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2W

教材: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

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楓橋夜泊》課堂實錄

班級:三(2)班

執教:幹國祥

下午第一節課。

課前,講臺前的大螢幕上,靜靜地鋪展著一幅畫面,蔚藍的大海、金黃的沙灘,還有一隻同樣靜靜停泊的小船,明亮純淨的色彩,在這個秋日的午後給人帶來一種胸懷開闊的感覺。

但是,三(2)班的孩子們自坐下後就不斷地發出吃吃的笑聲,在四周有幾十位聽課老師圍坐的情況下,這是很不多見的。因為大海沙灘小船的背景圖片的左上角,還有一張在不斷更換照片的動畫圖片,而他們,就是畫面中的主人公??上午陳美麗老師帶領他們就在這個地方上課,幹國祥在中午將研究中心成員拍攝上傳的照片,製成了一個GIF圖片,作為送給孩子們的見面禮。孩子們互相辨認著自己,吃吃地笑著,和上午在這裡正襟危坐的神態已經完全兩樣了,那笑聲就像可樂的氣泡一樣,汩汩地向上冒著,冒著……來聽課的老師們也不禁被他們感染,微笑起來。

(而張圖片,後來被認為是導致此課氛圍不和諧的罪魁禍首。部分聽課老師們認為播放這樣的畫面,定下了全課歡樂的調子,這對後面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干擾和障礙。)

幹老師出現後,笑聲更響了,因為這個老師看上去挺好玩的,說的也不是像陳老師一樣的普通話,他還說今天不是陳老師給我們上語文課,至於誰上嘛,一個小時後就知道了。嘻嘻,真有意思啊!在這樣的心情中, 孩子們的課堂之旅開始了。

朗誦:用心靈擁抱文字

幹老師首先和孩子們一起來複習《做一片美的葉子》,這是上午陳老師和孩子們剛剛學習過的課文,但是課後的簡評中幹老師認為陳老師在課堂朗讀訓練沒有落實到位,對課文的理解也有需要澄清的地方。於是他對課文做了小小的改動,這樣再次朗讀課文時,就變成了一次和孩子們當下的生命生活相互編織,促進對課文理解的過程。

果然,當老師宣佈我們先複習《做一片美的葉子》的時候,下面歡樂的孩子小小吃了一驚,但是開始讀的時候,歡笑的泡泡們再次爭先恐後地從瓶底冒了出來。

“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幹老師把改動後的課文出示在大螢幕上。

“遠遠望去,那個班級很美。”孩子們的聲音響起來了,一如平常在教室裡的朗讀,並沒有注意到老師的提示??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被修改後的課文的前幾段是這樣的,其中修改的幾個詞語(班級,孩子,教室,祖國……)用黃色,其他字型用的白色:

遠遠望去,那個班級很美。它像一朵綠色的雲,從大地上升起。我向教室走去。走近教室的時候,我發現,教室裡的每一個孩子都很美。每一個孩子形態各異——你找不到兩個相同的孩子。無數個不同的孩子做著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班級。

當孩子們讀到“走近教室的時候……”,笑聲響起,隨著朗讀笑聲也越來越大,以至於像傳染了似的,很多孩子是笑著把這段話讀完的。

這段文字的改動其實非常精心而微妙,課文中所描寫的葉子和大樹的關係直接就和孩子的生活關聯起來,但是孩子們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還沒有感覺到,他們只是為文字上的改動,而覺得有趣不已。

於是幹老師做了一些調控,他同樣奇妙地把文字置換了一下:“無數個不同的孩子讀著相同的課文,把文字的芳香帶給老師們。你如果只是一味地笑的話,這文字的芳香還有嗎?所以這笑應該藏在心裡。”

孩子們繼續讀,大部分孩子的表情和剛才不一樣了,但後面一個穿黃色衣服的男孩對於這種改動還是覺得有趣,他用手捂著嘴巴,依然嘻笑不已。不過就像微風掠過湖面,只是泛起小的漣漪罷了,大部分孩子的表情開始有了變化,在螺旋上升狀的重複朗讀中,他們開始進入一種平時讀課文時所沒有感受到的一種體驗。

遠遠望去,那個學校很美。它像一朵綠色的雲,從大地上升起。我向學校走去。走進學校的時候,我發現,教室裡的每一個孩子都很美。每一個孩子形態各異——你找不到兩個相同的孩子。無數個不同的孩子做著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學校。

