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評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數學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優秀)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

一、看教師教的方面

1、教師的教態大方,語言精煉,數學專業術語用的極夠準確,語言的層次感強,能很好地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把問題提出來時,把問題交待的很清楚,而話語又是那麼的簡練,讓學生一聽就明白教師所要問的是什麼,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2、教師的教學目標準確到位。整節課按他所預定的教學目標一步一步深入,既抓住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這些主要體現在:

(1)教師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例子為情境引入,提出了要解決問題,然後用例子來讓學生解決。學生在老師的.精確引導下,發揮出自己的能動性,與同學一起互相討論、研究、交流,大膽地對自己所認識的表述出來。這樣,學生的動腦動手的過程,思維得到發展。

(2)教師接著又用激勵性的語言,引入第二個例子,學生已經對第一個例子有了學習的模式(潛在的模式),教師就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經過小組合作,交流彙報,用學生的自己語言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及過程,還讓學生提出問題,這樣相互的交流過程,每個學生的興趣被激起,學習的動力不斷,學習起來就很輕鬆了。

(3)完成了兩個例子,教師這時不再拘泥於課本,於是丟擲更具挑戰的問題來讓學生解決。這個例子是在上面的兩個例子基礎上創造挖掘教材後改編的。學生有了學習的基礎,解決中不斷地發言,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在學生的自己語言總結中把問題解決了。

(4)教師把一個個問題讓學生去解決,但始終圍繞著整節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去完成,從牽引到放手,步步為營,教師的主導,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課堂角色充分的得到體現,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在放手的過程中得到一一體現。

沒有預定,沒有預演,教師課堂執教的過程是一種自然生成,課堂大氣,感染力強。

二、看學生學的方面

1、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學生都有躍躍欲試的慾望,大膽地說,大膽地表現自我。

2、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有效,有小組探究,小組合作,分工明確,彙報有條有據,當持有不同意見時,不時引發有效的爭論,得到最佳結果。

總之,觀看了這一節課,我看到了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的精髓,引以待發,引而有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必然。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2

今天聽了馮老師的《混合運算》一課,下面談談我自己的看法,不足之處還希望各位老師指正。

“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再現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情境的創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本節課準備充分,教學思路清晰,在複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整理,複習練習設計有層次,整堂課中,師生之間始終保持著寬鬆,和諧的氛圍,交流親切,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課堂上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始至終都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並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學的知識點都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這樣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運用資訊科技手段合理有效。通過課件出示各種練習題、例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從而提堂效率。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3

本節課的內容非常豐富。《生活中的小數》,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了讓學生感受小數與日常生活的這種聯絡,田老師通過課前介紹自己;讓學生說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數;課中採取情景對話的形式比身高、比體重等等。這些內容充分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小數以及它的'廣泛應用。可以說,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趣味化。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把數學知識帶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數學帶回了課堂,因此也會進一步覺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從而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內動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達成。

優點:

1.能從問題入手,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師提出問題:按高矮順序給小朋友排隊,這些資料太亂了,怎麼比呢?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2.能聯絡生活實際學數學。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遇到的小數,從身邊的生活入手學習數學,學生比較感興趣;

3.有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課堂上有學生分組討論的活動;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回答的錯誤的地方,能夠給予及時的糾正,並且強調不能再出現同樣的錯誤;

5、教師的教學功底紮實,教態自然。

在此,我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又說的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指導建議。

不足:

1、教師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應該是由淺入深,根據課本上的例子,先講解80釐米=米,再問1米45釐米呢?

2、教師在講解練習的時候,是否應該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在統一講解,這個地方是不是講的太急了?

