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國小數學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1W

國小數學評課稿1

《認識時間》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鐘錶,會看幾時、半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幾時幾分的方法,知道1時=60分。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雖然生活中經常接觸時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畢竟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真正理解比較困難。特別是看幾分,很容易受時針看法的影響而將兩者混淆。程老師在教學中,很好地利用了課件,緊抓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主要體現在如下幾點:

【薦】國小數學評課稿

一、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知識,給學生以視覺刺激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課堂教學時,程老師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鐘面,使時間這一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給學生以較強的視覺刺激,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在認識幾分時,課件演示將分針走過的痕跡用較粗的紅線標出,讓學生清楚知道分針看小格,時針看大格,印象比較深刻。

二、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幾時多是學生認識的一個難點。如4時多,學生容易看成5時多。課伊始,陳老師就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入手,出示時針指向數字9和10之間,問是幾時多。並總結如果時針在兩個數字之間,看小的。

認識每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學生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個格一個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程老師也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中,除讓學生集體說說分針走到各個數字分別代表幾分外,還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幾個關鍵的數字,以便更快地讀出幾分。有的學生說記住6就是30分,有的說記住3就是15分,9就是45分等。這一環節的教學,緊抓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巧記,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為後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程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對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辨析,從而使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如認識時、分時,出示課件觀察時針走動1大格是幾時,分針走動1大格是幾分,然後提問:“兩個1怎麼不一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認識時針走過1大格是1時,分針走過1大格是5分。

三、課堂語言淺顯易懂,學生易於接受

程老師的課堂語言簡單明瞭,能用學生容易理解的語言去描述知識,讓學生易於接受。如:“外面的數字給分看的,裡面的數字給時看的,不過外面的數沒有標,要小朋友自己去記”“一看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指向兩個數字之間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針,一個大格就是一個5分。”等,這些語言淺顯易懂,清楚明白,對低年級學生而言,就是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學習指向,讓學生清楚知道該怎麼看時間,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學得明白紮實。

四、建議

學生上來板書時,書寫比較隨意,中間兩個小圓點沒有寫在右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開,兩個小圓點也寫成兩條小斜線。這裡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規範書寫。

國小數學評課稿2

教研員田小琴老師及其萬家低段的老師齊聚一起共同研究戴校長區教研課《倍的認識》。

《倍的認識》是二年級學生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戴老師設計了三個不同的環節:第一環節新概念的引入,戴老師設計了三個題型的對比清晰地引出了倍的概念;再通過三個不同的變式讓學生更進一步的理解倍。第二個環節幾倍的概念的.昇華,戴老師的教學設計在不變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不變。首先通過每一份的個數不變,倍數因份數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初步理解了“幾份就是幾倍”。接著通過總數不變,倍數因每份個數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進一步加深對倍的理解。第三個環節,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解決生活中玩具店裡倍的問題。雖然是新的概念,但是學生掌握的情況還是比較紮實的。

課後,田老師對戴老師的這堂課給出了肯定,尤其是在錯列的應用方面。同時田老師以小見大,提出來《倍的認識》這樣的概念課應該如何來上的問題。田老師指出概念課應該是從學生形象具體的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通過不斷的觀察、操作體會概念含義。就如今天倍的認識中,首先從實物通過動手畫一畫、圈一圈讓學生理解倍的概念,之後更應該昇華到除去實物,建立一個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概念課如何根據概念的本質內涵和外延來設計教學環節,田老師指出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應該有細分的目標,做到環環相扣,設計開放式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快樂學習。

雖然只是一節試教課,但是卻能以小見大,擴到概念課的範圍,給我們所有老師更好的經驗,田老師的親臨指導可謂細微處見真情!

國小數學評課稿3

評課作為教學研討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經常開展。然而我們平時較多地關注上課、說課討論好課的標準、好課的設計與落實,較少把我們的視點聚焦於評課方面。

底氣造就了大氣

大氣的評課猶如一篇巨集偉的文章,從大處入手,從理念思考,有理有力地闡述。大氣是優秀評課者的追求,然而大氣是需要底氣作後盾的,這份底氣來自於評課者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積累與理解;來自於評課者對的教學方法、模式的實踐與反思;來自於評課者對課程教材的思考與挖掘

歸納成就了提升

優秀的評課決不等同於面面俱到的評課,需要突出重點、歸納共同點、揭示令人深思之處這一切都需要運用到歸納,而良好的歸納能力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在具體操作中,就如曹培英老師介紹的那樣,找準評課的視角,視角可以不同、但觀點需要精闢,以點帶面、以一破十,最重要的是,歸納的過程需要評課者注重平時對理論的積累,同樣需要評課者對眾多的視角進行整合,選取最有價值的一點或幾點展開,歷經這樣的過程,對評課者而言同樣是一種業務的提高。

