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音樂的創作手法綜述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66K

巴伯在這首曲子中頻繁使用交錯拍,第一個出現在序奏的第21小節,第二個出現在樂曲第一段的16小節主題旋律的第二小句,以四音為一組,共三組呈現同樣音型,在下方做模進,可從主題的重述中更明顯地看出交錯拍的手法,其中之一是將每一組的第一音標示重音記號,其二除了第一組第一音為掛留音之外,後兩組則是標示了以四音為一組的圓滑線,第三個出現在樂曲第二段的開頭(第77~81小節),其五個四分音符為一組的組合預示了尾奏5/4拍的出現,第四個出現在第一段的第73~74小節,並在再現第一段的部分中的第182~187小節作擴充。另外,巴伯在第3~18小節標示持續音踏板(sost.Ped.),使得序奏的旋律發展建立在D大調的屬音A上,一直到第一段開頭兩小節的前奏(第27~28小節)出現D大調主和絃,才確立了調性。第一段的主題旋律則穩固在D大調上,一直到段尾處出現許多升降記號,使得調性偏離,再經由上行的音階轉到了第二段的G大調,同樣的手法在此曲中運用多處,巴伯通過多種變音並採用三度疊加和非三度疊加和絃使其和絃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產生出結構不一的和絃混合,達到調性模糊和擺脫主調的作用,再通過上行音階的過渡回到主調,使作品呈現出豐富的色彩性和濃厚的情緒性特徵。

舞蹈音樂的創作手法綜述論文

蘇格蘭舞曲是2/4拍的雙人輪旋舞,是源自於波西米亞的一種古老舞曲。常常有人將蘇格蘭舞曲與同為2/4拍但速度較快的艾克塞斯舞曲搞混。蘇格蘭舞曲於十九世紀中期傳入英國,當時被形容為德國波爾卡,但是速度比波爾卡舞曲慢些。之後,蘇格蘭舞曲的'風潮蔓延到法國、葡萄牙、義大利、瑞典和西班牙,廣受歡迎。二十世紀初,蘇格蘭舞曲傳到美國,被賦予新的特徵,甚至融合了當時盛行於美國的、有濃厚當地文化特色的散拍音樂;這種面貌一新的蘇格蘭舞曲使得散拍音樂更為流行,進一步影響了美國爵士音樂的發展。之後的二十世紀,蘇格蘭舞曲的影響力持續擴大,成為鄉村和西方國家不可或缺的舞蹈音樂,在舞會中它也成為一種重要的舞蹈。在這首舞曲裡,巴伯賦予了蘇格蘭舞新的生命。此曲是包含了尾奏的複合式三段體ABA結構,其中B段為一個小三段體,所以稱為複合式三段體。整個樂曲一共有100個小節,包括了兩個A段和B段,它們各佔全曲長度的約30%,而B段又是小三段體,這樣前後段加起來和中段等長,結構規整方正,由此看出巴伯在此曲的結構比例分配上是非常嚴密、一絲不苟的。

樂曲開始部分旋律主題由相似的共四句長度四小節的旋律所構成,這四小節的樂句包含了兩個節奏模式,第一個是第1小節的連續八分音符,第二個是第2小節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切分節奏,第3、4小節則持續和第2小節相同的切分節奏作模進。右手為斷奏和跳進的主題旋律,再加上左手大跳躍的伴奏音型,讓跳舞的人們不禁想要大步跨越,其中七度音程為構成主題旋律的主要動機,幾乎每一小節都會發現七度的存在,有些是直接跳躍至上方七度,如第3小節A-G、第4小節D-C,其他則是間接下行至七度,如第1小節D-B-bE、第3小節的D-A-bE、第4小節的G-D-A,另外第2小節的小二度進行A-bB則是七度的倒影。同時巴伯採用2/4拍的節奏使其生動活潑、有舞蹈的跳躍感。而巴伯不滿足於這樣的傳統舞曲形式,另一旋律主題採用了5/8拍的形式,音樂情緒更為抒情,所表現出的舞步也更為細膩連貫。其中a部分的旋律延續了上一旋律主題的風格,呈現跳進的線條,b部分則是模仿第17小節的節奏型,並出現了另一內聲部對位旋律。

到了第33~40小節音域變高,內聲部以八度呈現並迭入了另一緊追的內聲部,顯示內聲部變得較為重要,第36~38小節出現三連音製造了緊湊度,因此這一樂句在節奏及音域上的改變,成為這一旋律主題張力最強的地方。而樂曲尾奏的節拍又回覆到原本的2/4拍,尾奏的第一樂句(第73~80小節)以連續八分音符表現主題旋律的骨幹音,伴奏的聲部變單純。第二樂句(第81~88小節)再度改變拍號為6/8拍,以切分節奏表現主題旋律的骨幹音,伴奏形態改變,前四小節(第81~84小節)以四度堆疊構成的和絃呈現,後四小節(第85~88小節)則是連續上行的半音模進。2/4拍和6/8拍同為二分法的拍號,尾奏2/4和6/8拍的出現,印證了之前對比旋律主題中的5/8拍子中2+3或3+2的結合。尾奏節奏上的轉變同時速度加快,情緒高漲,讓全曲在興奮高亢中結束。綜上所述,筆者通過對此作品相關背景的探討,深入分析此曲的創作手法,使讀者能對於《紀念冊》獨特的創作手法有較清楚的認識,筆者也期望經由此番探討能讓更多的習琴愛好者更好地瞭解巴伯的這部作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