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4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麼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優選】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4篇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六年級語文課,課中教師教學目標確定很準確,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整節課的精彩在於陳老師善於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適時適度地給予學生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課中善於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感受作者蝗寫作目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深有感觸。陳老師那自然的教態、銜接自如的課堂授課語言,真是對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的全面詮釋。現在我就陳老師對教學設計的有效實施談些個人看法:

一、熟練把握教材,對教材的有效解讀。

從陳老師的整個課堂設計可以看出陳老師對教材的`把握相當到位,整個課堂環節絲絲入扣,使課文的重難點問題不落痕跡地得以處理。尤其對課文詞語的理解上,如“追根求源、見微知著”等,鄭老師做到了把詞語放到課文中理解,在學生理解後又放到課文中解讀的方法,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詞語內涵,成為整個教學環節中精彩的一筆。

二、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有效實施。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議論文,陳老師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引導上是非常成功的。學生們通過自主學習解決了課文中所列舉的三個事例在內容和表達上的相同點的問題,使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三、教師點撥適宜有效。

為了讓學生能很好理解課文,陳老師靈活地設計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自然地詮釋出“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後”這個真理,真正有效地在教學發揮到“學生學習中的首席”的作用。

四、課外拓展練習實用有效。

這篇課文對三個事例的寫作方法是這一課的最大特色,都是按“發現問題——觀察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展開,同時這也是科學家們之所以有所發明創造的根源所在,陳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之後,並沒有只停留在文字內容的理解上,還進行了寫作方法上的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仿照課文寫法去論述“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等觀點,既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語文的素質教學落到實處,達到語文為實踐服務的目的。

聽完陳老師的一堂課,我的最深感觸就是:現在所提倡的高效課堂、有效課堂模式不正是如此嗎?既讓學生掌握了文字知識,又在學習方法上得到了鍛鍊,還讓學生嘗試了課文的寫作方法,這種高效、有效並讓學生感受輕鬆的課堂,也是我今後教學中所要努力學習的方向。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2

因為流感,六(3)班的學生放假了,邀請南飛的雁到我們六(5)班上了一堂教研課。看得出,南飛的雁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課堂上也很有激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自然、流暢。聽課以後,大家都很高興。尤其是我們六(5)班的孩子又擁有了一堂幸福語文課的體驗與記憶,想到這,我甚至有點“嫉妒”南飛的雁了。更為高興的是,我感到“流感”沒有擋住我們教研的步伐,通過教研活動,我們收穫的不僅是教師的專業成長,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幸福教學生活。以下文字為昨天聽課後的點滴感受。

一、執著的朗讀指導。

我一直非常羨慕六(3)班學生的朗讀,真是入情入境、聲情並茂;而我們六(5)班,雖然也有個別學生朗讀水平較高,但是集體讀書,總是拖拖拉拉、平平淡淡,常常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雖然也曾化大力氣糾正,但總感回天乏術。在學習“外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找詞句體會到外洞的“大”,然後就請學生朗讀,讀出外洞的“大”。一開始學生讀得不夠好,提醒後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她就進行了動情的範讀,然後再請學生讀,果然大有長進。朗讀對於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雖然發現學生朗讀中的問題,但是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半途而廢,缺少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巧妙的思維點撥。

這堂課採用的是“順藤摸瓜”的教學思路,即按照寫作順序(遊覽路線),體會雙龍洞的特點。在教學“孔隙”這一段時,南飛的雁讓學生換位思考:雙龍洞的管理人員如何寫“遊客須知”?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閱讀感悟後寫下的文字,其實就是“思維的'結晶”。課堂上有一位學生的發言讓人忍俊不禁:遊客不得攜帶重物。這樣的“提醒”課文中並未涉及,但又是合情合理的,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閱讀是入情入境的,教材在學生的眼中就有了鮮活的生命。

