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評課稿(精)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評課的型別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鑑定或評判的評課等。那要怎麼寫好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數學評課稿(精)

國小數學評課稿1

"沒有學生就沒有課堂,課堂以學生為本,天經地義;教師引領課堂是為了成就學生成為課堂資源的消費主體。"聽了鮑老師的《認識釐米》一課,我覺的對這段話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這堂課教師旨在通過教學,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表象,並初步學會用工具量物體的長度。

聽了這堂課後,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一、注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課的教學讓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是個難點,釐米是個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的形象思維還未成熟,抽象思維還未形成,來看看鮑老師是怎麼做到讓學生認識1釐米的。教學中,鮑老師出示1釐米長的小棒,告訴學生,這根小棒的長度是1釐米,再讓學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讓學生說一說,兩指間的距離是多長。接著鮑老師讓學生輕輕地抽出小棒,再讓學生觀察兩指間的距離,並相互說一說這是長1釐米。這個充滿創意的設計讓釐米這個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讓學生初步感知1釐米有多長,抽出小棒後,學生對1釐米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1釐米這一表象在學生腦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鮑老師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讓學生動手,用1釐米長的小棒擺出2釐米、3釐米有多長,通過這樣一個動手操作的過程,學生對釐米的認識不再停留在1釐米上,而是更加豐富了學生對釐米的認識。尤為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學生所有對釐米的認識都是在學生親自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到的。這樣習得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是不容易忘記的。

二、注意呈現知識的現成過程

鮑老師在教學中創設了給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學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邊有多長。學生用老師提供的幾種不同的學具量過後發現,他們量同一長度的邊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由此引發認知衝突,最後得出要量長度,必須有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教師順勢介紹了長度單位釐米。短短的幾分鐘,讓學生體會人類文明發展程序中,建立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在學生認識釐米後,老師讓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量照片的.邊,學生體會到量的過程中不容易掌握小棒,小棒會亂動。這時老師利用學生這一認識,很自然地出示了彩條紙這一工具,再讓學生用彩條紙去量照片的邊,發現方便多了。接著老師讓學生用彩條紙去量書本長長的邊,學生髮現量過後要數幾釐米很不方便,教師讓學生想一個好方法一看就知道多少釐米。於是就有學生在彩條紙上標上數字,複雜的數數一下就變的簡單多了。一把尺子的雛形也就形成了。這樣有血有肉的教學方法,學生怎麼會不喜歡呢?

三、關注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的培養

教學中,老師提出給照片配一個像框後,後面所有的測量都有學生親自完成。在尺子雛形的創造過程中,學生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最後老師讓學生用自己創造的工具去測量身邊的物體。這種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後獲得的成功體驗對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難怪最後老師問這堂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時,學生有的說認識了1釐米,有的說學會了測量,這不是我們老師最想聽到的嗎?

國小數學評課稿2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大數的認識和學習,怎樣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和認知規律,並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是這節課的著重研究的內容。教學中,呂波老師紮實的教學功底、自然親切的教態、清晰的教學流程與層次、有效的教學策略均令參與教研的老師們印象深刻,特別總結幾處亮點,與大家交流:

1、注重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進一步建立數感。

大數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既熟悉又相當的陌生,他們最缺乏的.是對大數的感性認識。為了讓孩子們感受日常生活與大數的聯絡,匯入部分引用孩子們生活中豐富的大數例項,這樣的匯入貼近生活又直奔課題,簡潔又富有實效,一開始就把孩子們的眼球牢牢地吸引住,同時讓孩子們切實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知識的信心與決心。課尾階段,呂老師又列舉了寧波各縣、市、區的人口分佈情況,特別是用線段圖的方法,通過數形結合和孩子們的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動,進一步建立數感。通過感受一億有多大,進一步使孩子們感受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2、注重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促進知識遷移。

學生在前面所學的100以內的數的認識,1000以內的數的認識,10000以內的數的認識,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的關係等知識和經驗,都可以在本課的學習中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呂老師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進行教學。譬如,引導孩子讀數時先讀後四位再讀前四位;從記數器讀數到數位順序表引入等等策略都激活了學生的相關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

