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調研報告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公益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公益調研報告

公益調研報告1

一、開展調研基本情況

(一)確定調研課題情況。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建設飛速發展,農民收入逐年增加,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各類文藝隊伍相繼成立,推動了農村文化建設。但是,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差異以及環境的影響,簡陋落後的農村文化體育條件與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仍然很不匹配、很不適應、很不協調。因此,加快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基本構件之一的公益性文體活動場地建設尤為重要。

(二)下去蹲點調研情況。根據局調研方案的有關要求,本人結合工作實際,10月10日―12日,組織體育運動中心相關同志先後到揚武鎮排莫村(跟隨縣文體廣電旅遊局調研小組一起)、紅星村和龍泉鎮合心橋村、原長青鄉、金鐘移民社群、東湖社群等開展以農村文體活動場地建設為主題的專題調研活動。通過走訪群眾、現場檢視等方式聽取群眾意見,認真查詢農村文體活動場地建設和管理存在的具體問題和實際困難,研究提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辦法措施,確保調查研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二、調研瞭解存在的具體問題

(一)當前農村(社群)文體活動場所及設施建設基本情況。

1、農村文化設施。目前,建成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59家農家書屋,並配備有相應的文化資訊資源共享裝置(主要是配送圖書、書櫃、DVD及電視機等資源共享工程裝置),全部實行免費開放。有167名村(社群)級文化管理員、7個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數字圖書進農家7戶。全縣35%的行政村建有業餘文藝隊伍;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20xx年以來實施的扶貧廣播“寨寨響”工程覆蓋率達100%;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站1個,隊員5人;實施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專案5鄉鎮、92個行政村,20xx年、20xx年兩年,累計為5鄉鎮、92個行政村配送資源共享工程裝置(鄉鎮級配送金額是5萬元:攝像機1臺、平板電腦2臺、衛星數字一體機1臺42寸、移動數字網路1個),村級配送金額是2、5萬元(衛星數字一體機1臺32寸、平板電腦2臺),為159個農家書屋配送圖書共361884冊;建有縣電視發射臺1座;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石橋古法造紙遺址、萬壽宮和丹寨汞礦近現代工業建築);有國家級傳統村落7個(排莫村、麻鳥村、揚頌村、送隴村、石橋村、王家村和排佐村)、州級重點民族文化村寨9個(排莫村、羊排村、送隴村、石橋村、大簸箕自然寨、卡拉村、排牙村、麻鳥村、雅灰村)、縣級重點民族文化村寨34個;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傳承基地12個。

2、農村體育設施。分別實施鄉鎮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7個、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39個,加上資助和群眾自建90個,村級活動場地累計達229個,覆蓋率分別為100%、86、3%。同時,還為積極性高的村補助部分資金及配送籃球架90付和乒乓球桌30張;完成全民健身路徑工程23套。

3、社群文體設施。建成移民安置點金鐘社群、東湖Q兒城西社群文化館分館、圖書館分館各1個;建成金鐘、東湖2個移民社群多功能運動場,金陽社群多功能運動場正在啟動建設中;為金湖、東湖、金陽3個移民社群各安裝1條健身路徑工程;為金鐘社群配送8000餘冊各類圖書、銅鼓、蘆笙,以及乒乓球桌、球架及相關健身器材。

(二)調研瞭解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農村(社群)文體活動場地少,設施簡陋。目前,我縣雖然分別實施鄉鎮級和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7個、139個,加上資助和群眾自建90個,村級活動場地累計達229個,覆蓋率分別點原7個鄉鎮和161個村的100%和86、3%。但是,大部分都修建或配送在村委會駐地的中心自然寨,而且大多數都只是一個村1―3個場地或1―3套設施,覆蓋率僅佔全縣486個自然寨的47、2%。另外,實施早的村現文體設施有部分已損壞,急需更新。

2、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資源缺乏有效利用。目前,全縣農村文體設施的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沒有形成規範有效的管理。已建有的文體活動場地,大多數村沒有按照要求明確專人負責管理,部分場地平時無人管理或閒置,多用於停車、堆放物資等,只有在節日期間才用於開展文體活動。

3、經費投入不足,文體設施建設滯後。大多數文體公共場所和設施都依賴上級投入(農體工程每個村補助3萬元)且投入不足。加上我縣財政經費困難,有時專項經費劃撥不及時,給場所建設和裝置購置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4、部分公共文體化場所和設施實際使用率偏低。一是鄉鎮沒有專門的體育工作機構,只能由文化站工作人員兼顧,給農村文體活動開展帶來一定困難;二是部分村圖書室明顯是擺設,有上級領導來檢查時開放一下,其餘時間關門。部分鄉鎮把綜合文化站當著食堂、職工宿舍、儲藏室等。加上上級配備下來的裝置被挪為它用(包括電腦、桌子、椅子等),尤其是配備的樂器因質量問題或者長期無人使用,放在文化站也基本成為擺設,使鄉鎮綜合文化站職能已經不能正常履行,有的甚至形同虛設。

三、對存在問題的具體原因分析

(一)村幹部重視不夠。有很多村群眾積極性很高,但村組幹部重視不夠,協調和落實建設用地困難,加上這兩年脫貧攻堅任務重,部分村沒有認真組織實施,延誤建設工期。

(二)經費落實不到位。上級補助經費下達後,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督促相關建設點加快建設進度。但由於經費落實不到位,大部分專案點沒有錢購買砂石、水泥和支付人工工資,導致專案沒有啟動實施,影響建設進展。

四、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和措施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領導重視,明確責任,為農村公益性文體場所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縣委、縣政府要切實重視農村公益性文體場所建設,成立相關工作小組,明確由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文體廣電旅遊、鄉鎮、財政及相關部門為成員,按時召開會議,對工作進行排程。同時,縣財政及時劃撥專案建設補助經費,以便督促各專案點抓緊實施,確保按時完成我縣建設任務。

(二)建立多方投入機制,為農村文體場所建設打下堅實的`硬體基礎。將農村公益性文體設施建設列入鄉村振興計劃建設內容,充分利用荒地、荒坡修建文體活動場所。採取的主要措施是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向上爭取專案支援、縣財政局列入一事一議專案、幫村單位幫一點、村民集資一點,著力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執行有效、惠及村民”的公益性文體場所服務體系,為發展和繁榮農村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三)切實加強農村文體設施使用和管理。場地建好後,明確由村兩委負責文體場所和設施的日常管理,負責告知村民如何使用和管理文體場所和器材,健身器材如有損壞或存在安全隱患時要及時告知相關部門,以免發生安全事故。

(四)組織開展文體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場地建成後,組織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通過開展活動,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對農村文體活動場地保護的自覺性,增強農民體育健身意識,推廣和普及科學的健身方法,在全縣形成崇尚健身、參與健身、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公益調研報告2

開發公益性崗位是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援助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就業援助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以來,全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市財政局、勞動保障局制定出臺了《關於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有關問題的實施意見》(財社122號),府機關、事業單位和群團組織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用於安置就業困難人員,使一大批就業困難物件實現再就業,緩解了我市的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一、公益性崗位的基本情況

(一)公益性崗位的安置物件

公益性崗位安置物件主要是八類人員,即: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中的大齡困難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單親(喪偶)人員;享受城市居民低保、登記失業12個月以上人員;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現役軍人家屬、公安民警家屬中就業困難人員;企業軍轉幹部;家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

(二)公益性崗位的人員構成

目前,全市公益性崗位安置人員共計1436人,其中:

1、市公安局警察員715人

2、市勞動保障局協理員316人(含軍轉幹部家屬12人)

3、市計生委計生專幹212人(含企業軍轉幹部10人)

4、市民政局低保專管員74人

5、市行管局保潔保安員70人

6、市統計局統計專管員38人

7、市行政服務中心保潔保安員11人

(三)公益性崗位的待遇

我市目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待遇由三塊構成:一是崗位補貼,按我市的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由的每人每月350元增至目前的每人每月540元(扣除社會保險個人承擔部分後實際領取410元);二是社會保險補貼。三是各用人單位發放的獎勵、補貼等。

據調查統計,目前我市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工資收入各有不同。

1、市公安局根據工作量和業績考核,警察員工資從430元—1000元不等;

2、市計生委計生專幹工資按照我市最低工資標準540元執行,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410元。從4月起,相山區計生委給予本區75名計生專幹每人每月60元獎勵性計生補貼,街道對工作突出的計生專幹也有獎勵。

另外,1998年計生委聯合市人事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65名大中專畢業生計生專幹,工資薪酬不在公益性崗位補貼範圍,享受普通社群幹部待遇,工資由市財政定額專項下撥,不足部分由相山區政府承擔。目前工資待遇1000元左右,並且仍有每年5%工資增長幅度。

3、市勞動保障部門根據省勞動保障廳、省財政廳《關於進一步完善我省就業再就業財政若干問題的通知》精神,給予街道社群勞動保障協理員、鄉鎮勞動保障專職工作人員每人每月200元崗位補貼。市勞動保障局協理員每人每月實發工資610元。

4、市民政局低保專管員工資按照我市最低工資標準540元執行,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410元。

5、市行管局保潔員工資按照我市最低工資標準540元執行,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410元;保安員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500元;

6、市統計局統計專管員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430元;

7、市行政服務中心保潔員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500元;保安員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560元。

業務主管部門按月提供工資名冊,經市勞動保障、財政部門審批,由市財政根據公益性崗位從業人數將崗位補貼及社會保險補貼撥付到用人單位,業務主管部門委託銀行以存摺形式按月支付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

(四)公益性崗位的管理模式

主要是採取業務主管部門集中管理和逐級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公益性崗位的'申報,首先由業務主管部門提出,經市勞動保障、財政部門稽核同意,業務主管部門自主進行公開招聘。本著“誰用人,誰管理”的原則,各業務主管部門分別建立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基礎臺賬和人事管理系統,實行動態管理。公益性崗位人員的變更,必須由業務主管部門報市勞動保障和市財政部門審批。

二、存在的問題

(一)各用人單位之間的公益性崗位待遇不均衡。由於政出多門,各行其是,同樣是公益性崗位,計生專幹、民政低保員、勞動保障協理員和公安警察員的工資收入不同,差別較大,造成部分工作人員相互攀比,情緒不穩定、工作積極性受挫。

(二)公益性崗位管理職責不清,管理辦法不健全。目前,公益性崗位由計生、民政、勞動保障等部門用人單位管理,公益性崗位人員直接分派到街道(鄉鎮)社群,人事、工資等管理與街道(鄉鎮)社群脫鉤,造成業務主管、縣區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人、崗、事”管理職責不清,缺乏有效的約束力。有些部門的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被長期抽用從事其他工作。

三、建議

(一)公益性崗位的開發與管理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建議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暫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以後逐步過渡到由縣區負責。

(二)建立公益性崗位的進出機制。把好“入口關”,從嚴控制公益性崗位的人員規模。今後,因特殊工作需要增加公益性崗位的,須經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稽核,報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現有公益性崗位人員變更時,應由業務主管部門報公益性崗位管理部門審批備案。對達到法定退休年齡辦理了退休手續以及完不成工作任務或違反勞動紀律等規定的人員,及時使其退出公益性崗位。

(三)規範勞動報酬管理,建立公益性崗位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建議對全市現有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從1月起,將公益性崗位的補貼標準統一提高至610元,各用人單位取消現行的各種福利、津貼。1月後,各用人單位不得擅自以各種形式發放各類補貼。公益性崗位工資建立正常增長機制,每年按淮北市最低工資標準的5%增長。

公益調研報告3

一、社團概況

復旦大學公益維權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是5月7日正式成立的學生公益類社團,由熱心公益、支援維權的復旦大學學生髮起組織,以維護大學生作為消費者群體的合法權益和提高大學生整體消費維權意識為目標,通過廣泛宣傳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的相關知識,普及消費維權方法,並輔以法律援助的形式,幫助大學生鑑別和抵制消費侵權行為。從普法和維權兩方面著手,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和積極維權的意識,共同創造一個和諧安全互利共贏的消費環境。

我們將積極營造學術和實踐氛圍,藉助法學院學生專業優勢,廣泛吸納對公益維權事業充滿熱情並志趣相投的同學,並對其提供內部培訓和交流,宣傳相關理論知識和消費維權實踐現狀,對不同主題和細分專業領域內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和探討。尤其是在現今在我國頻發產品質量危機的大背景下,為龐大的大學生消費者群體提供一個預防侵權和權益保護的平臺,對改善我國消費現狀具有積極的社會效果。

二、組織架構

1、核心成員架構

協會設會長一名,副會長兩名,下設祕書處、財務部、宣傳部、實踐部、學術部和外聯部。

2、基本職能

會長:統一管理協會常規事務,對外代表協會;兩名副會長協助會長工作,分管協會各部。一名副會長主要負責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和工作分配的上傳下達,另一名以協調實踐部為工作重心,參與並監督社團常規活動與大型主題活動的規劃與實施。

祕書處:負責管理會員檔案,會員與協會的互動溝通,及時反饋會員的意見和建議,發現和推薦優秀會員參與管理層。主要負責社團活動的各項答辯。

外聯部:負責協會對外聯絡,主要包括與學生會社委辦、校內各社團、外校同類社團及各大企、事業單位的聯絡,如消協、消保委、工商局等行政機關。

財務部:負責協會一切財務收支、現金管理和帳目記錄。嚴格遵守社委辦的相關規定。

宣傳部:負責協會宣傳工作,包括各類海報的製作、向校園媒體或各大報刊雜誌投稿,協會宣傳資料的編輯以及社團主頁的製作與更新。

學術部:負責制定消費習慣、消費侵權和維權行為調查問卷,並對問卷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和總結,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進行相關消費維權理論的研究工作。

實踐部:負責協會活動的提出與可行性研究,向會長提交活動草案,負責協會活動(內部交流或外部實踐)的組織安排;對會員組織進行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帶領會員參與公益維權的社會實踐活動。

3、社團內建

由於公益維權協會是新近成立的,還未開展相關活動,因此調研報告將側重於對社團發展方向和演進模式進行思索,以期強化制度建設並逐步鍛造協會品牌。

步驟一:思考未來社團在運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下是上學期末核心成員充分交流後開展的頭腦風暴。

宣傳部:如何實現有效的宣傳?以海報為例,在形式上如何建立社團品牌,使同學快速關注並記住我們這個社團;在內容上如何吸引他們參與我們的活動,即能夠滿足受眾需求。

外聯部:如何建立並運用是對於拓展影響力尤為關鍵的環節。我們需要考慮下有哪些現有和潛在,後者的探索應該建立在前者基礎上,即我們能為對方提供什麼,後者則在於需要對方提供什麼。

實踐部:怎樣的主題活動和形式,才能贏得潛在合作方的青睞同時又保證同學的參與度?

學術部:常規活動如何開展使得同學能夠在消法和維權知識等方面獲得很大受益?如何充分運用社團前期活動的成果,開展學術研究,形成學術報告?

財務部:已有的章程制度比較粗略,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產生問題,而這方面又是很敏感的,所以如何細化資金管理和報銷制度並在執行前進行必要公示是需要考慮的。

祕書部:如何有效管理和溝通會員?有關申請資金的答辯如何操作?活動檔案如何記錄和儲存?

