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W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

熊老師: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你好!我今天聽了你的國小數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一課後,覺得你在這一年裡,通過自己的認真學習,刻苦鑽研,課堂教學技能較入校時大大提高,課堂駕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績,你很棒,我很高興,也受感動。

作為一名新老師,在你今天的這一課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驕傲,值得欣賞。

一是整堂課採用了觀察教材插圖資訊,引出角的認識,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體驗和感受角,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迴歸於生活”的數學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這是數學教育中一個永恆的理念。

二是認識了角後,通過孩子自己製作一個角,以及孩子手掌遊戲,加深了孩子們對角的認識,鞏固了孩子們對角的一個頂點、兩條邊的初淺理論。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方式之一,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體現了教師教得快樂、孩子學得快樂的課改理念。

三是在結課時,對本堂課進行了認真的總結,本堂課學習了什麼,掌握了什麼,有利於孩子們對知識的點滴疏理,有利於孩子們對知識的沉澱和鞏固。

在這一堂課裡,也有一些不盡滿意的`地方,或許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們共同思考,實踐解決。比如:

一是在開課環節,指導孩子觀察教材插圖,插圖是一幅足球場,這對於農村的孩子瞭解足球場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換一幅孩子生活中的運動場(比如學校球場照片),讓孩子去觀察圖中的角,找出角來,就更好一些,那樣貼近他們的生活,之後再回到教材去觀察,就更容易找準圖中的角了。只要我們使用的數學課堂元素是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其學習的興趣和效果就不一樣的了。

二是在具體觀察實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時候,你說它們只有一處有角,其實它們都不只一個角,應指導孩子仔細觀察。

三是對角的認識有一定理論基礎後,應進一步把這一數學問題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們觀察,從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種不同的角,為下課時學習直角作好鋪墊。

四是在教孩子數角的個數時,不能只是直觀的角,更應考慮隱藏的角,比如從一個角的頂點處向角內再畫一條直線出來,就不只是2個角了,而是3個角,因為表面上看上去是兩個角,而實際上還有一個大角。

總之,你的這一堂課,為你點讚的地方比較多,體現了你的專業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繼續發揚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課改理念,如小組建設、班級文化等,用於你的二年級班級,你的課堂就會更能體現你的風格和特點,更能在課改潮流中體現你的人生價值。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2

《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同時也是多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的基礎和起點。本節課,楊老師是根據人教版數學課程標準,國小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設計。教學過程比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模式,下面就談談我的認識和體會:

一、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本課時,是有餘數除法的第一課時,教材主要讓學生認識餘數、直觀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理解餘數必須比除數小的內容。而楊老師深刻理解了教材內容安排的意圖,緊緊圍繞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和實現教學目標。

二、創設了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活動情境

在新課引入環節老師創設了,讓學生擺草莓的操作活動,楊老師親手製作的草莓圖片逼真,鮮嫩可口,學生一下子就來興趣了,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順利地引出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也較好地發揮了導向作用。在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老師也注意創設融洽的課堂氣氛和有助於學生探究的活動情境,通過活動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願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楊老師的教學內容的設計,主要幫助學生建立餘數的'概念,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知道餘數必須比除數小。教學中,楊老師緊緊抓住餘數的意義和餘數要比除數小的兩大內容,為全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新課教學和課堂練習都圍繞這兩大內容展開。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餘數的意義和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楊老師加強了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擺草莓,用小棒擺正方形的學具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確實感覺到平均分物體時,餘數存在的客觀性和產生過程,如:讓學生用小棒擺正方形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這節課感到非常遺憾的是,在時間上楊老師沒能把握好,在複習舊知期間太過細節化了,整堂課中老師講的太多,學生每次回答都要進行集體表揚,這些也是非常耽擱時間的。當楊老師正想進入理解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環節時,時間到了,沒能達到預期目標。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3

李老師的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橫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通過教學,可為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和除法筆算打下基礎。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豎式寫法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分花的情境,在活動中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後,還有餘數的情況,並類推出有餘數除法的豎式寫法,為學習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於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以及瞭解餘數的概念並知道餘數要比除數小。李老師本節課能夠抓住重難點,課前老師發給學生15張卡片,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不同的分組,產生不同的結果,從而產生餘數的概念。這與學生的發展水平相銜接,將抽象化的知識具體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教師將除法豎式板演在黑板上,明確每部分的名稱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例題講解的很細緻,並能根據現有水平進行提升。