3、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與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藉助記數器探究十進位制計數法,進而自然地引出數位順序表;通過倒著數、順著數,一萬一萬地數、十萬十萬地數、百萬百萬地數……,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數把數位、計數單位、數級、進率等重要概念掌握、理解得十分清晰、透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國小數學評課稿3

正比例的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學會了分析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反比例知識以及進一步研究數量關係的基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

1.聯絡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錢老師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相互關聯的兩種量。如:年齡與身高的變化……等等。然後出示一組具有正比例特點的例子,再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

2.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

在這一節課中課中,教師運用各種數學工具和數學方法,如計算比值、比較變化方向、畫圖象等方法進行由淺入深地自主探索,並用數學的表達方法對各種生活現象進行了數學的抽象和加工,實現了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引入實踐內容。資訊社會把能否分析和利用資訊作出決策作為衡量一個人資訊素養的重要標準。在學生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教師引導學生採集生活中的具有正比例意義的現象和資料,編製成正比例關係的表格進行資料的判斷。當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收集資料,作出數學的判斷時,同時也切身感到了數學的實踐性魅力。

在以上抽象出“數學模型”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拓展應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並在說理和辯論中思維碰撞,強化認識,滲透“抓住本質”認識事物的觀點。“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係的資料在有座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並根據其中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目標,這樣設計,也為學生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整堂課回味的地方比較多。教學預設與生成該如何平衡 感覺整節課教師對學生太過於扶了,如果能夠更放一些,教學效果會更好。而且如果都是教師的預設,生成的成分很少,這樣教學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

由於學生知識基礎較差,求異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相對欠缺,導致教師放手不夠,在個別環節中出現包辦代替,沒有給學生以充分的時空再探究、再表達。

本節課中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興趣不夠濃,需要探究的問題沒有能夠引導學生去合作,同時合作的學習習慣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國小數學評課稿4

本節課,老師能從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設計教學。教學中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我覺得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有層次。

這是一節( )的課,其中既有結論的推導,也有結論的應用。整節課,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學思路,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訓練,每個操作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動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突出重點難點的內容,整個教學詳略得當,重,難點把握準確。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2、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 )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老師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 ”入手,明確 ( ) ,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 )。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3、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老師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 )的課堂,可以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 ”“ ”,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在“生活”與“數學”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經典的課堂。

4、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三位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並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群體的積極性。

5、 注重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要求,在教學中沈老師特別注重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學模式,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使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並達成團體目標。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在小組探討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著突出而到位的表現,她對小組裡交流的要求說得明確而簡要,我們可以明確地觀察到,這對學生的操作,對整節課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組討論流於形式的現象。

6、教師能夠恰當的運用教具

儀器、電教設施使比較難理解的抽象思維變得直觀、形象、生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7、教師在複習

引入、新課、練習設計中能夠關注全體學生,尤其關注差生,給足練習時間,教學效果很好,達到了目標的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8、 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更大的啟示,要關注學生,給學生一個寬鬆的氛圍,給一個合理的,恰當的,鼓勵的評價。老師很好的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堂課,老師始終面帶燦爛的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學生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對於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學生,老師總是耐心的加以啟示,引導,點撥。讓學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錯了也不要緊,讓學生處處,時時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大家庭的融洽,和諧。。

當然,每一節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我有幾個人觀點,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各位共同商榷。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探求新知重過程與方法。

我覺得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在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推導

過程中,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理解數學知識,獲取學習方法。老師課堂中始終圍繞著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課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教學效果。整節課從動手探究→方法歸納→方法的應用上環環相扣,通 過自己動手移一移,擺一擺,算一算的方法來探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 逐步推出計算公式,再推廣到身邊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為今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應用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國小數學評課稿5

李老師講的《圓的面積》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的教材內容。圓是國小階段最後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滲透了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因此,通過對圓有關知識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也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和繪製簡單的統計圖打下基礎。聽了李老師講的《圓的面積》一課,深受啟發,感覺課講的很成功。由於李老師多次深入鑽研教材,可以說準確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跳出教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學互動、學生實驗操作推理驗證,對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轉變教師角色,改善教學行為。

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在“以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必須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本課教學中,李老師更多地體現為:引導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航目標,輔導者——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與支援,使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與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