步驟二:為新學期未雨綢繆,預先制訂工作計劃和活動規劃,突出公益維權協會的優勢專案,如:"315大型消費維權諮詢活動進社群",同時綜合考量各種客觀要素,通過對現實或預期情況進行判斷,保證社團工作的有效開展。其中應當思考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確認已掌握並可以運用的,考查專案實施過程中潛伏的不安因素或可預見的現實障礙、專案可行性分析等,希望在此過程中充分調動核心成員的主觀能動性,為社團壯大奠定各類的基礎,以期實現穩步發展。

現舉一例進行說明。以下內容是在上學期就已經初步擬定的新學期工作計劃,以指導本學期的大規模招新。

會長:負責總結本學期工作,作出新學期社團的整體規劃,探索可用、建立聯絡。

財務部:完善財政制度,在下學期招新前公示於社團b 。

宣傳部:宣傳平臺建設(建立bb社團賬號等)、電腦技術人才吸納、海報等媒介宣傳中的品牌元素(等)。

祕書部:申請資金和答辯流程、場地等校內的'申請、成員通訊錄。

外聯部:完善外聯宣傳資料,考慮已有和潛在。

學術部:蒐集熱點話題,整理出一些消費維權的小常識用於以後的傳單或書籤製作。

實踐部:各類企劃書的製作和下學期大型主題活動構想,有思路,即主題、時間、地點、內容等基本元素即可。

三、社團

1、資金

區別於其他以收取會費作為活動開展和專案支援的社團,公益維權協會一大特色在於不收取來自成員的任何費用。鑑於協會本身的獨特屬性,即強調人合性,主要以人為媒介進行互動,手段採用大眾化的教育宣傳、講座論壇、援助諮詢等形式,因此依靠學校對社團的資金扶持,是可以維持日常運作的成本費用的,如交通、影印、租用裝置等支出。

2、合作伙伴

我們與"中國公益維權聯盟"建立了友好關係,這是一個與我們社團有共同志趣和目標的民間組織,已經成功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活動並掌握了包括媒體、律師、志願者等在內的多元化,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通過與他們建立聯絡,深層次的互動瞭解,核心成員對社團的文化核心和價值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豐富了對內部團隊建設和協會品牌凝聚內涵的理解。

通過與聯盟的外部聯誼和內部交流,我們對各類問題進行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思索,如公益類活動如何能吸引同學們的眼球以及怎樣提升各界關注度,增強社團文化在人群中的影響力並能夠在各類優勢社團如興趣類、經管類協會中脫穎而出,沒有設想過的困難還有很多很多,大家意識到道阻且長,任重道遠。

由於各種形式的,如資金、人力等對於活動開展的廣度和深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啟動初期,我們計劃從低處著眼,立足於低成本專案實施,如舉辦講座和學術沙龍、調研實踐等。在剛剛過去的新學期大型招新中,聯盟就給我們提供了技術支援和海報模板。我們意識到優勢是社團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在這個學期中,我們也會將觸角延伸至社會的各個層面,積極與多個企事業組織、行政主體、社群律所等建立聯絡,在他們的支援下,共同開展多彩的活動。

四、社團活動

擬開展的協會活動

一、定期校內宣傳;以傳單、海報等形式宣傳消法相關知識,普及消費維權方法;與《復旦人週報》、優頻等各種校內媒體合作,開設專欄,以法規介紹、案例分析等形式進行宣傳;

二、專題講座;針對社會消費各個細分領域,收集和整理各種資料、邀請相關專家或業內人士進行深度講述,並對侵權與維權的相關話題進行深入討論;

三、不定期在校內和周邊社群、商業區開展普及消法和提高維權意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四、不定期去市、區消協、消保委、工商局、質監局等行政機關參觀、見習,瞭解消費維權舉報和處理流程以及相關取證、認證過程;

五、與法律援助中心等校內社團合作,代理消費者參與訴訟;

六、參加"益暖中華-谷歌杯中國大學生公益創意大賽"等各類競賽;

七、撰寫學術論文和報告,進行消費維權理論的研究工作;

八、與其他高校的公益性學生社團不定期互訪,交流經驗,增進友誼;

九、其他形式的活動(根據需要)。

五、結語

大學教育的意義就在於大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時時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並主動探求理性、優化的解決之道。現在中國的消費侵權和欺詐現象十分普遍,以致於間接影響國家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經濟方針。作為在校的大學生,我們深覺有義務針對理性消費維權模式這個課題進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這也是我作為發起人成立社團的初衷。

公益調研報告4

公益性崗位是由政府出資開發,以滿足社群及居民公共利益為目的的管理和服務崗位,是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援助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就業援助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也是用於安置就業困難人員,使一大批就業困難物件實現再就業,緩解了我市的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這支隊伍既是一個新鮮的群體,也是一個特殊的集體,如何管理好這個新鮮又特殊的群體性崗位人員,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為此文化街道辦事處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實施,抽調5名機關幹部,成立了調研領導小組,深入到街道的各科室站所和各社群就公益性崗位人員的管理情況進行了為期7天的調研。由於此次調研工作領導重視,準備充分,調研徵求意見涉及面較廣,問題貼近公益崗人員切身利益,收到了較好的實效,下面,就文化街加強公益性崗位人員管理的調研情況思考如下。

一、公益性崗位的基本情況

(一)公益性崗位的人員構成。目前,我街共接收公益性崗位人員共計56人,其中:調出10人,退休3人,現實際公益崗人員總數43人。主要崗位有勞動就業服務、勞動關係協理、勞動保障服務員、社群保潔、社群城管、司法糾紛調解員和社群殘聯主席等崗位。

(二)公益性崗位的安置物件。公益性崗位安置物件主要是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中的大齡(女性年滿40週歲,男性年滿50週歲)、“零就業家庭”成員、撫養未成年子女的單親家庭成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符合條件的人員、連續失業1年以上人員,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難以實現就業的人員、退伍軍人、家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等等。

(三)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待遇。目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待遇分兩塊,一是xx年6月前每人每月480元;二是xx年6月以後增至目前的每人每月650元。

二、街道對公益性崗位人員管理的經驗和做法

為了把公益性崗位人員合理、科學的運用到了街道社群的各個工作崗位當中,充分發揮了他們應有的作用。文化街積極探索實踐了“三化式”管理模式,強化了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管理,具體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做法。

一是強化組織,合理配備公益崗人員和設定崗位。文化街一班人重視從實際出發,對43名公益性崗位人員,進行了摸底調查瞭解。對他們的思想狀況、在原單位的工作表現、本人現有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員情況和經濟收入支出情況等等進行了排查,細緻的掌握;科學合理安排工作崗位。在掌握瞭解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從儘可能的去發揮利用他們的特點、長處,發揮其長,避其之短的角度出發,按照崗位分工、年齡大小、原來所從事的行業、責任心強弱以及個人愛好等等方面的因素,把他們安排到各個社群的崗位當中,分擔社群勞動就業再就業工作、綜治司法工作、環境衛生工作、計劃生育工作以及困難群眾的幫扶等項工作,統屬於街道下設的社群居委會和特殊群體,由街道和社群具體管理、分配任務、責任明確、檢查考核,最大限度的排程了公益性崗位人員工作的積極性,為社群的和諧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是加強教育,多方面提高公益崗人員的綜合素質。公益性崗位人員大部分是一些文化偏低、家庭困難的同志,他們的思想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對企業重組改制和新的形勢認識不清、瞭解不透、掌握不準,為此我們從加強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公益性崗位人員的思想意識入手,採取了強化教育與正常教育相結合、會上教育與會下教育相結合、集中結合與分散教育相結合的辦法,在加強教育的基礎上,我們還把公益性崗位人員納入社群成員當中,與社群的工作人員一樣進行管理、進行安排工作,一起開會、一起學習、一起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做到了一視同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自己就是社群的一員,瞭解掌握我們松原市目前在企業重組、生產經營方面所面臨的困難,我們做到了以情感人、以德管人、以理服人。通過靈活就業,結合實際的教育,公益崗人員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崗位來之不易,體驗到了組織的照顧、領導的關心,認識提高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作用也真正發揮出來了。

三是完善制度,強化機制,對公益崗人員實行制度化管理。按照松原市和寧江區公益性崗位人員的管理實施方案的要求,我們結合街道社群工作實際,針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實際思想現狀,我們先後制定完善了《公益性崗位人員管理實施方案》、《公益性崗位人員管理實施辦法》、《公益性崗位人員管理工作制度》和《公益性崗位人員管理末位淘汰制度》等規章制度。街道與每一位公益性崗位人員簽訂了崗位用工協議書,在協議書中明確了工作任務,明確了責、權、利,使每一位公益性崗位的同志工作有目標,思想有壓力,管理上有辦法。各項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加強了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管理,有效促進和調動了工作的積極性,有力的促進了街道的各項管理有序開展,順利實施。

四是嚴格考勤,著重落實,對公益崗人員實行規範化管理。文化街黨工委一班人對公益崗人員始終堅持嚴格考核、著重落實。街道抽出專人,由勞動保障事務所和社群牽頭組織專門機構定期的對各個崗位進行檢查、考核評比,對檢查出來的情況,在例會時進行通報,並報區就業局備案,對錶現突出的,納入半年和年終評先選優之中,對錶現不好的,按照管理辦法提出批評,並且提出整改方案和下步工作要求,從而極大的調動了公益性崗位人員的積極性和嚴肅性,增強了他們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五是發揮作用,和諧發展,對公益崗人員實行經常化管理。街道根據公益性崗位人員的特點,採取不同方法做好深入細緻的經常化管理工作。首先我們把公益性崗位人員納入與社群委員一樣對待,政治上一視同仁,工作中、生活中處處關心他們,活動一同參與。每次召開的工作會、談心會,工作上有部署、有檢查、有總結。其次是傾聽他們的對街道和社群的意見和建議以及思想上一些想法和生活中的困難,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在工作中、生活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在工作中把他們當做同事,生活中當成朋友,使他們有一個輕鬆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們在社群工作時能夠大膽管理,嚴格要求,經常開展不安全隱患的檢查和排查,經常性的調解居民群眾的鄰里糾紛、民事糾紛、家庭矛盾糾紛,幫助老弱病殘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事情,使社群的一些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矛盾得到及時化解。能夠以較好的心態、飽滿的精力在社群的各個崗位上發揮最大的作用,使他們成為我們管理隊伍中一支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

由於街道對公益崗人員教育管理到位、制度落實到位、就業服務到位,幾年來社群治安明顯好轉、轄區環境衛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未發生集體上訪事件,為轄區打造了一個安全健康、和諧、穩定的生活環境,深受廣大居民群眾的`好評,居民稱讚他們是社群的治安巡邏員、糾紛調解員、資訊反饋員、工作聯絡員、勞動就業服務員和生活的貼心員。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人員調出情況嚴重。我街自xx年到現在共調出10人,主要原因是文化街對公益崗人員的管理,從工作制度、工作紀律、工作任務等方面要求與街道和社群同步,公益崗人員擔負的工作任務量比較重、責任很大,公益崗人員自身壓力很大,從而造成了人員調出現象;

二是從業隊伍不夠優化。一方面是人員素質偏低。由於就業困難群眾的自身年齡偏高、並且缺乏工作技能,導致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工作形象較差;另一方面工作積極性不太高。第三就是隊伍不夠穩定。有些從業人員上崗後,全家的低保都取消,家庭收入比上崗前沒有增加,認為還不如在家吃低保;有些素質較高、有專業特長的從業人員,因為工資待遇太低,工作不安心,有跳槽現象發生。

三是崗位設定不夠合理。公益性崗位人員的設定應該根據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來設定公益性崗位,特別是在公益性崗位人員在招聘前,應該徵求用人單位的意見;

四、幾點建議

1、公益性崗位的開發與管理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建議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目前的市人力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以後逐步過渡到由縣區負責。

2、建立公益性崗位的進出機制。市區兩級政府應該建立公益性崗位的進出機制,一方面,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分配按照人員居住地來分配的原則而且還要尊重用人單位所需崗位來安排人員;另一方面人事部門和財政部門要嚴控制公益性崗位的人員調出。

3、規範勞動報酬管理,建立公益性崗位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建議對全市現有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從xx年1月起,將公益性崗位的補貼標準每年按松原市最低工資標準的5%增長。

公益性崗位的開發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惠民工程,雖然目前公益性崗位還有很多急待規範的問題,但我們相信只要區委、區政府繼續予以高度重視,各職能部門、各街鎮能夠相互支援配合,我區公益性崗位的開發與管理必將更加規範有序。

公益調研報告5

加大農村農業投入,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今年,中央的一號檔案第六次鎖定“三農”問題,明確提出要把對“三農”的投入作為今年擴大內需、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重點,要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但到目前為止,我國廣大農村的公益性事業仍然十分薄弱,制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在國家投資有限、地方財政緊缺、攤派集資廢止、“一事一議”籌資難度大的情況下,農村公益性事業建設如何開展?帶著這個問題,我局組成調查組,深入到舊縣鎮村,從資金籌集、使用及管理方面對當前農村公益性事業發展問題開展了調研。

一、當前農村公益性事業資金使用的現狀

農村的公益性事業一般是指涉及村民的公有公用和公共利益的事業,它主要包括公共設施建設、社會優撫、救災救濟和扶貧、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環境保護、文化娛樂活動等方面。稅費改革前,農村公益性事業主要採取向農民收取“三提五統”來保證運轉。“三提五統”加上“兩工”的使用及地方財政對農村教育衛生的投入,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基本上能夠滿足需要。

稅費改革後,上述各項資金及用工專案均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事一議”的籌資籌勞制度。“一事一議”制度雖然在杜絕涉農亂收費上成效顯著,但在開展正常的農村公益性事業建設上,暴露出可操作性低的突出問題。以舊縣鎮村為例,該村近三年公益性事業建設資金約為85.43萬元,其中採用“一事一議”方式籌資3次,籌集金額僅為3.9萬元,只佔資金總額的4.6%。由此可見,當前以農民為主體的籌資籌勞制度不能解決農村公益建設“貧血”的現狀,而來自各級政府部門的資金才是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得以維持和發展的主要途徑。

二、農村公益性事業資金使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投入機制缺乏,投入主體過於單一。目前來看,村級從各級政府部門獲取的資金投入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上級部門政策性投入和村級的專案爭取。上級部門的政策性投入主要以公路、渠道硬化、安全飲水等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各種專項工作經費的形式進行下拔。而專案爭取則是指村級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到相關部門爭取到的資金。從村近三年的資金使用情況看,該村來自上級部門的政策性資金投入為58.78萬元,佔到資金總額的68.8%,向有關部門爭取的資金為21.75萬元,佔資金總額的25.46%,上述兩項資金合計佔到資金總額的94.26%,這說明對村來說,各級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入是該村公益性事業建設資金的絕對來源。農村公益性事業過度依賴國家投入,而集體、企業、個人等各種社會力量(僅宜昌晟泰公司捐贈1萬元,村民自籌3.9萬元)沒有及時跟上,特別是承擔資金融通功能的金融機構的缺席,共同造成了目前農村資金投入渠道單一的局面。

