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調查報告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9W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城鄉一體化”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城鄉一體化”調查報告

“城鄉一體化”調查報告1

一、主要成績

1、加大園林城市建設力度,城市特色更加明顯。城市建設檔次彰顯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工作中,我縣注重吸收外來優秀元素,一是牢固樹立精心精細精品“三精”理念。堅持高品味、高標準、高質量、高層次,切實提高建築設計和景觀設計水平,打造建築精品和城市亮點;二是大手筆實施城鎮“增綠”工程。突出城區關鍵路段、重點節點、視窗地帶,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進行帶植、叢植、群植,努力提高綠化覆蓋率和園林綠化水平。新建、改擴建了公園、廣場和街心遊園、街頭綠地28個,公園綠地面積119.3萬平方米。對城區22條主幹道30多公里道路實施立體式綠化,城市林蔭道路推廣率在90%以上,城區道路綠化率達30% 以上。實施濱河綠化、社會建綠工程,將城鄉綠化有機相連,構成了城鄉一體化生態體系,使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2.9%,城鄉森林覆蓋率達到24.7%;三是創造性的搞好“添亮”工程。著力抓好燈光景觀設計和建設,追求燈具造型的大氣和現代氣息,使金湖的夜晚流光溢彩,20xx年以來新完成32條市政路段的`路燈工程,亮燈率超過98%。

2、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加強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優化城市路網結構,實施新城區、開發區、老城區貫通工程,城鄉形成了十縱六橫的道路網路。搞好交通節點規劃建設和公共停車場建設,實施“公交優先”戰略,積極改善公交運營條件,新闢並優化 5條公交線路,市民出行公交分擔率達到了11.8%,城市公交運營上了一個大臺階。強化市政公用和防洪設施建設。改造提升城鄉供水處理工藝,提高管道燃氣覆蓋率和供應保障率,健全分配電網和供電預警保障機制,統籌各類工程管線建設,加快老舊管網改造。建成日處理能力4萬噸汙水處理廠一座,鋪設汙水收集管網 80多公里,城市汙水收集集中處理率達80%以上,汙水處理廠執行負荷率在85%以上;城市燃氣入戶使用率逐年提高;擴建老自來水廠,建成第二自來水廠,城市供水覆蓋率達100%;鋪設道路排水管網70多公里,城區排澇能力進一步提高。大力推進配套工程建設。對新城區配套設施進行了完善,對舊城區資源進行了優化整合。建成金湖縣第二中學新校區、縣人醫門診和住院新樓、防汛排程中心、規劃展示館等公共建築;建成建材市場、農資機電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等大型專業市場等服務性建築,城市功能全面提升。

3、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城鄉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深入推進生態建立十二項工程,突出抓好溼地保護和水環境治理,著重整治城鄉結合部、背街後巷和集鎮環境。加強城市主次幹道沿線治理,組織開展了安全文明示範路建立和城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活動,極大改善了城鄉環境面貌。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按照“村收集、鎮集中、縣處理”的模式,建立農村垃圾集中治理網路,全縣農村垃圾實現了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提高汙水管網覆蓋面,實施縣經濟開發區迴圈化改造,優化“四位一體”管護機制,在全市率先推進鎮級汙水處理廠市場化運營,鎮村環境明顯改觀。加強城市管理,推進數字化城管,完善城市公廁、停車場等公共設施配套,完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去年,全縣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全市第一,在蘇北率先被命名為省生態縣,並通過國家生態縣技術評估。創成國家衛生縣城,獲評全國首家中國氣候宜人之鄉。隨著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城鄉和諧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鄉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4、力推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體制不斷創新。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改革試點,出臺了《金湖縣農村家庭承包土地流轉工作意見》,截止目前,全縣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34.6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79%,力爭到20xx年,全縣實現土地流轉面積超83%。同時,出臺《金湖縣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規劃至20xx年,全縣培育建立300家家庭農場,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數佔總農戶數的85%以上。深化農村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制定了《金湖縣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實施 32個城鄉掛鉤復墾專案,涉及10個鎮,281個地塊,共搬遷農戶近3000戶,復墾農村建設用地8373畝,新增農用地8305畝,新增耕地7919 畝,新增建設用地5406畝。

二、存在問題

目前,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仍面臨一些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規劃體系不健全。一是規劃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基層規劃管理力量薄弱。二是各項規劃銜接不夠。城市建設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銜接不夠,沒能做到“三規合一”。三是村鎮規劃仍需進一步完善。