建議: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是否能夠將本次課要講授的內容作一個小小的整理,是整堂課更具有條理性,這只是我個人的不成熟的建議。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4

聽了夏老師的課,收穫頗多。

1.從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的聯絡

在創設情境環節,結合教科書的主題圖,創設了鄰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測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課,使學生看到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鞏固環節,讓學生說出把4、85元精確到元、精確到角分別是多少錢,這樣把學習的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知識還原與生活,應用與生活。

2.注重過程,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

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的含義。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後面的尾數;保留兩位小數就是精確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後面的尾數。這個環節我是讓學生看書自學的,在講完第一個小題0.984≈0.98後,讓學生比較了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與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使學生很快就明確了求小數的近似數要把尾數部分捨去;在教學完0.984≈1.0後,讓學生討論“0”能不能捨去,使學生明確了“0”如果捨去了,小數部分沒有數字就沒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學0.984保留整數時,也讓學生充分討論了小數部分要不要加“0”。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雖然求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與整數的近似數相似。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也存在一些問題:要加強教學反饋。一些基礎差的學生在求小數的近似數時卻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最典型的就是他們忘了精確到哪一位,以為精確到哪一位就是看哪一位。還有些同學甚至“連環進位”,讓他保留兩位小數,他就把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的數都往前進一了。這不僅說明這些同學基礎差,還說明了反饋練習的重要性。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5

聽了何老師這節課,四年級數學科組評議有以下優點:

1、老師用猜謎語形式引入新課,讓學生猜一猜,形式新穎,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去聽課,從而揭示今節課所學內容,板書課題:線段、射線和直線,它們各有什麼特徵,最後課堂結束用猜謎語概括線段、射線和直線特徵。

2、老師運用直觀教學,首先用一根繩子演示,老師一邊示範,把一根繩子拉緊,就成為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線段有什麼特點,讓學生討論線段的特點,從而感知線段的特點,並板書出黑板,線段用字母表示,舉例用滑鼠射出線到牆上等,都可以看成線段。如果射到外面,那麼成了射線,其他的.汽車燈光線、手電筒等光看成射線,同時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教師備課深入,熟悉教材,講課條理清楚,圍繞重點、難點進行授課,講清線段、射線和直線的特點,並讓學生畫一畫直線、射線和線段。

4、練習形式多樣,練並有梯度,鞏固所學的知識,從簡單說出哪條直線、射線和線段,基礎知識練習到知識能力提升運用,如判斷題和畫圖題,知識延伸。

這一節是概念課,要注意讓學生多讀直線、線段和射線的特點,加深理解。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6

(一)創造故事情境,引入新課

武老師在這節課一開始就創設了一個大情景:去育才國小參加了運動會的感受。

1、牆面乾淨。引入環保小組的複習及今天的新課。

2、練習中的回收廢電池。武老師把這個大的教學情境貫穿始終。並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儘量為學生的發展創造環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

每一次筆算完了之後,武老師注重讓學生說算理,使學生很清楚的瞭解每一步算出來的是什麼,如615÷15,商4表示4個十,所以寫在十位上。60表示60個十,15表示15個一等。並且強調每次除得的餘數都要比除數小。教師點撥很到位。

(三)目標出示很有新意

武老師是在和學生討論完了今天的新知後才出示的學習目標,一改以往我們的習慣。但在這裡出示目標卻讓我覺得恰到好處,不僅讓學生明白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而且起到了總結新知的的作用。很好!

(四)“算一算,想一想”中,武老師設計的三道題很典型,並且武老師善於利用學生的錯題,把它化成上課的有效資源。

真正體現了本次的活動主題: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有效融合。

建議:我覺得在“改錯”的時候,應該讓出錯的學生自己講解算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使我知道她的癥結所在,而且在講的過程中,可能她自己就發現自己的問題了。

四年級數學《除數是兩位數除法》評課稿2

武老師這節《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教學思路清晰,整堂課通過複習引入,讓學生在輕鬆中回憶起除法的特點。通過第一個豎式計算,讓學生一步步講清算理,說清步驟和計算細節,帶領同學一起把一道題講透講清,這是我非常欽佩的。很多數學語言都十分到位,讓學生知道怎麼做,並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的道理,這個在數學的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

