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語文評課稿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W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那麼你有了解過評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語文評課稿13篇

語文評課稿 篇1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是一篇思想性極強的敘事課文,內容簡單,意義深刻。李老師做到準確把握、理解教材,課堂上把閱讀教學生活化,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是一堂重視雙基的紮紮實實的語文課。我感覺她在以下一些環節設計與處理上,頗有用心:

1.匯入過程中有一個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對這個村莊的印象的: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小村莊在老師的故事中娓娓而來,通過直觀畫面,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思維,首先學生感受到“美”的氛圍。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穿插了語言重組,這樣的處理把原本枯燥乏味的聽說結合進來,同時也回顧了文字內容,對村莊原本的環境做了總的介紹。然後畫面急劇變化,讓學生找出小村莊後來怎麼樣了,突如其來的洪水毀掉了這個美麗的村莊,讓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張開的狀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感受到村莊從“美麗”到“毀滅”的過程給他們帶來的那種震撼心靈的感覺。第一次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碰撞為他們理解村莊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礎。

2.在教學到第三自然段時,在語言感悟上做了如下嘗試,以一個重點句為例:先出示“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引導學生反覆讀句後,學生說出了一點感受:一代代的村民都在不停地砍樹,樹越來越少,裸露的土地越來越大。接著,教師深入引導,村民砍來的樹都做成了什麼,學生回答,螢幕顯示“樹木變成了各家客戶一間間、一棟棟的房子,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傢俱,各種各樣的工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中。”教師接著指導學生通過“著急”“可惜”“痛心”三中不同情感反覆朗讀,學生的感悟也層層深入,學生不僅品出了言中之意,悟出了言中之理,更感受到了言中之情。

3.拓寬思路,引向課外。李老師在這節課的最後設計了創意性的題目,我認為非常好。“你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說些什麼?”“設計環保廣告詞”等這些話題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不僅告戒小村莊的人們不要亂砍亂伐樹木,還教育自己要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樹木,培育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我們的家園的美好思想感情。

當然,如果本節課李老師能設計板書,讓板書輔助教學會更完美。

語文評課稿 篇2

《搭石》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四年級第六組的一篇課文。本組課文圍繞“愛”編排,捧讀文字,我們會感受到一種鄉間的清新與一份鄉民純樸的情感,《搭石》這篇課文通過質樸感性的筆觸把我們帶入了鄉間人們秋涼擺搭石,路人修搭石,人們協有序走搭石,相互謙讓過搭石的一幕幕畫面,體現了人們純樸、勤懇、老幼相敬的可貴品質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好的情感。教者從課文的整體入手,採用了“自主、探究”式學習方式,讓學生自己研讀課文,體驗文字的價值,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切入課題。

課伊始,殷老師便用一幅美麗的搭石圖,一曲優美的鋼琴曲,配以教師美美的詩意語文,把孩子帶入了一個美麗的世界(“這個小山村是作家劉章爺爺的家鄉,他的家鄉是個美麗的地方,那裡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鬱鬱蔥蔥的樹木,還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憶起家鄉,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麗的搭石。”)幾句簡短的話,搭石已在聽課老師和學生心中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文字的興趣。

二、細讀課文,找尋畫面,體驗文字。

這一環節,殷老師讓學生通過細細讀文,想象畫面,讓生歸納出了五個畫面,(擺、固、走、讓、背過)通過這五個畫面,讓學生進入文字,去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在這裡教師還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合作展開學習,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教師善於與孩子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讓學生選項擇自己喜歡的的畫面去學習、交流,體現了教學的選擇度。