三、有效的語言訓練。

學“語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這項工作總體來說做得還是很不夠。語文課堂上充斥著的是繁瑣的分析,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課堂效率的低下由此形成。在教學“內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觀看了令人驚歎的石鐘乳、石筍圖片,然後請學生以“這些石鐘乳和石筍顏色各異,形態變化多端。”為中心句描寫內洞奇觀。學生的想象很豐富,語言表達也很流暢。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語文味”。

四、適時的寫法指導。

“讀寫結合”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課文就是最好的範文。教學接近尾聲,南飛的雁引導學生回顧全文,找出描寫泉水的句子,並將溪水流淌的路線與遊覽路線相對照,學生終於明白本文“明暗結合、雙線並行”的結構特色。然後,進行寫法總結,並佈置學生在習作訓練中實現寫法的遷移。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3

各位領導、教學專家及全體語文老師: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聯合國小對於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向在百忙之中蒞臨我校的各位老師表示誠摯的謝意!今天我們齊聚聯合國小,參加高新第二教研協作區語文教學“同課異構”活動,聆聽了三位老師執教的六年級上冊語文《老人與海鷗》的第一課時教學,感觸頗多,獲益良多。三位語文教師風格各異,教學過程繽紛溢彩,就本次聽課活動提出自己的一些聽課感受和大家交流分享:

鄧雪豔老師的課如同迷人的玫瑰,本節課最大的一個亮點是在語境中去感受親人般的深情。在教學課文的1—13節,字裡行間洋溢著老人對海鷗的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鄧老師在教學這一部分時,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體會,隨機交流,預設與生成有機結合,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如:在交流“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引導學生抓“褪色”感悟老人雖貧苦還那麼愛海鷗,給它們買食物;在交流“在海鷗的鳴叫聲裡……”抓“親暱”理解老人與海鷗那勝似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愛;處理得最有機智的是“談海鷗”這一板塊裡,問:“立刻生動起來”折射出老人怎樣的內心世界?學生遲疑了片刻,師問:平常遇到什麼事會眼睛生動起來。一學生回答:對有興趣的事和喜歡的事眼睛會生動起來,師立即引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再去讀讀這一段,感受老人的內心。哦,原來“生動”還蘊涵著“思念、捨不得……”

丁禮曼老師的課則如迷人的鬱金香,過渡語自然真情,引領學生深入情境讓人感動,整堂課,丁老師富有激情的語言感染著孩子,也同時感染著我。如:在指導學生理解“親暱”後,師:是啊,這哪裡是在呼喚海鷗,簡直是在呼喚兒女啊;在學生說到“海鷗把老人團團圍住就像一群孩子圍住父親”時,師:這情景哪是人與動物啊,是人與人在交流,是父母與兒女的情感交流;在教學“老人在企盼什麼”這一環節時,生:企盼能到滇池走一趟,師:是啊,走一回,生:企盼與海鷗永不分離,師:是啊,永不分離,生:企盼海鷗能早點回來,師:是啊,能早點回來,在師生這樣層層的情感引領下,學生怎能不被老人和海鷗之間的情深深地打動,而走入文字呢?最大的亮點在於文字處理,新穎獨特。真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心與心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該案例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課堂上的“拓展延伸”部分,把課文中的精彩語段改變成是詩歌的形式再讀。

丁老師這樣設計不僅避免與剛才的教學環節方法類同,(無非讓學生自主學習,找出有關重點句段,並品讀,感悟情感),更為精彩的是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意圖。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體驗的基礎,提升為“海鷗送別老人”時的依依不捨、深深眷戀之情。然後,丁老師預設情境,充分引導學生在現實或特定環境中進行感悟、體驗和交流,讓他們儘可能把老人對海鷗無私的關愛,和海鷗對老人以彙報恩情的親人般的愛的情感更加豐滿,同時又把老人與海鷗這種真摯感情,人與動物的.真摯的感情得以深化、延伸!

