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評課稿【經典17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評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數學評課稿【經典17篇】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

蘇老師執教的《11—20各數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各數的認識,10以內數的加減法基礎上教學的。通過教學,學生知道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能按從11到20的大小順序數數。

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通過課本上的主題圖,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2、重視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沒有學生自己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活動。現代教學論認為:只有讓學生自己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不是在教師的指令下默默地接受,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才能同時得到發展。動手操作活動以“動”促“思”,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積極進行探究。袁老師的這節課分兩個層次操作小棒使學生認識11—20各數。先讓學生數出12根小棒,然後引導學生想:怎樣擺能讓學生一眼看出是12根?小朋友相出了兩種擺法:一種是直接擺12根,另一種是先擺一捆,再擺2根。就這樣學生擺12根小棒的過程中,初步產生了10個一可以變成1個十的觀念,為教學10個1是1個十提供了表象支撐。再讓學生擺13,18等,進一步加深對計數單位“十”的.認識。

3、重視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練習時培養學生數感的意識十分強烈:讀米尺上的數,按順序數數;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感受數的大小關係;估計物品的數量,加深對數的多少的體驗;畫圈物品,建構10的模型,加深對計數單位“十”的認識;瞭解數所表示的實際意義等無不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4、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不僅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設定問題如“怎樣擺就能使大家看得更清楚?”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總之,這節課體現了三個突出:突出主體性,創造學生參與條件;突出民主性,轉變了教師的角色;突出實踐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數學。

建議:

1、學生的12根小棒的3種方法出來後,鄭老師應該在黑板上板書。鄭老師只是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一下,無法讓他們進行比較,那麼優化的過程沒能真正的落實下去。

2、展示學生用小棒擺出11—20各數時,鄭老師的彙報形式太單一了,都是問這個數的組成,是否可以有多種形式的問法。比如:這個數是由1個十、8各一組成的。這個數的後面一個數是15,這個數是幾?它是13和15中間的一個數等等。

3、操作的要求要細緻、明確。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2

“5的乘法口訣”是在學生已經懂得了乘法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在這節數學課中,金老師能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精心設計了一些能讓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發展思維的活動。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

一堂真實有效的數學課,需要教師尊重“前數學經驗”,準確把握教學的起點,才能讓學生在課堂裡真正產生自己的思想。課前學生並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有了五個五個數數的基礎和經驗,有好多學生通過看書,知道一些“五的乘法口訣”,這對於本課知識的建構有著必要的'意義。

金老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現實的知識起點,在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來編口訣,讓學生把知道的說出來,充分尊重學生,使他們處於積極的樂於學習的狀態,為後續新知的學習起到了孕伏作用。學生也許並不能說完全,說出來的都是零碎,一知半解的,但這就是學生真實的知識起點。通過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補充,教師有意識的引導,把“五的乘法口訣”都編出來了。這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的體現。接下來,再來研究“五的乘法口訣”意義。

二、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注意培養學生

由於低年級兒童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教師在直觀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向抽象過渡,教會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自主學習、歸納整理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如對乘法口訣的意義,老師先通過畫圈來幫助學生理解“四五二十”,然後放手讓學生來畫,自己來說,乘法口訣的意義。又如將5的乘法口訣與自己的雙手聯絡起來,使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感到親切,而且更加容易記憶。

最後,老師讓學生說說在實際生活中有那些地方用上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如數“正”字、數古詩的字數等。這些教學設計都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金老師的這堂課課堂設計平實,上課思路清晰,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呈現的方式簡約但不簡單。就是以後在課堂上能更有激情,更加關注評價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新課程標準提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特級教師吳正憲認為,國小數學學習對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因此,要把國小數學教育的中心轉移到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上來。

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學習過程以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進步與發展。我們老師要真正讀懂學生、教材、課堂。讓孩子們在“好吃”中享受有“營養”的數學:讓學生學習“有趣”的數學,學習“與生活密切聯絡的”數學,學習“聽得懂的”數學,學習“不太嚴格的”數學。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3