2、城鎮化總體水平低。20xx年我縣城鎮化率達45.8%,20xx年達47.3%,但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0xx年江蘇省城鎮化率64.1%),與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目標值55%還差7.7個百分點。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鎮,甚至包括縣城城區的建設水平,仍然停留在90年代末期的水平。

3、基礎及配套設施不完善。城市管網缺乏科學論證,規劃有不合理的現象。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投入嚴重不足。多數小城鎮建設起點較低,特色不明顯,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服務功能弱;城鎮規劃和管理滯後,城郊和村鎮的無序建設、盲目建設問題日益突出。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夠完善,綜合承載能力不夠強。 城中村、城邊村、舊城區、舊住宅區和小街小巷改造進度不快。鎮域佈局分散、集聚功能弱,難以形成較為完善的城鎮供水、排汙、供電等基礎設施和商業、科技、教育等社會文化服務設施,減弱了人口就地轉化的能力。

4、產業支撐乏力。一是工業總量偏小,其中重點產業所佔的比重仍偏低,鄉鎮缺乏產業支撐。二是農業產業化推進不快,傳統農業比重偏高,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增收渠道狹窄。三是城鎮服務業發展不快,服務業發展氛圍不夠濃厚。

5、機制、體制障礙制約。現行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動,進城農民再就業、社會保險等方面缺乏保障,教育、醫療等相關政策也不配套,造成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平等,城鎮化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由於現行的土地制度和農村計劃生育管理政策,不少農民不願因身份轉變而放棄擁有的土地收益和生育等優惠,甚至出現回遷現象,導致了農民進城的後勁乏力。

12相關內容擴充套件[調研報告]關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程序的調研報告(20xx年11月8日)[調查報告]城鄉一體化推進區產業基礎專案建設情況調查報告(20xx年11月1日)[工作彙報]城鄉一體化工作局依法行政工作情況彙報(20xx年9月23日)[學習體會]城鄉一體化專題培訓班學習心得(20xx年9月10日)[經驗材料]落實牽手結對活動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經驗材料(20xx年12月9日)[調研報告]XX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20xx年12月3日)[調研報告]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20xx年6月24日)[發言稿]醫院院長在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會上的發言(20xx年4月21日)

“城鄉一體化”調查報告2

為用城鄉統籌的思路來解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兩年來,成都市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其成效應該如何評價?進一層說,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應當如何解讀成都市的“城鄉一體化”?為了科學地回答上述問題,本調查運用經濟學、社會學原理,從區(市)縣、鄉鎮、村、農戶四個層面分層抽樣,在成都市所轄19個區(市)縣中選擇10個區(市)縣為樣本區域,共選擇34個鄉鎮102個村為樣本點,1020個家庭為入戶訪談物件,分別採用《樣本點情況表》和《入戶訪談問卷》進行調查;並運用抽樣調查以樣本推斷總體的科學法則,力圖從總體上客觀、真實地反映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績和主要問題。全文是一篇幾萬字的調查報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諧社會·成都論壇”專題論文集。“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說,“書齋學者慎談‘三農’”。本文幾位學者走出書齋,以實地調查為成都的發展獻計獻策,其精神值得嘉許。由於篇幅較長,編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饗讀者。

一、對於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程序總的評價

調查表明,成都市以產業演進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制度環境創新為先導推進城鄉一體化,終於在農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說電話使用者數量和機動車數量增長表示農民生活改善,那麼,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質變則表明成都市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長效機制的形成。長期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率低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這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癥結所在。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舉措,牽住了“三農”問題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5%,較大幅度超過成都市和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長率7.8%和7.7%,為城鄉居民共同富裕、構建和諧成都奠定了基礎。

二、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推進產業演進

由於城鄉一體化的程序與當地產業發展水平的依存關係,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條件就是該區域是否有足夠的產業演進發生。因此,政府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著力點,就應當圍繞產業演進展開。如果某個區域沒有相應的產業演進發生,政府要在這裡推進城鄉一體化就只能是一廂情願。從總體上看,成都市應當繼續從推進產業演進入手,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多元化,充分發展能夠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為失地農民就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

(二)進一步優化制度環境

1.加快農民居民身份轉換,促使職業身份轉換與居民身份轉換相一致

農村居民戶口轉換是促進農民職業身份轉換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農村居民身份的轉換程序在總體上大大滯後於職業身份的轉換程序,因此,加速農村居民身份轉換是推進成都市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面。