教學評價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而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更是教學活動中過程性評價的重要體現。能否使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具有科學性、目的性和多樣性,以便激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直接影響到教師工作潛能的提升和發展。

把握公開課的評價角度

在對課堂教學進行巨集觀管理過程中,通過一定規模的公開課教學,開展評價活動,使教師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確實是推進新課程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然而,在這樣的活動中,除遵循課堂教學評價的一般規律外,針對不同的授課目的、把握不同的評價角度尤為重要,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活動的效果及影響,如對授課人的教學評價或者對一個教研群體的評估。

評課內容:

1、評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的確定:全面、具體、適宜制訂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導向性。

全面,指能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個方面來確定

具體,指知識目標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有明確要求,體現學科特點

適宜,指確定的教學目標,能以課標為指導,體現年段、年級、單元教材特點,符合學

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難易適度

2)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目標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儘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和強化。

2、評教材處理

知識教授得準確、科學,準確把握教材重點難點,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精心組織、處理教材:根據教學規律、教學目的、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規律以及心理特點,對教材進行合理的調整,充實與處理,重新組織、科學安排教學程式,選擇好合理的教學方法,使教材系統轉化為教學系統。

3、評教學程式

(1)看教學思路設計

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學生實際;有一定的獨創性,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清晰;教學思路實際運作的效果好

(2)看課堂結構安排

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與銜接恰當

(a)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要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要看有沒有前鬆後緊或前緊後鬆的現象,要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

(b)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要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沒有教師佔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的.現象。

(c)計算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要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集體活動過多,學生個人自學、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作業時間太少的現象。

(d)計算優差生活動時間。要看優、中、後進生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沒有優等生佔用時間過多,後進生佔用時間太少的現象。

(e)計算非教學時間,要看教師在課堂上有沒有脫離教學內容,做別的事情,和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現象

4、評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2)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多樣化下一番功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3)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4)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看教師是否適時、適當地用了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腦、電視、電影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5、評教師教學基本功

1)看板書:好的板書,首先,設計科學合理,依綱扣本。其次,言簡意賅,有藝術性,再次,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板畫嫻熟。

2)看教態: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表達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聲音+7%的言詞。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快活、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情感融洽。

3)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係到一節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首先,要準確清楚,說普通話,精當簡煉,生動形象,有啟發性。其次,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4)看操作:看教師運用教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等熟練程度。有的還要看在課堂上,教師對實驗的演示時機、位置把握得當,照顧到全體學生。課上演示和實驗操作熟練準確,並達到良好效果。

6、評學法指導

(1)要看學法指導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確

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端正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學習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2)學法指導的內容是否熟悉並實施

7、評師生關係

(1)看能否充分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2)看能否努力創設寬鬆、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

如何評一堂數學課?既看學生,又看老師。

看學生:

①看學生是否積極參與。

②看學生是否體驗、感受、經歷數學學習過程。

③學生是否在學習活動中學會了什麼。

④學生在課堂中學會了什麼?得到哪些有助於自身發展的能力。

看老師:

①是否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是否得到和諧時學生愉悅的學習交流。

②是否對學生進行有效性指導。

③是否為學生提供優秀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創設有利於學生思考、探索的空間。

④是否關注了課堂上的生成。

國小數學評課稿4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xx

評課人:孫x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xx-12-11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一年級數學上冊關於"6、7、8加幾"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對知識的複習充分,瞭解到9加幾的加法計算利用湊十法來進行計算,複習鞏固了演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讓學生明白9如何湊十,如何分解兩一個數,這完全為本節課計算6、7、8加幾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從中領會到計算原理。

2、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施老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到位,學生從課堂的說湊十法的過程非常熟練,在課堂上也做到了不斷練習,充分讓學生反覆說,準確說,流利說。

3、對課本的教學用圖充分挖掘,從例題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題意,知道給出的數學資訊,引導學生的會利用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解決問題,有前後人數相加,有不同衣服顏色的人數相加,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注重計算的方法練習,例如在計算8 5=的時候強調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明白湊十法的靈活應用。

