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調查報告(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4W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業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農業調查報告(15篇)

農業調查報告1

農業大鎮 創特色農業

廣陳鎮位於平湖市的東北部,地處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沿——長三角開放區,地理條件優越,經濟發達。1999年政府機構進行精簡,新廣陳鎮由原來的廣陳和前港合併成立,合併後面積54.9平方公里,人口4萬多。

廣陳鎮歷來是我市的農業大鎮,其主要特點是:

一是農業產業比重大。廣陳鎮擁有從農人員3.95萬,耕地5.64萬畝。XX年廣陳鎮農業繼續保持良好的勢頭,農業總產值達1.48億元,佔整個廣陳經濟總值的 73.2 %,同比增長15.3%,增幅高出全市平均的3.1個百分點。

二是新興產業發展快。廣陳鎮近年來發展了以榿木、香樟、蘭花為主的花卉苗木業,總面積達XX畝;以番茄、黃瓜、茄子、葡萄、李樹為主的.蔬菜水果業,常年蔬菜面積3860畝,果樹708畝;以養殖南美白對蝦、太湖白魚為主的水產養殖業,面積達4000多畝;此外還有蘑菇面積31萬平方尺,紅菱1000畝。

三是工業發展相對弱。廣陳鎮的鄉鎮工業企業主要經營針織、服裝為主,由於起步晚,行業經營分散等原因,除了悅萊春毛衫製衣有限公司、春竹毛衫時裝有限公司等少數大規模企業外,其他的規模都普遍小,而且總體數量少,所以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外出比例相對比較高。

四是發展種養業優勢明顯。在廣成鎮現有各類種養業規模大戶400多戶,主要經營蔬菜、水產、水果、畜禽等特色產業。種養業的收入一向是廣陳鎮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且收入頗豐。XX年廣陳鎮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918元,而其中光養殖業一項的收入就達到人均近3000元,在整個農業收入中達到了40%以上。

近年來,廣陳鎮乘借“三農”東風,整合當地資源,大力發展兩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在穩定糧油生產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以花卉苗木、果蔬、雙低油菜、水產、畜牧等為特色的區域主導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有悅萊春、高新、民主三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佔地5000畝;一個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佔地1345畝;水產養殖面積4035畝,其中名特優水產養殖面積達到 2800 畝;規模豬場43個,規模禽場61個;四個無公害稻米、無公害水產、雙低油菜、生豬繁殖基地正在申報立項中。

總結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政府扶持,思路創新,加大投入。廣陳鎮政府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突出科技支撐,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的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以財政投入為導向,及時把農村工作的著力點由以往抓生產、增總量轉向抓流通、促增收上,把主要任務放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培育社會產業化經營上,加大力度扶持地方特色產業。為了更好的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科學規劃佈局,鎮政府出臺了《廣陳鎮人民政府關於XX年扶持發展都市型農業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性優惠檔案,對花卉苗木、大棚、食用菌行業進行補助,對建立現代農業園區給予一定的獎勵等,充分調動了農民、企業的積極性。近年來,廣陳鎮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規劃了悅萊春、高新、民主等三個現代化示範農業園區,建設標準農田38000多畝,農業累計投入資金達3800萬元。

二是做好“新三資”文章,廣泛吸納國內外資金的多元化投入,積極引導外資及民間工商資本投資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幾年來,先後引進新三資800多萬元,興辦各類農業“新三資”企業,建立各種綠色產業基地近千畝。例如:平湖蘭卉園藝有限公司,它座落在廣陳高新村,佔地63畝,是臺商方進才、李正輝於XX年5月共同投資建立的獨資農業企業,常年以種植世界級名花——大花蕙蘭為主,主要銷往上海、蘇州等大中城市。經過幾年的發展,大花蕙蘭已在廣陳“生根開花”,成了平湖花卉產業的一枝獨秀。去年大花蕙蘭銷售了1.5萬盆,每盆平均價格150元,銷售收入達225萬元。

三是鼓勵農戶聯合建基地。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鼓勵有條件的農戶以資金、土地、技術、市場等為紐帶聯合建基地,目前鎮上的民主蔬菜基地就是其中的一個。民主蔬菜基地是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佔地1035畝,常年以種植茄子、黃瓜、絲瓜、番茄等茄果類蔬菜為主,主要銷往平湖、嘉興、上海等農貿市場。規模經營農戶200多戶,他們憑藉著交通便利、技術經驗豐富的優勢,種植蔬菜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如果按照每戶3畝蔬菜田計算,每年每戶純收入可達4萬元以上。

四是積極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使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為發展效益農業的有效載體。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的程度,增強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促進產業化程序,廣陳鎮分別在XX年與XX年組建了 “廣陳果蔬生產專業合作社”、“廣陳食用菌生產專業合作社”、“廣陳水產生產專業合作社”、“廣陳花卉苗木生產專業合作社”等四個專業化合作社。合作社在承接農業訂單,制定種植模式和組織農產品流通等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並在實踐中不斷規範管理,發揮其服務功能,提高合作經營和組織能力。廣陳鎮水產專業合作社長期與上海、蘇州、杭州等地的農產品市場建立合作關係,年收購訂單水產1200多噸。今年上半年,水產合作社又與海寧、嘉善水產公司訂立誠信合同,銷售南美白對蝦180多噸,實現銷售收入300萬元。

農業調查報告2

XX鎮地處XX市西北部,是典型的山區鄉鎮。全鎮共有13個村民委員會,149個村民小組,人口30028人。總面積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XX公頃,其中水(旱)田面積XX公頃。200x年由XX、XX兩鎮合併為現在的XX鎮。

XX鎮在農業稅改革前,全鎮(包括原XX鎮,下同)應負擔農業稅XX擔,平均每畝水(旱)田負擔XX公斤。稅改後畝負擔任務X公斤,基本達到省、市檔案規定減負50%的要求。今年,按照省檔案精神,按去年的50%徵收。

今年我鎮的農業稅徵收工作,我鎮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在市會議後即著手佈置。由於領導重視,行動快,從而取得較好的效果。在市要求全面完成任務傳真精神後,我鎮先從鎮自有支配資金中墊支完成全年農業稅任務,再繼續向各農戶徵收。至11月20日,全鎮已完成徵收農業稅任務的80%,其中比較好的有XX、XX村委會,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97.49%和94.99%。

這次的農業稅尾欠調查,我們採用了清理鎮財政所臺帳、下鄉上門調查、召開村組幹部座談會等形式,開展了全方位的調查摸底。資料真實、可靠。

一、 農村農業稅尾欠情況

根據鎮財政所臺帳反映,全鎮歷年尾欠達14444擔,折款65萬元,佔鄉鎮當地可支配資金的.325%。其中稅改前的佔XZ萬元,去年的佔XX萬元。其中農業稅欠款XX萬元,教育費附加稅XX萬元,鎮統籌XX萬元,村提留XX萬元。所欠尾數比較大的有XX村委會等XX村。

按照市要求,我鎮歷年都從鎮自有支配資金中完成農業稅徵收任務。這意味著,所有欠的農業稅,都是鄉鎮自有可支配資金。

二、 歷年尾欠農戶分類及其尾欠原因

第一類是由於受到天災人禍造成減產減收的農戶,比例在3%以內,這些農戶平常年景完成的比較好,只是在災年偶爾欠交;第二類是土地糾紛而造成。由於在1999年延包過程中,由於村民小組群眾意見不統一,調整責任田時該出田戶不讓出,該入田戶沒有分給責任田,造成人地矛盾比較特出的農戶。這類農戶在延包後所欠農業稅手尾比較大。比例佔尾欠戶的1%以下;第三類是舉家外出務工,造成不能按時完成任務。這類所佔比例

在2%以內;第四類是農村特困戶、五保戶及農村孤寡老人戶,他們不只不繳交任務,年底還須政府發放困難救濟。比例在20%以內;第五類是思想認識差,拒交國家、集體各項任務的農戶。比例佔歷欠戶的74%。

三、 欠稅戶家庭經濟狀況

在所欠稅的農戶中,除特困戶、五保戶、孤寡老人戶經濟狀況比較差外,其經濟狀況都在當地的中等水平以上。甚至有的拒交戶往往是外出經商戶、農村個體戶,他們的生活水平在當地是處於中高水平,他們往往以忙、忘記、資金週轉不過來為藉口拒交農業稅。

四、 欠稅戶對徵收農業稅的影響

一是打低政府聲譽。由於所欠稅農戶都是經濟狀況比較好的農戶,而生活水平一般的農戶每年都主動繳交各項稅費,從而對這大部分農戶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在今年對追收尾欠時要“農戶自願繳交”、“200x年以前任務不得登進通知書”的做法,往往造成以對主動繳交任務的農戶會誤認為自己太“老實”,“吃了大虧”,“共產黨說話不算數”。今年農業稅任務調減了一半,但工作壓力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二是增加鄉鎮的經濟壓力。XX鎮近幾年年可支配資金只有20萬元,但每年為完成農業稅而先行墊支資金在10萬元以上,多的一年甚至達15萬元。從而造成鄉鎮經濟困難,鎮村幹部正常補貼、辦公費、招待費及會議費用兌現不了,負債運轉,日子難以為繼;三是給那些欠交戶有可成之機,認為農業稅在一、二年內就會取消了,現在不交,過拖一、二年後所有的農業稅收、尾欠會一筆勾銷的了。

五、 對農業稅尾欠追收的一點建議

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溫總理明確表態,在五年內取消農業稅,這是減輕農民負擔的又一重大舉措,是民心所向,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廣大農民兄弟的關懷。但作為現在的過度時期,我們認為,農業稅尾欠還有必要繼續追收,即使追收尾欠會增加鄉鎮幹部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做法上可以採取上門做大量的細緻的思想工作外,對欠稅大戶可否採取由財政部門統一通過法院起訴,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追收。通過追收尾欠,以正法紀,得民心,樹政府之威嚴。

 XX 市XX 鎮財政所

  200X 年XX 月XX 日

農業調查報告3

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可靠的社會保障。為了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鞏固、完善,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有序地流轉,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奠定基礎,提供詳細的資料,我們對人和鎮騎龍村、木古村,盤石鎮永安村、石樓村的農村土地二輪承包、土地流轉及土地經營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了4個村,36個農業合作社,農戶1847戶,農業人口6382人,承包面積5451.1畝,其中:田2419.2畝,地21

27.9畝,山地及其他904畝。

(一)土地承包“三到戶”情況

土地承包“三到戶”是指承包土地地塊落實到戶、承包合同簽定到戶、土地經營權證書發放到戶。調查顯示:

1.土地承包“三到戶”的有1411戶,佔調查總戶數的76.3%;耕地面積4395畝,佔調查總耕地面積的73.4%,其中:“三到戶”不一致的有487戶,佔手續健全戶的34.5%,耕地面積1406畝,佔手續健全耕地面積的32%。主要是人和鎮木古村,承包合同和土地經營權證書雖發放到戶,但部分村民認為合同、證書上的耕地面積與實際耕地面積存在差異。

2.土地到戶,合同和證書未到戶的有436戶,佔調查總戶數的23.7%,耕地面積702.1畝,佔調查總耕地面積的26.6%。主要是盤石鎮永安村土地二輪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至今仍未發放到農戶手中。

 (二)土地流轉情況

從4個村36個社的調查情況反映,土地流轉的有398戶,佔調查總戶數的21.5%,流轉人數為1391人,佔調查總承包人口的23.3%,流轉耕地面積503.5畝,佔調查總耕地面積的11.07%,其中:流轉田402.3畝,地101.2畝。分別按以下三種形式分類,情況如下:

 1.按流轉的形式劃分

(1)土地轉讓的有171戶,佔調查流轉戶的43%,轉讓土地人數有599人,轉讓耕地面積270.5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53.8%,其中:轉讓田169.3畝,地101.2畝。主要涉及盤石鎮永安村、石樓村全戶外出,耕地轉讓給他人耕種。

(2)土地租賃的有227戶,佔調查流轉戶的57%,租賃土地人數有198人,租賃耕地面積233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46.2%,其中:租賃田233畝。主要涉及人和鎮騎龍村、木古村,耕地被長江林場租用為苗圃基地。

 2.按經濟補償方式劃分

(1)有償流轉的有228戶,佔調查流轉戶的57.3%,流轉人數為802人,流轉耕地面積237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45.1%,其中:田235畝,地2畝。如人和鎮騎馬村、木古村的233畝耕地由長江林場租賃作苗圃基地後,租賃費為一畝田一年1000斤稻穀,按當年市場價計價。

(2)無償流轉的有170戶,佔調查流轉戶的42.7%,流轉人數為595人,流轉耕地面積266.5畝,佔土地流轉面積的52.9%,其中:流轉田167.3畝,地99.2畝。土地無償給他人耕種,並由原承包戶承擔每年的稅費。

3.按流轉簽訂合同的形式劃分

(1)簽訂書面合同的有227戶,佔調查流轉戶的57%,流轉人數798人,流轉耕地面積233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46.2%,其中:田233畝。

(2)按口頭合同流轉的有171戶,佔調查總戶數的43%,流轉人數599人,流轉耕地面積270.5畝,佔調查流轉面積的53.8%,其中:田169.3畝,地101.2畝。

 (三)土地經營情況

從調查的4個村36個社看,土地經營較好的有1386戶,佔調查總戶數的75%,承包土地人數4604人,經營較好的耕地面積3938.2畝,佔調查土地面積的86.6%,其中:田20xx.7畝,地1845.5畝。在土地流轉的398戶,503.5畝耕地中,目前經營情況較好的有397戶,佔流轉戶的99.7%,耕地489.5畝,佔流轉耕地的97.2%,其中:田332.2畝,地167.3畝。如人和鎮騎龍村,將耕地160畝租賃給長江林場後,加大了對耕地的投入,擴大了規模,實現了林場、農戶雙贏的局面。種“應付田”、半丟荒、全丟荒的有461戶,佔調查總戶數的25%,承包土地人數1347人,涉及耕地面積608.9畝,佔調查土地面積的13.4%,其中田325.7畝,地283.2畝。

 1.種“應付田”的情況

我們將重栽輕管的粗放經營土地現象,叫作種“應付田”。在被調查的農戶中, 種“應付田”的有269戶,790人,佔調查總戶數的14.5%,面積509.5畝,佔調查面積的11.2%,其中:田320.7畝,地188.8畝。分析產生種“應付田”的主要原因有:

(1)因認為種莊稼不划算、效益低的有248戶,佔種應付田的92.2%,土地面積448.7畝,佔種應付田的88%,其中:田280.2畝,地168.5畝。

(2)因有外出打工或本地務工收入而疏於管理的有21戶,佔種應付田的7.8%,土地面積60.8畝,佔種應付田的12%,其中:田40.5畝,地20.3畝。

 2.土地半丟荒情況

土地半丟荒的涉及190戶,548人,佔調查總戶數的10.2%,半丟荒土地面積為92.2畝,佔調查面積的2%,主要涉及盤石鎮石樓村、人和鎮騎龍村,被丟荒的土地全為旱地。土地半丟荒,原因是農戶的部分貧脊、低產、偏遠的坡耕地,投入高產

出少,因此僅種植大春作物一季。

 3.土地全丟荒情況

土地全丟荒涉及2戶,9人,佔調查總戶數的0.1%,全丟荒土地面積為7.2畝,佔調查總面積的0.15%,其中:田5畝,地2.2畝。土地全丟荒的主要原因是農戶全家外出打工或經商,承包土地無人耕種,農戶不願丟失土地,而又無人可轉包,造成土地全部荒蕪。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土地承包“三到戶”的問題

1.承包手續不健全,使農民承包土地的權利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在土地二輪承包過程中,部分村社幹部認識不到位,工作上怕麻煩等原因,致使二輪承包合同和土地經營權證書至今仍堆放在鄉鎮或村委會,沒下發到農戶手中,嚴重違反了《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貫徹落實。如盤石鎮永安村,由於第二輪土地承包時涉及到外遷移民,土地經營權證書一直未發放到農戶手中。

2.土地經營權證書與農戶實際承包土地面積存在差異。農戶在承包後,由於新修村、組級公路或新修農田水利設施等村社公益事業毀佔了部分承包耕地,而造成農戶實際承包土地面積與土地經營權證書上的面積不一致。

 (二)土地流轉中的問題

農村土地流轉效果較好,不僅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程序,而且對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農村土地流轉運作不規範

農村土地流轉方式多種多樣,有轉讓、租賃、轉包等多種形式,目前,這些方式既沒有按土地流轉的規範程式操作,也沒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監督實施,導致土地流轉運作不規範、無人管理。

 2.農村土地流轉合同不規範

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方式五花八門,有書面的,也有口頭的,有的甚至什麼也沒有,即使簽訂流轉合同,合同也不夠規範,有關合同條款標的物不夠明確,約束力不強,易引起不必要的合同糾紛。