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整堂課的內容過多致使課堂結構出現“前鬆後緊”的感覺,同時由於後面的時間的過緊,所以在比較除數和餘數的關係時,一些同學不能清晰的找到其中的關係。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4

其實倪老師的這節課確切的說我是聽了3次,從第一次的準備到第二次的改進再到這次課的形成,我們也一起討論修改好多具體細節。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倪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 的教學情景,整節課他講學生分成4人一小組,分別坐在四個不同的位置,以活動課的形式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處或者不到位的見解望諒解。

一、以活動形式開展教學,實物展示,激發學生興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倪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在課堂一開始,倪老師就安排各個學生的座位,不同於常規的教學模式,小朋友們很有興趣,一個個熱情高漲,老師順勢提上課的要求。倪老師將自己在家裡的儲蓄罐從各個不同角度拍了幾張照片,讓學生猜猜是什麼物體,學生各抒己見,一步步接近實物,老師及時總結觀察物體要全面。同時倪老師給每個小組分發了一隻不同顏色的小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開始仔細觀察小象,這節有趣的數學課拉開了序幕。

二、教學環節生動有趣,步步緊扣。

分發小象完畢後,倪老師以一句“你願意跟小象做朋友嗎?”拉近了學生與小象的距離,也更加激發學生想要了解小象。“說說你在小象的什麼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個知識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倪老師多次安排小組討論彙報,小組各個學生交換位置觀察等活動,這樣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節課下來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板書的安排還可以再設計簡潔明瞭,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量還不是很大,我們對板書的要求自然會更高。其次新課標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淡化方位點,避免出現前、後、左、右,以免引起歧義。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5

這是李xx老師第二次上《認識多邊形》,教師在原教案上進行了修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李xx老師由現代窗戶和古時窗戶進行對比,發現古時這種窗戶由若干個多邊形組成。教師首先讓學生找出熟悉的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條邊,為後面認識多邊形做好鋪墊。教師利用學生好奇心,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激發學生主動去找一找、描一描、數一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類,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在一系列的活動中讓學生在體會圖形的變化,充分感知圖形之間的聯絡和變換,讓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體驗問題解決的樂趣。

本節課的教學,李xx老師精心設計了每個活動環節,環節的銜接比較自然,並能根據學生年齡特徵將呆板無趣的練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如,在找四邊形的練習時,教師用拍手的形式肯定四邊形,用跺腳的方式否定四邊形,學生興趣濃厚,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與新課標中要求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思想相一致。

這節課和第一節課比較,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活動過程更加流暢,教師語言更加準確、精煉。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一.由淺入深,銜接自然。

李xx老師由窗戶形狀的引入過渡到由多種多邊形組成的古代窗戶,然後由熟悉的三角形到不熟悉的多邊形的畫一畫,描一描,新舊知識過度自然;在學生找出不同邊數的圖形後,自然引入課題;在認識了四邊形後,隨即就讓學生找出一組圖形的四邊形,這種隨即鞏固練習的方式強化了四邊形的特點,加深學生對四邊形認識的印象,新授、練習之間的.轉換毫無破綻,非常自然;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依次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看似順其自然,其實都是老師的精心設計。練習的形式多種多樣,由淺入深。如,先是數生活中的多邊形有幾條邊,然後讓學生自己數作業紙上的多邊形,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以及最後的“你能找出幾個四邊形”,內容層層深入,越來越有思考性。

二、動手操作,體驗感悟。

皮亞傑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於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對於動作思維佔優勢的國小生來說,“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善於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內容,力求把教材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在“做”中體驗數學。李xx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僅憑一張紙、一支筆去學習新知識。她讓學生不僅僅在感官上去感受這些圖形的特徵,而且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實踐操作,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講,動手操作的活動教師比較難操作,稍不到位就容易產生課堂小混亂的現象,但李老師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課堂的動手操作環節井然有序。

活動一:擺一擺。學習了多邊形,學生能夠根據邊數的多少判斷是什麼多邊形,而讓學生自己用小棒擺一個多邊形,首先要考慮自己擺哪種多邊形,需要幾根小棒,怎樣擺。李xx老師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創造多邊形,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在反饋學生操作時發現大多數學生能根據自己選定的多邊形去選擇選用幾根小棒,即幾邊形就用幾根小棒,但也發現個別學生能用2根甚至三根作為多邊形的一條邊,教師順勢引出問題:擺這個多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教師這個環節的設計得非常巧妙,讓學生在操作中明白幾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

