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角度量》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8.34K

9月21日上午有幸參加了教研室組織的《烏蘭浩特市片區聯合體(聯盟校)間“同課異構”教研活動》,先後聽了三節《角的度量》,感嘆於三個教研團隊對本節課教學設計的獨具匠心。聽完後我的感受也頗多,下面我將對本節課部分環節談一些感受。

四年級數學《角度量》評課稿

一、引課環節。

1、興安一小的李靜老師由剛剛結束的大閱兵引出“角”,並順理成章引出“角的度量”以及度量的工具—量角器,緊接著“讓學生自己觀察量角器,並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說一說”,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培養了學生觀察和交流的習慣。

2、而葛根廟中心國小的孫忠偉老師通過“比較兩條線段哪條長?長多少?”讓學生用直尺量出,再讓學生“比一比兩個角哪個大?大多少?”學生一眼便看出角2大,但大多少需要用量角器量出,引出角的度量和度量工具量角器。

3、衛東國小的寧偉迪老師課前先出示課標要求,做到讓孩子心中有數,設計的很新穎。之後讓孩子們回憶角,並說說你心目中的角,板書“頂點、一條邊、另一條邊”,為之後的教的度量方法打下伏筆。接著出示很多角,任意拿出兩個角“比一比哪個角大?大多少?”“要求同桌合作,用三角尺上的角來量一量、比一比”,學生通過彙報得出角2比角1大,但大多少沒有測量出來,從而引出量角器。

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了結論,但對角的選擇應該慎重,如果孩子選擇的三角尺是30度和45度角的,不就一下量出大多少了嘛。

二、量角器的介紹。

三位老師都是通過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量角器,之後通過學生彙報和課件演示相結合的方式介紹量角器,相比之下,我個人比較欣賞寧老師的設計,特別是在教學中“任意找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這個問題,使學生更加自由的理解問題,再彙報時適時地追問“為什麼這個角是幾度角”,順理成章的讓學生明白“幾個小格就是幾度”。

三、新知的自學環節。

三位老師都設計了自學環節,通過“設計目標和要求—學生自學—小組間討論與交流—小組彙報”這一系列活動,重新把課堂還給了孩子們,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借鑑。

四、巧設“量角小兒歌”。

三位老師都用心的設計了量角小兒歌,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量角的方法,其中寧老師的小兒歌和板書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起到的作用更明顯一些。

五、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李老師和寧老師課始的比角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學生一定的問題和懸念,而在學完本課內容之後再回顧一下比角的`準確方法,首尾相呼應,不僅顯得結構完整,更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今天所學的角度的重要性。

總之,聽完這三節課之後,反思自己的常規教學,在之後的日子裡應該更加精心的設計教學環節,充分的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識,課堂上多給孩子時間和展示的空間,讓學生大膽的嘗試,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的教給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