三、以點帶面,加強對詞語的理解。

在教學中,老師始終注重對生字、詞語和重點句子的學習和指導,特別是指導理解“脫鞋綰褲”、“協調有序”、“人影綽綽”、“清波漾漾”和“相背而行”這五個詞語,所採用的方法語文味兒十足。比如老師問:“如果沒有搭石人們怎麼辦?”學生馬上說:“人們就要‘脫鞋綰褲’。”老師順勢就進入學習詞語的環節,先讓學生解釋一下“綰”是什麼意思,再讓學生想象了人們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還組成了幾個句式整齊的,像詩歌一樣的句子:“如果沒有搭石,人們出工就必須(脫鞋綰褲);人們收工就必須(脫鞋綰褲),人們趕集就必須(脫鞋綰褲);人們訪友就必須(脫鞋綰褲)。”學生對“脫鞋綰褲”的意思和走過小溪的艱辛就有了瞭解。一次次的引說練讀,學生已經牢固地掌握了這個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學“協調有序”這個詞語時,就讓學生自己說說是什麼意思,然後用一句“讓我們進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讓孩子們進入了當時的人們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們行走的協調有序。

學習“人影綽綽”、“清波漾漾”這兩個詞語時,不僅讓學生看圖理解,而且還指導讀,通過一看,一想,一讀,美麗的畫卷便躍然於學生的腦海之間。最後在教“相背而行”“伏”字時,老師又是通過讓學生表演的形式來理解,很形象,老師無需過多的解釋,學生便在這種形象直觀的表演中理解了詞意。老師就是這樣有層次,有梯度,又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學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動中不知不覺積累,感悟運用了新知,紮實有效地落實了語言文字訓練,使語文能力得以提高。

四、以讀帶練,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情感。

殷老師的課從始至終貫穿著“美”,一是畫面美,二是心靈美。“美”是《搭石》這篇文章的靈魂。怎樣才能讓學生感悟到美,那就是一遍遍地讀。理解字詞是為了更好地讀,而讀是為了更好的感悟。新課標強調: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經常的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一定要讓學生通過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讀。這一點殷老師在課堂中把握得很好。朗朗的讀書聲貫穿了整個課堂。尤其是課文的第三小節,讀的形式很靈活。如:老師的範讀,學生的自由讀,編成小詩品讀,配樂讀,老師引讀等,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讀中加深了對美的感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當學生真正讀出了情感,品出了味道,對蘊含的內在美“鄉親們無私奉獻,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德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厚實的功底,樸實無華的教學特色,殷老師將人文性與工具性完美地統一起來,“簡約而不簡單”,通過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語文教學的美,讓人受益無窮。

語文評課稿 篇3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衛和盾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分析周豔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我認為本課教學的最大亮點是緊扣語文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分三個方面組織教學。

第一方面:

重視學生的初讀感知,通過不同形式和不同的側重點,從生字的讀音、字形、以及詞語之間,詞語在句子中的內在聯絡,瞭解生字詞的意義。這一步教師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從會意的角度出發,提醒學生寫字的注意點,“坦克和履帶”的關係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認識履帶的作用,從而為下文的教學打下伏筆。至於“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這一組詞教師又以現成的鉛筆和書本作道具,創設課文情境,體驗比賽的緊張激烈,從而形象地理解詞的含義。我想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本課的字詞,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學習字詞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

重視研讀感悟,重視對語文文字的表達方式的探究,做到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共振。這節課,教師重點抓住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心理歷程,讓學生潛心會文,找出寫發明家想法的幾個句子,抓住關鍵詞,讀讀議議。對這幾個句子的教學,教師也各有側重點。

第一處:著重引導“你從哪兒看出這只是發明家的一個想法,非真實存在。”由此瞭解“如果.....就”這對關聯詞的用法。

第二處:在想到自衛的'基礎上,發明家又想到了“自衛是為了更好的進攻”,兩種想法是如何巧妙連線,瞭解“可是”這個轉則詞在文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處:抓住“對了,當然”等詞,通過朗讀,體驗發明家思考問題的執著和靈感突現所產生的快樂感。

第三方面:

巧用文中空白,探究發明家的下一步的思考過程,同時遷移運用課文的表達方式。發明家是如何想到給帶“槍口和炮口”的“鐵屋子”裝上輪子、按上履帶的,課文沒有具體展開,這便為學生的探究和實踐提供了平臺。教師及時地抓住了這一機會,激勵學生也來做一回發明家,模仿課文中“如果......就”“可是”等的表達方式,闡述發明的思考過程。在這一過程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從讀到說到自由寫,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原則。但是我覺得這一步可以做得更好些:

1、板書中的兩個問號到底是什麼,可先讓學生先想一想。

2、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可以再提升一點,情趣可以調動得更好些。

3、教師可能更多的關注了學生是否解決了問號,是否套用了句式,對說話時出現語病,就來不及注意了。

4、如果句式中加上“於是”可能會更通暢些。

作為“我是學生的角度”給周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

1、文中的發明家是誰?我想知道。

2、當週老師提問:發明家的第一個想法是站在什麼角度來思考的?對我來說,有些聽不懂。

語文評課稿 篇4

又是一個學習的下午,又是一個探討的時間。這個下午,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王xx老師和低段的其他語文老師一起進行一次教學的交流。聽完她的課,老師們各抒己見,其中有肯定也有指點。

一、課堂行為習慣培養意識強烈

王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能不時地利用兒歌、短句來調控孩子們的課堂紀律,讀寫姿勢。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聽說讀寫方面都有相對應的兒歌作為要求。如,寫字要注意什麼,我們來對對兒歌;小小火車往哪開;老師點字看哪裡等等,包括把書本翻開的動作也有兒歌作指導。這種形式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小朋友,能幫助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各種課堂學習習慣。這一種課堂調控意識,對於一個新老師來說,非常重要,也非常難得。

二、重視字詞教學和朗讀訓練

從“爺爺”的輕聲讀音,帶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輕聲讀音,讓學生對輕聲讀音這個概念有了較深的印象。“暖和”這個詞中,“和”的多音字讀法,老師也很強調正確讀法。

王老師雖然在圈生字這個環節中浪費了一些時間,但也體現出了她對孩子如何進行生字自學的方法指導。她的意圖是讓學生從不會讀到會讀。這裡如果能面向全體,讓每個同學圈出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再讀給同桌聽,可能會節省一些時間。省下的時間,可以用來進行最後的寫字練習。

朗讀訓練時,王老師給了學生節奏上的提示,能幫助小朋友控制好停頓的節奏。如果,朗讀指導建立在學文理解了“暖和的小樹”和“綠色的小傘”的具體意思的基礎上,學生會讀得更有感情。

三、能不斷地鼓勵孩子,努力創設活動增強課堂生動感

王老師能不時地鼓勵表揚孩子,幫助更多的孩子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在教學生字環節還能通過遊戲來增加課堂生趣。

最後,個人也建議教學生字環節中能遮住生字的拼音,開火車檢查一下孩子們的識字情況。在課文初讀階段,儘量改成自由讀,而不是齊讀。

王老師的個人素質相當好,我們一起祝願她在自己的努力下教學之路越走越寬廣!

語文評課稿 篇5

鄭老師的複習指導課環節清晰,突出練習指導,顯現了複習指導課的特點。匯入課堂明確簡潔地提出課堂任務目標。課前練習交流環節,呈現學生作業答案,引導學生評價交流,引導結合學生現實的答題體驗歸納答題的相關方法和規範。這一環節,一進入課堂的正題,就呈現學生的作業,讓學生在真實的答題體驗中探討考點,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練習交流環節,及時地引導學生將前一環節總結的方法規範在課堂上進行運用練習。課堂小結和作業佈置都突出了課堂的指導重點。整節課環環緊扣,務實求真。

鄭老師的這節課是一定的有實效的。鄭老師的這節課立足於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發現作答古代詩歌表達技巧類鑑賞題時存在的問題並尋求解決之法,希望能通過這樣的課堂指導,幫助學生在課外練習中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答題能力,最終實現課堂的指導作用。學生在課堂的練習中,賞析詩歌時,能努力練習抓關鍵詞句。回答問題時能學著運用對應的答題規範,得分情況總體上是有進步的。