 3.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因素多:(1)農民固有的“戀地”情結很難消除。有的農民長期在外務工經商,寧願送人代耕、拋荒或種應付田,也不願把土地流轉給別人,認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害怕流轉後掉了自己的飯碗等;(2)少數農戶已在非農產業找到了自己的謀生門路,不願再承包土地,轉移不出去,退還集體因稅費原因和土地太分散,集體不願接受等。

4.不規範流轉易引發承包合同糾紛。目前主要有兩種情況:(1)承包戶長期外出務工,將土地轉包給本村社以外的農戶耕種,而引起本村社農戶不滿,產生流轉合同糾紛;(2)有的農戶全家外遷進城定居,並將房子賣給鄉外的農戶後,購房方受讓該農戶的土地進行耕種。購方通過不完全正規渠道又將戶口遷移至該村組,引起當地農戶意見,認為該農戶佔有了本村組的耕地資源,讓等輪候缺承包土地的本社人口失去了一次機會。同時認為這種整戶轉讓的土地比實際丈量劃地的面積多,遷入農戶佔了便利,存在糾紛的隱患。

(三)土地經營中的問題

 1.土地經營缺乏新穎性,傳統農業觀念仍然普遍。

我縣自實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來,通過土地流轉出現了一些種養殖業大戶,如人和鎮的苗圃場,水口鄉的大棚蔬菜,蓮花鄉的早熟桃園等等,形成了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土地經營效益好。但絕大部分農村農業結構調整不明顯,傳統農業仍佔主要地位,對所經營的土地缺乏積極性,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下降,對土地投入少,掠奪性經營較普遍。

 2.土地經營缺乏科技手段和未向種田能手集中。

農村中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土地由在家的婦女、老人、兒童種植,由於勞力的缺乏和科學種田知識的欠缺,造成土地粗放經營,而農村資訊不靈,也使農民的種植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導致農產品賣難,也不同程度損傷了農民經營土地的積極性。

(四)承包合同管理中的問題

1.鄉鎮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名存實忘,由於鄉鎮農經站併入農業服務中心後,鄉鎮農經職能弱化,鄉鎮黨委政府沒有落實工作經費和指派專人負責,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土地流轉的指導缺乏。

2.縣裡沒有建立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對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解決手段缺乏。

3.全縣缺乏規範的土地流轉合同文字樣式,不規範的合同因條款不齊易造成傷農事件和合同糾紛。

 三、建議

(一)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貫徹。

《農村土地承包法》是一部關係新時期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的重要法律,認真學習施行這部法律,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各地在宣傳的同時,必須結合實際,進一步穩定農村的基本政策,穩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保護和發展農民的根本利益。

(二)建立健全各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土地流轉管理指導機構。

鄉鎮應儘快建立健全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和土地流轉管理指導機構,配備專門人員,負

責本鄉鎮的承包合同的鑑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法》的監督實施以及農村土地糾紛的調解。同時,承包合同管理機構要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規範合同文字,審查鑑證合同內容,妥善保管好各種合同檔案和調解協議書。

(三)儘快完善土地二輪承包工作。

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工作中,大多數鄉鎮按照要求,早已完成此項工作,但少數地方由於種種原因,仍存在著沒簽土地承包合同和沒頒發土地承包經營證書的現象,因此,這些鄉鎮應儘快完成此項工作,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四)土地使用權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

土地使用權流轉必須在堅持確保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的前提下,嚴格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嚴格掌握政策界限,不能放任自流,鄉鎮政府要加強引導,不得用過硬的行政干預,強迫流轉,切實維護效益與公平的原則,確保土地使用權流轉規範、有序進行,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

 (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申報、登記、鑑證制度。

進行土地流轉時轉入方和轉出方應向村委會提出書面申請,經村委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決定後,報鄉鎮承包合同管理機構登記。村委會應督促和指導雙方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並報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管理部門,土地流轉合同應按統一的格式,如果發生合同糾紛,村委會和承包合同管理機構要及時調解。

 (六)建立土地流轉風險金制度。

土地流轉合同簽訂後,業主每年應交納一定數量的風險保證金,以防範業主因經營困難等原因無法履約的情況發生。如合同到期無糾紛發生,風險保證金如數退回。

(七)建立縣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

依託縣農村經營管理機構建立縣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依法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進行調解和仲裁。

(八)積極鼓勵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流轉,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

各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應積極鼓勵多樣化的流轉形式,積極引導多元化的流轉主體參與,努力探XX縣、鄉、村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介機構及土地信託服務中心(服務站),加速土地流轉,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收入。

(九)為切實搞好全縣《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貫徹,積極探索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的經驗和辦法,建議縣裡搞一個鄉鎮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土地流轉管理的試點。試點內容包括:

1.加強《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使之家喻戶曉;

2.建立健全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

3.成立鄉鎮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指導辦公室;

4.健全土地二輪承包檔案資料;

5.規範土地經營權流轉程式及手續;

6.統一土地經營流轉合同文字;

7.探索引導農戶搞好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辦法;

8.探索加強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辦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9.探索建立土地流轉中介機構及土地信託服務中心,加速土地流轉,提高農民收入;

10.通過試點出臺全縣土地流轉指導管理辦法,推動全縣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

二00三年八月三十

農業調查報告4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規模經營,促進農業農村產業化程序的主要力量。作為一個山區農業小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如何,在發展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加快促進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近日對有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一、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特點

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加大了對產業大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的扶持力度,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數量增長快。今年新增農民合作社20家,全縣達到157家,比上年增長14.5%,同比增4個百分點,其中省級示範社12家,今年新增7家,同比增長快1倍,全縣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203個,目前已有30個家庭農場在工商部門進行了登記註冊。

二是經營方式活。一是土地流轉形式活:今年全縣已流轉耕地面積20190畝(其中:轉包3960畝,轉讓745畝,互換1038和出租10941畝,其他3506面),佔承包面積的20%左右。二是業主資本組織形式多樣:有合夥、股份合作、股份制、獨資等;三是從事經營領域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休閒農業等。目前已呈現了由傳統產業向新型產業拓展,由農業生產向農業企業轉變,由各自為陣向聯合戰線推進的可喜態勢。

三是輻射效應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最先進的農業生產力,在資訊、技術、投入和市場開拓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經營收益是傳統生產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據調查,新型農業主體經營土地一般畝用工40個左右,每個工日40-60元。農民通過給業主打工,不僅獲得了務工收入,而且學到了致富本領。

二、我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營主體參與者素質有待提高。一是業主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業主思想素質較差,管理水平較低。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為專案應付檢查,為享受優惠政策成立的;二是農民對新型農業認知較低:如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的意願不強,小農意識仍很嚴重,風險意識弱,社員議事意見難以統一。據不完全調查,我縣新型農業經營者中有近八成的年齡在40歲以上,超過1/3的經營者年齡在50歲以上。一旦他們從農業產業中退出,將轉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發展。

(二)管理體制建設不規範。就全縣154家註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而言,仍有少部份是鬆散形的.,沒有內設組織機構,管理混亂,制度不健全,運作上很少整體參與,甚至沒有搞過運作活動,規範化運作差。由於制度的缺失,合作社資金(包括股金)管理上民主度不夠,資金執行不透明,利潤分配不合理現象依舊存在於少數合作社中,極大影響了農民對加入新型農業經營的積極性。

(三)政策落實效率不高。近些年來,國家和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支援力度,出臺了不少強農惠農政策,對農業穩定發展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支農政策之間缺乏整合性和銜接性,讓本來就少的扶持資金更難取到扶持作用。同時,不少支農政策從政府下達到農民獲得,經過的中間層次和環節過多,導致政策執行中的尋租現象,政策實施成本較高,具有明顯的時滯性,政策效率不高。

三、推進我縣新型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骨幹,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加快推進我縣新型農業體系建設,建議:

一是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的農民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礎。研究制定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從所從事的農業行業領域、農業勞動時間、生產經營規模、素質能力等方面進行探索認定,並作為培育和扶持的依據。拓寬培養渠道,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教育培訓,完善農業職業培訓體系和綠色證書制度,健全農業技能持證上崗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規模,廣泛開展種糧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和合作社帶頭人等培訓。吸引和支援高素質人才務農創業。

二是大力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探索不同生產領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健全家庭農場註冊登記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對認定的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其傾斜。實行以獎代補,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予以獎勵。通過建立土地流轉專項資金等方式,鼓勵和支援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流轉。加強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指導和服務,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型別合作社,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專案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促進合作社規範化建設。建立示範社評定機制,分級釋出示範社名錄,把示範社作為政策扶持重點。完善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規範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創新適合合作社生產經營特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庫和培訓基地,著力打造合作社領軍人才隊伍和輔導員隊伍。

四是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深入建立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促進龍頭企業叢集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民及合作社共舞共進共贏。

五是加快培育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從市場準入、稅費減免、資金支援、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鼓勵和支援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參與良種示範、農機作業、抗旱排澇、沼氣維護、統防統治、產品營銷等服務。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縣建立工作,積極探索“專業化服務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化服務隊+農戶”等多種服務模式,及時總結推廣。

農業調查報告5

自去年12月份調到榴園鎮工作以來,一直分管農業工作,在將近半年的時間裡對榴園鎮的整體農業情況有了深入的瞭解,對榴園鎮發展觀光旅遊農業的優勢、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做了詳細的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榴園鎮概況

榴園鎮位於XX區西郊,總面積126平方公里,轄54個行政村,人口5.6萬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冠世榴園”景區整體座落在境內,全鎮石榴面積10萬餘畝,林果面積12萬畝,2015年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素有“天下石榴第一鎮”之稱。榴園鎮山川秀麗,景色怡人,人文景觀眾多,文化底蘊厚重,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山東省文明鎮、山東省衛生鎮、山東省旅遊強鎮。

二、榴園鎮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的前景和優勢

1、觀光旅遊農業的前景。旅遊作為一門新興產業,雖在國內興起只有20年的時間,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迅猛發展,成了一些地區的支柱產業。隨著人們對名勝古蹟追逐熱潮的消減,對景區人山人海的厭煩,擁抱寧靜、迴歸自然成了奢侈和想往。再加上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等多個小長假的設立,兩、三天的短途遊、自駕遊成為旅遊的主流市場,臨近城區的鄉村觀光遊便成了人們的最佳選擇。所以未來鄉鎮的觀光旅遊市場潛力巨大,前景可觀。

2、榴園鎮發展觀光旅遊的優勢。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南靠京杭大運河,206國道縱貫南北,郯薛公路橫穿東西,距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僅2公里,新加寬的旅遊大道工程已經竣工,極大地便捷了高鐵旅客出站前往萬畝榴園觀光。文化底蘊深厚。榴園鎮境內文化源遠流長、民風質樸熱情、山水風格獨具、土產品類豐富,具有發展文化旅遊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一代名相”匡衡“鑿壁偷光”流芳千古;明代文豪賈三近《金瓶梅》享譽古今;岳飛抗金故事代代相傳。境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映成趣。三近書院、匡衡祠、權妃墓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青檀寺、一望亭、萬福園等均為省級旅遊勝地。石榴仙子、榴花姑娘、石縣令、燕王遊園等石榴園傳說源遠流長。風景秀麗,旅遊資源豐富。榴園鎮物產豐富,山川秀美,氣候適宜,全年空氣優良率達100%,生態環境極佳。“冠世榴園”風景秀麗宜人,特點鮮明,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的美譽。青檀寺山清水秀、峰巒疊嶂;大理峪因山就勢、清新淡雅;萬福園素潔淡雅、景色怡人;空山裂縫、青檀峽谷空靈幽深、鬱鬱蔥蔥。這些景點,真實體現了榴園的地方特色、民俗風情和迷人的鄉村風光。

三、榴園鎮發展觀光旅遊的情況

近年來,榴園鎮黨委、政府確立了旅遊興鎮的目標,充分挖掘本地農業觀光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朝陽產業,全力打造旅遊強鎮。

1、大明官莊生態觀光園的`建設。大明官莊農業觀光園是市區重點打造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該基地位置優越,農業資源豐富,依託現代農業技術,註冊成立了“山東嶧州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行集約化經營,公司化運作,發展高效生態觀光農業。現有標準化中拱棚64個,觀光大棚4個。種植射干、知母、薏米等中藥材500餘畝,櫻花、紅楓、紫薇、紫葉李、大葉女貞、菊花等苗木、花卉200餘畝。

2、娘娘墳社群農家樂專案建設。娘娘墳社群農家樂是依託娘娘社群打造的農家樂新亮點。娘娘社群地處“冠世榴園”XX區,省級著名旅遊景點權妃墓座落於此,該社群工程建設整體設計突出旅遊景觀特色,統一規劃建設成徽派風格居住小區,樓房為五層,錯落有序,自成景點。在依託優越的山水特色和石榴生態資源的優勢基礎上,建設“農家樂”服務接待場所,打造旅遊服務特色街區,開發遊樂場所和遊樂設施,發展花卉園藝,搞好花卉石榴盆景資源的深度開發,為下步北龍塘、賈泉的開發建設提供了示範模式。目前,總投資2098萬元娘娘社群基本建成,周圍形成了以康居生態園和石榴盆景園為代表的規模化盆景製作基地5處,年產盆景達10000餘盆。

3、王府山民族風情農家樂建設。王府山村農家樂充分利用農村有利條件,設定農家桌椅、農用器具,收集民間故事、民間服飾,增設牌坊、亭臺、樓閣等旅遊配套設施,組建民俗風情表演隊伍,展示民間傳統文化,挖掘石榴文化、鄉土文化特色,精心打造具有濃郁“榴園、榴鄉”特色的鄉土風情型“農家樂”,該專案已成為我鎮農家樂的金字招牌。目前,共發展“農家樂”40餘戶,年創旅遊收入2500餘萬元,吸納300餘名勞動力就業。

4、6100餘畝石榴園景區旅遊大道兩側石榴擴種專案建設。該專案涉及旅遊大道兩側從逍遙村到王府山村15個行政村。創新經營模式,實行大戶承包經營和企業承包經營相結合的土地流轉方式,與農戶簽訂承包合同。第一期涉及10個村4000餘畝的春季造林工程已經完成,共栽種大小石榴苗木10萬株,簽訂流轉合同3000多份,總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目前經過精心的培育和呵護,石榴苗木長勢良好,成活率在95%以上。第二期2000餘畝的雨季造林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該工程專案的順利實施,將為萬畝榴園再添一道亮麗的風采,為榴園鎮的觀光旅遊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榴園鎮旅遊觀光農業下一步發展方向

1、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打造自然景觀觀光遊。立足獨具魅力的生態資源優勢,以自身人文環境、山水環境和周邊風光環境為基礎,以自然觀光為目的,以山色為主景點,全力打造自然景觀觀光遊,努力建設生態旅遊強鎮。以“冠世榴園”景區為依託,實施生態建設工程,把生態林,景區景點與“冠世榴園”融為一體,努力打造綠樹成蔭,林果飄香,清水長流的綠色生態長廊,構建新的強勁的旅遊經濟增長點。狠抓精品景區、景點建設,重點建設開發長生泉景區、逍遙峪景區。將這兩大景區打造成集休閒、娛樂、餐飲為一體的原生態高檔養生基地。

2、挖掘鄉土文化內涵,打造“農家樂”民俗文化遊。藉助濃郁的“榴園、榴鄉”特色,搶抓農村旅遊發展機遇。推出吃農家飯,居農家院,品榴葉茶的王府山“農家樂”生態旅遊專案,努力在完善服務設施、強化管理、挖掘鄉土內涵、強化綜合整治上做文章。通過民居改造,營造鄉土田園氣息;設定農家桌椅、農用器具,追求特色民俗;收集民間故事、民間服飾,豐富文化內涵;增設牌坊、亭臺、樓閣,組建民俗風情表演隊伍,展示民間傳統文化;充分凸顯“榴園、榴鄉”特色。

3、狠抓休閒農業示範區建設,快速發展鄉村休閒遊。榴園鎮內群山逶迤連綿,植被多樣,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盛產柿子、板栗、櫻桃、核桃、石榴等乾鮮果品,大棚果、大棚瓜菜等高產高效農業初具規模。榴園鎮要依託冠世榴園景區,發揮區位生態資源優勢,建立全國休閒農業示範區,建設康居生態園、石榴盆景園區、奇石園、無公害石榴生產基地和大明官莊農業觀光園等一大批休閒農業示範園區。通過園區帶動促進以新特農作物觀賞、農事體驗、垂釣採摘和高新技術種植展示為主要內容的觀光休閒鄉村遊。加大投資建設大明官莊生態農業示範園,圍繞大明官莊山水資源,種植石榴、核桃、板栗、柿子、桃樹等名優果樹,種植各種中藥材、名木古樹,種植高階有機蔬果,建設現代生態農業展示館、採摘園、名優花卉苗木種植區,建成一處集餐飲、住宿、娛樂、農業觀光、科技示範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

