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國小數學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5.42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資訊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精】國小數學評課稿

國小數學評課稿1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掌握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學生第一次碰到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吳老師在教學中創設了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景,使學生在主動的操作活動的基礎上,感悟理解分數的含義,充分體現了“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的`教學觀念。主要有以下特點:

1、創設情境,感悟知識

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平臺,教師在課的開始,藉助“兄弟兩個分蘋果”的事例,引導學生感知從整數表示兩個蘋果,一個蘋果,到兩人分吃一個蘋果怎樣表示,自然地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強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絡,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再如,學生認識了分數後,設計了“小猴和小豬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強了學習的情趣性。

2、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

通過這節課可以感受到吳老師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駕馭教材,設計中力求體現新課程強調的體驗性學習,創設了讓學生去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寫一寫等情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示出自己所發現的分數。不僅讓學生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身體去親身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實現有效學習。教師都能夠以建構理念為依託,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使學生創造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主動地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的理解。

3、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和主動建構

“分數”對於學生來講是抽象的,因此,吳老師在教學中時刻注意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絡,發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學生在用正方形紙折1/4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對不同折法的比較,進一步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學生在用圓折一個喜歡的分數這一實踐活動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提高,獲得成功後的體驗,進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國小數學評課稿2

一、評教學目標

關注要點:

1.教學目標是否體現三維目標的整體聯絡?目標的陳述是否具體描述學生通過數學課堂教學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數學能力,以及數學思維等方面應獲得的發展要求?是否呈現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及在過程中實現方法掌握、思想提高、能力培養和情感態度養成等方面的要求?

2.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心理特徵?是否具有數學的特點和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

二、評教學內容

關注的要點:

1.本節課是否反映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本質、地位?與相關知識之間內在的邏輯關係是否清晰?

2.對學生必須掌握的數學概念原理、法則、公式等結構性分析是否置於核心地位?對選擇、運用與數學知識緊密相關的典型材料是

否恰當?對教學的重點是否突出?對難點是否考慮如何突破和實現了突破?

3.是否採取重新組織教材內容,使之更符合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實際?

4.是否圍繞數學知識的本質及邏輯關係,有計劃地設定問題系列,使學生得到解決數學思維的訓練?

三、評教學實施

關注的要點:

1.是否正確反映教學目標的要求,重點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關鍵性問題的解決上?是否注重層次、結構,張弛有度,循序漸進?

2.是否注重建立數學新知識與已有的相關知識的實質性聯絡,保持數學知識的連貫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3.易錯、易混淆的數學概念或問題是否有計劃地復現和糾正,使知識得到螺旋式的鞏固和提高?

4.是否在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內提出問題系列,使學生能面對適度的學習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全體學生,開展獨立思考,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參與度,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數學本質,建立相關數學知識的聯絡?

5.是否有計劃、有層次地設計練習,使練習具有合適的梯度,並且有意義和實效?

6.運用反饋調節機制是否恰當,能否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適時調整教學程序,提供學生反思學習過程的機會?

7.能否引導學生對照學習目標檢查學習效果,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遇到的學習困難?

四、評教學資源

關注的要點:

1.能否根據教學的特點以及學生的.需要恰當選擇和運用教學媒體,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提示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本質,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

2.資訊科技的使用是否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合理性等?

3.對數學課堂教學中即時發生的“意外”情況,能否及時關注並生成新的數學課堂教學資源?

五、評教學效果

關注的要點:

1.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是否充分地體現?

2.是否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已有的基礎上,在落實“雙基”,以及發展數學能力和思維品質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體現,並在學習的準確性、速度和質量三方面完成教學目標所設定的要求?

六、評專業素養

關注的要點:

1.數學素養。是否能準確把握數學的概念、原理,正確理解數學內容所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的本質,是否能把握數學知識內

在的聯絡。教學過程中是否有科學性錯誤、知識性紕漏和常識性差錯?

2.教學素養。是否能準確把握學生數學學習心理,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能否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貫徹啟發式教學思想;對學生數學學習活動指導的“度”是否能恰當把握,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學組織和隨機應變的能力?

