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哨》評課稿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5W

《麥哨》評課稿1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麥哨》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作者滿懷喜悅之情描寫了初夏季節田野裡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無拘無束地玩耍嬉戲的情形,展現了鄉村孩子天真、純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課文以盛夏的鄉村特有的“麥哨”為題,富有詩意。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接著點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點描寫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生活在這種天然娛樂場所中游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暗示著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麥哨的聲響,歡快、柔美,悠遠、綿長。語言生動優美,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但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在這一單元中是作為最後一篇略讀課文來教學的。

《麥哨》評課稿4篇

今天,蘇青青老師的課堂,很好地把握了課文的語言特色,挖掘了語言的內在魅力,以及語言的表現力,課堂上有這樣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精心巧設問題,為下文的學習作鋪墊。

課前師生談話,蘇老師精心準備,創設問題:同學們,你們的家鄉在哪裡?(在海邊)。你們在海邊玩些什麼?通過學生的談話很自然地引入課文。在本文中出現的農作物,蘇老師都出示了相應的圖片幫助理解,尤其是在出示麥子圖片時還引出了麥稈、麥芒、麥穗兒等相應的位置,讓學生有限的知識面進一步拓展開來,為下文的學習埋下了鋪墊。

二、挖掘了語言的內在魅力,重在指導朗讀

蘇老師的個人語文素養非常好:音甜美,教態自然,課堂的調控能力能把握得恰當好處。學生參與朗讀的面也很廣。在指導朗讀時,她範讀麥哨聲響的時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都不由自主地被帶動了起來。正如俗話說的,“授人以魚,還不如授人以漁。”蘇老師讓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

三、目標定位準確,重點突出。

這節課,蘇老師把目標定為:“從優美的語言中感受鄉村孩子純樸自然、歡快的童年生活,積累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一方面關注到《麥哨》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另一方面也關注到這篇課文在本冊教材所處的位置,是第六單元“走進田園,熱愛鄉村”一組課文中的最後一課。於是在教學中並不是僅僅抓住優美的語言,也不糾纏於比喻、擬人等寫作手法的解剖,而是重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積累,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喚醒學生的語言意識,激發學習情趣。如:教學麥哨的聲音時,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朗讀來體現“柔美、歡快、你呼我應”等各種美妙的麥哨聲。我相信,這樣的教學,這樣的課堂一定能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記。

四、注重讀寫結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語言規律,並熟讀積累,定能使文字豐富的語言滋潤學生的心靈。另外,作為本單元最後一課的學習,引入拓展閱讀,嘗試寫作練習,把學習的視角引向了廣闊的天地,使得文已盡,而學無盡、意未盡。孩子們用最質樸的語言,展現了鄉村風情和特色,這既是一次有意義的課堂練筆,又是對文字的豐厚。

蘇老師的這堂課,值得學習的地方還很多,讓我受益匪淺。

《麥哨》評課稿2

今天在學校五樓會議室聽了王新靜老師講的《麥哨》,王老師還原了當時學習虞大明老師執教的課堂,傾聽了名師的講課思路,明白了略讀課文的講課思路,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感到受益匪淺,尤其是對語言文字的運用的方面講解的非常到位。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習得語言,並且能夠利用這種語言在自己的日常交際活動中進行交際。衡量一個人是否掌握語言工具性的標誌之一,就是看學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言,而不是看他對這種工具的理解。語文學科的任務就是讓學生能夠讀得懂、聽得懂、能夠說、能夠寫,也就是能夠運用這種工具進行交際。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

就《麥哨》這篇課文來說,一般是把“瞭解課文內容,感受田園風光的美好和鄉村生活孩子童年生活的快樂”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王新靜老師也是這樣做的,他在引領孩子們通過讀書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滲透了口語交際、表演、預習等語文能力的訓練。

“方法意識”是當教師的本位意識,有了方法,知識的學習永遠是水到渠成,然而這正是我們普通教師所忽略的。王新靜老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交給了學生預習的方法,教給了學生用“圈關鍵字”的方法樹立文章,教給了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的方法,交給了學生寫作文“前後呼應”的方法。