很明顯地,孩子們在又讀到“我發現,教室裡的每一個孩子都很美。每一個孩子形態各異??你找不到兩個相同的孩子”時,隱隱約約地他們知道說的和自己有關,因此在讀“無數個不同的孩子做著相同的工作,把陽光變成生命的乳汁奉獻給學校”時表情明顯莊重了許多。

老師讓孩子們的朗讀繼續。

班級把無數的孩子結為一個整體,學校把無數個班級結為一個整體……而無數個孩子在集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們每個人都像葉子,為班級這棵大樹,為學校這片樹林,為祖國這片森林輸送著營養,讓它茁壯、蔥翠。

大樹站在太陽和土地之間。綠葉為大樹而生。

春天的時候,葉子嫩綠;夏天的時候,葉子肥美;秋葉變黃;冬日飄零——迴歸大樹地下的根。我們為祖國,為社會,為人類而生。春天的時候,我們天真;夏天的時候,我們強壯;秋天的時候,我們智慧;而當生命的冬天來臨的時候,我們將進入永恆的歷史。

每一棵大樹都很美,因為每一片葉子都很美。為了我們的大樹,做一片美的葉子吧!

後面長長的這兩頁,孩子們就讀得更投入了,只是在讀“人生四季”那段話的時候,依然有輕笑發出,雖然上午學習課文的時候,有孩子已經說出了“我們也像四季,有春夏秋冬”這樣的理解,但那只是簡單地在從“葉子”遷移到“我們”了,這幾句話則更進一步闡述了“我們”和“葉子”之間實質性的相似點。

孩子們的朗讀不是很好,雖然有這樣的鋪墊,但是依然沒有用心去辨別、體會改後和課文的細微差別,不過總體上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不錯的。最後在讀發出召喚的幾句話時,已經感覺有從心裡發出熱望,用心靈開始擁抱文字了。

變換了一下內容,孩子的朗讀就不一樣了。看似很神奇,其實祕訣非常簡單,和孩子們當下的生命相關聯。

讀完一遍後,幹老師總結道:“通過一堂課的學習,大家能讀流利了,但是要讀出文字的芳香,那還是不夠的,現在我們就努力把文字的芳香讀出來。”

接著他請大家起立,調整呼吸,想象你就是一棵嫩綠的小樹,站在天地之間。孩子們可能沒有經過這樣的訓練,雖然嘴裡說著“準備好了”,可是表情中還帶著些新奇,想象自己就是一棵嫩綠的小樹,這可挺好玩的。而且有好幾個孩子,在誇張地做著呼吸的動作,發出呼吸的粗重聲音。

老師沒有去在意強調這些,他引導學生們按PPT的提示,用男聲女聲穿插的方法來朗讀課文原文。

在這個階段幹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做了具體的指導。因為他發現孩子們的觀察能力與傾聽能力不夠,比如明明課件上已經顯示了“男生讀題目”,可是依然是全班學生拖著腔調在喊:“做-一-片-美-的-葉-子。”

孩子們的朗讀也不足,不根據對文字的理解,而是一味地用大的聲音去讀。比如“樹像一朵綠色的雲,從大地上升起。”女生讀得又高又直,和其他句相比,沒有一點變化。於是,幹老師再次讓學生停下,他做具體的指導:要讀好這一句,不能一開始就把它讀高了,樹像一朵綠色的雲,從大地上升起,是慢慢升起的,有一個過程,因此不能一下子就把它讀高了,也不能所有的句子都是一個調子。要根據每句表達的意思來讀。要讓你的心都飛進文字裡,這樣用心去讀。這樣的指導後,孩子們的聲音漸漸飽滿起來。

但孩子們的朗讀,不是一節課就能很明顯地取得效果的。因此,更需要平時課堂中一點一點地訓練落實。比如,在老師指導讀四季葉子的變化的時候,點明朗讀四季的時候是不能用一個聲音去讀的,那麼哪個應該讀得最響呢?孩子們異口同聲地選擇了“冬天”,理由是因為這是最後的'一個季節,最寒冷。老師又做了詳細的指導示範,要根據具體的句子所表達的意思來進行讀,而不能簡單憑我們的想象,比如冬日落葉飄零,更多的是一片靜寂,而夏天陽光熱烈,葉子肥美,生機盎然,很明顯感覺是不一樣的。

在老師做了示範後,孩子們再練習朗讀,但這次聲音低下去了,精神也低下去了。幹老師又指導說:讀的低不是說讀得有氣無力,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聲音,越是低越要有力氣,因為明年春天它還要冒芽呢!