在聽課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課堂教學是教師教授知識、學生學習的過程,同時也在客觀地考量著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教師在上課之前備課是否認真細緻,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會在課堂上直接體現出來。在聽課期間,我看到一些教師雖然年輕,經驗也許不如老教師豐富深厚,但是在上課的時候對課堂知識點的設計比較合理,在學生面前講課時也顯得思路清晰、井井有條,可見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 對課堂紀律的組織是能否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教師對知識傳授的技巧性固然重要。但從整體來看,如果課堂上沒有良好的紀律做保障,或者說,教師不具備管理、駕馭學生情緒和行為的能力,那麼就不可能順利開展教學。在聽課過程中,我看到一些優秀的教師把對學生的`紀律要求編成了簡單上口的順口溜,在課堂上用順口溜的形式對學生提出紀律的要求,並與他們產生互動,這種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還通過及時地評比鼓勵,給學生樹榜樣,督促一些動作慢的學生提高效率,使課堂組織整齊劃一。這種辦法同樣比對學生直接嚴肅的提要求更有效果。

這次聽評課向我們展示了最新的教學理念在國小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從各個角度來刺激學生的感觀,多媒體的運用不只是浮於表面,而真正起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為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服務,體現了新課標,新課改。

通過這次聽課,我開闊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的差距。數學教師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以興趣為先導,教師自己製作課件、卡片,為教學打下基礎,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學語言,要規範教學,苦練基本功。我應該積極投身到教學中,以合格教師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教學行為,相信通過我的不斷努力,一定能拉近距離,不斷進步總之,這次聽評課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從授課教師身上學到了一些教學技巧,這都會為我以後的教學工作注入強大的動力,將使我儘快走向成熟!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4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評課稿

本節課,沈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即數方格的方法遷移到長方形面積的推導,讓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正方形,用尺量長與寬的長度等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平面圖形和計算相結合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沈老師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著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3、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著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裡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4、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課堂上教師通過對學生所展示出來的強項智慧的肯定,進一步激發和引導,可以帶動和喚醒其他智慧相應的發展,從而,有效的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自我的認識水平。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潘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這也是我們教師努力改進的地方。

一、目標定位正確:

1、課內充分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

2、理解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3、讓學生能利用圓面積公式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二、引入自然

1、複習鞏固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關係。

2、複習鞏固了什麼叫面積,讓學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從而自然引入圓面積計算的推導過程。

三、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圓,把圓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讓學生拼成近似的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讓他們仔細觀察,研究長方形的長(或平行四邊形的底)是什麼,長方形的寬(或平行四邊形的高)是什麼,從而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探討的地方

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為了照顧中差學生,教師應充分了;利用教具或課件展示,讓學生有充分的觀察和思考,真正感悟圓面積公式推導的整個過程。其次是在計算公式中對半徑的平方還需要指導和練習,以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中很好的運用。

——————《統計》評課

這次景東杯課堂教學比賽,我聽了李丹老師上的《統計》這一課,作為一名教齡還不滿一年的年青教師,我覺得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為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體現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說說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後,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由於李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髮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只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麼辦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在這裡我也想給李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要正確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在統計班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的人數時,教師明知道有個別學生已重複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某同學已經站立過了,但教師沒有予以迴應。)我想這是因為在教案中教師有這樣一個預設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班級裡每個小朋友都統計到了呢李老師想讓這個問題能在後面順理成章地出現,孰不知這樣做反而使教師要對班級人數重新進行統計,這樣做勢必要浪費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以致後來教師就乾脆造假,把總人數湊齊就算完成了人數統計,這樣做的結果顯然使統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和它的實際意義。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範,表達要確切,如教案中“這是統計圖嗎”這句話表達就不夠確切,應可以這樣問:這是一張完整的統計圖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適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後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麼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菠蘿的有1人,所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喜歡菠蘿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並進一步啟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後啟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從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從試教課到正式上參賽課,我覺得李老師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她繼續不斷地努力鑽研教材和改進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國小數學教師。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5