五、加快發展旅遊觀光農業的建議

1、完善旅遊服務設施,綜合管理到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旅遊道路建設和旅遊景區服務性建設為重點,突出抓好旅遊道路、景區、景點及“農家飯店”的衛生清理和綠化美化工程。在照明設施、停車場、交通標誌、旅遊廁所、汙水垃圾處理、餐飲衛生等方面進行加快建設、完善配套,確保景區整潔衛生,環境優美。為了更好的服務於遊客,進一步規範理順旅遊發展綜合管理機制,重點加強旅遊管理隊伍建設,配有專職旅遊管理人員,做到規範管理,秩序井然,力爭讓管理上臺階,讓管理出效益。出臺《旅遊治安管理條例》,設定旅遊投訴電話,制定部門聯動制度,抓好旅遊質量、旅遊安全、旅遊統計、旅遊培訓等各項制度的落實。切實提高接待質量,改進旅遊服務。

2、要挖掘文化資源,凸顯地方特色。依託厚重的歷史文化,發揮名人效應,弘揚傳統文化,深化歷史積澱。高標準制定旅遊觀光農業發展專項規劃。立足旅遊資源優勢,採取超常規的更加有力的措施,整合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和行政資源,實現差異化良性發展,在資金、政策、規劃、專案、配套設施、產業建設等各個方面予以重點傾斜,集中力量,集中資金,突出特色,支援旅遊業加快發展,重點建設本區域的核心景區和核心景點,打造名副其實的生態文化旅遊勝地。

3、要加大旅遊產品促銷支援力度。旅遊經濟是知名度經濟、注意力經濟,大手筆、多元化的宣傳促銷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劑。建議政府加大旅遊產品宣傳促銷的支援力度,在國家級和省級各大媒體上予以重點推介。

4、要循序漸進,堅持發展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觀光旅遊農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原生態,自然化,在發展的同時一定不要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發展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切實做好節約耕地,水土保持,環境衛生和垃圾處理工作,實現開發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

農業調查報告6

一、基本情況

隸屬於省市,全縣轄11個鎮(鄉),299個行政村,2890個社,幅員面積703平方公里,總人口56.67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農業縣。以傳統農業為主,將柑橘、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生豬農民專業合作社50個。其中天保柚獲得國家商標註冊,喜幫生豬獲得國家級示範專業合作社,助推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二、產業現狀

(一)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規模及生產經營情況。

縣屬柑橘產業發展適宜區,盛產甜橙、檸檬、柚子等柑橘。2014年,全縣水果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甜橙種植面積6萬畝,以柑橘產業為重點,建設萬畝核心示範區3個。全縣現有盛產柑橘的鄉鎮5個,柑橘專業村25個。建成萬畝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範基地3個,2000畝以上集中成片的5個,1000畝以上集中成片的7個;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銷售企業1家,縣城新老城區各有中型果品批發市場1個,有縣富鑫檸檬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省市級龍頭企業2家、有益發種植專業合作社10家,家庭農場2家、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運作,實行訂單生產和二次返利達到了企業增效,農戶增收的目的。2014年,全縣水果總產20萬噸,實現產值8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2.85%,助農人均增收810元。

2.柑橘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①成片推進發展不夠。一是產業集中度不高。全縣10萬畝柑桔分佈在11個鎮鄉,最大的蓬萊鎮也不到2萬畝;二是規模優勢不突出。河邊檸檬、河邊鎮中江柚、天保鎮文旦柚等在全縣獨具優勢,也具備一定規模,但與規模相適應的品牌優勢、市場優勢、產值效益未完全顯現。其餘鎮鄉種植區域分散,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程度低,效益不凸顯。

②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水利基礎設施薄弱,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性不足,水資源利用率低;專案區交通網路化程度不夠,農業機械化程度滯後。

③生產水平差距較大。2014年,從單產看,縣水果平均畝產830公斤,而管理水平高的果園可達3500-4000公斤以上,水果畝產值一般為3000-4000元,管理水平高的可達8000元-10000元。

④科技支撐能力亟待強化。一是農科教、產學研結合不夠,技術整合度不高,產後加工薄弱,缺乏佔領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核心技術。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通過土地流轉的生產經營單位基本上沒有專門從事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技術人員。

⑤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一是加工轉化率低。我縣農產品加工多為初加工,精深加工少。二是龍頭企業弱。全縣規模以上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幾乎沒有。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足。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不多、實力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聯結作用、組織作用和服務作用發揮不充分。

(二)生豬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發展現狀。

縣畜牧業主導產業是生豬產業,先後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國家級生豬養殖標準化示範區等稱號。2014年全縣出欄生豬56.45萬頭,生豬產業產值為9.5億元,佔畜牧業產值的60.66%,佔農業總產值的24.55%。生豬產業有喜幫、豬豬、森林、浩源、雷金、森林、東方、森福等市級以上專業合作社19個,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專業大戶496戶,生豬養殖家庭農場16個,生豬產業協會1個。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範化、防疫制度化、糞汙無害化”要求,我縣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建立活動,大力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戶,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高。全縣現有部級標準化示範場1個,省級標準化示範場4個,市級標準化示範場6個。

2.存在的問題。

(1)養殖設施裝置較陳舊,部分養殖場環境控制設施不齊全完善,不利於提高養殖水平。

(2)病死生豬無害化處理設施、糞汙治理設施的容量達不到養殖規模要求,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較大,周邊農戶意見較大,急需整治。

(3)養殖場資金短缺,再生產資金壓力大,扶持專案少,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

三、工作建議

(一)明確發展思路,把握髮展方向。

1.發展思路。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線,以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從縣的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出發,瞄準農業發展趨勢,充分發揮縣產業優勢,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運用為支撐,以提高產品質量為突破口,大力引進、開發和示範名、特、優、新品種以及先進實用的技術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建設,把專案區建設成為具有我縣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的示範與推廣展示區、資源高效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高新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嫁接、農業教育培訓與農業新技術普及相結合、農業生態與觀光旅遊相結合,以及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2.發展方向。

一是建立科技產業新樣板:立足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大力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成果、新品種、新技術,並與本地現有條件相結合,不斷探索創新,把柑橘專案區建成具有一流的現代農業生態旅遊示範區,把生豬產業專案區建成我縣迴圈農業示範區。

二是實現園區產品多樣化、優質化:在充分考慮規模化的同時,還必須考慮農產品的多樣化、優質化和週年供應鮮果,產品質量應符合“綠色食品”標準,一方面吸引眾多的旅遊觀光人員,另一方面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以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

三是園區展示生態旅遊化:通過科學規劃、環境治理、品種展示、觀花品果,建成具有最佳生態模式、景色如畫的農村田園風光,提供新型娛樂休閒方式及旅遊觀賞景點。

四是實現果業產、加、銷一體化:瞄準商機,針對當前存在的環境,狠抓產業發展和營銷環節,突出產品的商品化、標準化,註冊商標,爭創品牌,以綠色、優質、精品的品牌形象投放市場,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後的服務工作。

五是園區實現網路化:通過網頁製作和網路營銷,實現資訊網路化,及時瞭解國內外的生產、市場資訊及農業高新技術發展狀況,及時對專案區有關內容進行調整,以適應國內外市場快速變化的需要。

六是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建立與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網路,積極引導農民進入市場,開展科學技術培訓和文化素質教育,把農民培養為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能置身市場競爭、具有科技意識的新型農民。

(二)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區域佈局

第一、柑橘產業佈局

建議規劃區域地處中國死海與卓筒井主題旅遊鎮黃金通道,按照集中成片、整體推進的原則重點建設3大優勢區域。

第二、生豬產業佈局

縣畜牧業以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建議在全縣11個鎮鄉發展。

(三)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產業發展

農業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現代化的強大動力,也是支撐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為確保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得起、能見效、可持續,一是強化與農業大學、省農科院、西南農業大學的技術聯姻,定期邀請優勢農業產業專家到基地現場指導開展培訓。二是建立專家指導小組,由相關責任單位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股室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專案儲備、申報、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等工作,將先進的管理技術真正落實到田間地頭的生產過程中。

(四)加大資金投入,創新聯結機制

建議政府加強對投入的引導,積極整合各種涉農專案資金,綜合用直接補助、貸款貼息、參股、擔保、以獎代補等手段,引導龍頭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產業發展,創新投融資機制,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和經營主體多元化。

發揮龍頭企業的經營主體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主體作用以及種養植大戶的生產主體作用,組織帶動農戶進行生產與經營。創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業主和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總結推廣產業基地建設新模式,讓“龍頭”真正能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農業調查報告7

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穩定發展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作為世界上農業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我國脆弱的農業,亟須農業保險的有力保障和支援,以保證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從1982年開始由民政部門、農業部門、保險公司等陸續開辦了一些農業保險業務。19xx年到19xx年農業保險業務呈上升趨勢,到19xx年當年農業保險費收入達到8.62億元。但保費快速上升的同時是居高不下的賠付率,19xx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為119%。在政府支援性措施減弱以後,過高的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不得不調整農險結構,對一些風險大、虧損多的農險業務進行戰略性收縮,而其他保險公司則是退出農業保險的經營。中國人保香港上市後,由於經濟效益的原因,不再經營大部分的農險業務。

自以來,專業農險公司開始浮出水面,9個省區市的農業保險試點也已經全面鋪開。保監會頒佈了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性意見,提出農業保險發展的五種模式:一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二是在經營農業險基礎較好的上海、黑龍江等地區,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三是設立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四是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兜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五是繼續引進像法國安盟保險等具有農業保險經營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

二、我國農業保險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現行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不適應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業保險的發展面臨資源短缺、技術薄弱、人才匱乏等問題。另外,傳統風險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農業生產和經營風險的客觀存在,必然形成對農業保險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明顯不足。主要原因在於: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客觀上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窄小的經營規模使農民產生較低的預期收益,因而不願意付出保險成本;我國的農業保險主要以商業形式經營,國家支援和補貼較少,相對農民收入而言,保險費率較高,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

(二)缺乏專業性保險從業人員

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發展呈現多次起落,保險人才斷層,目前我國保險從業人員大多數人是從其他行業轉來的,沒受過專門保險教育。而農業保險經營的複雜性、艱苦性,更是導致人才奇缺。因此,從業人員現狀是經驗型多,知識型少;保守型多,開拓型少;單一型多,複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資料表明,我國保險市場人才供需比例約為1:4。人才的極度匱乏,特別是核保、核賠、精算等技術型人才和管理、營銷、培訓等複合型人才的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農業保險險種減少,發展滯後

我國保險業在經歷了最初十幾年的快速增長後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險產品的'結構不合理,險種可選性少,不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產品缺乏創新,一方面產品雷同多,細分度不夠,達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組合效應。另一方面產品開發能力弱,更新換代慢。由於長年虧損、業務萎縮。

(四)保險中介機構缺位

規範化的保險中介機構活躍在保險市場上,是現代保險市場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對保險的供求雙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橋樑作用。特別在農村保險市場中,保險中介人可以將保險公司的經營觸角延伸到農村的各個角落,節約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也能起到服務於廣大農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國保險公司幾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業隊伍承保農業保險,沒有充分利用農村保險代理和保險經紀公司這一中介形式。

(五)農民投保意識不高

農民對農業保險既力不從心,又心有疑慮。首先,由於農業保險風險大、農業保險專案經營經常入不敷出,保險公司對其要求較高保險費率,而高保費又令更多的農民買不起保險。其次,許多農民對保險認識不足,風險管理意識差。由於宣傳力度不夠,農民對保險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險的作用,許多農民由於受迷信思想和小農意識的影響,很難相信保險對生產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賴保險,許多農民買了保險後,高枕無憂,不積極參與防災防損,導致損失擴大;三是道德風險嚴重,由於農業生產分散,保險公司監督力度不夠,少數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利用保險進行欺詐活動,把保險當作“搖錢樹”,失去了保險的意義,觸犯了國家法律。

(六)我國農業保險的再保險機制和再保險市場尚不完善

我國農業保險由於缺乏適當的再保險安排,使得風險過於集中在保險經營主體自身、難於分散,影響經營主體的經營效果。而國外農業保險經營普遍有再保險機制的支援,特別是避免特大自然災害對農業和農民的影響。例如,美國聯邦政府農作物保險公司負責在中央建立再保險基金,向開展農作物保險的保險人提供超額損失再保險,再保險責任按賠付率分段確定,目的是既向各私營農作物保險公司提供超額損失再保險(不超過115%),又限制農作物保險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於15%)。而我國,由於再保險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市場主體數量少且不健全,導致我國的再保險市場一方面供給主體償付能力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技術與服務遠遠落後於國際水平。

三、對策

當前,我國農業保險面臨著“供給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雙重問題,保險經營和發展的兩難困境。結合我國農業保險的特點和國外農業保險發展經驗,為了推動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發展,我國應從以下幾方面採取對策:

(一)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市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一是完善農業保險供給體系,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要改變經營方式,轉變經營作風,以增加農業保險的供給;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農業保險經營機構的職能,克服農業保險中的逆向選擇。二是提高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開展農業保險的宣傳工作,提高農民的風險管理意識,培育農業保險意識,鼓勵農業的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以增強農民對農業保險的動機和能力。三是培育農業保險人才。培育具有專業知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的農業保險人才,提高農業保險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的多層次需要。

(二)加強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援。主要包括:一是加強農業保險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環境,政府應制訂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證農業保險的順利開展;二是實行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再保險政策,支援保險業的發展;三是建立農業保險再保險機制,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很多優惠政策支援農業再保險市場,擴大風險分散面,達到風險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資本市場分散鉅額風險。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國家和地方政府採取財政撥款或補貼方式建立巨災專項風險基金;二是發展保險衍生產品。

(四)加強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農業風險的特殊性、複雜性決定了農業保險經營技術的特殊要求。技術是保險經營的重要要素,而發展保險技術的關鍵又是人才。但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農業保險更是呈萎縮趨勢,導致農業保險人才奇缺。因此,為了農業保險事業的順利發展,一定要重視和開展對農業保險技術人才的培養,通過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種方式培養基層農業保險業務骨幹,同時,要在大專院校培養具有農業保險系統理論的高階專業人才,確保農業保險業務的快速發展。

農業調查報告8

所謂特色農業,就是用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特優新產品,並將其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關鍵之點就在於“特”,其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特色農業之“魂”是唯我獨存或唯我獨尊。在世界上,一些比較典型的特色農業範例,如荷蘭的鮮花、加拿大的小麥、美國的牛肉、日本的紅富士蘋果、紐西蘭的牛奶、哥倫比亞的香蕉、澳大利亞的羊毛、韓國的羅州梨、泰國的香米等,之所以能夠世界聞名,就是因為這些國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

二是特色農業之“根”是天賦。也就是自然地理環境條件。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實際地盲目模仿別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東施效顰”,落個勞民傷財的後果。

三是特色農業之“本”是傳統。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科技,絕對不是“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興農”靠的就是科技進步,一個技術不過關的產業是根本無法振興的。其關鍵在於,要真正地形成傳統,就不僅需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逐步培養過程,而且一定要順民心、合民意,即農民願意幹。推進特色農業的發展時,應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注重發揮本地區所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成本優勢、地理環境優勢、旅遊資源優勢以及後發優勢,緊隨特色農業發展方向國際化、技術支撐高新化、經營模式多樣化等大趨勢,我縣發展特色農業資源獨特,潛力巨大。

XX概況

XX這座西部邊陲重鎮,國境線長148.07公里。東西寬69公里,南北長137公里,國土總面積5686.75平方公里。境內有國家級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天然植物園”、“綠色寶庫”、“動物王國”。20__年統計上報耕地面積39067公頃,土地詳查耕地面積81262.4公頃,其中水田51032.4公頃;旱地30229.7公頃。

全縣20__年末農業人口55.33萬人,鄉村勞動人32萬人,年末人均佔有耕地0.07公頃,詳查0.147公頃。具備充足的生產、加工、銷售的人力資源。全縣21個鄉(鎮)及絕大多數村民委員會都通公路、電、程控電話,生產生活條件較好,城市基礎設施趨於完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和鄉(鎮)集市建設初具規模,電力供應充足,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提供了必要條件。

就自然條件而言,XX縣地處橫斷山脈南端偏西,為橫斷山脈與德巨集低山的過渡帶,東部高黎貢山與西部姊妹山、狼牙山形成屏障,向西南極急降低,呈向西南開口的馬蹄形。因地質構造運動與龍川江、大盈江、檳榔江及其支流沿斷裂帶割切,使XX地形呈現為不同高度的山體和沿河分佈的河谷盆地。縣城海拔1638米,境內最高點為高黎貢山大腦子峰,海拔3780.2米,最低點為南部速慶江邊,海拔930米,高差達2850米。