3.教學基本功。

①語言是否科學正確、言簡意賅、豐富流暢、富有感染力?②板書是否正確、工整、美觀,突出重點是否有整體的設計,格式是否規範?

③技術運用是否熟練,能否藉助多媒體等技術進行數學課堂輔助教學,使用的輔助教學工具有效甚至具有不可替代性,確能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否能規範運用傳統工具作出有關圖形?

④教態是否自然大方,和藹可親,富有激情,具有親和力?以上只是列出評課的主要幾個方面,其他還可關注教學方法和手段、學法指導等。

國小數學評課稿3

《找規律》這節數學課,讓我受到了很多啟發。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周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聯絡生活實際,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剛開始出示彩旗複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到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本節課中周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旗、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說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周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著,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周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寓教於樂,增強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數學知識。低學段兒童對枯燥無味的講解很難理解,甚至不感興趣,但一聽到“遊戲”、“活動”這類詞時,馬上打起精神,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在學生做動作時,他們相當活躍,馬上就自己創造其他有規律的動作,並迫不及待地想上臺來,讓其他小朋友跟著他做。並安排活動讓學生創造規律,讓每個學生髮揮自己的特長,互相交流、溝通共同來完成規律的創造。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能增強自信,開發潛能。整堂課學生學得輕鬆、主動。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迴圈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周老師注重以學生髮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他給學生創設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

國小數學評課稿4

六年級X老我們展現的是一節樸實無華但具有一定教學效果的課。陳老師給我的教學啟示是;

1、教學重難點拿捏準確。一開始複習圓的面積公式為整節課設下鋪墊,因為圓環的面積也就是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重點複習圓的面積計算為一些中下生起到很好的喚醒作用。接著馬上就接入新授課內容,圓環形狀的花圃並匯出本課課題,讓學生在情境中進入新課學習,圍繞圓環面積進行一系列教學活動。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知識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重點凸顯而出,教學目的非常明確。

2、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讓學生剪圓環,親身體驗圓環的'行程過程,直觀的操作降低了中下生對圓環知識的理解難度,也使全體學生對概念理解、公式推導起了很大作用。看似簡單的知識,陳老師還是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六年級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產生動力,這樣學習上才能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各種困難。

3、練習設計圍繞重點展開,雖然題目不多,但每道題都有不同特點,各有代表性,第一題是緊靠例題直接給出兩個半徑,第二個圖形是給出兩個直接,求圓環面積,與第一題相比有了一點轉折。第二題是知識運用,通過要求學生認真讀題,然後畫圖理解題意,這個教學環節很值得借鑑,高年級學生對應用題如果真的認真審題,能根據題意畫圖,其實已經解決了一半,好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減少困惑,很值得學習。

自己一點與本節課關係不大的看法,平時黑板板書以及學生作業要求最好能更細心,更規範,黑板上學生的版演結果的單位都沒小括號,展示學生作業本時發現學生也沒有。細微地方不知道考試是否扣分,但嚴謹的細節也是數學科所要求的。

在此我們感謝X老師的辛勤付出,為大家提供這麼好的優秀評課稿,此評課稿僅供參考。

國小數學評課稿5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

評課人:孫xx

主題:切準知識銜接點,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落到實處

時間:xx-11-19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鄧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四年級數學上冊關於"口算除法"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從整體上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都給出了相應的證明和解釋,讓學生能夠真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行口算,教師的講授給人最大的優勢就是點點滴滴就能夠從課堂上滲透出來,整堂課的講解其實也訓練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從知識點的引導上做了很好的鋪墊,以一個環節是從數的四捨五入法改寫成整十數,為後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準備,讓學明白估算的.基本過程,又讓學生用仿照的說法練習語言描述,知道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從而很好的做了知識的界定。

3、在針對題的口算中能夠及時總結出計算的特點,讓學生明白計算中的幾個重點內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樣性,從一個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以及給出了驗證,最後有得出了這種口算的計算特點,再從一個特點得出拓展應用。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在給出被除數和除數末尾同時去掉相同個數的0,商不變時,應該強調一下80÷20=8÷2,給出過程讓學生明白去掉零後是多少,知道計算的便捷性。