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具體的操作方法,大多是我們在實踐中相沿成習的,揣摩詞語的深層含義,讀寫結合小練筆,積累好詞佳句,利用文字空白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換詞換句體會語言文字的妙用等等,都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涉及到的知識點。然而隨著新理念的出現,這些做法是遠遠不夠的,它應該具有更多其他的或然性,基於這些教學特點,採用靈活機變的做法。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不僅僅在教材上,更多的應該在生活中,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更重要的是學會實踐。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可見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時語文的基本核心任務,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我們應根據教材的特點,根據分成的五個型別,學習表達體會情感,這正是我們所欠缺的所在。

語言文學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歷史淵遠悠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結晶。文學的本質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識形態的物化。這個基礎上對人的修養能啟很大的作用。語言文學的運用性與其學科自身的特點相關。其運用性不僅側重對理論知識的客觀實效性,具體生活的實際應用是多層次,方向性的。

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並非僅僅侷限於課堂,應該貫徹在日常的.生活中。但是課堂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主渠道。它關係到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發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將其作為重點常抓不懈。

《麥哨》評課稿3

5月22號,我們聽評課小組的老師聽取了郭淑華老師講授的《麥哨》一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作者滿懷喜悅之情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裡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玩耍嬉戲的情形,全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課文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嗚卟,嗚卟,嗚……’田野裡,什麼聲響和著孩子的鼻音,在濃綠的麥葉上掠過?一聲呼,一聲應,忽高忽低,那麼歡快,那麼柔美。”接著點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緊跟著重點描寫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他們在這種天然娛樂場中游戲的情形,最後再次以歡快柔美的麥哨聲作結,“是誰又吹響了那歡快、柔美的麥哨?一忽兒,四處都響了起來,你呼我應,此起彼落。聽了郭老師的課我收穫很多:

首先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郭老師就是從這個點出發,設計課堂教學的。課堂中“‘嗚卟,嗚卟,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你呼我應,郭老師模仿的有聲有色、淋漓盡致,既拉近了師生間與生生之間的距離,調動了孩子的生活經驗,引領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農村的生活情趣,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感覺整堂課都在布穀鳥的歡快叫聲中度過,有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是及時鼓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在學習過程中,對孩子的表現郭老師及時作出評價。當孩子們興趣盎然地自由朗讀課文後,郭老師不失時機地送上一句“你們朗讀課文的聲音真美妙!絲毫不亞於悅耳的麥哨聲!”或送上一個大拇指,或報以熱烈的掌聲,或送他一個真誠的微笑,時刻以自己的態勢語鼓勵孩子,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增強自信,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最後是過渡語自然流暢,這也體現了郭老師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她課下兢兢業業的備課。

從總體上看,這堂課很成功,學生跟著老師學會了很多知識,我也受益匪淺。

《麥哨》評課稿4

今天上午在四年級三班聽了張老師的一節公開課,講的是閱讀課文《麥哨》。這是一篇關於農村孩子課外生活的文章,教學目標中讓學生感情朗讀課文這個目標設計的特別好,通過反覆朗讀,讓我們的學生感受農村孩子課外生活的豐富有趣,也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自己開展豐富有趣的課外生活,增加孩子們的生活樂趣。

這節課的優點有以下幾點:

1、學生課前預習做的很紮實。

課前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學習目標,把生字都抄寫了幾遍,有的同學還用生字組了詞語。所以在課堂上學生都能夠對子之間進行有效的檢查和批改,為課堂學習生字詞節省了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組內同學還能夠相互檢查,並且用紅筆進行糾錯。

2、小組在組織學習過程中組織有效,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比如啄木鳥組提出的“為什麼麥穗就是一個跳動的音符呢?”這個問題就提的特別好,說明同學在課內外的學習中是動了腦子的。在課堂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能引導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大膽地進行展示。在探討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但學生積極地說了自己的看法,張老師還對學生進行了及時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從想像、聲音等等方面對這個問題有了瞭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課外觀察生活的興趣。

3、課堂上老師能及時讓學生對自己的預習和學習過程用分數進行評價,以此鼓勵學生積極學習。

4、展示並讓學生朗讀明確學生目標也是這節課的這點。

當然這節課也有一些可商榷的地方。首先就是這是一篇閱讀文章,在課堂上沒有圍繞“感情朗讀”這個目標有效的展開讀書,學生讀書的時間相對少了點。其次是學生在展示過程中,站起來、坐下都比較隨意,特別是沒有請其他同學質疑補充,讓很多同學失去了課堂參與的機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