開展2次以上的明查暗訪,對正反兩個方面攝影、拍照,製作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專題片,定期組織鎮村幹部集體收看、評議,同時,向全鎮各單位編髮督查通報,表彰先進,鞭策落後,納入全年目標考核。二是設定曝光臺。向社會各界公佈了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舉報熱線,安排專人負責接聽、登記;在醒目位置張掛了專用舉報箱;在鎮廣播站設定了曝光臺,定時對通過督查組、舉報熱線、舉報箱等各種途徑收集到的問題進行曝光。凡被鎮本級及上級黨政、新聞媒體曝光的單位,其聯絡承包領導、單位主要負責人及直接責任人均將按相關細則被處以定額罰款,直接上繳鎮財政。三是實行約談問責。對經督查、舉報存在問題的單位,第一次由聯絡承包領導約談該單位主要負責人,第二次由鎮紀委書記約談該單位主要負責人,第三次則由鎮黨政主要領導直接問責該單位的聯絡承包領導,並給予通報批評和定額罰款。

第三,建立環境保潔機制。一是加強教育。“清掃容易保潔難”,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保潔之所以難,主要是因為很多群眾環保意識淡薄,尚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針對此,XX鎮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七進”活動,採取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結合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著力加強環保教育,培養大家愛清潔、講衛生的良好習慣,努力從源頭上促進保潔工作。二是加強巡查。針對一些經營戶和個人亂倒垃圾比較嚴重的現象,在張掛宣傳警示牌的同時,建立場鎮管理辦公室巡查制度和社會舉報制度,對經巡查和舉報發現的亂倒垃圾者,一律按相關規定給予強制清掃或處以罰款的處罰,並對舉報者給予獎勵,形成良好的社會監督機制。三是組建保潔隊伍。在城鎮,聘請了4名保潔員,分片分段負責相應區域的保潔工作,既及時制止破壞環境衛生的行為,又及時清除各種垃圾。在農村,各村分別聘請了1-2名保潔員,主要是對沿道路、沿溝渠等重點部位實施保潔。目前,鎮黨委、政府正考慮引入市場化機制,著手研究將場鎮清掃保潔,以及將各村垃圾收集到鎮垃圾中轉站等事項,整體承包給勞務公司,以便將政府從沉重的保潔清運壓力中解脫出來,集中力量抓好災後重建、推動經濟發展。

第四,建立垃圾處置機制。一是採取“戶集-村收-鎮運-市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在場鎮,由場鎮管理辦公室負責安排、聘請人員,將場鎮各處的`垃圾,用機動三輪統一運往鎮垃圾中轉站由鎮處置;在農村,各農戶將收集的垃圾倒入本院落垃圾池,各村聘請專人進行收集,或運往鎮垃圾中轉站由鎮處置,或運往本村填埋場由村處置。鎮政府花錢買服務,與德陽市環衛處簽訂垃圾清運處置協議,由市環衛處按照每天一次的頻率,派專車到XX垃圾中轉站,運走垃圾並予處置,徹底解決了全鎮垃圾清運難、處置難的問題。

第五,建立巡邏執法機制。一是幹部值勤。把城鎮大街小巷劃分為若干區域,分別安排政府機關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村鎮建設辦、農業服務中心、財政所等部門,由其安排出每日值勤輪次,報鎮督查室備案。場鎮逢場天,各大辦公室值勤人員必須上午至少上街值勤2次、下午至少1次;冷場天為上、下午分別至少1次,主要負責勸導制止責任區的“五亂”行為,並由鎮治理辦和督查室進行檢查、登記。二是隊伍巡邏。組建了週一週三、週二週四、夜間隊、週末隊共4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巡邏隊,分別由鎮黨政領導任隊長、鎮老領導任副隊長,抽調有關部門、派出所、場鎮管理辦公室及居委會幹部組成,所有巡邏隊成員均佩戴統一的“城鎮管理”標誌,分別負責相應時段全鎮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巡邏工作,發現、制止、糾正“五亂”行為。同時,各村還組建了“巾幗勸導隊”,給予鎮巡邏隊大力支援。三是聯合執法。確定每週星期五為全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聯合執法日,聯合執法隊由鎮長任隊長、分管副鎮長任常務副隊長,成員包括交通、公安、建設、工商、畜牧、衛生等執法部門人員及鎮政府有關部門人員。每週星期五早上8:00,聯合執法隊全體成員均佩戴統一的“城管執法”標誌,在鎮政府集合,前往場鎮及轄區其他區域進行巡邏執法,對各類“五亂”行為給予強力整治。場鎮很多私搭亂建行為,特別是場鎮口一傢俬營預製件廠,違規侵佔場鎮主幹道人行道近200米近20年之久,此前多次整治無果,在全鎮群眾中造成惡劣影響的釘子戶,就在黨委書記、鎮長拒接一切說情,親自率領聯合執法隊現場執法的強大聲勢下,被徹底剷除,起到了極大的警示教育作用,為全鎮“打頑疾,拔釘子”活動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堅實的輿論和實踐基礎。

