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9W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

王老師上的100以內數的認識?這節課,課前我認為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讓學生理解計數單位“一”、“十”、“百”,並在數數的過程中建立數感,留下表象,這樣的概念課枯燥、抽象,比較難教。可是聽了之後我感到王老師的笑容和鼓勵感染了學生,學生在這節課上思維活躍,積極性高,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學生學得認真,學得開心,知識掌握得較好,是值得我學習的'。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課一開始王老師就用星星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先猜一猜老師手中有多少顆星,再通過數一數來驗證,知道老師手中有10顆星,接下來讓學生根據10顆星來估計老師盒子裡有多少顆星,再通過數來驗證並發現我們學過的數已經不夠用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需要,要認識更大的數。接下來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思考怎樣擺讓人一眼看出來,從而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其中“幾十九添1”是學生數數的難點,學生通過擺小棒理解了二十九添1是三十,體會了“十進位制”。接著集中解決三十九添1、四十九添1、五十九添1……,這樣就突破了難點。

王老師教學一百時首先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數,從85數到90,再從90數到99,思考九十九根小棒添上1根是多少根? 學生很快就說出“九十九添1是一百”, 通過課件演示,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了99添1是100。接下來讓學生十個十個地數,從十數到一百。把10捆小棒紮成1扎,表示一百,讓學生體會10個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個十。從而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百”。這裡教師如果節奏放慢一點,可以反覆進行10捆小棒紮成1扎,1扎小棒拆成10捆的演示或操作,加強“十”與“百”關係的教學就更好了。

最後王老師讓學生數生活中的物體,體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數的方法,不僅鞏固了今天所學內容,而且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總之王老師能根據低年級學生思維特點,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遵循直觀到抽象的原則,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當然本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還請其他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2

《認識圖形》是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崔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 、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 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 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啟用,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為“思想”上的認識。

三、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崔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小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3

週二,聽了倪老師上的一節數學課。這是一節學了8、9的認識和加減法後的“用數學”的課。倪老師上的課數學味很濃,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親切、自然的教態以及對多媒體的恰當、自如的'運用都體現了她的綜合素質和功底。這是這節課整體帶給我們的印象和感覺。下面具體談談聽後的體會和感想:

1、課始的聽算訓練,我覺得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聽的能力和算的能力。有效利用這2---3分鐘,使孩子們靜下心來,長期堅持訓練為學生的注意力和計算能力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具有激勵性的課堂教學語言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整個課堂組織教學都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一年級孩子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又不持久,所以教師上課過程中穿插著豐富而有變化的鼓勵性語言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如“你是第一個智慧星”等。

3、課堂結構安排合理,流程自然、順暢,重點突出。重點部分有各個層次學生的回答,也有同桌的對答,對學生觀察、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有教師清楚的歸納總結語,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4、練習部分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對錯的設計,使課堂動靜結合,緩解了學習疲勞。練習題都是學生的易錯題,通過判斷和說理由,很好地突破了難點。使整個課堂達到了高潮。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4

張**老師上的《美麗的田園》這節課是一節綜合課,具有下面的特點:

一是通過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的畫面演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體現了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的整合,符合新課程課堂的主要形式“創設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

二是本節課引導學生從圖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問題意識,正如新課程強調要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

三是教師注意傾聽學生髮言,注意捕捉課堂資源,適度點拔,體現了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

四是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然後再分工合作,學生配合默契,我們可以看到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場面在課堂中湧動。

俗語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見張緒老師在平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整堂課的設計與實施,以師生的情感為依託,以問題為中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線,教師能領悟課標,活化教材,並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課堂教學實際駕馭這堂課,體現了新課程教師的教育智慧的提升的功能。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5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本校一週前“慈善一日捐”活動的照片,從學生身邊的事例匯入新課,通過生活體驗,引發學習興趣。

二、人民幣的初步認識

(一)、小明也是個非常有愛心的孩子。募捐前一天,他拿出了儲蓄罐,想數一數自己攢了多少錢。

(放錄影:小明倒出儲蓄罐裡的錢,拿出一元硬幣,說:咦!這是多少錢?)

(二)、認識1元

這是多少錢?你是怎麼看的?