整堂課的例題安排也非常精緻,每道題中都蘊含著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讓學生通過幾道題的練習,掌握一定的解題能力。可以說這堂課的教學內容是十分紮實,含金量很高。相信孩子們對兩位數除法的知識運用能更上一層樓。

在此提一些小小建議:

1、在複習和講解豎式計算的過程中,可以稍微快一些,這樣的話,後面的提高環節可以讓學生討論的更加充分,整堂課內容更加完整和飽滿。

2、930÷31這道題的計算中,有一步是93-93=0,我個人覺得這一步得到的0應該強調0的書寫位置,有好多同學都把0寫在了個位上。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7

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這一課時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小數的性質和大小比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是小數的又一性質,它主要研究小數點移動如何改變小數的大小。它不僅是小數乘除法計算的依據,也是小數和複名數相互改寫的重要基礎。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用聯絡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陶老師組織學生通過闖關答題、故事匯出0.009米金箍棒的長短變化過程、啟發學生積極觀察思考,採用分類呈現與講練結合方式,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1.《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離不開具體生動地問題情境。陶老師的這節課充分藉助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通過一個個挑戰性問題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啟用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和交流討論中逐漸學會探索、學會表達、學會質疑。

2.善於化抽象為形象。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孫悟空變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孕伏了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有效的利用了鏡中素材組織學生探究活動,逐漸豐富學生認知,使學生隊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變化規律越來越明晰。將小數點的移動這個抽象的過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掌握較好,這一點在課堂練習中就已得到證實,學生都能很快報出答案。

3.講練結合、步步為營。學生經歷觀察、思考、對比、概括與講練結合的過程,讓學生自主發現規律,並在積極的狀態下去建構知識。

4.呈現了小數點的悲劇材料和小數點的順口溜,生動、有趣,深深地刺激著學生們的感官,引人入勝,使學生認識到小數點的重要性和學好本課知識的必要性。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8

本學期我們學校舉行數學組優質課評比時,江老師教學的是《烙餅問題》這一課。在這堂課中江老師以“烙餅”為主題,以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為主線,圍繞怎樣烙餅,才能使所用的時間最少?展開教學,設計了烙1張、2張、3張----單張,雙張餅的探究過程。充分應用教學教具,以烙3張餅作為教學突破點,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佳方案的意識,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利用手中小圓片代替餅,經歷了從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建構數學模型的過程,整節課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問題的提出。

課的開始時,江老師直奔主題,然後引入,“烙一張餅需要多少時間?烙兩張餅呢?”當學生髮現烙一張和兩張都只需要6分鐘,這時江老師問“為什麼都只需要6分鐘?”“兩張餅怎樣烙最省時?”江老師的問,問在點子上、問的恰當、問的精練,怎樣烙最省時,是這節課的難點,重點。其實,這樣的提問還很多,如烙三張餅時,江老師先讓學生演示,一個學生烙四次,需要12分,另一個學生烙三次需要9分鐘,江老師適時提出:為什麼會節省3分鐘?怎樣才能最節省時間?這些點子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思考,為學生建構數學模型,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滲透了優化的思想。

《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這裡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烙三張餅的方法,是本節課的突破點,江老師先讓學生實際操作,讓學生說出烙餅的兩種方法,引發矛盾問:12分鐘和9分鐘的區別在哪?為什麼這樣烙省時?學生在經歷了觀察後,使他們建立了在烙餅的過程中,讓學生得出用交替烙法時間最省。教師並沒有停留在這,接著又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形成烙餅的方案,從而達到方案的優化。烙3張餅的方法在這裡是重點也是難點,把這個問題放給學生討論、合作、探究,解決了問題,再接著運用表格求4張、5張、……這些餅數的時間。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展開討論普通烙法和快速烙法哪一種較方便?“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選取最優方案,最後總結出:餅數×一次所用的時間=所求餅數的時間,得出:奇數張運用交替烙法時間最省。