5、從一個兒歌幫助學生解決湊十法的口訣要點,抓住特點進行計算,提供學生快速計算的小訣竅,利用減法計算結果,很得出結果。可以說是整節課教師都把握住了重點內容,強調方法練習,講解細節重點內容,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內容進行計算。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能否在寫課本例題時,讓學生說說算式可以怎麼列,或許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這樣可以結合到最後一題,為下節課滲透。

2、擺小棒時可以讓學生上臺圈一圈或擺一擺,感受過程,計算結果也可以做到進行驗算。

國小數學評課稿5

本節課體現很多新課程理念,我感到最值得學習有以下特點:

1、巧妙地“設”趣,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愉快的心態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通道。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課的匯入時,師生“對口令”學生學習熱情異常高漲,每張小臉都洋溢著興奮的表情,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課伊始,趣就生;在探索階段,藉助小熊為“分蘋果”的畫面引入教學,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分蘋果、分學具,親歷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課之中,趣漸濃;在鞏固拓展時,設計過河、打地鼠、摘蘋果等遊戲活動,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下課了,學生還捨不得離去搶著說:“老師我來我來……”,課已盡,趣猶存。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2、大膽地“放”手,有效聯手。

新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必須是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式。”本課讓學生動手分,自主觀察,列出合適的算式。當學生未發現減法時,教師及時點撥,然後小組合作交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激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實現資源共享、資訊共享。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本課郭老師充分信任學生,大膽地放手於學生,激勵學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教學中,教師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意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的時空,教學中,無論是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現、”或是“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都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這樣的交流討論,是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進行的,因而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能說,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合作學習的效率。

下面就本節課教學的實踐談點思考:

1、關注課堂生成。教師在備課時,應對一些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充分的預設,但我們面對的是有自己的知識基礎、思考方式、活生生的人,有些情況並非我們主觀臆測的,抓住課堂生成機智調整,成為教學一個亮點資源。但是郭老師面對課堂新生成的問題,並不能很好地處理、引導、迴應。如:在本節課中,老師問:“共10個蘋果一堆5個,另一堆有幾個?怎麼列式?”一個學生回答:“10+5=15”。這時老師逃避這個問題不敢充分暴露學生思想。趕緊另叫一個學生。本人認為應問問孩子這樣列式的原因。不足之處委婉地指出。另外在引導孩子觀察10的所有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後問學生髮現什麼。這題的設計是可以充分發展出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鍛鍊學生表達能力,但老師叫一同學回答後沒答到點上就草草收手。

2、豐富評價語言。教師注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但評價語不夠豐富,語氣不夠親切自然有點著急。

國小數學評課稿6

顧玲燕老師這次執教的內容是一上的《分類》,這堂課主要有兩個重點內容:一是能按照某一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二是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由於自己也曾上過這一課,再去聽這一內容,感覺很是親切。顧老師的這堂《分類》,除了目標落實比較到位,還有幾個在情境創設方面突出的特點:

1.生活情境的引入,激發學習慾望。

整節課始終注意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開始的超市和菜場,再到文具店,都賦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很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很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連結。

2.問題情境的呈現,感受分類需要

在揭示了“分類就是把同類物品放在一起”這一概念後,出示了一個凌亂的`文具店場景,問學生,你覺得這個文具店怎麼樣?通過觀察、交流,學生都覺得應該擺放整齊,至於怎麼擺放,同學們都躍躍欲試,在不露痕跡中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分類的需要。

3.操作情境的創設,體驗不同分類

顧老師在安排操作時,注重了活動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物品,分出了生活用品和食品,讓學生初步理解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第二次把分出的食品進行再分類,鼓勵學生找到不同的方法,學生按大小、高矮、形狀多種不同標準進行分類,並讓學生說說你是按什麼來分類的。兩次要求的不斷遞進使學生體驗了不同分類,也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提高。

當然,我覺得這節課還有幾點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選擇的素材比較單一

整節課,顧老師選擇的一些材料都是一些比較直觀的,像課件呈現的超市裡的物品、菜場裡的蔬菜,學生動手操作的生活物品,其實分類的東西還可以從直觀向外拓展,如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像一些平常經常接觸的數學算式等等,都可以讓學生來嘗試分類,並不僅僅侷限於一些實物。

二、練習的內容比較單一

這堂課的重點內容有兩個,一是單一標準,二是多種標準分類。但顧老師設計的練習,如給同類的物品圈起來,給汽車圖上顏色,圈出不同類的一個。雖然練習的形式有不同,但練習的內容其實都是單一標準的分類。