2、在給出計算的不同方法後,其實沒有必要比較哪種方法快,而且給出了計算式40÷20也不易比較,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方法的多樣性。3、整節課教師的教學過於細,講的多,學生練習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時間來講解,其實對於口算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計算的方法後,進行大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速度。

國小數學評課稿6

聽了劉老師的《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後,我科的老師評課後都覺得受益很深。劉老師自然的教態,親切的語言,機智的引導都在這節課中發揮出來,下面談談我們的一些感受。

一、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重要的。教學時,劉老師從熊媽媽分月餅入手,從分4個月餅到兩個,再到分一個,複習平均分的概念時得出每隻小熊分得2個、1個、半個。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然後出示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於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二、加強直觀教學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讓學生動手摺出1/2和1/4,直觀比較它們的大小。課件顯示唐僧分月餅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三、問題設計有趣味性

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麼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讓學生用紙折出1/4後,給學生的折法起了他自己的名字,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折法。在比較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時,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於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

這節課總的來說上得很好,這裡提一點小小的建議:

教師在總結比較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時,用了一句比較長的話來填空,學生可能理解不夠,完成的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師在學生填完後在讓學生用一句比較簡單的句子來總結,如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分母越大,分數越小。這樣的效果也許比較好。

國小數學評課稿7

教學中,老師用飽滿的熱情、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活動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動形式,為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使得教學過程始終民主、平等、寬鬆、愉快。本節課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1、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知識。”基於這點,老師創設了讓學生抽不同顏色的紙牌的活動,學生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逐步豐富起對不確定及確定現象的體驗。如在理解“不可能”這個概念時, 老師先讓學生抽紅桃,在好幾位學生試抽之後,都不能抽到,學生由此產生疑問:為什麼這幾位同學抽過後,居然沒有一個能抽到?由於疑問而引發思考,並作出猜測和推理,原來老師手裡根本就沒有紅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把手中的紙牌轉過來讓學生觀察,從而驗證自己的推想。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就成為“遊戲——猜測——體驗——推想——驗證”的活動過程,使學生在活動中親歷數學,體驗數學。

2、緊密聯絡生活,突出學以致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學本節課時,老師 的整個教學過程始終緊密聯絡了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了生活化的數學情境。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讓學生用形象的詞語來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同時還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

3、關注情感與評價激勵。情感態度與自信心作為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老師的教學語言很少,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尤其是對學生的情感投入起著積極的.激勵作用。即有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評價,也有對學生髮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更重要的是有對學生學習情感的評價。比如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可能性現象時,老師適時的引導和激勵,使得學生情不自禁地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同時也一次次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和師愛的魅力。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只是學到了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現象。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 ,充分體現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當然,老師如能在某些環節上,進一步加以改進,比如讓學生動手操作,雖然紀律難控制,可能效果會更理想!

國小數學評課稿8

吳老師執教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後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也是學生對前面所學的食物營養成分和營養要均衡以及食物變質等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在教學中,吳老師能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學生生活中經常看到的材料設計活動,吸引和組織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在這一整節課中,吳老師通過有層次、有先後地出示材料,利用材料引導教學,指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知識,再用學到的知識去指導生活。

縱觀本節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1.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這節課是從兒童生活經驗出發編排的教學課題,主要通過觀察食品包裝袋,獲取食品的相關資訊,並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蒐集、整理資訊的方法,加強關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識,提高選擇食物的能力。整節課的教學內容緊緊圍繞目標展開,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在課堂上圍繞目標開展活動,師生、生生互動和諧,充分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2.教學思路層次清晰、環節緊湊

本節課的設計緊緊圍繞“資訊”這個詞展開的。1.先是找包裝袋上有哪些資訊,2.接著利用資訊來剖析癥結問題(即影響食品保質期長短的因素可能有哪些?),3.最後利用資訊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全部教學活動在編排組合、各活動間的連線過渡等都非常流利順暢,連線奇妙,全部課堂教學保持了良好的整體性。

