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調查報告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5W

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城鄉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城鄉調查報告合集15篇

城鄉調查報告1

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從"人民公社" "吃大鍋飯"的社會走到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竟爭的社會,同時也帶來了開放社會中所固有的矛盾,廣大人民群眾已明顯感覺和意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著較多型別的貧富差距。主要有城鄉貧富差距。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為了比較深入的瞭解社會,鍛鍊自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求我們做一篇關於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事件調查報告。經過近一個假期的調查和多年來耳濡目染所接觸的現實,我做一篇關於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距、東西貧富差距、群眾性貧富差距、政策性貧富差距等。其中城鄉貧富差距是一個綜合性的貧富差距。它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的深層次原因。貧富差距社會公平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也出現不斷擴大的趨向。富差距所引發的社會公平、機會平等與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問題仍有異議,在縮減貧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別等問題上,已民心所向、勢在必行。因此,應該從造成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事實和原因著手,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社會走向穩定,經濟得到持續的發展。

現在,我將從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原因、解決方法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踐調查報告結果。

城鄉貧富差距表現在:1,改革初期,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度縮小,但後來,形勢發生了逆轉,二者的差距呈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麼,真實的差距肯定還會更大些。2、城鄉貧富差距又表現為城市豪與貧困農民的差距,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更為突出。其現象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家財萬貫與一貧如洗、豪門宴與食不果腹、高檔別墅與缺房無房、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稅稅制,目前稅制不規範,個人所得稅難以發揮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覆蓋面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國不斷拉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劇;監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相對滯後,許多非市場因素在發揮作用,導致各種違法行為、非法獲取暴利的活動以及尋租行為的出現,形成非法收入。這些非法收入,破壞了正常的分配關係, 這也成為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國家經濟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財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執行就業、資金投入、財政稅收政策、資料的價格有升無降,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現在的中國是10%的人口掌握了95%的財富,貧富差距比發達國家更加嚴重,現在想要發財,可不是僅僅靠努力就可以達到了啊!十幾年來中國的稅收不斷地增加,特別是房改後,國家本來可以通過徵收房地產稅進行資金再分配,取之於民而用於民。但是由於中國徵收的房地產稅的主要來源是通過政府賣地,還有房地產買賣中的交易稅,而不是徵收房地產者的佔有和使用稅。這樣的.結果是富人買了房子以後,佔用了國家資源且不需要每年再繳稅,一勞永逸。假如將房子租出去,他還可以將買房子的成本通過租金轉嫁給房客(窮人)。富人一方面可以通過房地產的增值獲得更大的利潤,另一方面通過收租可以得到更多的財富。那麼富人就越來越富。而窮人買不起房子,就得不到這樣的好處。除此之外,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這十幾年、二十年中,中國的教育改革、醫療改革和其它福利的改革,使得政府在這些方面的負擔減輕,應該用於教育、醫療、社會保險等等的支出,政府一概推掉,或者減少。這樣整個社會尤其是中下層民眾的福利就大大地下降。使得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所以很多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是非常嚴重的現象。還有失業社會保險方面也做得不好。而另外一方面,工資改革,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幅度的增加政府官員、教師、軍隊的工資。也就是說,屬於政府的僱員,不管是學校的、還是軍隊的、政府的,他們都得到了非常大的好處。財政那麼大的一筆收入都再分配給了與政府相關的人員,而跟政府無關的,不但從工資上沒有得到好處,而且國家財政在對他們的社會福利、醫療保險、健康、教育等都比改革之前大大地減少。 在中國,教員和醫生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職業,但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的收入增長明顯低於其他職業,而且這種收入增長中,體現為工資增長的部分不大,很多以課時費、班主任津貼,或者病床費、手術費的形式體現。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大部分教員批改學生作業的質量下降,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員用於“家教”的時間增加;同樣道理,大部分醫院的常規診療水平下降,但亂收費的現象屢禁不止。對此類只有靠“責任心”才能提高工作質量的職業,沿用工廠的“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的辦法看來都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了職業服務水平的下降,以及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亂尤其在90年代以來減額非常大。所以中國的財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驅使了中國貧富差距的擴大,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擴大分析了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最後,我想談談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

我認為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為農民建立起市場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資訊流通。因為資訊科技和資訊資源的城鄉分割,無疑也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資訊時代的兩種公民,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支撐起來的將是一個是衡的社會。其次,在政策上應積極保護農業,擴大農業投資。我國現階段,農民幾乎不能享受到國家政策上的什麼優點,農業沒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難會有特殊的發展,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資。再次,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調節城市居民的高收入,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農民、農業、農村中蘊藏的巨大潛力煥發出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國穩定,政通人和;只有農民增加收入,減輕負擔,才能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多樣化,發揮民族特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最後,應該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教育,在農村中建立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學習班,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

城鄉調查報告2

XX年中央1號檔案指出,要“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XX年國發3號檔案也明確要求,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把統籌解決農民工問題作為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突破口。按照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引導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原則,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競爭、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穩定和增加就業機會”。針對我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程序不斷推進,農村就業不充分和城鎮就業矛盾突出的現狀,堅持城鄉統籌就業才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根本出路。

一、我縣城鄉就業工作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和各鄉鎮、部門始終高度重視城鄉就業工作,將其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思考和謀劃,全力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強化組織引導、完善就業機制、健全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促進了就業規模的擴大和就業結構的改善,同時注重以創業帶動就業,放手開展全民創業活動,支援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了全縣城鄉就業工作紮實開展。特別是從去年四季度以來,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縣就業工作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勞動保障部門和就業服務機構統一思想認識、科學判斷形勢、認真履行職責,全面完成了城鎮新增就業、公益性崗位開發、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各項工作,保持了我縣就業形勢穩定。截止XX年底,全縣從業人員總數為36萬人,占人口總數的43%;城鎮新增就業2.8萬多人,下崗再就業2.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5%以內。今年,我縣新增就業6798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729人,其中,就業困難物件就業1231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2085人,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2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6.2億元。“零就業家庭”和“零轉移家庭”保持動態為零。

(一)初步建立管理城鄉就業的組織體系,統籌規劃和管理城鄉就業工作。

近年來,我縣把做好統籌城鄉就業作為貫徹落實“314”總體部署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是完善了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把解決就業問題擺上重要位置,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縣勞動保障、財政、工商、國稅、地稅、建設、教育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城鄉就業工作領導小組,並明確了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在城鄉就業工作中的責任,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在做好城鎮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二是建立了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體系。將城鄉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基層和相關部門,並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督促檢查。特別對城鄉勞動力資源開發利用、擴大城鎮就業和降低失業率、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穩定就業進行統籌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每年初,縣裡把全縣城鄉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分別下達到28個鄉鎮、街道和15個縣級部門,出臺對部門和鄉鎮、街道城鄉就業工作的考核辦法,將城鄉就業工作納入了全縣各鄉鎮、部門年度工作政績目標考核範圍,形成了黨委政府強力推動的工作態勢。

(二)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體系,為城鄉勞動者提升職業技能提供有效服務。

在統籌規劃、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一批骨幹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形成覆蓋城鄉、佈局合理、靈活開放的職業培訓組織體系。我縣現有民辦職業培訓機構10家,有教職工440人。培訓工種主要以電焊工、車工、中式烹調師、中式麵點師、汽車駕駛員、汽車維修工、計算機操作工等為主。近年來,我縣圍繞促進城鎮就業由數量型向素質型、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建立了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培訓制度,並結合實際,開展對在崗職工、失業人員再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在崗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以及“創辦和改善你的企業”的創業培訓,促進了勞動者就業創業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三年來,全縣共培訓農村勞動力近10萬人,其中技能培訓2.6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培訓3560人,創業培訓250人。今年我縣的陽光工程培訓,採取“政策、師資、裝置”進鄉鎮、村社的培訓模式,使2300名學員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培訓服務。

(三)初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得以提升。

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網路佈局,建立健全街道社群和鄉鎮公共就業服務網路,將就業資訊、培訓資訊、政策諮詢和職業介紹等公共服務延伸到鄉鎮、社群。一是實現鄉鎮、街道社會保障工作機構建設全覆蓋,形成覆蓋全縣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就業服務機構大力開展職業培訓、職業介紹、就業崗位、政策援助、社會保障服務和更新觀念進社群的“六進社群”活動,成功介紹1676名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398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和2243名下崗職工到金龍工業園區企業就業。二是積極創新,構築“用工地、本地政府、農村”三方就業服務體系。如在溫州、新疆等用工地成立勞務管理服務站和流動黨總支,在廣東東莞等農民工集中地聘請有豐富社會資源的當地人或本地務工、創業人員作為聯絡員,負責提供用工資訊,實現供求對接。同時成立農村勞動力轉移領導小組,積極發揮駐外勞務辦事機構作用,加大與勞務基地用工企業聯絡,組織專項培訓與勞務輸出。三是今年搭建就業資訊服務平臺,拓展就業服務空間。多方籌集資金80餘萬元,在全縣28個鄉鎮、街道建立人力資源市場資訊共享平臺,實現市、縣、鄉三級聯網執行,統一發布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分析和工資指導價位,讓老百姓不出家門就能找到工作。據統計,全年通過資訊平臺收集釋出用工資訊480條,辦理用工登記17500人次、求職登記14000人次,開展職業指導16000人次,通過該平臺順利實現就業5238人。

(四)初步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和措施,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一是建立“零就業家庭”和“零轉移家庭”動態消除機制。全面開展建立“充分就業社群”活動,我縣已成功建立44個充分就業社群,佔社群總數的比重達到77%。對就業困難群體尤其是“雙零家庭”的就業援助,建立了目標責任制,實現“三及時”,即及時發現、及時援助、及時消除,建立“出現一戶、解決一戶”的動態管理、動態援助的長效機制。全縣首批367戶城鎮“零就業家庭”和4117戶農村“零轉移家庭”全部消除,並實現動態消零目標。二是大力促進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人員實現就業。通過提高就業補貼標準、保留部分專項社會救助、對拒絕培訓和就業的實行分次核減低保金等措施,增強政策吸引力,引導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人員放棄低保實現就業。全縣投入45萬元促進620人次低保人員實現就業。三是落實優惠政策,促進擴大就業。8917名下崗失業人員享受到就業再就業各項優惠政策,其中315戶338名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享受稅費減免165.5萬元,519人辦理髮放再就業小額貸款2322萬元,1791名下崗失業人員享受行政性收費減免89.3萬元,1641名下崗失業人員享受工商行政性收費減免89.2萬元。特別是加大了社保補貼落實力度。鼓勵用人單位與“4050”等就業困難物件簽訂長期勞動合同,對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政策要延長到退休。對靈活就業人員中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4050”人員,社會保險補貼政策也延長到退休。四是特別是針對當前城鄉就業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我縣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三年來,全縣再就業資金使用額為2661萬元;共為11796人發放社會保險補貼1300萬元;523人次享受低保就業補貼36萬元;發放崗位補貼45萬元;職業培訓補貼人數669人,支出資金33.7萬元;4117人享受免費技能鑑定補貼。全縣累計為921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4578萬元,帶動1.2萬人就業。五是繼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工作。我縣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首位,並將XX年確定為“大學生就業服務年”,積極搭建各種就業創業平臺。通過舉辦“人才交流會”、服務高校畢業生就業送崗位進校園現場招聘會等方式,促進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面向企業就業。截至目前,我縣已建立11家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為高校畢業生提供見習崗位300餘個,接收見習畢業生199人。