鄭老師的教態親切自然,使得任務艱鉅的複習課平添一種輕鬆氛圍。當然,個人還有幾點建議,供商榷。如:一堂複習課,交流答案時,可以安排一道題板演,這樣,整個解題和答題的問題及改進過程就更直觀了,對於學生的.指導將更有意義。再如:突出整體把握的指導,在指導中,引導學生鞏固整體把握詩歌的技巧,也可以提高學生答題的得分和信心。等等。希望這些建議,能為鄭老師提供一點思考,更好地思索如何引導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養成整體把握的習慣,提高能力;怎樣在複習指導課中視學生情況靈活地調整指導程度等等。

複習課,因為有著不遠的大學聯考作為最終的評價,其效果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鄭老師的這節課展示一種的嘗試,也為我們更好地探索有效複習課的上課方式提供了思考點。

語文評課稿 篇6

因為流感,六(3)班的學生放假了,邀請南飛的雁到我們六(5)班上了一堂教研課。看得出,南飛的雁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課堂上也很有激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自然、流暢。聽課以後,大家都很高興。尤其是我們六(5)班的孩子又擁有了一堂幸福語文課的體驗與記憶,想到這,我甚至有點“嫉妒”南飛的雁了。更為高興的是,我感到“流感”沒有擋住我們教研的步伐,通過教研活動,我們收穫的不僅是教師的專業成長,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幸福教學生活。以下文字為昨天聽課後的點滴感受。

一、執著的朗讀指導。

我一直非常羨慕六(3)班學生的朗讀,真是入情入境、聲情並茂;而我們六(5)班,雖然也有個別學生朗讀水平較高,但是集體讀書,總是拖拖拉拉、平平淡淡,常常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雖然也曾化大力氣糾正,但總感回天乏術。在學習“外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找詞句體會到外洞的“大”,然後就請學生朗讀,讀出外洞的“大”。一開始學生讀得不夠好,提醒後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她就進行了動情的'範讀,然後再請學生讀,果然大有長進。朗讀對於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雖然發現學生朗讀中的問題,但是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半途而廢,缺少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巧妙的思維點撥。

這堂課採用的是“順藤摸瓜”的教學思路,即按照寫作順序(遊覽路線),體會雙龍洞的特點。在教學“孔隙”這一段時,南飛的雁讓學生換位思考:雙龍洞的管理人員如何寫“遊客須知”?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閱讀感悟後寫下的文字,其實就是“思維的結晶”。課堂上有一位學生的發言讓人忍俊不禁:遊客不得攜帶重物。這樣的“提醒”課文中並未涉及,但又是合情合理的,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閱讀是入情入境的,教材在學生的眼中就有了鮮活的生命。

三、有效的語言訓練。

學“語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這項工作總體來說做得還是很不夠。語文課堂上充斥著的是繁瑣的分析,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課堂效率的低下由此形成。在教學“內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觀看了令人驚歎的石鐘乳、石筍圖片,然後請學生以“這些石鐘乳和石筍顏色各異,形態變化多端。”為中心句描寫內洞奇觀。學生的想象很豐富,語言表達也很流暢。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語文味”。

四、適時的寫法指導。

“讀寫結合”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課文就是最好的範文。教學接近尾聲,南飛的雁引導學生回顧全文,找出描寫泉水的句子,並將溪水流淌的路線與遊覽路線相對照,學生終於明白本文“明暗結合、雙線並行”的結構特色。然後,進行寫法總結,並佈置學生在習作訓練中實現寫法的遷移。

語文評課稿 篇7

胡老師充分鑽研了教材,把握住了這課的重、難點。課文裡的“家”既是課題,又是文眼,還是一個筆畫較繁、含義深遠的生字。這樣的識字教學將音、形、意、象結合起來,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來朗讀全文,使學生對全文有整體感知,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然後“圖文並茂,精讀感悟,品讀入情,熟讀遷移”,用孩子熟悉的自然畫面溝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與課文相應詩句的聯絡,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調動起學生積極強烈的情感。教師再通過富有激勵性、啟發性的評點語言,將學生對詞句的感悟與朗讀有機融為一體,“為什麼藍天是白雲的家?樹林是小鳥的家……?”就在這鮮明的形象意會中,在這琅琅上口的.語感潛詠中,孩子心領神會了“家”的深刻又最樸素的內涵,要不然孩子心裡怎會流淌出這樣的詩句:“夜晚是星星的家,太空是星球的家”……甚至“地球是人類的家”?就在這樣的朗讀、吟誦中,學生鮮明地感知形象、體驗情感和內化語言,孩子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提高。