3.課堂中,師生共生互長

在課堂上吳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注重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教師設計的每一個問題都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節課成為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師生在互相啟用,互相悅納中共同生成了課堂的精彩。如老師給學生介紹自己準備去旅遊2周,請學生幫忙選擇帶哪種牛奶,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活動中增強了師生的情感,起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思維是活躍的,情緒是飽滿的,他們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感悟到了課堂生成的精彩。

教學永遠是缺憾的藝術!不管老師的預設有多充分,準備得多好,課堂卻永遠像霧裡看花,無法捉摸。本節課也有值得商榷的問題:

教學結構安排還可以更緊湊,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優化。例如對於第一個活動包裝袋上有哪些資訊,後續的'拓展可以簡單講解,這樣節省出來的時間可以用在完成最後一個活動。老師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時或當課堂回答特別精彩時,可以適當的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對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可以更好的堅定學生的信心,開發學生的潛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暇不掩玉,吳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教學流程自然,學生思維活躍,課堂上老師能夠發揮良好的素質與主導作用,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充分發言,所有學生通過本節課學習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穫。

國小數學評課稿9

看到戴老師總是在電腦上看他的課件細細琢磨,在教室裡也能聽到戴老師與學生一起學習,的確今天聽了戴老師的這節《0的認識及加減法》課,收穫頗深。覺得有以下幾個地方做得很好。

一、聯絡生活,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記得一位數學家曾說過:“喜歡和好奇心比什麼都重要。”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成為喜歡和好奇心的源泉。創設與生活實際有關的情境,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並不難。因此,戴老師在新課引入時出示了一個0的卡通形象,同時播放事先錄好的一段0的自我介紹:小朋友好,你們知道我是誰嗎?(學生都能說出是0)對了,我的名字叫零,我神通廣大,無處不在。想想你在哪兒見過我?學生都被這個可愛的、人物化了的0吸引了。精神高度集中,而且充滿興趣,都爭著回答問題。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以發展為本,把握學生的個人知識與直接經驗。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已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基於此點認識,在課的開始,我們沒有急於展開教學,而是先在學生的已知的基礎上進行0的認識的教學。讓學生髮表自己對於0的認識。在讓學生說自己對0的認識時,我們發現學生對於0的認識是很豐富的。學生們說出了在很多地方看到過0,比如在電話機上,手機上,書本上,門牌上,電視裡等等地方看到過0,這足以說明我們的學生平時是很關注生活中的數的,數學課堂上教師能及時肯定他們在生活中善於觀察,也許學生就會有了“一雙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

三、提供素材,讓學生體會探索的樂趣。

在“0的認識”的教學中,戴老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活動素材,並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發現、探究和討論交流等等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0在直尺上表示起點”的含義,戴老師讓學生自己觀察尺子,然後讓他們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不僅發現0在尺上表示起點,而且還發現了尺上各數之間的位置、順序和大小關係。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國小數學評課稿10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10加幾的口算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它又是以後學習計算的重要基礎。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運用多種方法計算9加幾的式題時,體會到“湊十法”的優勢,並能掌握湊十計算的方法。

在本節課中費琛老師教態自然,語言親切,能結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適時地運用口令性的組織、調控的語言進行課堂教學,體現了較好的教學素養。總體來說本節課在編排上能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重點突出、層次清楚,設計的情境有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注意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使大多數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具體來說,費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

新課程倡導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絡生活,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費老師的課就根據新課程的'理念,結合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了運動會的教學情境。通過讓學生觀察運動會場景圖,發現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這樣的編排不僅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也培養了孩子看圖獲取資訊,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運用多種方法,突破教學難點

“湊十”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費老師從課開始的匯入練習,到新授的例題計算方法的講解一直很關注“湊十”這個知識點。尤其是在解決一共有幾個足球的問題時,能結合圖示,讓學生清楚地看到“湊十”動態演示的過程。藉助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化難為易,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湊十的算理,使原本很棘手的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三、利用電子白板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本節課中費老師使用了電子白板進行教學,利用電子白板的魔術筆、放大鏡等功能突顯教學重點和難點之處。利用電子白板的互動功能,進行多種解題方法的展示與交流。運用新的多媒體技術在本節課中實現了較好地教學效果。