(五)統籌做好城鄉就業工作,大力促進勞務經濟發展。

我縣創新工作方法,狠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促進了勞務經濟的大發展。一是加強對外勞務合作,積極拓展縣外就業基地。加強駐外勞務辦事機構建設,增進與縣外勞務輸入地區的勞務協作,及時掌握輸入地區用工需求動態,促進農民工有序外出就業。做大做強季節務工。在搞好以赴新疆摘棉工為重點的季節性務工的同時,拓展季節性務工渠道。XX年以來,全縣1.2萬人次農民工赴疆拾棉,掙回勞務收入近3500萬元,人均創收近3000元。今年5月,我縣依託外派勞務輸出居全市第一的發展基礎,成功建立重慶市首個國家級外派勞務基地縣。以此平臺,上下聯動,內外協調,成功引導近5000名務工人員赴新加坡、日本、安哥拉、利比亞等國出國務工,外派勞務輸出年增長30%,外派勞務遍及20個國家和地區的10多個行業(工種)。二是掛牌重慶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園。積極依託我縣金龍工業園區a區,首批掛牌成立了重慶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園。截止XX年11月止,我縣農民工返鄉創業入駐園區的企業累計達到了181戶,其中,入駐農民工返鄉創業企業數67戶,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17550人,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現已初具規模。我縣利用優惠政策,如將返鄉農民工納入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範圍,由縣級財政安排再就業基金予以80%的貸款貼息,給予農民工社會保險補貼、就業補貼等;對安置返鄉民工的企業實行崗位補貼和再就業稅費減免政策,吸納(安置)農民工在80人以上的重點企業提供再就業貸款,並予以貸款貼息支援;在創業用地、稅收優惠、金融信貸、就業扶持等方面鼓勵和扶持有創業願望和創業條件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今年,通過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化發展解決一批,發動46家骨幹企業提供就業崗位招聘一批,召開懇談會引導返鄉民工與園區企業對接吸納一批,通過“1258266”專用資訊平臺向民工釋出用工資訊引導一批,“四個一批工程”幫助7974名農民工實現再就業。

二、我縣城鄉就業工作中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就業工作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但受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當前在推進城鄉就業創業方面,還面臨著諸多具體困難和問題。

勞動力素質不夠高,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一是就業觀念滯後。城鎮不少求職者期望就業崗位體面輕鬆和待遇優厚;農村部分農民“小富即安”,僅滿足於農閒時做臨工、打短工,有的害怕外出務工上當受騙。二是文化素質偏低。目前,在城鎮登記的失業人員中,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近40%;在未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近70%。三是職業技能較弱。求職者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時間短、專業性不強,技能單一,不少求職者只能找體力崗位就業。隨著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在我縣技能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勞動者供不應求的問題十分突出,難以適應企業用工需求,出現了“有勞動力難就業,有空崗位難招工”的現象。另外,針對市場用工需求和我縣農村勞動力資源特色,打造勞務品牌不夠,致使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競爭力較弱,勞務輸出的規模不夠大。

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就業需求空間有限。一是經濟總量不夠大、發展不夠快,吸納勞動力就業有限。我縣生產總值和增速、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速,雖在縣內縱比創造了歷史新高,但在重慶“1小時經濟圈”中橫比,其總量和增長速度仍然偏小偏慢,新增就業崗位不夠多,吸納勞動力就業有限。二是能帶動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欠發達。在現有規模以上的近200戶企業中,規模最大的企業,其從業人員也不足XX人;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空間不足。三是新增勞動力成上升趨勢,就業壓力加大。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雖逐年減少,但隱性失業而未登記人員遠高於登記失業數,加上逐年自然增長的'勞動力人員,就業的壓力仍然較大。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在農村還將不斷產生富餘勞動力,需轉移進城務工的人員大量增長,可供就業的空間有限。

市場培育不夠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滯後。一是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機制不健全。全縣沒有專門的駐外勞務機構,個別民辦中介組織運作不規範、誠信度差。二是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機制不完善。城鄉勞動力資源、培訓、輸出網路一體化建設滯後,勞動者求職與企業用工資訊渠道不暢,有效組織化程度低。三是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機制尚未形成。現行戶籍制度不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制約了城鎮化建設程序。社會保險參保率低,覆蓋面窄。進城務工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的比例極低。四是農民進城務工的合法權益還不能得到很好維護。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一些企業為保生存,以降低或拖欠工人工資、延長勞動時間等方式減少損失,損害農民工利益,導致農民工就業更加困難。農民到企業務工,但由於就業不穩定,除用工單位不願為其參加社會保險外,務工者參保的積極性也不高,中斷繳費者眾多。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允許異地轉移,而且大部分農民工認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在短時間內不會受益,因此不願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其他如醫療保險、社會福利設施、教育條件、就業要求等方面的制約,均不同程度對農民具有排他性。

三、新形勢下促進城鄉就業工作的對策建議

加快推動和促進全民就業創業,是應對金融危機、加快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提升我縣城鄉就業工作水平,不斷滿足城鄉群眾就業需求,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全力營造促進城鄉就業的濃厚氛圍。我縣在就業文化培育、就業環境改善、就業要素啟用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通過舉辦就業創業事蹟報告會、討論會等活動,引導城鄉居民樹立新的就業創業觀念,增強就業創業信心,特別要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求高求穩的就業觀念,倡導大學生在就業時不等不靠、不挑不揀,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電臺、電視臺、報紙、網際網路等各種新聞媒體,搞好有關就業優惠政策的宣傳,真正使各項優惠政策深入人心。要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大力選樹就業創業典型,進一步激發全民就業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要搞好資訊服務。繼續完善政府、專家和創業者“三位一體”的專案謀劃推介機制,篩選、儲備、釋出、宣傳一批投資少、風險小和效益好的創業專案,廣泛與創業者進行對接。要優化創業環境。進一步降低創業門檻,凡是法律沒有明令禁止的行業和領域全部放開,鼓勵各類創業主體領辦和創辦經濟實體。著力完善銀企對接平臺,逐步提高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及個人創業的信貸比例,對信譽良好、還款及時的企業及個人,在貸款額度和期限上給予支援,切實解決創業融資難題。

(二)努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就業。加快經濟發展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空間,提高社會保障能力,最終都要依靠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各鄉鎮、各部門要按照“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要求,堅持促進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並舉,從全域性和戰略的高度,統籌考慮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改革開放與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的關係,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要堅定不移地實施投資拉動戰略,積極包裝專案、培植產業,以加大專案建設擴大就業總量。繼續加強對企業指導、協調和服務,特別是強化工業生產組織,採取得力措施,儘量使企業不減員、少減員、不停產,對已停產或半停產企業,妥善處理好人員安置問題,確保就業形勢穩定。要充分發揮服務業促進就業增長的“蓄水池”作用,大力發展以金融保險、餐飲娛樂、物流連鎖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帶動就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著眼於促進城鄉統籌,進一步加快農村改革發展步伐,實現農村勞動力有序合理流轉。

(三)突出抓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城鄉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把握重點、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當前要結合形勢發展和我縣實際,突出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以推進重點人群就業工作帶動我縣城鄉就業工作實現全域性性突破。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著眼提升大學生就業理念、拓展就業渠道,搭建起大學生、創業導師、用人單位和政府有關部門聯絡的橋樑;抓好村官和到鄉鎮農技、衛生醫療機構服務大學生的管理服務,優化農村鄉鎮人才隊伍結構,推動“農村鄉鎮人才隊伍”建設計劃穩步實施;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建設工程”,加強對已掛牌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的指導和監督,確保為畢業生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在就業困難人員實行重點幫扶方面,要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積極落實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失業人員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就業。在加強對農民工扶持方面,要增加培訓補貼額度,新建專案開發的崗位可優先提供給本地農民工,同時加大對進城農民的政策扶持。

(四)認真組織開展好就業技能培訓。技能培訓是穩定和促進就業的關鍵。當前要進一步整合農業、勞動、教育等有關部門培訓資源,整合公辦、民辦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資源,整合社會各類培訓專案,統一規劃,分類實施,突出特色,逐步建立面向城鄉各類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結合市場需求和企業需要,大力開展訂單式、定向式、補貼式培訓,開展實用性強的技能儲備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不斷強化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圍繞提高培訓質量和層次,進一步完善職業培訓體系、改善培訓設施,突出抓好技能能力的提高,使就業者能夠掌握多種職業技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將培訓範圍擴大到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以及復轉軍人、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等。

城鄉調查報告3

根據縣政府協助常委會20xx年工作要點安排,11月上中旬縣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政法委、公安局、司法局負責人組成調查組,深入薛百鄉、大壩鄉、蘇武鄉、東壩鎮、泉山鎮、西渠鎮、大灘鄉、街道辦事處的綜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和部分居民戶,採取查閱資料、現場察看、座談討論和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我縣城鄉社會治安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看法

一是全民法制意識普遍增強,依法維權能力有所提高。經過五年普法規劃的連續實施和各級司法機關的廣泛宣傳,特別是法律七進活動的紮實開展,全縣廣大群眾學法、懂法、用法的意識和法制觀念明顯增強,主動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矛盾糾紛、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人和事越來越多。在自己身邊發生治安案件時,86%的調查物件選擇了主動報案,14%的選擇了協助抓捕。

二是工作機制健全完善,三調聯動效果明顯。人民調解個案補貼制度,去年在三雷鎮下雷村和薛百鄉宋和村試點成功後,今年在全縣全面推行,經過近一年的實踐證明,人民調解個案補貼制度在調動基層調解組織和調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基層調解組織作用、提高矛盾糾紛調處及時率和成功率、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已補貼案件數達720件之多。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機制的推行,扭轉了以往司法、公安、法院分工負責,各管一塊的局面,對具備調解條件的案件,在訴前、訴中由司法、公安、法院三方聯合進行調解,既降低了訴訟費用,減輕了當事人的經濟負擔,又提高了案件的結案率和成功率。

三是主動適應大膽創新,預防關口進一步前移。為適應新形勢下的社會治安管理工作,縣公安局主動適應,積極應對,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尋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社會治安管理新途徑、新模式、新方法。針對我縣近年來日光溫室發展較快,捲簾機安裝數量逐年增加的實際,為了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公安局組織警力對全縣日光溫室捲簾機進行了統一編號砸號和登記備案,堵塞了銷贓渠道,有效地預防了日光溫室捲簾機盜竊案件的發生。城關派出所民警以實有人口管理、場所行業管理為切入點建立的社群警務超市,通過地圖與資訊的共通、共融和共享,真正實現了警務基礎工作資訊化。在社會管理方面創新實踐了以房管人、以物管人、以證管人、以業管人的管理新模式,在流動暫住人口相對集中的蘇武鄉西湖村設立了流動暫住人口管理警務室,加強了流動暫住人口管理。警務室成立以來,對轄區內3473名流動暫住人口入戶登記、資訊採集和核對,建立了《流動暫住人口登記冊》,為3407人發放了暫住證。同時對流動暫住人員所擁有的兩輪、三輪摩托車等物品進行登記,通過上網與盜搶車輛進行比對,對來源合法的車輛進行統一編號、統一噴塗、統一管理。新河派出所利用流動暫住人員管理資訊成功破獲了多起治安案件。大灘鄉派出所針對農忙季節農戶家中無人,盜竊案件多發的情況,提前向農戶宣傳安全防範知識,提高農戶的安全防範能力,並加強了農忙季節的治安巡邏,有效防止了各類失竊案件的發生,受到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在矛盾糾紛調處方面,司法局探索實踐了律師參與矛盾糾紛調處的新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保駕護航作用充分發揮。近年來,縣公安局始終把圍繞中心、服務發展、促進發展作為履行職能的第一要務,把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貫穿公安工作始終,特別是在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實施過程中,縣公安局積極履行職能,配合有關部門和鄉鎮化解矛盾糾紛、理順群眾情緒、處理違法違紀行為,維護了全縣大局穩定,有力地促進了重點治理規劃的順利實施。

二、存在問題

一是普法宣傳尚待深入,法制意識有待提高。調查發現,經過持續的普法宣傳,群眾的法制觀念有了提高,但是普法宣傳的深度與廣度還不夠,特別是有針對性的普法宣傳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和農村群眾的法律知識還比較欠缺,法制意識還比較淡薄。

三是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隨著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設施農業建設和農業結構大調整的'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水事糾紛呈逐年增多的趨勢,調處難度加大。居住分散、較為偏僻的村社盜竊案件時有發生,農村社會治安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三、工作建議

一要進一步加大全民普法宣傳教育力度。要深入開展多渠道、全方位、深層次的全民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路、板報、標語、文藝節目等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形式,向全縣人民宣傳法律法規。要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在宣傳的深度和廣度上求突破。要區別情況,因人施教。農村要以《土地承包法》、《水法》、《森林法》、《合同法》和《交通安全法》為重點,城市要以《勞動法》、《合同法》、《企業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和《交通安全法》為重點。學校要充實法制課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法制課要以《治安管理處罰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為重點,同時要定期邀請法制副校長或輔導員為學生上法制輔導課。司法部門要經常深入農村辦法律講座,為農民提供法律諮詢服務,解答農民遇到的法律問題。採取多種措施,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和遵紀守法自覺性。