第六,建立投入保障機制。投入問題,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最頭痛的問題。投入不足,將極大地影響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向縱深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主要投入有: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今年6月以來,XX鎮共籌措資金890餘萬元用於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先後在場鎮及各村組較大院落,新建了14餘個垃圾池、果皮箱;為場鎮配置了1輛大型垃圾清運車、2輛機動三輪車,為各村配置了1輛機動三輪車;完成了場鎮主要道路的路燈建設工程和主要街道的改造美化工程,啟動了垃圾中轉站、場鎮雨汙管網、大型綜合市場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

二是人工投入。三是機具運轉投入。這裡,著重就人工投入和機具運轉投入,即場鎮及各村環衛標準化管理執行成本作一測算。場鎮方面,一是環衛工人,共8人,每人每月工資6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7200元,每年需86400元;二是保潔工人,共4人,每人每月補助300元,小計每月需1200元,每年需14400元;三是機動三輪車駕駛員,共2人,每人每月工資8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2200元,每年需26400元;

四是機動三輪車保險費,共2輛,每輛每年1500元,小計每年3000元;五是機動三輪車燃油費,共2輛,每輛每天10元,小計每年7300元;六是機動三輪車維修費,共2輛,每輛每年500元,小計每年1000元;七是環衛、保潔工人設施費,小計每年1000元;八是場鎮環衛設施維護費,小計每年5000元;九是垃圾處置費(協議委託市環衛處垃圾處理公司,從場鎮垃圾中轉站代為運輸處置),每月6000元,小計每年72000元。由此看,場鎮環衛上述八項每年總計需要資金151700元。按場鎮常駐人口3000人計算,場鎮環衛每年人均所需資金為50.57元。各村方面,一是垃圾收集員,共1人,每月工資6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900元,每年需10800元;二是機動三輪車駕駛員,共1人,每月工資800元、保險金300元,小計每月需1100元,每年需13200元;三是機動三輪車保險費,共1輛,小計每年1500元;四是機動三輪車燃油費,共1輛,每天15元,小計每年5400元;五是機動三輪車維修費,共1輛,小計每年1000元。由此看,一個村環衛上述五項每年總計需要資金31900元(全鎮6個村共需資金191400元)。按農村人口20000人計算,村環衛每年人均所需資金為9.57元。此外,全鎮86個組,按每組1名保潔員、每人每月300元補助算,每年共需資金309600元(此項可由各組自行解決)。要解決好上述數額龐大的投入問題,必須抓緊探索建立以上級支援、鄉鎮投入、村組自籌、社會捐贈為主要模式的投入機制,為深入紮實地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提供堅實的保障。

第七,建立考核激勵機制。經黨政辦公會研究,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納入了對機關各部門、各村居及幹部個人的年度目標管理考核,佔總分值的10%。在考核內容上,設定了組織領導、建立制度、人員隊伍、集中行動、日常保潔、“七進”活動、滿意測評、舉報督查等8個方面;在考核形式上,把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檢查、平常檢查與年終算賬有機結合,力求考核結果客觀公正;在結果利用上,一方面,將此項考核得分納入全年對集體、對個人的綜合考核之中,另一方面,對此項工作實行單項考核,對獲得先進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特別獎勵,以充分調動廣大幹部投身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城鄉調查報告範文8

調查主題: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的現狀。

時間:20xx年8月。

地點:石家莊、長沙、汕頭。

現將此次調查的有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背景與意圖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繼承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份責任與光榮。同時,孝道文化的建設,是構建和諧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論道德的基石,它所蘊含的倫理觀念,也體現了現代和諧社會深刻內涵。然而,在我們談及千古流傳的感人孝義故事,歌頌著我們孝道文化的燦爛源遠時,卻忽略了現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現狀。