二、重視自主探究,發揮學生主體性。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不但能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更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教學“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李老師先讓學生看一看一個大圓當中的小圓可以拿出來,那剩下的圖形的面積也就是圓環的面積要怎麼來求呢?學生通過圖形能夠直觀的推出圓環的面積就應該用大圓的面積—小圓的面積,從而來推匯出圓環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在下面計算圓環的面積。再引導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推導想法,師生共同傾聽判斷學生的彙報圓環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看看他們的推導方法是否科學、合理,使學生們經歷實驗操作、總結驗證的學習過程。這樣有序的學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智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李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張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

國小數學評課稿6

這次優質課活動中,我聽了麻曉菊老師設計的《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複習課》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受益匪淺。

這節《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複習課》是一堂實效性強的、結構完整的複習課。體現了複習課的特點,以練為主。練習的設計具有啟發性和思維的價值。練習題也非常具有層次性,從基礎練習到拔高練習,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作用性,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這節課中,麻老師結合已學知識內容設計練習題,選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體現數學教學的本質特徵。練習內容包括: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知道單位“1”求對應量,以及求單位“1”的量等等。讓學生根據兩條資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說出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後,得出解題方法;知識讓學生自己疏理;規律讓學生自己尋找;錯誤讓學生自己判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突出瞭解題思路的開放性,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數學教學改革,決不僅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時也包括師生關係的變革。在課堂教學中,著力實現師生的民主與平等關係,改變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注入式”教學模式,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縱觀整個教學過程,讓同學們以小組提出問題,並討論解決問題,為學生搭建了施展才華的舞臺,使他們真正成為科學知識的探索者與發現者,而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在這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活動時間與思維空間;給學生提問題及質疑問難的時間與機會。學生在複習中動手、動口、動腦、多實踐、多思考。引導學生自己檢查、自測、自評、查漏補缺、質疑問難,針對各自的學習缺陷,進行溫習補救,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3、體現了以練為主。

整節課練習形式多樣,題型設計科學性,知識對比訓練紮實,以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進行練習,體會數學知識的前後聯絡。麻老師設計的這些練習題都是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規律,從基礎知識入手,緊扣基本訓練,形成熟練的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增加優化訓練,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複習效率。

國小數學評課稿7

在市國小數學評優課活動中,有幸聆聽了魏芳老師《角的初步認識》一課。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在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一、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這堂課中,在魏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嘗試、主動探索,主動了解和發現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從而更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和提高。如:在教學角的'大小和角的特徵時,魏老師通過調動學生觀察、動手製作角等,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祕,並且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討論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角有什麼特點?從而讓學生自己發現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等這些結論。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數學活動

這節課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讓學生在各個教學活動中唱主角。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和思維方法,知識的獲得和學習方法的形成是在學生“做”的過程中形成的。如教學“畫角”這一部分時,魏老師先不講如何畫角,而是鼓勵學生自己試畫。開始,學生出現了各種畫法,有的沒頂點。有的邊不直……,最後教師演示了角的正確畫法。這樣,讓學生在“做”中學,對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習能力十分有益。

三、讓數學知識迴歸現實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兩者相互依存。只有當學生體會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才學得興趣盎然,對數學充滿親切感。魏教師這堂課上始終注意了這一點。例如:在課題引入部分,先出示了各種實物畫面,再抽象出角,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數學就在他們身邊。在課的結束部分,學生學會本堂課有關角的一些知識後,魏老師讓學生到教室周圍去找角,學生興致勃勃地搶著去找每一個角,有的甚至找到了老師穿的衣服上。這樣,無形中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商榷之處:教師在讓學生製作角時,給的材料太多,學生為了全部能用上,擺弄了好一會兒才製作出角。學生在這點上花費時間較多,並且做的角也不是一目瞭然。教師對於學生選擇材料的指向可否具體些,清楚些。如就一個圖釘,兩根紙條,讓學生製作角,這樣學生會很快、很準確地製作出一個角。

國小數學評課稿8

今天有幸聆聽了趙老師的《搭配中的學問》一課,簡單談談我個人粗淺的想法。這節課是簡單的組合,內容很抽象。在這節課上,我們看到了趙老師設計了寫一寫、擺一擺、畫一畫、連一連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表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整節課非常具體、細緻地給我們呈現了“三步導學”精緻化的目標達成過程,不僅認識追求思想實質,操作要求也精準到位,最後的結果更是務實高效。