(二)投入額度偏低,不能滿足農村公益性事業發展的需要。受現有財政體制的影響,縣鄉級財政僅夠維持自身運轉,反哺農村的能力較弱,拿不出更多資金支援農村公益性事業的發展。從我縣財政投入看,年、年我縣本級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分別比上年增加了521萬元、485萬元,但財政支農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年為5%,年為5.8%,財政支農資金中直接用於農業、農民的資金只有30%。

(三)覆蓋面偏小,不能全面發展農村公益性事業。稅費改革前,農村公益事業投入制度基本涵蓋了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救濟、公共衛生、文化娛樂、農村義務教育等在內的農村公益事業。而稅費改革後,由於受到農民收入低、部分農民素質不高、缺乏長遠眼光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國家在資金投入方向上的引導,目前農村公益性事業的發展都集中在修路、溝渠、安全飲水等民生專案上,投入的資金為48.8萬元,佔到資金總額的80.6%,而對於農村公共衛生、文化廣播等有利於長遠發展的專案,則無能力去發展,導致農村衛生、農村文化事業基本停滯不前,農村公益事業質量呈逐年下降之勢。如村近三年“一事一議”所議都是道路、渠道和安全飲水等專案,而農村衛生、文化建設專案為零。

(四)資金難配套,村級籌資和償債壓力大。近幾年的農村公益性建設專案,均要求縣鄉村給予一定的資金配套。儘管要求配套的資金只佔整個專案的小部分,但對於那些一無資源、二無積累的村級組織來說,仍然難以承受。以渠道硬化為例,村近三年共硬化渠道3700米,根據政策規定,上級對渠道硬化的補助標準為15元/米,而實際建設成本為30元/米(山區村由於受地形、運距等因素的影響,建設成本要高於這個標準,村建設成本即為35元/米),上級補助資金為5.55萬元,村級資金缺口卻達到7.4萬元,比補助資金高出一倍有餘。資金配套的任務沉重,使得村級望“專案”興嘆,並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村級組織改變農村面貌的積極性。

(五)“一事一議”可操作性低,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現象。根據稅費改革的要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道路修建、土地治理專案和村民認為需要興辦的集體生產生活等公益性事業專案所需資金,應當採取“一事一議”的籌集辦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居住分散、人員外出務工頻繁、辦公經費緊張的現狀導致了“一事一議”成本高且成功率難以保證,同時,“一事一議”在開展中也存在“二難”問題:一是村民意願難集中,普遍存在“眾口難調”的現象。二是議定事項難落實。對於議定事項的執行,主要依靠農村群眾的自律和輿論壓力,對於拒絕執行的村民,則缺少相應的制約措施。“一事一議”的難於操作直接導致村級組織自我發展的資金匱乏,對一些亟需建設但又沒有納入到上級專案籠子的公益性事業,不能及時給予解決。如各村建於六七十年代的中小堰塘,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情況,但由於無法納入到小水庫整修的範圍,長期“帶病執行”而得不到有效維護,既不能很好的發揮水利設施的作用,同時又產生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六)後期管理維護任務重,恢復性建設資金缺口大。目前國家對農村公益事業的投入主要以新建為主,後期管理和維護工作沒有納入到專案範圍,而是由村採取“一事一議”方式進行解決。在實際操作中,由於“一事一議”所籌資金十分有限,只能用於開展諸如清掃、加固等日常性管理工作,對於如路基、渠道水毀、山體坍塌以及跨村的大型維護工程,個別村根本沒有能力去解決。特別是部分山區村,每年雨季山洪造成的基礎設施水毀現象十分普遍,村級管理和維護的責任大,恢復建設的資金壓力沉重,僅年,村水毀道路、溝渠等公益設施所需恢復資金就達到3.6萬元,由於資金缺乏,直到目前,仍有部分設施沒有完全恢復。

三、對加強農村公益性事業建設資金使用和管理的建議

加快農村公益性事業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農村公益性事業停滯不前,必然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整體程序。為此,只有儘快建立合理、穩定和有效的資金投入、使用機制,才能破解當前農村公益事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推動農村公益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一)構建城鄉統一的公共財政體系,使公共財政成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投入主體。長期以來,我們形成了“城市公益事業政府辦,農村公益事業農民辦”的不合理局面,公共財政對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沒有擔負起應有的責任。要實現城鄉一體化,縮小城鄉差距,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財政體系。一是要在公共財政的`框架下,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農民積極參與、社會資本廣泛注入的農村公益性事業籌資機制。二是要圍繞建立農村公共財政體系這一目標,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探索和完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資金預算制度,不斷加大對農村公益性事業的投入比重,規範轉移支付資金管理制度,努力使公共財政成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主要投入主體。

(二)改革農村公益事業投資體制,積極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共品供給。一是要進一步加大資金爭取力度,積極向上爭取更多的惠農資金。二是改革農村公益事業投資機制,協調工商、稅務等部門,及時制定和出臺能夠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向農村流動。三是積極在農村公益性事業的建設和管理使用中引入市場化和民營化,鼓勵村級對現有公益設施和資源採取租賃、拍賣等方式進行處置,支援個人及社會組織投資農村公益性事業,以緩解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和公益事業發展不足的矛盾。

(三)創新公益性事業建設資金籌措機制,開闢建設資金來源的新途徑。當前,在政府資金投入方面,突出的存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與良好的財力預期之間的矛盾。這要求我們應當積極創新籌資機制,不斷拓寬資金渠道。一是要善於運用金融等工具,通過開發、使用如地方債券、財政擔保等形式的金融產品來緩解國家財力供給與建設資金需求在時間上的矛盾,借未來資金解燃眉之急,突破農村公益性事業建設中的資金瓶頸。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扶持發展對農民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做強做大,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三是在“取消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的基礎上,適時出臺新的政策,對農村近年因配套資金而新增的債務給予化解。

(四)改革支農資金的管理方式,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一是整合專案資金。指定由農業綜合開發辦牽頭制定農村公益性事業發展規劃,並把原先分散在各部門的除扶貧資金以外的支農專案資金集中起來捆綁使用,按輕重緩急,每年解決一批鄉村的重點公益事業專案,以發揮更大的資金效益。二是擴大資金使用範圍,由原來主要支援農業生產轉向支援農業生產與增加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並重,促進農村文化衛生事業全面發展。三是將各類農業補貼資金集中使用,實現有限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目前每畝農田可以獲得農業補貼近150元,這部分資金對單個農戶來說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如果將各類農業補貼資金集中起來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基金的形式來投入使用,將可以發揮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公益調研報告6

__縣地處長江中上游鄂西北山區,__過渡地帶,屬長江中上游沮漳河和黃柏河流域,長江一級支流,漳河水庫上游地帶邊,北巖容分佈區,森林覆蓋率高達74.38%。生態公益林的實施,結束了我縣長期無償使用森林生態效益的歷史,開始進入有償使用森林生態效益的新階段,調動了廣大公益林所有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保障林農的切身利益,鞏固林業生態建設成果,促進生態公益林的保護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根本上解決了林業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問題。

一、基本情況

㈠生態公益區劃面積情況

__縣生態公益林從20__年森林分類區劃, 經歷不但完善界定有關技術、規範、區劃調整等, 通過近幾年發展,結合我縣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和綜合考慮遠安縣社會經濟情況及林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林業生產經營狀況,報省林業部門批准確認後的生態公益林面積__萬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__萬畝,保護等級為三級;省級公益林21.55萬畝。

在國家級公益林中,有林地__萬畝、疏林地4.3049萬畝、灌木林地6.5985萬畝,涉及到全縣5個鄉鎮、59個村和國有萬山廠、縣林科所、任家崗林場3個國有單位,按保護等級全部劃為三級。

在省級公益林中,有林地17.516萬畝、疏林地__萬畝、灌木林地__萬畝, 涉及到全縣5個鄉鎮、40個村。

㈡生態公益林補償情況

⑴我縣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從__開始,到__年全面實施補償,已實施補償4年,涉及到8000餘戶農民利益。國家級生態公益林從__年開始實施,補償範圍為天保工程區新增造林且未享受天保管護經費國家級公益林面積,共計10.52萬畝。

__年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面積1萬畝,補償資金5萬元。實施範圍為任家崗林場.__年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面積6萬畝,補償資金29萬元,全部為省級生態公益林,實施範圍為任家崗林場2.5萬畝、太平頂自然保護小區0.3萬畝、金家灣保護小區分別0.2萬畝、大堰林場3萬畝。

__年生態公益林補償面積32.07萬畝,其中省級生態公益林補償面積21.55萬畝、補償資金104萬元;國家級生態公益林補償面積10.52萬畝、補償資金53萬元。

__年下達生態公益林補償面積32.07萬畝,其中省級公益林補償面積21.55萬畝,補償資金158萬元;國家級生態公益林補償10.52萬畝、補償資金100萬元。

㈢生態公益林管理情況

1.在生態公益林區已建立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亂砍濫伐、亂捕濫獵和侵佔林地的防範機制,有效預防、發現、撲救管護區域內火災,並及時報告;監測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發現後及時上報和治理,保證管護區域內的生態公益林、林地不受破壞,無亂捕濫獵現象。

2.生態公益林執行林政管理,禁止公益林地開墾、採石、採沙、取土,嚴格控制勘查、開採礦藏和工程建設佔用徵用公益林地。除國家有關部門批准的重大建設專案外,不得佔用徵用生態公益林地。

3.實施公益林年度檢查,檢查內容包括生態公益林保護和管理工作開展情況、森林經營方案執行情況、動態變化、管護效果等情況。核查內容包括監督檢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和政策的執行與落實情況,核實認定生態公益林的動態調整情況,調查評估生態公益林的管護效果。

4.規範生態公益林資金管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於公益林的營造、撫育、保護和管理。生態公益林所有者或經營者為個人的,中央財政補償基金支付給個人,由個人按照合同規定承擔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補植、撫育等管護責任。生態公益林所有者或經營者為林場、苗圃、自然保護區等國有林業單位或村集體、集體林場的,中央財政補償基金的管護開支範圍是對重點公益林管護人員管護費、建立森林資源檔案、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補植、撫育以及其他相關支出。

二、存在的問題

㈠公益林補償範圍省級部門確認面積覆蓋度不夠。到__年,我縣21.55萬畝省級公益林全部實施補償;而國家確認的30.66萬畝國家級公益林部分實施補償,國家級公益林僅補償10.52萬畝面積,只是新增造林且未享受天保管護經費,補償實施前後不一,人為造成一些矛盾和糾紛的隱患,影響著公益林管護政策的執行效果,也給資金使用和管理造成極大的困難。

㈡補償資金標準不一。一是國有林與集體林不一樣,國家級與省級公益林不一樣,直補資金分國家級4.75元/畝,省級4.5/畝,__年調整為國家級和省級集體林按9.75元/畝,國有林補償4.75元/畝,而我縣由於歷史原因有一部集體林劃為國有林,沒有調整權屬,對農戶補償很不利,國有補償標準比集體林補償要少一半,勢必引起新的矛盾。近年來,木材價格近年來各類木材價格上漲迅速,進一步拉大了經營商品林和生態林之間的收入差距,經營生態問題的矛盾依然突出。

㈢生態公益林界定到戶過程中矛盾糾紛十分突出。國家級生態公益林和省級生態公益林分解到戶中,因區位不同,村與村、戶與戶之間,補償區別較大,部分人不能正確對待。有些林權證面積與區劃界定的面積差別大,界定到戶中產生矛盾糾紛,關鍵是調解十分困難,因為很多因素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如林權證面積與實地面積差異,山林歷史遺留問題,農戶林權證遺失、農戶外出務工、林權糾紛,分解到戶很難平衡面積,因涉及到資金補償,矛盾激發尖銳和調解難度增大,引起了群眾上訪事件。這些問題制約著公益林的實施,迫切需要妥善加以解決。目前,歷經兩年多,反覆落實,仍然還有個別村,山林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只能暫緩,解決矛盾後,實施補償。

三、解決問題建議與探討

1.大力

宣傳生態公益林保護與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宣傳生態公益林的公益性、公益林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公益事業,提高對生態公益林的認識,引起全社會對生態公益林保護和建設的高度重視,解決生態公益林的投入和補償問題,使生態公益林建設能得到社會各方的支援,逐步形成全社會辦生態林業的局面。

2.制定完善生態公益林政策、管理規範,將生態公益林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目標責任制,形成鄉鎮政府、村、林業部門多級部門合力,將這一利國惠民的好事辦好辦實。在實施過程中便於操作,為解決矛盾問題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據。

3.在生態公益林補償面積上,全面納入補償,區劃範圍上,逐步擴大納入,在補償標準上,平衡補償資金標準,省級生態公益林和國家級生態公益補償標準同價補償,國有林與集體林同價。消除矛盾隱患和不穩定因素。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各方籌資為輔的多渠道、多層次的林業生態建設投資體系,理順生態公益林補助政策和保護補償機制,明確公益林補償的資金來源、補償渠道、補償方式和保障體系,建立我縣生態公益林管理和保護的.長效機制。

4.生態公益林的管理體制,成立管理機構、由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努力實現全社會辦生態林業的局面。形成以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經濟手段,實行事業化管理的生態公益林業管理體制。

5.落實工作經費。生態公益林補償,界定到戶、管護監督、檢查驗收等都需大量人力、資金,特別是在目前我縣林業部門還是靠自收自支解決人員經費的局面,在沒有專項經費的情況下,給這一工作順利開展帶來了很大困難。建議安排此項工作的專項經費,保證生態公益林補償工作順利實施。

6.開展生態公益林經營利用機制,注重科學經營利用,在保護的前提下,堅持“非木質利用為主,木質利用為輔”的原則,科學合理利用生態公益林資源。通過典型示範、政策扶持等措施,探討林下種植養殖、景觀資源開發等,努力做好非木質利用。通過科學利用,進一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自補能力,從根本上緩解生態公益林保護與群眾生產生活的矛盾,為生態公益林區群眾尋找一條致富門路,使群眾管好自己的林子。

公益調研報告7

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農業部門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xx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如何?帶著這個問題,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專家組成調研組對此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本情況

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

和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的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市各級農業部門都建立了農技、農機、動防等農業服務機構,形成了從市到區(市)縣,從區(市)縣到鄉鎮,從鄉鎮到村的農業服務體系。這一階段,是農業服務體系在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大格局下發展較好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的90年代末到底,全市農業服務體系在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主要表現在: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混,在服務中因財政經費保障不足或片面追求利潤,時有坑農、害農的現象發生;體制機制的弊端凸顯,有的地方甚至出現“線斷、網破、人散”的窘狀。這一階段,是我市農業服務體系處在國家經濟體制轉型大格局下最困難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底至今,市委、市政府為開拓現代農業新局面,結合xx實際,在構建大委局管理大農業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的同時,針對全市農業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索和創新。市級通過小站撤併、整合資源,組建了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市動物防疫監督總站、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市農業質量監測中心和市農村經濟資訊中心等機構,初步構建起了市級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龍頭;縣級通過資源整合,合理設定了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農業行政綜合執法、農村經濟資訊、農業機械化服務等機構,初步形成了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紐帶;在鄉鎮,撤銷了鄉鎮的農業服務機構,按農業區域、產業發展狀況組建了公益性農業服務片區站,全市240個鄉鎮和涉農街辦,截至3月止,已組建片區站208個,到崗人員915人,初步築起了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村級突出重點,建立了畜禽防疫員制度,全市共設定村級防疫員2256人,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點建設有了良好開端。通過改革和創新,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有了良好的發展,基本做到了公益性服務“有人做事、有錢辦事、有機構管事”。xx的改革和創新也因此得到了國家農業部的高度評價與充分肯定,並於1月在xx召開現場會,推廣xx的做法和經驗。11月21日,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四川省委副書記、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長張中偉同志率領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農業部等國家部委有關領導,到xx專題調研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也對我市的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改革和創新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提出了“望一抓到底、抓出更大更好成效”的殷切希望。