XX地形地貌型別複雜,分割槽分帶交錯,具有“立體氣候”、“立體農業”和火山地貌的特點。全境可分為三個地貌區,即:北部高山、中山狹谷區(海拔20__—3000米);中部湖盆、熔岩臺地中低山區(海拔1600—2500米);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區(海拔1300—1800米)。

境內有龍川江、大盈江二大水系,均屬伊洛瓦底江上游,由北向南流。龍川江包括其支流明光河、瑞滇河、蒲川河、新華河,總長359.5公里,集水面積3585.2平方公里,年產水量51.29億立方米,發源於高黎貢山火草地等地;大盈江由疊水河、檳榔江、緬箐河、勐連河匯流而成,總長136.5公里,集水面積2104平方公里,年產水量29.97億立方米。

地下泉水502處,年產水量4.4億立方米。汽泉、熱泉、溫泉群80多處,熱能儲量約25—40萬千瓦。小(一)型水庫6個,小(二)型水庫45個;小塘壩707個,蓄水量共計20__萬立方米。天然湖泊青海、北海,水面積0.63平方公里。

XX縣土壤大面積是亞熱帶山地垂直帶的土壤型。分為10個型別,主要的是:黃壤、黃棕壤、黃紅壤、火山灰土、水稻土,依次為土地總面積的30.9、16.7、14.8、12.4、7.4。

XX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氣候特點:①立體氣候明顯;②雨季、乾季分明;③山區、壩區,南、中、北部的光能有差異,呈南、中、北部氣候分割槽;④光、熱、水的分佈協調;⑤受孟加拉灣西南暖溼氣流影響,造成雨量大、溼度大、日照不足。

年均氣溫14.8℃,最低元月平均氣溫7.5℃,最高8月平均氣溫19.8℃;日最高氣溫30.5℃,最低氣溫-4.2℃。年均降雨量1469.4mm,年均降雨180.4天,是雲南多雨縣之一。無霜期年均234天,初霜期11月17日,終霜期3月23日。年均日照2176小時,光照年總輻射130.6千卡/cm2。年均相對溼度79,全年盛行西南風,平均風速1.6米/秒。

XX農業發展情況

一九九八年以來,在縣委、政府切實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下,我縣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根據XX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組織實施“種子工程”、“畜禽良種工程”等工程,改善農產品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提高農民人均資源佔有率。五年來,我們克服了自然災害頻繁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協調發展的態勢。

一是農村經濟總量增加,農業產業結構漸趨合理。20__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12961萬元,比97年增30249萬元,增長36.6;實現農業總產值96473萬元;比97年增21685萬元,增長3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07元,比97年增457元,增長39.7。20__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中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65.3:14.6:20.1,與97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2.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了3.3個百分點。

二是種植業結構調整有了較大進展,培植出一批骨幹產業。糧經比例有所調整,20__年,糧經比例為69:31,經濟作物比例比97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優質特色作物品種面積進一步擴大,無公害農業產品生產逐步擴大。主導產業得到鞏固發展,到20__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為22733萬公斤,比97年增12.2;油菜籽總產1900萬公斤,增800萬公斤,增長72.7;林業社會產總值實現4億元,增109.27;烤煙產業實現產值6460萬元,稅收1160萬元,菸農收入5300萬元;茶葉總產329萬公斤、產值3455萬元、茶農收入2419萬元,分別增55.2、150.8、105。特色產業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以冬早包穀、冬早季菜等為主的冬季農業開發和熱區開發取得新進展,到20__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9萬畝,總產9萬噸,加大了大棚菜、無公害菜和野菜的開發力度;幹(水)果總面積達到4.14萬畝,比97年增195.7,新植銀杏10萬畝,培植了北部地區烏梨、白花木瓜等水果產業,擴大南部地區桔子和晚柑種植面積,積極探索訶子等野生水果栽培技術;香料種植面積達到4.2萬畝,比97年增40,形成了以草果、花椒、八角等為主的香料種植格局;藥材、花卉等特色產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種植面積達到2200畝。

三是畜牧養殖結構進一步優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產品。到20__年,全縣肉類總產量達到3.2萬噸,比97年增長67.2;奶產量71噸,增208.7,畜牧業產值實現1.42億元(90不變價),增60,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23,比97年提高5個百分點;水產品產量達到2565噸,擴大了稻田養魚養殖面積。

四是農產品加工業有了新的發展,湧現出一批涉農龍頭企業。全縣共有糧油加廠(作坊)24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上檔次的加工專業大戶有17戶,開發出一批食用油系列產品,如菜籽油、草果油、八角油、花椒油、紅花油茶茶油等。古林實業、雲騰快餐、太極果脯、清涼山茶業、高黎貢山生態茶廠等龍頭企業的帶動力逐步增強。以蔬菜為原料的加工企業有了一定規模,如寸師傅幹醃菜、綺羅醃臘製品等。

五是科技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有一定改善。20__年全縣優質稻種植面積12.5萬畝,其中餌絲專用米3萬畝,雙低油菜面積16萬畝,雜交包穀面積14萬畝;建成無公害茶園2.7萬畝。

六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農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過發展加工業和旅遊業,開展境外勞務輸出,逐步把農民引導到二、三產業上來,改變了農民就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我縣特色農業的發展。

一是質量標準檢測監測體系建設嚴重滯後。目前我縣生產的農產品,絕大部分僅在縣內及周邊地區相互調劑,少數進入省內外市場,除部分肉豬、肉牛外銷外,缺乏出口創匯農產品,因此對農產品的質量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國外農產品基地有很具體的標準,細緻到有幾個廁所都有明確要求,但我們至今在農藥殘留、維生素等指標及ISO9002等各種國際標準認證方面尚未起步。

二是市場秩序混亂。首先,市場缺乏信譽,缺乏商標、專利、訂單等方面的法律保護。其次,許多農產品,特別是加工產品,在銷售上,基本實行單打獨鬥的現象,未形成合力、集團銷售,而是無序競爭。最後是農業加工企業與原料生產者關係不密切,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原料生產者的利益未得到有效保護,生產積極性未充分調動起來,原料質量沒有保證。

三是科技培訓不到位,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市場意識與風險意識不夠。目前,農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較低,他們缺乏接受新知識、新資訊,應用新技術、新裝置從事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包裝的能力;缺乏市場意識、品牌意識、風險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知識和能力,從而制約了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優化。同時,基層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特別是市場資訊體系,缺乏必要的設施、裝置和手段。科技人員及科技設施挪做他用的現象實有發生,在科技推廣中,僅注重產中服務,缺乏產前、產後服務,多數農民及農業企業得不到銷售服務的指導。

四是農產品市場供求資訊與資金投入缺乏,資金扶持難以落實。農業的市場化離不開資訊化,農戶資訊不靈,會導致生產趨同化。由於許多農戶不熟悉市場,不能對未來市場變化進行科學的預測,在生產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從,導致市場供求失衡,生產效益低下。而且,由於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資金積累少、生產週期長、風險大等原因,使投資農業的資金明顯不足,制約了農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近年來儘管各級財政不斷增加資金扶持力度,扶持農業產業化重點專案,但實際上扶持重點產業資金制約因素很大,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均未設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用於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貸款貼息,用於以良種為主的重大科技推廣和新技術開發,用於特色和專用原料基地建設,用於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於市場資訊等體系建設的扶持資金無保證。

五是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技術服務滯後與多頭管理並行。各農戶在生產與經營中的“各自為政”,使農業生產難以形成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的格局,也不利於形成規模優勢、創特色品牌。同時,目前農技推廣人員中從事經濟作物生產、特種養殖和多種經營的人員太少,大部分技術人員是“只懂糧棉油、豬牛羊,不懂名特優”,不能提供發展“名特優新”的技術指導與服務,不利於農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農業產業化是一、二、三產業的組合體,引導、推進工作並非農業部門一家之力所能承擔。沒有像東部一樣有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產業化領導小組。同時,因為涉及產業化的各項權力分屬不同部門,生產歸農業主管部門,流通和出口歸經貿局和外經局,專案審批歸計劃發展局,投入歸財政局,科技推廣歸科技局,分工雖細卻協作弱化,造成條塊分割、政府服務扶持跟不上等尷尬局面。

六是農產品加工與營銷服務不足。由於過去的農業生產只重產量不重品質,重實用不重加工、銷售與包裝,加工技術落後、加工水平低,銷售方法原始、銷售人員缺乏等,致使農產品基本上以初級產品的狀態進入消費領域,其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同時,由於相應的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和銷售中介組織的缺乏,市場供求資訊不靈、銷售渠道不暢,使生產效益難以提高。

七是農業關聯產業一體化經營機制沒有形成。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的相互脫離,使農業產中環節仍處於僅僅為產後環節生產原材料的地位。不僅無法分得產後加工、銷售環節產生的部分利潤,反而是大量利潤流向產後加工、銷售環節,加上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獨自為政”,導致農業關聯產業之間難以形成利益互補機制。

XX特色農業發展潛力

特色農業的發展儘管存在著以上一些問題,但從發展的角度看,我縣發展特色農業潛力巨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的需求——“九五”以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我國長期存在的農產品短缺現象已經有了根本改變,過去農產品供不應求的狀況已被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狀況所代替。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向小康邁進,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已由數量型、單一化向質量型、多樣化方向轉變,農業生產要素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傳統的農業生產正逐漸喪失優勢,其生產效益逐漸下降,生存空間漸漸縮小。農產品市場對具有特色的產品需求日益旺盛,給特色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這一切表明,我國農產品市場水平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發展特色農業是適應新的形勢,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2)、資源優勢

1.生物物種優勢。生物物種繁多、分佈廣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大、經濟利用價值高、利用程度低。

2.土地資源優勢。表現為土地總面積和土地人均面積大,草地資源總面積和人均面積大,耕地人均面積大。

3.環境優勢。開發較晚、開發程度較低,這決定了農業生產仍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現代化程度較低,化學要素投入較少,從而農業生產及工業生產的環境汙染較輕,加之地域遼闊,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狀況要明顯優於我國開發較早、開發程度較高的東部及中部地區。這是發展特色農業、特別是發展無公害特色農業的優勢所在。

4.農村勞動力價廉而豐富。全縣20__年末農業人口55.33萬人,鄉村勞動人32萬人,從農村就業結構看,農業勞動力佔農村勞動力的比例為87.1%。

5.空間優勢。地形複雜、氣候多樣,導致農業立體條件複雜而多樣。對於農業,特別是對於以資源、氣候、立地條件為基礎的特色農業而言,空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3)、加入WTO後特色農業面臨的新機遇

作為當代最大的多邊貿易體系,WTO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和作用。就農業方面而言,其實質就是農業資源流動的國際化,就是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形成以各國的資源稟賦為基礎,各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出售用豐裕資源生產的農產品,買回本國難以生產或者即使能夠生產也是使用稀缺資源生產的農產品,從而在世界範圍內實現資源的互補和優化配置。

中國加入WTO後,為我們利用國際資源調整國內農產品供求關係提供了充分的機會,也為我們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配置農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可以利用國際市場,大力增加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適當縮減不具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實現在參與國際市場運作狀態下的農產品供求平衡。作為世貿組織成員國,我國農業面對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這無疑會促進農業進一步參與國際分工和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分享到巨大利益。

加入WTO後,將有利於我國農業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國民經濟發展為我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鬆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

基於以上情況,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的今天,我們認為推動騰衝的特色農業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首先應提高對特色農業的認識:

1、農業仍然是我縣國民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特色農業是實施新一輪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重點任務,是實施“農業穩縣”戰略的重點。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可以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條件。

2、發展特色農業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主攻方向。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產業,培育具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帶和產業群,可以實現農業資源多層次、多途徑的開發利用,滿足多樣化、優質化的市場需求,有利於開闢新的市場空間,促進我縣農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3、發展特色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目前我縣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比較突出。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建設一批規模化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可以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區域性的支柱產業,把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開闢新的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民增收目標。

4、發展特色農業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特色農產品對於資源和生態環境有著特殊的要求。發展特色農業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既能夠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又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特色農產品,調動農民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其次要加強領導,轉變職能,搞好服務。

各鄉鎮、各部門要把搞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推動全域性工作的重點,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來抓,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組織領導、協調指導。要切實轉變職能,改進作風,卓有成效地搞好服務。要克服重生產、輕流通的舊觀念和老作法,由不注重市場需求指導生產向以市場需求指導生產轉變,由只注重指導生產向既指導生產又指導銷售轉變,市場需要什麼就發展什麼,什麼產品能賺錢就發展什麼,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抓好農產品市場開拓和銷售工作。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深入調查,選好專案;搞好論證,爭取上級支援。要健全領導責任制,周密計劃安排,精心組織實施,加強督促檢查,任務和目標一經確定,每個專案、每項產業必須安排專人負責,成立相應工作機構,定人員、定任務、定措施、定考核獎懲辦法,保證計劃實施件件有著落。各級幹部必須發揚求實務實精神,講實話、辦實事、講實效,反對形勢主義,真心實意為農民辦實事,大力實施“民心工程”。農業是關聯全社會的產業;解決農業中的問題,光靠農業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各部門都要把支援農業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增強服務意識,採取切實措施,支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的效益不僅體現在農民收入上,還體現在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上,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還體現在社會效益上;我們不能因為農業的比較效益低,就忽視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援。因此,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計劃,各鄉鎮、各部門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重點專案的投入,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必要資金,各相關部門必須服從服務於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這一中心,制定行業規劃,搞好本職工作,提供優質服務。

三、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

發展特色農業,要把農民增收作為根本出發點落腳點,突出環境特色、突出物種珍稀特色、突出氣候特色、突出野生特色、突出旅遊特色、突出文化特色。要因地制宜,立足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面向市場,依靠科技,選擇具有一定區域規模、產業基礎較好、市場前景廣的特色農產品和產業,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約化生產、區域化佈局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路子,扶持具有帶動作用的龍頭專案,建設各具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基地,發展區域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整體效益。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高起點和跨越式發展。

四、遵循發展特色農業的基本原則:以市場為導向。

適應市場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求,立足國內市場,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重點發展商品率高、市場需求強的特色農產品;突出發展重點,培育主導產業。要以優勢資源為依託,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市場條件等方面因素,優先發展優勢比較突出的產品;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規模生產。要考慮特色農業生產條件的獨特性和消費需求的特點,堅持在適宜區域進行生產,做到規模適度,確保產品特性;按產業化進行開發。要著眼於特色農產品整個產業的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建立產業體系,構建產業群體,形成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區;兼顧生態建設。要從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出發,發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又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產品,調動農民進行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五、制定發展目標、重點和發展規劃。

針對我縣的實際情況特色農業發展目標如下:經過5年的努力,形成與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相適應的特色農產品基地,並建成一批特色農產品加工骨幹企業;建立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健全特色農產品加工製品質量安全標準;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點、知名度高的產品品牌和特色產業帶區,提高特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形成區域經濟支柱,構建合理的農業生產力佈局,顯著提高特色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促使特色農產品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較大提高。農業總產值年遞增3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5,達到20xx元。並培植企業與農民形成穩定的利益連結體,促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收部分有60左右來自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全縣50以上的特色糧油基地、經濟作物基地和畜禽養殖基地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的農業增加值在全縣農業增加值中的比重。

發展重點:

①特色種植業產品。騰衝特色種植業產品主要有餌絲米、蕎麥、優質油菜、香料、中藥材等,要注重品種改良和加工技術改造。通過新技術的採用、品種改良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形成規模化生產優勢,健全市場營銷體系,拓寬市場渠道。中藥材生產要加快人工栽培,建設生產基地,扶持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生產水平,改進加工工藝。

②特有園藝產品。騰衝縣具有特殊的物種和氣候資源優勢,園藝產品品種繁多,特色突出,發展潛力大。這些產品大多數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能夠大量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要堅持採用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栽培技術,改造園藝產品的傳統生產方式,提高產品檔次,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發揮鮮切花、野生花卉的優勢,加快新品種引進、選育,加強加工、保鮮等設施建設。優質反季節蔬菜實施精品戰略,推行精細化和無公害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調整品種結構,培育品牌,加強市場營銷,提高園藝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

③特色畜牧業。騰衝縣草地資源豐富。畜牧業在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重點推廣種草養畜,加快優質肉牛羊、奶水牛等草食家畜的發展。調整畜群結構,改良畜群品種,提高優質肉牛、肉羊比重,改革傳統的養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飼圈養,提高畜產品商品率。在外來有毒生物入侵區域及嚴重退化區域,加快草原植被恢復,逐步實現草畜動態平衡。加快草業加工技術和裝置的研究、開發和引進,帶動草業發展。要加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和疫病防治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畜牧業質量和效益。