《2、3、4的乘法口訣》是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習5的乘法口訣基礎上學習的。在這節課中,陳慧智老師能夠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口訣的來源,並自己編口訣。同時經過小組討論、分析、歸納出口訣的規律,下面我簡要地談談這節課中值得我們學習的幾個地方:

1、注重情境創設。

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了創造,利用小兔子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順利地完成了新知識的授學。

2、注重知識形成過程。

陳老師採用探索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發展。教師先扶著學生,根據兔子的耳朵,1只兔子、2只兔子的耳朵怎麼樣?嘴巴編出了2的乘法口訣。在回顧編口訣的過程後,小結編口訣的方法:列、說、編。然後根據兔子的嘴巴,激發學生自主編口訣的興趣。這之後,根據2、3的乘法口訣和已經學過的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引導學生大膽猜測4的乘法口訣會有幾條?哪幾條?教師適時、主動地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重知識形成過程的同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重視能力的培養。

在學習過程中,有了5的乘法口決做基礎,在探究2、3、4的乘法口訣時,特別在學3的乘法口訣時,對學生半扶半放。讓學生主動學習,列出乘法算式,說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再來編寫口訣,這時學生很快就能編出“一三得三”,陳老師這時追問你是怎樣想的?有學生就說是用5的乘法口訣想出來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學生的興趣很濃厚。對2、4的乘法口訣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編口訣,這樣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體現了教學的一般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4、注重課堂的調控。

有些學生在學習乘法口訣之前已經能背誦,而有的學生對乘法口訣卻毫無所知,這樣的兩極分化現象在課堂教學時較難控制。教學時,陳老師把講解的重點放在乘法的意義,編制口訣的方法與記憶方法的引導上。把口訣的記憶方法交給學生,讓他們採用自己的方法幫助同桌、小組成員記熟口訣。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孩子主動去記,有興趣去記,而競賽、獎勵紅花等形式又進一步調動學生記憶的積極性。

5、注重思維的培養。

陳老師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去總結口訣、理解口訣,從而發現每一句口訣的含義,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3、4的乘法口訣教學,在環節設計上的跨度比較大,從扶到放之間,能讓學生大膽猜想,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編出口訣,使學生能主動地去發現、探索、體驗,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記憶口訣,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取得了較大的收穫。知識的獲得完全依靠學生,主體地位比較突出,同時也注意到學生的觀察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如口訣幾句等,很好的體現了課改的新理念。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準確,設計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在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中,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形成了知識技能,又促進了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感謝陳老師為我們展示瞭如此精彩的課例。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6

本節課,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覺得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xx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xx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老師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 ”入手,明確xx,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xx。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3、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xx的課堂,可以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 ”“ ”,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4、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並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群體的積極性。

5、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著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裡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6、教師能夠恰當的運用教具

儀器、電教設施使比較難理解的抽象思維變得直觀、形象、生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7、教師在複習

引入、新課、練習設計中能夠關注全體學生,尤其關注差生,給足練習時間,教學效果很好,達到了目標的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8、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

當然,每一節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人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

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著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7

張俊麗老師執教的數學課《正比例》教學思路清晰,教學效果良好。

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老師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老師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其次,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學生看了表之後,發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90,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會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著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區域性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

主要優點有以下幾點:

1、新授前先尋找生活中的量,為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學生的體驗,所有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讓每個學生都進行真實的實驗,但是能精心製作課件,模擬實驗,運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相關聯的量”,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3、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規律”都是由學生得出,在學生完成有困難時及時的給予點撥。

4、教學時能緊密的練習生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符合新形勢下的教學理念。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8

聽了鄧老師教學的《認識幾分之一》這節課,我頗有感觸。

我認為鄧老師的教學有以下幾個亮點,值得我學習:

一、情境引入,激趣引導,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分水果活動,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問題的探究。怎樣分小朋友才會覺得滿意,學生想到了平均分。通過平均分的結果有時能用整數表示,有時不能用整數表示的生活現象,讓學生體會分數的產生源於實際生活的需要,同時引出了教學內容幾分之一的認識。

