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評課稿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4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資訊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語文評課稿13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

語文課,上出該有的語文味,這是我們語文老師的職責。在今天的教研組開課活動中,馬學飛老師用《夸父追日》一課的教學,很好地詮釋了這一觀點,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縱觀整堂課,有以下幾點特別值得學習。

注重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語文是各學科的基礎,國小語文又是基礎的基礎。在課堂上夯實基礎,為學生之後的發展打好根基是我們的責任。在今天的課堂上,馬老師注重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分別讓學生練習讀準字音,分類瞭解詞意,讀好句子,不加字漏字,有感情讀句等,有效地鞏固了語文基礎,避免了一些語文錯誤的產生。

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課堂應是思維品質訓練的重要場所。今天的.課堂上,馬老師把學生的思維往深處推進。如上課伊始從神話故事神奇入手,讓學生從題目《夸父追日》中找找能體現神奇的詞語。學生找到了“追日”一詞,卻沒能說明原因。馬老師然後追問了一句:為什麼“追日”一詞能看出神奇呢?之後,學生聯想到了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里遠,這麼遠的路去追日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讓人覺得是不可思議的事,頓時對課文有了想進一步瞭解的興趣。又在後面對課文內容的解讀中,先讓學生找找文中寫神奇的句子,然後進一步品味句子的神奇之處。另外,在訓練學生如何把語言說精煉上,馬老師也做了一些提示和點撥。這些安排,都說明馬老師在平時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學生就在這樣的長時間的訓練中得以成長

聽了本節課,覺得馬老師教學重點突出,主要讓學生學會了說主要內容,品讀了課文中神奇的語言;教學難點也很好地突破了,馬老師通過對“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光明!我要去追趕太陽,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這個句子的反覆引讀,讓學生明白了夸父是一個追求光明、積極進取、堅持不懈的精神巨人,從而把上課一開始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對夸父的偏見自然得到扭轉。

今天的課,馬老師準備充分,教態自然親切,帶給學生收穫多多,也給聽課的老師許多啟示!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2

大家好!我是躍升裡國小的xxx。我今天做的這節課是一年級《看圖寫話》的期末複習。看圖寫話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習慣的重要憑藉之一,為了訓練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並且和中年級的語文寫作相銜接,從低年級就要逐步開展一定的寫話訓練。因為這是一堂複習課,學生已經掌握了“誰 幹什麼”的句式,這也是我們期末複習的重點,結合學生的已知,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步驟:

以連一連的形式幫助學生複習鞏固“誰 幹什麼”的句式。2 以填一填的`形式,讓學生根據給出的

提示把句子寫具體,層層遞進,提高難度,讓有能力的學生嘗試用“什麼時間 誰 在什麼地方 幹什麼”的句式把句子說具體。一般學生掌握“誰 幹什麼”的句式就達到了看圖寫話的基本要求。同時,我結合大綱的要求讓學生初步學會使用句號和逗號。為每一位學生都創造了可發展的空間。3 以寫一寫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看圖寫話的訓練。因為這是一節複習課,所以讓學生在說的基礎上去寫,然後去檢查,教給他們看圖寫話的方法,也培養了學生逐步養成檢查的習慣。由於這是複習課,每個環節我都讓學生進行總結,在教師的指導下,複習鞏固看圖寫話的方法。最後由學生自己小結的基礎上,本著學有所得,學為所用的原則,幫助學生編了一個小兒歌,讓學生在寫作中正確、巧妙的運用。通過這次的做研究課,我的教學理念有了的轉變,課堂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下面我就結合剛才這節課,談談我的個人體會。我先談談我感覺幾處成功的地方:

進入填一填的練習後,我利用提示語的方式讓學生把句子補充完整,通過比較第一二句話,讓學生知道用上“在什麼地方”使句子更加具體了。再通過引導啟發,由學生說出,句子的開頭還可以加上“什麼時間”就更加的具體了。因為學生掌握的時間只是侷限在“早上”,“中午”等等,我給出了在“語文課上”,又引導學生自己來說。其中一個學生回答了“數學課上”,我及時通過引導讓學生注意到圖上小朋友看的是一本語文書,讓學生進一步鞏固要“仔細觀察”的概念,同時讓學生明確想象要合理。2最後,在觀察、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去試著寫出一句話。我就“仔細觀察”這個要點給出了一句話:早上,明明和小文在院子裡下象棋。讓學生自己來發現其中的錯誤,圖上實際是兩個小朋友在下圍棋。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觀察的能力。3本著“學有所得,學為所用”的原則,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看圖寫話的小兒歌,強化了看圖寫話的方法,也變於學生的記憶和運用。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例如,剛才我提到的,在觀察看語文書這個環節時,我應該在學生說出“數學課上”以後,當時就讓學生再來說一說,然後讓其他學生認真聽,由他們自己去發現其中的錯誤,引導學生要“仔細觀察”的同時,還要想象合理。2在觀看課件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多處都出現了“那麼”的口頭語。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刻意的去發現,改正,使得自己的語言更加的簡潔、精練。3評價學生的時候應該在充分給予肯定的基礎上,對其他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評價僅僅是“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等,沒能說出好在什麼地方,就顯得評價的語言過於單調,缺乏新意。

我是第一次嘗試這樣的研究課,實踐經驗不夠豐富,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給我提出意見,幫助我進步。最後,在這裡我還要感謝給予我大力幫助的簡主任和xx老師。謝謝大家!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3

聽了楊晶老師的《霧凇》一課,她像大姐姐一樣親切的樣子首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給予者,而是一個引路人、組織者,所以整堂課在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對話中層層遞進,深入核心。本課楊老師以“奇觀”為核心,先讓學生領略霧凇奇觀的美,再體會奇觀形成的原因,最後由霧凇奇觀引入祖國風光無限好,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整課條理清晰,線索明確,課堂結構完整。在教學中楊老師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語、利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讀書效果也很好。

但我仍覺得有些問題值得商榷,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首先,關於朗讀,我認為是學生在對課文真正領悟、體會,對文字語言文字之美真正感受之後情感的迸發。在教學中楊老師將重點字詞在課件中出示,是不是將學生體悟過程簡化了,是不是將文字的作用弱化了。學生雖然感受到了語句之美,但我覺得感受得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五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感悟,詞語的出示少一些為好。

另外,整節課教師設計緊湊細緻,但總覺得教師“牽”得太多,“放”得不夠,學生跟著老師牽的線一步一步地走,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體現得不夠。應該讓學生在學習文字時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最後將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教師預設的越多,課堂生成就越少,而課堂生成往往是最亮的亮點。

此外,對小導遊的設計,我的意見和大多數聽課老師一樣,就不贅述了。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4

孫老師執教的《葡萄溝》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對於低年級的閱讀課到底應該怎麼上,一直是小語界致力探討的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這節課有幾下幾個特點:

一、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在孫老師的課堂上,教師將要求會認和會寫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觀上整體感受我會認和我會寫的字。這樣,一方面,讓生字始終存在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有助於學生理解字詞含義;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下一步的朗讀課文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孫老師還善於開發和利用課堂的教學資源,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認識、理解字詞。比如再講“搭起”這個詞語的時候,引導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示出這個詞;“摘下”讓學生到前面作出相應動作等等。這樣,既符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又讓一些闡述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字詞意思迎刃而解。

二、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

《葡萄溝》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語言生動優美,詞彙豐富,是訓練朗讀的好教材。《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至關重要。林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能引導、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充分地讀,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品讀、體會,重難點突出,如對“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處理得比較好,並能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體會、積累一些優美詞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就整堂課而言,孫老師的課給人的感覺放得很開,又收得很好。

三、多媒體課件運用恰當、適宜。

無論從課堂開始的範讀課文,還是後來的運用課件展示地圖、梯田、陰房,整節課課件運用的恰當而不牽強,有實效而絕不做作。課件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起到了為課堂教學服務的目的。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初淺看法。由於本人能力有限,所提問題有不當之處還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5

聽了溫嶠國小楊吉瑞老師所上的浙教版五年級下期《月光曲》的閱讀教學,感受頗深。教師在課堂上體現了語文學科教學特點,體現了年段教學特點,深刻領悟編者的意圖,進行了恰當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下面就本節課的過程,談幾點看法:

一、本節課教學重點突出。教者緊緊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貝多芬為盲姑娘彈奏樂曲,第九自然段貝多芬記性創作《月光曲》兩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文字,通過自讀自悟、彙報交流、教師點撥等方式深入解讀文字,充分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理解《月光曲子》的內容。

二、教者進行了比較成功的教學引導,促進了文字對話。例如:教學第3自然段,在學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後,教師“難怪……”的一連串排比式的追問句,讓學生對兄弟倆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貝多芬稱盲姑娘為‘您’”之後,追問學生:你在“激動”時會怎樣?(學生聯想到自己,還想到運動員激動時會繞場致意等)很自然過渡到“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即興創作樂曲”,這就使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溝通了學生與文字的情感。再如:後面追問“人們到底在流傳什麼?”緊扣文章的主題,編者的意圖,流傳的'是貝多芬的精神。這些都是比較成功的引導,加強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促進了情感交流,思維碰撞,文字對話。

三、教者注意了引領學生靜心默讀、動情誦讀,體現了語文課的“讀”味。學生讀的形式較多,有自讀、試讀、抽讀、評讀、齊讀等。品讀時注意了不斷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如為了體會兄妹倆對話時的清官,教者設問:“你能猜測兄妹倆說話的神態嗎?”“他們在想些什麼?”為了讓學生感受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熱愛,教者設問:“聽了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會怎麼想?”等。

四、注意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在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自讀自悟、全班彙報交流,教師的設問注重了珍重學生的感受,如“你讀懂了什麼?”“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節課中,教者的評價顯得較蒼白,沒有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性、導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學生同桌分角色讀兄妹倆的對話中,教者的評價是:你的表情很平淡。這樣的評價,給學生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資訊:只要表情好了,朗讀就成功了;朗讀能力等於表情豐富。在抽學生回答問題時,教者的語言就一個字:“說”,且臉上沒有微笑,給學生一種盛氣凌人的感覺,缺少人文關懷,學生回答後,教者沒有及時給予評價,沒有用自己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用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的智慧,因而學生的朗讀質量就不夠高,情感體驗也不夠深,個性化的理解與感悟也就更少

同時,咬文嚼字也顯不足,還要加強文字對話。例如:文中的“純熟”“清幽”“陶醉”(這些雖不能面面俱到,但教者要有意識),這些詞語都能加深對文章主題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

綜上,一堂好的語文課:要咬文嚼字,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激發情感;聯絡實際體驗,溝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讀,內化並昇華情鹹。只有這樣才能紮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6

本文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了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口袋麥子,三個小動物處理禮物的不同,所以結果也各不相同。課文寓人生哲理於有趣的故事中。教學時,教師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選擇—體驗—感悟三個環節來學習這篇課文。

一、釋放願望,自由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角色,說說你喜歡哪個動物,為什麼,說說你的理由,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釋放了學生敢想,敢說的這種願望。

二、注重細節,教給方法,指點習作。課文中,無論是小豬,小牛,小猴還是土地爺爺,都很有個性。這得益於精彩的.細節描寫,例如,“舔舔舌頭”“看了又看”“忍不住”“哈哈大笑”等等,教者在教學文章時,能注重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去體會,去闡述,無疑這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教學中,教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沒有把課文蘊含的道理簡單地灌輸給學生,而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的感悟和體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外顯交流,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不斷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獲得思想的啟迪。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7

又是一個學習的下午,又是一個探討的時間。這個下午,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王xx老師和低段的其他語文老師一起進行一次教學的交流。聽完她的課,老師們各抒己見,其中有肯定也有指點。

一、課堂行為習慣培養意識強烈

王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能不時地利用兒歌、短句來調控孩子們的課堂紀律,讀寫姿勢。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聽說讀寫方面都有相對應的兒歌作為要求。如,寫字要注意什麼,我們來對對兒歌;小小火車往哪開;老師點字看哪裡等等,包括把書本翻開的動作也有兒歌作指導。這種形式非常適合一年級的小朋友,能幫助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各種課堂學習習慣。這一種課堂調控意識,對於一個新老師來說,非常重要,也非常難得。

二、重視字詞教學和朗讀訓練

從“爺爺”的輕聲讀音,帶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輕聲讀音,讓學生對輕聲讀音這個概念有了較深的印象。“暖和”這個詞中,“和”的多音字讀法,老師也很強調正確讀法。