聽了本節課後我對課堂練習的設計提出幾點建議。

1、新授後的綜合性練習的設計還可以更有層次性。從基本練習到綜合練習再是拓展練習,但每一層的練習都應該圍繞本節課的內容來展開。

2、練習設計也應該注意動靜搭配,即口答交流和動筆計算相互交替進行。

3、有些練習題可以重複利用,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練習。如簡單的口算練習後(口答開火車或搶答形式都行),可以對這些口算式題進行整理,在有序排列後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特點,發現一個加數不變都是9,另一個加數一個比一個大1,得到的結果即和也是一個比一個大1。在這裡就初步滲透函式思想,同時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為什麼和會一個比一個大1。然後再觀察得數的個位上的數和第二個加數的關係,並能根據這個規律進行計算。

國小數學評課稿11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評課稿 今天我們有幸聽了中心國小龔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我覺得這節課質樸文華,耐人尋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和諧統一。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去經歷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讓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應用意識,同時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養符號感。從這節課的教學實施上看,基本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和興趣。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新課伊始,教者運用多媒體出示了等寬不等長和等長不等寬的兩組長方形,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係,為學生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做孕伏和鋪墊。在例1的教學中讓學生小組合作:用若干個小正方形擺三個不同的長方形,填表並交流所擺的長方形的面積各多少平方釐米?然後通過例2的教學,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測量、觀察、彙報交流測量的方法和結果:可以沿著長擺一行,共用5個小正方形;沿著寬擺一列,共由4個小正方形,說明每行5個小正方形,共可擺4列,共需要擺20個小正方形,面積就是20平方釐米,最後出示試一試中的長方形,學生在小組裡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學彙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剛才的實踐和合作學習交流,你們覺得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呢?總結抽象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是充滿了觀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親歷操作——思考——交談——抽象概括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開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交流與思考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主動參與、樂於探索中發展自我。

三、知識遷移、主動建構,推導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基本觀念有兩條:一是兒童的認識是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應十分強調活動;二是主體的認識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建構過程,其中“同化——順應——平衡”是建構的基本環節。在探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教者先出示一個長方形並求長方形的面積(長5釐米,寬3釐米),然後藉助多媒體演示:將長方形的寬分別增加1釐米、2釐米,使之變成長都是5釐米,寬分別為4釐米、5釐米的兩個長方形,並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計算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並引導學生觀察長為5釐米,寬為5釐米的長方形:這是個什麼圖形?它的。面積怎樣計算的?

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能否推導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討論並交流: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教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建構,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納入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中,也只有經過學生主動建構概括的知識,才能真正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優化了學生思維過程,取得了認識上的平衡。

四、拓展練習,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完成基本練習後,教者設計了一道拓展題進行深化練習,請同學們拿出一張正方形紙(邊長為10釐米),學生獨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積,再請同學們將這張正方形紙沿著某條線對摺,使這張正方形紙對摺後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幾種折法?會求出對摺後圖形的面積嗎?學生根據要求對摺成長方形或三角形,並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10×10=100(平方釐米) 100÷2=50(平方釐米),教師這時因勢利導:我們雖然沒有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但我們會在今後學習中進行研究。最後一題的設計獨具匠心,讓學生在題目的拓展、延伸中動手操作,並設定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懸念,始終讓學生思維處於興奮的最佳狀態,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在實踐操作中創新,滿足了學有餘力學生的需求,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當然,蔣老師這節課也有不盡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課堂有效教學的問題。例如,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學生合作交流還有些不到位的地方,關於有效學習的問題,我們今後將會從效果、效率、效益三個層面,在校本教研時做進一步探討。

國小數學評課稿12

校本教研讓我們開展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個人反思等教研活動。

作為年青教師的我從中受益匪淺,現將區教研員韓老師針對我執教的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認識面積》一課的點評記錄如下:

韓老師:你的這節課體現了課改精神。

你注重引導學生從實際領悟面積的內涵,概念理解方式靈活,可喜的是沒有讓學生背記概念,,而是通過實物舉例,動手去摸索理解,去把握。

韓老師:尤其是將手畫的黑板上,這個環節的設計處理不僅面積由物體表面大小遷移到圖形大小上來,而且讓學生明確規則圖形有面積,不規則的圖形也有面積,而且也有大小。

韓老師:從你的課堂上多次體現課改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論是認識面積,還是比較面積大小都有所體現。

韓老師:課堂上還體現了估算意識,注重引導學生先估算,在進行計算,這種訓練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很有幫助。

韓老師:課堂體現了學生主體性。

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經歷找面積比較的過程,並體驗比較大小的方法的多樣化。

韓老師:從你的這節課,讓我看到泡崖國小教師的課改理念體現很明顯,課堂上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並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但是有優點也有缺點,下面,我就說說這一節課的問題。

韓老師:我覺得你們班的學生平時的訓練就不到位,尤其是課堂舉手發言直喊老師,不要求舉手姿勢特別規範,但是不能站著,甚至下地喊。

郭主任:對,這樣顯得課堂特別亂,再加上你的動作也比較隨意,說話,站姿,手勢給人感覺很鬧。

韓老師:老師的語言要抑揚頓挫,不能總是大聲,學生也大聲,課堂上你顯得躁,正像郭主任說得那樣,準備匆忙就顯得毛躁。

韓老師:再就是你在課堂上組織教學能力還得加強,如果一個環節結束,馬上讓學生調整狀態,進入下一個環節,不能你光顧著自己的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學生雪地狀態。

現在看一節課的好壞,主要是看學生學的狀態。

郭主任:教師講的'在好,學生不聽,那麼也是失敗的,你要在組織教學方面多下功夫。

要學生運用各種激勵的語言,讓每個學生的視線始終跟著老師走,一年級老師在課堂組織教學上就非常值得借鑑,有時間不妨去看看,就“還有一雙小眼睛沒看我”,“男生中有一個小腦袋沒有轉過來”……總之,教師鼓勵語言要靈活、生動。

韓老師:面積大小比較時反饋要控制速度,課堂教學動作要快,說的也那麼快,下面好多學生都沒有聽明白,這時你要加以控制。

還有有一個學生回報公式法,但是單位你沒有及時糾正。

我:對,這個問題我發現了,但是以為以後才認識所以不想浪費時間。

韓老師:這種想法不對,至少得給學生一個準確得知識。

要學會控制課堂,課堂發言也要有所把握,不能有幾個舉手的都要叫,要靈活處理,再有就是練習反饋要有側重,不能一個模式。

郭主任:韓老師提了這麼多寶貴意見,今後你要努力調整自己的教學,加強學生得訓練,

我:感謝韓老師這麼誠懇的幫助我,我光注重教材的研究挖掘,卻忽略了自身素質的培養和學生訓練,今後要在這些薄弱環節上努力。

國小數學評課稿13

《用字母表示數》是學生學習代數的入門知識,難點在於學生的認知還停留在由具體的數和運算子號組成的式子上,對於含有字母的式子很陌生。用字母表示數、數量關係,是數學表達抽象化、符號化的過程。再由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出它的值,又經歷從一般到特殊的具體化過程,看似淺顯,學之不易。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一些用字母表示的運算律,對簡單實際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係也已經比較熟悉,這些是學生理解本單元所學知識的重要基礎。

潘老師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首先情境匯入,引入字母表示數;然後,體驗探究,利用直觀的圖形,感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和計算公式;通過自學、反思,掌握簡寫規則;最後總結提升,在實際應用中鞏固拓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以便於學生有效學習。具體突顯以下幾方面:

1、 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字母表示數的現實需要。

學生理解字母表示數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經歷大量的活動,積累豐富的經驗。課中,潘老師不斷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景和具體事例,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反覆體會字母表示數的現實性。如利用學生熟悉的撲克牌參與運算,學生能自主地用具體的數代替字母進行計算,促進學生感悟用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教學中素材的取捨也以生活的'親近度和學生的熟悉度為標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熟悉的環境中體會字母的現實性。

