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的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6W

把課堂讓給了學生,這節課學習的是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三課《短文兩篇》中的第二篇馬南?的《不求甚解》。第一篇是培根的《談讀書》。

不求甚解的評課稿

韓老師由上節課所學內容培根的《談讀書》說起,讓學生們誦讀了培根《談讀書》中的一些名言警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接著韓老師說:“……讀書如此重要,那麼該如何讓去讀書呢?怎樣選擇書來讀呢?這節課我們學習一篇馬南?的文章《不求甚解》,或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進入新課的學習。

“不求甚解”是陶淵明的一句名言。如何理解作者以此作為題目的意思呢?學生的發言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求:不追求。 甚解:比較深刻的理解。作者以此為題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淵明的本義。完成了文章的解題,又在學生的發言中學習了本文的作者簡介。在學習本文的作者簡介時,韓老師著重指出了有關作者的三個知識點:①筆名,②主要作品,③與人合作的作品。

  學生在早自習時就已經讀過課文,韓老師直接用多媒體幻燈片將本文的閱讀問題展示出來:

1.作者如何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的?有何用意?

2.作者舉了哪些事例?有何作用?

3.你認為本文在寫法上與以往的議論文有何不同?

學生分成7個學習小組開始逐題討論。

5分鐘不到,一個學習小組已經將出示的三個問題解決。韓老師在巡視時公佈了這個小組的進度。又用了不到2分鐘,分組討論結束了。韓老師開始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推舉一名學生的方式,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在發言中講述了本文的中心——作者對讀書的看法。韓老師又用第二個問題讓學生探討本文的寫法。為解決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本文的寫法的.問題),韓老師引出學生以前學過的另一篇馬南?的文章《談骨氣》,並將《談骨氣》一文的寫法與本文的寫法作了比較。在學生口述了自己對這兩篇文章比較而得出的認識後,就開始了對文章重點的區域性探究。再次由文章的開頭入手探究本文與以往其他議論文寫法上的根本不同,明確了立論與駁論的區別。多媒體幻燈片出示:立論、駁論。並解釋了駁論的定義。

不到20分鐘的時間馬南?的《不求甚解》一文的學習告一段落。進入“拓展閱讀”的學習。

在“拓展閱讀”這個環節,韓老師讓學生們閱讀學習《語文學習報》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這就是雷抒雁的《亂翻書》。

  韓老師仍然是用多媒體幻燈片出示雷抒雁《亂翻書》一文的閱讀問題:

1.給文章最少做一處批註。

2.文章以“亂翻書”為題,寫到了哪些“亂”?

3.你認為作者針對讀書的話題闡明瞭怎樣的主張?

學生誦讀文章後,便自行解決出示的閱讀問題。10分鐘左右的時間裡,韓老師不停的在學生中間巡視。這時我也起身觀察了一下學生自主閱讀的學習情況。我看到的20多位學生所做的文章批註竟鮮有雷同。學生們有的直接批註在報紙的文章上,有的則寫在自己的本子上。這樣的自主閱讀學習,的確發揮了學生的個人體驗與個性閱讀。

這節課的最後10分鐘是這樣度過的:

學生用5分鐘時間發言交流韓老師出示的三個閱讀問題,剩餘的5分鐘讓學生們談談了解了培根的讀書觀念,馬南?的讀書觀念,雷抒雁的讀書觀念後,自己對讀書有了什麼認識。

本節課就在一位學生對讀書的精彩陳述中結束了。所留的作業仍然是讀報紙文章兩篇。

整個一節課在韓老師的精心組織下,學生完全融入到了閱讀學習中。韓老師所設計的閱讀問題對推動學生深入文意的解讀,寫法的探究,起到了恰當的引領、點撥作用。

馬南?的《不求甚解》這篇雜文重史識、史論,抓住現實,旁徵博引,含蓄委婉,可謂雅俗共賞。文章首先擺出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然後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並分析其真正含義,接著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於虛心、會意;再接著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先從反面否定,又從正面引用陸象山的語錄佐證;最後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要反覆地讀。在論證的過程中作者採用了①例證法:以諸葛亮、普列漢諾夫為例論證讀書的要訣在於虛心、會意,理解精神實質。②對比論證法: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於虛心、會意;③引證法:引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論題,並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

曾經為《北京晚報》寫專欄文章的馬南?,是十分善於從平常現象娓娓道來,淺顯通俗的闡明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在《不求甚解》一文的開頭他就用:“一般人認為,……其實也不盡然。……雖然……但是……”這樣一個語言形式,引出批駁的靶子。

上面這些,都是我們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應當有所體現的。備課時的閱讀問題設計更應該在這些方面做精心的準備。也就是說閱讀問題的設計還要更具有文章的寫作個性和語言個性,學生的閱讀才會篇篇有得,而不至於流於形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