以自主學習為例,我們看到:

首先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和具體的學習要求。任務的選擇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的感受親切了、真實了,就很容易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從而調動學生積極的去探索。

其次,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操作交流,保證了活動的真實有效。通過實際操作,合作交流,學生的感知從片面到全面,從無序到有序,在不斷地分析和比較不同思考方式的過程中將內化的思維方式再次外顯出來,讓學生感受符號化思想並深化了有序思考的意識。

另外,這節課中針對自主學習的評價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有自評、他評,有針對學生學習的個人評價,也有針對學習小組的集體評價,既有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評價,也有對小組學習效果的評價,還有對學生優化學習之後水平提升的評價。

之後,趙老師不斷變化條件,促使思考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抽象概括,用不同形式的'練習鞏固此類問題的思考方法,體現了有序思考的價值。

總之,這節課的自主學習,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能學、想學、會學並堅持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提升,不僅達成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也非常好的達成了教師的教學目標。

國小數學評課稿9

今天聽了張老師的《9的乘法口訣》之後,猶如提壺灌頂,由渾渾然頓覺耳聰目明。現將聽後所感歸納如下:

在這節課的教學伊始,張老師用課件讓學生欣賞音樂,並提出在這首歌曲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字?當學生說到72和81時,張老師又提問:這兩個數字相差多少?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然後自然出示星星圖引出本課的教學。對有限的資源加以利用,不但引起學生的熱情,也讓學生體會數學是無處不在的。

9的乘法口訣是學生在學習的前面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了,應該說學生對於9的口訣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在這裡張老師也是讓生自主編口訣,利用知識的遷移作用,加深對口訣的理解。並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說自己的想法,完全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提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精神。

在課堂的主要部分:編寫乘法口訣和尋找乘法口訣表格中的規律,都是通過合作學習進行的。一方面發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從學生彙報交流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來看,學生不僅很好地歸納出9的乘法口訣,而且對於每句口訣的意義表述也非常清楚。我想張老師是因為留給了他們的足夠時間去思考,又給予了他們充分展示發言的機會。學生在自主探究、彙報交流中學到了新知識,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通過自己編口訣,培養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新方法,同時他們在編口訣過程中,也會產生了一種成就感。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成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9的乘法口訣有其獨特的特點和規律,編出後該怎樣記住呢?張老師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發現隱藏的規律,尋找記憶口訣的途徑。讓學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積的規律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規律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在幫助學生記憶9的乘法口訣時,張老師讓學生學習用雙手記憶9的乘法口訣,生動形象,學生學得愉快、紮實,隨後又運用多媒體出示“9元超市”和“9言詩”來進一步鞏固9的乘法口訣,學生積極性很高。張老師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變重知識傳授為主動探索,變重結果為重過程,變重死記硬背為靈活記憶。在課堂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建議:

1、在編9的乘法口訣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去動手圈出星星圖,加深對口訣的理解,用全編對的可以獎勵星星,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在學生做口算題講評時,有學生把27說成72,其實9的乘法口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律:()十八,()八十一,()二十七,()七十二,()四十五,()五十四,()三十六,()六十三。

3、鞏固乘法口訣時,可以擦去黑板上的口訣,利用多媒體出示不完整的口訣,讓學生開火車補充完整。如:三九(),()五十四,這樣更能讓學生記住,因為有的學生看板書回答的。

國小數學評課稿10

聽了我們學校陳明東老師上的《圓的面積》這節課,深受啟發,由於老師多次深入鑽研教材,可以說準確地理解教材編寫意圖,跳出教材,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大膽的改革,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學互動,學生實驗操作推理驗證,對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轉變教師角色,改善教學行為。

在實施新課程背景下,在“以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思考,在本課教學中,陳老師更多地體現為:引導者—給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導航目標,輔導者—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與支援,使學生能夠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任務,合作者—關注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學生共同尋求問題的答案,與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共同體。

二、注重實踐操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

學習是學生的內部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其學習結果,更要重視其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己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這節課的教學,緊緊抓住“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這一教學重點,就是利用把圓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來計算,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歸納整理,通過學生的剪拼、轉化,利用等積變形把圓面積轉化成了其它的平面圖形,例如,把圓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等,進而歸納、概括出圓面積的計算方法。這種多角度的思考,既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注重學法指導,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應用轉化的方法。