師小結:我們可以通過看字樣、顏色、圖案等辨別人民幣。

(三、初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四)、進一步認識人民幣

1、師:這些人民幣就這樣放在桌上有點亂,怎麼辦?我們把這些人民幣分類整理,好嗎?

2、小組活動

3、彙報分類情況

教師相機介紹: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

提問:以元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以角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以分為單位的人民幣有哪幾種?

三、人民幣的兌換、進率

(一)情境設定:

(放錄影)小明:謝謝大家幫我認識了人民幣,我想把這些人民幣都捐出去。可是,把這麼多零錢帶到學校很不方便,怎麼辦呢?

(二)生分角色活動

(三)師生表演

在表演中引出1元=10角

情境的設定,既使學生初步體會人民幣兌換的意義,又能使學生在分角色活動中對元、角、分的進率有了初步認識。師生表演更是把這一活動推進了高潮,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進率。

四、實踐活動

評課記錄

4月20日學校對一年級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調研,我聽了林老師上的數學課《認識人民幣》,該課教學中“認幣----換幣----付錢”的線索清晰,較好地體現了新教材編排的意圖,由以往的“只重視認識”轉向“有認識,重使用”;同時注意根據低年級學生特點採用兩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效果好。

這一節課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設定情境,通過分類活動、換錢活動、購物遊戲三個實踐活動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瞭解元與角,角與分之間的進率關係,體會到人民幣的功能,同時滲透勤儉節約的思想教育。本節課以下幾方面體現較好:

1、情境教學使整節課環環相扣

新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也一再強調數學的素材要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然後重新回到生活,應用於生活。本節課的情境來自學生一週前剛親身經歷過的“慈善一日捐”活動,以“小明”在這一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主線,把整節課編成了一個故事,把知識穿成了串,溶於故事中。學生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做得投入、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積極的情感投入,極大地調動思維的活動。

2、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變“教”為“導”,整個活動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組織者。教學過程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課堂上大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實踐、交流、討論等多樣化的形式中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知識,將新知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網路,不僅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點:

1、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小組活動時,學生聚在一起,三三兩兩地你問我答,學習氛圍非常濃厚。教師穿梭在孩子中間,非常滿意,覺得將“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新理念運用得比較成功。但隨著課時的延續,從學生的作業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孩子對被遮住數字的人民幣辨認有困難。原因可能是在小組活動中,大部分學生只是根據人民幣上的文字、數字讀出它的面值,沒有認真觀察人民幣的顏色、圖案、大小等因素,而教師沒有及時給予點撥。可見,合作學習不是放任自流,在小組活動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有時要做必要的點撥,以保障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2、關於教學內容

有關人民幣的知識,學生並不陌生,有一定的直接經驗。這節課中,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如果教師在課前能對各個層面的學生知識起點進行充分的調查,不拘泥於教材和教參,也許還可以把這節課的內容拓寬一些,上得有深度一些,更有數學味一些。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6

4月18日,學校教研活動按照計劃如期進行,在這次教研中,有幸聆聽了王老師講授的《找規律》一課,她向大家呈現了一堂精彩的低段師生互動有效教學的課,受益匪淺。現在就王老師的《找規律》一課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有效。

在新課的匯入階段,王老師通過啟發談話,通過數學學習的口號,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然後出示學生喜聞樂見,喜歡的六一節日的`裝扮主題圖匯入新課,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十分親切自然,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接著,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燈籠,男女生的排隊跳舞的情境,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用自己的話表述規律和猜測接下去物體的排列規律。在教學課件中用了劃一劃的方法,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物體的擺放都是以兩個或三個為一組的,看起來更加一目瞭然。學生在觀察、探究、猜測中發現規律。

二、練習多樣,層次分明,鞏固有效。

在練習中,王老師通過塗一塗,說一說,演一演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練習,由易到難。從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欣賞規律,讓學生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如圖形的規律,數字排列的規律,聲音動作的設計規律,每個練習都精心設計,有明顯的針對性,鞏固性,實現了練習的實效性。特別是創新設計聲音與動作的規律排列,更是給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很好地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三、習慣培養,始終如一。

王老師針對低段學生學習培養的特點,採取課堂中教師的提醒,學生的互相學習,口號提醒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

四、改進建議:

一節課下來,學生口頭表達的較多,自己動手做的較少,能否讓學生獨立動手完成一些題型。如畫一畫、擺一擺,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7

低段教學需要教師的愛心,耐心,要善於與學生站在一個高度,這樣學生學習會快樂而輕鬆, 12月8日,聽了王老師講的一年級《5、4、3、2加幾》一課,眼前一亮,這樣的課堂正符合低段學生。

一、教師用兒童化的語言與學生交流,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暖融融的愛,學生的學習變成師生的輕鬆,快樂的交流,教學效果良好。

二、教師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教師用去花果山做客為情境,通過過河、旅遊、企鵝等等故事情節的形式,將枯燥的計算變得有意義,學生的計算興趣特別高。

三、教師抓住了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充分注重湊十法學生的理解,通過學生表達自己的演算法,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時用語言表達出來,加強對算理的理解,在教學中,王老師不僅顧全大局,更關注個體的`學習,通過個體發言,抓住學生有疑問的地方,進行強調,並通過再練習再提高。

四、教師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習慣培養會成就學生。而一年級又是學生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王老師特別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注意傾聽,注意坐姿,注意回答問題的聲音,時刻提醒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如果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利用小組爭星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培養學生的集體的意識和情感,在為自己爭得榮譽的同時也是為自己的小組爭光,這無疑又是教學的助推器。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8

尹老師的這節課教學思路清晰,語言充滿童趣和親和力,這節課是《數的順序》是一年學生第二次認識數,第一次認識數是讀數和寫數。本次認識數是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清楚地瞭解了100以內數的排列順序,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知道數在表中的位置,尹老師在課一開始,創設了學生上體育課無序的圖片讓學生數,學生數不清,教師問怎麼辦,學生說排好隊。教師又出示了一張有序圖片,學生一下就說出來了,給學生滲透了一種有序思考的意識。接下來是,出示2組數讓學生觀察說特點和怎樣放入表中,教師語言引導的較好。習題的設計也是多樣的。

我個人覺得尹老師對百數表的.觀察不到位,用時太少,只是對橫、豎、斜各方位的觀察,每個方位只觀察一個,沒有做到從個別到整體,因次,學生對每個數在數目表中的位置、與相鄰數的關係不是很瞭解,從而導致孩子做題時不會,教師再回頭講的局面。如有不對之處,請指正。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9

《11-20各數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10以內各數的認識,10以內數的加減法基礎上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2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通過教學,學生直觀理解11~20各數的意義,能認、讀11~20各數,知道20以內數的順序。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孩子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我覺得這堂課有以下特點:

1、重視通過操作和直觀,引導學生認識“十”,促進學生思維達到深刻的程度。

認識“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十”的概念是抽象的,學生不易理解。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的設計,有利於學生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含義,正確建立“十”的表象。教學中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紅花榜的紅花,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要求學生數一數、捆一捆,聯絡直觀體會什麼是“10個一”、什麼是“1個十”。然後讓學生說“10個一是1個十”,把動手、思考和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引導學生利用操作、觀察獲得的操作過程和結果建立表象,並用語言進行抽象、概括,自然形成“10個一是1個十”的概念,逐漸建立起“十”的概念。這樣安排,不僅可以深刻理解概念,還可以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學習變得具體生動,易於學生接受。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讓學生自己數數,呈現12根小棒的'擺法,從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十幾都是1個“十”和幾個“一”合成的數。為了讓學生逐步認識十幾的組成,老師先提出“怎樣擺12根小棒,要一眼看得很清楚”這個挑戰性的問題。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其實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接著老師讓學生數出10根小棒,並示範捆成一捆。在這過程中老師讓學生1根1根地數,得出一個結論:10根就是10個一,捆成1捆後就是1個十,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難點:10個一就是1個十。有了這樣的鋪墊,擺12根就很容易了。接著學生擺11根小棒,有2種擺法,讓生比較得出擺1捆和2根的方法簡便,可以體會到這樣擺的特點和好處,感受了十幾的數的意義。這裡,老師只是提出問題,主要通過學生自身的思考,利用已經知道的知識完成12根小棒的數數和“看得很清楚”的擺法,有利於學生的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

3、重視對學生的數感培養。重視通過數數、交流建立11-20各數的概念,培養學生具體實踐、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