邢朝霞老師的課堂如同芳香的百合,讓人回味無窮。以生為本,朗讀感悟。整堂課真正體現了和諧的主題,師生間的默契合作,邢老師富有親和力的語言也感染著孩子,也同時感動著我。整堂課都是以一個“情”字貫穿始終,如教師要求學生找出描寫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以及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的句子朗讀,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摯感情。朗讀形式多樣,聽讀、範讀、自由讀、個別讀、集體讀、選擇讀、分角色讀交織在一起,整堂課書聲琅琅。在讀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創新思路,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得,能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體會句子蘊含的感情,用內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真正達到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薰陶。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4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學起來難免會覺得枯燥難懂。如何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方案便成了文言文教學的一大難點。範彬新老師此課的設計無疑解決了這一難題,並凸顯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重視學生體驗。

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是新課程背景下學習方式的極大轉變。在範老師的巧妙設計中,學生們走進文言文,模擬兩小兒,先是同桌互辯,接著指名辯論,最後是師生齊辯。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練中,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真真切切的口語表達與實實在在的辯論練習讓學生消除了膽怯心理,理解了乏味的文言文知識,而且體味到兩小兒辯日的`內涵,此舉可謂“一箭雙鵰”。

二、內涵把握獨特

“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個哈姆雷特”,這說的是解讀的多元性。範老師在解讀《兩小兒辯日》時可謂“發人所之未發,見人所之未見”。以犀利獨到的眼光捕捉到“智慧”的內涵:充滿智慧的孔夫子和兩小兒,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並通過有效的手段,讓孩子們從文中尋找帶“自”的句子,再逐句解讀;接著引領孩子們從兩小兒的辯論中展開想像,啟迪思維,領悟辯論的深層含義:敢於思考、大膽質疑、認真觀察……在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的組合、篩選、思維碰撞後,孩子們讀懂了孔子,也讀懂了兩小兒,更讀懂了文字的深刻內涵。

三、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結合

高揚人文旗幟,淡化工具色彩,是當今語文課堂的一個缺點。範老師的這一節課讓語文課迴歸“自我”。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5

一、思路清晰

整堂課的設計思路非常清晰,從課堂匯入到課後小練筆,整個過程非常流暢,教學條理非常清楚。

二、重點難點突出

文中幾次出現“別餓壞了那匹馬”?請學生劃一劃,讀一讀,並且想一想每次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麼?除此之外,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文中的殘疾青年具有怎樣優秀的品質,抓住了文章的重點難點。

三、注重基礎知識學習

課堂中,教師不僅示範正確的讀音,讓學生手寫容易寫錯的字,有助於學生記憶和書寫生字。另外,毛老師對一些成語和詞語進行了釋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這點是非常成功的。

四、給足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思考、體會

在學生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試著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時,老師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思考,給學生一個靜思默想的空間。閱讀,本來就需要一個沉思和靜默的環境,毛老師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將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當然,教師也做到了在一旁巡視,並給個別學生提供幫助。

五、注重輻射式概括

本文的重點人物是殘疾青年,在分析完殘疾青年的品質之後,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將一個人的美好品質,延伸為一群人的品質,包括文中的父親和碧雲,他們代表了一個優秀品質的群體。

六、安排課堂小練筆

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交流、朗讀的時候,正是與主人公心靈相通的時候。此時,設計一個小練筆,有助於學生將課堂即感記錄下來,將自己的`情感抒發出來,和班級同學一起分享,更好地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

不足之處:

學生的朗讀語氣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粗糙,感悟出來的感情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人物的內心世界也沒有通過朗讀很好的體現出來,教師在課堂上課可進行範讀,讓學生多讀多感受。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6

《燈光》這篇課文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珍惜、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教學本課,賴老師注意對學生進行“展開豐富的想象”的運用訓練。課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憶戰爭年代的一樁往事,是全文重點,賴老師指導學生以“燈光”為線索理解:

1、在戰鬥間隙,郝副營長為什麼藉著微弱的亮光,在注視著書上的插圖?他沉思什麼?