本節課中,教師著重想教會學生一種學習方法,即在求圓面積計算公式時,不是教師灌輸式地教會學生求圓的面積公式,而是由學生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學生自主動手剪拼運用轉化的思考方法,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後研究兩者之間的聯絡,從而推匯出圓的面積公式.整節課,始終圍繞這個主題,從而創設生活情境,到提出研究的`方向與方法,最後引導學生推匯出公式,教師只是作為學法的指導者,適當進行點撥,使學生不但“學會”,而且“會學”。

總之,本節課從設計到實施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自覺思考研究,領悟深化,給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機會,讓學生沉浸在一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堂氣氛之中,使學生獲得了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節課充分體現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最後,我絕得這節課也有點不足之處:老師在教學“圓的面積公式推導”時,方法過於簡單,過程不太流暢,學生不易掌握圓面積公式推導方法,在匯入新課部分不太自然,以上是本人對這節課的膚淺之見,如有不正確之處,請指正。

國小數學評課稿11

具體評課用語範文如下:

聽了陳愛梅老師的這節課,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學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對學生的啟發、點撥恰到好處,與學生的交流親切自然,駕馭課堂的能力讓人佩服。設計的情境有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注意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下面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體會。

本節課教師先出示卡片,請學生口算來複習。答對可獲得一張《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貼畫,可隨意挑選,老師通過學生喜歡貼畫的心理,來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學生的積極性立刻被調動起來了。在口算中沒有得到貼畫的學生有些失望,緊接著老師說:“今天學習新知識時,大家表現好的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貼畫”,老師特別強調學生可隨意挑選自己喜歡的貼畫,激化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在新授課教學中,採用多媒體的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很直觀、形象,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給學生試聽的美的感受,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9加幾時採用小組合作、鼓勵引導學生多種演算法,如9﹢5可以數一數;可以畫一畫;還可以用學具擺一擺。用9先加1再加4可以(湊十法)。追求的是學生個體方法的多樣化,它是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發展。“演算法多樣化”教學關注的`不僅僅是計算本身,也不僅僅是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更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張揚個性,只要學生願意互相交流,老師就給他們時間和機會,交流結束時,同桌之間任選一種自己喜歡的方法互說。教學中,老師都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積極動腦的學習習慣。

在複習鞏固中採用小兔找家的遊戲,每位學生都拿到了寫有算式的卡片,在教室的四面牆上,貼上6幅小兔的房子的畫,在老師的口令下,唱著兒歌去找自己的家。這時老師適時地提醒小兔們拐彎時要小心,靠右行、保安全。培養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在找到家時,還要請兔媽媽查一查有沒有走錯路的小兔。假如還有沒找到家的小兔,請大家幫助它。在小兔找家的遊戲中,教育了學生在有困難時要互相幫助、鞏固了學生的計算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體現學生在玩中學,學得開心。遊戲和數學作為兩項人類活動具有許多共同點,他們是相互滲透、相互統一的關係。遊戲一直伴隨數學學科的成長和發展,並促進了數學的發展,它還對數學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遊戲教學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的本質,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全面發展。

在整節課中,學生有動、有靜;有學、有樂,充分體現了資訊科技在學科教學中的優勢,教師該放手時就放手,該點撥時要及時重點點撥,不是總是扶著學生走。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國小數學評課稿12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雷老師沒有把書本上現成的分數的意義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畫一畫,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通過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讓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做到了讓學生在做中學,真正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而教師的引領又有效的幫助學生實現了思維的加速。教學中雷老師不斷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中體會、領悟單位1,共同總結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就是單位1;之後讓學生充分的交流,適時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很恰當地體現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者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的意義。

在這樣的數概念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建構不是教師傳授與輸出的結果,而是通過親歷,通過與學習環境間的互動作用來實現的。整個新課的學習,看似教師淡化了定義概念的教學,實際上引在核心處、撥在關鍵處,雷老師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辨析問題,教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這充分說明雷老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從引導學生起跑到加速,最後衝刺,水道渠成,他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更好的認識和理解了分數,有效推動了學生知識認知體系的螺旋上升。