練習時教師注意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數感的意識十分強烈:讀直尺上的數,按順序數數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感受數的大小關係。在觀察數軸上數的變化過程中,使數的順序變得更加清晰。估計物品的數量,加深對數的多少的體驗;通過畫圈數物體個數,可以進一步建構“十”的模型,加深對“十”的認識,強化數的組成的表象。類似這樣的活動,無一不對數感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

4、除了以上特點之外,課堂常規的訓練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小棒擺放的位置,何時拿小棒,何時收好小棒,都做了統一的要求,這是一種良好的習慣的培養。

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我覺得可以讓學生自由擺12根小棒,有了前面紅花榜的滲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可能會有1根1根地擺和1捆再帶2根的擺法,甚至還有其他的擺法,這時老師可以在投影上展示這幾種擺法,讓學生觀察比較,得出1捆再帶2根的擺法一眼能看出是12根,很簡便。然後對這種擺法重點研究,得出10個1是1個十的結論。也讓學生加強了10根捆成1捆的認識,擺之後的13、15、19根就會很迅速了。

2、教師在一處的數學語言欠妥。在“14怎麼寫?”這一環節,老師說:“先

寫一個1,再寫1個4。”混淆了數的寫法和數的組成,其實只要說“先寫1,再寫4”就可以了。

3、我認為老師放手的不夠。

在數草莓的環節,倪老師直接說“數10個,為了不漏數,可以數一個劃一個。”我認為處理的不夠好,可以問學生:“這裡的草莓排列得比較混亂,有什麼辦法不數錯呢。”也可以這樣處理,先讓學生數,再讓學生說數的結果,交流小朋友有什麼好辦法數得又對又快,這樣自然讓學生對數一個劃一個有深刻的印象。

4、估計環節處理得不是太好的。先估一估,再數出是多少。傘圖這題的要求是:先估一估是多少,再數出來。如果圖一直出現,孩子往往只數,而不估。為了幫助孩子培養估算的意識,可以讓傘圖出現一次後閃一下,展現朦朧的影像。第二幅是洋傘圖,可以讓孩子們說說感覺是比草莓多還是比草莓少,猜一猜有多少顆,最後反饋。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0

低段教學需要教師的愛心,耐心,要善於與學生站在一個高度,這樣學生學習會快樂而輕鬆。

××月××日,聽了王老師講的一年級《5、4、3、2加幾》一課,眼前一亮,這樣的課堂正符合低段學生 。

一、教師用兒童化的語言與學生交流,縮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讓學 生感受到一種暖融融的愛,學生的學習變成師生的輕鬆,快樂的交流,教學效果良好。

二、教師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教師用去小兔家做客為情境,通過摘蘋果,噴農藥,坐飛機等等故事情節的形式,將枯燥的計算變得有意義,學生的計算興 趣特別高。

三、教師抓住了教學重點,在教學中,充分注重湊十法學生的理解,通過學生表達自己的演算法, 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時用語言表達出來,加強對算理的理解,在教學中,王老師不僅顧大局,更關注個體的'學習,通過個體發言,抓住學生有疑問的地方,進行強調,並通過再練習再提高。

四、教師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習慣培養會成就學生。而一年級又是學生習慣形成的重要階段,王老師特別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注意傾聽,注意坐姿,注意回答問題的聲音,時刻提醒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如果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利用小組爭星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培養學生的集體的意識和情感,在為自己爭得榮譽的同時也是為自己的小組爭光,這無疑又是教學的助推器。

建議:

一、新課標要求學生尊重學生,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如果這節課,王老師再適當放手,引導學生一次就行,讓學生主動,流利地說出計算方法會更好。

二、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不同的方法,體現演算法的多樣性,但也應該注意演算法的優化。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1

20xx年10月30日上午聽取了李老師講的《認識立體圖形》這一節課,《認識立體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鮑老師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大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

通過聽課,我覺得鮑老師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教學的層次比較清晰。嘗試分類——探究形成——聯想應用。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能充分利用課件,形象、直觀的讓學生建立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等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從生活數學出發。新課標中指出,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瞭解生活環境,改變生活現狀。本著這個精神,我儘量安排知識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識是有用的,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主要表現在,讓學生在小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獲取知識,並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基本思想:“猜想——驗證”進行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