活動二:折一折,剪一剪,認一認。教師先讓學生折一個三角形,然後根據摺痕剪下三角形,最後認一認剩下的是什麼圖形,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知道根據同樣的要求,由於操作方式不一樣,所得到的結果可能具有多樣性。這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圖形的變換和聯絡,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充分而多樣的數學體驗中學會思維,形成觀念。

三.自主探索,交流感悟 。

眾所周知,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出來。教學的本質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在教學的情境中去體驗、探索、思考。在教學中,李xx老師只是以一個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探索,再組織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儘量給學生創造較多的討論、分析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在知識方面互相補充,在學習方法上互相借鑑,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在愉快地氣氛中培養學生良好地合作交流能力。讓他們享受自主的快樂。

下面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共同商討。

1.教師的課堂語言還可以再進行推敲,能再簡練些就更好。

2.在處理學生作業上,教師還需動些腦筋。如,最後數有幾個四邊形時,在統計有哪些小朋友數出有9個圖形時,有的同學不是9個也舉手,可以在出線正確答案時就統計,這樣就避免魚目混珠的現象。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6

郭老師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教學設計合理,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新教學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願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國小生學習的動力。本節課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郭老師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通過讓學生分蘋果這一情境複習了已學知識,通過幫小猴分蘋果展開問題,並把分蘋果這個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自覺的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併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在這一環節中,郭老師為學生根據書中已經給的資訊提問問題,提高了學生動腦思考和表達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二、重視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以學生操作為主。通過學生用小棒代替分蘋果分一分,分到的分蘋果要同樣多、平均分問題的設計活動,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探究與發現的空間,雖然是學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郭老師都能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內容及操作後的要求,因此課堂上學生操作不是無序的,而是緊張有序地在進行,這就使操作具有了實效性,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帶著問題,動手中又積極地思維,達到動與靜的結合,觀察與思考的有機結合。學生通過操作、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方法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了學生,使學生明確了"平均分"的含義。

三、重視練習題的設計,進一步鞏固所學新知。

郭老師設計了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題,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郭老師生動的兒童化語言和運用豐富多樣的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的心理需求,維持孩子們學習新知的興趣,進一步加深了對除法的理解。

郭老師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郭老師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較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過程中,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練一練,無一不是學生在主動探索與操作,可以說,正是由於教師敢於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主動學習、動腦、動口的機會,才有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在郭教師創造的和諧、民主、可以充分發展的環境中,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了一定的開發,郭老師這節課是一節高效的課堂。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7

經過李老師對《角的認識》這節課的精心設計,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學畫角這一環節,尹老師先讓學生討論怎樣畫角,再讓電腦演示畫角的步驟,然後又學生模仿著老師畫角,最後再讓學生獨立畫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操作能力的'發揮,但我覺得李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實這一知識,並能有效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個人覺得在教學角的特徵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徵。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只有摸過,感受過學生才能對角的特徵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整節課無論是基礎知識的落實還是重難點的突破,都是相當到位的。

本節課分為三塊內容,角的認識及判斷,畫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師在這三塊內容教學中處理得清楚恰到好處。本人比較欣賞尹老師在教學中的細緻,如在判斷中,除了說說是角還是不是角的原因,還通過變一變把不是角的圖形變成角,或把角轉一轉還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學中,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出示兩個角,一個開口大但邊短,另一個開口小但邊長讓學生判斷哪個角大?學生可能會判斷開口大的角大,以此來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8

今天上午李老師執教的《找規律》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的,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對二年級學生來說,這部分內容偏難,李老師處理教材獨到,精心設計了課前小研究,課上老師思路清晰,對教學目標的落實到位。

設計上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亮點: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導課時,利用遊戲和課件複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規律,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滲透規律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本節課李老師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搬新家、請吃水果、幫小動物排隊、設計規律等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要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理解,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說等形式,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規律的探究過程。在教學主題圖時,藉助課前小研究,留給學生觀察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並通過課上交流、彙報、課件的直觀演示,共同驗證規律,最後引導學生歸納這些圖形規律的特點,從而揭示迴圈排列規律的定義。