2、郝副營長兩次發出“多好啊!”“該多好啊!”的讚歎,一樣嗎?不一樣的是什麼?通過對以上問題的理解,使學生深刻理解郝副營長的高尚精神世界。

高年級的`學生應該掌握用聯絡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在文章重點段10段中,“千鈞一髮”這個詞語學生都能理解意義,可是深沉的含義就體會不到了,所以賴老師引導學生,問:“如果沒有郝副營長點燃的那一星燈光,後果會怎麼樣?你能從上文看看具體情形到底如何?”學生們讀書很認真,在老師的點撥下,很快融入了課文情景。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7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有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發展。”今天上午江濤老師執教的《寓言二則》就如充滿詩意和美的清泉,緩緩流進學生的心田,浸潤著學生的心靈。這節課立足語文,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細細品味的“場”,一個靜靜思索的“場”,一個書聲朗朗的“場”,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語文素養。

本課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託寓的道理明瞭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這堂課上,江老師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江老師親切的語言,自然平實的教態,紮實深厚的教學功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都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大家也不難發現,江老師還運用了預習單、學習單的形式,其實這節課是在我區大力推進“三環五步”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背景下打造出的一節高效課堂。縱觀整堂課,我來談談幾點看法:

一、關注朗讀教學,注重朗讀感悟。

語言教學著重於讀,文言文教學更基於此,且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著重於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嚐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要反覆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在《矛與盾》這節課中,江老師努力讓學生做到了“四讀”:

整體讀,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達成正確流利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信心和興趣。

感悟讀,深入理解重點句。古語云:“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其中對楚人的語言描寫,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兩句時,更是指導朗讀的重點,讓學生對照註釋,揣摩句意後,指導學生將對人物和情節的理解與讀緊密結合,讀出了張揚誇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說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個性化讀,融入情境,活躍氣氛。例如: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不僅充分藉助文中插圖,還創造性的編加插圖,再次將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奏,嘗試個性朗讀。於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具個性化的朗讀也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最後,熟讀成誦,積累語言。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江老師的課堂上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為。還鼓勵學生以一篇帶多篇,課外繼續接觸文言文,努力實現“語文課堂與生活零距離。”在一次次的拓展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頓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對文言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關注預習,為高效語文課堂提供有力保障。

每個學生的學習都應當建立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是否能夠讓學生經歷一段有計劃、有目的、有成效的預習過程,將從根本上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可以說,沒有預習就沒有學習。

江老師精心設計了一份詳細的預習單,引導學生從讀文、識字、蒐集資料、理解課文內容等方面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預習。這份預習單不僅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作了充分的準備,更是教給了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預習的能力。

三、關注學法的指導,為學生的後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不只是把學生教懂,而是要把學生教會,教會學生怎樣自己去獲取知識,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們不僅要加強教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學法的研究,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江老師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學法的指導。

江老師的《寓言二則》中學法指導體現在以下四點:

(1)教給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即讀通、讀懂、明理、背誦。

(2)教給預習的方法,教師在課前給學生一份制定好的預習單,讓學生按預習單預習,在學完《自相矛盾》這則寓言後,教師又巧妙地安排學生模仿課前發的預習單對《鷸蚌相爭》這則寓言設計預習單,進行自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這種預習的方法。

(3)教給學生批註方法。

(4)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教師在教學中說道:“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更在讀。”還有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譯文解決文言字詞意思等。

四、關注自主合作學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學會合作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只有學會合作,學會從他人智慧中獲得啟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

江教師給足學生時間,按學習單先自主學習,然後小組合作弄明白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從課堂上看,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還是挺好的。

五、關注語言訓練,彰顯語文字色。

江老師準確解讀教材,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細讀文字,摳詞摳句,潛心會文,認真思考,把語言文字活化學為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

《寓言二則》一課語文訓練有很多,比如:1、緊抓“譽”字,引導學生想象楚人譽其矛和盾時的神態、語言,反覆指導學生讀好文中楚人說的兩句話。我想,文言中“譽”這個字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2、再如,教學“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江老師巧妙地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這句話會是誰說的,怎麼說的,從而很好地理解和讀好了這句話。3、“於物無不陷也”,引導學生感受雙重否定句,加強肯定的語氣。如果教師再引導學生說一個雙重否定句就更好了。4、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等,這都是語言訓練。

