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9W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

我聽了王老師的課後,受益匪淺,本節教學課王老師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凸顯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遊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同時,還注意研究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體現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本課教學中王老師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做了些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徵的新的學習方式,收到較好的成效。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營造良好氛圍,自主合作學習。

1、在新課的學習中,王老師著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全體同學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並給予學生上臺操作演示的機會。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王老師並沒有完整地小結公式之類的規律,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懂得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從“無序”走向“有序”,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參與熱情,真正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2、努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做到讓數學生活化,使學生從生活開始、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用。同時又不乏情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聯絡生活實際,創設學習情境。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例項活動,密切了數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絡,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並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巧用網路技術,設計生動課件。

根據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應用恰當好處。教學中,王老師通過演示形象生動的課件,讓學生理解6只鴿子飛進5個鴿舍,至少有一個鴿舍裡有2只鴿子。既成功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應用規律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不足之處: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不夠,例如:趙祥在回答問題時,他的觀點很獨特,這是教師應給予評價,但教師這是什麼也沒說,這樣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打擊。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2

縱觀全課,蔡老師能細研教材,結合實際,靈活組織教材,通過擷取“乘法口訣”、“數的排列”與“圖形排列”三個知識環節,引導學生探求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及其變化趨勢,鼓勵學生探索數字之間、圖形之間以及現實生活中蘊涵的數學規律。現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賞析及商榷,評得不到之處請見諒。

一巧妙創設情境,讓孩子在輕快、神祕的魔術色彩中進入新課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好的開課能讓人耳目一新,通過“猜數魔術”開課,能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教師的語言及教態,此時都能散發出一種強大的氣場。稍為遺憾的是教師陳述結果時不夠乾脆利落,還略有疑慮及出錯現象,這稍有降低“魔術”的神祕色彩及吸引力;另外,由於時間關係,在課尾沒有看到這個“魔術”的揭祕環節,略為遺憾。

二關注情感,讓學生在愉悅體驗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不僅是認知的參與,更需要情感的投入。蔡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了人文和諧的師生對話情景,旨在為學生營造一種寬鬆、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在自由、輕鬆的氣氛下,盡情地發揮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地學習。

三關注過程,讓孩子在思維活動中體悟成功的快樂

通過呈現“乘法表”讓學生觀察表格探索其中的規律,教師能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及滲透思維的有序性,把以前分散學習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幫助學生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絡,此環節個人感覺還是挖掘得不夠,如:當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在橫看豎觀的觀察層面時,教師還可以啟發或呈現斜看或其它更多的觀察層面所隱含的規律,如第一行“9的乘法口訣”中乘積的兩數之和都等於9這些規律,同時引伸拓展能被9整除的數的特徵,以及如何判斷等,又如尋找乘積相同的兩個因數成反比例關係的規律,旨意在於拓寬孩子的思路,滲透多層面尋找事物之間所隱含的規律性。

通過呈現“數的排列”及“桌椅的擺放”知識,讓學生探索研究並填空這兩個環節,教師能啟發學生逐一進行充分探究,抓住變與不變的規律去解決問題,還從多角度地揭示規律並反饋交流,引領孩子在採擷豐盛的思維成果時體悟到了成功的喜悅。但感覺在時間的分配上有失偏頗,在挖掘規律的深度也有待商榷。比如“數的排列”環節,能否只選取其中三幾個題例進行精講,其餘略講,放手給學生嘗試練習,又比如有“桌椅的擺放”環節,能否將孩子找出來的各種字母表達式:6+4(n+1),6n—2×(n—1)……作一個合併同類項的計算,揭示出最簡字母表達式:4n+2。

總的來說,教師都能根據本班實際情況對教材作一個重新調整,細緻的分析,引領孩子充分地探究,只是在時間的安排上略為遺憾,沒能看到孩子當堂在練習中去檢測知識的鞏固運用。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3

今天,觀看了王老師執教的《自行車裡的數學》一堂課,我感觸頗深。總的說來,王老師的這這一堂課遵循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引領人。”一節課下來,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新知識。現就本節課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今天,觀了老師執教的《自行車裡的數學》一堂課,我感觸頗深。總的說來,王老師的這這一堂課遵循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引領人。”一節課下來,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新知識。現就本節課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首先,王老師把直觀的圖片以及實物自行車展示在學生面前,給學生以初步的印象,明白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一定與自行車有關。再聯絡生活,問及學生是否會騎自行車?這更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後,王老師丟擲一個問題:“自行車是怎樣向前運動的?”設定懸念這一環節,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讓他們想更進一步的瞭解新知識。