二要加強司法隊伍建設。

一是充實警力。首先應儘快解決縣公安局缺編問題,然後力爭用35年的時間實現《中共甘肅省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公安工作的決定〉的意見》中警力達到總人口的萬分之十點五以上的目標要求。

二是加強法制教育。堅持實行依法行政,確保執法人員知法、懂法、依法執法,堅決杜絕執法中的違法違紀行為。

三是加強職業道德育。積極開展執法部門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增強執法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執法人員的社會責任感。

四是加強業務教育培訓。通過對執法人員的集中培訓和輪流培訓,努力提高執法人員的辦案能力和應對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全力打造一支精幹高效的執法隊伍,使他們真正成為民勤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堅強後盾。

三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解決好基層執法機關房屋破舊、辦公裝置簡陋等問題。要按照上級的部署和要求,認真組織實施好442工程,通過442工程的實施使基層執法機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明顯改善,為基層執法機關創造一個較好的工作環境。

二是要通過積極爭取專案支援,逐步為鄉鎮司法所配備工作用車,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解決好裝備落後問題。要根據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在及時更新已有裝備的基礎上,逐步為執法人員配備較為先進的現代化裝備,提高執法隊伍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執法風險。

四是大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防控工作,努力構築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安全防範網路,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要進一步加強對群防群治隊伍的管理,建章立制,規範行為,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要舉全縣之力維護社會穩定。近年來,全縣土地、水事糾紛呈現出逐年增多的趨勢,調處難度加大。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要高度重視,嚴格按照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堅持抓早、抓小、抓苗頭的原則,明確工作職責,改進工作方法,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重點治理、農業結構調整中一些帶有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各級組織要做到資源共享,資訊互通,形成合力,早發現,早介入,及時調處,及時化解,力爭把各種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重大事情不出縣,矛盾糾紛不上交,全力維護我縣社會政治穩定。

城鄉調查報告4

經過為期五天的走訪調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南黔勵志行動團隊線下社會實踐部分告一段落。團隊分別對遵義市區和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進行了實地走訪,希望可以瞭解城鄉之間教育差距所在,對教育公平建設提出建議。

南黔行動團隊實踐的進行,使我們的對於城鄉教育差距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起初,我們以為城鄉教育差距主要在於學校設施及師資等方面,實踐過程中我們卻發現事情並不想我們想象的這麼簡單。學校設施實踐團隊對遵義市兩所重點中學以及務川縣兩所中學進行了實地考察,我們本以為在這方面城鄉學校會存在很大差距。

隊員在遵義市第四中學合影然而如我們所見,各所學校基礎設施均能滿足教學要求,其中務川中學和遵義四中有十分完備基礎設施。遵義四中素描教室總體來說,城市中的學校設施略優於鄉鎮,而並非差距過大。

“這麼大個學校,一個專業的體育老師都沒有!”,一位受訪老師的這句話至今記憶猶新。不禁聯想起國小時候,我們村國小一整個學校六七個年級,只有五六個不能算專業的老師。

務川民族中學教學樓很多人讀完書,都是更願意呆在城裡的,有多少人願意到鄉鎮這種或許很難做出成績的學校工作呢?我們在採訪中發現城裡的學校對於考試之外的科目,除了音樂美術之外,甚至還提供了舞蹈、素描以及諸多的選修課程,而鄉鎮卻沒有老師能上這樣的課。同學影響對近十位同學的採訪和諸多問卷的分析,我們不得不相信,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同學之間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老師的.影響。多數同學因為“旁邊同學都在學”所以學習。

與部分受訪同學合影城市中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較好的同學老師,而鄉鎮則將很難有這樣的機會。於是好者愈好,貧者愈貧。父母教誨正式走訪之前,我們將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歸於學校和政府關注等,對於鄉鎮的調查使我們意識到,家庭影響起了關鍵作用。

務川縣·採訪老師在鄉鎮特別是一些貧困地區的鄉鎮,因為種地已經很難作為養家餬口的方式了,於是大量的家長選擇外出務工,隔代教育在所難免,這之間的隱患在此不多敘述。身在農村的父母們另一個難言的苦衷是:“我們也想教,而自己卻不會。”有人說,我們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鄉鎮的孩子只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好比龜兔賽跑,兔子也不一定獲勝的。這的確有一定道理,但是城鄉教育差距不會只是起跑線的問題,他們所走的是不同的跑道,以及,不同的指路人……

我們在抱怨各種加分政策時,並未真正去思考我們本來得到的比他們多多少。城鄉教育差距的問題的探索尚未結束,南黔行動團隊將通過資料和資料的分析對此做出更深入的探討。

城鄉調查報告5

為用城鄉統籌的思路來解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兩年來,成都市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其成效應該如何評價?進一層說,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應當如何解讀成都市的“城鄉一體化”?為了科學地回答上述問題,本調查運用經濟學、社會學原理,從區(市)縣、鄉鎮、村、農戶四個層面分層抽樣,在成都市所轄19個區(市)縣中選擇10個區(市)縣為樣本區域,共選擇34個鄉鎮102個村為樣本點,1020個家庭為入戶訪談物件,分別採用《樣本點情況表》和《入戶訪談問卷》進行調查;並運用抽樣調查以樣本推斷總體的科學法則,力圖從總體上客觀、真實地反映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績和主要問題。全文是一篇幾萬字的調查報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諧社會·成都論壇”專題論文集。“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說,“書齋學者慎談‘三農’”。本文幾位學者走出書齋,以實地調查為成都的發展獻計獻策,其精神值得嘉許。由於篇幅較長,編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饗讀者。

一、對於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程序總的評價

調查表明,成都市以產業演進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制度環境創新為先導推進城鄉一體化,終於在農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說電話使用者數量和機動車數量增長表示農民生活改善,那麼,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質變則表明成都市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長效機制的形成。長期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低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這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癥結所在。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舉措,牽住了“三農”問題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5%,較大幅度超過成都市和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長率7.8%和7.7%,為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構建和諧成都奠定了基礎。

二、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推進產業演進

由於城鄉一體化的程序與當地產業發展水平的依存關係,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條件就是該區域是否有足夠的產業演進發生。因此,政府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著力點,就應當圍繞產業演進展開。如果某個區域沒有相應的產業演進發生,政府要在這裡推進城鄉一體化就只能是一廂情願。從總體上看,成都市應當繼續從推進產業演進入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多元化,充分發展能夠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為失地農民就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

(二)進一步優化制度環境

1.加快農民居民身份轉換,促使職業身份轉換與居民身份轉換相一致

農村居民戶口轉換是促進農民職業身份轉換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農村居民身份的轉換程序在總體上大大滯後於職業身份的轉換程序,因此,加速農村居民身份轉換是推進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面。

2.繼續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為了使農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醫療保障,首先,成都市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財政支援力度,重點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進一步提高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參保率。第二,應深化農村衛生體制改革,規範農村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繼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第三,應繼續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如五保戶、殘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並制定相應的轉移支付措施,確保資金的穩定性。第四,應進一步提高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比重,逐步完善農村養老方案,採用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相結合的方法,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

(三)進一步增加公共產品

1.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對於影響成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別、教育程度、耕地面積、年齡)的迴歸分析的結論是,技能的影響最大,掌握某種手藝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概率比沒有手藝的增加95.82%,即在某一個區域,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因,因此,提高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成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資訊服務平臺

鑑於政府對農民的就業資訊提供以及就業指導的不足,必須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資訊服務平臺。

城鄉調查報告6

近年來,隨著工商部門食品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城區食品安全體系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食品安全隱患向城鄉結合部位和農村轉移。1-8月份,市工商系統共受理食品安全事故投訴1286起,其中920起發生在農村集貿市場和城鎮邊緣食雜商店及露天攤位,城鄉結合區域的食品安全隱患越來越突出,成為工商部門食品監管工作的重點防控部位。為了保證農村食品消費安全,市工商局對城鄉結合區域的食品安全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認真查詢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原因,並針對性地提出部分意見和建議。

一、城鄉結合區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

(一)10人以下小型餐飲店二次汙染嚴重。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城鄉結合區域餐飲店多數為10人以下的小型作坊式經營場所,從業人員分工不明確,經常出現一人身兼數職,缺少有效規範的管理制度,“大鍋飯”式的工作模式造成嚴重的食品原料二次汙染問題。如多數小餐飲店的從業人員是家庭成員或僱用臨時人員,普遍無健康證、店內環境衛生差,消毒設施不完備。調查中涉及的120戶小型快餐店,75%以上的沒有合格的消毒設施,40%以上的出現生熟菜混放現象。

(二)城鎮邊緣餐飲店原料進貨把關不嚴。一是缺少統一的配送機制。調查中發現,80%以上的小餐館沒有固定的蔬菜配送渠道,以分散農戶送貨、採購人員臨時到農貿市場購買等方式購入蔬菜,選擇採購物件主要決定於蔬菜價格。二是缺少自檢設施。購入用於直接加工熟食的蔬菜等原料,由於沒有完善的自檢裝置和自律制度,原料質量難以保證。三是食用油來源情況不明。今年以來,市工商局先後查獲3起私煉“地溝油”的案件,現場查扣“地溝油”1000餘公斤,據當事人交待,其煉製的部分“地溝油”流入城鄉結合區域小餐飲店,由於沒有銷貨臺帳,執法人員難以全面追查到消費領域。

(三)農貿市場裸裝食品受環境汙染嚴重。農貿市場是由許多露天攤位組成的混合型經營場所,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多個種類的經營業戶共同聚集在一起,包括農資、衣服、日用商品等,這樣的環境下混合經營熟食攤位極易受到二次汙染。同時,裸裝食品個體經營者限於經濟條件,無法配備大型安全防塵設施,尤其在夏秋季節,農貿市場中大量的裸裝食品安全隱患很大。

(四)流動食品經營攤位無照經營現象較多。隨著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大量村民遷入城鄉結合部從事個體戶經營活動,多數屬於臨時性的流動經營業戶,無法取得衛生部門頒發的許可證明。一是往往採取不懸掛門頭、開門經營關門居家等方式經營。二是餐飲店涉及到衛生部門的前置審批等限制,無法辦理工商執照,但附近居民有消費需求,工商部門取締困難。三是經營活動具有不確定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工商部門推行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難以落實到位。

(五)農村食品安全消費維權意識較弱。通過在集市發放調查問卷發現,群眾維權的第一選擇是與經營者協商,協商不成的有60%以上的群眾選擇怕麻煩、就此放棄,選擇到工商部門投訴的比例明顯偏少,部分群眾不知道消費投訴的熱線電話,維權意識薄弱。

二、城鄉結合區域食品隱患形成的原因

(一)城鄉結合區域外來人員流動大。城鄉結合部遠離城區,房租及日常消費水平與城區內部相比較低,比較適合外來打工人員居住需要,導致城鄉結合區域的臨時流動人員量較大。流動人口的收入和文化水平相對不高,法律及維權意識不強,不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知識所知甚少,對食品的辨別能力較差,在購買食品時一味追求價格便宜,由此催生出質次價低的不合格食品大量銷往城鄉結合區域。同時,部分流動人員受利益驅使,加入到製假販假的行列,成為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城鄉結合區域人員法律意識低。一是城鄉結合部從數食品經營者是外來流動人口和本地失地農民,他們認為自己做點小生意,靠勞動掙錢合情合理,這部分人員法律意識較弱,缺少市場經營知識和成熟經驗。二是因嫌麻煩或是對政府部門存有牴觸情緒,認為無照經營不是什麼大過錯,不必去辦照,屬於知而不律的行為。三是逃避工商監管,從事製假、售假等違法活動,利用消費物件是弱勢群體或在本地停留時間較短的特點,有目的地進行違法經營。

(三)城鄉結合區域執法監管力量薄。城鄉結合部的鄉鎮工商所一般人員較少,而轄區面積較大,工商所快速檢測裝置配備不足,能夠實現食品快速檢測的種類較少、範圍有限。同時,由於檢測週期較長,嚴重影響日常監管的及時和高效,推行的索證索票、建立進銷貨臺賬等自律制度的落實情況不夠理想,經營戶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也導致監管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