在近代以來,由於反封建,誤將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別是後來的社會受經濟大潮的衝擊,道德觀念急劇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現了危機。為此,我們成立調查小組,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城鄉青年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力圖通過調查問卷中所包含的資訊,對其進行整理分析,能夠初步獲得現代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現狀,並在此基礎上得出改善提高該現狀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以書面問卷及網路(包括qq,e-mail等各種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問卷44份,有效回收率達88%。調查物件分散在石家莊、長沙、汕頭三地城鄉,分佈範圍廣泛,符合調查要求。

調查物件年齡分佈年齡段16-20xx-2526-3030-35人數11182510調查物件家庭所在地分佈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鎮城郊農村人數172944

三、調查資料分析:

我們選取了問卷中較有代表性的14道問題進行分析,原始資料統計如下:

1、你對孝道的瞭解主要通過:

“孝道”一詞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傳承了五千多年。從古至今不乏這類的典範,家裡有父母的身體力行,學校有老師的教育,社會活動中也不免收到各個方面的影響,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們對孝道的認識和理解更為加深。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群,由於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程度的差異,使得對孝道的瞭解有著不同的途徑。

2、假如你的父母讓你繼承他們的事業,你會:

父母對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他們。不少父母覺得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對他們最大的愛,通常會讓子女繼承他們的事業。可大多數孩子都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喜歡的工作,對父母鋪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顧,當然這些可以通過和父母的溝通來找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3、你對於祭祖的態度: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們對祖先的一種思念、一種崇敬,還有一種畏懼,是民族心理的真實寫照。調查時間正值中元節期間,通過採訪和所見所聞,即使在現代社會,祭祖仍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家族傳統,有64%的被調查者對祭祖活動持不同程度的贊同態度,並且有超過75%的被調查者家庭舉行過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動。可見,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

4、如果認為父母說得不對,你採取什麼態度?

5、你對於“生男孩延續香火”的態度:

6、你周圍不贍養父母甚至拋棄父母的現象: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57%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觀點,這種溝通方式比較可取,一味的服從或是頂撞對雙方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還會阻礙事情的解決。21%的人贊同延續香火這一傳統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對這種說法,但絕大多數人對這種古老的思想選擇中立,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73%的被調查人群周圍不存在父母被遺棄的現象,而且幾乎沒有人經常見到父母被遺棄的情況,這說明孝道這種美德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深入人心的。

7、你覺得你現在對待自己的父母:

每個人都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的哎是最無私最偉大的,做兒女的理應盡心盡力的照顧他們,可現實並非如此,只有14%的人認為他們對父母已經很好了,同樣也有14%的覺得愧對自己的父母,大多數是處於中立狀態,不好也不壞。28%的人覺得自己也付出過,但比起父母曾經對自己的照顧還差很多。將心比心,回憶當初,即便是兒時那些模糊的記憶也可以湧出滿滿的愛。也許只有自已為人父為人母時才能體會那種捨己的心境。

8、你對父母的健康狀況瞭解程度:

出門在外的遊子就像風箏,而線的另一頭就是父母。由於學習、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對他們的關心也僅限於一通電話、一條簡訊,因此只有32%的人對父母的健康很瞭解。兒女在外,父母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牽掛著,他們多麼希望能看到兒女承膝下之歡,可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鬆開手中的線。年齡不饒人,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們不說是不想給兒女們造成負擔,外面的孩子們,記得常回家看看,多關心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

9、假如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你又恰好出門在外辦事,你會:

在外的兒女們最牽掛的莫過於父母的身體健康,可現實又有很多時間和地點上的衝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時無論如何會趕回去,這是很孝順的,可也有34%的會選擇通知鄰居朋友幫忙,甚至還有等事情辦完再回去的,當然這是極少數的,大概是7%。對於照顧父母這方面,絕大多數的子女的做法還是可取的。

10、你平時跟父母溝通主要是為了:

小時候事事都順從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與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齡的差距,代溝對兩代人的溝通有著太大的影響。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為了瞭解父母的生活狀況,18%的人會主動與父母談心。一半的人是通過日常的聊天來與父母溝通,不過還有9%只是為了從父母那裡尋求幫助,這種做兒女的就太不應該了。

11、假如你長期在外,你會怎樣聯絡父母:

由於工作、學習等原因長期在外生活,與父母的溝通少之又少,不免會覺得日漸疏遠。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產品可使得異地溝通方便快捷,打電話、視訊聊天逐漸代替了傳統的信件成為當代大多數人交流的的途徑。為了瞭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體狀況,我們需要經常的聯絡他們,可是隻有47%的子女經常打電話或是寫信,39%偶爾打電話或是寫信,有事情才聯絡的居然佔到了14%,可見我們的主動性還是不夠。父母有事為了不打擾我們,不想經常打電話,可是做兒女的要體諒他們的心境,不能經常回去看他們了,起碼也要經常打電話去問候一下,一句貼心的話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

12、對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後風光大葬”的現象,你的態度是:

風光大葬的背後,到底是對死去的人的`孝道,還是活著的人的風光,這個基本屬於不用討論的問題。如果背後還要收受禮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沒有了什麼關係。生死事大,活著時未必多孝順,死了之後進行風光大葬也算是盡孝的途徑之一,這是一些人表現自己孝道的手法,風光大葬的標準各個時代不同,但總不脫場面巨集大、參與人員眾多這幾個硬體,其中參與弔唁的人越多,彷彿辦喪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視這種做法,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有些人確實是對父母有愧,覺得生前沒能力讓他們過好,葬禮一定要讓他們風風光光的,27%的人對這類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贊同。當然世事無絕對,是好是壞都要看辦喪事的人家是什麼心態,保持中立的佔18%。

13、你所在地區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情況:

近年來,也有不少地區政府和社會團體意識到孝道意識日漸淡薄這個問題,受訪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區有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活動,也證明人們正在開始強調孝道在人們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仍有41%的受訪者未接觸過與“孝”有關的活,說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遠。

14、你對於將父母送往養老院居住的態度: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將父母送去養老院是不孝的行為。可是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的變遷這個傳統觀念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根據“去養老院網“統計,很多到養老院的老人們中,30%是可以自理。現在很多健康的老人都願意到養老院養老,因為那裡不但有專業的護理,而且還可以認識很多同齡的朋友。如今16%的人覺得如果養老院條件好就贊成把老人送去養老院,而依然有36%的人反對這樣做,剩下的48%就持中立。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工作事業很辛苦,自己的家庭有需要照顧,所以抽不出時間來照顧老人。老人去養老院不僅減輕了他們的負擔,而且養老院裡飲食起居都比較穩定,反而能解除子女的後顧之憂。不過這也是在老人自願的情況下才行的通的,而且送到養老院之後也不能不管不問了,還是要經常的去探望他

城鄉調查報告範文9

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始終堅持優化環境作為促進城鎮面貌 三年上水平 的一條主線,以行風帶政風,以政風促落實,加壓力、增措施、強信心,團結一致,奮力爭先,在提升縣城聚集能力、輻射帶動力和人口承載力方面狠下功夫,在短短的幾年裡,逐步構建起 9縱8橫 城市框架,縣城面積由5.4平方公里迅速擴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里程69公里,給排水管道137公里,住宅小區18個建築面積逾100萬平方米以上,汙水處理廠的建成投用,填補了我縣汙水處理能力 零 突破,城市化率由23%提高到38%,加快形成我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初步建立起宜居宜業 邢臺衛星名城 任城新區。

為實現專案建設的快速推進,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針對部分審批專案涉及科室多、執行時間長等問題,該局採取 並聯審批 和 一審一核 制度,一口受理,抄告相關。

對重大專案的審批,實行聯動,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辦結。

同時,把視窗工作職責及審批服務事項公之於眾,以方便群眾查詢、監督。

各視窗審批即時辦結件佔審批件的比例不得低於20%,做到即辦事項不過夜,承諾事項不過期,充分發揮視窗作用,能即時辦結的即時辦結,需要到現場勘查、論證的,儘量縮短審批時限,方便辦事群眾。

以往,一個工程專案審批從招投標、施工許可審批到竣工備案,開發商需要到4個科室,現在全部集中到一個視窗,即可辦結全部審批和備案手續。

該局樹立 視窗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通過服務前移,領辦、幫辦、代辦使投資商、施工企業等辦理前置手續由平均30個工作日縮短為1日。

對辦理工程招標、施工合同、質監、安監等四項備案由3個工作日改為現場即辦,施工許可由15日也改為現場受理、現場即辦。

廣州(邢臺)聖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攪拌站專案為我縣重點招商引資專案,工程投資5000萬元,年生產能力200萬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年利稅超百萬元以上。