其次,在講授新知這一環節,王老師把握住了這一教學重點。她先引導學生說出自行車是怎樣轉動的,這就是按照《課標》的要求:“要把數學與生活有機的聯絡起來。”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了老師提出的問題。在逐步的引導中,老師總結出了一個計算公式。公式的推導會讓學生的學習更方便,這就為後面的練習奠定了基礎。

然後,通過新知識的'講授後,王老師馬上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練習這一環節,王老師照顧了全體學生,先進行簡單的練習,再逐此文轉自步推進,進行稍微複雜一些的練習。練習時,王老師還是以學生為主,先讓學生自主練習,再彙報交流。在探究問題時,她還適時讓學生採取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

王老師不僅是一個善於教學的人,還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在課堂上她能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及時的採用不同的方式鼓勵學生,對學生有些不太準確的回答也能及時給予糾正。由於老師對學生的重視,使得整個課堂非常的活躍,老師教得輕鬆,學生也學得輕鬆。

總的來說,王老師的這一節課教學設計環環相扣、重點突出;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層層的練習中學到了新知識,並把它們與生活聯絡了起來,這就印證《課標》中提出的:“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中也有生活”的原則。從王老師的這一堂課,我學到了很多,為我今後的教學獲取了不少寶貴的經驗。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4

六年級下學期數學《解比例》評課稿解比例一課是在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後學習的,教學解比例之前,教師先複習關於比例,你已經知道什麼展開教學,由此引入今天的學習,突出了這次的教研主題---如何認真設計好教學各環節之間的銜接與鋪墊,通過這節課,讓我感受到了李老師的另一番風采!本課開始李老師先用溫故而知新比例的基本性質開課,當學生寫出8x=25×40時,教師讓學生觀察與以前學的比例有什麼區別,學生很清楚的看到比例中含有了未知項,由此引出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動手算一算,通過此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比例和解方程的聯絡與區別,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李老師的一步一步引導下得到了提高.

認知得到肯定後,緊接著的心動不如行動,更讓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此得到了小小的發揮;而後的眾人劃漿開大船,小組之內互相合作、交流,使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高漲了很多;在前面內容的基礎上帶領學生走進比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難度在加大,但李老師的.環節設計如此巧妙,讓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感覺到本節課是如此的順暢,學起來、聽起來都有一種樂在其中的感覺。

建議:是否可以滲透一下演算法優化的思想呢?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5

上午三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後兩節課,都是從解決問題出發,緊扣了這次數學教研專題。我覺得上午的課有以下共同點:

一、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師的《分數與除法》,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同學,利用3個小圓片平均分成,

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理解了3個塊就是3133塊,而3塊的相當於1塊的,也就是塊。444414像周凌鶴老師的《根據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公式解決問題》,通過三個典型的已知半徑和高,直徑和高,底面周長和高這樣的練習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並小結出了求圓柱的表面積的一般方法,教會了學生思考問題。再如莊芷荻老師的《統計》,一句“你會看統計圖嗎?”,點燃起學生想嘗試看圖的慾望,接著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統計圖,讓學生自主探究獲取資訊。教師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自然會告訴你,他是從哪裡看到的資訊。從而引導學生初步領會標題、橫軸、縱軸所表示的內容,總結也看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先看標題,再看橫軸,後看縱軸。我們知道,內隱的思維過程需要外顯的語言傳遞,在這一過程中,正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了表達。

二、紮實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去我們的教學往往重視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比如拿到一道題目,首先讓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然後再去解決問題,但周老師在教學例4(廚師帽)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當學生在取近似值與實際情況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實際情況需要用進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師的課堂中,我們看到了老師非常重視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當然由於教師經驗不足,有時對課堂生成的資源挖掘得不夠,比如莊芷荻老師的《統計》,在第一個環節,當問到怎樣才能知道我們班一共需要訂製哪幾種校服?學生的回答是:可以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這樣就可以知道我們班一共需要訂製哪幾種校服,可能教師原先預設的答案是:可以製成統計表。當動態生成的資源與教師的預設不一致時,教師有點著急,以致於過早出示統計的學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學生填表。其實教師可以接著追問:那除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還有什麼方法?一句話,輕輕帶過,很自然地引回到學生填表這個環節來。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6