2.繼續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為了使農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醫療保障,首先,成都市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財政支援力度,重點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進一步提高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參保率。第二,應深化農村衛生體制改革,規範農村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繼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第三,應繼續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如五保戶、殘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並制定相應的轉移支付措施,確保資金的穩定性。第四,應進一步提高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比重,逐步完善農村養老方案,採用養老保險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相結合的方法,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

(三)進一步增加公共產品

1.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對於影響成都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別、教育程度、耕地面積、年齡)的迴歸分析的結論是,技能的影響最大,掌握某種手藝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概率比沒有手藝的增加95.82%,即在某一個區域,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動因,因此,提高有技能農民的比重成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資訊服務平臺

鑑於政府對農民的就業資訊提供以及就業指導的不足,必須建立完善統一的勞動力供需資訊服務平臺。

“城鄉一體化”調查報告3

在黨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規劃的背景下,xx村作為xx鄉最大的村莊,是鄉鎮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如何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贏得第一次機會是xx村兩個委員會團隊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我們形成了這份調查報告。

一、xx村基本情況

1.人口狀況

xx村共有10個社群,642戶,2517人。

2.工業地位

(1)種植:以大麥、小麥為主;

(2)養殖業:以牛羊為主;

(3)勞務行業:以建築、交通、服務等行業為主,工作地點主要在金川、河西堡、xx;

(4)其他行業:有磚廠、砂廠、麵粉廠。

3.社會狀況

(1)基本社會條件:約80%的人口外出打工,留在村裡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2)村民收入狀況:xx人均收入約5000元,其中70%為工作收入,30%為種植養殖收入;

(3)黨組織:下設一個黨支部和六個黨團。黨員59人,其中男性56人,女性3人。

4.資源狀態

(1)耕地資源

總耕地面積6635畝,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耕地質量更好。

(2)勞動力資源

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二、xx村swot分析

在瞭解了xx村的基本情況後,我們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對這些基本條件的分析、系統化和邏輯化,將為我們思考xx村的發展提供一個系統的基礎。

1.s(優勢)

(1)交通便利。距離縣城大概30分鐘車程,每個社會都有鄉村路。各小區村民住宅和耕地相對集中。

(2)耕地質量較好。土層深厚肥沃,耕地平坦,易於機械化。

(3)勞動力資源豐富。以16歲至55歲為正常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5%,考慮到一些特殊因素,農業剩餘勞動力約有1800人。在這些農業剩餘勞動力中,有10%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熟練勞動力約有200人。

2.w(缺點)

(1)人均耕地面積較少。人均耕地面積約2.6畝。

(2)種植養殖品種單一,收益不高。主要種植大麥和小麥,主要種植牛羊。平均一戶去年種養收入不到5000元。

3.o(機會)

(1)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支援。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大力實施對三農;它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2)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最近,中共中央召開會議,研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這是為西方三農;事業的'發展也是最大的機遇;

(3)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機遇。前幾年中央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和要求,今年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要求。抓住這個機會對農村來說是一個徹底的飛躍。

4.t(威脅)

(1)逐漸脫離農業的勞動力增加了。在農業收入遠低於工人收入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力不再願意從事農業,這將導致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和部分耕地的浪費。

(2)對農民工缺乏相應的保護。城市裡有很多農民工。釣魚沒有固定收入的現象;還有就是拿不到工資的問題;吃住困難的問題;心理轉型期的矛盾;找不到組織之類的問題。

(3)留守老人和兒童的生活。很多留守老人都70多歲了,吃住都比較困難。他們不得不照顧孩子的生活,有些人甚至負責農場工作,如種地和放牧。

如果這些方面得不到合理解決,就有可能成為農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穩定才能發展,和諧才能更好地發展。如何保證農村的和諧穩定是我們應該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

三、xx村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考

1、如何利用好xx村農業剩餘勞動力?

(1)建立農民工服務組織,為農業剩餘勞動力提供政策、就業資訊及相關保障服務;

(2)以農民工為產業發展,嘗試建立勞動經濟發展中心;

(3)鼓勵和支援具有一定資本和技術的農業剩餘勞動力回村創業,促進xx村發展。

2.如何利用好xx村的耕地?

(1)發展經濟作物,與一些大型農業企業合作;

(2)集約經營耕地,形成一定的農業規模經濟;

(3)鼓勵和支援耕地租賃,為耕地規模化經營鋪平道路。

村如何發展新產業?

(1)延伸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

(2)發展農業服務業,如農產品銷售公司、農資公司等;

(3)發展其他產業。

4.如何構建和諧的xx村文化?