專案在入駐時期,相關手續該局僅用了半小時辦理完畢。

據統計,建設局視窗成立以來接受群眾諮詢400多人次,按時辦結率100%。

基本經驗

人人關係環境,事事關係形象。

近年來,該局在解決群眾反映問題上,以視窗標準化建設為載體,建立了一系列便民服務機制。

為高效能地服務於企業,該局依據建築法和招標投標法等法規,對現有的行政審批和管理事項進行縝密梳理,對確需保留的事項,進行了調整和並,簡化辦事程式,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行為規範》《房地產服務流程示意圖》等管理制度,並根據專案規模及服務物件的要求,推行一般事項直接辦理制,特殊事項承諾辦理制,重大事項聯合辦理制,上報事項專責辦理制,控制事項明確答覆辦理制的 五辦理制 ,倍受群眾歡迎,再次投訴率為零。

執行機制抓創新,服務效能再提高。

按照省建設廳關於提高行政效能若干規定要求,嚴格遵守房地產開發審批收費專案、收費標準、辦理時限 三條紅線 ,嚴格落實並聯審批、限時辦結、一站式收費、全程代理服務、全程政務資訊公開五項制度和審批申請材料及補正內容一次性告知制度,加大對申請材料的審查頻率、縮短審查間隔,實行一個公章對外、一站式審批程式,形成了完備的制度管理體系。

此外,在大力改進工作效能的基礎上,該局建立了股長述廉述職報告制度。

評議和述職涉及職能工作、任務落實、作風建設、服務態度、室內衛生、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內容,評作風、評奉獻、述能力、述進度,讓全體幹部時刻繃緊 作風建設 這根弦,形成爭榮譽、講奉獻、團結向上、想事和幹事的良好局面,營造了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好辦的和諧氛圍,樹立了清正廉潔、務實高效、熱情周到、耐心服務的建設形象。

中心圍繞視窗轉,視窗圍著專案轉。

為讓更多的專案落戶任縣,該局開展了 服務無缺位 活動,各崗位配置實行AB角制,各視窗組織全體人員進行崗位交叉練兵,確保視窗服務不斷層。

一是審批通報。

對專案的申報審批採取科室集中會審,確認有關情況,實現審批與監管的對接,形成了審批監管相結合,監管促審批,審批促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快捷高效工作局面。

二是強化監管。

全面落實行政審批後的職責和責任,加強對工程的監督檢查,將工程質量強制性規範標準落到實處,構建起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監管銜接的工作格局。

三是跟蹤服務。

採取上門服務、跟蹤服務、預約服務等多種服務方法,打破八小時服務時限和節假日的侷限,拓展服務專案,改變由淺層次服務向市場準入主體、招標投標、資質升級、專案申報、竣工驗收等方面的服務發展,對於需要跑市進廳的專案,積極協助跑辦,最大限度減少企業辦理環節。

政務公開轉作風,群眾擁護快發展。

在出臺《廉政風險監控管理考核和獎懲機制》的基礎上,對審批專案實行公開審批依據、公開審批程式、公開審批條件、公開審批時限、公開收費標準 五公開 ,有效避免了人為化隨意性審批,真正把政策交給了群眾,提高了透明度,方便了辦事群眾。

不僅如此,該局不斷提高群眾知情權,從明確內容、群眾關心、豐富形式、健全制度、強化監督五方面入手,大力推進工作公示建設,就群眾關心的城市發展方向、基礎設施建設、拆違拆遷等熱點、焦點予以公佈,對重點工程、形象進度、施工要求向廣大群眾公開,讓群眾所關心的工程建設進展情況一目瞭然。

通過公開各項政策,讓廣大群眾及時瞭解城市發展現狀,對各項工程的實施,積極配合,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幾點啟示

實踐證明,過硬的作風、一流的環境是實現城市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障。

把優化環境的著眼點放在強化幹部的責任意識上。

一是組織保障。

成立優化環境領導小組,一把手負總責,全體班子成員共同參與,共同研究方案抓謀劃,共同制定措施抓落實,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科室分工配合、參建單位上下聯動的組織領導體系,使優化環境切實做到了年初有計劃、有部署,年終有總結、有落實。

二是思想保障。

即一查群眾反映的問題是否得到及時解決,看黨員幹部為民服務意識是否增強;二查執法形象,看執法人員在行政過程中行為是否規範;三查思想作風,看幹部職工廉潔自律意識是否樹得牢固。

通過三查三看,統一了思想,改進了作風,形成了合力,收到了效果。

三是制度保障。

建立一系列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若干規定,將作風建設納入年度考核目標,採取發表電視講話、街頭宣傳、公示公開、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和發放《徵求意見書》等形式面對面徵求意見徵求意見,形成人人是環境,個個是形象的.局面。