(四)相關執法部門監管工作協調難。做好城鄉結合部的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係。其中房屋出租、流動人口的管理涉及公安部門,餐飲業登記的前置審批問題涉及到衛生部門,生產環節食品質量涉及質監部門,城市道路流動攤販管理涉及城管部門。目前,各部門還缺少有效的溝通交流,往往獨自開展專項整治,效果不夠理想。最主要的是,工商部門要進行整治活動,必須要得到街道辦和村委會的支援,而鄉鎮一級的政府出於維護穩定、發展經濟等各種因素的考慮,對工商部門的工作採取支援但不表態、表態但不明確的做法,客觀上增加了查處難度。

三、工商防控食品安全隱患的建議

(一)推行“超市下鄉”防控制度。連鎖超市在購銷貨方面有著嚴格的程式,並對所售商品實行統一配貨,把好進貨源頭就能確保各連鎖店的食品安全,要利用上門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機會,與連鎖超市進行會談,動員超市經營者推進超市下鄉。同時,可與超市進行聯合調研,利用掌握的企業資訊和市場調查情況,充分向超市說明城鄉結合部存在的巨大市場需求,以此加快推進超市下鄉活動,逐漸淘汰小食雜店,淨化群眾的消費環境,也方便工商機關的食品安全監管。

(二)推行分級分類連鎖經營制度。針對目前流動攤販較多,管理較為混亂的現實,建議組織協調規劃局、公安局、城管執法局等部門,進行統一的市場規劃,在城鄉結合部人口較多的地方興建若干市場,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滿足群眾的消費需求。今年6月,在市政府的支援下,由市工商局牽頭組織的蒿泊大集整體搬遷工程順利實施,新建的閆家村市場不僅滿足了周圍群眾的生活需要,帶動了城鄉結合部的經濟發展,而且使食品監管更為有序,為其他市場的建立、搬遷樹立了良好的典範,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經驗和參考。

(三)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力度。工商部門要加強自身內部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一是要繼續加強對鄉鎮工商所的支援力度,在人員配備、硬體配備、車輛配備等方面予以傾斜,確保基層工商所有足夠的人員和時間對轄區進行全面的檢查監管。二是加強對食品檢測人員的培訓,完善日常檢測和快速檢測制度,使食品檢測常態化;逐步健全食品安全資訊警示制度,做好消費預警工作。三是推行舉報獎勵制度,建立一支社群食品安全聯絡員隊伍,同時發揮消協的監督作用和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做到群防群治,綜合治理。

(四)提升城鄉結合區域消費維權意識。應繼續加強對工商部門工作的宣傳力度。一是切實做好每年的'“3.15”系列宣傳活動,並可考慮組成“送法下鄉”宣傳隊,進入城鄉結合部的社群,宣傳法律法規和消費常識,展示假冒偽劣商品,並現場受理投訴、舉報,擴大活動在這一區域的影響力,提高附近居民的維權意識。二是可印製工商宣傳冊、宣傳畫或溫馨提示,張貼在城鄉結合部人口流量較大的車站、餐飲店等處,將宣傳工作做細,形成全員參與的良好維權氛圍。三是通過電視等媒體,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情景模擬等案例形式,廣泛宣傳法律法規,釋出消費警示,發動群眾舉報,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

(五)建立相關部門聯合防控制度。城鄉結合部的食品安全工作牽涉到多個部門,僅靠工商一個部門難以管好。建議由地方政府牽頭,組成食品安全監管聯席會議,建立以工商部門為主,公安、城管、規劃、衛生、質監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城鄉結合部食品安全綜合治理機制。明確鄉鎮政府、村委會以及各部門的職責,暢通溝通交流渠道,實現資訊共享。在此基礎上,由政府統一排程、各部門密切配合,通過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形成真正有效的齊抓共管的局面。

四、城鄉結合區域食品監管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一)積極爭取政府支援。城鄉結合部的一些鄉鎮政府、村委會由於自身利益,可能對工商工作採取不配合的做法;隨著政府的城區擴建計劃,這一區域也已納入政府的總體規劃,因而工商機關要開展監管工作,必須要多與上級政府協調,爭取上級政府的支援。此外,聯合執法行動中的公安、城管等部門也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協調,政府的支援十分重要。

(二)注意改進監管方式。城鄉結合部的流動人口多,“三無”人員多,人口素質不高,很難要求其遇事能用理性思考,地方政府對這一區域的穩定工作也很重視。工商部門在監管時要注意監管方式,多以教育提醒為主,督促其進行改正,儘量減少使用行政處罰權,防止其產生牴觸心理。

(三)正確處理部門關係。現今的民生電視欄目以其貼近民生、通俗易懂的特點,對群眾的影響越來越大。調查中不少群眾也表示此前出現維權難題時經常打電話給電視臺尋求幫助,這要求我們工商部門應處理好與媒體的關係,爭取讓媒體在接到消費維權類投訴時能第一時間與工商部門聯絡,由工商部門出面進行調解,新聞媒體跟進報道,這既可以加強對工商工作的宣傳,又可以防止出現監管缺位引發爭議。

城鄉調查報告7

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始終堅持優化環境作為促進城鎮面貌 三年上水平 的一條主線,以行風帶政風,以政風促落實,加壓力、增措施、強信心,團結一致,奮力爭先,在提升縣城聚集能力、輻射帶動力和人口承載力方面狠下功夫,在短短的幾年裡,逐步構建起 9縱8橫 城市框架,縣城面積由5.4平方公里迅速擴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里程69公里,給排水管道137公里,住宅小區18個建築面積逾100萬平方米以上,汙水處理廠的建成投用,填補了我縣汙水處理能力 零 突破,城市化率由23%提高到38%,加快形成我縣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初步建立起宜居宜業 邢臺衛星名城 任城新區。

為實現專案建設的快速推進,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針對部分審批專案涉及科室多、執行時間長等問題,該局採取 並聯審批 和 一審一核 制度,一口受理,抄告相關。

對重大專案的審批,實行聯動,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辦結。

同時,把視窗工作職責及審批服務事項公之於眾,以方便群眾查詢、監督。

各視窗審批即時辦結件佔審批件的比例不得低於20%,做到即辦事項不過夜,承諾事項不過期,充分發揮視窗作用,能即時辦結的即時辦結,需要到現場勘查、論證的,儘量縮短審批時限,方便辦事群眾。

以往,一個工程專案審批從招投標、施工許可審批到竣工備案,開發商需要到4個科室,現在全部集中到一個視窗,即可辦結全部審批和備案手續。

該局樹立 視窗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通過服務前移,領辦、幫辦、代辦使投資商、施工企業等辦理前置手續由平均30個工作日縮短為1日。

對辦理工程招標、施工合同、質監、安監等四項備案由3個工作日改為現場即辦,施工許可由15日也改為現場受理、現場即辦。

廣州(邢臺)聖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攪拌站專案為我縣重點招商引資專案,工程投資5000萬元,年生產能力200萬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年利稅超百萬元以上。

專案在入駐時期,相關手續該局僅用了半小時辦理完畢。

據統計,建設局視窗成立以來接受群眾諮詢400多人次,按時辦結率100%。

基本經驗

人人關係環境,事事關係形象。

近年來,該局在解決群眾反映問題上,以視窗標準化建設為載體,建立了一系列便民服務機制。

為高效能地服務於企業,該局依據建築法和招標投標法等法規,對現有的行政審批和管理事項進行縝密梳理,對確需保留的`事項,進行了調整和並,簡化辦事程式,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行為規範》《房地產服務流程示意圖》等管理制度,並根據專案規模及服務物件的要求,推行一般事項直接辦理制,特殊事項承諾辦理制,重大事項聯合辦理制,上報事項專責辦理制,控制事項明確答覆辦理制的 五辦理制 ,倍受群眾歡迎,再次投訴率為零。

執行機制抓創新,服務效能再提高。

按照省建設廳關於提高行政效能若干規定要求,嚴格遵守房地產開發審批收費專案、收費標準、辦理時限 三條紅線 ,嚴格落實並聯審批、限時辦結、一站式收費、全程代理服務、全程政務資訊公開五項制度和審批申請材料及補正內容一次性告知制度,加大對申請材料的審查頻率、縮短審查間隔,實行一個公章對外、一站式審批程式,形成了完備的制度管理體系。

此外,在大力改進工作效能的基礎上,該局建立了股長述廉述職報告制度。

評議和述職涉及職能工作、任務落實、作風建設、服務態度、室內衛生、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內容,評作風、評奉獻、述能力、述進度,讓全體幹部時刻繃緊 作風建設 這根弦,形成爭榮譽、講奉獻、團結向上、想事和幹事的良好局面,營造了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好辦的和諧氛圍,樹立了清正廉潔、務實高效、熱情周到、耐心服務的建設形象。

中心圍繞視窗轉,視窗圍著專案轉。

為讓更多的專案落戶任縣,該局開展了 服務無缺位 活動,各崗位配置實行AB角制,各視窗組織全體人員進行崗位交叉練兵,確保視窗服務不斷層。

一是審批通報。

對專案的申報審批採取科室集中會審,確認有關情況,實現審批與監管的對接,形成了審批監管相結合,監管促審批,審批促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快捷高效工作局面。

二是強化監管。

全面落實行政審批後的職責和責任,加強對工程的監督檢查,將工程質量強制性規範標準落到實處,構建起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監管銜接的工作格局。

三是跟蹤服務。

採取上門服務、跟蹤服務、預約服務等多種服務方法,打破八小時服務時限和節假日的侷限,拓展服務專案,改變由淺層次服務向市場準入主體、招標投標、資質升級、專案申報、竣工驗收等方面的服務發展,對於需要跑市進廳的專案,積極協助跑辦,最大限度減少企業辦理環節。

政務公開轉作風,群眾擁護快發展。

在出臺《廉政風險監控管理考核和獎懲機制》的基礎上,對審批專案實行公開審批依據、公開審批程式、公開審批條件、公開審批時限、公開收費標準 五公開 ,有效避免了人為化隨意性審批,真正把政策交給了群眾,提高了透明度,方便了辦事群眾。

不僅如此,該局不斷提高群眾知情權,從明確內容、群眾關心、豐富形式、健全制度、強化監督五方面入手,大力推進工作公示建設,就群眾關心的城市發展方向、基礎設施建設、拆違拆遷等熱點、焦點予以公佈,對重點工程、形象進度、施工要求向廣大群眾公開,讓群眾所關心的工程建設進展情況一目瞭然。

通過公開各項政策,讓廣大群眾及時瞭解城市發展現狀,對各項工程的實施,積極配合,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好評。

幾點啟示

實踐證明,過硬的作風、一流的環境是實現城市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障。

把優化環境的著眼點放在強化幹部的責任意識上。

一是組織保障。

成立優化環境領導小組,一把手負總責,全體班子成員共同參與,共同研究方案抓謀劃,共同制定措施抓落實,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科室分工配合、參建單位上下聯動的組織領導體系,使優化環境切實做到了年初有計劃、有部署,年終有總結、有落實。

二是思想保障。

即一查群眾反映的問題是否得到及時解決,看黨員幹部為民服務意識是否增強;二查執法形象,看執法人員在行政過程中行為是否規範;三查思想作風,看幹部職工廉潔自律意識是否樹得牢固。

通過三查三看,統一了思想,改進了作風,形成了合力,收到了效果。

三是制度保障。

建立一系列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若干規定,將作風建設納入年度考核目標,採取發表電視講話、街頭宣傳、公示公開、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和發放《徵求意見書》等形式面對面徵求意見徵求意見,形成人人是環境,個個是形象的局面。

把優化環境的切入點放在自身問題的查詢上。

在查詢問題過程中,不遮掩、不護短,敢於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緊緊抓住與人民群眾聯絡最密切,群眾最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紮紮實實地開展自查自糾。

通過走訪社會、企業、群眾,徵求意見和建議,制定整改措施,確保立黨為公、勤政為民的工作理念。

應完善學習制度,把優化環境與全縣經濟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創先爭優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優化環境與學習張雲泉先進事蹟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幹部隊伍服務經濟意識,愛崗敬業意識,服務城建發展意識。