三、評價的方式比較單一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注意力持續時間短,下半節課尤其是。我們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有針對性、不失時機地進行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手勢,如翹翹大拇指,還可以通過一些語言,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觀察得真仔細,你的方法真不錯,做對的小朋友坐坐好,你們自已鼓勵鼓勵自已吧等多形式多層次地去鼓勵學生,激發學生,而不是一些如“你真棒”這類單一的表揚語。

國小數學評課稿7

一年級數學《6、7、8加幾》評課稿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施老師

評課人:孫建磊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20xx-12-11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一年級數學上冊關於"6、7、8加幾"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對知識的複習充分,瞭解到9加幾的加法計算利用湊十法來進行計算,複習鞏固了演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讓學生明白9如何湊十,如何分解兩一個數,這完全為本節課計算6、7、8加幾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從中領會到計算原理。

2、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施老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到位,學生從課堂的說湊十法的過程非常熟練,在課堂上也做到了不斷練習,充分讓學生反覆說,準確說,流利說。

3、對課本的教學用圖充分挖掘,從例題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題意,知道給出的數學資訊,引導學生的會利用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解決問題,有前後人數相加,有不同衣服顏色的人數相加,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注重計算的'方法練習,例如在計算8 5=的時候強調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明白湊十法的靈活應用。

5、從一個兒歌幫助學生解決湊十法的口訣要點,抓住特點進行計算,提供學生快速計算的小訣竅,利用減法計算結果,很得出結果。可以說是整節課教師都把握住了重點內容,強調方法練習,講解細節重點內容,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內容進行計算。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能否在寫課本例題時,讓學生說說算式可以怎麼列,或許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這樣可以結合到最後一題,為下節課滲透。

2、擺小棒時可以讓學生上臺圈一圈或擺一擺,感受過程,計算結果也可以做到進行驗算。

國小數學評課稿8

黃老師這節比例的意義是一節紮實、豐富而又親切的一堂課,讓我們感受了數學的樸實和魅力。有以下幾個特點讓我印象深刻。

1、重視數學知識完整建構,形成清晰的知識網路

黃老師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前,先複習求比值的方法,根據兩個比的比值關係順利地引出比例的意義,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又為判斷關係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學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形成一定的新知後,黃老師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這樣把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中,通過比較使學生比例的認識更加深刻,也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顯得更加完整。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即事物具有密切聯絡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2、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揮,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新課程理念

比例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在概括比例的意義時,黃老師不著急,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根據前面的式子,先讓學生自由的說說你認為什麼叫做比例。暴露學生的思維,把握下一步的教學方向,其實這只是學生的感性認識而已,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黃老師又準備了幾道判斷題,讓學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討論,掃清了一個個認知的障礙,為學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義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這時學生的思維是邏輯的、理性的,正確的,他們的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3、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現出數學的實用性

黃老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合理、靈活創造的使用教材,學習比例的意義的素材選取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是從雅士利汽車實際和模型的長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讓人感到親切,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二是結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具體形象圖片學生深有同感,頻頻點頭稱是,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很強,對學生學好數學知識起了推動作用,這樣的'設計首尾呼應,也顯得非常自然。

黃老師的練習設計多樣,有層次,學生學得輕鬆又紮實。尤其是最後一道的精心設計,年齡和身高資料的出現突破了難點,讓學生認識到非對應的兩個量不能組成比例,使比例意義得到深化,使課堂顯得的更豐滿。是這堂課的又一個亮點。

當然一堂課不會達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認為有幾點需要考慮與大家討論:

1、複習環節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時間久了,學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數、分數的,方法多種,需要靈活運用,如小數除以小數除不盡時可以轉化為分數計算求出比值,在判斷是否成比例時,讓學生說說比值是多少,怎麼求的,既有利於準確判斷是否成比例,又為後面的解比例做好鋪墊。

2、最後一道習題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齡和身高不是相關聯的量,那麼其他組的兩個量是對應的嗎?它們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麼?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數量,30:2表示每個箱子重多少。強化數量關係,這樣比例的意義理解會更深刻,也為後面的正比例的學習“相關聯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礎。

3、4、6、8、12組成比例是一個很好的開放題,彙報時學生說了4種,應該追問下去還有嗎?其實有8種。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換位置後比的兩個外項和內項已經發生了變化。

以上只是我個人粗淺的看法,有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正,謝謝。

國小數學評課稿9

李老師講的《圓的面積》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的教材內容。圓是國小階段最後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因此,通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和繪製簡單的統計圖打下基礎。聽了李老師講的《圓的面積》一課,深受啟發,感覺課講的很成功。由於李老師多次深入鑽研教材,可以說準確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跳出教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學互動、學生實驗操作推理驗證,對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此文轉於YY空間。com]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轉變教師角色,改善教學行為。