聽了鄭老師的教學片斷。我們能深刻地體會到數形結合是相互印證的。形的問題中包含著數的規律,數的問題也可以用形來幫助解決,教學時,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體會到數與形的完美結合,通過數與形的對應關係,相互印證結果,發現“和”都是“平方數”,再通過圖形的規律理解“平方數”(即正方形數)的`含義,並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發現的其他規律。例如從第一個圖到第三個圖,怎樣列式,每次增加多少個小正方形,加數都是連續奇數,這些奇數是怎麼排列的,從而對規律形式更直觀的認識。

前面我們試教了兩次加上今天,一共上了三次,下面我就對三次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提出來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

在第一次試教中發現。鄭老師問:“9的平方為什麼要從1加到17?”學生心裡有想法,但不會表達,也就是學生對規律中,“奇數的個數”理解不到位。我們組員認為:擺出來的圖形沒有層次感,所以對正方形的顏色做了調整,由原來的同桌各剪10個邊長是4釐米的正方形改成了一生剪1個黃色和7個綠色,另一生剪3個紅色和5個藍色的正方形。

在第二次試教中發現。學生對數與形結合的思想體會不深刻。在計算1+3+5+7+5+3+1=時,學生不會說算理。我們組員認為:在鄭老師教學“1+3+5+7=時,還沒有總結出完整的規律,受一學生得影響,過早的出現最外層的演算法,過分的強調最外層的演算法,而忽略了圖形的作用。所有對計算題做了調整刪去1+3+5+7+5+3+1=,只計算1+3+5+7+9+11+13+11+9+7+5+3+1=?師:你有簡便演算法嗎?

經過了前面兩節課的試教和調整,今天這節課上得和成功。學生不但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索數與形的通用模式,而且還能歸納、總結出通用模式,並加以熟練地應用,從而體會和掌握歸納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7

早上,觀摩了張老師的課,有三點體會和感受。

一、精彩的預約

張老師設定了符合學生實際和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的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從七個方面對對“圓的認識”這一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從中體現了注重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質疑,注重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製作了精美的課件(包括學具的準備)化抽象為具體,激發了興趣。

二、和諧的實施

從教學方式來看,張老師的課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讓學生學生活中的數學,構建了從“問題情境——數學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新型教學方式,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又有用。

從學習方式來看,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操作和探究的機會,變“單純從書本中學數學”為“密切聯絡生活做數學”。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師能引領孩子走進數學的天地,使學數學成為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通過藉助剪刀、圓規、實物拷貝、繩子或木棒來畫圓;通過折的方法和畫的方法來尋找圓中的半徑,直徑的'條數、長度及其二者之間的關係。

從激發學生思考來考慮,圓是平面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大不相同,區別較大,教師能引導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數學思考即數學思維,在三維目標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能思考就能學好數學。現代教育的首要目標的教導學生“如何學習”和“如何思考”。張老師的課,在發展學生數學思考這方面做到了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應用意識及推理能力。

三、成長的質疑

動手就體驗了嗎?數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強調體驗過程,歷經過程才能更深刻的領會。動手操作是體驗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動手都能得到體驗。怎樣的動手才能有所體驗,需要我們去努力,去探索。

數學知識背景的瞭解度有多深?用不同的方法畫圓這一環節,課堂上老師說有四種方法來畫圓,其實剪刀和圓規來畫圓是同出一轍,原理一樣。畫圓經歷了藉助實物磨印,到藉助繩子或木棒來畫圓,最後才到圓規,這些只是工具的演變過程,並不能說用什麼工具來圓,就有幾種方法。圓的大小由什麼決定的?除了半徑,還應有直徑和周長,這三者都是決定圓的大小的因素,說法不同,性質相同。

總之,課堂上所有活動都是為“有效性”而展開,“是否有效”應作為每一節課前和課後詢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特級教師劉可欽提出課堂教學三境界:一是傳授知識,二是啟迪智慧,三是點化生命,願老師們為第三種境界而努力!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8