王老師雖然在圈生字這個環節中浪費了一些時間,但也體現出了她對孩子如何進行生字自學的方法指導。她的意圖是讓學生從不會讀到會讀。這裡如果能面向全體,讓每個同學圈出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再讀給同桌聽,可能會節省一些時間。省下的時間,可以用來進行最後的`寫字練習。

朗讀訓練時,王老師給了學生節奏上的提示,能幫助小朋友控制好停頓的節奏。如果,朗讀指導建立在學文理解了“暖和的小樹”和“綠色的小傘”的具體意思的基礎上,學生會讀得更有感情。

三、能不斷地鼓勵孩子,努力創設活動增強課堂生動感

王老師能不時地鼓勵表揚孩子,幫助更多的孩子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在教學生字環節還能通過遊戲來增加課堂生趣。

最後,個人也建議教學生字環節中能遮住生字的拼音,開火車檢查一下孩子們的識字情況。在課文初讀階段,儘量改成自由讀,而不是齊讀。

王老師的個人素質相當好,我們一起祝願她在自己的努力下教學之路越走越寬廣!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8

週三早上去教研,我聽了陳老師的一節一年級語文課,一節課下來我是感慨萬分,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法是靈活多樣,學生個個聚精會神,更讓我佩服的是老師的過渡語是那麼的自然,娓娓道來。如:表揚學生讀得好,老師說:“讀的真不錯,老師送給你一個蘋果請吃吧。”學生邊做動作邊說:“摘個蘋果送給你,你真棒!”老師和學生配合默契。學生也非常樂意接受。如:把生字送回課文裡再讀課文,老師說:“同學們,課文媽媽站在路口,等著生字寶寶回家呢。咱們趕快把它們送回去吧。”……還有學生兩個人的“識字大王”挑戰賽也是花樣百出,寓學於樂。

整節課我覺得陳老師始終以“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組織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為學生創造了寬鬆的學習氛圍,並且隨時隨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興趣是學生髮展思維的巨大動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起點。是學習成功的祕訣。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語言點燃起孩子樂學的火苗。同時喚醒了學生那顆想學的童心。

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你熱愛自己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空。如果你非常討厭自己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獄。”我覺得陳老師就是一位生活在天空的老師,她用自己豐富的教育智慧享受著孩子們帶給她的'歡樂。和諧的師生關係令人羨慕,讓人折服。我想我也應該做到這些,做一個生活在天空的老師,我覺得只要我們能夠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工作信條,那麼我們的精神境界和職業操守就會發生質的變化,我們的幸福感就會隨之降臨。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9

已有兩年多沒有教過語文,很少走進語文老師的課堂聽課,也許是自己的懶惰心裡,也許是沒有全面發展的意識,也許……

聽說今天上午第一節孫主任講公開課,我迫不及待的想一睹這位專家型教師的課堂風采。今天她授課的課題是《釣魚的啟示》,這節課我比較熟悉,它原來是蘇教版四年級的一節課,我教過,因此聽課時更是留心,想感受孫主任是如何帶領孩子們學習這節課。

簡短的三言兩語就匯入課題,從“釣”和“鉤”兩個字入手,既讓孩子們能區分開這兩個字,又從字面上感受它們的異同,這一個片段處理的恰到好處。孫主任以“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個問題拋給孩子們,孩子們經過認真地默讀、概括,用自己的話講出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事件,引導孩子們學會總結課文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培養了孩子們的概括能力。

“作者從釣魚這件事中獲得了什麼道理?”、“為什麼非要放回湖裡?”、“哪個詞最能表現作者的不願意?”這一個個問題的設定,激起了孩子們學習這篇課文的慾望,孩子們很用心的默讀課文,捕捉和問題相關的資訊,力求合理的解釋問題,孩子們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了。最有趣的是讓孩子們表演兒子和父親的'對話,孩子們說的有模有樣,真如身臨其境;讓孩子們講述身邊發生的與道德有關的事件,並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在孩子們表演或是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大家會發現有的孩子很誠實,有的孩子很機智,師生互動十分默契。