三、合理創設小組合作的機會。

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學習,但並非是遇到問題就一定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江老師的這節課上運用的很適當,當烙餅遇到問題時採用了小組討論的形式,而其他的一般問題都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或同桌交流,使得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了為突破重難點服務的作用。比如學生在烙6張餅時,提出了兩次三餅最佳烙法時,老師及時提出小組合作操作試試,讓學生自己發現還是用三次兩餅烙法更為方便。

總之,本節課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學難點,滲透了優化的思想,是一堂很成功的課,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功底,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9

聽了鄧老師的這節課,收穫很多。

1、本節課是口算教學課,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充分的挖掘教材,注重知識間的聯絡,落實學生的素質培養、注重學生的能力,面向全體、注重每個學生的發展。真正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

2、本節課體現了教師重視學生的口算教學和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3、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從主題圖中找出數學資訊並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針對數學問題自主探究規律,總結規律。能大膽放手讓學生嘗試學習,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小組合作學習。

4、課堂教學中體現演算法多樣化,並能引導學生選擇優化演算法,整節課教師比較重視口算算理,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5、小組活動有效,分工明確。

6、鄧老師說了一個“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後面的讓學生照樣子說一說,這個很好,從後面的學習中可以看出,學生根據這個就能自行總結口算的型別。

7、練習應該也很精彩。

建議:

1、80÷20=4,鄧老師說應用應該怎樣寫才完整呢,學生說加單位,鄧老師應該在黑板上寫出來。

2、每一型別的口算在學習過後應該及時鞏固一下,我看到鄧老師有設計,但應為時間問題沒有呈現很可惜。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0

我聽了宋老師上的《筆算三位數乘二位數》這一 課後,有以下的收穫。

首先,從教學設計上來說,整體的結構是非常好的。通過複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引入,重視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創設情境從株洲到杭州有多遠這個問題學習新知,注意採用學生身邊的數學例子;小組討論,組內交流,全部彙報交流,深化新知;最後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形成系統達成教學目標。

其次,宋老師這節課有兩個環節是特別打動我的。

第一,新課程強調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這一點宋老師做的特別好,主要體現在教授新知145乘12時,首先讓學生先估一估,然後動筆算一算,算的過程中碰到問題是先小組討論交流,最後彙報。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有生生之間的交流和評價,有生生之間的提問和答疑;在有些重要的問題學生沒有提出來,由老師提問、學生思考、最後釋疑的過程。在這個環節文老師始終貫穿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原則,是值得我學習的。但如果最後能有一個老師完整規範的豎式板書及讓學生思考12乘145該如果列算式就好了,能夠更加突顯本節課的重難點。

第二,新課改以後,把估算放在筆算學習的前面突出了估算的重要性。宋老師在這一節課內也呈現的很完美,在出示算式145乘12以後,首先就是讓學生估算結果,最後得到準確值的一個範圍;在豎式計算完以後,在回過頭來看估算的三種辦法哪一個更接近準確值,並說一說為什麼,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在計算過程中始終都沒有脫離估算,反而是以估算為基礎。這一節課文老師重視了估算的重要性,往往這是很多老師容易忽視的地方。

最後,我想說一點我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節課我發覺宋老師是個感性的人,在多媒體出現問題以後,很明顯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導致後面的課沒有上完,作為一個老師這是不明智的,最起碼我覺得教師的教育機智還不夠。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1

《小數點的移動》是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的意義以及小數的讀寫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小數點的移動“這部分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學習時較為吃力,對小點的移動,特別是位數不夠時處理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課的一開始蘭淑珍老師先創設看《西遊記》的教學大綱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讓學生看例5中的四幅圖說一說圖中的內容,藉助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小數點移動的過程,從0.009米——0.09米——0.9米——9米,從而知道小數點移動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在探究小數點移動規律的時候,老師讓學生觀察板書,按從上往下再從下往上的不同順序發現小數點移動的規律,學生能夠發現:“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這個小數就擴大10倍;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小數就縮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的規律。

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還是不夠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如果教師的板書再設計得簡潔明瞭一點讓學生從板書中真正法體會到小數變化的規律就更好了。