5、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第()個移到最後面,其它依次向前移()格”,特別強調了“依次”,注重表述的嚴謹性。

我覺得要是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整節課會更精彩:

1、小研究的設計應體現開放、淺入的原則,設計時可以由扶到放,可做一個示範,橫著看的規律,豎著看、斜著看的規律引導學生說即可。

2、教師的語言可以再豐富一些,多鼓勵表揚學生。

3、在做練習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知道是哪幾個圖形為一組,是在每相鄰兩組圖形中找規律。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9

教學流程:

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是一堂計算課,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層次清楚,符合計算課型的一般步驟。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56–22=?讓學生根據以前學的方法來思考,想想相同數位的數直接相減?把豎式寫在記錄本上。

2、方法的交流與展示:你是怎麼做的,為什麼這麼做;直觀圖的教學。

3、具體情景中適用方法運用:57–1439–8讓學生用筆算的方法計算?請寫在記錄本上並說說為什麼?

幾點建議:

首先是學生主體性。《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此類題大多學生都會算。所以應該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教師不因該牢牢的“抓”著學生,生怕學生出錯。這樣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預設的方法中。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認同書本上相對較好的方法。

其次是讓學生說的練習的還不夠。如今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的探索,改變過去應用題教學片面強呼叫什麼方法計算的做法,做了題目就要讓學生講出,你是什麼算的,為什麼是這麼算的,通過長時間的鍛鍊之後,可以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接著是新授課的引入。兩年級的小朋友,還是處於低段學生。他們的自我掌控能力還不夠,上課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長,通常只能維持在10至20分鐘的時間,那麼教師應該如何讓學生能夠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段裡學得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識,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堂課可以充分發揮情景圖的作用,利用情景圖上提供的素材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偉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能夠儘快的進入上課的最佳狀態;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情景圖所提供的資料中發現數學問題,為後面的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計算作好準備。

最後算理和演算法,這點是針對計算課來講的。在教學直觀圖的時候可以結合算理和演算法同時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和記住豎式計算的算理和演算法。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0

9月6日上午聽了張**老師執教的《認識米》這一課,本課是學生在認識了釐米、會用釐米測量較短的物體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張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在實際測量中產生需要學習新知,感受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並會運用新知靈活地創造性的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理念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張老師很好把握了以下幾點:

1、聯絡生活實際,產生求知動力。學生在用手中的直尺測量黑板的長度時,感到困難,張老師此環節通過巧妙的設疑,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自然地引出課題。(此處及時板書課題:認識米)

2、注重引導學生的探索,加強學生的體驗。張老師在此處設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一米”,身體上的、生活中的,讓學生充分的感知1米。測量過程中張老師注重對學生操作規範的指導,米尺不能斜放、要對齊零刻度等。在感知一米的過程中體會“米和釐米”的關係,在操作中得出1米=100釐米。

3、有層次的練習,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在練習環節,張老師能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是簡單單位之間的換算、接著來了一組長度單位運用的辨析、比身高等,練習的層次分明。

就這節課而言,我個人認為還有些方面的不足:1、本節課操作量較大,要充分讓學生來操作感知,時間的把握上不夠到位;2、測量教學時要增加估計的內容,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3、板書的設計要體現教學重點,板書的呈現,要讓學生在回顧本堂課時,一目瞭然的知曉本課的重點;4、增強對學生的把控能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都能夠跟著課堂的節奏一步步來走。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1

1、教師的課堂引導非常有趣,從數學王國的大門鑰匙的密碼引入課堂,讓學生利用1和2組成一個兩位數來揭開大門的鑰匙,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初步接觸利用數字組成一個數的可能性是多個的,另外結合地圖的塗色來引入第一個例題。

2、教師利用了一條主線貫穿全課堂,利用數字王國的大鎖密碼,開始課堂,最後又用大鎖的密碼結束課堂,並且對本節課做了昇華提升,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始有終。

3、教師的教學環節設計比較巧妙,尤其是對於塗色的設計,根據地圖進行了改變,讓學生理解題意,注意題意的要求,並在黑板上進步擺出圖形,結合自己製作的圖,讓學生明白定位法的確定方法,可以先確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確定後面的。