簡單的釣魚事件卻映射出很大的道理: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真是如此,講起大道理誰都很在行,可是真正落實於行動中卻很難,如交通事故頻頻發生,貪汙事件屢見不止等等。做為教師的我們,只能盡最大努力的教育好班級內、校園內的每一個孩子,儘可能的去改變身邊的親戚、朋友,但畢竟單靠我們的力量還遠遠不夠,希望更多的人提高覺悟,共同攜手把道德行為貫穿到學習、生活當中。人人都發揮主人翁意識,人人都多付出自己的一點力量,相信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繁榮富強,用心愛護我們的祖國,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吧!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0

一、識字紮實有效

二、正確把握重點,優化課堂結構

語文課不像數學課那樣層次清楚,由難到易,環環相扣,語文課要求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環節,不做無用功,這樣學生聽起來才有所側重。這堂課楊老師沒有循規蹈矩的按照事情的發展按部就班,主要採用了對比的方式:原先的英子和後來的英子對比,比如楊老師在執教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感悟出以前的英子是憂鬱的。接下來楊老師又再讓學生體會後來的英子是活潑、開朗、自信的,通過前後對比,老師不用刻意比較,學生自己就能在心裡產生兩次情感的巨大差異。然後老師在讓學生說一說英子發生這麼大變化的原因,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來了,是兩次掌聲讓英子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這樣一個隱形的對比中,楊老師輕輕鬆鬆就突破了本課的重點。

三、關注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培養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三年級正是學生從字詞句向段篇過度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至關重要,學生只有掌握了讀書方法,他才會讀書,愛讀書。楊老師這一點做得非常好,從識字開始,就啟發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遇到難讀的句子怎麼辦?”到理解感悟課文時,楊老師更是注重了對學生理解感悟課文的方法指導,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抓住人物的語語言神態動作,體會人物的情感。”在學生有了自己的讀書體會後,楊老師又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感悟記下了,在學習方法的指導與學習習慣的培養方面,楊老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從昨天開始,我就在思考:如果由我來執教這一課,我會怎樣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流程?今天又聽了楊老師的課,我發現我們兩個人在設計上,有一點是不同的,下面我說說我的設計:當孩子們說出是掌聲讓英子從憂鬱自卑變得開朗自信時,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掌聲的句子,然後到課文中去讀一讀,說一說這兩次掌聲的意義相同嗎?學生練習上下文,很快就能感悟出這兩次掌聲是不同的,第一次掌聲同學們為英子送去的是鼓勵,第二次掌聲同學們為英子送去的是讚賞。

最後,為楊老師提一個小建議:在老師配樂朗讀時,音樂的聲音太大,掩蓋了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希望以後講課的老師們注意這樣的細節問題。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1

四月七日,我們到三小見習了,今天聽黃老師講的是人教版第十五課《金色的魚鉤》。下面是我對黃老師的一個小小的評課稿。

一、注重揭示題目,匯入新課。

黃老師在寫好了今天要講的課題之後,首先就問孩子們:同學們,金色讓你們想到了什麼?請舉手回答。

這樣的一個問題,立刻引起了孩子們的激情,他們紛紛舉手回答,有的回答說“金色想起了秋天的落葉。”有的說“金色想起了美麗的童年!”有的還說“金色讓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條漂亮的裙子。”孩子們都作出了各種各樣的回答,很好的匯入了新課。同時在課題上用黃色粉筆在“金色的”下面做出著重號標誌。並且又向孩子們提出,我們生活中的魚鉤是什麼顏色的,那麼文中為什麼要說魚鉤是金色的。

我認為這樣從我們日常生活的現象著手,更有利於孩子們觀察生活。並且有利於匯入新課。

二、能帶領孩子們深入瞭解文章。

黃老師在授課的時候向孩子們提到了幾個問題,層層遞進。下面是她在授課的時候給向孩子們提出的問題:

1、魚鉤,釣魚用的鉤子。課文所指的魚鉤是老班長的珍貴遺物。這是發生在紅軍過草地時的一個感人故事。請你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並且要分析老班長外貌,為何他三十多歲就像五十多歲的樣子。