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在“以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本課教學中,李老師更多地體現為:引導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航目標,輔導者——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與支援,使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與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

二、重視自主探究,發揮學生主體性。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不但能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更能培養學生[此文轉於YY空間。com]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教學“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李老師先讓學生看一看一個大圓當中的小圓可以拿出來,那剩下的圖形的面積也就是圓環的面積要怎麼來求呢?學生通過圖形能夠直觀的推出圓環的面積就應該用大圓的面積—小圓的面積,從而來推匯出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在下面計算圓環的面積。再引導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推導想法,師生共同傾聽判斷學生的彙報圓環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看看他們的推導方法是否科學、合理,使學生們經歷實驗操作、總結驗證的學習過程。這樣有序的學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智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李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張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

國小數學評課稿10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課本第76頁例2、例3。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絡。會解決簡單的關於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2、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3、通過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養成學生動手、動腦、和動口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基本數學素養。教學重點:

1、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2、會解決簡單的關於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教學難點:理解倍的概念。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時能運用這一概念去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釋(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義學生難以理解,那麼我們就給學生指明一個學習的方向---擺一擺。學生擺的現狀又是什麼呢?一個正方形由四根小棒組成,就是一個四,兩個正方形由八根小棒組成,就是2個4,由此類推??

整堂課唐老師重視學生思維條理性的培養和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和掌握倍的認識,設計的練習也在鞏固學生對倍的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師設計了擺一擺,畫一畫,找出圖上實物的倍數關係,用倍的知識說話等環節,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數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及時梳理,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

她把握住了國小二年級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一特點,選取的教學素材,都是學生熟悉的、喜愛的活動。學生這樣學習的興趣也是濃厚的。採用了直觀的擺一擺、畫一畫等實際操作,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

認識之後深化對倍的理解,同時也體現了讓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自我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構建過程。

現在國小生數學學習的現狀是:對單一的、顯性的問題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但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只注重找到問題的答案,往往呈現出套用題型的現象,像今天的課《倍的認識》,學生已經找到了規律,都是用乘法計算,也許走出這堂課,很多學生又會感到無從下手。另外,吳老師的板書設計也獨具特色。整潔美觀、佈局合理的板書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也幫助他們有條理地表達、理清了“倍”的概念。

對《倍的認識》一課的教學,我們的思考是如何關注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學習基礎上得到有效的發展?

一、讓學生體驗—經歷—積累,讓學生真正從不會到學會。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為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倍的認識》一課,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悟一悟--試一試--做一做--練一練,在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義,由淺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老師再黑板上擺了一個用四根小棒組成的四邊形,其實就是一倍量,讓學生在擺中悟一悟,初步體驗倍的意義;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但是教師在擺三個四時為什麼把它拆了呢?多好的一倍量呀!這是基礎呀,就像房子的地基。

二、教師的肢體語言的呈現。教師可以一直指著那個一倍量,指導學生說是像這樣的一個4,二個4,三個4,不斷強化學生對倍的認識,是在一個4的基礎上進行的。練習中第一行有2個圓圈,要求第二行畫三角的個數是圓圈的3倍,把第一行的2個圓圈圈起來,表示一倍量,像這樣的兩個兩個的畫,畫三次這樣的三角,學生自然會一目瞭然,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為抽象的思考,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三、如何面對教學預設和課堂生成

一切教學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體。在預設與生成之間靈動,呈現課堂的真實本色。教學過程是現場生成的,結果是不能完全預測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富有形的預設在無形的動態教學中生成。抓住知識的靈魂,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裡湧現出來的各種資訊,見機而作,或及時引導,或適時質疑,或概括小結,對有價值的資訊資源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範疇之中,適時調控,充分利用,啟用課堂教學,促進課堂有效生成。我們想一堂好課不僅要有好的設計,更需要教師具有在課堂中處理課堂即時生成的能力。好的教學設計,還要教師靈活、機智的處理課堂教學生成的能力,才會呈現一堂好課。

國小數學評課稿11

20xx年10月15日,我有幸聆聽了塔耳國小焦宗琛老師的科學課《找拱形》,通過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感觸頗多,受益匪淺,下面,就《找拱形》這節課,我作膚淺的點評,希望能起到共同學習、交流、提高的作用。

國小科學新課標指出:國小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科學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因此,國小科學課程應以探究為基礎,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科學習慣,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手段,是以從培養學生科學習慣出發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