4、教師通過幾次個例題和操作實踐,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自己探究實踐,對具體的方法最後提出總結,根據學生的活動,挑出能夠快速完成的幾個,總結方法,讓學生來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練習題的`設計上也別出心裁,形式多樣,有排數字,合影留念,教學環節聯絡生活,抓住學生的心裡特點,實際進行模擬演練,讓學生倍感興趣,而且在練習上也拓寬思維,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編號排序。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課堂的開始地圖出示雖然比較新穎有趣,引起學生關注區分比較,但佔用的時間過長,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裁剪,直接給出陽泉地圖,把盂縣和郊區的地圖首先圖上不同顏色,問學生還有其他塗色方面嗎,口頭回答幾個後,直接開始塗表格,不用塗地圖。

2、講解定位法和交換法是是否可以再具體詳細些,感覺學生課上還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2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戴老師在本課的設計以及執教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自我介紹為前提請3名女同學站在第一排,再請6名男同學站在第二排(3個3個地站在一起)在講臺上,讓學生觀察並得出2個3,從而引出課題"倍的認識"。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分散了本課的難點。再通過學生活動,創設一個又一個的情境:使新知識(倍)和舊知識(幾個幾)的聯絡更加地緊密,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地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給予學生創新的時間和空間

教師轉變觀念,轉換角色,把自己置於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去積極地思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比較去主動探索,儘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探索成功的喜悅。在練習的設計中,教師請學生在第一排擺2根小棒,第二排擺的個數是第一排的4倍,當學生彙報擺的結果時,引導學生說明為什麼這樣擺。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述,使學生對"倍"的概念以及"一個數的幾倍"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戴老師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時,讓學生通過認真看、動手擺、積極說,使學生的腦海裡產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徵,從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這節課裡,戴老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生活中的實際物體個數和圖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擺圖到看圖再到擺脫直觀,說出倍數關係的過程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鞏固練習題構成了本節課學生內化知識系統,在設計上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突出內容的層次性、多樣性、開放性和趣味性,給學生提供了思維拓展的空間。如果能在擺小棒後老師再緊接著又設計一道開放題:讓學生拿出星星,自己喜歡擺幾個就擺幾個,接著讓學生擺蘋果圖片,使蘋果的個數是星星的3倍。學生擺的結果多種多樣.當學生彙報了自己的擺法後,我沒有就此作罷,而是提出問題:"為什麼都是3倍,而你們擺的蘋果圖片的個數卻不同?"引起大家的思考。通過觀察、比較,學生髮現因為星星的個數不同,所以,當擺它的個數的3倍時,蘋果圖片的個數就不相同,進而體會到"比的標準不同--一份的數量不同,所得到的結果--蘋果圖片的個數也就不同。"這樣的練習,開放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進一步理解了"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學生不僅學會概括表象,強化了"倍"的概念,同時為下一節課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奠定了基礎。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3

聽了《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結合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如何訓練學生的複述、分析、評價等口頭表述能力”,談幾點收穫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義

課堂創設了學生喜歡的情境遊樂園入手,直接把學生鬆散的.心緊緊抓牢。通過讓學生觀察遊樂園中活動專案,發掘數學資訊,初步感知相同加數這個概念。

2、師生互動交流,共同體驗乘法意義

整節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思維打開了,爭著回答黑板上幾個加法算式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展示著自己的想法,教師及時的利用學生的發言小結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對乘法的讀寫法作了明確的點撥示範,給了學生很好的榜樣作用。

3、練習形式豐富多彩,及時鞏固了乘法的意義

練習的形式有看圖填空、判斷(我來當小老師),方式有動手擺學具、搶答、小組比賽等,通過多種練習手段,既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又全方位的鞏固了乘法的意義。

4、課堂中對學生的複述、分析能力方面訓練到位

建議:

1、在得出乘法意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簡便計算。如4+4+….+4隨著加數的越來越多,解決這樣的問題用加法來計算太麻煩了,親身體會到加法解決這類問題的侷限性,從而使乘法的出現水到渠成。

2、練習題中可以適當的進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寫成什麼樣的乘法算式

3、針對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間的互評,教師的評價比較欠缺。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4

本學期第七週,我們學校安排了數學組二年級同課異構活動。作為聽課者,我認為這五位老師講的各有特色,也給我留下了很多值得學習和反思的地方。

首先,我說一下劉**老師的課,他從實際生活出發,提問同學們都到那些地方去玩過?用最簡單,最貼近生活的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乘法的初步認識》,並藉助多媒體呈現的情景,讓孩子們置身於熟悉的“遊樂園”情景中,把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的聯絡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數學,學習知識搭建一個有力的“支架”。