力。在按形分類的環節欠缺一些引導,顯得單薄,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滾一滾進行分類,一類是可以滾動的、有球和圓柱。其中球可以任意滾動,而圓柱放到用手推回滾動。另一類是不能滾動的長方體

3、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為學生創設了探究的空間,指導了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徵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是,整節課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學設計所預測的,這節課自主性操作明顯不夠(由於擔心課堂紀律),在個別環節的設計上,總因苛求課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忽略了其實學生在磕磕絆絆地發現過程中可以對知識加深理解。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個別學生出現圓球在教室地面亂滾,影響課堂紀律的問題,需要改進。

總體而言,李老師的這節課,語言表達流暢清晰,教學結構合理,師生互動較好,是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課堂紀律管理”是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於是低年級,所以也是多數班級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後需要共同研究,進步。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2

今天有幸聆聽了一年級倪老師的一節課《認識圖形》,本節課是學生認識“圖形與幾何”的開始,通過觀摩,領悟到了倪老師的很多教學理念,學習到了許多教學策略,現總結如下:

1、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升課堂效率。

教師用書後的關盤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對它進行合理運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本節課中,倪老師就是以此為依託,從而展開教學活動,極大地方便學生對相關立體圖形進行建模,提高了課堂實效。

2、 練習設計富有童趣,學生積極性較高。

有效的練習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但是該年齡段的學生可能會在經歷了新知學習之後對接下來的'練習活動感到疲倦。但是在本節課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學生的疲倦,相反的卻是越來越感受到學生的熱情,這與倪老師巧妙的練習活動設計是分不開的。

商榷之處:本節課可能過於依賴多媒體,本年齡段的學生空間意識還不夠強,我認為還要更多的從現實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讓學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畫面上的立體圖形與現實中的立體圖形在學生感知上我覺得還是有差別的,這樣也便於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3

今天聽了馮老師教學的一節有關小括號的運算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對本節課,結合自己的教學做一點評:

1、在混合運算中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理清運算的順序,在這一方面,馮老師做的非常到位,從剛開始的複習舊知時,教師就讓學生說說要先算什麼,運算的順序如何,明確順序後再進行計算,為本節課的新知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在教學小括號的運算順序時,老師在每做一道題之前,都要讓學生先說說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再去算,學生的學習習慣有了很好的培養,今後相信老師即使不說,他也會先觀察順序然後再去計算的。

2、本節課的重難點有所突破。在課堂上馮老師注重了對學生方法上的引導,每次遇到計算時,都要問大家,先算什麼,尤其是遇到小括號時,總是要問大家:為什麼要先算他呢?這樣就會使本節課的重難點時時呈現在大家面前,大家就會時刻提高注意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去練習,而且馮老師注重了知識的總結,及時給大家總結演算法,結合具體的例子,讓大家認識小括號的作用,有必要時時都用小括號嗎?

3、練習形式多樣,適合低年級學生使用。比如有:比一比,算一算;給小樹苗治病;火眼金睛;動物找車廂;找朋友;小猴摘桃等等,而且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既有指明口答的,也有共同交流解決的,還有指明板演的,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目的還是讓大家都學會如何計算,本節課相信教學效果一定很好。但是有一個小小的瑕疵就是上面的字設計的太小了點,學生很難迅速的看清,可以適當的大一些。

建議:

1、在開課時引入小括號時用的是一個解決問題的例題,當老師出示資訊之後,我覺得他們不可能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吧?可以讓他們再多說幾個,也許有人就會提出加法的問題,可以為後面的第二種方法做一個鋪墊。

2、在練習中可以設計一道實際應用的題型,讓學生用兩種方法去試一試,也可以檢驗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一年級數學《小括號》評課稿2

這節課貫徹了新課標精神,能根據教學新理念設計課堂教學,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主要突出幾點:

1、在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鍾老師創設了一個兒童喜愛的喜洋洋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學習經驗;使乏味的計算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聯絡起來,使學生在情境圖的影響下,會提出問題、會列式計算,複習同級運算是從左到右的計算方法

2、在合作交流中探索知識,老師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鍾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擺一擺,說一說,感悟出10-(3+2)的列式方法,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瞭解小括號的作用意義,培養學生用不同的列式方法來解決同一問題的數學思想。