2、 分析生活性、趣味性強的數量關係,培養學生應用字母表示數的意識。

使學生有意識的應用字母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是本節知識的難點。所以,潘老師在教學中在數量關係方面大潑筆墨,給了學生體驗數學與現實的充分空間。如三角形到正方形到五邊形再到多邊形的逐層滲透,曹格一家年齡比大小環節設計等,均為學生創造了廣闊的探索天地。

3、 增強新舊知識的聯絡,加深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意義的有效理解

學生對字母表示數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覆的體驗。為了發揮學生已有知識的有效作用,實現語言概括到字母表示的對比、過渡和加深,潘老師分層次的安排了圖形有關公式和熟悉的運算定律,激發學生進一步體驗符號語言的優越性,使新舊知識在深層次上達到了統一。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簡寫方法,屬於“陳述性知識”,而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潘老師在這裡安排了學生自學簡寫規則,然後在運用中加強理解與認識,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反思中,深化對字母表示數的方法的理解。

國小數學評課稿14

李老師執教的《數學廣角》中的“重複問題”,這一堂中呈現出許多亮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創設情境,激發孩子的興趣

整堂課汪老師以進入數學樂園為引線,幫助遇到困難的小豬為為題解決的切入口,讓孩子們在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享受助人為樂的樂趣,享受到學好數學帶來的巨大成就感,讓學生能更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

二、李老師能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放手又有效的調控教學。

例如:在整個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基本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去獲取,老師只是起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

三、注重學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充分獲取數學活動的經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的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交流,可見,合作交流在數學教學中也相當重要,本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學會了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精心設計課堂練習

體現趣味性和層次性,先設計了遊戲,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然後設計了幾道有趣的練習,使練習有坡度,難度適宜,真正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教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立美,為此,我提出兩個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學生的錯誤也是比較好的教學資源,老師還應善於傾聽學生的錯因,才能更有利於幫助問題的解決。

二、是要規範學生數學語言。

國小數學評課稿15

本節課在簡約化的課堂中還原數學本色,復原學科的本位,做到了讓課堂返璞歸真。

1、課堂教學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化。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劉老師通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見過的圓柱,然後在課件展示生活中的圓柱體,這一環節選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通過觀察、交流、介紹,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由此匯入新課,到課的結尾,展示圓柱體在世博會建築中的應用,首尾呼應。特別是強調在生活中要根據實際情況辨別圓柱的高,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觀察、操作、交流的空間,通過學生觀察、思考、歸納,在充分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劉老師淡化了活動的形式,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盡情展示的舞臺。通過讓學生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初步感知圓柱的特徵。再通過剪一剪、撕一撕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什麼平面圖形,然後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探索沿高剪開的平面圖形與圓柱的`關係,充分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教學,學習活動不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作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的教學理論。這樣設計,既能激發學生探索的自信心,有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3、重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三維目標得到充分體現。

課標中把“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劉老師在本節課中以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為基礎,從直觀的圓柱體實物,抽象出幾何圓柱體,通過讓學生觀察測量,動作操作等方法,感知圓柱的特點,然後又以梯形、半圓、直角三角形等圓形的一邊旋轉,看能不能得到圓柱。通過課件演示類比,猜測等手段,讓學生體會面動成體這個概念,發展了學生的三維目標。

4、以有效的練習使新知學習及時鞏固。

練習的目的在於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並逐步形成技能,進而發展數學思維,進而發展數學思維,形成數學思想,劉老師的練習,設計了基本層,辨認哪一個是圓柱,綜合層切完或剪完後的截面是什麼圖形,哪個圖形是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拓展層算一算圓柱形飲料罐的長度、高等練習設計,結合學生的已有經驗和所學新知,進一步鞏固圓柱的知識,適當拓展,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總之,本節課學生在倡簡、務本、求實、有度中經歷一個探究和發現的過程,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一個師生互動、合作共享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