(1)對於留守老人和兒童的集中管理,建議在村內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福利中心,採取設立留守老人和兒童基金的方式,爭取上級政府一定成本的支援,或者承包給民營的村福利中心;

(2)建立城市農民工黨組織和群體,建議建立以農民工為單位的組織體系;

(3)建立資訊管理渠道,應建立以手機通訊為主的系統化管理網路。

四、其他一些想法

1.農村工作複雜,已逐步與城市工作相結合。在農村轉型的這個關鍵時刻,各種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和困難,容易造成不穩定因素;

2.必須大力培養和發展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產業帶頭人、農村企業家,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活力;

3.農村黨組織的工作應該在城市進行,因為我們的黨組織成員已經在城市了,我們的戰鬥堡壘也應該轉移到城市,才能真正發揮我們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4.我們應該認真考慮三農;真正的需求,真正的對症下藥,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5.更多的鄉鎮幹部、村幹部和核心骨幹農民應該建立一對一的服務體系,可以發揮三個作用:一是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二是能很好地協調幹群關係;三真的可以培養幹部成長

6.在機會均等,政策扶持不變的情況下,誰有強大的團隊,思路清晰,誰就能抓住機遇,勇往直前。

我相信xx村受到村裡各級領導的關注兩個委員會在團隊的帶領下,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抓住機遇,贏得第一次機會,又好又快發展。

“城鄉一體化”調查報告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有了長足發展。到20xx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一、二三產業的構成已經是15.2:52.9:31.9,工業居絕對主導地位,城市化率達到41.76%。同時,城鄉差距也進一步拉大,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2936.4元和9421.6元,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超過農村居民的3倍,而城鄉之間的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社會保障差距更大。在這種趨勢下,如果繼續側重抓工業化、城市化,即使如理想的那樣,到20xx年實現城市化率55%,農村人口仍會有近7億人。7億農村人口也不是小數。所以,既基於解決城鄉差距這一嚴峻的現實問題,也基於中國已經發展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新階段,20xx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把“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作為作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任務提了出來。也就在這個月,成都就作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部署,提出“六句話”的總要求。這“六句話”是:“以縣城和有條件的區域中心鎮為重點;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以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轉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由於思路清晰、政策配套、措施得力、工作到位,雖然僅兩年的實踐,成都農村面貌和城鄉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創造了“三個集中”的經驗和“幸福梅林”等模式,使農民“發展有路子、就業有崗位、增收有來源、居住有環境、生活有保障”。著名社會學家陸學藝在對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踐做跟蹤調查後,結論是城鄉差距已經縮小到1:2的水平,為全國城鄉差距的平均值的一半。在城鄉一體化程序中,農民受益最直接、最大。

如今,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成都先行一步的實踐,可謂為“新農村建設”的成都方式。所謂新農村建設的成都方式,就是以推進城鄉一體化、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為著力點,促進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轉變。20xx年11月19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進行專題調研,高度評價成都的實踐:抓得早、思路新、力度大、效果好,將為全省提供很好的示範和借鑑。

成都推進的“城鄉一體化”,關鍵在“一體”上。這個“一體”,由兩個層次組成。一是面上的層次,二是核心層次。面上的層次,看得見,摸得著,能夠直接感受到,屬於“硬指標”,集中體現為“以農民生產、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轉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硬指標”。關於農民生產方式的轉變,具體反映在“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長期以來,人多地少、零星經營,是制約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道坎。無數事實表明,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後才具備了搞現代農業的基本條件。如新津打造的“川西壩農業博覽園”,發展觀光農業,帶動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常年吸納1000多農民進園務各,使周邊1000多戶3000餘農村勞動力從事第三產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極大地提高了農用地的比較效益;關於生活方式的轉變,具體反映在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既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社會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風貌三個方面。成都農村的交通、通訊、校舍,農民的社保、醫保、就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甚至農村發展與建設規劃等,都納入市政府相關部門統一管理和服務的內容,徹底拆除城鄉隔離的藩籬;關於居住方式的轉變,具體反映為農民新村和農民新居建設。各區(市)縣根據不同的情況,創造了“新村模式”,如新津的純陽花園農民安置小區。創造了“新居模式”,如錦江的“紅砂村”、“幸福梅林”。人們戲說中國的城鄉差距,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那麼,促進農民三大方式的轉變,或者說,抓新農村建設,就是要將中國農村也建設得像歐洲。這個面上層次的“一體”,如同發達國家那樣,雖然城市現代化水平和農村現代化水平有不同的指標,但都具有現代性。因而這個面上的“一體”,“體”在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現代性”上。