3、善於組織教學。課堂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與課堂的教學組織有關,課堂紀律越好課堂效率越高。天真活潑的孩子當然好動,鍾老師一開始先進行了了一個常規的課堂組織,把學生精神集中於課堂上,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經常與學生早已統一的訓練口語提醒學生注意,老師念1、2、3。學生就會手、腦、口都醒悟過來。好像看出老師一念經就把學生的靈魂收回來課堂。老師把這些學生早已訓練得心中有數。老師那種從容嫻熟,功底深厚是值得讚歎的老師。

4、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在課堂評價方面,老師力圖使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引導他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進行評價,老師對學生評價發揮了其引導激勵的功能。

建議:老師在課堂上作了有效性的啟發後,不要再講得太多了;最後寫帶有小括號式子的比賽活動,老師把學生作品收上來後,應該面全面學生展示以及從中繼續選一些題目讓學生一起計算,加深提高學生對帶有小括號算式的計算能力。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4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本節課重點是觀察學生能否獨立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教師提出分類依據,依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認識規律通過教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涵著數學知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覺得高老師的這節課除了目標落實比較到位,還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內需。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從這個意義上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促使其參與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抓住教材提供的素材,從生活原型問題出發,創設文具店的生活情境,滲透分類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引出課題,整個設計過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情感發展。

 2、注重激勵性評價,感受欣賞激勵。

面對低年級學生,高老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有針對性、不失時機地進行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 ”,“你們個個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XX小組的辦法真多”,“你們自已鼓勵鼓勵自已吧”等富有激情的語言,使學生感到置生於思維發展的自由天地中。

 3、動手操作,講究真實有效。

在本節課中,高老師非常注重了“導”,如:每次學生動手操作前都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另外還注重了活動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學具,讓學生初步理解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第二次分鉛筆鼓勵學生找到不同的方法,按不同標準分類,兩次要求的不斷遞進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提高。

總之,整節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挖掘教材內在因素,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內容,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5

《認識鐘錶》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過一小時是幾時,讓學生從小建立時間觀念,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總體來說楊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思路相當清晰。教學過程中,主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撥一撥、做一做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展開學習。由於國小生的年齡特徵,尤其是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容易興奮,也容易分散。教學中楊教師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課堂中通過形象、生動的課件積極主動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來學習知識。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楊老師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利用多媒體優勢激發學生興趣。

這節課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楊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突出知識點。例如:在欣賞各種各樣的鐘面時,楊老師用課件準備很多漂亮、形狀不一的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難怪全班學生都想和這些鐘面交朋友。再如:當學生觀察了鐘面後,在他們的彙報交流中認識又粗又短的是時針,又細又長的分針後,又通過課件把時針、分針分別進行閃爍,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學鐘面上有12大格時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顏色,使學生看了一目瞭然。

2.創設教學情節吸引學生。

課中注意創設了很多輕鬆愉悅的情節。如:一開始,楊老師創設了“老師是早上7時起床,你是什麼時候起床的?”這個情景,展開教學,學生興趣很濃。在認識了鐘面以後,楊老師又以乘動車為主線,讓學生撥一撥: 8時出發、9時到達寧波、11時到達上海,在鐘面上怎麼撥?因為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學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撥出了這些時刻,正確率很高,教學效果很好。

3.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方式來獲取知識。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楊老師在這節課上,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匯入新課後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說說有什麼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楊老師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錶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並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什麼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之後還設計了師說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錶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4.精心設計練習,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在練習的設計上,王老師能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相應的鞏固練習題,讓每個孩子都能吃的飽,吃的好。如認整時,撥整時,認識大約幾時,全體學生都會;根據時刻畫時針或分鐘,大約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本畫的很好。這些對於打造高效課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5.美中不足的是:①楊老師的問語要適合一年級小朋友,如:在教學7時時,老師問學生怎麼表示,學生根本不懂什麼是表示,那只有老師自己回答了。②關於課堂常規,在訂正學生課堂上做的練習時,要先讓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來之後再訂正,這樣才有效率。③碰到課堂中學生回答錯誤而其他學生幫忙改正後,要讓說錯的學生再回答一遍,給他以鼓勵,幫他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