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5W

一年級的孩子是可愛的,一年級的語文老師也是充滿活力的。謝老師的課堂上,孩子們學得很快樂!聽了《咕咚》一課,我也感觸良多,下面我就來說說我的思考與困惑。

《咕咚》評課稿

  一、熱鬧好玩的識字教學,情景中收穫。

教材倡導在文字的大情景中識字,不建議集中識字和語境識字。這

一點謝老師落實得很好。課前從擬聲詞遊戲互動開始,讓學生模仿小動物的聲音,引導學生關注擬聲詞中的“口字旁”,從而引出課題“咕咚”!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踏雪無痕地理解了“咕咚”的意思。學習“掉”的時候,老師特意一不小心讓“掉”的生字卡片從自己手中掉落,讓學生“看”清楚 “掉”的意思。在學習“攔”字時,老師又從兩排同學之中行走,讓學生做出“攔”的動作。最後,老師用一首識字兒歌作為課間操,讓孩子動起來,也讓生字復現,熱鬧而有效!

但是,統觀所有的識字教學,我們不難發現老師更多地關注的是漢字的“義”,維度比較單一。其實,漢字有“音形義”三個維度,我們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漢字而有所側重。

  二、熱鬧活潑的閱讀教學,讀演中體會。

老師讓學生“用橫線劃出寫小動物怎麼做的句子;“~~~”劃出小動物怎麼說的句子。”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表演“拔腿就跑”,體會小兔子沒經過思考就逃跑了;同桌合作表演“小猴子呢?怎麼做?怎麼說的?”,體會小猴子的嚇跑;最後引導學生關注到“一個跟著一個跑”上,學生表演,體會小動物們的盲從。這裡滿滿的`表演,滿滿的體會,只是我總覺得少了對故事整體的感知。另外這麼多的表演,課堂是熱鬧了,但是實效真的出來了嗎?在表演“一個跟著一個跑”時,一定要按照出場順序嗎?我個人覺得這一部分的表演,演的成分多於學的成分。

另外,“用橫線劃出小動作怎麼做的句子;“~~~”劃出小動物怎麼說的句子。”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有點難度,有點拔高要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