要進一步完善辦事承諾制度,樹立 崗位就是投資環境 和 內樹部門形象、外樹政府形象 的工作理念,對一些社面影響廣、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要採取重點扶持、重點督促,努力將其建成示範工程,以示範工程帶動整體工作,擴大群眾影響力,樹立在群眾中的新形象。

把優化環境的落腳點放在促進城建工作和群眾滿意上。

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牢牢把握事前、事中、事後三個環節,立足防範,健全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大力開展 親民、為民 活動,從維護群眾利益出發,組織黨員幹部深入企業、群眾,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及時瞭解掌握廣大群眾想什麼,盼什麼,城建工作應該做什麼,把群眾 擁護不擁護 贊成不贊成 高興不高興 答應不答應 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圍繞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真正把 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落到實處。

城鄉調查報告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有了長足發展。到20xx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一、二三產業的構成已經是15.2:52.9:31.9,工業居絕對主導地位,城市化率達到41.76%。同時,城鄉差距也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2936.4元和9421.6元,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超過農村居民的3倍,而城鄉之間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社會保障差距更大。在這種趨勢下,如果繼續側重抓工業化、城市化,即使如理想的那樣,到20xx年實現城市化率55%,農村人口仍會有近7億人。7億農村人口也不是小數。所以,既基於解決城鄉差距這一嚴峻的現實問題,也基於中國已經發展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新階段,20xx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把“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作為作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任務提了出來。也就在這個月,成都就作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部署,提出“六句話”的總要求。這“六句話”是:“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以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轉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由於思路清晰、政策配套、措施得力、工作到位,雖然僅兩年的實踐,成都農村面貌和城鄉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創造了“三個集中”的經驗和“幸福梅林”等模式,使農民“發展有路子、就業有崗位、增收有來源、居住有環境、生活有保障”。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在對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踐做跟蹤調查後,結論是城鄉差距已經縮小到1:2的水平,為全國城鄉差距的平均值的一半。在城鄉一體化程序中,農民受益最直接、最大。

如今,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成都先行一步的實踐,可謂為“新農村建設”的成都方式。所謂新農村建設的成都方式,就是以推進城鄉一體化、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為著力點,促進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轉變。20xx年11月19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進行專題調研,高度評價成都的實踐:抓得早、思路新、力度大、效果好,將為全省提供很好的示範和借鑑。

成都推進的“城鄉一體化”,關鍵在“一體”上。這個“一體”,由兩個層次組成。一是面上的層次,二是核心層次。面上的層次,看得見,摸得著,能夠直接感受到,屬於“硬指標”,集中體現為“以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轉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硬指標”。關於農民生產方式的轉變,具體反映在“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長期以來,人多地少、零星經營,是制約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道坎。無數事實表明,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後才具備了搞現代農業的基本條件。如新津打造的`“川西壩農業博覽園”,發展觀光農業,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常年吸納1000多農民進園務各,使周邊1000多戶3000餘農村勞動力從事第三產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農用地的比較效益;關於生活方式的轉變,具體反映在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既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社會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風貌三個方面。成都農村的交通、通訊、校舍,農民的社保、醫保、就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甚至農村發展與建設規劃等,都納入市政府相關部門統一管理和服務的內容,徹底拆除城鄉隔離的藩籬;關於居住方式的轉變,具體反映為農民新村和農民新居建設。各區(市)縣根據不同的情況,創造了“新村模式”,如新津的純陽花園農民安置小區。創造了“新居模式”,如錦江的“紅砂村”、“幸福梅林”。人們戲說中國的城鄉差距,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那麼,促進農民三大方式的轉變,或者說,抓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將中國農村也建設得像歐洲。這個面上層次的“一體”,如同發達國家那樣,雖然城市現代化水平和農村現代化水平有不同的指標,但都具有現代性。因而這個面上的“一體”,“體”在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現代性”上。

二是核心層次。這個核心層次是支撐鄉村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直接體現為“六句話”中的“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如今,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市場經濟體制已經跨入進一步完善的階段。雖然經濟創新從農村起步,但自農村經濟改革向城市經濟改革轉移之後,經過20多年的市場經濟培育和10多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市場經濟大潮已經把農村經濟這一塊遠遠地拋在了後面,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相當低。農村經濟處於弱勢,弱就弱在市場化程度不高,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滯後。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提出“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包含了提高農村經濟市場化水平、建立和健全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所以,我認為,這個核心層次的“一體”,就是“體”在市場經濟體制上,提升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一樣共享市場經濟體制優勢。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對相對“貧血”的農業來說,就是“輸血”,這非常必要。但僅靠“輸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問題,正如城市經濟的發展那樣,最終還是靠市場化改革,形成市場經濟的體制和機制。如今我們不僅進入市場經濟時期,而且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時期,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業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顯得特別緊迫。市場經濟中有兩個基本要素:市場主體和產權。中國農業經濟的市場主體和產權特別薄弱。在市場主體方面,單家獨戶的小農生產根本不具備市場博弈的能力。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六字句”的總要求中,有“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從各地的實踐來看,包含了“土地向規模化經營集中”,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和優勢產業,也包含扶持和培育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等。這些都有助於培育和壯大農業經濟的市場主體。在產權方面,成都的實踐已經初步涉及農民的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的改革了。產權改革歷來是風險最大的改革。國企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都表明了這一點。但沒有實現產權明晰並具備市場化品質,仍然難有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博弈的能力。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農業生產與經營中不僅產權明晰,而且產權的市場化程度也相當高。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是“負債經營”的經濟。農業經濟為什麼缺乏生機和活力?就是融資難。為什麼融資難?就是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沒有具備市場化品質的產權。五中全會《建議》指出:“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尤為關鍵。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現代農業經濟作為中國市場經濟中的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的產權是不成熟的,是農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我相信,隨著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完成,隨著隨著國家轉向農業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農業生產與經營中產權改革問題也將成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議題之一。

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不僅要促進新農村建設,要在農業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著力,而且,形成城鄉經濟良性互動的體制和機制、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同發展共繁榮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城鄉一體化”是一場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整合城鄉經濟社會的綜合改革。

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踐對“建設新農村”具有多重意義。

首先,成都在20xx年就提出推進城鄉一體化,把發展的重點從城市化擴充套件到農村的現代化,加大農村建設的力度,表明成都的發展部署具有超前性。這超前性既基於成都的發展實際,也基於決策層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真心實意為農民的膽識。所謂成都的發展實際,就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三最”奮鬥目標以來,經過不懈的努力,城市綜合實力和城市建設與發展水平都達到了相當程度,具備了“以城帶鄉”的條件;所謂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就是看到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對滯後將會成為城市經濟發展升級的瓶頸,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又會為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新的機會,提供新的平臺;所謂真心實意為農民的膽識,就是投資農村建設比較效益低,並非每一個發展起來的城市都願意真心實意“帶”農村。“城鄉一體化”在學術界喊了十多年,為什麼雷聲不斷,不見下雨?就是因為注重農村這一塊,容易引起GDP下滑,有政績不佳的風險。既要保證GDP持續增長,又要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同發展共繁榮,就得有敢冒風險的膽和啟用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識。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以來,GDP繼續創歷史新高,表明只要思路正確、措施得力、工作到位,向比較效益低的農村經濟傾斜也可以做到不拉GDP增長的後腿。

第二,新農村建設是當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相當程度後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式重新整理農村的面貌,就是政府要將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而推進城鄉一體化,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是題中應有之義,更重要的是創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從根本上破解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難題。所以,成都的實踐,可以看成是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抓手、促進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特別是建設新農村為目的的一場系統的綜合改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從過去單純的以增強城市集聚效益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以城鄉經濟社會互動、互為增長點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探索。成都先行一步的實踐,不僅可以為各地起步的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經驗,而且可以為國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破解農村經濟社會瓶頸創造新的經驗。

城鄉調查報告9

在黨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規劃的背景下,xx村作為xx鄉最大的村莊,是鄉鎮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如何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贏得第一次機會是xx村兩個委員會團隊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形成了這份調查報告。

一、xx村基本情況

1.人口狀況

xx村共有10個社群,642戶,2517人。

2.工業地位

(1)種植:以大麥、小麥為主;

(2)養殖業:以牛羊為主;

(3)勞務行業:以建築、交通、服務等行業為主,工作地點主要在金川、河西堡、xx;

(4)其他行業:有磚廠、砂廠、麵粉廠。

3.社會狀況

(1)基本社會條件:約80%的人口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2)村民收入狀況:xx人均收入約5000元,其中70%為工作收入,30%為種植養殖收入;

(3)黨組織:下設一個黨支部和六個黨團。黨員59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3人。

4.資源狀態

(1)耕地資源

總耕地面積6635畝,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耕地質量更好。

(2)勞動力資源

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二、xx村swot分析

在瞭解了xx村的基本情況後,我們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對這些基本條件的分析、系統化和邏輯化,將為我們思考xx村的發展提供一個系統的基礎。

1.s(優勢)

(1)交通便利。距離縣城大概30分鐘車程,每個社會都有鄉村路。各小區村民住宅和耕地相對集中。

(2)耕地質量較好。土層深厚肥沃,耕地平坦,易於機械化。

(3)勞動力資源豐富。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2.w(缺點)

(1)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

(2)種植養殖品種單一,收益不高。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主要種植牛羊。平均一戶去年種養收入不到5000元。

3.o(機會)

(1)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支援。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大力實施對三農;它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2)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最近,中共中央召開會議,研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這是為西方三農;事業的發展也是最大的機遇;

(3)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機遇。前幾年中央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要求,今年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要求。抓住這個機會對農村來說是一個徹底的飛躍。

4.t(威脅)

(1)逐漸脫離農業的勞動力增加了。在農業收入遠低於工人收入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力不再願意從事農業,這將導致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和部分耕地的浪費。

(2)對農民工缺乏相應的保護。城市裡有很多農民工。釣魚沒有固定收入的現象;還有就是拿不到工資的問題;吃住困難的問題;心理轉型期的矛盾;找不到組織之類的問題。

(3)留守老人和兒童的生活。很多留守老人都70多歲了,吃住都比較困難。他們不得不照顧孩子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負責農場工作,如種地和放牧。

如果這些方面得不到合理解決,就有可能成為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穩定才能發展,和諧才能更好地發展。如何保證農村的和諧穩定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

三、xx村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考

1、如何利用好xx村農業剩餘勞動力?

(1)建立農民工服務組織,為農業剩餘勞動力提供政策、就業資訊及相關保障服務;

(2)以農民工為產業發展,嘗試建立勞動經濟發展中心;

(3)鼓勵和支援具有一定資本和技術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回村創業,促進xx村發展。

2.如何利用好xx村的耕地?

(1)發展經濟作物,與一些大型農業企業合作;

(2)集約經營耕地,形成一定的農業規模經濟;

(3)鼓勵和支援耕地租賃,為耕地規模化經營鋪平道路。

村如何發展新產業?

(1)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

(2)發展農業服務業,如農產品銷售公司、農資公司等;

(3)發展其他產業。

4.如何構建和諧的xx村文化?