二、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鄧老師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正方形紙進行一次或幾次對摺,然後用彩筆塗上顏色。這樣,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

三、教學各方面準備很充分。如教師事先準備好了水果、紙片(圓形、正方形),學生準備了正方形紙片等,能看出鄧老師是個考略周到細緻的好老師。

四、板書的設計很有新意。鄧老師為了避免板書時花費太多時間,她採用了把板書的內容事先寫在紙上,粘在黑板上,既節約了寶貴的時間,又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值得我在的教學中借鑑。

五、練習形式多樣並富有梯度性。有判斷題;我會說,我會寫;聰明你我他;動手對摺紙,一步步的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後來鄧老師又把數學還原於生活,讓學生分分桌子,讓學生體會到了身邊的幾分之一。最後愛迪生的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讓學生學生從中找到了這節課所學的幾分之一,名言中提到的`百分之九十九也為後面學習其它分數做了鋪墊。

建議:

1.練習中有一道線段題,多數學生答錯了,教師應適當花點時間點撥學生,以免再犯類似錯誤,不應匆匆一帶而過。

2應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

3.教師不應對孩子的思維進行侷限,課前可以讓孩子們準備自己喜歡的各種形狀的紙,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紙去折一折,塗一塗,讓孩子的思維更加開闊。

4.摺紙活動老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折去塗色,說出自己表示的是幾分之一,教師還可以指定具體的幾分之一讓他們去折去塗,這樣既訓練了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9

一、課前引入比較有新意評課稿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所以艾老師在本節課開始時,先讓學生來猜一猜發到的古文中有幾個字,這樣一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體現了學科間的聯絡。另外,讓學生先來估計一下有幾個字,也培養了學生對數的估計能力,同時通過這一活動,也可以瞭解到學生的知識的基礎,充分了解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以後,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學生已經會的`,就不必過分強調,對於學生還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

二、注重學生對於1000的概念理解評課稿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數的認識由100以內擴充套件到1000以內,數目增多了,增大了,內涵更豐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師首先讓學生明白數數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但是隨著數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個一個數,十個十個數擴充套件到用更大的計數單位來數。為了讓學生建立具體的數感,教師又利用小棒,讓學生從一個一個數到十個十個數,再到百個百個地數,最終引出10個一百是1000。在整個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時進行強化,相信學生腦中所建立的1000這個概念,已經相當深刻了。隨後,蔡老師又讓學生再去數一數剛才的古文,“你打算怎麼數?”學生很自然地便能夠自主優化出最佳的數數方法,一百一百地數。通過這一活動,再一次強化了1000在學生腦中的印象以及對於1000的感受與認識。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對於教材、對於學生的充分鑽研。

三、運用計數器讓學生明確數的組成對於不同的計數單位,所表示的數的意義是不同的

蔡老師運用計數器直觀地向學生展示1000以內數的組成,通過在計數器上撥出不同的數,使學生在瞭解到數的組成的同時,也解決了讀數中出現的幾個特殊情況,當中間出現0時,不能省略,因為這一個0是表示佔位。

四、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是數出來的

本節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充分重視數數。教師設計了各種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數數。如讓學生從千字文中找到第985個字後接頭往下數,在這一過程中,蔡老師首先讓學生自己再數一數,然後由學生上臺示範數,再由學生自己數,最後讓全班一起數,讓學生充分感受數數的過程,突破學生在數數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難關。隨後,又能過三輛火車,由淺入深,體現了練習的層次性與開放性。最後又通過生活中的數,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密切了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0

《分數乘整數》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學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其中後一目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堂課上,吳老師對於這一重點採用的是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一、複習鋪墊,引出新知。

一上課吳老師出示了五道口算題,讓學生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並在口答的過程中強調了計算的結果能約分的要約分,以此作為新知的的`生長點,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知識不能靠傳遞,而要靠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建構。