《解比例》本課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樑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課前準備充分,看得出老師平時上課就很重視學生的'聽課效果,學生上課聽課的積極性高,配合的較好,掃除了所授新課中的障礙。如: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寫等積式。在設計各個環節時,注重了知識的層層遞進,各個環節銜接自然流暢,從學習前的溫故知新,到引入新課解比例,再到最後的練習環節,無不體現了教師的備課功底。

2、本節課內容較簡單,重點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教師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方法是掌握了,老師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在重難點的處理上,教師也是費了一番功夫:從環節的命名上來看,新穎的名稱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感受,讓他們能在學習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從練習設計來看,所出示的題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正考驗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3、老師非常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步的算理的理解,這對學生理解數學問題非常有幫助。

4、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只是引領,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9

徐xx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教學難點比較多,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徐老師的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難點也得到了有效的突破,課堂教學效果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能夠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學生所熟悉的教師生活照片形象引入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師生的對話活動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自然過渡到了本課的學習。進而探索本節課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規律。最後,生活中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例項的`展示,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師緊扣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教學流程清晰。探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知識時,教師注意強調了放大後與放大前的比,縮小後與縮小前的比,並特別強調了對應邊長的比,有助於學生理解重點。本節課難點之一是僅看一個比,學生較難區分是要求將圖形放大還是縮小,為此在學習圖形的縮小後,結合判斷題:“按下面的比畫出新圖形後,各是把原圖形放大了還是縮小了”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比的前項大於後項表示圖形的放大,比的前項小於後項表示圖形的縮小。在練習中加強對比。練習九第一題,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得出2號和3號肯定不是1號長方形放大後的圖形,從而要在4號和5號圖形中去找;同理,4號和5號不是1號縮小後的圖形,必須從4號和5號圖形中去找。大量的練習有效地鞏固了新知,教學效果顯著。

三、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思想,徐老師能夠關注學生的回答,重視教學效果的反饋。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0

這節課,課堂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有以下幾個優點:

1、匯入新課從學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體重,比多少等等。創設這樣的情景讓生髮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應用學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2、課堂教學設計合理、層次分明。李老師引導學生探究比的`意義,比的讀寫法以及比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稱,通過討論主學生髮現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及比的後項為什麼不能為“0”,每個環節的連線都是合理緊湊。

3、課堂的練習緊扣目標落實比的知識。課堂充滿著愉快的學習氣氛,李老師的課堂語言精煉簡潔,課堂教學效果好。

建議:讓學生多討論解決一些習題的解題方法。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1

1、整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師生互動性良好。

2、整堂課體現了大容量快節奏,練習設計形式多樣.本課教學設計緊湊,環環相扣,容量大,節奏快,充分利用了課上的每一分鐘.無論在學生驗證猜想時,還是探究化簡比的方法時,教師都要求全員參與.練習設計層次性強,有梯度,題型靈活多樣,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關注了全體.

3、這節課教師通過幾個簡短地師生對話,應用新舊知識間的遷移引入新知,乾脆利落。

4、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都會特別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時,常會採用加重語氣、改變字樣、運用比較或反覆訓練等方法,讓學生特別重視這些注意點,防患於未然。而這節課裡馮老師採取放手讓學生去判斷,形成認知衝突。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其實強調一些關鍵性知識、易混淆知識和易疏忽知識,也可以採用先讓學生“吃一墊”來加深體驗,然後“長一智”而自覺引起注意,成熟於已然。

5、各環節的.連線都是在師生默契的對話中順利進行。

6、我們知道,在數學教學中,每個教學內容一般都以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每次活動的目的與要求、內容與形式不盡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動板塊之間的割裂。教師一般通過設計過度語言或採用前呼後應等手法來彌補這種“裂痕”,使各個環節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但在具體操作上難免有生硬預設嫌疑,馮老師注重聯絡點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馮老師面部表情再和藹可親一些會更好。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2

通過對徐xx老師的示範課《比的意義》課堂觀察,我認為:從學生反映來看該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基本上能看懂課本,說明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先自學完全是可行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合作學習中,能與同學有效合作。教師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引導得法。課堂中老師教師深入學習小組,關注學生自學狀態,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個觀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高、效果好。整個課堂充分體現了師生民主平等的關係。

建議:

1、本節課有7個知識點,建議學習小組內交流、彙報,教師引導分兩個部分進行,比的意義、比各部分名稱、比的讀法、比的寫法、比值的意義、求比值的方法為一部分,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及比的後項不能為0是一部分。這樣學生在彙報自學成果及提出問題時更具針對性。

2、開始上課時,徐老師問學生:“通過自學,你們知道今天的學習內容嗎”,如果接下來老師板書課題,然後通過審“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這樣匯入新課,開門見山,直奔課題,既節約時間,又突出學習內容。

提示: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注意學生語言敘述的'準確性。如:比的前項相當於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而學生通常說:比的前項是分數的分子,是除法中的被除數。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3

今天聽了丁老師執教的《比的基本性質》一課。丁老師圍繞活動主題,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注重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為教學的引導者、合作者,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效果良好。

優點:1、課堂教學中都體現了類推的數學思想,轉化的思想,開課伊始對分數基本性質、除法商不變性質的複習,在教學中,由最簡分數到最簡整數比,這些由舊知的複習到新知的引入與理解,充分體現了數學中的類推思想和轉化思想,不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2、教學中做到了分散難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在課堂教學中,抓住了理解比的基本性質,利用學生課前閱讀,各類判斷題的判斷(前項後項乘的數不同,前項後項運算不同,沒有加上0除外等等),讓學生對比的基本性質得到了充分的理解,並在教學中,有效建立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性質與比的基本性質的關係,分散了教學的難點,抓住重點,突破了難點,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3、課堂容量大,丁老師的教學根據六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堂教學容量大,將課堂教學看作是考試一樣,引導學生在緊張、高效的情況下學習、瞭解、鞏固、提高。

建議: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在判斷中理解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與求比值的區別,但缺乏學生親自動手化簡的過程,如果讓學生自己親自去化簡,會充分理解比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的基本性質。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4

本週學校舉行關於數學學科的聯片教研活動,活動主題是“在數學閱讀中體驗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我有幸聆聽馮老師執教的六年級數學上冊《比的基本性質》,主要有以下收穫:

1、本次活動緊扣活動主題,嘗試踐行落實數學課程中的閱讀教學,注重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滲透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馮老師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對應思想、類比思想、轉化思想。

2、緊扣教材重難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教學語言精煉,引導恰到好處。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比的基本性質,難點是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教學時馮老師引導學生從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的性質進行知識遷移引申出比的基本性質,並運用一一對應思想將比的`各部分名稱與分數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進行對照,注重了知識之間的聯絡。同時引導學生經歷猜想、探究、驗證、得出結論,這一系列完整地知識探究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3、練習設計獨具匠心,從名稱就可見一斑如“服從命令聽指揮”、“擦亮眼睛辨真偽”、 “眾人划槳開大船” 尤其是對於比的基本性質中的關鍵詞如“同時”、“相同的數”、“0除外”等都是通過習題判斷來引導學生知道出錯的原因,找出理由,從而加深對比的基本性質關鍵詞的理解,這種形式比對這幾個詞進行單純的強調效果要好得多。

六年級數學評課稿15

“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是一節實踐活動課,陶雪玲老師從學生實際出發,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的教育。反思這節課的教與學,我認為以下幾點是成功的。

一、設情景引入課題,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開展問題解決的教學環境。

通過網上圖片和視訊的播放讓學生感受到在中國的土地上竟有這麼缺水的地方,然後讓學生彙報網上查閱的資料,瞭解到不僅僅我們國家很多地方缺水,特別是今年雲南遭受的旱災,而且世界許多地方也同樣缺水。從情景中,學生自己感受到了節約用水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課題。

二、聯絡生活實際學數學。

聯絡生活學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用數學來解決日常生活和其它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數學教學應該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絡點,並架起橋樑,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為了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節約用水的必要性,課堂上,無論是本校用水情況,還是家庭用水情況,始終都是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綜合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和分析問題,以此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動力。

存在的'不足:學生感悟太少。這節課重點是讓學生通過看(看圖片或視訊),說(彙報資料),算(先算出每人浪費一小杯水,再算出全國的小朋友浪費水的一個天文數字),知(瞭解有關水的一些小知識),感悟水資源額的缺乏,發自內心的行動起來節約用水。由於老師課前擔心時間不夠,四個環節匆匆而過,因此留給學生感悟的時間太少。

我的建議:把探究、感悟的時間留給學生,滲透“節約用水”的思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