語文評課稿 篇8

聽了溫嶠國小楊吉瑞老師所上的浙教版五年級下期《月光曲》的閱讀教學,感受頗深。教師在課堂上體現了語文學科教學特點,體現了年段教學特點,深刻領悟編者的意圖,進行了恰當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下面就本節課的過程,談幾點看法:

一、本節課教學重點突出。教者緊緊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樂曲,第九自然段貝多芬記性創作《月光曲》兩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文字,通過自讀自悟、彙報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深入解讀文字,充分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理解《月光曲子》的內容。

二、教者進行了比較成功的教學引導,促進了文字對話。例如:教學第3自然段,在學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後,教師“難怪……”的一連串排比式的追問句,讓學生對兄弟倆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貝多芬稱盲姑娘為‘您’”之後,追問學生:你在“激動”時會怎樣?(學生聯想到自己,還想到運動員激動時會繞場致意等)很自然過渡到“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即興創作樂曲”,這就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溝通了學生與文字的情感。再如:後面追問“人們到底在流傳什麼?”緊扣文章的主題,編者的意圖,流傳的是貝多芬的精神。這些都是比較成功的引導,加強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促進了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文字對話。

三、教者注意了引領學生靜心默讀、動情誦讀,體現了語文課的“讀”味。學生讀的形式較多,有自讀、試讀、抽讀、評讀、齊讀等。品讀時注意了不斷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如為了體會兄妹倆對話時的清官,教者設問:“你能猜測兄妹倆說話的神態嗎?”“他們在想些什麼?”為了讓學生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教者設問:“聽了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會怎麼想?”等。

四、注意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自讀自悟、全班彙報交流,教師的設問注重了珍重學生的感受,如“你讀懂了什麼?”“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節課中,教者的評價顯得較蒼白,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性、導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學生同桌分角色讀兄妹倆的對話中,教者的評價是:你的表情很平淡。這樣的評價,給學生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資訊:只要表情好了,朗讀就成功了;朗讀能力等於表情豐富。在抽學生回答問題時,教者的'語言就一個字:“說”,且臉上沒有微笑,給學生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缺少人文關懷,學生回答後,教者沒有及時給予評價,沒有用自己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用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智慧,因而學生的朗讀質量就不夠高,情感體驗也不夠深,個性化的理解與感悟也就更少

同時,咬文嚼字也顯不足,還要加強文字對話。例如:文中的“純熟”“清幽”“陶醉”(這些雖不能面面俱到,但教者要有意識),這些詞語都能加深對文章主題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綜上,一堂好的語文課:要咬文嚼字,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激發情感;聯絡實際體驗,溝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讀,內化並昇華情鹹。只有這樣才能紮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文評課稿 篇9

《小猴子下山》是一則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寫的是小猴子下山,經過許多地方,看到許多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他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夠專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長跑跳的小兔子而一無所獲,只好空手回家去。課文通過這一簡單的故事告訴孩子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專一,要有始有終,否則一事無成。

洪老師抓住故事特點,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動作和精美的課件的展示,把學生愉快的帶入故事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積極地融入文章中,充當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讀、說、演。體現了低段語文教學聲情並茂的特點。

這一整堂課讓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根據我個人的聽課感受,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板書的巧妙設計

洪老師將課文裡的關鍵字、詞,結合圖片予以巧妙組合呈現:橫觀為詞,豎顯為段,連線起來,全文可見,大大幫助了學生理清層次、把握重點、概括大意,同時也讓後面故事複述有所依託。