二、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感到,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還很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亟需認真解決。

(一)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需進一步明確

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提供服務,更需要政府對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公共性的服務。在調研中我們感到,有的區(市)縣對建設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認識不到位,缺乏系統工作目標。因而,抓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時,力度不夠,工作不落實,有的地方甚至還出現了農業服務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的嚴重情況。

(二)公益性農業服務的機構設定需進一步完善

以來,我市對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和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進行了改革和創新,有的區(市)縣農業部門進行了改革,並組建了新機構,但公益性農業服務的機構卻沒有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形成了“局中局、局中辦、局裡有中心、辦裡有中心”,難以發揮作用;多數區(市)縣設立了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有效地開展了服務,但有的區(市)縣卻是應付了事。在設立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上虛晃一槍,形成了“有站無人、有人無站”;有的區(市)縣對鄉鎮與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的管理關係沒有理順,職責不清,管理不到位,既影響了作為鄉鎮政府組織農業經濟發展的職能發揮,也使片區站的工作難以有效開展;有的區(市)縣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設定得不夠合理,服務範圍過大,不利於方便群眾,有效服務;有的區(市)縣農業、畜牧、農機片區站設定較分散,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有進一步整合和綜合利用的空間。

(三)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需進一步強化

在調研中我們感到,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近年來我市農村各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較差的。一是辦公條件差。市和縣級的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缺辦公用房、缺裝置,設施簡陋不配套、整體辦公條件差等問題。有的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由於一個單位沒有集中的辦公用房,被迫分成七、八個地點辦公,據農業部門統計,全市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租用或借用辦公場地辦公的佔95%以上;縣級和片區站缺乏專用儀器裝置和必要的配套設施的佔80%以上;縣級和片區站無機動交通工具的佔73%以上;近遠郊三分之二的區(市)縣片區站沒有集中統一的辦公場所。二是人員專業狀況堪憂。組建農業片區站時,全市錄用的片區站人員中,

非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所佔比例高達44.0%,個別區(市)縣農業非專業人員比例甚至高達81.8%,農業服務的效能可想而知。全市縣級約有50%的專業技術人員年培訓時間累積不足15天,知識更新緩慢。三是工作經費缺乏。據農業部門統計,全市有不少區(市)縣片區站工作經費低於人平年工作經費3500元的市定標準,最低的人平年工作經費僅有960元;有不少區(市)縣和片區站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範,進行農業綜合執法、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均無專項工作經費。有不少區(市)縣在推動農業服務體系改革創新時,對存在的諸如人員分流、社會保障等問題,解決不及時,因而也影響了改革的效果。

三、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針對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我市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建立高標準的與之相適應的農業服務體系作為保障。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條件具備、時機成熟,應當在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強化基礎、完善體系、提供服務、增強效能上下功夫。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進一步深化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開拓現代農業新局面、強化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保障,是健全農業支援保護體系、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是農業部門“管”農業的重要手段。我們應當把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放到重要議事日程上。牢固樹立抓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就是抓農業基礎地位的夯實,就是抓“三農”工作,就是抓現代農業發展,就是抓新農村建設的觀念,切實加強對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領導,切實推進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

(二)要進一步明確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原則和重點1、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建立以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為主幹,經營性農業服務體系為補充,公益性農業服務與經營性農業服務相對分離協同發展,形成“橫到邊、縱到底、滿覆蓋”的農業服務體系,是我市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目標。目前,根據我市的實際,應突出抓好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主幹”建設,用1—2年的時間形成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這一“主幹”,然後再用幾年時間促進經營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建設,從而真正構建起適應我市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服務體系。2、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應堅持“六個”原則。一是堅持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服務相對分離的原則。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目前,要突出抓好公益性農業服務職能的界定和完善。二是堅持硬體和軟體建設並重的原則。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目前,要突出抓好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硬體設施的'建設。三是堅持資源整合、合理利用的原則。科學設定機構,合理利用資源。目前,要突出抓好市和區(市)縣及片區站現有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資源的整合與合理利用。四是堅持標準化建設、規範化管理的原則。實行“四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管理),著力提升公益性農業服務新形象。目前,要突出抓好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規劃與佈局,在全市按照“四統一”要求進行建設和管理。五是堅持政府主導,市、縣共建的原則。農業部門牽頭負責,市、縣聯動推進。目前,要突出抓好方案審定和組織協調工作。六是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把有利於農業生產,方便農民群眾放在首要位置,不搞一刀切。目前,要突出抓好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試點,在點上取得經驗再在面上推開推進。3、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由於五城區、高新區已納入城市規劃,建議不考慮。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應放在農業生產區域,即除五城區、高新區以外的14個區(市)縣。在14個區(市)縣中,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點應放到鄉鎮。這樣,有利於夯實基層基礎。

(三)要進一步明確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機構設定與工作職責1、關於機構設定。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主幹”,應形成以市級服務機構為龍頭,縣級服務機構為紐帶,鄉鎮級服務機構為基礎,村級服務機構為基點,市、縣、鄉、村貫通的全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如下圖)。全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機構設定圖市級服務機構→縣級服務機構→鄉鎮級服務機構→村級服務點(站)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的名稱,全市應相對統一。我們認為,大邑縣在抓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時,其機構設定的名稱值得借鑑。他們的做法是:縣設定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鄉鎮則整合片區站,設定農業綜合服務分中心,村設定農業綜合服務點(站)。(1)市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應整合市級現有的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及其資源,組建農業技術推廣(包括農業技術推廣、畜牧技術推廣和農機技術推廣)、農業綜合執法、農業安全保障(包括動物植物保護、動物防疫植物檢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和農機安全監理)、農村經濟管理和農業資訊(包括農村經營管理、農業生產資訊、農村土地管理和農業災害預警)四個子體系,構建起具有xx特色的市級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龍頭平臺。(2)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根據14個區(市)縣大多已整合了農業行政管理資源,組建了農村發展局的實際。因此,應整合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和資源,構建起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的紐帶平臺。(3)鄉鎮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應以鄉鎮為單位整合農業片區站,設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作為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這個問題上,也不搞一刀切,在一些不以農業為主的鄉鎮和涉農街道,應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完善農業片區站,發揮其作用。設定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還應把現實和長遠結合起來考慮,在進行資源整合和機構設定時,既可將農技、畜牧、農機等服務機構整合起來,組建“三站合一”的服務機構,也可探索在“三站合一”的基礎上,將林業、水利服務機構納入其中,組建“五站合一”的服務機構。但不管是“三站合一”,還是“五站合一”,應主要是把需要和可能結合起來,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4)村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公益性農業服務進村入戶,是農民群眾和農業經營組織特別企盼的事情。應以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為依託,在農業生產為主的村組建村級公益性農業服務基點(站)。2、關於工作職責。市和區(市)縣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工作職責,應是:負責其行政區域內的農業重大技術和新品種、新機具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開展農業綜合執法;農作物病蟲害、動物疫病和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處置;農業生態環境、耕地質量、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監測;農機安全和農村土地流轉監管;農業公共資訊服務和農民培訓教育;對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進行指導。

(四)要進一步加強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應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建議按照“三化”(規範化、標準化、現代化)、“五有”(有辦公場所、有設施裝置、有專業隊伍、有工作經費、有規章制度)的要求夯實基礎設施(見:附件3、附件4)。關於市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應通過現有資源的整合、資產置換和市財政投入等辦法,統一規劃建設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市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的辦公用房,完善其設施裝置,使之真正成為全市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龍頭。關於區(市)縣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應整合現有的農業、畜牧、農機等服務資源,採取市、縣財政支援,市財政承擔大頭的辦法,統一規劃建設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辦公用房,配備必要的設施裝置,使之真正成為承上啟下的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紐帶。關於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按照“五統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標識、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原則,採取市和縣兩級財政投入,市財政佔大頭的辦法,建設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的辦公用房,配備基本的設施裝置,使之真正成為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基礎。關於村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村級公益性農業服務直接面對千家萬戶。在建設上,不宜大興土木,應利用村的“活動中心”,調劑出一塊作為服務基點的辦公用房,再配備必要的設施,使之能真正開展有效服務。

(五)要進一步完善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長效機制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要真正發揮作用,建立長效執行機制是關鍵。因此,應按照中央1號檔案精神和國務院、省、市有關檔案的規定,切實做到“編制、人員、經費、待遇、制度”五落實,確保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長效運轉。1、編制落實。為確保有效地履行公益性職能,建議組織人事部門按照“有人做事、有效服務”的要求,核定市、縣、鄉鎮農業服務機構的事業人員編制,並將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作為縣級農業部門的派出機構,其編制由縣級農業部門統一管理。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的人員編制應不低於8個。2、人員落實。農業的特性決定了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人員必須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我市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的人員普遍存在“一多一少一缺乏”的問題,即:市和縣級服務機構的人員偏多,鄉鎮服務機構或片區站的人員偏少,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為逐步解決好這一問題,建議在設定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時,其人員來源應統籌考慮,可從原來的農業片區站中選定有較豐富農業生產實踐的人員,也可從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中選派有專業技能的人員,還可參照“一村一名大學生”的辦法,從大學畢業生中選聘有專業知識的人員。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知識結構應達到“兩個80%”,即取得中專及同等以上學歷人員的比例應占總人數的80%以上,專業技術人員或取得農業初級以上職稱人員的比例應占總人數的80%以上。村農業服務基點(站)人員須掌握農業服務的基本技能。其人員來源應由鄉鎮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招聘。3、經費落實。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的經費應列入財政預算安排。市和區(市)縣年人均工作經費應不低於10000元;鄉鎮年人均工作經費應不低於7000元;村聘用人員的補助全年應不少於5000元/人。在保障必要的工作經費的同時,各級財政還應落實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動植物疫病監測、預防、控制、撲滅以及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檢測,工作人員知識更新及技能培訓,設施裝置維護和使用等公益性農業服務所需的必要經費。這樣,農業服務工作才能有效開展。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的設施建設,在體系建設中帶有基礎性和關鍵性。市、縣兩級財政應納入預算,統籌安排。遠郊區(市)縣財政比較困難,市財政應適當傾斜。對遠郊區(市)縣按統一要求搞的公益性農業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補助建議應不低於總投資的80%(見:附件5)。4、待遇落實。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確保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人員的工資、津貼、社保等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安排兌現。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人員技術職務評聘制度,落實在基層工作連續8年,上調一級工資和在基層工作3年以上,評職稱可不參加外語考試,職稱聘任推薦上,可優先考慮等政策。進一步制定事業單位聘任法人代表或管理人員,原則上從在基層工作兩年以上人員中選拔和鼓勵市、縣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到基層鍛鍊,在職稱評定、晉升等方面優先考慮等政策。針對基層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實行了編制、人員、經費、工作由縣級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統一管理,而基層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又要在當地開展為農服務的實際,加之現在鄉鎮政府依法管理行政區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職能仍沒有改變,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還不能脫離鄉鎮政府的組織與協調,因此,建議應處理好“條塊關係”,著力建立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與鄉鎮政府之間的協調工作機制。5、制度落實。建立健全制度是保障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長效運轉的關鍵。建議完善學習制度。通過學習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有關方面的檔案精神,學習農業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增強責任感,提高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建立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專業培訓制度,年累計受訓時間應不少於15天。健全工作制度,針對公益性農業服務機構的特點,在嚴格考核、建立激勵機制、打破“大鍋飯”、獎勤罰懶等方面進行行為管理,著力探索公益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評價機制和考核機制。

(六)要進一步推動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的配套建設在抓好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還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著力推動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的發展,使之與公益性農業服務體系相得益彰。為此,建議應著手製定和實施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發展,包括農技、動防、繁育、農產品安全、金融、擔保、保險、產權交易、防災減災等在內的整體規劃;著手製定和出臺鼓勵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發展的政策措施,使其健康發展。

公益調研報告8

廣西公益性崗位開發至今,極大地發揮了促就業、保穩定的作用,但也存在開發缺乏規劃、管理不太規範等問題。為準確掌握廣西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的情況,我們深入單位瞭解情況,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總結分析了廣西公益性崗位開發與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問題原因。

一、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現狀

(一)公益性崗位開發情況

廣西開發的公益性崗位主要有:社會公共管理類,包括社會保障協管、交通協管、社群治安聯防協管、環境管理、物業管理員等公益性崗位;社群公益類,包括街道(鄉、鎮)或公立醫院開辦的非營利性公共衛生服務機構、敬老院後勤服務崗位,街道(鄉、鎮)、社群的保潔、保綠、保安及社會化服務等公益性崗位;機關事業單位的後勤保障及公共服務類,包括收發、駕駛、門衛、打字、物業管理等需要招用編制外人員的機關後勤公益性崗位。

1.安置物件。公益性崗位開發從20xx年開始,初期主要為解決國有企業下崗(失業)和破產需安置人員的就業問題,後逐步擴大範圍。現安置物件含以下五類人員:殘疾人員、女性40週歲以上、男性50週歲以上持有《就業失業登記證》人員、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登記失業人員、登記失業連續12個月以上人員(含高校畢業生),及其他難以實現就業的情形(如因失去土地或因重大自然災害失業人員、被徵地農民和水庫移民中的就業困難人員、城鎮“零就業家庭”人員等)。

2.崗位開發情況。據調研統計,20xx—20xx年,廣西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數量234598個,其中:社會公共管理類51996個,佔22.16%;社群公益類48618個,佔20.72%;機關事業單位的後勤保障及公共服務類120376個,佔51.31%;其他13608個,佔5.8%。

截至20xx年底,共有公益性崗位35716個,分佈如下:社會公共管理類8395個,佔23.5%;社群公益類5853個,佔16.39%;機關事業單位的後勤保障及公共服務類19294個,佔54.02%;其他2174個,佔6.09%。

(二)公益性崗位管理情況

1.管理模式。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堅持“公開招聘、自願報名、擇優錄取”的原則,在市及縣(市、區)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就業服務中心承擔具體日常事務,財政部門負責公益性崗位補貼和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補貼的核撥,用人單位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向當地人社部門提出申請,並出具所提供公益性崗位的工作性質、崗位數量、勞動報酬等相關資料,經人社部門稽核同意後實施,並負責公益性崗位人員的考核、工種安排、工資(含公益性崗位補貼)發放、辦理社會保險等業務。

2.勞動合同期限。公益性崗位勞動合同一年一簽,合同期滿,公益性崗位人員經用人單位考核,考核合格者,經雙方協商,可續簽勞動合同;考核不合格者,用人單位終止其勞動合同,並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備案,據其繳納社會保險費情況,在相應期限內給予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補貼以及適當的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期限,除對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含五年)的人員可延長至退休外,其餘人員最長不超過三年。