(1)對於留守老人和兒童的集中管理,建議在村內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福利中心,採取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基金的方式,爭取上級政府一定成本的支援,或者承包給民營的村福利中心;

(2)建立城市農民工黨組織和群體,建議建立以農民工為單位的組織體系;

(3)建立資訊管理渠道,應建立以手機通訊為主的系統化管理網路。

四、其他一些想法

1.農村工作複雜,已逐步與城市工作相結合。在農村轉型的這個關鍵時刻,各種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和困難,容易造成不穩定因素;

2.必須大力培養和發展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產業帶頭人、農村企業家,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活力;

3.農村黨組織的工作應該在城市進行,因為我們的黨組織成員已經在城市了,我們的戰鬥堡壘也應該轉移到城市,才能真正發揮我們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4.我們應該認真考慮三農;真正的需求,真正的對症下藥,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5.更多的鄉鎮幹部、村幹部和核心骨幹農民應該建立一對一的服務體系,可以發揮三個作用:一是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二是能很好地協調幹群關係;三真的可以培養幹部成長。

6.在機會均等,政策扶持不變的情況下,誰有強大的團隊,思路清晰,誰就能抓住機遇,勇往直前。

我相信xx村受到村裡各級領導的關注兩個委員會在團隊的帶領下,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抓住機遇,贏得第一次機會,又好又快發展。

城鄉調查報告10

我們對我縣當前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並提出優化發展第三產業的建議。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地方財源建設、壯大地方財力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在我們海島,受制於交通運輸等自然環境影響,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成為我縣加快經濟發展的必要舉措。

一、我縣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主要特點

一是第三產業總量規模穩步擴張,其增加值佔gdp比重逐步上升。近年來,我縣圍繞“漁業富民、工業強縣、旅遊興島”的三大戰略,改變了以往重一產輕三產的產業格局,第三產業得到了突飛迅猛的發展。20xx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47億元,增長16.9%,高於總體增加值2.5個百分點。

二是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在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傳統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其他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特別是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旅遊業,帶動了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20xx年全縣接待遊客150萬人次,旅遊行業綜合門票收入4340萬元,旅遊直接收入6.9億元,分別增長2.7%、35.6%、53%。在旅遊業的拉動下,全縣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20xx年全縣消費品零售額達到9.13億元,增長18.6%。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較第一業發展相對滯後。按照經濟社會現代化的一般標準,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應不低於45%。從我縣三次產業結構看, 20xx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為32%,而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佔到56%。

二是產業內部發展不平衡。從第三產業內部增加值構成看,與旅遊相關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等行業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較高,但企業普遍效益不高。至20xx年底,我縣共有註冊餐飲住宿企業14家,其中贏利的只有2家。這主要是由於受旅遊季節性因素影響,企業營利時間短,經營成本相對較高。

三是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健全。由於第三產業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業准入限制多,特別是一些發展潛力較大的新型產業,准入條件高,抑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使一部分潛在的第三產業需求不能得到實現。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第三產業擴張的需求。由於我縣是傳統的漁業資源型經濟,城市化水平相對滯後。目前受自然資源影響,漁村出現的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出現困難,漁民的就業領域沒有得到充分擴充套件,產業結構調整可能帶來的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整個經濟發展的潛力不能充分釋放出來。

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地方稅收的影響

(一)第三產業的整體快速發展為地方稅收總量的增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近年來,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不斷提高,對地方稅收的貢獻逐步增加。20xx—20xx年,全縣地稅收入總量由2217萬元增長到5400萬元,平均增長19%。20xx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1.47億元,增長16.9%。第三產業地稅收入佔地稅收入總量的比重由20xx年的48.9%增長到20xx年的64.4%。預計20xx年全縣地稅收入總量將達到6000萬元,第三產業地稅收入佔地稅收入總量的比重將達到67%以上,成為地稅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二)第三產業稅收的'地方貢獻率對優化收入結構起到了積極作用。從全縣近五年的第三產業稅收情況來看,第三產業所產生的地方級收入佔第三產業稅收比重為77%,而第二產業稅收所產生的地方級收入佔第二產業稅收比重為66.7%(只分析地稅收入中的比例,如果考慮國稅收入,比例將會更低),第三產業地方級貢獻率高第二產業10多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兩年,隨著所得稅體制改革的影響,第三產業地方級貢獻率呈逐年增長態勢,20xx年達到了79.3%,比5年前提高了25.2個百分點。

(三)第三產業的徵收控管相對嚴密。從全縣第三產業所轄的幾個具體行業來看,除批發和零售業外,其他行業全部是繳納營業稅的行業。對此,地稅機關可以通過發票實行以票控稅,源頭控管,最大程度防止稅收流失。稅控機的推廣應用進一步加大了對服務業的稅收管理。因此,第三產業管理手段和方法容易操作,徵納環境相對較好。

(四)第三產業各行業發展不均衡影響我縣地方稅收的協調發展。從20xx年第三產業各行業實現的地方稅收分析,佔全年地方稅收比重較多的行業有房地產業(24.9%)、交通運輸業(25%),而一些新興的第三產業如娛樂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及居民服務業等行業佔地方稅收的比重都很低,特別是我縣的餐飲住宿業只有5%,批發和零售業只有3.3%,這與我縣發展旅遊產業的主導經濟明顯不相稱。而這些行業與傳統行業相比,其實現的稅收通常為營業稅和一些地方稅(費),這些行業發展對地方稅收的貢獻率要大於傳統行業的地方稅收貢獻率。因此,應加大工作措施,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中的稅收貢獻率

城鄉調查報告11

今年暑假,為了比較深入的瞭解社會,鍛鍊自己,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求我們做一篇關於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事件調查報告。經過近一個假期的調查和多年來耳濡目染所接觸的現實,我決定做一篇關於城鄉貧富差距現狀調研報告。

中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從"人民公社" "吃大鍋飯"的社會走到了一個開放、發展、充滿竟爭的社會,同時也帶來了開放社會中所固有的矛盾,廣大人民群眾已明顯感覺和意識到了貧富差距的存在及其嚴重性。在我國現階段存在著較多型別的貧富差距。主要有城鄉貧富差距、東西貧富差距、群眾性貧富差距、政策性貧富差距等。其中城鄉貧富差距是一個綜合性的貧富差距。它綜合地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的深層次原因。

現在,我將從我國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原因、解決方法幾個方面談談我的實踐調查報告結果。

城鄉貧富差距表現在:1,改革初期,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一度縮小,但後來,形勢發生了逆轉,二者的差距呈現了逐漸擴大的趨勢,如果考慮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麼,真實的差距肯定還會更大些。2、城鄉貧富差距又表現為城市豪與貧困農民的差距,這一差距更加明顯,更為突出。其現象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家財萬貫與一貧如洗、豪門宴與食不果腹、高檔別墅與缺房無房、貴族學校與露天國小等。

城鄉貧富差距的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制度缺陷,主要表現在分配製度、稅收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監督制度幾個方面。在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新的分配機制,雖然對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於城鄉空間地域在市場化等方面的顯著差異,城鎮居民從中受益較多而農村居民從中受益不大,結果在客觀上也起到了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國實行的個人所得稅稅制,目前稅制不規範,個人所得稅難以發揮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覆蓋面低。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國不斷拉大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加劇;監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相對滯後,許多非市場因素在發揮作用,導致各種違法行為、非法獲取暴利的活動以及尋租行為的出現,形成非法收入。這些非法收入,破壞了正常的分配關係, 這也成為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體現在國家經濟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財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執行就業、資金投入、財政稅收政策、教育及各種醫療社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實行“城鄉分治”,優先發展工業和城市的政策,為促進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而以犧牲農業發展和農民利益為代價,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將資本從農業轉向工業。同時,農民承擔的負擔有增無減,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升無降,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分析了城鄉貧富差距的表現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最後,我想談談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

我認為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強農村基礎建設,為農民建立起市場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資訊流通。因為資訊科技和資訊資源的城鄉分割,無疑也將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資訊時代的兩種公民,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支撐起來的將是一個是衡的社會。其次,在政策上應積極保護農業,擴大農業投資。我國現階段,農民幾乎不能享受到國家政策上的什麼優點,農業沒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難會有特殊的發展,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資。再次,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調節城市居民的高收入,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農民、農業、農村中蘊藏的巨大潛力煥發出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國穩定,政通人和;只有農民增加收入,減輕負擔,才能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多樣化,發揮民族特色,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最後,應該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民教育,在農村中建立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學習班,進一步擴大義務教育。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對農村的調整和發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城鄉貧富差距一定會縮小。

城鄉調查報告12

自加快新農村建設以來,中央到地方制定了很多惠農措施,農民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尤其是肉產品價格節節攀升,儘管屠宰、銷售等環節都分得了利益,農民也從中得到了實惠,但是不斷髮生的豬病、雞病等也使農民的憂鬱不斷加深,在抵禦風險面前顯得特別脆弱的農民極需得到畜牧獸醫的大力指導和支援,然而,事實上由於多方面原因,農民這一期盼常常得不到落實。

一、龍山鎮城鄉畜牧獸醫隊伍的現狀

(一)人數及職稱情況:

全鎮現有鎮農業服務中心一個,負責畜牧獸醫工作的有六人,(其中本專業人員4人),村級畜牧獸醫室16個,( 13個村級獸醫),防疫員工資每月100元補助。

(二)學歷狀況

村級獸醫人員中專13人,鄉鎮人員中大專文憑5人(非專業1人),中專1人(非專業1人)。

(三)年齡結構:

村級獸醫13人中,40歲以下6人,40—50歲6人,50歲以上1人;鄉鎮6人中14人,40—50歲5人,50歲以上1人,無40歲以下技術幹部。

二、目前養殖戶對畜牧獸醫隊伍的需求

一是由於現在雞鴨豬牛等動物及其產品大幅度漲價,極大的調動了農民養殖的積極性,農民對畜牧獸醫技術需求、防疫要求大。

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央國發〔2012〕2號檔案的出臺,助農增收已成為時代的主題,畜牧業的發展也成廣大農村增收的熱點。

三、目前龍山鎮城鄉畜牧獸醫隊伍存在的問題

畜牧獸醫人員是農村動物防疫體系中的最重要的成員,它不僅擔負著轄區內的動物強制免疫的監督實施任務,還依法承擔著動物和動物產品檢疫、動物疫情調查、監測、獸藥監督管理等工作,同時還承擔畜牧、飼料等公益性職能,目前龍山鎮城鄉畜牧獸醫隊伍存在如下的問題。

一是龍山鎮1991年拆區並鄉後從原來的5個行政村增至16個行政村,農戶增至4000餘戶。鎮農業服務中心畜牧獸醫技術幹部是直接面對農戶的前線人員。但是,在職畜牧獸醫幹部無40歲以下技術人員,防疫、檢疫、出診、品改、草地、漁業等等工作壓在身上,很難兼顧抓好工作,特別是當前畜牧示範點不斷增加,農戶要求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就越顯我們的鄉鎮畜牧獸醫力量不足。

二是人員的構成是在建立畜牧獸醫局時有些人員是從其他專業轉移過來的,沒有專業資格,無專業技術,只能做一些服務宣傳工作或者防疫工作,在技術上無法給農民以更多的指導。

三是遊醫(畜牧獸醫)在鄉間流串,他們根據傳統經驗有一定的疫病治療手段和方法,農民為圖方便常常找遊醫為牲畜醫病,但是由於這些遊醫的方法沒有科學的論證,時常解決不了關鍵問題。

四、提高鎮村畜牧獸醫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畜牧獸醫人員是城鄉動物防疫體系的基石,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最終必須落實於這塊基石上。如果體制改革只停留在建立健全工作機構這一層面上,不加強畜牧獸醫人員的管理培養,就會是懸空,就會失去根基,就無法真正穩定和強化基層動物防疫體系,提高畜牧獸醫人員的技術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顯得十分重要。針對城鄉畜牧獸醫隊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畜牧獸醫隊伍建設。

1、嚴格畜牧獸醫人員准入。制止非專業人員進入畜牧獸醫技術隊伍,讓本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城鄉畜牧獸醫隊伍裡,提高專業隊伍素質。

2、加強鎮村畜牧獸醫隊伍人員的技術培訓。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定期組織鎮村畜牧獸醫隊伍人員外出參觀考察,學習經驗好做法,加以改進後作推廣。加強與上級業務相關部門的溝通、交流和合作,互通訊息,相互協作,使鎮村畜牧獸醫隊伍人員的眼界更開闊,資訊更靈通,觀念更創新,服務更全面,在既定人員編制無法短期內改變的情況下,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畜牧獸醫技術培訓班,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定期在業務技術、政策法規、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培訓,使非專業人員由外行變內行,專業人員技術不斷提高。

3、建機立制,嚴格獎懲。建立幹部考核機制,用制度管人,用機制激勵人,讓會幹事,肯幹事的人有幹事創業的平臺,嚴格獎勤罰懶制度,對不勝任本職工作的人員作待崗學習培訓,逐步提高在職畜牧獸醫隊伍的綜合業務素質,更好服務和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城鄉調查報告13

郵電大學教授宋俊德曾指出“農村資訊化是能打電話、能上網,更應該農民、交換資訊的需求。除了農村通訊的‘村通’工程以外,資訊化建設也”。“村通”的目的是要農業發展,而農業發展的出路是在於幫助農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農村資訊化恰恰可以目的。區所轄農村了實地的調研,並調研結果,此項報告。