二、動詞的細心引導

對於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說,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動作動作詞,其細微的`區別,孩子們很難掌握。老師根據孩子們的他們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通過聽一聽、找一找,找出動作詞,再通過以動作示詞義,最後再適時提出質疑:“為什麼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問題。孩子們通過他們自己的討論,自己得出了答案。直至後面的詞語搭配,孩子們在朗讀課文時,情不自禁比劃出來的動作,可見學生對詞義理解得透徹。

三、從實際出發,利用課文結構特點安排教學。

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達方式基本相同。洪老師在教學中利用課文形式的特點、抓住主要內容,很好地處理了課文形式和內容的關係。對於課文第一件事讓學生來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詳細講述,其餘引導學生自學。抓住關鍵詞語不放,提出恰當的問題思考,聯絡學生實際正面誘導。注意讓國小生從主要詞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訓練,不只使低年級以詞句訓練為重點的教學要求落到實處,有益於學生了解課文的意思,而且對學生以後進行篇的理解的訓練奠定的基礎。

四、複述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層次性

在孩子們複述課文時,洪老師先分別出現四幅圖(幻燈片)和填空練習引導孩子及把握了課文內容,為複述整篇奠定基礎,還適當穿插品德教育,安排巧妙,都為學生的課堂質疑和總結鋪好了路。

五、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國小生的實際掛鉤,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此外,洪老師精煉的課堂用語,適時、豐富的評價語言、對整個課堂的把握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語文評課稿 篇10

聽了政巖老師執教的《飛吧,你飛吧》這節語文課,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會與我有同樣的感受。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高效的課。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節課首先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定位準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讀懂課文內容,瞭解小蘿蔔頭在監獄的痛苦生活,體會革命者對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嚮往;3、學會九個生字,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教學重難點是: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體會革命者對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嚮往。我認為政巖老師在課堂上能夠以她親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態,簡練而精彩的語言引領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很好地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破了重難點。

其次,教學環節緊湊,環環相扣。課堂的高效、紮實時時刻刻能從教學中體現出來。從師生簡介匯入---初讀整體把握課文-----學生完成自學檢測單----彙報自學結果-----精讀課文,體驗細節----誦讀情感昇華,在精讀課文過程中還進行了寫法指導,使得整節課內容更加充實。

第三,注重讀中感悟,學中指導。政巖老師課前精心備課,深挖教材,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的理念。政巖老師本節課十分注重各種形式的讀,如快速瀏覽、小組輪讀、自由讀,指名讀、同桌合作讀、齊讀等,每一次讀文,學生都有收穫,都有不同的體驗,課堂上老師能充分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驗,充分地給予了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平臺。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能夠突出重點,教師書寫既有速度又美觀,展現了教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本節課政巖老師能夠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凸顯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主要體現在學生課前準備資料和課堂上獨立完成自學檢測單後小組彙報自學結果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處細節描寫(捉小蟲—放小蟲),在這些環節中既體現了個體獨立思考、自讀自悟,又體現了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總之,所有的這些設計都能夠體現出教師為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合作學習,獨立思考,語言表達等各項能力所做出的良苦用心。

第四,政巖老師的課堂能充分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為本節課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的評價語言恰當及時,起到了激勵作用。綜觀整節課,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學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但是,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就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我來談幾點個人的看法。第一,由於這個故事離現在孩子們的生活比較久遠,如果只是泛泛地說小蘿蔔頭被關在監獄裡渴望自由,我想學生很難從內心深處去體會他對自由的嚮往,如果能在課堂的某個階段播放一小段展示監獄狀況的視訊或者那種黑白的老電影,讓學生真實地看到牢房是什麼樣的,裡面的條件有多麼惡劣,會不會更有利於學生對人物內心的體會,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第二,課文描寫小蟲美麗的那小段背誦在教學目標裡是有的,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是不是會更好地夯實知識的基礎,使整節課內容更加豐滿。