3.享受補貼人員情況。從調研統計資料來看,享受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人員以大齡就業困難人員為主,平均比例為78.5%,高校畢業生所佔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詳見表1)

4.工資收入水平。廣西公益性崗位人員工資收入主要由崗位補貼和單位補貼組成,從調研情況來看,崗位補貼高的地區單位補貼相應要少,而崗位補貼低的地區則利用單位補貼來補充(如玉林、百色、河池等地),兩者之和與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相當。其中,崗位補貼標準由各市規定,至20xx年,最高補貼標準為來賓市(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130%),其次是桂林市(120%)和柳州市(110%),其他市最高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給予補貼。部分市對從事髒活累活、技術類崗位和高校畢業生從事公益性崗位的每月有50—150元的補貼增額;單位補貼除少數地區有明確標準(如玉林、百色兩市不低於200元,河池市一般人員不低於300元、大專生不低於400元、本科生不低於500元)外,其他地區均由用人單位確定,額度偏低,且沒有保證,對提高在崗人員的工資收入水平促進不大,因此廣西的公益性崗位人員工資收入水平大致相當(或略高)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三)資金使用情況

1.崗位補貼標準及社保補貼專案

廣西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以當年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為限,有兩種補貼方式,一種是按最低工資標準確定崗位補貼。廣西大部分市採用這種辦法,除柳州、桂林、來賓外,其他市按最低工資標準給予補貼。另一種發放形式是按崗位(或類別)確定補貼,如欽州市勤雜類崗位補貼900元/月,技術類崗位補貼950元/月,高校畢業生從事公益性崗位的以1100元/月的補貼標準發放;梧州市專職協管員(含勞動保障協管員、學校安全協管員、交通安全協管員等)的補貼標準為950—1000元/月。

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補貼包括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和工傷保險費四類,不包括就業困難人員個人應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以及企業和個人應繳納的其他社會保險費。

2.公益性崗位有關資金使用情況

據調研統計,20xx年至20xx年間,廣西共支付公益性崗位補貼

119826.38萬元、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補貼73081.87萬元。20xx年開始開發公益性崗位,就業專項資金中用於支付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的比例較小,為15.17%,隨著開發規模擴大,補貼標準提高,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佔專項資金支出比例逐漸增大,到20xx年底,兩項補貼佔就業專項資金的比例達63.53%,上升趨勢明顯。

從調研情況來看,公益性崗位開發規模大、補貼標準高和就業困難人員多,就業壓力大的城市兩項補貼佔就業專項資金的比例更大,如南寧市、柳州市等,梧州、防城港、欽州、玉林、賀州、來賓等市近兩年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提高補貼標準,兩項補貼支出的比重均有所增加。3.撥付流程

(1)崗位補貼:用人單位先墊資發放,然後填報公益性崗位補貼申請表,附人員花名冊、勞動合同影印件、就業失業登記證影印件、發放工資的明細賬(單)等材料到當地人社部門申請補貼,經人社部門稽核公示後將稽核意見送同級財政部門複核,財政部門按規定將補貼資金撥付到用人單位基本帳戶,同時將資金撥付情況抄送人社部門。

(2)社保補貼:用人單位按規定先繳納,然後填報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補貼申請表,附人員花名冊、身份證影印件、就業失業登記證影印件、社保徵繳機構出具的繳費明細賬(單)等材料到當地人社部門申請補貼,經稽核公示後送同級財政部門複核,然後從就業資金專戶劃到用人單位基本帳戶,同時將補貼資金支付情況抄送人社部門。崗位補貼按月申報,社保補貼按季申報。

二、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建立組織領導體系,實現公益性崗位管理規範化

將公益性崗位開發任務納入政府目標管理,作為就業援助的一項硬性指標,加強領導,統籌開發。制定完善規章制度,按照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原則,在全區範圍內實行階梯式管理模式,對公益性崗位做到定崗、定責、定位,基本實現了人員管理規範化。

(二)建立健全制度管理體系,實現公益性崗位管理常態化

建立准入機制,遵照“本人申請、社群推薦、公開招聘、嚴格考核”的程式,對應聘人員進行逐級審查,嚴把入口關。逐步探索建立考核機制,明確考核原則、標準和方法,依照工作業績、日常表現、服務質量等對工作人員進行綜合評定,對錶現較差且無改進的實行解聘或勸退;鼓勵對在崗位上作出積極貢獻、良好業績的個人進行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最大限度地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建立教育培訓體系,實現崗位服務專業化

針對大部分公益性崗位人員文化水平較低、綜合素質較差的實際情況,從思想道德、職業素養、專業技能等多個方面開展教育培訓,加強業務技能教育,堅持“一崗多能”原則,結合社群計劃生育、勞動保障、城市管理等服務專案定期開展業務培訓,使工作人員熟知社群服務內容,提高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同時藉助培訓機構積極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引導有創業能力和願望的人員通過創業改變生活現狀。

(四)建立彈性管理體系,實現公益性崗位設定科學化

一方面立足實際創新開發管理方式,對公益性崗位進行科學細緻的設定,細化殘疾人服務、助老服務、信訪服務、志願者服務等多個板塊,按需設崗,儘量整合公益性崗位職能,確保有崗有人,職能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對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的思想狀況、文化程度、工作能力、工作態度等進行綜合評價,揚長避短,將其安排到最合適的崗位。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1.缺乏考核與評價機制。沒有制定統一的考核辦法,有的用人單位人為設定條件,在工作技能、工作時間、工作紀律等方面要求苛刻,而有的用人單位又放棄標準,“過嚴”和“過鬆”同時並存;缺乏統一的考核評價機制,在崗人員怠慢鬆散,用人單位疏於管理,崗位人員“有進有出、能聘能退”的動態管理未能得到規範實施。

2.缺乏激勵機制。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工資基本都是按固定標準發放,單位補貼大部分沒有落實,有部分單位制定了處罰措施,卻沒有相應的獎勵辦法,導致從業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效率較低,滋生了幹多幹少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的“吃大鍋飯”思想。

(二)管理體制不夠順暢

1.缺乏明確有效的管理辦法。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社群勞動保障工作站公益性崗位人員身份尷尬,業務上受市、城區兩級勞動保障部門直接進行業務指導和工作安排,行政上隸屬街道辦事處和社群。目前各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有勞動保障管理員、醫保專管員和其他部門(系統)設的公益性崗位人員,存在著條、塊分割,勞動保障協管員除做本職工作外,還承擔了城區政府、街道辦、社群下達的其他工作任務,甚至佔用了較多的休息時間,但相應的補休、加班費等福利卻得不到保障。

2.導致新的失業問題。按目前政策規定,公益性崗位補貼的發放期限一般為3年(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可延長至5年),而公益性崗位安置的都是就業困難人員,3年期滿後年齡增大、再就業更加困難,解聘後再次登記失業,成為新增的就業困難人員,出現了週期性失業問題。

(三)工資待遇不太合理

1.工資待遇整體偏低。由於用人單位效益不同,單位補貼難以統一標準,補貼發放缺乏政策約束,大部分地區由用人單位自行規定,隨意性較強,時發時停、時多時少,額度都不高,且不能按月發放;崗位補貼一般按最低工資標準執行(也有部分地區適當提高了標準,但額度不大),導致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待遇整體上比較低,平均水平略高(相當)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2.從業人員待遇不合理。一方面由於用人單位和工作崗位的差異,同類公益性崗位人員之間存在待遇不均衡和工作量不平衡的問題。另一方面,一些效益好的單位往往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而環衛、護工等危險性高、勞動強度大的崗位甚至比部分其他崗位待遇差,導致公益性崗位人員之間相互攀比、在崗不在心的現象嚴重。

3.缺乏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和激勵機制。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工資待遇基本由政策約束,時效長,缺乏靈活性,在崗人員缺乏對收入增長的預期,工作積極性受挫。隨著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物價持續上漲,一成不變的工資水平難以維繫開支,部分困難家庭依靠這點收入維持生活顯得尤為吃力。

(四)從業隊伍不夠優化

1.人員素質偏低。公益性崗位招聘的就業困難人員以大齡就業困難人員為主,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和職業技能偏低,隨著公共就業服務基本平臺網路建設的推進,社群勞動保障工作站逐步淘汰複雜、低效的人工辦公方式,在崗人員大多因歷史原因和自身條件,不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傳真機、網路等現代化裝置,越來越不適應業務的要求和形勢的發展,服務水平也跟不上時代的需要。

2.工作積極性不太高。由於公益性崗位數量多、分佈散、涉及面廣,管理部門缺乏與用人單位經常性的有效溝通,使得公益性崗位人員缺乏監督,公益性崗位在用人單位又屬於不佔編制的服務人員,用人單位往往疏於管理,導致公益性崗位人員缺勤、脫崗等現象時有發生;也有部分從業人員認為公益性崗位是一種社會福利與社會救濟,目的是解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做不做事無所謂。3.隊伍不夠穩定。有些從業人員上崗後,全家的低保取消,收入起色不大,工作卻增加不少,認為還不如安心在家吃低保;環衛工、敬老院護工等勞動強度大、衛生條件差的崗位,由於工作量大,而待遇與其他崗位相差無幾,導致從業人員工作不安心,人員流失嚴重;有些素質較高、有專業特長的從業人員,因為工資待遇太低,跳槽現象多。

四、對進一步做好公益性崗位開發和管理的建議

(一)健全管理機制

加大基礎性工作力度,建立公益性崗位人員資料庫,實行實名制聯網管理,動態掌握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增減變動和勞動報酬、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發放等情況;進一步明確職責,並細化公益性崗位開發與管理的具體措施和相關政策,促進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工作的規範、有序執行。

(二)完善管理制度

1.擴大公益性崗位設定範圍。將企業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納入公益性崗位管理範疇,擴大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渠道,由政府被動開發崗位,轉變到用人單位主動吸納就業困難人員上來。企業吸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可參照公益性崗位的標準給予補貼,由政府、企業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擔。

2.研究制定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員就業期滿3年後的政策銜接。

3.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工資指導線的調控作用,通過定期釋出地區勞動力市場指導價位和行業人工成本資訊指導制度等措施,合理確定工資增長目標,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努力使從業人員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探索建立薪酬激勵機制,建立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絡的分配激勵機制,鼓勵技術工人學習技術,提高技能,對取得人社部門頒發的技術等級證書的人員,在工資總額內按技術等級適當拉開收入差距,確定相應的工資待遇,充分調動公益性崗位人員工作積極性。

(三)提高人員素質

1.建立培訓制度,提高技能水平。根據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意向、技能特點,針對性地開展崗前培訓,提高勞動技能,使其在崗會工作、退崗能就業。

2.以崗定薪,留住人才。對一些技能要求高、技術性強的崗位,適當提高崗位人員工資待遇,留住有技術、工作能力強的人員。

(四)加大資金扶持

加大就業專項資金的轉移支付力度,尤其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及就業困難人員集中的地區給予適當的照顧,支援各項就業政策特別是公益性崗位補貼政策的落實,促進就業穩定和經濟發展。

公益調研報告9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作用,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重要戰略意義。為此,加快生態公益林發展,建設生態家園,已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為了積極響應省市開展“公益林宣傳年”活動的號召,及時調研總結我縣公益林實施十週年以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縣林業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長為組長的生態公益林調研組,於5、6月份,深入全縣各鄉鎮和國有林場,採取聽取彙報、座談、入村走訪、實地察看等方法開展調研,在全面瞭解生態公益林管護、補償資金使用和發放等情況的基礎上,廣泛聽取群眾對公益林建設保護與利用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生態公益林建設成效

(一)、基本情況:

XX縣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之一,位於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脈東麓,長江中段、洞庭水系資水上游,轄12個鄉,10個鎮,565個自然村,29個居委會,總人口80萬。全縣土地總面積329.46萬畝,其中林業用地199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78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03%。

(二)生態公益林建設歷程

2001年,我縣啟動國家級公益林試點工程,共區劃界定國家級重點公益林43.49萬畝,全部納入中央財政補償範圍。

2002年4月5日,釋出《XX縣人民政府關於保護國家級生態公益林的通告》,貫徹落實《森林法》和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的方針和政策,落實管護措施,加大對破壞國家級公益林案件的打擊力度。

同年6月,縣林業局、各鄉鎮林業站、國有林場、林科所均設立公益林管理工作機構,產生了一支作風過硬、工作負責的公益林管理工作班子,並通過競選上崗,全縣共聘用了156位公益林護林員。

2004年,區劃國家級重點公益林10.86萬畝。

2006年,補進國家級重點公益林2萬畝。

2007年,區劃省級公益林28.1萬畝,並納入省級財政補償,國家級公益林納入中央財政補償範圍面積擴大到49萬畝。

2009年,國家級公益林納入補償範圍面積擴大到54.35萬畝。

2010年1-3月,國家級公益林進行部分調出和補進,淨增2.19萬畝。省級公益林進行補充區劃和部分調出,淨增省級公益林30.39萬畝。

2011年2月,經國家林業局及省林業廳批准調出國家級公益林128.4畝,調出省級公益林655.5畝。

(三)生態公益林資源現狀

經過幾次區劃界定和調整,至目前我縣共有公益林總面積113.2萬畝,佔林地總面積的58%。其中國家級公益林54.78萬畝,涉及5個國有林場、22個鄉鎮399個村;省級公益林58.42萬畝(其中30.92萬畝尚未列入補償範圍),涉及5個國有林場20個鄉鎮296個村。

1、公益林資源結構及林地面積分類:

按保護等級分:二級31.383萬畝、三級83.575萬畝。

按權屬分:國有27.358萬畝、集體47.703萬畝、林農個人39.897萬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後產權明晰到戶的未統計在內)。

按地類分:喬木林地81.874萬畝、竹林地15.356萬畝、疏林地1.579萬畝、灌木林地8.431萬畝、未成林地4.728萬畝、苗圃地0.04萬畝、無林地2.949萬畝。

按林種分:防護林95.014萬畝、特種用途林19.944萬畝。

按生態區位分:江河兩岸4.165萬畝、荒漠化與水土流失嚴重地區30.366萬畝、邵懷高速公路、320國道兩旁29.675萬畝、縣城周圍生態區12.08萬畝、省級森林公園5.592萬畝、生態型國有林場11.072萬畝、其它區位22萬畝。

2、公益林林分結構

按齡組分:幼齡林21.291萬畝、中齡林15.966萬畝、近成過熟林44.24萬畝。

按優勢樹種分:杉木37.663萬畝、松類23.251萬畝、闊葉類16.24萬畝、楊類0.048萬畝、柏類4.295萬畝。

生態公益林中天然闊葉林15.28萬畝,天然闊葉林中原始次生林面積3.3萬餘畝,分佈在羅溪鄉的鐵山村、樅山江村、田坳村、安順村、羅溪村和小麻溪村,羅溪林場的芭尤江工區、大山工區和胡塘工區,長塘鄉的雙峰村,桐山鄉的浦板溪村,石柱鄉的蘭溪村和燕巖村。

(四)、公益林保護建設工程主要成效

生態公益林保護建設工程開展十週年以來,推進我縣構建了功能完善、效益明顯的森林生態體系,在發展洞口經濟、保障人民健康生活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體現了明顯的效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生態效益日益顯現。