焦宗琛老師根據國小科學課標要求,設計並執教了六年級科學《找拱形》。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探究中感悟、探究中創新,較好地實現了國小科學課程的培養目標。

《找拱形》是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第四課內容。在第三課“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動中,學生已經通過實驗研究認識拱形受力的特點。本課則把對拱形的認識範圍擴充套件到圓頂形、球形、多樣的弧形,試圖引導學生在經歷“解釋圓頂形、球形承受壓力特點”、“推理塑料飲料瓶形狀設計中的科學道理”、“尋找生物體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動中用已有知識解讀物體的形狀與結構,對弧形結構的物體作出合理的解釋,發展學生的聯想和邏輯推理能力。

本節課優點很多,有以下三點特別值得借鑑:

一、教師的“引”,讓思維點燃。

疑問是激起學生進行思維的原始動力。焦老師在匯入時,通過提問,問:我們身邊見過哪些拱形?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著手,認識拱形。師又追問:為什麼在橋的設計建築中拱形比正方形、三角形形用的更多呢?那麼拱形到底有什麼優勢呢?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和思維的動力,為本節課確立了探究的主題。

我們強調在讓學生“動手”的同時更要讓學生“動腦”,最終內化成一種固有的知識和技能。在老師引導學生思考:通過猜測後,讓學生想辦法,從球形入手,並拿出提前準備好的乒乓球半球做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球形結構抗壓能力的大小。一次次的往球形結構上增添的重壓吸引學生的

興趣和探究的熱潮,掀起本次課的高潮。後面對於塑料瓶瓶身結構抗壓的結構研究,用各種問題作為引導,同樣吸引學生的興趣。

二、科學表述,讓思維開花。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通過語言表述出來的。準確科學的語言表述才能體現出學生的思維發展。焦老師在課上十分注重學生對語言的表述。如讓學說生活中什麼地球見到過球形、拱形結構,塑料瓶身使用到的關於拱形的什麼特點等等,這些不是一次課能積累出來的科學素養,而是在平時科學教學中日積月累的。

三、教學組織秩序嚴禁,教學層次分明,層層深入,恰到好處。本節課,焦老師從找拱形--索身邊拱形結構的特點、優勢--用實驗證明拱形的承壓特點--分析拱形承壓原因--總結拱形的優勢,見識拱形建築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解釋塑料瓶瓶身利用的拱形特點,一步步深入到學生資助探究,並自己得出科學知識,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證意識。

焦老師的`課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很多,如果要說建議,有以下兩點,僅作參考:

1.實驗器材的選擇,與材料有關:焦老師選擇用乒乓球的半球作為球形結構的探索材料,很好用,這裡涉及到關於器材材料的問題,有同學會想到,如果是雞蛋殼的半殼,恐怕就不能承受兩堆作業的重量了。

2.課的延伸拓展處:探索塑料瓶使用的拱形特點。為了讓學生能更清晰、進一步加深對拱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優勢,可以讓學生提前帶一個塑料瓶到課堂上,每個人就能更明瞭。

綜上所述,整堂課,學生積極性較高,參與面較大,動手動腦,細心觀察,樂於探究,教師深度參與,及時鼓勵,全程評價,教學效果較好。充分體現了典型的科學探究課的課型特點。即: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總之,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肯定。是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一節課,對於科學課的學習、研究很有幫助,不僅開拓了學生的大腦,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樣深化了我的科學素養、科學研究的態度。

國小數學評課稿12

“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範老師這堂課,讓我感觸頗深: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範老師在設計本堂課時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一開始就讓學生進行分棋子,分6個棋子,分成兩堆,怎麼樣可以分得公平?學生一開始就分成了2堆,每堆3個。接著又讓學生分成3堆,同樣要公平地分,學生也和容易得分成3堆,每堆2個,其實學生本身已經會進行平均分了,在課後,範老師向我們透露了在上課之前,他特地進行了學生已有知識起點的調查,抽取了部分同學讓他們進行平均分物品,很多同學都會進行平均分,在得知學生已經會進行平均分的情況下,範老師一開始就索性讓學生去分,再告訴學生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並在教學中讓學生去體會這種分法,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實踐操作中,學生很快地理解了原來自己這種方法就是平均分。