④高效生態特種水產養殖業。騰衝水資源豐富,發展漁業生產具有較大潛力。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水庫、壩塘水面資源和冷水性資源,發展水產養殖。推廣普及健康養殖模式,發展稻田養魚等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開發與保護相結合,重點開發特有魚種“上樹魚”,利用“三文魚”移殖成功的例子,發展冷水性魚類等特種水產品生產,提高名特優新水產品產量的比重。不斷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做好良種培育、病害防治、飼料生產、科技推廣和技術培訓等工作。

⑤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是提高農業附加值、帶動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能夠把特色初級產品變為特色加工產品,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著眼農村市場;既要發展成規模的現代加工業,又要發展各種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傳統技術生產。努力開發新產品,積極發展名牌產品,建立健全市場營銷渠道和網路,形成以糧油製品、肉製品、果蔬製品、木材製品、火山石製品等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要立足於現有加工能力的技術改造,著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鋪新攤子。要把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與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合理佈局,形成規模,更多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

發展規劃

糧油產業,要調新品種結構,調優區域佈局,突出加工升值。一是在中和、騰越、小西、打宜、曲石、界先建立餌絲谷基地,使其發展到10萬畝。三是在明光、猴橋、馬站、曲石等地發展優質蕎麥3萬畝。四是在界頭、曲石、龍江及大盈江沿線發展油料20萬畝,雙低油菜達100%,同時抓好育苗移栽技術的推廣,提高油菜種植科技含量。要用2-3年的時間,爭取有較強勢力的龍頭企業入駐騰衝,帶動油料、餌絲、蕎麥加工升值,做大做強糧油產業,實現糧油產值2.6億元。

茶葉產業要合理佈局,把茶葉集中在三個區域(高黎貢山、清涼山和熱海)重點發展。採取發展一批,退出一批,換種一批,改造一批,建設穩定、優質、高產、生態的茶葉生產基地10萬畝。提高茶葉產業化經營水平,使兩個龍頭企業的加工能力從目前的130萬公斤增加到35O萬公斤。加工銷售量佔總產的比例從目前的39%提高70%。同時提高茶葉的加工增值水平。平均單價要從目前每公斤10.5元提高到每公斤15元。要依託龍頭企業,把品牌做大做強,使茶葉產值達7500萬元。

搞好林下資源開發。一是繼續鞏固發展草果,使之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二是開發林下山葵0.5-1萬畝;三是人工種植石斛1萬畝;四是探索林下種植重樓及木耳等。

抓好無公害蔬菜產業。建設10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抓好野菜的人工馴化栽培,生產反季馬鈴薯;引進蔬菜加工企業,搞好於醃菜、臘醃菜加工,使之成為產值上億元的產業。

積極發展山葵產業。依託保山山葵發展有限公司,在適宜區積極發展山葵產業,今年抓好350畝,明年種植0.2萬畝,20__年發展到1萬畝,爭取在騰衝建設一座初加工廠,形成農業產值6000萬元,工業產值上億元的產業,把我縣打造成山葵種植的主產區。

立足我縣的林地和耕地資源優勢,開發天然藥物,打響騰藥品牌,依託科研單位及龍頭企業,建設高黎貢山天然藥物資源基地,積極開發以重樓、石斛、茯岑為主的天然藥物人工馴化種植,20__年達到1萬畝,使之成為農業產值、工業產值各上5000萬元的產業。

培植亞麻產業。今年在南、中、北搞好100畝的示範,明年爭取列入扶持加快發展,20__年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同時在南、中、北建設三條初加工生產線,按畝產原莖500公斤計算,實現亞麻原莖總產1.5萬噸,真正成為替代甘蔗種植及解決糧煙矛盾的新興產業。

開發綠化樹木及花卉產業。一是要充分利用我縣森林物種多樣性的優勢,通過篩選、假植、分類,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綠化樹種假植基地,開拓綠化市場,培植綠化產業。二是積極引進名、特、優、新鮮切花品種,開發旅遊產品,做好技術儲備,待機場建成後,把鮮切花培育成我縣的新興產業,使產值上5000萬元。

大力發展草食畜。重點採取農田種草、草山開發、秸稈利用、優質飼料生產四項措施,發展草食畜,實施農田種草20萬畝,草山開發120萬畝,秸稈利用30萬噸,優質精飼料基地26萬畝。養牛35萬頭,達到年出欄優質肉牛10萬頭,產奶1萬噸,養羊30萬隻,年出欄肉羊20萬隻。

突出特色,抓好20萬畝山桂花蜜源基地建設,以山桂花蜜為主的蜂產品加工達到400噸。建設年出欄肉鵝及以雪雞為主的土著雞200萬隻基地;穩步發展生豬,按優質肉豬標準進行生產,努力提高出欄率,出欄率達80;突破畜產品加工,依託保龍公司,整合縣屠宰廠,加速雞、鵝系列產品開發,建設乳品加工企業,提高畜禽商品率,使加工增值比例達到50%以上,抓好種、料、管、防措施,實現畜牧業產值年5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0%。

在農產品加工業方面一是扶持建立一個日處理油菜籽30至50噸、年產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以帶動我縣油菜產業的發展壯大,保持全省第二大油菜生產縣的地位;二是扶持一戶餌絲加工的龍頭企業,帶動餌絲專用米10萬畝生產基地的發展,做大餌絲產業;三是繼續扶持兩個茶葉龍頭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拓寬市場,擴大產業輻射面,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四是加大果脯加工扶持的力度,整合果脯加工,培植壯大果脯龍頭企業;五是建設年加工6000噸鮮奶的乳品加工廠一座,突出水牛奶加工,促進騰衝奶水牛基地的發展;六是建設上規模的騰衝幹醃菜加工廠,開發系列旅遊產品;七是依託科研單位及企業,加工銀杏系列保健食品。同時積極籌建麻類加工企業,與基地建設相配套,建設初加工、精加工生產線。

六、制定各項措施保證計劃的實施

(1)廣泛開展產前資訊與金融服務。

目前,各種新聞媒體釋出的有關農業方面的資訊不少,但這些資訊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必須通過新聞媒體、計算機網路等各種渠道,及時準確地收集、分析、預報、釋出國內外市場供求資訊,提供政法、科技、生產、金融、民情等動態資訊,為農戶的生產經營決策服務。同時,應以財政、金融部門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依託,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農業風險基金,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風險性投資提供保障。

(2)立足資源優勢,合理規劃,抓好重點,推動特色農業的發展

基於發展特色農業的需要,要充分發揮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生產佈局與生產技術指導,一要突出主攻方向;二要突出重點地區,不要強求完全覆蓋所有地區。建立起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位,特定區域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的統分結合型生產體系,通過正確分析國內外市場資訊和當地資源優勢,以培育主導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特色、創名牌產品為重點,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使產品有市場、生產有效益。研究制訂相應的優質、高產、高效、無公害的生產技術方案,制訂出能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複合型生產技術方案,研究、引進生產新技術、新裝置,發展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等,使農業生產的可控程度和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培育、壯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特別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創匯多、對農業生產帶動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三要建設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是提高特色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按照產業化的思路,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良種供應設施、技術服務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和機械化作業服務體系等建設。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實行全程標準化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創立一批特色品牌產品。加強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技術的培訓,推動標準入戶。

(3)注重科技的推廣應用,加強教育與培訓,提高農民和農技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

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專案的科技含量,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在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要加大新品種的引進、選育、開發、示範和推廣工作,加強縣級科技示範園建設;加大基層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力度,轉變經營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完善農業科技開發激勵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開發、推廣和應用。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專案的科技含量,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要加大“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動物保護工程”等專案向特色農業的傾斜力度,注重新品種的引進繁育和高新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著力解決好特色農業生產中的各項關鍵技術。採取技術入股、有償服務等形式,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協作關係,鼓勵科技人員參與多種經營專案建設。

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對廣大農民和農技人員進行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及新型農業生產技術與農產品加工、營銷技術的培訓,提高其基本素質;應促使廣大農民和農技人員轉變觀念,樹立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聯為一體,進行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一體化經營的新觀念。

建立和完善八大體系即良種推廣、農產品安全監測檢驗、農村市場資訊服務、農業科研教育、農業機械化服務,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保障、農作物病蟲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務、人才培養服務等八大體系。

(4)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至今,已經從計劃經濟發展到了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所有農業生產風險最後都是由農民承擔。在發展特色產業時要十分注意這一點,把生產經營的主動權交給農民。同時要注意到,現階段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在新的市場條件下如何發展生產還必須通過政府正確引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實際工作中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和服務上,切實搞好規劃引導、政策引導、示範引導,做好資訊服務、科技服務、銷售服務為特色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5)開拓農產品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

市場是特色產業發展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開拓特色農產品市場的力度大小,直接關係到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成效如何。當前,必須進一步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為特色產業發展營造充分的空間。一是在研究把握市場的前提下。發展“訂單農業”。通過召開農產品產銷定貨會、展銷會等,促進訂單農業的發展。二是進一步健全市場體系,大力發展農民流通合作組織。三是努力開闢多元化國內國際市場。抓住即將加入WTO的機遇,進一步鼓勵和扶持採取合資、合作、股份制以及智力引進、勞務輸出等方式,共同進行農業開發,將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或省外市場。

(6)扶持龍頭企業,推動產業化經營,帶動特色農業規模化發展。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載體。要落實國家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依託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培育一批從事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培育各類市場中介組織,發揮其在技術服務、產品銷售方面的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產業化龍頭專案不同於一般的工商企業,它負有開拓市場、科技創新、帶動農戶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責任。產業化龍頭專案真正實現帶動農民致富,關鍵是要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要通過簽訂產銷合同,穩定雙方購銷關係。鼓勵龍頭專案通過確定保底收購價、按收購產品的數量向農民返回利潤。提倡農民利用土地使用權等要素入股,採取股份制形式,與龍頭專案形成利益共同體。

針對以上特點,發展特色農業加工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應發展需求收入彈性高的產品加工業。要適應市場細化的需要,重點發展高檔次高附加值的產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搞好農產品加工業的開發。從橫向講,應繼續擴大農產品加工覆蓋面,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的比重。在這個領域,加工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範圍。例如,目前在城鄉居民的食品消費中,對糧食、水果、蔬菜等的消費基本上還是初級產品,加工品消費比重極低。從縱向講,企業應圍繞某一產品進行系列加工品的開發。不管是進行橫向還是縱向開發,都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搞好農產品深加工開發;二搞好農產品的精細化加工;三爭取多出優質名牌產品。

其次,農產品加工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相結合,走產加銷一體化的道路。農產品原料的生物特性、季節性、易腐敗性以及品種品質都決定了農產品加工質量,因此,原料生產與加工有必要緊密聯絡起來。加工業對農產品的形狀、大小、質地、顏色、氣味、酸性、枯性,成熟度、輕重和營養含量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如果能將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用公司 農戶或基地的形式連線起來,可以產生“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效應,以此協調供求矛盾,帶動農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面發展。

再次,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水平,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農產品加工轉化,必須狠抓龍頭企業建設。一是要選好專案。農產品種類繁多,特點各異,搞加工必須選準專案,適合本地資源特點,符合市場需求,不能盲目亂上專案。二是要科學佈局。龍頭企業建設必須有選擇的進行,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具有市場競爭優勢;預期效益好,具有資金償還能力;帶動能力強,產、加、銷、服各環節利益聯結機制健全,能切實帶動專案區農民增收致富(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所需原料三分之二以上來自農戶);專案單位資信度高,經營管理能力強,有較好的經營管理機制。

結全我縣實際龍頭企業的扶持建設要從以幾個方面入手。重點抓好餌絲、果脯、茶葉、幹醃菜、高烹油、水牛奶、山桂花蜜的精深加工,不斷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一是扶持建立一個日處理油菜籽5O噸、年產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帶動我縣油菜產業的發展壯大。二是扶持一戶優質糧食生產龍頭企業,帶動熱區5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建設。三是繼續扶持兩個茶葉龍頭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拓展市場,擴大產業輻射面,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四是依託雲南保農食品公司,培植養牛、養羊大戶各20__戶,年出欄肉牛10萬頭、肉羊20萬隻,並在特色養殖、畜產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使畜牧業產值達農業總產值的50%。五是加大餌絲和果脯加工的扶持力度及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帶動餌絲專用米和水(幹)果生產。

(7)建立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制度。

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壟斷性,是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前提。要儘快研究制定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組織開展特色農產品區域劃定、原產地命名、品牌標註等工作,實行依法保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信譽,保證質量和特色。加強市場監管,規範市場秩序,防止假冒偽劣產品衝擊市場。

(8)引導特色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總體看,傳統農業是一種粗放型的生態特色農業,亦即粗放型的可持續發展特色農業。然而進入工業經濟時代後,機器、化肥、農藥大量引入特色農業,並用工業組織方式經營特色農業生產過程,既提高了特色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了產量,同時也在特色農產品中造成有毒物質積累,這些有毒物質進入作物和禽畜體內,最終會損害人的健康。同時,依賴化學肥料和一些工業技術,使地力減退、水體汙染,水土流失,特色農業生產環境惡化,使特色農業也處於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和模式。因此,特色農業產業化中運用科學技術也有一個選擇問題,有一個興利避弊的問題。對此,必須明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要維護土地、水、動植物遺傳資源,使其成為一種不退化,技術上應用適當,經濟上能發展下去以及社會能夠接受的特色農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特色農業健康發展的基礎。要搞好退耕還林、還草,採取工程、農藝、化學控制和生物技術等節水措施相結合,建立田間蓄水、抗旱保水、節灌補水和土壤培肥等節水技術體系,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注重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實施保護性耕作。積極推廣沼氣等農村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發展生態農業,保護生態環境。

七、在發展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特色不一定高效。有特色並不一定有市場,特色必須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為出發點,而不應唯獵奇為目標;即使是有市場需求的特色產品,若無科技支撐、資訊支撐、管理支撐,再具特色也很可能是低效的,即使一時效益不錯也是難以為繼的。特色須與市場、科技、資訊和管理結合在一起,才有持久的高效,否則又會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變賣資源。

(二)、規模越大不一定越好。發展一個產業如果不做詳細的市場調查和經濟可行性論證;不瞭解市場情況,不掌握資源情況,盲目上馬會出現市場有限、資源有限與大產業之間的矛盾。

(三)、不計生態環境效果。對野生特色產品的開發,在沒有重大技術突破的情況下,特別是在野生人工馴化栽培技術尚不過關的情況下,此類特色產品的開發必須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否則將會造成破滅生態平衡的嚴重後果。

(四)、推行“命令農業”。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主體地位是無可爭議的,然而在現實工作中,政府官員無視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政府的過多幹預,勢必導致農民動作的整齊劃一、難有特色,農民也主要聽命於政府而忽視市場需求,其結果對於發展特色農業來說可能又是災難性的。

(五)、發展特色農業與節水的關係。特色農業中的蔬菜、水果、瓜類、花卉等均是耗水作物,部分特種養殖業不僅消耗水資源還有可能造成水源汙染。因此,應處理好發展此種特色農業與節水間的關係,積極發展節水的特色農業,農業節水措施、工程節水措施、材料節水措施及管理節水措施的應用在發展特色農業時非常必要。否則,特色農業即使經濟效益再高也是難以為繼的。

(六)、發展特色農業與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的矛盾。發展特色農業和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是密切關聯的兩個問題:增收和增產。發展特色農業也要有一個過程,二者均不應追求不現實的速度,否則既可能帶來市場問題,更可能影響本地區的食物保障,同時亦可能導致經濟波動。

(七)、區際產品和產業結構趨同。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外經貿部聯合釋出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中,將糧食、蔬菜、水果、禽畜產品,水產品貯藏、保鮮和加工均列為西部各省、市、區的優勢產業和重點投資領域,這就有可能引致區際農業產業結構的趨同,並進而導致無序競爭、效益下降和生產波動等一系列問題。對此決不可忽視。

農業調查報告9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的安全要求越來越高,已經逐步從原來的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無汙染、安全、優質、營養這四大要素構成了農產品消費時尚,綠色、有機食品備受消費者的青睞,綠色消費已成為國際性的消費潮流。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正是符合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的消費趨勢,適應新階段和入世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因此,充分發揮我市獨特的生態優勢,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管理方式,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著力於提高農產品質量,著眼於綠色化消費,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不僅有助於應對國際市場農產品技術壁壘,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更有助於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