《小數點搬家》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的意義,以及小數的讀法、寫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並應用這一規律計算相關的小數乘除法。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現實的情境,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體現了新課標的相關理念。縱觀全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課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開餐館的情境,呈現了“山羊快餐店”通過價格變化吸引顧客的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將知識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著讓學生討論前後三次價格中小數點在什麼位置,以及小數表示的實際價格,使學生體驗到小數點位置不同會引起小數點大小的變化。

這樣把學生置於現實生活情境中,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任務去解決,把教材的數學問題變成一個具有挑戰性、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做到了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便“課堂教學”為“課堂生活”。

二、以活動的視角處理教材,建構生命課堂。

課堂是流動的生命,而教材是靜態的,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靈活地處理教材。這節課教師把靜態的情境變成了可操作的場景,把抽象的結論演變成了發生發展的過程。如:教師把磁鐵當作小數點進行移動和讓學生用數字卡片進行小數點位置移動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驗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通過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習氣氛,體現了“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新理念。

三、以問題的形成和培養為抓手。

這節課在教學中提出瞭如:“你觀察到了什麼?”“為什麼沒有顧客?”“你認為怎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小數?”“你發現了從4·00元到0·04元的變化規律了嗎?”等具有方向性、探究性的問題,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以情感激勵為導向,關注個性發展。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們看不到對學生的否定,更沒有批評,教師總是以熱情的鼓勵、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導與孩子們和平共處。激勵性的語言隨處可見。如:“真厲害!真聰明!不著急!掌聲送給他!”等。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下面對這節課提幾點個人的看法與大家交流:

1、對新知識的處理缺乏探究性。

2、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明顯。

3、板書不夠簡潔、明快。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2

今天聽了兩位老師講的這節同課異構課,他們都注重讓學生經歷現實的情境,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體現了新課標的相關理念。縱觀這兩節課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第一節武老師是從複習舊知開始,從而觀察幾個數字的不同,由宇航員的事例引入新課,自然真實。李老師在課一開始,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開餐館的情境,呈現了“山羊快餐店”通過價格變化吸引顧客的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將知識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著讓學生討論前後三次價格中小數點在什麼位置,以及小數表示的實際價格,使學生體驗到小數點位置不同會引起小數點大小的變化。

這樣把學生置於現實生活情境中,給學生一個真實的任務去解決,把教材的數學問題變成一個具有挑戰性、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做到了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便“課堂教學”為“課堂生活”。

二、對重難點的解決到位。

學生在經過自己的學習知道了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數,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10倍,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100倍,由於向右移動是擴大,讓學生思考向左移動會什麼樣呢?舉一反三,讓學生來說明向左移動是縮小,向左移動一位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向左移動兩位縮小到原來的一百分之一……他們說明為什麼會縮小,縮小到原來的多少倍,這些知識是本節課講的重點、難點,通過一節課的練習,學生能夠準確的舉例說明。可見兩位老師的'課堂效率很高。

三、兩位老師在設計時也有一些不同的側重點。

武老師從這節課的時間分配來看,比較注重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小數點搬家時,佔用了很大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先學會如何移動小數點,然後引入書中的問題,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就不會覺得很突兀,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課堂很紮實,而且板書簡潔有效。

李老師從觀察小數入手,匯入很簡潔,為後面的教學節省了時間。她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課件演示,理解小數點的變化,而且練習量也很大,對訓練學生的掌握程度上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下面對這節課提幾點個人的看法與大家交流:

1、我自己思考:有這麼便宜的礦泉水嗎?從4元——0.40元——0.04元,現在去買一瓶礦泉水花4分錢,是沒有的事啊,應該把數字變的大些,貼合現實生活,不能與現實生活不符合。

2、在語言上,擴大了和擴大到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是不是該強調一下,而且也該強調一下原數這個詞,有時是與原數比,有時是與前一個數比較,需要學生注意區別。

3、李老師在板書的設計上可以再補充一些,課件演示很好,要是在寫一寫就更好了。武老師在引入時花了很長時間,我覺得可以把宇航員事件省略掉或者放到後面,由第二個練習題直接引入會更好。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3