把優化環境的切入點放在自身問題的查詢上。

在查詢問題過程中,不遮掩、不護短,敢於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緊緊抓住與人民群眾聯絡最密切,群眾最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紮紮實實地開展自查自糾。

通過走訪社會、企業、群眾,徵求意見和建議,制定整改措施,確保立黨為公、勤政為民的工作理念。

應完善學習制度,把優化環境與全縣經濟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創先爭優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學習張雲泉先進事蹟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幹部隊伍服務經濟意識,愛崗敬業意識,服務城建發展意識。

要進一步完善辦事承諾制度,樹立 崗位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對一些社面影響廣、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要採取重點扶持、重點督促,努力將其建成示範工程,以示範工程帶動整體工作,擴大群眾影響力,樹立在群眾中的新形象。

把優化環境的落腳點放在促進城建工作和群眾滿意上。

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牢牢把握事前、事中、事後三個環節,立足防範,健全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大力開展 親民、為民 活動,從維護群眾利益出發,組織黨員幹部深入企業、群眾,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及時瞭解掌握廣大群眾想什麼,盼什麼,城建工作應該做什麼,把群眾 擁護不擁護 贊成不贊成 高興不高興 答應不答應 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圍繞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真正把 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落到實處。

城鄉調查報告範文10

為了解xx城鄉居民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xx調查隊近期在全市開展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主要圍繞涉及居住環境的配套設施、物業管理、衛生狀況和治安等方面進行。調查物件中居住在城鎮(含鄉鎮集鎮區域)的佔77.8%,居住在農村的佔22.2%。從居住時間來看,在本地居住的時間為1年以下的佔8.9%,1-3年的佔8.9%,4-6年的佔8.9%,7-9年的佔4.4%,10年以上的佔68.9%。

一、對目前的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76.9%

調查顯示,居民對目前的居住環境總體滿意度為76.9%。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0.0%,比較滿意的佔53.3%,感覺一般的佔22.2%,不太滿意的佔2.2%,很不滿意的佔2.2%。

二、居住配套設施滿意程度基本一致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圍交通狀況的滿意度為72.9%。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2.2%,比較滿意的`33.3%,感覺一般的佔35.6%,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圍的生活配套設施(菜場、超市、商場、餐飲等)的滿意度為74.7%。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4.4%,比較滿意和一般的人各佔33.3%,不太滿意的佔8.9%。

居民對居住地區周邊的公建配套設施(學校、醫院、垃圾處理房等)的滿意度為72.4%。其中,非常滿意的佔15.6%,比較滿意的佔42.2%,感覺一般的佔35.6%,不太滿意的佔4.4%,很不滿意的佔2.2%。

居民對居住地區文體生活氛圍(體育設施、文娛活動等)的滿意度為73.3%。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2.2%,比較滿意的佔35.6%,感覺一般的佔33.3%,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

三、物業管理滿意度為70.0%

調查顯示,居民對物業管理滿意度為70.0%。其中,對物業管理非常滿意的佔13.3%,比較滿意的佔22.2%,感覺一般的佔26.7%,不太滿意的佔6.7%,很不滿意的佔2.2%,另外有28.9%的調查物件所在小區沒有物業。

四、衛生狀況滿意度最低,為68.4%

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衛狀況的滿意度為68.4%。其中,非常滿意的佔8.9%,比較滿意的佔46.7%,感覺一般的佔31.1%,不太滿意的佔8.9%,很不滿意的佔4.4%。

五、居住環境安靜程度滿意度為75.1%

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環境安靜程度滿意度為75.1%。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4.4%,比較滿意的佔37.8%,感覺一般的佔26.7%,不太滿意的佔11.1%。

六、鄰里關係滿意度,達82.2%

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是和諧社群,社群和諧的關鍵是鄰里和諧。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鄰里關係的滿意度為82.2%。其中,非常滿意的佔35.6%,比較滿意的佔46.7%,感覺一般的佔11.1%,不太滿意的佔6.7%。

七、治安狀況滿意度排第二,為81.3%

近年來,xx市全面加強社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紮實推進平安社群建設,取得效果顯著。調查顯示,居民對居住地區治安狀況的滿意度為81.3%。其中,非常滿意的佔28.9%,比較滿意的佔51.1%,感覺一般的佔17.8%,不太滿意的佔2.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