這個環節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去訓練朗讀,這其實也正是體現了有效課堂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起點,發現學生在哪個知識點或者能力點有缺失,就應該紮紮實實補起來。

的確,在這樣的指導下,有的學生已經開始入境,尤其幾個女生已經從表情體態上體現出來,最後一句“為了我們的大樹。做一片美的葉子吧”,聽起來的感覺還是非常好的。

站起來讀和坐著讀感覺還是不一樣的。這也再一次提醒老師,在每天早上晨誦的時候,那首開啟兒童黎明的詩是一定要站立來讀的。

接著,幹老師又讓孩子們讀了這一段時間他們的晨誦詩??《向著明亮那方》,這也是三(2)班的學生在三年級的成長方向,陳美麗老師還特別以這首詩的名字為班級主題貼命名。

幹老師選擇了一張非常漂亮的圖片作為《向著明亮那方》這首詩的配圖,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孩子的思維已經形成套路,他們並不去仔細傾聽老師的要求,也不去詳細觀察畫面上的陽光、花草,而是想當然地就說出這幅畫畫的是《楓橋夜泊》,不中後,又猜《山行》,其實三者相距甚遠,稍一注意就能發現了的。孩子在課堂上的傾聽能力、觀察能力以及真正的理解能力還是相當欠缺,這在後面的學習中也更加集中地表現出來。

由於詩句內容非常熟悉,所以孩子們的聲音又自然高亢起來。雖然每節詩的後面添加了有關三(2)班的內容,但是孩子們的心靈,還沒有真正和文字擁抱,因此,這也仍然需要在後面的學習中把這首詩融入每一個清晨,融入孩子生活的體驗中去。(這首詩的原詩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新教育貴州行志願者們因為在貴州教學這首詩,所以將末句“都會的孩子們”,修改為“鄉村的孩子們”,“城市的孩子們”和“地球每一個角落的孩子們”。)

孩子們的聲音太響了,老師又適時指導,告訴學生“一片葉子”、“分寸的寬敞”這樣的詞語不應該大聲地讀。

孩子讀完後,老師又引導大家,在學習的時候,要用你的心來擁抱它。今天,我們就是要學習用你的感覺來讀詩。(其實這也是《楓橋夜泊》老師設定的教學目標之一了。)接著,老師讓大家用心去尋找剛才晨誦時的感覺:請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你誦讀這首詩時的感受?

孩子們紛紛用“誦讀時有很亮的光”、“特別爽”、“有很強的光芒”、“特別愉快”、“心花怒放”來形容晨誦帶給他們的感受,還有一個學生甚至說出“這首詩可以鼓勵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們”,這句很簡單的話這個孩子卻是磕磕巴巴才說完的,可能那個“學習不好的孩子”他指的就是自己吧,他是在表達這首詩給他的心靈帶來的鼓舞與慰籍。幹老師注意到了這點,肯定了他的說法,但是又引他往前再走一走,“只是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們能從中得到鼓勵嗎?”這個孩子於是明白了,這首詩具有能讓每一個孩子振奮起來的力量。

可以說,對於《向著明亮那方》的感覺,孩子們遠比《做一片美的葉子》要好得多,這也同時說明了自從開學以來這首詩每天在班裡被孩子們熟誦以及被老師反覆提及的結果是非常有效的。

接下來幹老師又讓學生“用詩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你誦讀這首詩時的感受。這其實已經在為後面的學習做鋪墊,同時也是指導學生進行文字細讀的訓練了。

孩子們很容易地就說出了“明亮”。老師評價道:“其實剛才那個孩子說得多好啊,心裡有了光。讀著讀著,心裡就有了光,充滿了明亮的感覺。但並不是每首詩都有這樣的感覺的。”

至此,結束了《做一片美的葉子》的複習和《向著明亮那方》的誦讀。

(時間整整用去了20分鐘。據教師原來的計劃,是用十來分鐘,來改編和穿插朗讀的方法這些方式來進一步鞏固,並不準備進行具體的朗讀指導。但這也恰恰體現了不是為了公開課的教學,不是為了追求那種表面的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將自己真正置於學生中,瞭解他們的學情,關注他們的思維品質,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若在教學中發現了孩子的問題而不去糾正,這很容易將課堂教學形式化、流於膚淺,陷入浮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