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

綠色有機農業是一定歷史條件的必然產物,是對以前所有農業模式的總結和提高,體現了人類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統一,體現了消費者利益和生產者利益的統一。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是“三個確保、一個提高”:一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綠色有機農業必須以科技為支撐,合理控制化學投入品的使用,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生產的全程控制,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二是確保生態安全。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和物質迴圈通常情況下總是平衡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稱為生態環境平衡,通常叫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綠色有機農業通過優化農業環境、強調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間的能量自然轉移,確保生態安全。生態安全既是綠色有機農業的追求目標,也是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重要因子,生態安全一旦破壞,其危害是長期的、根本性的、巨大的。三是確保資源安全。農業的資源安全主要是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安全問題。綠色有機農業發展要滿足人類需要的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農產品,就必然需要確保相應數量和質量的耕地、水資源等生產要素,維護好氣候、土壤、水、地形等自然條件的經營管理水平。四是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儘管目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隨著經濟發展在逐漸降低,但由於農業連線的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農民,而且農業擔負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食物的生產,因此,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高對於國家安全、社會發展的作用十分重要。綠色有機農業能夠提高農產品加工和國際流通水平,進而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

二、我市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優勢

(一)優越的自然環境。地處半島中北端,瀕臨渤、黃二海,總面積1128.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9.8公里,人口45萬。氣候屬暖溫帶東亞季風大陸性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1.7℃,平均地溫15℃,歷年平均降水量634.6毫米,年平均日照量2814小時,無霜期平均206天,相對溼度65%,年均風速5.2米/秒。土壤型別主要有棕壤、潮土和褐土,土質以輕壤、中壤為主,透性良好。土壤養分平均含量:有機質1.05%,全氮0.062%,速效氮90mg/kg,速效磷32mg/kg,速效鉀115mg/kg。氣候環境條件適宜於蘋果、葡萄、梨、大櫻桃、桃等多種北方品系果樹的生長髮育,蘋果、葡萄馳名中外。尤其是葡萄,無論是栽培技術、種植管理技術還是葡萄酒的營銷管理,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已經是一枝獨秀。而蘋果的栽培面積在全市種植業中所佔的比例最大,並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束懷瑞教授提出了“模式”的概念,他認為:蘋果產業的高投入、高技術、高畝產、高質量、高價格、高效益,是蘋果中最突出的亮點。

(二)雄厚的產業基礎。通過最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們的農產品加工業越來越發達,種養基地標準化水平越來越高,產業化生產體系也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蘋果、葡萄與葡萄酒、畜牧、水產為主的四大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十一五”期間,先後榮獲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先進市、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市)、中國食品工業強市、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建立單位和省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市、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先進集體、省首屆“十大(農業)產業叢集”、“省縣域經濟十大高效農業聚集園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全市現有蘋果栽培面積30萬畝,年產各類蘋果80多萬噸,其中,優質紅富士蘋果面積26萬畝,年產量65萬噸。年出口蘋果15萬噸,創匯1.2億美元。葡萄種植面積15.2萬畝,年產葡萄20多萬噸,國內最著名的葡萄酒三大巨頭中糧長城、天津王朝、張裕均在建有葡萄酒廠或葡萄種植基地。是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示範區,擁有完備的動物疫病控制體系、動物防疫監督體系、動物疫情監測體系、動物防疫屏障體系,全市形成了以肉食雞生產為支柱,以豬、牛、羊、蛋雞生產為基礎,以兔、貂、鹿生產為輔助的良好畜牧業格局。特別是肉食雞產業成為畜牧業的“拳頭”產業,已達到年出欄肉食雞6000萬隻的規模,年出口創匯超過1500萬美元。的海岸線長59.8公里,刺蔘、鮑魚自然分佈面積2萬多畝,是我國重要的海珍品養殖基地。全市擁有以京魯漁業為龍頭的水產冷藏加工企業30多家,年加工水產品30多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58億元。

(三)標準化、規模化的基地優勢。以葡萄酒、果品、畜牧、水產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為重點,積極發展“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基地”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基地建設路子。在基地建設過程中,不僅注重速度,更加強調質量,要求新建基地全部達到“十有”標準,即有生產規程、有生產檔案、有產品品牌、有檢測裝置、有包裝標識、有龍頭依託、有管理責任人、有技術負責人、有質量安全追溯、有微機聯網。在標準化基地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五統一”管理制度:即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和使用、統一田間管理和統一收穫時間。早在2002年,就被認定為全國葡萄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和省蘋果標準化示範區;2004年,被農業部授予國家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果品)生產示範基地縣;2008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到目前,全市果品基地面積達到45萬畝,其中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果品)基地30萬畝,國家綠色食品原料(葡萄)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省級蘋果標準化種植示範區16萬畝。健全、完善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和管理制度,為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的建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四)組織化的生產優勢。自2000年開始,就從理論和實踐上開始探索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的路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興辦了供應、加工、銷售、服務等多種型別的合作組織,努力使農民分享到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利益,真正結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聯心聯利、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構築了有效載體,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到目前,全市共有合作經濟組織72個,擁有社員2.4萬戶,資產總額5050萬元,其中固定資產3808萬元,入股資金720萬元。合作社年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帶動基地12萬畝,帶動農戶7萬戶。按照綠色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通過合資合作、股份制等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現已形成了一個以骨幹企業為支撐、以名牌產品為依託的加工產業體系,具有很強的叢集化加工優勢。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業187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和骨幹企業發展到50家,農產品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噸,加工產品涵蓋了果品、葡萄酒、速凍保鮮蔬菜、肉奶製品、水產製品、調理食品等。全市建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形成了蘋果產業有園藝場、葡萄與葡萄酒產業有長城、畜牧產業有民和牧業、水產品養殖加工產業有京魯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四大龍頭很好地發揮了示範帶動作用,引領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三、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制約因素

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管理體系建設還不夠健全和完善。農業的生產標準、質量監測、監督管理、示範推廣等體系化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鞏固。檢測監管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建成市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大部分市場只對蔬菜進行快速檢測,檢測水平低、檢測比例少,檢測裝備和檢測設定點難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安全需求。二是農業的整體科技含量仍不高。從種養環節看,應用先進技術的標準化種養還不普及;從加工環節看,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還不多。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檔次還不夠高,輻射面不大、市場佔有率不高。三是影響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質量安全因素仍然存在。放心農資營銷體系建設不規範,無證經營現象氾濫。一些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和攤主,缺乏質量安全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按制度、規範、標準進行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不按“施藥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採收農產品,產品質量存在隱患;有的企業違反規定在農產品產地及河道流域排放汙染物,使農業生產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傳統的高殘留高毒素農藥仍將持續影響土壤環境。四是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市60%的蘋果園出現果園密閉、樹齡老化等現象,為實現高產而不斷增加的化肥用量也導致果品質量、個頭及口感下降。五是高質量產品市場認可度不高。由於認識程度和公信力等原因,市場上的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還沒有成為暢銷產品。儘管消費者渴望吃到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但怕受騙上當花“冤枉錢”。市場上有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只能按普通產品價格標準,走普通產品銷售渠道,影響了企業供應優質產品的積極性。

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的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要適應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的要求,提升綠色有機農業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層次,把發展綠色有機農業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域性性的工作來抓,切實加強領導。綠色農業所涉及的農業、環保、科技、工商、食品衛生、外貿等部門應協作配合,及時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支援綠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合力,推動綠色農產品這一新興事業健康成長和迅速壯大。同時,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由市長任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建立市、鎮、村三級聯動、上下貫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牽頭協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同時履行市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鎮街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明確分管領導和責任人員,負責轄區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全市崗位目標管理考核,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制度和政策規章。

(二)調整農業發展思路。我市農業種植業中蘋果面積最大,而且是目前我市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甚至可以說是養家餬口的根本。2010年,省出臺了《省果業振興規劃》,今年,市又出臺了《市水果產業振興規劃》,這為我市實現蘋果產業升級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全力爭取並充分利用上級的優惠政策,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在鞏固葡萄標準化管理優勢的同時,將打造綠色有機農業的另一個支撐點放在蘋果產業上,做到一手抓葡萄、一手抓蘋果。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援,大力推行蘋果栽培新模式—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加大密植園改造力度,完成我市蘋果產業的升級改造,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篩選有經濟實力的果品生產加工企業,選擇地力條件好、管理技術高的基地,按照有機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生產一批高質量的蘋果,在果面貼上綠色農業協會徽標和“綠色”字樣,打造高檔蘋果。製作蘋果生產和管理宣傳影像資料,組織企業到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等較有影響力的大市場和家樂福、沃爾瑪等大超市進行“蘋果—產區品牌推介會”,進行高階市場的蘋果促銷活動。

(三)加大監管力度。一是完善監測體系,整合檢測資源,完善配套必要的儀器裝置,搞好檢驗檢測人員培訓,強化檢驗檢測手段,擴大農產品檢測面,提高農產品檢驗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建立公開、透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資訊釋出制度,及時為社會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資訊服務。進一步加大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的監管力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上下聯動、社會參與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二是把農產品產地環境控制和生產管理結合起來,逐步建立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制度。建立包括食品新增劑使用、飼料及新增劑使用、農藥使用、肥料使用、獸藥使用、漁藥使用和產品包裝等方面的農業投入品使用準則體系。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議在大型超市和市、市(縣)兩級批發市場逐步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三是深入開展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工作,積極推行農業投入品連鎖經營等相對封閉的農資配送體系,淨化投入品市場,從源頭上控制汙染。

(四)強化對綠色有機農業的宣傳力度。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活動,普及綠色有機農業知識,提高全社會對綠色有機農業的認知水平,暢通綠色農產品的消費渠道。認真組織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鼓勵各類企業創立名牌,增大綠色有機農產品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其市場佔有率。密切跟蹤綠色有機農產品國際標準的變化,加強國際市場資訊的收集與分析工作,針對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建立預警機制,以便及時應對。發揮比較優勢,根據當地實際,建立諸如勞動密集型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的綠色農業的創匯基地,以質優價廉物美的綠色有機農產品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

(五)加大對優質有機肥料的推廣力度。沼液沼渣作為優質有機肥,作為提高食品質量的重要原料,其利用將是大勢所趨,其價值將不斷提高。充分發揮我市獨有的戶用沼氣專案和工程沼氣專案資源,一方面在政策上對沼液沼渣的生產和利用給予扶持,扶持的物件範圍從生產沼液沼渣產品的養殖戶和企業,擴大到使用沼液沼渣的種植戶。另一方面在技術上加以引導,結合測土配方施肥示範縣專案,加大對沼液沼渣的推廣力度,尤其是民和大型沼氣發電工程所產生的沼渣、沼液,其生產過程固定,營養成分含量穩定,可作為重點專案加以宣傳推廣,進一步提高沼液沼渣利用率。

(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儘快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爭取早日實現對農村地區土壤、大氣、水、聲環境、輻射環境質量,以及固體廢棄物、工業汙染物等生態環境要素的全方位監測和管理。加強平暢河、戰山河、黃水河等重點生態區的生態建設,修復植被,治理汙染和水土流矢,做好有害生物防治,提高生態質量。加強農田防護林網、鎮村綠化美化綜合治理工程,發揮好林業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繼續開展植樹造林,有計劃調整林種、樹種結構,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穩定並不斷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

(七)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提供綠色產品,是一項任務艱鉅、投資巨大的系統工程,增加投入是綠色農業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支撐。為此,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機制,加大對上級資金、政策爭取力度,積極吸納企業和社會資金,多渠道籌措資金,確保綠色有機農業建設的資金需求。市財政在穩定增加對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按照有關規定和建設規劃,設立綠色有機農業發展專項資金。一是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扶持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建設,鼓勵引導綠色農業協會、合作社、生產企業、經銷商開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二是檢驗檢測配套資金,作為農業投入品抽測和農產品例行監測的化驗經費。三是綠色農業宣傳經費,用於加強網路、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印製明白紙和宣傳手冊。

農業調查報告10

近年來,國務院高度農業農村工作,把“三農”工作列為工作的重點,20xx年、20xx年連續以中央一號檔案的形式對全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進行安排和部署。今年,XX市委、市府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農業農村工作政策,作出了“扶持農業的政策不變、力度不減、適時研究制定新的扶農政策”的重要決策,並今年起在全市免徵農業稅及其附加。根據《XX市農業局關於組織開展20xx年農業政策執行情況等專題調研工作的通知》(渝農發[20xx]372號檔案)的要求,我局組織人力在上磺、文峰、鳳凰等10鄉鎮,30個村進行了廣泛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出臺的各項支農政策貫徹落實的基本情況

我縣嚴格按照中央的“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xx年全部免徵農業稅及附加、除菸葉特產稅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及附加,做好種糧補貼、良種補貼及購置農機具補貼。20xx年免徵農業稅及附加,減輕農民負擔1200萬元,免徵除菸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及附加,減輕農民負擔398萬元。20xx年初對全縣4萬餘畝的撂荒地種糧進行直接貼,補貼金額63.8萬元。20xx年我縣對農民購置大中型農機具進行補貼金額29萬元,今年已補貼金額11萬元,預計全年補貼金額將超過去年。20xx年我縣安排了122萬元資金進行農民工轉崗培訓。20xx年,我縣按照市上要求,落實資金扶持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和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擠佔,不挪用中央及市上的專案資金並做好縣級資金的配套。

二、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各項支農政策的具體措施和經驗

1、大力宣傳,落實任務。中央一號檔案出臺後,縣委、縣府結合我縣實際,將具體工作和任務分解到相關責任人和部門,並利用會議、廣播、電視等形式將一號檔案精神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

2、制訂措施,確保政策具體化。如我縣按照XX市的'要求,縣上制定出了XX縣財政資金補貼農民發放管理暫行辦法,與XX縣農村信用聯社簽訂了協議,確保直補資金安全準確發放。制訂出XX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管理辦法,確保農村勞動力轉崗資金髮揮出最大的效益。

3、加大扶持力度,引導農民發展生產。我縣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安排一定的資金進行特產農業產業扶持,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進行標準化、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

三、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關支農政策落實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1、中央及市上制訂的支農政策中縣級配套資金難以落實。我縣經濟落後地區,總量偏小,財政十分困難,財政連工資都難以保證,無以對各級支農政策的配套資金進行落實,影響了支農政策效益的發揮。

2、各級國家支農政策只偏重於糧食主產區和優勢農產品區。我縣既然不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也沒有質優量大的優勢農產品,國家大多數支農政策不能惠顧我縣廣大農民。中央實行的三補貼,我縣僅僅享受到了農機具補貼,種糧補貼和良種補貼無緣我縣。

3發放糧食補貼的成本高,程式複雜。每一項補貼政策的實施,需要進行政策宣傳,印製表冊,收集資訊、進行統計等,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程式繁多複雜。每戶發放的金額又少,農民到金融機構領取的資金有的不足車費。

四、基層幹部和廣大農民群眾對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支農政策的反映

廣大基層幹部對於中央和市上的支農政策十分歡迎,減輕了他們的工作強度,把他們以外的收費收稅和刮宮引產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但他們希望中央和市上制訂支農政策時多考慮一些偏遠山區縣,給予偏遠山區窮縣更多支援和更大轉移支付支度。廣大農民希望中央的支農政策長期持續保留,並進一步加大扶貧三農的支度。

五、完善政策措施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一是要搞好優勢農產品的區域佈局。應確定1-2個主導產業,綜合規劃,集中發展,堅持不懈做大做強,不能因領導更替而中斷。二是進一步推進種植結構優化升級,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儘快形成1:1:1的糧經飼三元結構。三是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菸葉、魔芋、兩蓍、中藥材、蠶桑、草食性牧畜等產業,並逐步擴大規模和精深加工,進而形成區域優勢和特色產業。四是積極發展創無公害農業和訂單農業。目前,我縣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農產品品牌,但存在品種少、規模小的問題,今後應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扶植力度,以增強其帶動能力。五是加快實施農業標準化,提高農產品質量。在抓好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基礎上,推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各類服務體系建設。

(二)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按照建設大龍頭,營造大市場,搞活大流通,促進大發展的思路,重點培植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提升我縣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聚集流通加工效益,促進農民和財政增收。同時,我縣應儘快出臺相應政策,對龍頭企業在用工、用地、用電、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扶持。

(三)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盤活土地資本市場。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鼓勵農民以參股、股份轉讓、租賃等方式,有償有限期地將承包地轉向專業大戶、農場、園區、龍頭企業,發展規模經營,引進市場機制,加大“四荒”開發力度,更大規模地吸引民間和社會資金參與農業開發,實現農業投入的多元化。

(四)鞏固稅費改革成果,合理減輕農民負擔。稅費改革後,應儘快健全法規體系,規範稅費收取行為。同時,要建立達標升級活動審批監督機制,改革幹部考核方法,確保農業兩稅及附加減免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民零稅負。

(五)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增強致富本領。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各類職業教育,搞好“綠色證書”和“新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兩大工程。進一步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向農民傳授農業科技知識,提高科技素質和致富能力。