一、農村網路現狀

區下設兩鄉,共有行政村10個,總人口3.39萬人。實地調研,行動通訊和固定電話覆蓋;寬頻網際網路除了海格村外,九個村了光纖到村、寬頻到戶;無線數字電視村村通。十個村屯現具備了基於固定電話開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了村民危難時能夠自救,而且還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是新農村建設的里程碑。

二、農村資訊化應用狀況

(一)在七個農村中國小中,除了海格村外,均開通了寬頻網際網路,了農村學生的網際網路內容教學,但在教育資源遠端共享,資金問題,均。

(二)農村農民家庭購買了電腦,使用了寬頻網際網路,了在網路上索取農業資訊、與外界溝通的作用。截止到為止,全區共有517戶農民家庭使用了寬頻網際網路,佔農民家庭總戶數的4.26%。農民對電視、網際網路的應用還停留在娛樂休閒上,還真正把資訊與生產有機起來。

(三)所村均資訊服務站,公共的、可供全村農民共享的資訊服務系統,專職人員農村資訊服務的推廣和應用上的。絕大村民依然在沿襲傳統的耕作意識,從眾意識強,思想落後,距離建設新農村要求有差距。

三、農村資訊化建設面臨的難題

近年來,我區農業資訊化工作進展,但農民對農業資訊資源的狀況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帶有性的問題是農業資訊網路鄉村後,入戶遇到了障礙,農業資訊得農民的接收和。主要有:

(一)農民的資訊意識淡薄。農民的資訊意識呈現出封閉性,主要為對資訊情報反應遲鈍、應用資訊的性、敏感性。對資訊科技需求慾望低。現狀,使農村仍然著資訊流、物流不暢,生產、銷售和需求相脫節,農產品被壓等壓價,甚至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問題,資訊化建設是當務之急,點共識。

(二)農村資訊服務較低。農民自身其資訊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農村專業資訊科技人才匱乏。資訊化,人才是關鍵。農業發展落後,資訊科技人才很少,是高素質資訊科技人才更少。受經濟能力制約,很難吸引外地人才。

(三)農村資訊服務推廣有待。農村資訊服務推廣離不開統籌,才能使各個領域地將涉農資訊落地,才能資訊服務產業結構、銷售渠道、農戶收入的。這需要對此項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的是在前期的資訊化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大財政投入。財政,資訊化建設專項資金扶持,加之村集體經濟薄弱,以致資訊化建資金投入,嚴重了前期的資訊化服務推廣工作。

四、農村資訊化建設的意義

(一)轉變農民觀念,提升農民素質,農村的風貌。農民可以上網查價格、上網查政策、上網選擇良種、上網銷售和採購,在網上聽課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路資訊在農民心中會依賴,學習實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資訊化不但能增長農民的見識,還會公民意識,漸漸學會運用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也將會。

(二)農村產業結構,使傳統的生產變革。如今電話、電視、電腦多源的資訊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銷路增多,農產品坐地增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了再生產取向,也將自發地引起農村產業結構。譬如xx省xx縣龍泉村以產胡蘿蔔為主,網路,胡蘿蔔找銷路,只好喂牛。自從網路後,從未滯銷,而且價格高。網路還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如今按訂單生產,遠銷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了6000畝,佔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戶均收入兩萬元,人均6000元。胡蘿蔔的生產,又帶動村裡發展起了胡蘿蔔科研、加工、冷庫儲藏等產業鏈。龍泉村上馬5座冷庫、4個儲藏庫、1個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建銀說:“滑鼠和鍵盤成了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離不開的生產工具”。

(三)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遠端醫療、網上門診、住院預約、遠端視訊診斷等等網上醫療功能均面向社會開放,了社會就醫途徑。,農民也可以網際網路疾病的防治、預防和保養。農村資訊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端教育。建設遠端教育網,使農村中國小連上101遠端教育網,網際網路,成立好課堂。以此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拉近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農村師資匱乏的問題。

五、幾點建議

(一)資訊意識,組織。農村資訊知識宣傳和教育,幹部的資訊意識,對農村資訊化建設的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強化組織,成立機構,資訊化建設各職能,通力協作,密切,強的組織機制。

(二)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農村資訊化建設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性工程專案,資金支援。每年財政預算中要有計劃地安排資訊化建設專項資金;動員社會各界,是資訊化建設職能加大投入,扶持農村資訊化建設;千方百計向上專項資金。資訊化手段幫扶農村脫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對資訊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應用管理,的農村資訊服務體系。宋俊德教授“內容建設比網路建設更為,而這項工程通訊運營商是無法獨自的,需要各級的支援”。宋教授建議“在通訊運營商搭建了資訊溝通的平臺後,各級、院所、科技應該有意識的在農村資訊化問題上共識與合力,依據各自的長處為農村有意義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資訊等。,應該實施內容交流平臺建設的的支援,如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援”。我區當務之急是的農村資訊服務體系,應該在各村資訊服務站,聘用專兼職資訊員。作好資訊分析和對未來農業經濟的預測,地分析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狀況,使農業資訊對農民的生產經營性,農民對網路資訊資源的。並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各專業協會、農研所、村幹部的性,使各密切合作,集資訊收集、加工、、服務於一體的農村資訊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資訊進村入戶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資訊內容的本地化,時效性、性和實用性,使資訊服務惠及農民。

(四)資訊員隊伍建設,為農村資訊化人才保障。人才是農村資訊化建設中最的因素,要多種途徑和手段,加大培訓。對資訊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專業知識、能力等的培訓;合適的,組織龍頭企業、種養大戶、流通大戶、有文化的農民學習資訊網路知識,組建農民資訊協會、農民科技協會等,“網路聯鄉村,資訊進萬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上網資訊增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到農村工作。

城鄉調查報告14

一、主要成績

1、加大園林城市建設力度,城市特色更加明顯。城市建設檔次彰顯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工作中,我縣注重吸收外來優秀元素,一是牢固樹立精心精細精品“三精”理念。堅持高品味、高標準、高質量、高層次,切實提高建築設計和景觀設計水平,打造建築精品和城市亮點;二是大手筆實施城鎮“增綠”工程。突出城區關鍵路段、重點節點、視窗地帶,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進行帶植、叢植、群植,努力提高綠化覆蓋率和園林綠化水平。新建、改擴建了公園、廣場和街心遊園、街頭綠地28個,公園綠地面積119.3萬平方米。對城區22條主幹道30多公里道路實施立體式綠化,城市林蔭道路推廣率在90%以上,城區道路綠化率達30% 以上。實施濱河綠化、社會建綠工程,將城鄉綠化有機相連,構成了城鄉一體化生態體系,使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2.9%,城鄉森林覆蓋率達到24.7%;三是創造性的搞好“添亮”工程。著力抓好燈光景觀設計和建設,追求燈具造型的大氣和現代氣息,使金湖的夜晚流光溢彩,20xx年以來新完成32條市政路段的路燈工程,亮燈率超過98%。

2、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加強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優化城市路網結構,實施新城區、開發區、老城區貫通工程,城鄉形成了十縱六橫的.道路網路。搞好交通節點規劃建設和公共停車場建設,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積極改善公交運營條件,新闢並優化 5條公交線路,市民出行公交分擔率達到了11.8%,城市公交運營上了一個大臺階。強化市政公用和防洪設施建設。改造提升城鄉供水處理工藝,提高管道燃氣覆蓋率和供應保障率,健全分配電網和供電預警保障機制,統籌各類工程管線建設,加快老舊管網改造。建成日處理能力4萬噸汙水處理廠一座,鋪設汙水收集管網 80多公里,城市汙水收集集中處理率達80%以上,汙水處理廠執行負荷率在85%以上;城市燃氣入戶使用率逐年提高;擴建老自來水廠,建成第二自來水廠,城市供水覆蓋率達100%;鋪設道路排水管網70多公里,城區排澇能力進一步提高。大力推進配套工程建設。對新城區配套設施進行了完善,對舊城區資源進行了優化整合。建成金湖縣第二中學新校區、縣人醫門診和住院新樓、防汛排程中心、規劃展示館等公共建築;建成建材市場、農資機電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等大型專業市場等服務性建築,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3、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鄉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深入推進生態建立十二項工程,突出抓好溼地保護和水環境治理,著重整治城鄉結合部、背街後巷和集鎮環境。加強城市主次幹道沿線治理,組織開展了安全文明示範路建立和城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活動,極大改善了城鄉環境面貌。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按照“村收集、鎮集中、縣處理”的模式,建立農村垃圾集中治理網路,全縣農村垃圾實現了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提高汙水管網覆蓋面,實施縣經濟開發區迴圈化改造,優化“四位一體”管護機制,在全市率先推進鎮級汙水處理廠市場化運營,鎮村環境明顯改觀。加強城市管理,推進數字化城管,完善城市公廁、停車場等公共設施配套,完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去年,全縣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全市第一,在蘇北率先被命名為省生態縣,並通過國家生態縣技術評估。創成國家衛生縣城,獲評全國首家中國氣候宜人之鄉。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城鄉和諧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鄉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4、力推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體制不斷創新。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改革試點,出臺了《金湖縣農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轉工作意見》,截止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34.6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79%,力爭到20xx年,全縣實現土地流轉面積超83%。同時,出臺《金湖縣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規劃至20xx年,全縣培育建立300家家庭農場,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數佔總農戶數的85%以上。深化農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制定了《金湖縣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實施 32個城鄉掛鉤復墾專案,涉及10個鎮,281個地塊,共搬遷農戶近3000戶,復墾農村建設用地8373畝,新增農用地8305畝,新增耕地7919 畝,新增建設用地5406畝。

二、存在問題

目前,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規劃體系不健全。一是規劃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基層規劃管理力量薄弱。二是各項規劃銜接不夠。城市建設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銜接不夠,沒能做到“三規合一”。三是村鎮規劃仍需進一步完善。

2、城鎮化總體水平低。20xx年我縣城鎮化率達45.8%,20xx年達47.3%,但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0xx年江蘇省城鎮化率64.1%),與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目標值55%還差7.7個百分點。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鎮,甚至包括縣城城區的建設水平,仍然停留在90年代末期的水平。

3、基礎及配套設施不完善。城市管網缺乏科學論證,規劃有不合理的現象。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投入嚴重不足。多數小城鎮建設起點較低,特色不明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服務功能弱;城鎮規劃和管理滯後,城郊和村鎮的無序建設、盲目建設問題日益突出。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完善,綜合承載能力不夠強。 城中村、城邊村、舊城區、舊住宅區和小街小巷改造進度不快。鎮域佈局分散、集聚功能弱,難以形成較為完善的城鎮供水、排汙、供電等基礎設施和商業、科技、教育等社會文化服務設施,減弱了人口就地轉化的能力。

4、產業支撐乏力。一是工業總量偏小,其中重點產業所佔的比重仍偏低,鄉鎮缺乏產業支撐。二是農業產業化推進不快,傳統農業比重偏高,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三是城鎮服務業發展不快,服務業發展氛圍不夠濃厚。

5、機制、體制障礙制約。現行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進城農民再就業、社會保險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醫療等相關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平等,城鎮化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由於現行的土地制度和農村計劃生育管理政策,不少農民不願因身份轉變而放棄擁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等優惠,甚至出現回遷現象,導致了農民進城的後勁乏力。

12相關內容擴充套件[調研報告]關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程序的調研報告(20xx年11月8日)[調查報告]城鄉一體化推進區產業基礎專案建設情況調查報告(20xx年11月1日)[工作彙報]城鄉一體化工作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彙報(20xx年9月23日)[學習體會]城鄉一體化專題培訓班學習心得(20xx年9月10日)[經驗材料]落實牽手結對活動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經驗材料(20xx年12月9日)[調研報告]XX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20xx年12月3日)[調研報告]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20xx年6月24日)[發言稿]醫院院長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會上的發言(20xx年4月21日)