在課堂中,雷老師還很注重數學史學知識的滲透,讓學生知道這個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經過一定時期慢慢形成的。通過適當的習題,引導學生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理解。教學中雷老師設計了精練、適當的練習題,讓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練習的設計層次鮮明,層層遞進,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形式多樣,不枯燥。但是在習題的講解的時候,有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或許這是個很好的現象,但是我們由於一味的常規,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優點。今後我自己的數學課,對習題設計還要精心、精練,對於學生提出的不同的解題方法,也要耐心的聽講,說不定這裡就有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雷老師的課堂上,還有更重要一點是雷老師的語音很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他的話能夠調動起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他總是能在合適的時候用合適的話不斷去肯定,去鼓勵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覺自己受到重視,課堂上有他的立足之地,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多學習雷老師的語言和教學方法。

國小數學評課稿13

教研員田小琴老師及其萬家低段的老師齊聚一起共同研究戴校長區教研課《倍的認識》。

《倍的認識》是二年級學生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戴老師設計了三個不同的環節:第一環節新概念的引入,戴老師設計了三個題型的對比清晰地引出了倍的概念;再通過三個不同的變式讓學生更進一步的理解倍。第二個環節幾倍的概念的昇華,戴老師的教學設計在不變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不變。首先通過每一份的個數不變,倍數因份數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初步理解了“幾份就是幾倍”。接著通過總數不變,倍數因每份個數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進一步加深對倍的理解。第三個環節,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解決生活中玩具店裡倍的問題。雖然是新的概念,但是學生掌握的情況還是比較紮實的。

課後,田老師對戴老師的這堂課給出了肯定,尤其是在錯列的應用方面。同時田老師以小見大,提出來《倍的認識》這樣的概念課應該如何來上的問題。田老師指出概念課應該是從學生形象具體的.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通過不斷的觀察、操作體會概念含義。就如今天倍的認識中,首先從實物通過動手畫一畫、圈一圈讓學生理解倍的概念,之後更應該昇華到除去實物,建立一個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概念課如何根據概念的本質內涵和外延來設計教學環節,田老師指出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應該有細分的目標,做到環環相扣,設計開放式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快樂學習。

雖然只是一節試教課,但是卻能以小見大,擴到概念課的範圍,給我們所有老師更好的經驗,田老師的親臨指導可謂細微處見真情!

國小數學評課稿14

今天,聽了袁老師執教的《認識鐘錶》,是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我們教學的物件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系統地接觸有關時間的知識,主要目的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看鐘表,學會認讀鐘面上整時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但上課前學生對鐘錶的認知起點並不是零。由於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多的關於鐘錶及時間的感性認識。《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有效利用。

一、創設學習情境 激發學習興趣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並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課堂伊始,我播放鐘錶店的鐘表課件,學生興趣盎然。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二、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方式來獲取知識。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在這節課上,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匯入新課後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說說有什麼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我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錶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並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什麼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之後還設計了師說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錶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三、注重培養觀察能力

培養觀察能力方面我在第二個環節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麼?藉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錶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彙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學具鍾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並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

國小數學評課稿15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掌握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學生第一次碰到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吳老師在教學中創設了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景,使學生在主動的操作活動的基礎上,感悟理解分數的含義,充分體現了“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的教學觀念。主要有以下特點:

1、創設情境,感悟知識

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平臺,教師在課的開始,藉助“兄弟兩個分蘋果”的事例,引導學生感知從整數表示兩個蘋果,一個蘋果,到兩人分吃一個蘋果怎樣表示,自然地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強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絡,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再如,學生認識了分數後,設計了“小猴和小豬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強了學習的情趣性。

2、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

通過這節課可以感受到吳老師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駕馭教材,設計中力求體現新課程強調的體驗性學習,創設了讓學生去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寫一寫等情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示出自己所發現的分數。不僅讓學生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身體去親身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從而實現有效學習。教師都能夠以建構理念為依託,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使學生創造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主動地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對事物的理解。

3、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和主動建構

“分數”對於學生來講是抽象的,因此,吳老師在教學中時刻注意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絡,發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學生在用正方形紙折1/4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對不同折法的比較,進一步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學生在用圓折一個喜歡的分數這一實踐活動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提高,獲得成功後的體驗,進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