反觀我們有些老師的教學,有些知識明明學生會,還要花大力氣去讓學生探究,去做一些無謂的引導。比如一年級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時,對於大部分同學都會計算,那麼這時候我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範老師的課給了我們答案,低年級學會知識的由來和思考過程缺乏認識,他們會平均分,卻不清楚這是平均分,並且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應用這種方法?他們所擁有的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對於平均分缺乏體驗與認識,對於整個平均分的過程沒有進行富有邏輯的思考,範老師通過讓學生先分棋子,進行實踐操作,再將一些生活的非平均分但是公平的分法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弄清了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意義上會用平均分的方法。

二、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素質教育力求使每個學生在本身原有素質基礎上,獲得和諧和充分的發展,從而提高其身體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使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自我教育,具備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素質教育強調基礎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養。因此加強基礎知識教學,使學生形成紮實的數學基礎,是素質教育的需要。範老師在課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表述,在分棋子的時候,學生兩堆分得同樣多,學生說成了“一樣多”,範老師進行了矯正,應該是“同樣多”,對概念的表述的語言應該比較精確,再次,在對每次分物品的時候,都讓學生進行表述“把幾個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通過個別說、指名說、集體說、集體讀等等形式,從而讓學生在本課中形成紮實的基礎。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在課結尾,範老師出示了一個生活中的情境:學校進行講故事比賽,選出了前三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在給這三名獲獎者發獎品時,準備了6支鋼筆,請學生幫忙分一分?有學生提出每人2支,範老師首先肯定這種方法是“平均分”,但同時提出了疑惑,第一名2支,第三名2支,這樣分,你覺得他們會怎麼想?馬上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分法,第一名3支,第二名2支,第三名1支,範老師又問,這樣分同意嗎?同學們都表示同意,,這時,範老師提出疑問,剛才我們說平均分是公平的,怎麼這裡不平均反倒是公平的呢,學生討論得出名次不一樣,也就是取得成績不一樣,所以獲得的獎品也應該不同,最後師生進行小結,在生活中,平均分要在不同情況下看,有些不平均分,卻是公平的,讓學生體會了生活中的平均分。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應當是來源於生活,並作用於生活的。平均分在小孩子眼裡認為是公平的象徵,然而在具體生活中平均分有時卻是不公平的,就如課中給獲獎者發獎品,不平均的分法才是公平的,因為每個人獲得成績是不同的,這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更深層次的內涵,從而使學生懂得生活中的平均分知識。

其實國小數學與學生生活具有密切的關係。“生活中的數學”強調學生學習數學的生活背景,是國小數學的一種學習方法,它體現了一種新的教學觀點。首先,國小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我們的`數學應該來自於國小生的現實生活,再運用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國小生的生活經驗是國小數學內容的基礎。其次,國小生應該用現實的方法學習數學,即學生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自己逐步發現和得出數學結論。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都與數學息息相關。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夠深入生活,注意留心觀察、認真思考,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認識數學,並從中感悟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例如我們在建立長度、質量、面積等概念時,我們不妨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入社會去親自測一測、拎一拎、稱一稱、量一量……這樣,在實踐活動中建立的有關概念,必將清晰、深刻地印入每個學生的頭腦中。再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元、角、分的認識”時,倘若事先讓學生了解各種商品的價格,親自嘗試如何購買東西,再通過課堂上模擬購物,並相互交流,學生一定會獲得準確、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並且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與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數學教學帶給學生的不是“題海”大戰後的厭倦,而是探索、發現之餘的喜悅。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的內在價值,增進了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

國小數學評課稿13

用字母表示數看似簡單淺顯的內容,但從孩子的認知水平去理解又是很難。用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的代數式是一個抽象化的過程,是國小數學學習的轉折,是一次認識的飛躍。

莫老師設計的教學過程一開始就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匯入課題——用字母表示數。接著出示例1及字母所表示的.一個特定的數,接著教學例2用字母表達乘法交換律中兩個數的關係,再接著看書自學通過判斷辨析講解簡寫的規則,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等環節。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紮實有效,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節好課。其中本人也提兩點不成熟的想法,根據書中編者的意圖,例1是為學習新知打下遷移的作用,而既然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匯入課題那麼把例1中的符號換成字母是否更有正遷移的作用。其二當討論到簡寫的規則時有學生提出如果數與字母相乘怎樣簡寫,是否給予引導討論給予正面講解,不必把這一問題拋給下節課呢。

國小數學評課稿14

溫江濤老師這節比例的意義是一節紮實、豐富而又親切的一堂課,讓我們感受了數學的樸實和魅力。有以下幾個特點讓我印象深刻。

1、重視數學知識完整建構,形成清晰的知識網路

溫老師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前,先複習求比值的方法,根據兩個比的比值關係順利地引出比例的意義,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又為判斷關係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學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形成一定的新知後,溫老師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這樣把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中,通過比較使學生比例的認識更加深刻,也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顯得更加完整。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即事物具有密切聯絡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2、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揮,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新課程理念