城鄉調查報告15

為全面掌握XX城鄉衛生事業發展情況,不斷促進城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城鄉衛生事業發展。10月下旬,我們組織有關科室人員深入招賢、梅嶺、羅亭、太平、梅嶺防保站、站前和幸福等7個鄉鎮衛生院〔站〕、社群衛生服務中心,47個村衛生室和6家個體診所及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衛生監督所、區婦保所、區農醫局等,採取聽彙報、實地檢視、走訪群眾、翻閱資料、召開座談會等方式,瞭解我區城鄉衛生工作情況,並廣泛徵求和收集鄉村醫生、區鎮幹部、就醫患者等對我區城鄉衛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城鄉衛生事業的現狀

近年來,我區城鄉衛生事業認真貫徹落實“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城鄉為重點”的工作方針,以建立覆蓋全區醫療衛生藥物基本制度為目標,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為著力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府責任,堅持城鄉統籌,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我區城鄉衛生事業協調發展。

(一)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服務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近年來,區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不斷加強區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著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就醫需求。一是服務網路基本實現了全覆蓋。我區有區級醫院2家,鄉鎮衛生院4家,村衛生室47個(已建成規範化衛生室32所),個體診所6家,區鎮公立醫院有病床210張。區鎮兩級醫療機構有在編人員238人(其中鄉鎮衛生院75人),有衛生技術人員197人(其中鄉鎮65人)。在編人員中大學本科52人,專科93人,中專66人,中專及以下27人; 高階職稱5人,實際在崗2人(其中2人內退不在崗,1人非領導職務正科級),中級職稱61人,初級職稱131人。基本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鄉鎮衛生院為主體,村級衛生室為基礎,民營診所為補充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極大地方便和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就醫需求,基本解決了城鄉群眾看病難的問題。二是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初步統計,近年來爭取中央、省、市專項資金以及區鎮配套資金5000多萬元,用於改善業務用房、新增裝置、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城區改廁、配置急救車等,使區鎮村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得到了改善。

(二)不斷強化內部管理,醫技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強醫療衛生人員業務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通過開展“醫院管理年”“創先爭優”等主題活動,採取“醫技大比武”、在崗培訓、選送進修和開展鄉村醫生培訓等措施,對職工進行了業務水平提升和醫德醫風教育。二是全面加強了醫療質量管理。全區醫療機構不斷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落實了各項質控措施,制定了醫療服務考評標準,並將服務質量與個人工資掛鉤,嚴格實行考核獎懲,確保了醫療安全,促進了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三是實施了鄉鎮衛生院醫療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2011年起,制定實施了《XX區醫療機構績效工資考核辦法》,今年,開展了招賢鎮衛生院副院長公開競聘試點工作,鄉鎮衛生院院長逐步實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標責任制,職工實行全員聘用制,人員工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由於強化內部管理,增強競爭意識,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就診人員不斷增加,業務收入不斷提升。據初步統計,全區4個鄉鎮醫院中,年營業額超100萬元的2個,佔鄉鎮總數的二分之一。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順利推進,醫療保障能力不斷提高。新農合工作自2007年開始在我區推行以來,區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堅持以解決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為著力點,制定了《XX區新型城區合作醫療實施細則》,相繼成立了區農醫局和鄉鎮農醫所。工作中強化宣傳動員,創新工作機制,完善監督體系,促進了全區新農合工作紮實穩步推進,新農合參合率逐年穩步提高,補償方案不斷優化,補償標準連續提升,農民群眾受益面持續擴大,保障能力顯著增強。6年來,全區參合率由85%逐年提高到98%,累計籌資5400餘萬元(其中個人籌資870餘萬元)。累計就診18萬人次,其中住院統籌2萬人次,醫療費用5600萬元(截止2013年12月),總報補金額達4200萬元,報補率達75%以上。大病住院補償封頂線由原來的5萬元調整為12萬元,實行了個人賬戶過渡到門診報補,建立了新農合與民政醫療救助制度的無縫銜接機制,完善了農民大病醫療救助制度,使參合農民重大疾病補助總額得到不斷提高,極大地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使民生工程得到進一步落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優越性得到進一步體現,社會和諧得到進一步促進。

(四)公共衛生工作紮實推進,基本衛生服務均等化成效顯著。區政府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認真履行公共衛生職責,加強衛生健康宣傳教育,構建了區、鄉、村三級防疫網路。一是建立了疫情報告制度。各醫療機構對發現的法定乙類傳染病病例(如對麻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等)及時報告。二是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區鎮醫院分別開設了腸道專科門診,加強對外環境的監測,對報告的麻疹病人進行了個案調查。認真開展以“甲流”為重點的傳染病防控工作,各鄉鎮衛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預案的整體要求設立了發熱門診室,購置了相應的儀器裝置及醫療消毒藥液,有效地防止了傳染病的傳播。三是計劃免疫工作得到強化。區人民政府認真部署,強化責任,重視接種門診達標建設,目前已有達標接種門診6個,免疫工作有序推進。四是婦幼保健工作穩步推進。結合城鄉“降消”專案的實施,區鎮醫院把孕產婦和兒童保健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不放鬆,切實開展產前健康檢查和婦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婦幼保健和孕產婦管理系統,為婦幼保健工作科學、規範、有序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五是強化職業病防治工作。加強對職業病防治知識的宣傳,重點對製藥、磚瓦、化工、有毒有害工種等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職業衛生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培訓,督促用人單位建立健全職業病防治責任制,制定和落實職業病防治管理措施。開展對企業職業衛生的專項監督檢查和整治,今年,對全區有毒有害行業生產企業職業衛生開展了專項整治,加大了對造成職業中毒的有關責任單位和個人的處罰。六是開展城區和城鎮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加強對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鄉鎮衛生院和社群服務中心對轄區內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進行健康體檢服務,並對精神病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篩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報”制度,適時開展家庭隨訪。

(五)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城鄉食藥市場得到有效淨化。在食品衛生安全方面,一是加強對從事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的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業務素質。二是加強對食品市場的檢查,開展食品衛生專項整治。加強打擊非法行醫力度,2013年立案查處各類非法行醫案件4起,取締非法行醫場所1個、人員3人,沒收醫療器械3件、藥品2箱,罰款0.9萬元。通過一系列的監督檢查,有效地淨化了城鄉食品、藥品市場,保障了食品、藥品的安全。

(六)醫藥購銷體系和鄉村醫療機構管理不斷創新,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得以體現。為了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區人民政府積極落實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有關政策,嚴格按照《江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藥物目錄(2011年版)》,將國家規定的520種和省裡增加的226種藥品品種作為我區衛生機構使用的基本藥品,區鎮醫院藥品統一實行網上採購,從2011年起又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構建了有效的城鄉醫療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降低了患者的醫療成本。藥品供應制度的改革,保證了藥品質量,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藥品採供中間環節,降低了藥品價格。據測算,藥品實行網上採購和零差率銷售後,使藥品價格較以前下降了12%左右。為了進一步彰顯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補償機制,保證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後鄉鎮衛生院的正常運轉,各級財政對鄉鎮衛生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按照藥品價額的30%予以補助。

(七)強化環境治理,城鄉愛衛工作蓬勃開展。一是加強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重點以學校、托幼機構、村莊為重點,採取上衛生知識課、專題會議、發放宣傳資料、廣播電視、黑板櫥窗等形式對傳染病的預防進行廣泛宣傳,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和疾病防控能力,2013年6月被評為省級“慢病防控示範區”。二是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各鄉鎮結合新農村建設,把改廁和環境衛生整治作為重點來抓。自2010年以來,共改廁3000餘戶,各鄉鎮都聘請了清潔員,建立了衛生保潔制度,實行了垃圾集中處理,有效地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

二、我區城鄉衛生事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城鄉衛生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我區城鄉衛生隊伍,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現象。一是學歷、職稱偏低,年齡老化。目前我區75名鄉鎮醫務人員中,還有中專及以下學歷16人,初級58人,中級職稱只有8人,80名村醫中50歲以上的有45人,佔56%。二是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有待提高。調研中我們瞭解到,絕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都因為人手緊缺,經費緊張,無力安排醫務人員外出培訓學習,造成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難以提高。個別醫務人員,特別是村醫職業道德不高,亂開藥方、使用過期藥品、套取合作醫療資金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缺員嚴重。2013年全區衛生系統編制總數474人,現有在冊人員238人,有編缺員236人,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據統計,區衛生監督所有編缺員4個,正常工作難以開展。區人民醫院、區疾控中心、區衛監所、區婦保所自聘人員40人,鄉鎮衛生院自聘人員17人,如果按照保證正常運轉安排人員上下班,鄉鎮衛生院和區直醫療衛生單位目前有編缺員分別在19人和217人。由於人手不夠,一些醫務人員一兼多崗,部分醫院的有關科室無法執行,裝置閒置,群眾“看病難”的問題還客觀存在。

(二)宣傳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隨著城鄉醫療體制的改革,政府出臺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傳力度,群眾難以知曉,結果“惠民”就“會不到民”。調研中瞭解到,部分邊遠山區群眾對新農合政策還不夠了解,只知道鄉村幹部在收錢,對醫院藥品實行零差額、農村婦女住院分娩實行全免費、醫院藥物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網上採購的知曉率就更低了,這些都影響著民生工程的落實,更影響了城區衛生事業的發展。

(三)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經費籌集難。一是相當部分農民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沒有生病,繳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認為自己已參加了企業的保險或學生保險或其他商業保險,所以不願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是有的幹部工作方法簡單,工作不紮實,缺乏與農戶溝通。有的沒有主動上門,而是等待群眾上門繳納,不注意協調合作醫療服務、管理與農民的利益關係。三是由於宣傳不到位,大部分群眾對從個人賬戶過渡到門診統籌理解不夠,加之每年的個人繳費都有所增加,有種不信任感。

(四)財政投入還相對不足。我區對衛生事業的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與對教育事業投入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公共衛生、醫療機構及其他方面的事業經費基數偏低,增加緩慢。一是鄉鎮醫務人員同時承擔著城鄉預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衛生管理職能,工作任務繁重,由於鄉鎮衛生院有編缺員現象嚴重,大部分鄉鎮衛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資臨聘人員,負荷較重。二是區新農合報補監督面大,全區有35個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其中村衛生室30個),還加對外地住院報補的核查,行政成本的增加,導致經費緊張。區衛生監督所負責全區72家醫療機構、130餘家公共場所單位、8個生活飲用水單位、62所學校及托幼機構的監管任務,經費尤顯不足。三是部分醫療單位因基礎設施建設經費欠賬大,無力償還,如區人民醫院還有外欠845萬元。

(五)村級衛生室的'監管工作需進一步加強。由於村醫素質的參差不齊,鄉鎮新農合管理能力跟不上,加上“天高皇帝遠”,他們在從事醫療衛生工作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問題。調研中發現,存在過期藥品、新農合醫報補缺乏真實性、缺乏基本醫療急救裝置等。

三、我區城鄉衛生事業發展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一是加大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相關政策和制度的宣傳,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宣傳,加強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物網上採購和零差率政策的宣傳,加強大病救助政策的宣傳,加強“降消”專案政策的宣傳。二是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切實加強《食品安全法》、《傳染病防治法》等的宣傳。三是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政策法律的知曉度,不斷增強經營者遵章守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

(二)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針對全區醫療機構嚴重有編缺員實際,特別是邊遠鄉鎮衛生院。一是加大留住人才力度,做到感情上留人、待遇上留人、事業上留人。二是加大引進人才力度,到大專院校招錄大中專畢業生到我區各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三是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制定優惠政策,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使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四是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提升醫務人員業務能力。

(三)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藥品安全檢查力度,確保食品藥品安全。二是加大新農合資金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的報補監管力度,避免新農合和城鎮職工、居民醫保資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藥物制度執行和零差率銷售的監管工作。

(四)重視和加強中醫藥事業和民營醫院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曾得到過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和認可,儘管發展不盡人意,但畢競保住了區中醫院的牌子,隨著建成小康社會的日益臨近,國家和省有不少縣級中醫院能力建設專案安排,我區要力爭擠上此“班車”。民營醫院是公立醫院的補充,是醫療體制改革的內容之一,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必然,我區應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讓民營醫院健康發展。

(五)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近年來,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國家對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視,應不斷加大醫療衛生的投入,區衛生主管部門要繼續與區發改、財政等部門一道,要加大向上爭取專案力度,不斷改善我區醫療衛生條件,化解已建專案債務。同時,區財政也要加大公共衛生經費投入,不斷推進我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提高廣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