耿**老師採用“抱團遊戲”匯入新課,讓孩子們充分的動起來,整堂課課堂氣氛很活躍。金芳妮老師採用複習舊知的形式匯入新課。劉春妮老師從生活場景出發,讓同學們觀察教室裡面的窗戶,並指出教室的後牆上有三個窗戶,每個窗戶上安裝了6片玻璃,問一共有多少片玻璃?既鍛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也鍛鍊了孩子們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數學問題。

總之,我認為每位老師講的都有特色,很成功。因為每位老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都落實了這樣幾個問題:第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以及為什麼要用乘法;第二,什麼樣的加法算式才可以用乘法表示?第三,怎樣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第四,個別老師還對乘號的來歷做了簡單的介紹。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請大家多指正!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5

今天聽了一節《認識分米和毫米》。“認識分米和毫米”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並且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際測量,感悟並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瞭解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在實際生活中提高估測能力;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這節課田老師上得很精彩,也很紮實,我感觸頗深。下面我就這一節課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田老師從學生已經認識的兩個長度單位入手,先讓學生回顧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有利於學生新知的掌握。比如:讓學生比劃出一米和一釐米的長度,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絡,然後讓學生再去填上合適的單位,一幢樓房高20();一盒飲料8()。在“飲料盒8釐米後,設計了一個吸管1()”,由此激起學生探尋釐米以外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這樣就非常自然地過渡到了新課分米的認識。在講授1分米有多長,教師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分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表象——找1分米的實際長度,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擴大學生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發現、討論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成果。田老師在教授分米,知道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一個長度單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效的環節,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感受,逐步地強化。通過讓學生認一認、找一找、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多種感官參與的活動,幫助學生比較清晰地建立了對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讓學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長,讓學生看著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從刻度幾到刻度幾,有學生回答從刻度“0”到刻度“10”,有學生回答從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師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帶動了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回答的豐富多彩。在讓學生畫一分米時,讓學生交流畫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是從刻度幾畫到刻度幾,要畫上端點,畫完後要標註一分米。田老師還讓學生用手比劃,對著直尺比劃出一分米有多長,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著吸管的兩端,感受一分米有多長。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大約是一分米的。

在新授毫米時,田老師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學生就說出了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釐米。田老師說如果不用“大約”這個詞,怎樣精確地表示出數學書的厚度呢?這就需要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比釐米還小的長度單位。它就是——毫米。就非常自然的過渡到了毫米的學習。在這裡田老師“注意細節”,這也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教師把握了教學中每個細小的環節。“大約”一帶而過,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長度單位,也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嚴謹意識。接著田老師就講述:直尺上1釐米中間有一些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畫一下1毫米的長度嗎?這樣巧妙地引導會防止學生覺得知識傳授過程的做作。教師學生用已學長度單位量的活動,讓學生意識到不足1釐米時,為了測量的精確,我們需要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在實際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概念。在認識一毫米之後,又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毫米的物品,比如胸卡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等等。小朋友們在操作敘述中,進一步加深了對1毫米的感知,很能體現操作與感知的`實效性。通過以舊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在練習中,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絡和發展,在練習中比較,在比較中練習,強化對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應用,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如活動情境——讓學生找長度是1毫米的物體;生活情境——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與毫米有關的資訊,以上這些教學設計,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身感受數學,讓他們體驗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萌發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學數學”的心理。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和體驗,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真是其樂無窮。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一個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中,不僅真正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間觀念,而且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數學好學,數學真有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之餘的喜悅和無窮的求知慾。整個教學流程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可以感覺到教師在備課時下了一番工夫。教師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數一數、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了知識,參與面廣,活動量大,在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並且課堂氣氛融洽,學生聯絡生活,深化概念,過程不做作也體現了數學美、符號化,對於學生的後階段的學習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田老師這堂數學概念課,教與學都做到了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讓學生動手測量,親身經歷,用心總結,才能學得會,辯得請,記得牢。如果真要說一些我的個人看法,我覺得有些學生忙了一節課也還是似懂非懂的,練習中卻會出現很多錯誤,班級人數多,操作活動多時,學生的注意力易分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