二是核心層次。這個核心層次是支撐鄉村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直接體現為“六句話”中的“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如今,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市場經濟體制已經跨入進一步完善的階段。雖然經濟創新從農村起步,但自農村經濟改革向城市經濟改革轉移之後,經過20多年的市場經濟培育和10多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市場經濟大潮已經把農村經濟這一塊遠遠地拋在了後面,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相當低。農村經濟處於弱勢,弱就弱在市場化程度不高,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滯後。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提出“以建立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機制為關鍵,以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為保證”,包含了提高農村經濟市場化水平、建立和健全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所以,我認為,這個核心層次的“一體”,就是“體”在市場經濟體制上,提升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一樣共享市場經濟體制優勢。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對相對“貧血”的農業來說,就是“輸血”,這非常必要。但僅靠“輸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發展問題,正如城市經濟的發展那樣,最終還是靠市場化改革,形成市場經濟的體制和機制。如今我們不僅進入市場經濟時期,而且進入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時期,建立和完善促進農業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顯得特別緊迫。市場經濟中有兩個基本要素:市場主體和產權。中國農業經濟的市場主體和產權特別薄弱。在市場主體方面,單家獨戶的小農生產根本不具備市場博弈的能力。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六字句”的總要求中,有“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從各地的實踐來看,包含了“土地向規模化經營集中”,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和優勢產業,也包含扶持和培育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等。這些都有助於培育和壯大農業經濟的市場主體。在產權方面,成都的實踐已經初步涉及農民的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的改革了。產權改革歷來是風險最大的改革。國企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都表明了這一點。但沒有實現產權明晰並具備市場化品質,仍然難有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博弈的能力。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農業生產與經營中不僅產權明晰,而且產權的市場化程度也相當高。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是“負債經營”的經濟。農業經濟為什麼缺乏生機和活力?就是融資難。為什麼融資難?就是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沒有具備市場化品質的`產權。五中全會《建議》指出:“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尤為關鍵。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認真解決長期積累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現代農業經濟作為中國市場經濟中的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的產權是不成熟的,是農業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我相信,隨著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完成,隨著隨著國家轉向農業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農業生產與經營中產權改革問題也將成為“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議題之一。

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不僅要促進新農村建設,要在農業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著力,而且,形成城鄉經濟良性互動的體制和機制、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同發展共繁榮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所以,“城鄉一體化”是一場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整合城鄉經濟社會的綜合改革。

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踐對“建設新農村”具有多重意義。

首先,成都在20xx年就提出推進城鄉一體化,把發展的重點從城市化擴充套件到農村的現代化,加大農村建設的力度,表明成都的發展部署具有超前性。這超前性既基於成都的發展實際,也基於決策層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真心實意為農民的膽識。所謂成都的發展實際,就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三最”奮鬥目標以來,經過不懈的努力,城市綜合實力和城市建設與發展水平都達到了相當程度,具備了“以城帶鄉”的條件;所謂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就是看到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對滯後將會成為城市經濟發展升級的瓶頸,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又會為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新的機會,提供新的平臺;所謂真心實意為農民的膽識,就是投資農村建設比較效益低,並非每一個發展起來的城市都願意真心實意“帶”農村。“城鄉一體化”在學術界喊了十多年,為什麼雷聲不斷,不見下雨?就是因為注重農村這一塊,容易引起GDP下滑,有政績不佳的風險。既要保證GDP持續增長,又要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同發展共繁榮,就得有敢冒風險的膽和啟用新的經濟增長點的識。成都推進城鄉一體化以來,GDP繼續創歷史新高,表明只要思路正確、措施得力、工作到位,向比較效益低的農村經濟傾斜也可以做到不拉GDP增長的後腿。

第二,新農村建設是當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到相當程度後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式重新整理農村的面貌,就是政府要將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而推進城鄉一體化,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和生產條件,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是題中應有之義,更重要的是創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和機制,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從根本上破解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難題。所以,成都的實踐,可以看成是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為抓手、促進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特別是建設新農村為目的的一場系統的綜合改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從過去單純的以增強城市集聚效益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以城鄉經濟社會互動、互為增長點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探索。成都先行一步的實踐,不僅可以為各地起步的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經驗,而且可以為國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破解農村經濟社會瓶頸創造新的經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