2、請孩子們描述一下文中提到的三個病危戰士。

3、讓孩子們說說文中講到老班長釣了魚不捨得吃,卻吃骨頭,“我”知道後哭了。為什麼“我”會哭。

這三個問題層層遞進,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在課文中尋找答案的'同時可以更好地有利於思維的拓展和思考方式的培養!尤其是第三個問題的提出,能讓孩子們身臨其境的想想為何“我”會哭,也考到了孩子們如何組織答案的能力。

三、讓孩子們用心體會文章內容。

我發現黃老師的這節課有個很大的特點是喜歡讓孩子們朗讀。尤其是分角色朗讀,通過各種角色朗讀,有利於讓孩子們領會文章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各自的特點。例如讓孩子們有感情的朗讀炊事班長和病危的戰士們的話,就可以注意到他們所處地位和處境不同,語氣語調也要相應改變的道理。孩子們朗讀得特別認真,因為他們都融入了文章中了。

同時黃老師要求同學們劃出文中使你感動的部分,然後有感情地讀一讀。這種做法我是很提倡的,不僅讓孩子們劃下重要的句子,也讓他們積累了一定的優美詞句,對文字積累方面很有幫助。

四、有啟發性的總結。

在文章的總結中,老師向孩子們呢提問到:這篇文章主要講到了一個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一位老班長接受黨的囑託,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而光榮犧牲的故事。那麼你們對“在這個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的這句中心句是怎樣理解的?(揭示中心,讓學生說一說,練習口語表達)

五、口語交際。

讓我最受教育的是黃老師提出的這一個口語交際題目: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紀念館”的解說員,你怎樣向前來參觀的人介紹金色魚鉤的故事呢?

孩子們都議論紛紛,並且搶著要做解說員,這樣開放的話題顯然是很吸引孩子們的,不僅可以鍛鍊孩子們的口才交際能力,也鍛鍊了他們如果的膽量語言組織能力!

其實這節課我認為黃老師講得真的蠻不錯的。尤其在突出教學目的方面,有目標的要鍛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的組織能力。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第一次寫評課稿,寫得不是很好,希望能得到老師的指點哦!)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就是是情境教學法。教師在設計情境時,它的目的就是要讓所設定的情境為學生掌握教學內容而服務,使教學內容在情境中得以完成。

《鄉村四月》、《鄉下人家》這兩篇課文均屬於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的課文,本單元的主題為《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組教材在教學中頗有難度,難在課文內容與城市孩子實際生活較遠,也難在大多數教師沒有鄉村生活的體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感受鄉村生活情感不到位。本次執教的老師都能以與課文相匹配的的音樂匯入,在課中展示一幅幅鄉村生活的圖片,使學生在音樂、圖片中瞭解鄉村的生活。其次,兩位執教的教師在課中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去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鄉村四月》是一首古詩。詩歌是富有情感的,詩歌的語言美必須通過反覆體味才能領略得到。教師在教學中有感情的朗讀很有指導性,使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中進行誦讀。有一個環節設計得很巧妙,教師播放《高山流水》音樂,並出示《靜夜思》、《鄉村四月》、《念奴嬌》讓學生根據音樂選擇相應內容的詩句或詞,初步感受詩的意境。由於教師在課前交流時朗誦了具有豪邁情感的《念奴嬌》,因此學生在選擇起來就會容易很多。其次,在學完古詩後,教師總結了學法,並學以致用隨即出示了另外一首主題相似的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學生自主學習。這是現在語文教學很提倡的方法,學語文一定要活學活用,將學到方法進行遷移,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值得商榷的地方:古詩的詩意可以根據書中註釋、圖片等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切勿逐字逐句的理解,有些句子意會即可,要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其次,音樂的渲染是情境教學的方法之一,通過音樂設定情境,能夠渲染氣氛,烘托詩境,而這種方式放在古詩裡尤其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本身在學古詩前教師就配有《高山流水》的音樂,但是在後面的學習中,這首音樂並沒有出現在學生的朗讀中,教學中如果配樂讓學生朗讀,熟讀成誦,然後配樂背誦就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詩中鄉村生活的美好、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了。