1、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時”,吳老師課件出示資訊窗後,讓學生尋找出資訊並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列出算式,在交流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兩種列法,一種是加法,一種是乘法,引導比較兩個算式結構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關係,巧妙運用“認知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主發現分數乘法和整數乘法的相通之處,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2、對於“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的學習,吳老師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在交流中初步得出結論,然後老師通過課件的展示,把加法和乘法聯絡起來,讓學生學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三、關注學困生。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吳老師在課堂上對於一些簡單的問題,總是讓學困生來回答,這種關注,就易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建議: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理學生不一定真正理解,還應進一步交流。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1

用字母表示數看似簡單淺顯的內容,但從孩子的認知水平去理解又是很難。用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的代數式是一個抽象化的過程,是國小數學學習的'轉折,是一次認識的飛躍。

莫老師設計的教學過程一開始就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匯入課題——用字母表示數。接著出示例1及字母所表示的一個特定的數,接著教學例2用字母表達乘法交換律中兩個數的關係,再接著看書自學通過判斷辨析講解簡寫的規則,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環節。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紮實有效,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節好課。其中本人也提兩點不成熟的想法,根據書中編者的意圖,例1是為學習新知打下遷移的作用,而既然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匯入課題那麼把例1中的符號換成字母是否更有正遷移的作用。其二當討論到簡寫的規則時有學生提出如果數與字母相乘怎樣簡寫,是否給予引導討論給予正面講解,不必把這一問題拋給下節課呢。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2

各位領導、老師們:

在我校領導的精心組織和二位承擔公開課教師的精心準備下,我認為本次活動開展的很成功,我就二位老師的作課情況談幾點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同時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指正。總體呈現四大亮點:

一、情境創設的特別好,課堂活動緊密聯絡生活實際,體現了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知識這一先進的課程理念。課程標準中明確地告訴我們:數學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生原來的認知基礎上的。二位老師都能恰當的運用身邊的教學素材,創造有趣的教學情景。如霍彪老師說自己腦筋不太好要買紅棗補腦如何求單價的問題和張飛老師來我校作課的一些準備工作為線索。

二、注重學生自主探索,二位老師的課堂中,教者都能夠充分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對於一個問題的解決,我們老師不是傳授給現在的方法,而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的槳,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在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相結合,充分獲取數學活動經驗。二位老師的課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夠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並充分給足了學生動手、觀察、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學習的主動權。

四、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二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同時將觀察、操作、討論、練習、轉化、對比等有效的學習方法與之相結合,大大提高的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聽了這幾節課的總體感受,如果就每一節課而言,我認為二位教師各有所長,每節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

霍彪老師語言優美,儀表大方,激情高。教學環節緊湊,合理把握重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考慮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對新知的探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和自學能力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課堂中能充分利用兒童的心理特點,創設學生喜愛的教學情景,如“圖形的排列”、“和尚的故事”為學生對新知的探究和整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把一節枯燥的課上的很精彩。

張飛老師的課,教學環節過渡自然,過程由淺入深,方法靈活多樣,是通過教師的有序誘導,學生的積極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創新的個性特徵整堂課給人的感受是穩重、成熟。

當然,我們每位老師的課都不可能達到100%的完美,一、課堂細節關注不夠全面,比如專業術語的使用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霍彪老師10除以3商3餘1,補0商3又餘1,此時“1”又表示多少呢?

二、教師沒有完全融入課堂中,這一點,張飛表現的不如霍彪老師。張飛的課顯得略有些呆板。

接下來我想單獨說一說“激情”二字。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人)說: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聽了霍彪老師的課。有一種讓激情飛舞在課堂上感覺。這是我不及人家之處。

曾經看過一則報道,一位美國教授訪問我國的一所高中,無意中對一位班主任說:“你班學生很有前途,至少有18名同學能考上重點大學。”幾年後該班所有學生都考上了大學,而且大多數學生走進了名牌學府。可以想象老師聽了美國教授的預言後是懷著怎樣的激情去教這些學生的,而他可貴的激情又對這些學生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我們追求的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都能滿懷激情的去挖掘學生的潛力,用放大鏡去找學生的優點,那麼結果又會怎樣呢?