林地和有林地面積逐年增加,森林蓄積量增加,生物量顯著增多。有林地面積 2001年為156萬畝現為174萬畝。森林蓄積量2001年為568萬立方米,現為784萬立方米,2001年有林地畝均蓄積為3.6立方米,現為5.4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49.92%增加到57.03%,林分平均鬱閉度由0.48增加到0.67,林分質量上升,森林健康狀況良好,健康和基本健康的森林佔97%以上。森林碳匯能力,水土保持能力、水源涵養能力普遍增強,按照當前普遍採用的森林生態效益評估係數,推算出我縣的森林共吸收碳948.6萬噸,產生的價值為25.93億,共釋放氧氣940.8萬噸,產生的價值為34.78億,共蓄水3.48億立方,產生的價值為15.66億,保育土壤及淨化水質產生的價值為21.47億。

2、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是水源涵養能力增強,森林蓄水量增加,水資源日趨豐富,水質得到改善,抗澇抗旱能力增強。二是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很少出現泥石流、山體滑坡、山洪暴發等地質災害。三是生物多樣性提升,無論山區還是丘陵區,都基本上形成了喬灌草共存的完整的群落結構,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多了,活動範圍也擴大了,以前隱藏在深山老林中野豬或其它保護動物,現在頻繁出現在鄉間小路上,鳥類的種類和數量也明顯增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公益林補償使林農得到實惠,同時也提升了林農生態保護意識。

從2001年至 2010年,我縣用於公益林補償資金共3033萬元(中央財政支出2471萬元,省財政支出562萬元),其中用於公益林護林勞務費支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監測及防治、檔案建立等支出473萬元,直接補償到林權單位和林農手中的金額為2560萬元,補償涉及到22個鄉鎮537個村18.3萬戶及5個國有林場,平均每戶得到補償為139元,得到補償最少的戶為18.5元,得到補償最多的戶為2048元。

4、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林農通過多種途徑發家致富。

公益林的建設保護,改善了居住、投資和旅遊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林農不再靠砍樹變賣來維持生活,而是巧用多種方法發家致富,依託森林生態環境,開發生態旅遊專案;發揮生態林林地優勢,林下套種珍貴樹種、中藥材、菌類和發展林下養殖業,實行多元化經營等均取得初步進展,探索出解決林區生態林保護與群眾生活需要之矛盾的多種有效途徑。

一是帶動和促進了生態旅遊。我縣有回龍洲保護區、半江風景區以及羅溪森林公園等生態旅遊區,每年來觀光的遊客達萬人次以上,旅遊及其附屬產業給洞口帶來的經濟效益每年達1500 萬元以上,比直接砍伐木材多5倍的收益。二是推動了農家樂園飲食休閒的發展。據初略估計,我縣農家樂總數在160家以上,農家樂的發展,對解決林農再就業、解決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問題,起了很大的作用,給林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每年1800萬元以上,按照每立方米木材可銷售得到300元來計算,需要6萬立方米木材,可間接減少採伐9萬立方米蓄積。三是促進林下經濟發展,林農充分利用生態林林地資源和環境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業,農林牧實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石江鎮、竹市鎮在公益林中圈養土雞、火雞和山雞,羅溪鄉、江口鎮、大屋鄉、桐山鄉在公益林中種植天麻、食用菌及其它珍貴藥材,都產生了豐厚的效益。四是促進了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前面說過,林地增加、森林蓄積量增加,水源涵養能力增強,豐富了水資源。全縣水資源總量為50.25億立方米,其中客水28.26億立方米,自產地表水18.3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3.65億立方米。境內有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147座,大小電站54座,裝機容量 7.04千瓦。農村飲用水建設中,即降低了引水成本,水源都直接取自水源涵養林區,不需要打井和電排,天旱再久也是水源不斷,又降低自來水淨化處理成本,經過衛生部門檢測,不經任何處理,水質即達到飲用和生活用水標準,做到直引直用。

二、公益林保護建設工程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領導重視到位,機構配置完善,責任明確到人。

縣委政府重視抓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安排分管領導專門負責,並於2002年釋出《XX縣人政府關於保護國家級生態公益林的通告》,廣泛宣傳教育公益林保護政策法規。縣、鄉、村級級成立公益林管理領導小組和公益林管理站。林業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主體作用,加強日常管理工作的領導。公益林區劃界定、調整、補償資金管理與發放、公益林採伐管理、林地徵佔用管理、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都落實到責任人,縣、鄉、村層層簽訂公益林管理責任狀,縣與鄉,鄉與村,村與戶級級簽訂了管護協議,並聘請了196名專職護林員,劃分了管護責任區,對所有公益林進行日常管理和巡護。

(二)、完善制度建設,實行規範管理。

為了確保公益林建設和管理工作有序執行,我縣出臺了《XX縣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實施意見》、《XX縣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試行)》、《XX縣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XX縣生態公益林護林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性檔案,使生態公益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獎懲有據,並且規範了公益林採伐審批制度和補償資金兌現制度,對於公益林資源管理和補償資金管理,自上而下,由縣到鄉,鄉到村,村到戶每年都要進行核查,一是核查公益林管護情況,二是核查補償資金髮放和使用情況,對不合要求的,通過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依法採取措施促使整改和糾正。

(三)、建立完整規範的公益林檔案及資訊資料庫。

我們遵照湘林資[2010]83號檔案要求,將公益林檔案按“公益林資源、公益林經營、財務、制度法規和權益”五大類以鄉鎮為單位歸檔,實行專人專櫃保管。紙質和電子檔案各一套,資料完整對應一致。

我們完善了以林權為基礎的公益林管理資訊資料庫,資料庫中包含公益林資源小班圖、公益林資源小班屬性表、林權小班圖、林權證表、林權登記申請表、公益林到戶補償面積表、補償物件基本資訊表、公益林護林員資訊表。

(四)、積極探索創新管理和科學經營方法。

認真實踐,努力探索,積極向上級爭取森林撫育、優材更替、碳匯造林等專案。省廳在我縣啟動“優材更替”試點,旨在為給公益林改造、保護和利用探索經驗、提供科學的依據。“優材更替”是調和公益林保護與利用矛盾,解決樹種單一性、樹木老齡化,生態效益低下問題的有效手段,我們對此專案十分重視。2009年完成以香樟、楠竹為主的優材樹種更替造林418.5畝,2010年通過補植、撫育、施肥等手段,增加優材樹種的比例,確保成活率95%以上,年平均生長高度70cm以上,安排專人進行管護和監測各項生長指標,向省市及時報送詳細的試驗資料,通過加強管理,增加投入來確保“優材更替”試點專案的成功。

(五)、加強管護力度,切實保護公益林資源。

護林員每月保證巡山20天以上,負責宣傳公益林保護的重要意義和有關政策,預防山林火災、預報森林病蟲害,防止亂佔亂墾、毀林造林和亂砍濫伐等違法行為。各鄉鎮公益林管理站負責對護林員工作進行指導培訓和檢查考核,並實行獎懲掛鉤制,負責公益林徵佔用林地、撫育、更新採伐和更新造林的現場調查核實和監管,負責公益林監測、防火和防病蟲害,負責本鄉鎮公益林補償資金的核發及檔案管理。縣局負責組織公益林區劃界定調整、檔案管理,負責公益林採伐稽核和監管,負責全縣公益林補償資金的管理,負責組織對各鄉鎮公益林資源管理和公益林補償資金管理進行核查。對各鄉鎮的公益林管理工作進行年中抽查,年底結合目標責任制進行考核。聯合森林公安每兩年組織一次全面普查,查處破壞公益林的違法犯罪行為,抓典型,治重點,切實保護好公益林資源。

(六)、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愛林護林的良好氛圍。我縣十分重視宣傳工作。首先是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重視,通過各種會議宣傳公益林建設保護的意義和政策法規,定期印發宣傳資料,使國家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二是通過電視報刊做宣傳報導,出動宣傳車,引起社會各界人士重視,提升全民生態保護意識。三是完善宣傳基礎實施,在公益林保護區和交通要道處設立永久宣傳牌,使之發揮良好的告示作用。四是各鄉鎮場都設立公益宣傳欄,各村都訂立公益林護林公約,並在公益林山場設立護林牌子,標明公益林山場名稱、四至及保護內容。五是加強針對性宣傳,對林農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釋疑解惑。

三、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一)、面臨保護與利用、保護與更新、公益林採伐與技術規程的矛盾。

在保護與利用的矛盾方面,按照我們當地水平,每畝地租可達15元,都己超過補償標準,如果按照商品林經營,每畝林地年利潤應該可達到30元以上。再者,很多公益林如果按照商品林經營,己達到採伐利用年限,短期內可獲得很高的收益。現在的木材行情較好,公益林的補償資金卻還是很低的水平,林農對公益林保護的積極性欠高。

在保護與更新的矛盾方面。我縣公益林中有很多明顯老化的人工杉木過熟林,還有歷年遭受冰雪災害造成的殘次林,低效林,生態功能明顯退化。按照現有的更新採伐規定,只能用小塊狀皆伐和擇伐,一是採伐和更新成本高,更新期限過長,二是伐後更新的幼樹缺光而生長不良,在下一輪的更新採伐中,基本會損毀,更新效果不良。

在公益林採伐與技術規程的矛盾方面。針對公益林採伐需要出臺專門的技術規程,目前《森林法》、《森林採伐作業規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湖南省森林資源調查技術規程》上都涉及公益林採伐的要求,但又不盡相同,比如《湖南省森林資源調查技術規程》和《十二五編限》中的齡組劃分就不一致,沒有明確說明採用哪個是正確的,在採伐審批中很難把握。

(二)、補償資金“一卡通”有待於進一步落實。由於林改後,存在集體、股份、聯合、個人等多種經營方式,迅速補償到戶存在一定的困難,特別是林改後分到千家萬戶的山場,難以及時落實“一卡通”。

(三)、區劃界定遺留問題較多。由於每次的區劃界定以及補充區劃界定的工作時間都安排得太緊,倉促之下難免失誤。一是存在不少的錯劃、誤劃以及漏劃的公益林地;二是存在插花山、糾紛山等著很多權屬不清的問題;三是存在部分村幹部未經過村民或代表大會私自將集體山林區劃為公益林的問題;四是存在林木林地流轉後,被區劃為公益林的問題。這些問題為今後的公益林資金管理和公益林資源管理埋下了不少隱患。

(四)、生態公益林改造任務比較大,改造資金投入不足:我縣不少樹種單一、樹齡老化、群落結構簡單、生態功能低下的公益林需要進行改造;因火災造成的跡地、冰雪災害造成的疏殘林地需要重造,而公益林補償絕大部分是要發放到戶,缺少資金投入到改造和重造專案中去,資源建檔、補植、撫育、災後重造等每年需要上百萬,而管護中可以支出的部分只有26萬,僅靠管護支出每畝0.45元來承擔公益林的防火防災和災後重建是遠遠不夠的,資金缺口很大。

四、對策和建議

(一)、堅持不懈完善 “一卡通”資金補償制度建設。為了保護林權權利人的權益,達到上級“一卡通”發放的要求,我們在2011年將以林權改革成果資料為基礎,將每個公益林小班面積按新林權證權屬落實到農戶或經營單位,做到人、地、證、卡相符,完全實現公益林補償資金“一卡通”發放,並建立公益林資金補償資料庫。督促鄉、村級建立公益林資金管理專賬,對集體所有和股份經營的公益林地的管護資金的'使用、發放情況做好明細賬,並在村務欄中進行公示。

對原區劃界定中的遺留問題,結合2011年公益林資金補償“一卡通”工作,把公益林小班權屬核實清楚,權屬有變化的重新制做界定書,簽訂合同,清理出錯劃、誤劃和漏劃部分,及時做好調出補進材料報請省廳和國家林業局審批。

(二)、堅持教育、管護、懲治並舉,確保生態公益林保護到位。首先,要繼續加大對生態公益林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增強生態公益林保護的意識。大力宣傳生態公益林對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對水土保持、水源涵養、防災減災的重要性,對提高環境質量,建立環境友好型的人居環境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公益林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生態公益林保護的意識,積極參與生態公益林保護。其次,要加快推進管護機制的深化改革。要進一步加強對管護工作的監督,把生態公益林管護制度落實到位。同時,要高度重視森林火災和病蟲害對生態公益林資源安全構成的威脅,要加強對森林火災和病蟲害防治的監測測報工作,落實各項防範措施,進一步完善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的應急機制。三要加大對盜伐、濫伐、毀林、侵佔林地等違法案件的打擊力度,有針對性地適時開展破壞生態公益林的專項打擊活動,把專項打擊與常年打擊破壞生態公益林的違法犯罪活動結合起來,要嚴格依法依規從重懲處,確保我縣生態公益林資源的安全。

(三)、堅持生態優先原則,把科學利用與進一步提高林分質量結合起來。生態公益林不僅具備生態效益,還具有經濟和社會效益。要在保護好生態公益林的前提下,並在法律法規許可條件下,通過以提高林分質量為目的限制性的木質利用,增加林農的收入和社會木材的供給,而且又根據生態公益林生態區位的要求,通過有針對性的替換樹種,改善生態公益林林分質量,提高生態和景觀功能。要繼續加大非木質利用的研究和探索,倡導公益林林下經濟的發展,對已經取得成效的成功經驗,要認真總結,加以推廣,充分發揮生態公益林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促進農民增加收入,進一步調動農民參與生態公益林管護的積極性。

(四)、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提高生態公益林的管護工作水平。隨著生態公益林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管護工作的推進,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如生態公益林林改後確權到戶的林地所有者權益保障問題,零星盜伐和蠶食林地問題,生態公益林區的村農民生產生活用材、生活燃料困難的問題,限制性採伐後跡地更新投入和替換樹種選擇的問題,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監管問題等等,對這些具體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加強研究解決,提高生態公益林的管護工作水平。

(五)、幾點建議

一是建議中央和省市縣財政加大對公益林補償力度,對需要改造和重造的公益林地投入專項資金。國家林業局和省廳對生態功能明顯退化的人工純林,調整採伐管理制度,允許進行皆伐後更新,對更新的樹種、比例結構做出有利於生態公益林建設的規定,保證造好一片,再採伐一片,這樣可以由林權人通過採伐林木的收益來進行重造,一是減輕財政壓力,二是提高自主建設保護公益林的積極性。

二是建議針對公益林採伐出臺專門的技術規程,細化操作要求,統一操作標準,明確縣一級對公益林採伐審批的許可權範圍。

三是建議由省市定期舉辦“公益管理工作培訓班”,提高管理隊伍的素質,各縣市之間多交流公益林管理工作的先進經驗。

公益調研報告10

一、我公司公益資源管理現狀

縣地處偏遠山區,自然條件差,被國家扶貧開發辦公室評為“國家級貧困縣”。相對其他地區來說,扶貧是一項艱鉅而漫長的工程。多年來,供電公司一直把履行社會職責、開展社會服務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之一,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公益性活動,致力於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恪盡企業職責,千方百計的為百姓辦好事、辦實事,解決貧困區域群眾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並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近幾年來主要的公益活動有以下幾項:

(一)捐資助教活動

每年教師節前夕,我公司都會為縣城重點的中國小校送去資助資金10餘萬元,用於改善教師辦公條件及教學環境,為支援全縣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了一定力量。自以來,公司連續7年榮獲全縣“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特別是近三年來,出資8萬元,為一小、二幼等國小校修葺校舍;又出資2萬餘元,為一中教師配備檯燈 300盞,為聯合關國小教師配備檯燈50盞,無償為二中更換大容量變壓器;今年1月16日,我公司又舉辦了“春節期間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公司領導帶頭捐款,全體幹部、黨員踴躍參加,共捐款18600元,並將款項全部用於特教學校和養老院的捐助慰問,給殘障孩子和孤寡老人送去溫暖和愛心。

(二)幫扶村電力設施建設專案

根據省市《關於做好加強基層建設年活動幫扶村電力設施建設的工作方案》及縣委基層建設年活動實施方案,我公司大力開展幫扶村電力設施建設專案工程。自開展新農村電氣化村建設以來,我公司已建設c類新農村電氣化村60個,建設c類新農村電氣化鄉(鎮)4個,總投資共計2200餘萬元。完成了兩個c類新農村電氣化鄉建設任務和8個c類新農村電氣化村的建設任務。今年確定了我縣30個村為幫扶物件,計劃投資943.4萬元。現已有6個村領料開工,投資共計100餘萬元。

通過實施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工程,既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使廣大農民群眾切實得到了實惠,在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農村環境的同時,可靠的供電極大支援了村民致富熱情,促進了養殖業、農副業較快發展,增加了百姓收入,老百姓的'生活逐步改善,人們對用電企業的滿意率不斷增加,公司的利益穩步增加,達到了企業和客戶雙贏的良好局面。

(三)親民愛民活動

近年來,按照縣委關於開展親民愛民活動的通知精神,我公司成立了親民愛民活動領導小組,公司領導通過當地鄉政府、村委會,找到所幫扶的困難物件,深入到被幫扶物件家中進行走訪,如實瞭解其家庭生活生產學習等情況,並詳細記錄,登記造冊,建立幫扶臺帳,制定幫扶措施。縣親民愛民活動中,公司31名中層幹部共幫助11名困難學生,每人拿出1000元慰問金,每位學生得到3000元的無私幫助。每逢節日公司領導都會親自帶領有關人員到幫扶物件家中看望,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和資助金,為貧困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讓他們能夠更好的生活,與幫扶物件談心,鼓勵貧困戶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鼓勵貧困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並針對不同幫扶物件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地共商脫貧致富的門路,幫助貧困學生搭建勤工儉學、順利完成學業計劃,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幾年來,電力始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和各項社會救助活動,每年都籌措資金捐資助教,扶貧幫困獻愛心。在今後的道路上,我們將立足公司實際,發揮自身優勢,一如繼往的把幫助弱勢群體、扶貧助教、服務於民、奉獻愛心、回報社會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對公司公益管理工作的建議

(一)將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一次性捐款、捐助活動,發展為長期性的幫扶活動進行下去,建立幫扶長效機制。

(二)每一次公益活動進行小結,每一階段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建立比較健全的工作臺帳。

(三)用於公益活動的資金費用透明化管理,對收支明細進行公示。

(四)鼓勵員工開展自發性的、小規模的公益性活動,但應報公司備案。

公益調研報告11

根據市人社局20xx年開展城鄉基層公共服務公益性崗位調研工作實施方案的要求,我鄉高度重視,通過座談、電話諮詢等方式,對全鄉的公益性崗位工作進行了一次全面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自20xx年起,開展了公益性崗位的安置工作,從20xx年至20xx年有30人享受了公益性崗位補貼(含各村勞動保障協管員),主要崗位有勞動保障、圩鎮保潔、計生、公共衛生服務、基層民政、基層財政等,安置物件為:高校畢業生、失地農民、家庭困難的殘疾人等。20xx年有18個公益性崗位,人員均在崗。

二、公益性崗位的管理

我鄉公益性崗位的申報,首先由鄉政府提出,經市就業局稽核同意後,我鄉再進行公開招聘,鄉勞保所與受聘人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工作人員臺賬,實行動態管理。

三、公益性崗位工作取得的成效

公益性崗位人員上崗後,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中心圩鎮髒亂差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多數新農保協管員發揮了作用,能夠積極宣傳新農保政策,徵收新農保資金。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一是缺乏考核與評價機制,對公益性崗位沒有實行公正、客觀的評價與考核,無法實現崗位人員有進有出、能聘能退的動態管理。

2、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待遇偏低,工資主要是由就業局支出,每人每月給予300元至700元的崗位補貼,僅憑這一點補貼解決其工資是遠遠不夠的,而鄉鎮財力有限,無法保障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能夠同勞同酬。二是缺乏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何時能漲工資、漲多少都沒有一個預期。

3、從業隊伍不夠優化。一是素質偏低,缺乏工作技能;二是工作積極性不太高,主要表現在:有的認為公益性崗位反正是一種社會福利與社會救濟,只是為了安置他們,做不做事無所謂;三是隊伍不夠穩定,因為每三年就要換人,導致有些人工作不安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尤其是村勞動保障協管員崗位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三年時間剛剛熟悉工作又馬上到期,會影響新農保的徵收。

4、符合公益性崗位就業困難人員較多,而公益性崗位有限,供需存在矛盾。

五、建議與對策

1、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使更多的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

2、加大公益性崗位考核機制,加強考核。比如對新農保的徵收,每年年初農保局就要與協管員簽訂協議,按工作成效發放工資,而不是等到徵收工作進入尾聲,進展不大再來停發工資。而且各村徵收進度不一,如果搞一刀切,很容易挫傷積極性。

3、加強宣傳引導。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使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充分認識到公益性崗位並不是一種福利待遇和救濟手段,而是政府開發的就業崗位,是服務社會公眾的一種勞動崗位,只有通過勞動付出才能獲取勞動報酬;引導從業人員認識到公益性崗位只是臨時性、階段性的崗位,其工作待遇不可能很高,不要出現攀比等現象。

公益調研報告12

一、公益性崗位呈現的特點

據調研,全區公益性崗位呈現“三多”特點。一是開發的部門多。全區6個街道,24個鄉鎮和62個機關事業單位均開發有公益性崗位。二是安置就業困難群體多。公益性崗位安排了工作人員1627名,其中安置就業困難群體1478名,佔開發公益性崗位的90.8%。三是從業人員涉及工種多。主要有保潔員520名、保安840名、城市治安巡防員86名、交通協勤50名、文明交通勸導員50名、社群綜治員21名、其他工種60名。

二、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夠順暢。一是缺乏統一管理部門。目前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的招聘、錄用主要是各職能部門和用人單位自行負責,缺乏統一的管理部門。二是事權財權分離。公益性崗位大多在機關事業單位、街道(鎮鄉)、社群,而財政部門對各單位開發的公益性崗位沒有專門安排經費,導致公益性崗位開發困難。三是部分單位安排非就業困難群體在公益崗位上工作,擠佔了部分公益性崗位。

(二)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一是缺乏考核與評價機制,對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沒有實行統一、客觀的評價與考核,無法實現崗位人員“有進有出,能聘能退”的動態管理。二是缺乏激勵機制,滋生了幹多幹少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的“吃大鍋飯”現象。目前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的工資由用人單位自行確定,多數沒有建立獎懲機制,導致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效率較低。

(三)社會保障不夠規範。一是缺乏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何時能漲工資、漲多少都沒有一個預期。二是從業人員之間存在著經費安排不平衡、工資福利待遇不平衡、工作時間長短不平衡等問題。三是部分用工單位不履行法定義務,未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規定,不與就業困難人員簽訂勞動合同,不參加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

(四)工作經費不夠充足。一是財政部門對開發公益性崗位沒有安排專項經費。二是因未簽訂勞動合同和參加社會保險原因,部分單位未主動申報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三是福利待遇資金特別是加班工資落實不到位。

(六)從業人員隊伍不夠優化。一是就業困難人員相對素質偏低。據調研,已安置的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8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78人,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934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280人。二是就業困難群體普遍年齡大、並且缺乏工作技能。三是隊伍不夠穩定,因工資待遇偏低,工作不安心,跳槽現象較頻繁。

三、對策措施

(一)理順管理體制。一是按照《重慶市就業促進條例》的要求儘快出臺開發公益性崗位的相關檔案,進一步細化公益性崗位開發與管理的具體措施和相關政策。二是建立公益性崗位人員資料庫,實行實名制管理,隨時掌握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增減變動和勞動報酬、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發放情況。三是鼓勵成立勞務組織,具體負責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管理,統一從業條件、統一招聘解聘、統一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標準、統一確定工資標準與福利待遇、統一制定合同範本,統一開展檢查與督查等工作。四是科學界定公益崗位,制定具體的管理制度、開展業務培訓、考核、獎懲工作。

(二)健全管理機制。一是建立人員進出機制。規範崗位的招聘條件和稽核程式,嚴把入口關,按照屬地就近錄用的原則,根據“本人申請、社群公示、公開招聘、嚴格把關”的程式,由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與勞務組織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面向社會聯合招考。在與從業人員簽訂勞動合同的同時,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委派合同,由勞務組織實行勞務派遣。對於各用人單位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在符合崗位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確保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無技術特長且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失業人員、低保家庭失業人員、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失地農民得到優先幫扶。用工單位要對從業人員的履職情況予以客觀及時的評價,對不能履行職責的要向派遣單位提出解聘建議,由派遣單位予以解聘。二是建立健全培訓機制。從業人員上崗前,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對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法律法規、工作形象、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培訓。勞務組織、用工單位要對其進行業務技能、崗位職責等方面的業務培訓,使從業人員能掌握基本的.業務技能,從而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三是建立考核機制。各用工單位應根據各崗位的工作特性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日常管理與考核工作,對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為實施懲優罰劣、嚴把人員的進出關提供依據。四是建立激勵機制。各用工單位要籌措獎勵資金,對在崗位上作出了積極貢獻的個人,進行精神鼓勵和物資獎勵,充分調動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五是財政部門負責合理籌集和排程專項資金,建立政府購買就業困難群體勞動成果的長效機制。

(三)加強管理督查。一是統一事權財權。實現屬地管理,按照“誰使用、誰管理、誰調配經費”的工作模式來加強管理,做到事權職責的高度統一。二是管理與監督要分離。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對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督查,發現工作不到位的現象,及時將情況反饋到用人單位,要求其認真整改,通過加強監管,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進行動態管理。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建立就業困難人員申報登記制度,就業困難人員向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申請就業援助,經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確認屬實的,納入就業援助範圍,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收集統計公益性崗位資訊,指導各街道(鄉鎮)建立就業困難群眾基本情況電子檔案與臺賬。指導用人單位建立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員履職情況檔案與臺賬,從而健全全區就業困難人員資訊資料庫,以作為公益性崗位統籌規劃與管理的依據。四是加強檢查督查。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建立定期檢查制度,並將檢查結果納入綜合目標管理考核範疇。定期對公益性崗位人員情況進行公示確認,鼓勵居民群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各界人士加強對公益性崗位管理的監督,並形成監督合力,促進公益性崗位管理的規範化。

(四)加大資金投入。一是積極爭取市級就業專項資金,區財政本級納入預算,及時將資金落實到用人單位。結合當年本區企業最低工資標準,通過合適的比例來確定各公益性崗位的工資待遇,給從業人員以工資增長的預期,不斷優化穩定隊伍。二是用足就業再就業政策,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對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的身份進行核定,對符合條件的,按規定予以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三是各職能部門、街道(鎮鄉)要根據從業人員的個人情況,督促勞務組織繳納社會保險費,落實工作經費、福利經費和獎勵資金,確定年節的慰問標準以及加班費等各項津貼,實現人性化的管理。

(五)強化資金監管。用人單位、社群公益性勞動組織招收就業困難人員,與其簽訂一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或勞動協議,並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補貼。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立用人單位申報和劃撥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臺帳,對虛報冒領、騙取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的單位和個人,除追回劃撥資金外,並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申報單位及當事人的責任。

(六)加強宣傳引導。一是進一步加強對《重慶市就業促進條例》的宣傳,提高認識,將開發和管理公益性崗位作為黨委和政府解決就業困難群體就業的重要措施。二是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使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充分認識到公益性崗位並不是一種福利待遇和救濟手段,只有通過勞動付出才能獲取勞動報酬。三是營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加大在公益性崗位上實現就業的先進典型人物宣傳,提高群眾對公益性崗位的認同度,為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開展工作奠定良好的群眾基礎。

公益調研報告13

一、公益性崗位的界定

二、公益性崗位的範圍

(一)輔助性社會管理類崗位

(二)基層服務類崗位

(三)後勤服務類崗位

(四)其他適合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的崗位

三、xx縣公益性崗位開發的基本情況

(一)公益性崗位的安置物件

(二)公益性崗位開發情況

(三)公益性崗位政策補貼情況

(四)公益性崗位的管理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就業資金總量小,公益性崗位開發投入不足

(二)相關的`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制約了工作的開展

(三)“4050”人員的自身因素影響工作的開展

(五)公益性崗位人員就業觀念有偏差

(六)公益性崗位的動態退出問題

五、進一步開發公益性崗位的幾點建議

(一)理順管理,健全相關工作長效機制,明確各方職責,規範工作流程,完善相關補貼政策、制度

(二)規範工資待遇

(三)加強輿論引導

(四)建立定期培訓制度

(五)加強法制宣傳

(六)完善人員進出機制

公益調研報告14

自治區重點公益林和國有林場管理總站:

根據新公益林便函[2014]2號《關於組織開展國有林場改革發展調研活動的函》的要求,我局組織人員對區域內國有林場進行了調研。**地區共有4個國有林場(站),即**市胡楊管理站、**縣三塘湖胡楊林管理站、**縣淖毛湖胡楊林管理站、**縣河谷林管理站。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國有林場林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

1、企業的相繼入駐加大了林木管護難度

如**縣三塘湖資源豐富,近年來由於對三塘湖鄉石油、煤炭、風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各大中小型企業相繼入駐**三塘湖鄉,林木管護難度進一步加大。

為此我地區要求開工前,各企業的總體規劃必須徵求林業等相關部門的意見,能避開公益林的儘量避開,能少佔的儘量少佔。定期召開各大企業進展通報會,要求林業、國土、發改委、草原等相關部門參加會議,及時掌握各大中小型企業的工程進展情況,規範企業施工行為,儘可能減小對地面植被的影響,督促其在開工前辦理徵佔林地手續。

2、存在少徵多用現象

當前,有些林地徵用單位,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往往在施工過程中少徵多用。將國家重點專案的建設、地方產業的扶持等作為理由,對林地管理政策法規視而不見,很多林地在徵用時往往沒有完備的審批手續就對其進行開發,甚至出現非法佔用林地的情況,給國有林場林地的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進而導致管理效果低下。

因此要加強林地徵用專案的審查,當有專案需要徵用林場林地時,縣市林業局應切實做好專案的立項、批覆、規劃、用途等稽核,並選派專業的人員實地勘察所徵用的林地,在稽核達標之後上報地區、自治區林業廳進行稽核,凡未稽核合格的一律不得與徵地方簽訂徵地合同,以確保林地徵用專案審查的有效性。