入情入境地讀;對個別學生的關注程度不夠;課堂語言再簡練些

語文評課稿 篇11

一、周老師的執教的《四個太陽》將字理識字貫穿始終。

我們一年級的閱讀課,識字是重點。漢字,不僅是一種語言符號,不僅是讀寫漢語言的工具,而且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幾千年的文化。所以,識字教學不僅在於教會學生會認會讀幾個字,更在於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洪老師努力通過字理教學,讓學生了解漢語言文字的來龍去脈,讓漢字學習成為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本節識字課中,洪老師重點抓住“甜”、“街”等字進行字理教學。如學習“甜”字,學生能從字面上理解“甜”是用舌頭去品嚐甜甜的味道。而教學“街道”時,先讓學生說說這個詞什麼意思?再聯絡生活說說我們大溪有哪些街道,再來通過字理識字的方法,解釋“街”,通過圖文結合,古今貫穿的方法,從字源出發,再去觀察現在的十字馬路,講述這個字的本義,再延伸著說說它現在的意思。

二、個性品讀,讀中感,讀中悟。

我們一年級的教學中,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本節課中,洪老師引導學生在個性品讀中感受、體悟。洪老師用了不同方法對一、二兩段進行朗讀指導。如第一自然段的`朗讀教學,洪老師主要抓住“到處”這個詞語,引導學生體悟到小畫家希望將清涼送到夏天每一個角落的美好願望,另外再重點抓住頓號和逗號等標點符號,教給孩子朗讀的技巧。在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我們中華的語言真神奇,一個小標點都能表達不同的感情。

語文評課稿 篇12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學習重點之一。汪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朗讀帶生字的句子”這一環節,接著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學法指導及時引導學生正確的方法,特別是小組合作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及表現自我的慾望,確保了學習的高效,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汪老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運用語言,讓學生通過對關鍵語句的朗讀,藉助多媒體展示圖片,啟發學生與現實生活經驗相結合,處處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逐步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時又十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順序教學,思路清晰形象。特別是第八自然段的自主學習,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按前面的方法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汪老師還注重了說話訓練,她利用課本資源,教會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例如:運用課堂生成文字拓展進行說話練習,使學生的說話能力得以提高。

這堂課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汪老師自覺融入自主性課堂的實踐中,學生始終被放在學習主體的位置,在教師營造的課文情境中主動積極地朗讀、體驗、

感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在讚賞之餘,我想對汪老師提一點建議:在教學中,老師忽視了寫字教學,特別是要指導學生寫好“垂”這個生字,讓他們掌握寫法,並注意書寫的姿勢。這樣處理,使教

學與寫字教學結合起來,才能相得益彰,教得活,教底紮實。

語文評課稿 篇13

《操場上》是國小語文第一冊的一篇課文,是一篇緊接在學習了漢語拼音之後的識字課文。楊老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把握了教材的特點,從對識字方法的滲透,並注重了字音的準確拼讀,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

教學中,楊老師的教學過程流暢,環環緊扣。一開始,用學生名字命名的班級歌進行新課,從生活中的操場上到課本,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創設了在操場上的情境引入對課文的教學,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在這一環節中,楊老師利用直觀的畫面吸引學生,並在課文的朗讀中強調字音的準確,訓練學生說好普通話的能力。緊接著便是學習文中的生字新詞。張老師採用了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有詞語卡片、生字卡片,有看拼音讀、去拼音讀,有同桌互讀互評、比賽讀、開火車讀等,重點在於認識文中的生字。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難點,楊老師不僅繼續注重了字音的準確性,還特別強調了識字方法的滲透,在反覆的認讀中強化了生字的認識。之後進行了有趣的遊戲,在遊戲中再次熟悉生字。這使學生既感到放鬆,又自己動手做了做,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接下來是對要求學會的`字進行書寫。通過學生自己對字形的觀察以及老師的示範,指導學生進行書寫。這一環節中,楊老師注意了對學生書寫姿勢的常規訓練。

這節課,課堂中有鬆有緊,有動有靜,整節課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符合低年級的教學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建議:1、語速再慢一點,等待學生的過程再長一些。

2、課間操放在可中間,不要太靠後。

3、幻燈片上不要有動感圖片。

總的來說,這一節識字教學課在張老師的精心設計和靈活教學中完成,是一堂成功的課,其中有許多閃光之處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