比例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在概括比例的意義時,溫老師不著急,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根據前面的式子,先讓學生自由的說說你認為什麼叫做比例。暴露學生的思維,把握下一步的教學方向,其實這只是學生的感性認識而已,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溫老師又準備了幾道判斷題,讓學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討論,掃清了一個個認知的障礙,為學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義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這時學生的思維是邏輯的、理性的,正確的,他們的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3、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現出數學的實用性

溫老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合理、靈活創造的使用教材,學習比例的意義的素材選取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是從雅士利汽車實際和模型的長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讓人感到親切,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二是結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具體形象圖片學生深有同感,頻頻點頭稱是,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很強,對學生學好數學知識起了推動作用,這樣的設計首尾呼應,也顯得非常自然。

溫老師的練習設計多樣,有層次,學生學得輕鬆又紮實。尤其是最後一道的精心設計,年齡和身高資料的出現突破了難點,讓學生認識到非對應的兩個量不能組成比例,使比例意義得到深化,使課堂顯得的更豐滿。是這堂課的又一個亮點。

當然一堂課不會達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認為有幾點需要考慮與大家討論:

1、複習環節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時間久了,學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數、分數的,方法多種,需要靈活運用,如小數除以小數除不盡時可以轉化為分數計算求出比值,在判斷是否成比例時,讓學生說說比值是多少,怎麼求的,既有利於準確判斷是否成比例,又為後面的解比例做好鋪墊。

2、最後一道習題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齡和身高不是相關聯的量,那麼其他組的兩個量是對應的嗎?它們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麼?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數量,30:2表示每個箱子重多少。強化數量關係,這樣比例的意義理解會更深刻,也為後面的正比例的學習“相關聯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礎。

3、4、6、8、12組成比例是一個很好的開放題,彙報時學生說了4種,應該追問下去還有嗎?其實有8種。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換位置後比的兩個外項和內項已經發生了變化。

國小數學評課稿15

上週聽了兩節二年級數學組的一課二上《7的乘法口訣》,感觸頗深。陳老師上課老練,課堂駕馭靈活自由,課堂激情澎湃,還有那紮實的教學基本功,細膩的課堂設計,無不讓我受益匪淺;汪老師雖是一個美術專業的老師,竟也能把數學課上的這麼成功,課堂雖然平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口訣已熟練掌握、並且靈活記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兩節課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課。下面主要圍繞第一節,談談我的聽課感受。

一、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默契無比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課的教學,就能看出教師平時上課的影子。本課的教學,讓我看出了師生之間通過一年多的相處,默契已達到一定程度。如例題中一共有7個問題,當前兩個問題“擺1只、2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解決後,第三個問題“擺3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開始,教師只要說“請問”兩字,馬上有同學知道教師將要說什麼問題,有一半同學能把教師心裡的問題全部說出來了。編口訣的過程中,反覆有學生說:“應該把小數放在前面。”再如:當7的所有口訣全部編完,教師剛出示課題後,馬上有同學爭先恐後的發言:“老師,我有發現。”教師連過渡語言都不需要,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研究並識記口訣。

二、讀口訣的過程,體現層次性

本課中,學習口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運用,而在這之前,如何識記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本課通過讀口訣,來達到記憶的目的,共體現四個層次。第一層次:“觀察老師是怎麼讀的,一會兒我請大本領的小朋友來領讀。”這一次是算式和口訣一起讀,小孩子最喜歡當小老師領讀,這句話,能讓全班同學集中注意力聽,又教會了學生讀口訣的技巧。第二層次:“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這一次,只讀口訣。”這一次是隻讀口訣。第三層次:“考考你,你能背出來嗎?”當小朋友背不出來時,其餘同學可以提醒他方法,這一層次,其實是對幾句特別難記口訣的再次理解。然後會背的同學起立,閉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體同學積極背誦。第四層次:“那一句不會背,我們讀的過程中再來記一記。”全班齊讀,此時,大部分同學已能背出,這是對後進生的兼顧。

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這節課中,我們經常會聽見老師對學生的讚揚和鼓勵,“你的聲音真大聲,和老師一樣大。”“感謝你,你把小數放在前面。”“我特別喜歡某某的回答,說得特別好,用到了兩個乘數。”“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經在開始背口訣了,真好。”等等言語,充滿濃濃的讚美和關愛,難怪學生會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