課堂教學需要有激情。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情感體驗,以飽滿的情緒、昂揚的激情去感染學生,更要有激發學生情感的手段和藝術。只有營造了這樣的“激情課堂”氛圍,學生才能由“知之”到“好知”再到“樂知”。這正是我的課堂中缺少的重要東西。也正是我現在需要學習的內容之一。

總之,二位老師通過精心準備,分別為我們奉獻了一節精彩的示範研討課,我想,我們全體數學教師一定會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加大課改力度,逐步探索課堂教學的新路子,為了讓我們北辰路實驗國小的孩子更像孩子,實現快樂課堂、激情課堂、和諧課堂、輕鬆課堂、高效課堂而共同努力。

一句話:

教學是我們的事,教會了是高興的事,會教了是幸福的事!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3

有效評價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一定是建立在執教者對教學目標的精準把握,對教學活動的合理的、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設計上,也就是當我們的教學目標把握精準到位時,我們的教學評價就會發揮出它巨大的作用,這時有效的教學評價就會促進教學目標在數學課堂上完美達成,當我們教學活動設計的合理、順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時,我們的有效教學評價就會促進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猜想、實踐、交流、推理、驗證、抽象概括等過程,學生在老師為他們提供的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中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活動經驗,發展各種能力。

下面我就何老師早上執教的《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與大家作簡單的交流:

一、課前互動,期待式的語言評價

評價不僅僅是學習成果的甄別與選拔,也不是單一的判斷是與非,它應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給予的傾向性意見。教師的評價傾向,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感起到即時的調節作用。如課前交流中,何老師說:“黃老師給我介紹,咱們班的孩子是最會思考,最會聽講的,他有沒有吹牛呀?全體學生大聲的說道:沒有吹牛!師:怎麼來檢驗她沒有吹牛呢?生:上課時,像黃老師說的一樣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大膽發言。”這時何老師期待式的語言評價“說得真好,如果這節課大家真像黃老師說的那樣,積極思考、大膽表達,老師會有獎勵”實際就是在有意識地讓學生積極端正學習態度,挑起學生為了老師的榮譽而戰的無窮鬥志,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進而內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併產生相應的行為表現。

二、課中交流,生生互評

在合作交流探究體驗的環節中,何老師採用了生生互評的評價方式。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面對面地積極互動,有機會互相解釋所學的`知識,有機會互相幫助來理解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各抒己見,直接交流各自的意見,交換各自的想法,從不同的角度對各自創造的方法進行評價。通過這種評價,可以使思路不清晰的同學變得思想清晰,不嚴謹的同學變得嚴謹。同時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三、課中活動,激勵式評價

在學生理解了數對的含義之後,何老師設計了一個遊戲:袋子裡有寫著數對的卡片,從袋子裡摸獎,摸到哪個,就請卡片對應的同學站起來,這位同學就是今天的幸運之星。

全體學生興致高昂,等待著成為幸運之星。老師摸出了第一個卡片,一名學生站了起來。何老師問:“你為什麼站起來?生:因為卡片上寫的是3列2行,我就是3列2行的。師:請你到前面來,領取一顆幸運之星,然後請你來給發幸運之星。這名學生興沖沖的來到臺前,領獎,激動不已。師:下面我們請一名學生來摸獎,被摸到的同學站起來,你們兩人就是今天的幸運星搭檔。”學生全都興奮不已,有的學生激動的叫起來:老師,我來。

對學生進行激勵評價,可以強化正確的目標行為,會使他們的自尊心得到滿足,並感到成功後的喜悅,從而喚起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幸運之星的激勵式評價,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向更高的目標努力的動機,使他們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四、貫穿始終,示“意”代評

在教學數對的含義時,有一個片段,何老師:老師只有一個孩子呀,怎麼出現了四個呢?