4月26日,校本教研如期進行。在這次活動中。侯俊青老師為我們上了一堂精彩的展示課《三角形三邊關係》,侯老師上課用她的微笑滋潤了課堂,滋潤了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教學在師生之間快樂交流中進行,教學效果良好。

1、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伊始,侯老師利用學校二年級教師去班裡上課,應該走哪條路最近,引發學生探究的樂趣,在標有顏色的三條路中,選擇哪條最近?為什麼最近?這些問題的提出,無疑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新課學習埋下了伏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充分發揮小組活動,動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新知。

在探究三角形三邊關係時,侯老師利用兩次的活動,無論是第一次的圍一圍,還是第二次的驗證,都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自主探究。探究和驗證三條邊時什麼情況下才能圍成三角形,在學生動手圍一圍,算一算,填一填中,明確了只有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才能圍成三角形,這樣形成的數學知識牢固可靠。

3、注重生成、培養能力,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侯老師把課堂放給學生,把時間放給學生,把空間放給學生,課堂向每個學生開放,所以就有了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的互動,這無不說明侯老師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獲得基本知識,基本能力也得到培養,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尤其學生能用本節課的知識解釋說明二年級老師走的路哪條最近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運用能力,與課前的問題前後呼應。

建議:

在小組活動後,教師的精彩點撥應該為學生點出只要比出兩條短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無需再比較三次,找到解決的簡便方法。這樣就會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4

4月15日聽了王老師講的《小數與單位換算》,王老師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明確單位換算過程,教學效果良好。

優點: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教師採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課伊始,王老師用現在迎接學校運動會排練的方陣,幫助體育老師解決排隊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為生活服務,在樂於幫助張老師的情境中,投入到學習中。

二、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為主體。

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嘗試解答,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換算方法,在做完題以後的方法交流,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補充,精講,老師起到了組織、引導的作用,教學效果良好。

三、教師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單位換算不僅要用到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還用到單位的進率,教學中,教師適當的進行鋪墊,回憶單位進率,明確高階單位和低階單位,然後進行新課教學,老師對學生的換算進行指導,低階單位到高階單位除以進率,要想進率,移動小數點,這一系列的教學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改進建議:

一、加強鋪墊,為新課打基礎。如新課前可以加上高階單位化低階單位的練習,當學生熟練掌握此類題,並熟悉進率,這樣會更好的為新課教學打基礎。

二、將單名數化單名數和複名數化單名數分開教學,這樣效果會更好。

四年級數學評課稿15

聽了李老師《平均數》一課,現結合本次教研活動主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應用意識”談自己幾點體會:

1、選材豐富多樣

平均數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一個虛擬的數,學生不易理解,教師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數的廣泛應用,掌握平均數的含義。教師課前蒐集了很多資料:本班學生考試成績、平均身高、平均氣溫、平均年齡等等,選取了這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豐富了學生的活動體驗,更能體會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絡。

2、方法引導準確

出示了表格後,讓學生觀察,說說你能從中知道哪些資訊?通過學生髮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誰收集的水瓶最多、誰最少。教師還鼓勵學生說:用比較的方法獲得了新資訊。學生的表達得到了讚許,思考更加積極了。在此基礎上,又讓學生提一個關於平均數的.問題,將學生引導了本節課的知識上,學生通過自學,獨立解決。在交流彙報中,從而引出什麼叫平均數,以及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除以份數或移多補少,並且以動畫的形式,讓學生從感官上真正接受,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讓學生由被動學習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3、練習完善知識

練習中又將生活與平均數聯絡了起來,又一次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第一題明確了平均數的範圍,第二題小結出了平均數的意義,代表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第三題平均數還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等等,練習內容豐富,對教學重點內容是一步步昇華,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平均數。

4、注重習慣養成

教師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學習方法的引導。

建議:教師提的問題可以精煉些,更好的體現提問的有效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