3、無禁止加工、運輸、買賣胡楊製品的法律法規

因目前沒有禁止加工、運輸、買賣胡楊製品的相關法律法規,損壞胡楊的現象時有發生。建議出臺禁止加工、運輸、買賣胡楊製品的法律法規。

4、制度不夠完善,職工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

不同崗位間、同崗位間工作的質量與職工的收益掛鉤不直接,沒有形成較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環境,不能發揮職工勞動潛能,職工生產生活較困難。

因此要創**場體制機制管理,強化生態林保護責任制度,全面落實管護責任制,提高管理水平,按照管護合同的要求,把森林管護責任具體落實到管護人員。

二、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經營方案的編制質量不高

方案編制針對性不強,重點不突出,在市場經濟中應變力差,不能為經營單位排憂解難;與實際有脫節,對資金籌措及效益分析上過於理想化,致使一些規劃專案無法實現,影響了方案實施的效果。如**縣規劃的撫育、封育面積太少,不切合實際。

建議增強森林經營方案的應變能力。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時,很難對經營期內不斷變化的各種因素做出完全準確的預測。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應該允許經營單位根據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市場的變化,通過年度生產計劃對經營方案的年度計劃量進行調整。並在實施過程中,通過經營效果的檢查、評估,適時地對森林經營方案進行修訂。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實施森林經營方案才有活力。同時,修訂方案要按照程式辦理,未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不得任意修改已審定批准的森林經營方案。

2、森林經營方案缺少必要的保障機制

雖然《森林法》明確規定森林經營單位要編制和實施森林經營方案,但對不編案或不實施森林經營方案的行為沒有制定相應的法規進行約束。同時,也沒有建立必要的監督檢查和評估制度,使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和管理工作得不到足夠重視。

因此要加強森林經營方案執行情況的檢查監督及經營效果的評價。對森林經營方案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和評價是保證其順利實施的必要手段。上級林業主管部門要定期對經營部門的方案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評價,通過這項工作把森林經營方案的執行情況和實施效益同幹部任期目標責任制掛鉤,並把檢查評價結果作為考核幹部的依據。

三、國有林場職工社會保險問題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相關政策建議

1、社會保險現狀

**市南湖胡楊管理站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2人,已退休人員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1人,已退休職工每人每月領取養老金2658.3元。三塘湖胡楊林管理站現有編制5名,臨時聘用護林員65名。聘用護林員中有30人繳納社會保險,包括四險一金。編制人員中,2人工資由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支出,其餘3人和聘用人員工資由森林生態補償基金中支出。**縣淖毛湖胡楊林管理站現有職工43人,其中正式編制職工3人(事業撥款),聘用林木管護員40人(公益林管護經費),均參加職工社會保險。**縣河谷林管理站現有職工41人,其中正式編制職工2人(事業撥款),聘用林木管護員39人(公益林管護經費),均參加職工社會保險。

2、存在問題

一是四險一金中有的只參加了一項,如**市南湖胡楊管理站解決了2名職工養老保險,其它五項保險一直沒有落實。二是職工正式編制數少,聘用人員素質不高,繳納的社保費用過高。如三塘湖胡楊林管理站職工正式編制數過少,聘用人員均為當地農民,文化水平以初、高中為主,工作積極性不高,素質有待於提高。聘用的林木管護員繳納的社保費用過高,導致拿到手的工資過低,生活經濟負擔較重,住房困難,地處偏遠,文化生活單調。

3、解決對策建議

一是建議將生態公益型林場職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納入事業單位社會保障體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二是出臺國有林場及職工合理權益保障政策。給予國有林場與鄉鎮同等待遇,在招商引資、農業綜合開發、生產、養殖等方面給予國有林場與鄉鎮同等支援,允許在國有林場設定公益型崗位並有限安排富餘職工及家屬。三是通過科技培訓,提高林場職工文化素質,建立一支過得硬的管護隊伍。

四、國有林場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現狀,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政策建議

1、人事、財務管理現狀

各管理站均是公益型林場,地處生態脆弱地區,主要是保護生態公益林,經費沒有來源,人員工資、管理經費均由森林生態補償基金中支出。各管理站地處偏遠,土壤貧瘠,人口稀少,自然條件惡劣,人員為事業編制人員,在編職工少,四個管理站僅有12名正式編制職工,其餘均為聘用,生產、生活困難。

2、存在問題

一是資金缺乏。如**市胡楊管理站位於**市南部,處於庫木塔格沙漠北緣,是風沙危害嚴重地區,立地條件差,林地鹽鹼、沙化、低窪,水資源匱乏,生產力低下,發展門路窄,難以找到合適的經營專案,不能形成規模專案,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經濟困難。電力設施不能配套,沒有林區公路,沒有通訊工具,交通極不便利,巡護工具得不到配備。嚴重製約著林場的發展,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

二是國有林場屬生態型林場,主要經營目的是保護生態公益林,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由於歷史積累下來的問題多,貧困狀況嚴重、貧困面大,缺乏資金扶持,職工行路難、飲水難、住房難問題亟待解決。

三是管護面積大,管護任務重,正式在編人員少。如三塘湖鄉石油、煤炭、風力資源的

開發利用,造成三塘湖胡楊林管理站不僅人均管護面積大,而且管護任務重,只有5名在編人員;**縣兩個管理站才有5名在編人員;**市胡楊管理站只有2名在編人員。

3、解決對策

一是建議設定護林員正式編制,穩定管護隊伍,提高管護質量。

二是通過經營方案的實施,道路修建和旅遊開發,拉動當地勞動力市場和旅遊產品市場發展,促進旅遊相關產業的聯動開發,加快當地經濟發展

步伐。增加職工收入。鼓勵職工參與森林培育、森林旅遊業、多種經營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職工的經濟收入。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如南湖胡楊林管理站森林的經營活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而為地方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能解決職工子女、家屬的就業工作問題。此外,森林旅遊開發達到一定規模後,將帶動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將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林業科技水平。經理期內通過科技創新、引進技術、教育培訓等途徑,不斷提高森林經營水平,提高林業生產力,促進林業科技進步。

五、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及扶貧工作突出問題及解決對策

1、存在問題

基礎設施落後,有待加強。**市南湖胡楊管理站由於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自然形成的便道現有林區道路40公里,長期得不到維護,通行能力差,現辦公設施陳舊,基礎設施落後。進入林區尚無公路、無交通工具、無通訊設施。職工生活困難,存在行路難、飲水難、住房難、看病難、子女上學就業難、文化生活單調等問題。三塘湖胡楊林管理站供暖設施需要儘快給予解決。近年來三塘湖資源開發的力度加大,管護難度也進一步加大,管護任務重,管護人員的交通工具急待解決。**縣胡楊林管理站和河谷林管理站目前有辦公用房,但缺少物資儲備庫,配發的防火物資、沒收的胡楊沒地方存放,加之管護面積大,進入林區的道路崎嶇,缺少交通工具,管理站各項工作開展困難。

2、解決對策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把管理站扶貧工作作為林業建設專案之一,統籌安排,精心組織,確保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林場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職工辦公條件。從實際出發,逐步改善基層林場辦公條件及環境。包括辦公設施、林區道路建設、交通工具配置、護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及其他附屬設施裝置。三是建議出臺基礎建設優惠政策。將國有林場基礎建設納入政府村村通工程、農村人畜飲水解困工程、農村路網建設工程和電網改造工程範圍,確保林場在2015年前通公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電視。將國有林場貧困居民納入政府整村推進扶貧規劃,加大扶持力度,開發一批扶貧專案,使國有林場職工早日脫貧。四是建議對沒有經濟收益的國有林場的生產經營資金列入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內容,鞏固和強化林場組織管理,保障林場全力投入森林資源的培育經營和保護管理工作。

六、國有林場發展森林旅遊特色生態的機制和模式探討

由於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目前多數國有林場沒有進行旅遊開發。如果開發國有林場的森林旅遊,都是按臨時徵佔用林地手續辦理的,辦理手續繁瑣、複雜、需繳納不少的費用,導致好多旅遊專案無法立項建設。為搞活、發展國有林場經濟,建議出臺國有林場森林旅遊開發管理辦法。優化國有林場外部環境,努力營造有利於國有林場發展的周邊環境。

**市計劃在南湖胡楊林區進行小規模的旅遊開發,在胡楊林集中、密集區進行旅遊開發。旅遊專案主要是森林觀光和沙地遊樂。建設內容:①大門及廣場:古樹大門,門區廣場,面積500平方米;②門房和遊客服務中心:平房,磚混結構,建築面積60平方米;③道路整治:林區內道路修整,總長25公里(結合林區管護道路);④沙地休閒遊樂區:包括沙漠卡丁車、沙漠摩托車等;⑤環衛設施:規劃環保廁所2個,設垃圾桶10個,垃圾集放點1處。⑥森林旅遊道路整治:在森林旅遊開發區新修和整治旅遊道路20公里,包括旅遊公路和旅遊步道。

**縣三塘湖胡楊管理站由於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目前也沒有進行旅遊開發。隨著三塘湖礦區的大力開發,規劃在三塘湖胡楊林區進行小規模的旅遊開發。三塘湖胡楊林區旅遊資源以胡楊為主,景點以胡楊林和沙漠戈壁景觀為主,通過大漠、戈壁、胡楊凸顯大自然的多變和生命的執著頑強。開發建設過程中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的支援,按照分類經營的要求和國家對林業投入的扶持政策,採取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林業建設投入機制,確立生態建設以國家投入為主體,積極爭取國家優惠政策補助支援,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儘可能多的投資主體參與林業建設,拓寬投資渠道。

公益調研報告15

長期以來,由於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對農村公墓管理缺失,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不相適應。如何在當前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程序中,進一步加強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解決農村安葬難、土地資源浪費大、視覺汙染嚴重問題,值得研究並加以解決。

一、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xx縣下轄6鎮2鄉,90個村,11個社群(居委會),人口1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7萬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全縣建有12個鄉鎮級公益性公墓和501個村級公益性公墓。如今,12個鄉級公益性公墓已不復存在,501個村級公益性公墓中,名存實亡的約佔90%;無規劃,無管理,成為亂埋亂葬墳地的佔10%。

從我縣農村公益性公墓的基本現狀中可以看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公墓建設缺少規劃管理。1991年,縣政府及民政部門在興辦農村公益性公墓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縣政府《關於劃分土葬改革區工作情況報告》(興政文[1991]66號)中要求全縣在“八五”期間建公益性公墓區160個,其中鄉鎮建12個,村建148個。至1994年,全縣建公益性公墓已達501個,其中鄉鎮建成12個,村級建489個。但是由於缺乏長期遠景規劃,在如何辦、怎麼辦、怎麼管等方面缺乏具體措施。同時,無專人管理,導致公益性公墓在選址、建設、墓型和佔地面積等方面多種多樣。有的公墓區當初就是應付差事,立個牌子就成了所謂的“公墓區”,無人管,隨便葬,公墓隨即變得可有可無。農村公益性公墓經過一段時間執行後,由於無人管理,沒有規劃,濫葬亂埋隨即氾濫,墳墓有的建在集鎮邊,有的建在耕地裡,有的建在山坡上;有豪華塔樓式,有磚砌石壘式;有超大型墓,有家族墓,甚至還有建活人墓;佔地面積,小的5-8平方米,大的超過10平方米。

(二)安葬難的問題十分突出。據測算,過去全縣所建501個公墓區到目前已名存實亡的現在超過400個,這些公墓所在村組已經無處安葬。即使形式上還存在的農村公墓區,也因無人管理,沒有規劃,橫七豎八,亂葬亂埋,公墓土地浪費極大,造成無地可葬。因而直接導致農戶或安葬房前,或安葬屋後,或安葬農田,亂埋亂葬,佔地毀林。

(三)農田被侵佔環境受影響。我縣農村每年應該安葬的逝者約在1000人左右。大多數都被安葬在村民自家承包地裡。簡單的也是磚砌石壘,佔地5個平米左右,講排場的建起豪華塔樓式墳頭,佔地有的超過10個平米。按每座墓佔地7平方米測算,我縣因此每年要減少耕地面積10餘畝。農村房前屋後,田野山地,到處是墳頭,環境不美,也給新農村建設與農村殯葬改革帶來負面影響。新縣城周邊有的村民受利益驅動,未經土地管理部門和民政部門批准,將自家耕地拿來當墳地賣,造成新縣城周圍環境惡化。

二、產生的主要原因

農村公益性公墓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不重視。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沒有納入民生工程,沒有列入各級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在“葬”的問題上歸根到底一句話,各級只重視經濟發展,不重視殯葬改革,沒有把公墓建設納入議事日程。

二是村級組織無力承擔費用。全縣絕大多數村沒有村辦企業,村級經濟十分薄弱,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乏力。一些有公墓區的村級公益性公墓既沒圍牆也沒綠化,更談不上花錢聘人管理。加上公墓又多建在荒山脊地,村民們從心理上就難以接受,因此許多村民寧願將已故親人葬在自家承包地裡,也不肯埋進公益性公墓。這也是導致農村公益性公墓“名存實亡”的主要原因。

三是村民對建公墓熱情不高。對於興辦公益性公墓和解決安葬難問題,多數村民熱情不高。主要認為公墓區墳墓混亂,離自家較遠,有的.認為風水也有問題等等。把親屬遺體埋在自家承包的農田裡,上墳祭祀,比較方便。所以有沒有公墓,與他們關係不大。

三、對策建議

要使農村公益性公墓真正發揮作用,徹底解決亂埋亂葬問題,須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下功夫:

(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是做好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關鍵要素。建和諧社會,需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殯葬環境,推行土葬改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深化農村殯葬改革是黨委、政府的職責所在。一方面,興辦農村公益性公墓是解決農村安葬難的現實要求,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規模經營、機械化操作程度提高,農村安葬難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興辦公益性公墓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公益性公墓的建設,規範安葬秩序,消除亂埋亂葬,改善生態環境,形成良好的鄉風村容,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有序發展。

(二)納入民生工程加大財政投入是做好公墓建設的保證。目前由於農村村級經濟普遍還比較薄弱,農民群眾的生活也不夠富裕,自身承擔公墓建設和管理費用確實困難很大,因此,把農村公墓性公墓建設列入新農村建設規劃,納入民生工程,逐年加大財政投入,切實保障廣大農民群眾“死有所葬”。

(三)加強監管確保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長辦長興。一要規劃先行。公益性公墓以村辦為主,也可多村聯辦。對墓穴佔地面積、使用年限做全面規劃,墓址可選荒地,也可五保老人去世後的土地中調劑出來使用。二要統一標準。既要體現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又要滿足群眾文明祭祀需求;既要道路暢通方便安葬,又要讓村民願意進來;既要完善基本設施,又要做到有標誌,有界線,有統一規格的墓穴墳頭標準。三要加強管理。鄉鎮與民政部門應加強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的領導和監管,建立完善管理體系與服務網路,充分發揮管理和服務功能。聘請專人維護管理,嚴禁承包經營;堅持公益性的原則,可收取成本,不得從中營利;定期公開收支情況,接受群眾的監督。同時,強化年檢制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整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