生:因為我們不知道是從哪兒開始數列,從哪開始數行的。師親切的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頭說:你看,說得真好,這就需要我們統一定位。

再如:在後邊比較王樂和周明位置的活動中,數對(2,6)和(6,2)有什麼不同?學生表述的不太清楚。

師示範引導說:因為數對(2,6)表示的是————

生:第2列,第6行。

師:而數對(6,2)表示的是—————

生很自然的說:第6列,第2行。

師:因為6在第一個數對中表示的是———(生:第6行————在第二個數對中————生心領神會的說:表示的是第6列),而2在第一個數對中表示的是————

接下來學生自然而然的做出了完整的敘述。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何老師始終都在巧妙地通過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或者示意引導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及時地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雖隱晦但卻效果明顯,雖無聲卻勝似有聲,可以說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從何老師的課堂中,我感受到充分發揮多元化評價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促進作用,只有儘可能不斷變換評價方式,用充滿愛心和智慧的評價去薰陶、感染學生,展示課堂評價的魅力,才能在評價中師生共同演繹課堂的精彩。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4

符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下冊《平移》一課,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了重難點,我就來談談幾點感想。平移這一概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講比較抽象、複雜。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把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訴學生,可能相應的練習學生會掌握得很好,而到實際生活中如何化抽象的概念為通俗易懂的生活現象呢?課前符老師收集了一些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圖(遊樂園的遊樂專案)如:遊覽車、摩天輪、風車等,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一、從動態的素材中抽象出數學概念。

本節課符老師運用多媒體“動”的特性,衝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各種電教手段,使教學內容更豐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為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大的活動空間。如:在初步認識平移時,課件先整體呈現一組畫面,再逐一的放大,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表象認識。同時通過課件的演示,動態地呈現了平移的全過程,有助於學生對這個概念的'理解與把握。又如:當學生對“平移”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又提供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讓學生觀察、判斷,加強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與把握。在操作驗證時,課件上的小房子可以隨機點身上的每一個點進行移動,解決了學生回答隨機性的困難,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二、在豐富的活動中理解數學概念。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得不到發展。”這節課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發展。

平移的現象在生活中雖隨處可見,但平移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於是,教師用動作的準確性(用手勢比劃、肢體演示)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在教學平移的現象時,教師讓學生用手勢比劃平移的運動方式;在教學物體往垂直方向平移時,我讓學生用身體演示電梯上下運動的方式。讓學生在比劃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轉的運動方式。

三、重視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能正確判斷方格紙上圖形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和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後的圖形是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符老師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機會,並讓學生想辦法驗證得到正確的結果,先讓每個學生通過數一數、移一移,明確移格的方法,再讓學生數一數,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確定圖形平移的距離以及確定的方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不僅解決了問題,還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在這節課中,符老師從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課的知識點,有效地解決了難點環節,真是“潤物細無聲”。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5

今天聽了老師的植樹問題一課,對我的啟發很大。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開課的匯入採用手指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手指後,有利用手指幫學生初步理解間隔的意思,很直觀。但這裡出現間隔長有些早。

2、情景問題出示後,用選擇題的形式藉助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兩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觀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

3、教師質疑問題及時且很有數學的味道。如幫工人想象辦法,隔幾米栽一棵,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很好的`理解了等距離的含義。

4、體現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要求明確、準備充分,對四年級學生來說學生桌的還是很好的。

5、教師表格的設計很方便學生髮現諸多的數學問題。比單純的圖形要好找規律好表達。但這裡講解交流時,如能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從數字中發現的規律的話,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係的理解會更容易,從而靈活的應用數量關係解決問題。

6、練習中對比練習及時出現,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但對兩邊與兩端的區別我認為更加直觀一些會好些,藉助教室兩邊加以解釋。

7、練習緊扣本節教學目標,形式多樣,尤其選擇問題我認為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數量關係。

8、歌謠的結尾給本節課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6

本節課體現很多新課程理念,我感到最值得學習有以下特點:

1、巧妙地“設”趣,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愉快的心態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通道。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課的匯入時,師生“對口令”學生學習熱情異常高漲,每張小臉都洋溢著興奮的表情,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課伊始,趣就生;在探索階段,藉助小熊為“分蘋果”的畫面引入教學,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分蘋果、分學具,親歷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課之中,趣漸濃;在鞏固拓展時,設計過河、打地鼠、摘蘋果等遊戲活動,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下課了,學生還捨不得離去搶著說:“老師我來我來……”,課已盡,趣猶存。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2、大膽地“放”手,有效聯手。

新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必須是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式。”本課讓學生動手分,自主觀察,列出合適的算式。當學生未發現減法時,教師及時點撥,然後小組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激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實現資源共享、資訊共享。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本課郭老師充分信任學生,大膽地放手於學生,激勵學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教學中,教師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意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的時空,教學中,無論是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現、”或是“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都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這樣的交流討論,是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進行的,因而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合作學習的效率。

下面就本節課教學的實踐談點思考:

1、關注課堂生成。教師在備課時,應對一些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充分的預設,但我們面對的是有自己的知識基礎、思考方式、活生生的人,有些情況並非我們主觀臆測的,抓住課堂生成機智調整,成為教學一個亮點資源。但是郭老師面對課堂新生成的問題,並不能很好地處理、引導、迴應。如:在本節課中,老師問:“共10個蘋果一堆5個,另一堆有幾個?怎麼列式?”一個學生回答:“10+5=15”。這時老師逃避這個問題不敢充分暴露學生思想。趕緊另叫一個學生。本人認為應問問孩子這樣列式的原因。不足之處委婉地指出。另外在引導孩子觀察10的所有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後問學生髮現什麼。這題的設計是可以充分發展出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鍛鍊學生表達能力,但老師叫一同學回答後沒答到點上就草草收手。

2、豐富評價語言。教師注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但評價語不夠豐富,語氣不夠親切自然有點著急。

國小數學評課稿 篇17

圓的認識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在學生從認識直線圖形到曲線圖形的過程中,不僅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餓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而且也給學生探索學習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內容,並使得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平面圖形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練習生活,讓學生親眼去看一看,親手去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為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李老師從生活中常見的線入手,引入了線段和圓,緊接著結合生活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圓及感知圓(主要通過用手摸一摸周圍的.圓),積累了一些對圓的感性認識。接著比較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把腦海中形象具體的東西用數學的語言來表述、概括或者說抽象出來。應該說,李老師極其注重數學知識生活化。一方面,注重從生活現象中提取數學知識,引入數學學習;另一方面,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知識後,及時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可以說數學的迴歸。比如練習中,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該安裝在哪兒?我想如果給足時間,數學知識的迴歸在這些課上有更多的體現和應用。

在六年級的課堂上,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很明顯的。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主,讓學生敢想、敢說,從而主動的去獲取知識。課中體育老師的圓上,你喜歡站在哪兒?小組合作探究直徑、半徑的意義以及之間的關係等都體現了這點。

同時,注重操作活動在圖形學習中的地位。操作是學生認識圖形、探究圖形特徵的重要途徑,正是操作活動,學生的探索學習才能得到順利展開,也正是操作活動,學生對有關數學知識的體驗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後,李老師注重學生的思維表述。如果說操作活動能更強調知識的深刻性,那麼語言表述也就是“說”,就是對知識的梳理,知識的羅列,知識的系統話整理和知識的重組。

整堂課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1)語言的銜接稍有跳躍。課堂的連線語是課堂駕馭能力的表現,也反映了教師設計課堂,生成課堂之間的一種應變。同時,這也與教師對於教學設計過程的熟悉程度有關。

(2)教學環節: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了一個圓,如果是你喜歡站在哪裡?丟擲問題之後,我以為教師想講點在圓內、圓上、圓外這些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然而教師風趣的點評之後,很平靜的說:接下來我們學習什麼呢?老師畫了一條半徑、一條直徑……我有點不理解教師這樣設計的意圖。

(3)練習的量不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