(六)加大對農業投入的力度。在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不低於財政增長的前提下,要改善農村投資環境,完善引資聚資政策,形成財政、社會、外資和農民多管投入農業的格局,不斷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

農業調查報告11

為了全面掌握我市農業招商引資情況,市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招商辦公室組織10名招商聯絡員,對農業部門“十一五”以來的招商引資工作進行了深入調查,現綜合報告如下:

一、農業招商引資成效和主要做法

“十一五”以來,我市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戰略部署,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一崗雙責”,加壓推進。三年來,全市共引進農業招商專案294個,引進資金36.2億元,其中引進省外資金15.3億元,國外資金2.1億元。招商專案中養殖專案186個,引進資金15.9億元;種植專案20個,引進資金9.1億元,農副產品加工專案48個,引進資金9.8億元。招商引資企業共吸收15000多名農民就業,就業農民年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

1、立足產業抓招商。我市圍繞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注重引進發達地區和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來合作開發。去年以來,利用甜葉菊這一特色產業資源,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美國GLG集團,投資17億元人民幣,在鳳陽縣小崗村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科技產業園區,並在明光市建立甜菊糖加工廠,進行甜葉菊深加工,20xx年帶動農民增收3億元,人均增收600元;專案建成後年產值可達60億元人民幣,屆時,我市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甜葉菊生產、加工基地。20xx年初引進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東方集團(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在全椒縣發展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農產品物流配送及相關產業,推動了我市特色農產品開發,增加了農民收入。

2、瞄準龍頭抓招商。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引擎。我市始終把引進大型龍頭企業作為農業招商引資的首要目標,專人聯絡,尋求合作。編制和包裝了一批農業招商專案,不僅做到有專案可招,而且還積極參加國家及省農業展覽會、經貿洽談會等活動,捕捉商機,相繼引進了河北華龍集團、廣東溫氏集團、美國GLG集團、江蘇雨潤集團等來我市投資。20xx年得知溫氏集團有意向外擴張,滁州市農牧部門及全椒縣委、縣政府通過拜訪溫氏高層,誠邀考察商談,歷時5年,最終簽訂投資協議。溫氏集團計劃在我市投資9.2億元,建設肉雞、生豬養殖基地和食品加工園,總用地8415畝,建設2個種雞場、2個孵化廠、7個種豬場和1個華東地區最大的原種豬場,發展合作養殖戶2500戶,年出欄肉雞3500萬隻、肉豬50萬頭,養殖戶年均利潤可達3-5萬元。20xx年初,當了解到雨潤集團要投資新建屠宰加工廠後,滁州市委和全椒縣委主要負責同志多次主動出擊與集團高層洽談,於20xx年3月1日正式簽定投資協議。雨潤集團將在我市投資2億元,建年加工3000萬隻肉雞屠宰加工中心,專案建成投產後,年銷售收入可達到9億元,帶動20xx餘戶合作養殖戶進行規模養殖致富。另外,河北華龍集團投資4億元在我市建今麥郎食品(天長)有限公司,泰國正大集團擬投資20多億元在我市建立100萬頭生豬產業化示範專案。這些都是我市農業部門招大商,促發展的典型範例。

3、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我市地處全省東向發展的最前沿,居中靠東,區位優越,左右逢源,成本低廉,是承接長三角農業產業轉移的理想地帶。20xx年,成功引進的上海寶山奶牛,不僅提升了我市奶牛產業水平,使全市奶牛在一年內實現了過去半個世紀的發展總和;而且,開啟了滬皖農業合作的大門,為承接長三角農業產業轉移,整合資源,共謀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廣東溫氏集團、江蘇雨潤集團的相繼入駐,既獲得了企業自身的'規模擴大,也迅速開創了我市畜禽養殖和加工的新局面。目前,盼盼食品、銀鷺八寶粥、美國嘉吉等名企也從企業發展的戰略角度出發,紛紛向我市伸出了橄欖枝。

4、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我市堅持內外資並舉、多產業並舉、大中小專案並舉,市裡還專門成立了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招商辦公室,重點開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招商工作。辦公室成立伊始,就創新機制,力求做到部門聯動,上下聯動,政企聯動,增強招商引資的實效性。市農委在招商方法上採取產業主體招商、小分隊突擊招商、駐點專業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會展招商、網上招商等多種形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5、營造招商引資環境。一是強化輿論宣傳。在滁州農業資訊網及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上開闢專欄,宣傳招商引資相關政策和成功典型。二是優化服務環境。著重為招商引資專案做好跟蹤服務。如:全椒縣政府一次性扶持滁州溫氏發展輔助資金288萬元;將前4年政府承擔土地租金的1/3,共454萬元一次支付給企業;政府免費建設5米寬路面的砂石公路通達公司養殖基地,進場道路列入縣“村村通”工程予以實施;免費安裝1套1000千伏高壓線路到公司總部,並安裝1套320千伏高壓線路到公司各種豬場和種雞場、孵化廠所指定地點;還為招商引資企業爭取到400多萬元的專案資金,促進了企業發展壯大,起到了親商、安商效果。三是執行政策優惠。我市把農業招商優惠政策彙編成冊,讓投資者全面瞭解投資環境。市農委出臺代理招商優惠政策,除對引資者給予獎勵外,對招商引資企業在政策落實和專案安排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援。

二、存在問題

1、思想認識不夠高。一是重工輕農情節較重。一些領導認為發展農業對提高財政收入、增加稅收無足輕重,沒有充分認識到只有解決佔全市人口77%的農民問題,才能實現全面小康;二是重養輕種氣氛較濃。我市種植業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近2/3,但招商引資的比重卻不大。

2、招商進展不平衡。首先是區域之間進展不平衡。全椒、鳳陽、天長等縣市農業招商力度大、引進企業強、吸納外資多、產業升級快;其次是產業環節進展不平衡。目前,招商引資入駐企業主要為產前、產中環節的生產企業,加工深、鏈條長、帶動強的產後環節比較薄弱。

3、推進機制不落實。多數地方沒有真正把招商引資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沒有把招商引資作為推進農業跨越式發展的主要抓手,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敷衍塞責,甚至認為招商工作與己無關;同時,業已形成的招商激勵和約束機制沒有得到全面落實,存在招與不招、招多招少都一樣的不正常現象。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1、在專案引進上要有新定位。要充分利用我市的區位、資源、生態優勢,加大優質農產品生產、深加工和物流中心、休閒觀光等專案的招商引資力度,提高農業主導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2、在招商重點上要有新領域。要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著力引進“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的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升產業化程度,降低農業市場風險,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

3、在引進投資上要有新突破。要把引進世界500強、國內500強、民企100強企業作為農業招商引資的首要目標,研究其意向與需求,定期聯絡感情,同時制定投資發展規劃,積極吸引大公司、大集團在滁州設立生產加工基地。

4、在招商載體上要有新平臺。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招商引資中的主力軍作用,把農業園區、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招商引資的主戰場,加快土地流轉和山林使用權改革,把我市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5、在招商方式上要有新手段。要精心組織和參加各種招商活動,開展產業招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開展網上招商;利用聘請招商代理等方法,開展中介招商;要針對重大專案,開展小分隊招商。

6、在專案管理上要有新舉措。要按照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鎮建設控制性規劃的要求,精心編制專案,加強農業專案庫建設;要廣交朋友,廣攬資訊,捕捉商機,做好專案跟蹤服務,力爭使專案早簽約、早落地、早建成、早投產。

農業調查報告12

觀光休閒農業是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經營、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提供休閒娛樂、體驗“三農”的新型農業經營形態。觀光休閒農業作為適應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社會結構調整變化的最佳產業結合點,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協調發展的有效載體,在促進農民增收、推動城鄉統籌、建設現代農業、傳承農耕文化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日,市供銷社組成調研組,赴**、**、**、**、**等地,就我市觀光休閒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調查報告呈報如下:

一、我市觀光休閒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隨著我市城鄉經濟的發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春節、“五.一”、國慶長假、雙休日的實施,工薪階層全年假日達到三分之一,極大地促進了我市觀光休閒農業的發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種形式的農家樂230家、大型農業生態觀光園5家、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2家,有力地帶動了周邊農民致富。

我市觀光休閒農業呈現出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1、發展勢頭良好。一是企業數量多。截止目前,全市已有各類觀光休閒農業企業237家,直接鄉村旅遊從業人員1200多人,間接從事鄉村旅遊人員600多人,關聯從業人員近萬人。二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的**尚禾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蔡莊村生態旅遊家園和**的瑞陽生態農業大觀園,這3家觀光休閒旅遊農業企業投資規模都在500萬元以上。三是經濟效益好。20xx年,全市觀光休閒農業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經營收入達一億元,已成為我市農村的嶄新亮點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2、經營模式多樣。全市觀光休閒農業不斷創新經營方式、拓展經營領域,形成了以**白羊峪村為代表的生態家園旅遊模式;以**大黑坨村為代表的農業新村旅遊模式;以**東**滿族鄉為代表的農村文化旅遊模式;以**老漁尖村為代表的當代漁村旅遊模式;以**沙石峪村為代表的農業景觀旅遊模式;以**尚禾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高科技農業旅遊模式。

3、發展前景廣闊。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和鄉村旅遊業。我市地處京、津、**的金三角中心,豐富的山水資源,秀美的田園風光,厚重的文化底蘊,優越的區位條件,形成了發展觀光休閒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觀光休閒農業發展,將觀光休閒農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促進觀光休閒農業逐步步入了規範、健康的發展軌道。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我市觀光休閒農業的發展,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為推進全市新農村建設、**強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發展形勢雖然喜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規模效應不強。各地觀光休閒農業發展基本屬於自發行為,缺乏區域統籌規劃,佈局不盡合理,一些地方重複建設現象比較突出,分佈零散,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二是建設檔次不高。大部分觀光休閒農莊設施簡陋、專案雷同、活動單一、服務水平較低,還停留在釣魚、打牌、吃土菜這一層次上,缺乏更有觀賞性、體驗性的旅遊專案。三是扶持力度不夠。涉農部門和旅遊部門管理不夠協調,還未形成部門合力。許多觀光休閒農業企業融資困難,無法加大投入,難以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農村水、電、路、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相對薄弱,也影響觀光休閒農莊的接待能力。

三、推進我市觀光休閒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搶抓發展機遇,把握髮展方向,實現觀光休閒農業發展,必須要採用科學有效地措施強力推進,具體來講,要做到“五個堅持”。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發展觀光休閒農業受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響較大,並與農業區域佈局相關聯。因此,必須要做到有序發展、相對集中、規模經營,防止一哄而上、無序開發。各地要加強對發展觀光休閒農業的統籌規劃,使觀光休閒農業規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去,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業發展規劃、城鎮發展規劃、城市旅遊規劃等相銜接,確保規劃的整體性、前瞻性和延續性。同時,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將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理念貫穿於規劃始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是堅持突出特色。觀光休閒農業的生命力在於它的特色,開發觀光休閒農業要在特色農業上做文章。因此,要指導和幫助經營者牢固樹立“民俗文化就是資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將富有農業特色休閒專案引入農莊企業,打造特色招牌。觀光休閒農業園區建設要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等資源,開發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將農業生產、生活、生態進行有機融合,將現代農業、科普教育,以及環保、農事體驗於一體。要注重吸引遊客參與,針對不同的消費人群,開發個性化的休閒旅遊產品,以滿足不同型別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三是堅持加大投入。投入不足始終是困擾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要積極探索,逐步建立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機制。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大力鼓勵廣大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股份合作的方式,參與觀光休閒農業的發展。要高度重視觀光休閒農業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旅遊企業投資開發觀光休閒農業專案,發展觀光休閒農業配套產業。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通過轉讓股權、出讓冠名權、拍賣經營權等方式,廣泛向社會各界籌集資金,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帶動觀光休閒農業向集約型、規模化方向發展。

四是堅持提升品牌。要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質量。加強對觀光休閒農業質量的控制,制定完善觀光休閒農業相關行業標準和執行規則,努力構建完善的服務質量保證體系;要積極培育和發展觀光休閒農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及中介服務組織,不斷完善行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機制;要嚴把農產品質量安全關,尤其對於上餐桌的食品,質監和食品監督管理部門和企業自身一定要強化監督管理,嚴把質量關,確保觀光休閒農業企業的產品和餐桌上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五是堅持優化服務。發展觀光休閒農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形成工作合力,要自覺為發展休閒農業提供優質服務。要十分重視觀光休閒農業管理和經營人才的培養,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觀光休閒農業管理與服務知識、風土人情知識、誠信意識及行業服務規範等方面的培訓,提高休閒農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農業、旅遊、農合聯等部門要整合鄉村旅遊與觀光休閒旅遊農業發展,明確各自職責,建立緊密型工作機制,共同承擔組織推動、工作指導、服務協調、政策研究、標準制定、典型推廣等工作。

  二〇XX年十月一日

農業調查報告13

根據我國當代社會要求,職業教育必須與當代的農村發展相協調配合,起共同促進與發展的作用。因此農業職業教育已經在我國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成為當代農村領導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成為緩解企業用工荒、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變化升級、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有效手段。

1江西省農業職業教育概況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是我國的人口大省,農村的資源以及勞動力極為豐富。農業人才結構分化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多元化使得江西農業人才的職業教育需求表現為多元化、層次化發展趨勢,並且擁有不同水平的層次性特徵。既有對一般層次、一般水平職業技術的強烈需求,也有對較高層次技術與專業知識人才的需求,重點關注高收益、低投入的職業與技術,這些構成了江西現代農民對農業類職業教育需求的總體模型。其次,江西省農業人才職業教育的需求分佈上呈現非農類高於農業類的特點,農業類的需求在整體裡的比重遠遠小於非農類的比重。由於農戶的兼顧特徵與非農產業收益上的比較影響,越來越多的青年農民更加關注高科技含量、高收益回報的職業與技術,而且對這一需求還將會持續在一種不斷提高的發展狀態之中,這也是江西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向。

2江西省農業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產生其的原因是農民對職業教育需求的結構與層次,與這些農民受教育的程度、其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存在著不可磨滅的關係,具體表現為:

2.1農村中、高職培養層次問題

在江西省農村經濟調查局所調查的全部農村勞動力中,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佔34.6%;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1.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12.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53.0萬人,佔1.6%。最近的全省統計資料表明,普通的農民、技術經營型農民、初級技術農民、企業型的農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呈逐步上升趨勢,然而在總體上,江西省的農村教育特點仍是教育資源分散、發展不平衡。近年來江西省的辦學規模持續擴大當中,現有中等職業學校124所,其中技術學校23所,成人中專8所,職業高中78所,技工學校15所。中等職業教育辦學得到明顯改善。20xx年以來,江西省重點傾斜,重點支援發展職業教育加強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計劃和辦學模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創新與改善。但是由於學校規模的快速增長導致其與辦學條件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雖然江西省市縣的財政加大了對中職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援力度然而由於中等職業教育底子薄基數小規模增長過快,生均校舍建築面積緩慢下降學位緊張的問題仍尤為明顯。隨著本科以及研究生數量的幾何增加在我國越來越多的高階知識分子不願面向農村職業需求寧願奔赴他省面向企業。以江西農業大學和南昌大學為例,江西農業大學20xx界畢業生共有6246人,其中本部本科畢業生4418人,南昌大學畢業生1628人,高職畢業生200人。20xx屆本科畢業生中,理學類畢業生346人,佔7.83%,農學類畢業生777人,佔17.59%,工學類畢業生1575人,佔35.65%,管理學類畢業生931人,佔21.07%,法學類畢業生49人,佔1.11%,文學類畢業生301人,佔6.81%,藝術學類畢業生134人,佔3.03%,教育學類畢業生68人,佔1.54%,經濟學類畢業生237人,佔5.36%。20xx屆本科畢業生4418人,就業率為86.42%,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南昌大學畢業生1628人,就業率為85.07%;高職畢業生200人,就業率為81.50%。而本科畢業去向以企業單位為主佔據82%而農村建設的比例不到2%。然而這2%的人才又以研究型學術型為主,無法對農村建設化起到中堅力量作用。

2.2人員年齡分化問題

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其中以40歲以下為主要流動人口,由於農村農業養殖發展緩慢經濟增長不迅速等問題,導致壯年捨棄家中農田變為做服裝加工充當建築工人的角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是農民。國內外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類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地區的經濟想要發展就要求該地區的人力資本的存量達到一個標準,這是經濟自我發展、自我穩定、自我增值的最低人力資本存量。就對江西農村職業教育而言,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積累是其核心功能。

2.3農村機械化問題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在農業生產效益增長以及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它的應用程度是反映農業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的表現,是農業現代化的標誌。通常在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技術等要素不變的條件下,農業生產水平會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反而人工勞動力會相應減少。農業產品的改良與農業機械化在江西省農村的推廣都會加速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十三五計劃”的實現。