《鄉下人家》執教教師在上課伊始播放很多鄉村的圖片配有《鄉間的小路》這首輕鬆的音樂,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有著芬芳泥土氣的鄉村。值得商榷之處:執教教師以鄉村獨特、迷人的風景為主線,引導學生學習,但是在學習過程中,鄉村的獨特卻沒有指導到位。獨特是一種人無我有的境界,正因為鄉村的每一處風景都與城市不同,即使一處在鄉村隨處可見的場景,在城市都是看不到的,從而體現出鄉村的獨特。其次,教師在教授“春雨過後竹筍探出頭”時創設了情境,讓學生充當筍娃娃,在此處設定環節恰到好處,如果教師能再加強一些情緒感染語言,相信“筍娃娃”們探出小腦袋後會有更多的驚奇。

《將相和》和《草船借箭》均是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以《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的課文,在執教中,兩位教師都能引導學生結合事例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等感悟人物的形象。

《將相和》執教老師匯入很巧妙,利用課題中的“和”匯入,凸顯了課題又向學生滲透了中國的“和”文化。其次為了讓學生更全面的瞭解廉頗的人物形象,教師在課中補充了古文小資料。古文的內容雖不難,但在短時時間裡也考驗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本節課中教師適時創設了拜訪秦王及秦王和大臣們在偏殿商量如何對待藺相如的情境,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秦國的強大、秦王當時的無奈從中體會藺相如機智勇敢的人物形象。

值得商榷之處:《將相和》這節課教師在課堂上把學生“牽”得過緊,如:討論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這個問題,其實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都能體現,可以放手讓學生學習,感悟人物形象。其次,在“完璧歸趙”故事中,學習藺相如的三句話,也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三句話,說說從這三句話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藺相如,從而讓學生感受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感悟人物形象,並非教師牽著學生逐句理解。

《草船借箭》執教教師在教學中直撲主題,抓住關鍵詞“神機妙算”引導學生學習,指導學生說什麼是“神機妙算”?然後又迴歸到文本里,把關鍵詞“神機妙算”與諸葛亮聯絡起來理解到底神在哪裡?妙在何處?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聯絡上下文找句子,並且從“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幾方面來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緊緊抓住文字去讀、去品、去悟,有利於學生對課文更深入的理解。

值得商榷之處:作為五年級下冊,在引導學生說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概括,此時的學生已經具有概括能力了,不必要出示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填寫。如果學生在彙報的時候,根本說不上來或者說得不好,那麼教師在出示這個填空也不晚。其次,課中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還是時間很少,每當教師提完問題後就急於找學生回答,學生既沒有時間思考,也沒有組織好回答的語言;本次賽課的主題是“情境教學”,課中教師並沒有情境的設定服務教學的環節,很遺憾。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的不同內容靈活處理,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創設出適合學生而又富有真情實感的教學情境,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祕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生特有聲響。”創設情境,就是為了調準音調,撥動學生的心絃;就是為了讓文字內容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就是為了讓一篇篇生動的文章、一首首好詩、好詞,像一串串快樂的音符,流進學生的心田,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3

聽了杜麗娟老師《桂林山水》的教學,我的感受比較深,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

杜老師對文字知識、能力培養、情感體驗三維教學目標的定位比較適中。對文字知識的定位是“學習課文第二、三、四自段,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對能力方面達成的目標是“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能夠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練習”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情感方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從教學設計到實施過程來看,達到了教學目標,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

教學設計安排緊密、合理。整堂課的設計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談話匯入就直奔主題讓學生以去探究、尋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讓學生以激情的讚歎尋找引出了灕江水的特點:靜、清、綠。又讓學生具體感受灕江的水怎樣靜、清、綠。再讓學生找出描寫了桂林山的特點:奇、險、秀,又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讓學生具體感受桂林的山怎樣奇、秀、險,最後用第四段文字進行總結,進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學生感悟了作者採用排比、比喻、對比的手法給讀者描繪了灕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課文的.語言更美!

我們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在理解文字內容時,杜老師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通過對個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讀,請學生用最最生動的語言讀出山水的優美等多種方法閱讀。

李老師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讓學生感受了“山”與“水”、樹與花、景與畫完整結合起來,把灕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獨特形成一個完整的美。這裡如果再強調的山和水的融合,處理教材時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交給學生理解就更好了,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獨特美。還有就是一個我們教師普遍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評價語言較為單一,如果能豐富一點就更好了。

這是一節成功的好課,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會吸取經驗,改正我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