3改善江西省農業職業教育的對策

3.1需要科學定位,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和農村特點的教育制度

定位問題是江西農村職業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江西省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擁有顯著的梯度性與區域不平衡性,因此,我們要根據農村的性質,依據農村發展的弱勢性特點,與人力資本存量不足、質量不高實際問題,調整江西省的農村職業教育制度,其核心是積極調整農村的職業教育結構。主要針對農村經濟基礎、教育水平程度及當地勞動者素質狀況的特點,實行非均衡的教育結構。其一,應逐步建立起以基礎教育為基礎、中等職業教育作為主體、成人教育當補充的教育體系,打破照搬城市教育模式的農村教育結構,基礎教育也應廣泛滲透職業教育因素;其二是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當代農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一種(下轉第24頁)(上接第22頁)主要形式;其三應針對中高等職業技術人才旺盛的需要,讓相關企業做好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的準備和實習工作的安排,為當屆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條件。

3.2要重點扶持發揮其行業主管部門對農業職業教育的引導作用

農業職業院校相對於其他的文科類院校來說其辦學成本高,實驗裝置、訓練場地,以及實驗環境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援。應確認行業的主管部門為其農業職業教育主辦者,加大支援力度,如若不然,支援的力度自然就會小些。而且更重要的是,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我省的農業職業教育逐步增強,這也是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的總體趨勢。在當前的體制作用下,強化行業主管部門會對農業職業教育有引領作用,統籌社會資源,例如設立農業教育發展的專項基金,重點扶持農業院校農科類專業進修,開展品牌和特色專業建設工程;提高有關農業類專業教師的待遇和教學要求;開展為農業職業學校學生提供免費工學結合場所的農業企業適當減免稅收的制度,從而提高農業企業對農職院校提供工學結合場所的積極性;還可以制定優惠政策與搭建就業、創業平臺,鼓勵、吸引農科類學生去農村一線進行工作;提高對到農村一線工作的高等農業院校優秀畢業生的獎勵並且在職稱評定與幹部聘任方面給予實質獎賞等等,讓江西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擁有足夠的後勤保障,從而為更好地辦理地方農業職業教育提供平臺。

3.3要加大培訓力度,加大對現代農業發展人才支撐的強化

與江西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新要求相比,農業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作還遠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隨著江西城市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我們可能像發達國家一樣,需要加大培訓力度,實施農業從業人員資格准入制度,給予有職業資格者更大的扶持。對此,一要構建暢通、高效的勞動力供求資訊網路。通過政府牽頭,相關部門配合,建立集勞動力供求資訊、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於一體的資訊網路,實現省、市、縣、鎮與全國五級聯網,並可延伸至村、組及農戶;二是建立立體化的教育培訓體系。對各種教育培訓力量,統籌城鄉就業培訓資源,建立教育系統的職業教育學校、勞動部門的就業培訓中心和各種社會力量辦學相結合的新型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行業組織、重點依託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培訓的工作格局進行整合;三是建立培訓效果評價制度。把實現高質量就業目標作為導向,制定評價標準,定期對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專業設定、培訓內容、課程安排、收費標準、招生情況、學員結業率、結業學員鑑定通過率、就業率、工資水平等狀況進行調查統計,並及時向社會公佈。

4結語

人才興則國家盛,在江西這樣一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農業職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科學的定位,國家大力的支援與幫扶,人們的熱情定將江西農業職業教育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峰。

農業調查報告14

“現在不僅是我們要往前跑,政府領導也在推著我們往前跑。”這幾句話是休閒農業業主們的感慨。他們說得多好啊!看來我市發展休閒農業的積極性已經調動起來了。於是我們打起揹包,深入農莊,進行實地考察調研。雖然天下著雨,山路崎嶇,道路泥濘,車子老舊......但是這些困難絲毫沒有擋住我們對工作的高度熱情,我們也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推著往前跑。

一、調研概述

在調研期間,我們走訪了20多家農莊業主,一家一家地進行實地考察,面對面地與農莊業主進行交流,從而使我們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為今後的工作開展找到了突破口。

二、調研物件

國鴻旅遊管理有限公司、國旺實業有限公司、湖光山舍田園農莊、青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清晨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怪石嶺生態公園、神龍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江西達仁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南昌菜園、世外驛站、香樟園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菲莎谷農業有限公司、花園一號、佰源生態、劍霞錦繡蔬果有限公司、易氏農業公司、海灣龍莊、鳳凰溝景區、玉明生態農莊、磊鑫農業公司、金盤農業、梅仙山莊、山川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揚帆休閒農莊有限公司、西湖李家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三、調查統計

據統計,南昌市休閒農業協會共有57家會員,直接工作人員1.7萬人,間接工作人員6.7萬人。

57家協會會員除去12家尚未開業,一家聯絡不上,在營業的有44家。在這44家會員當中,1至11月份營業額約6.6億元,休閒觀光約440萬人次。

四、農莊現況、變化

(1)農莊業主普遍積極性都很高

在走訪調研過程中,受到了理事們的熱情接待。他們為我們的誠意和態度所打動。在溝通過程中,理事們普遍認為,南昌休閒農業協會成立的很及時,為我市休閒農業的發展將起到一個推動作用。並表示願意積極配合協會的工作,在協會的協助下,把自己的產業做大做強。

(2)休閒農業在我市發展十分迅猛

在這些農莊當中,發展的專案有:生態休閒觀光遊、水上游樂、職業培訓、戶外拓展、會議接待、生態特種種植、生態特種養殖......雖然規模大小不一,但大有大的氣派,小有小的精緻。已形成規模的約佔50%,初具規模的約佔30%,在建、擴建約佔20%,佔地千畝以上的約佔90%以上。

(3)文化與休閒農業相結合

在當今,“以文化包裝產業,以文化提高品質,以文化打造品牌”這一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在我們走訪的這些農莊,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可以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海灣實業植入了紅色文化及撫河文化;梅仙山莊植入了古色文化;湖光山舍打造了民俗文化;西湖李家植入了農耕、道德和民俗文化;怪石嶺挖掘了古代琴仙《伯牙》的故事,作為文化主線,穿插在景區的山水之間。金盤、神龍收集了不少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並將其融合到自己的.產業中。綠色生態和文化的結合使休閒農業更具有生命力,彰顯出我市休閒農業的卓然風采。

(4)農莊的自然美學和人文美學

以山嶺為主體的怪石嶺生態公園,青磚灰瓦的傳統建築風格統一融入到自然山水之間,使人感受到一種古樸、典雅、自然的氣息。梅仙山莊的帥家大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散出濃郁的鄉土氣息。鳳凰溝的花木和自然生態山林,具有一定的美學研究價值。土色土香的湖光山舍田園農莊總是讓人感到那麼熟悉,親切。南昌菜園規模巨集大,自然生態與現代人文相結合,將會成為一個南昌休閒農業的典範。按浙江烏鎮水鄉風格打造的清晨度假村,簡略中顯精緻,傳統中顯時尚。

(5)養殖業和種植業突出特色,各顯風采

在我們走訪的這些農莊當中,特色養殖的例子有:揚帆農莊的貴妃雞、珍珠雞,世外驛站的瓦灰雞,佰源生態的野鴨,鳳凰山莊的孔雀、野雞、鱘魚、鱖魚、長吻魚等。

特色種植的例子有:梅仙山莊的高檔水果——藍莓,湖光山舍的熱帶水果——火龍果,金盤農業的胡柚和果粒橙,山川生態的紅柿,達仁現代農業的特色菜蔬、美國櫻桃,青嵐的紅心蜜柚、白枇杷、翠冠梨、楊梅等。

每家農莊,在養殖業和種植業方面各有側重點,突出自己的特色。這樣就避免了產品的雷同性,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可以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五、走訪農莊業主,反映的情況

關鍵詞:貸款

1、理事們提到最多的問題是錢。規模小的業主缺錢,規模大的業主也同樣缺錢。很多業主聲稱:很多專案的建設和開發都是靠自籌資金,沒有獲得過政府資金扶助和銀行貸款。他們期望獲得無擔保、無抵押、無息的貸款,並能夠開闢專門的綠色通道。大規模的業主要求除獲得貸款外,也希望能夠獲得政府專案扶持基金。

關鍵詞:用地

2、許多業主在現今規模的基礎上,要進行改建,擴建,進一步提升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但苦於土地不夠,使得他們現在停滯不前。特別期待政府放寬用地指標,同時劃撥用地指標。另外業主們普遍表示,對符合用地指標的標準不清楚,申請用地指標的程式不瞭解,使得他們的發展舉步維艱,希望能夠通過協會這個“橋樑”多瞭解這方面的訊息。

關鍵詞:銷售互動

3、希望休閒農業協為會員策劃銷售方案,開拓合作聯動的思路。比如:銷售互動,聯合捆綁,統一包裝,統一標誌。建立產業叢集,開

闢旅遊黃金線路等。

同時,業主們迫切期望能儘快地搭建起網路銷售平臺。在保留線下推廣的基礎上,能夠實現線上推廣。線上、線下這樣一種雙管齊下的營銷方式,對於產品的推廣可以起到很大的宣傳作用。

關鍵詞:專業人才

4、有的業主提到的問題很有前瞻性和專業性,已經開始在為今後的一個長遠發展,做人才儲備工作,這一點很超乎我們的想象。希望協會為他們多推薦休閒農業這方面的高階技術人才,並希望協會提供或編撰休閒農業現代管理的書籍或資料。

關鍵詞:學習交流

5、業主希望能夠定期組織外出學習或考察,同行之間多溝通、學習,多借鑑別人的經驗,做到取長補短,然後發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休閒農業。

六、通過走訪發現的問題

1、有的業主由於前期設計規劃,沒有聘請專業人員,僅憑個人的興趣和意識,造成服務設施建設不規範,一邊是資金短缺,又一邊又是造成資金浪費。在專案規劃上,缺乏自己的個性,沒有突出亮點,相互抄襲的現象比較嚴重。

2、專案投入的重複性、雷同性比較嚴重。賣蘿蔔賺錢,大家都來種蘿蔔;賣青菜賺錢,大家都來種青菜,有種一哄而上的趨勢,在產品投入方面比較盲目。

3、加強農莊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和素質。

農業調查報告15

為了準確摸清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狀況,便於制訂科學的產業政策,加快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步伐。根據縣政府的統一部署,近期我們對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通過調查,目前全縣產業化經營特點是:優勢特色產業在不斷擴大,新產業在不斷髮展,已建立了一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湧現了一批帶動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打造了一批市場佔有率較高的精品名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效益日益顯現,已成為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一、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

(一)商品基地初具規模,主導產業逐步壯大。全縣商品基地面積達139萬畝,其中優質稻基地56萬畝,優質油基地58萬畝,優質棉基地10萬畝,水產精養基地10萬畝,商品蔬菜基地5萬畝。全縣基本形成了優質稻、優質油、優質棉、無公害蔬菜、江漢雞、名優魚、意楊等七大支柱產業。

(二)龍頭企業蓬勃發展,帶動能力逐步增強。目前全縣發展鄉及鄉以上農產品加工、經銷龍頭企業182家,其中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集團、有限公司),縣市級龍頭企業10家,固定資產3.2億元,帶動基地139萬畝,發展訂單農業面積120萬畝,帶動農戶6萬戶,從業人數8萬人,全縣農產品年加工能力糧食達50萬噸、油菜達20萬噸、原棉達1萬噸。一批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公司是今年9月被批准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總資產為10980萬元,註冊資金為6000萬元,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年銷售收入可達1.2億元,帶動農戶4萬戶;公司固定資產460萬元,年銷售收入720萬元,上交稅金4萬元,利潤18萬元,帶動養殖戶512戶。

(三)農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通過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實施精品名牌戰略,農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到目前為止,全縣已有精米、香米、龍米、色拉油獲中國綠色食品認證,其中牌、牌精米已被評為湖北省名牌產品之一,並已先後通過了iso9000系列質量體系認證,而且公司已經取得了自由出口權。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城郊蔬菜基地通過了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大米、香米在深圳、廣州等地銷售供不應求,市場佔有率明顯提高,徹底改寫了當地湖北大米不好吃的“惡名”。

(四)產業化經營模式逐步形成。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靠龍頭企業的帶動,基礎是千家萬戶,核心是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建立相應穩定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近年來,企業與農戶在農業部門的協調下,訂單農業發展迅猛。農業部門一方面與科研院校研究品種、加工等,與企業商討品種、價格、外銷,另一方面幫助農戶抓好無公害生產,公司與農戶簽訂了優質稻訂單10萬畝,雙低油菜訂單5萬畝,米業有限公司免費向農戶贈送中國香稻種子10000斤,並以高於市場價30%的收購價與農戶簽下了訂單。通過發展訂單農業,達到了農企雙贏的效果,穩定了企業與農戶的關係,摸索出了科研院校+企業+農技部門+農戶的經營模式。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縣農業產業化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但總體上還處於起步階段,發展速度不快,整體水平低,產業化程度不高,名牌產品少,與先進地區比較差距還較大,與市場農業發展的要求和農業大市場資源豐富的實際還不相適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不夠。我縣產業化龍頭企業正處於成長壯大時期,目前產值能過億元的企業只有公司、集團、糧油有限公司等,其它一些加工企業產值大多在幾百萬元至一、二千萬元之間,龍頭企業的發展與農產品生產大縣的實際還不相適應。也就是說龍頭企業數量少,型別單一;企業塊頭小,規模不大;企業實力弱,帶動力不強;科技含量、產品附加值低,檔次不高;經營分散,競爭力不強。

(二)龍頭企業人才缺乏,管理落後。農業加工企業一般地處經濟落後的農村,國家培養的人才大多流向了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很難進入農村和產業化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在企業管理、市場策劃、技術資訊、品牌建立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很多企業的管理仍停留在家庭式和家長式的落後階段,這與市場經濟的要求很不適應。

(三)對農業產業化扶持不夠,投入不足。一方面是國家八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真正落實到下面的情況不好,省級龍頭企業由於資產抵押實力不夠,很難貸到款;龍頭企業普遍存在缺收購資金、技改資金、流動資金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我縣的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我縣的農田基本建設、水利設施建設、機耕道路等大多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設的,一直以來未進行過全面整修,防汛、抗旱、抗災能力較弱。目前,我縣尚有部分“望天收”田;部分毀壞的水利設施沒有修復;有的機耕路越來越窄,所有這些,都嚴重製約著我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四)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脆弱。龍頭企業與農戶多數還是一種簡單的買賣關係。訂單農業數量不小,但由於訂單的責任關係不夠明確,企業和農戶之間缺乏誠信,違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是由於農戶生產的產品達不到質量衛生標準;有的是市場價與合同收購價不一致,市場價高,農戶不願賣給企業,市場價低,企業不願收購農戶的'產品。

(五)農產品流通渠道還不夠暢通。我縣近幾年來一直在抓市場建設,但與全縣農業發展的速度比較,這樣的市場體系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需求。由於流通渠道不暢,農產品價賤傷農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對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影響很大。

三、加快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措施及對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在今後的發展思路上,堅持“市場嚮導、企業主導、科技先導、政策誘導”。堅持統籌規劃、重點突破、示範帶動、分層分步推進。

(一)加強領導搞好農業產業化全程服務。在縣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的組織和協調下,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域性,統籌安排,制訂發展規劃,做好服務,規範好市場秩序,搞好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認真服務好產業化經營中各個環節,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切實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及省市有關農業產業化方針政策。

(二)加強招商引資促進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落實各級制定的農業招商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外商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各種方式創辦各中型別企業和開發三高農業。

(三)加快名牌戰略推進提高市場競爭力。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名牌戰略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加快培植名牌產品,提高我縣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一要樹立品牌意識,借鑑工業創名牌經驗,樹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名優品牌。二是樹立質量意識,依靠優質創名牌。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三是制定有效的市場營銷策略,提高名優產品的市場知名度。

(四)加強基地建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農產品商品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突出抓好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因地制宜,形成具有本縣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不斷做大壯大特色產業。

(五)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合作組織是農民與市場連線的紐帶,可以改變單家獨戶型市場主體在市場交換中的弱勢地位,可避免農戶與龍頭企業訂單難以兌現,責權利的問題。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從工商和社團登記、經營、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扶持優惠政策。建立更多的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利益連線機制和執行機制。

(六)加強市場和資訊網路建設。在大宗、重要農產品集散地,重點建設一批大中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加快建設和完善各地農貿市場,營造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促進農產品運銷。加強資訊網路建設,逐步建立起進村入戶、聯接國內外的市場資訊網路,為廣大農戶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供求、價格、良種、技術資訊,利用網路開展網上營銷,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