此外,江老師的課上還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在拓展環節,江老師用精美的翻頁向學生介紹了《韓非子》這本書,由一篇課文引出一本書,把學生從課本引向廣闊的課外閱讀的天空。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該成為兒童閱讀的點燈人。

教育永遠是遺憾的藝術,沒有一節完美無缺的課。對江老師的課我想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江老師在請學生表演楚人弗能應也的樣子後,問:“他這樣子讓我們想起一個成語——”老師想引出“張口結舌”,但大多數學生說“啞口無言”,這應該也可以。可是老師沒有及時地給予肯定。

教學是慢的藝術,給學生一粒粒種子,然後把他們交給歲月,我們終將看到萬涓成水,萬木成林,只要我們每天用心撒播種子,我們一定會聽到花開的聲音。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8

《燈光》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過講述對天安門廣場上燈光的回憶,一位紅軍郝營長為了後代能夠在有燈光的環境下讀書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高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師在課堂中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高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思想感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教師在開課作者簡介後,提出了這樣的學習提示“作者的經歷中,圍繞燈光,發生過一個感人的故事,閱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了什麼?”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2、朗讀形式多種多樣,同一句話,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朗讀,體會出不一樣的情感,讀出不同的語氣。

3、最後的總結寫法回顧了課文,鞏固了所學,寫法的總結為寫作文打下了基礎。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9

《燈光》這篇課文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珍惜、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本課中,我認為高老師有三點十分值得我學習:

一、將檢驗詞語的學習與簡要複述課文相結合,設計十分精細巧妙。

開課伊始,教師先讓學生自學,讀課文,找答案。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多好啊!”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都是什麼情況下說的?說的時候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教師從課文中摘錄出了幾組詞語,既是重點,又需要學生平時留心。並且教師在讓全班學生讀會認會詞語後,竟然巧妙性的讓學生嘗試用上這些詞語中的一個或者幾個簡要複述課文內容。這不僅在考學生的總結能力,而且在考學生的運用詞語能力和短期連詞成句能力。當我覺得這個問題十分巧妙而且學生回答較為困難的`時候,學生們居然出人意料的回答出來了,還回答的一個比一個好。可見教師平時授課的訓練點十分精細而且用心良苦。

二、設定情境讀重點詞句,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走進郝副營長的內心,理解郝副營長的憧憬。

在講授三次“多好啊!”的時候,教師重點深入剖析郝副營長的心裡。從一次次的多好啊中,讓學生慢慢的從心底燃起對郝副營長的敬佩。一句在我們看來很普通的話,很普通的人,在老師的講授下,郝副營長眯著眼睛,望著遠方說(),郝副營長深深地吸了一口煙,興奮地說(),郝副營長一邊撫摸著圖畫,深情地說(),郝副營長頭靠在胸腔上,望著漆黑的夜晚說()······一次次地讀,一次次感情的逐步昇華,一次次心靈的滌盪,這就是高老師的講課魅力。

三、同義詞轉化與合理想象,練習說話。

教師不僅讓學生說說憧憬的意思,而且讓學生用自己學過的詞語代替。從而激發學生的詞語海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緒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所以在之後回答他憧憬著什麼?勝利了就能幹什麼的時候,又是一個高潮的疊起。

總之,高老師整堂課把課文分析的透徹,緩緩道來,可是學生在這其中仍是佔據最主要的地位,學生一堂課學得開心,學得用心,學得感動。學生不僅懂得了郝副營長是什麼樣的人,而且懂得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一石二鳥,真是一位好老師。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0

借語文組活動,我有幸看了一節王老師上的《兩小兒辯日》的錄影,感觸頗深。我想從教學環節的設計和王老師的教態兩方面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這節課可謂是設計精巧,絲絲入扣。課堂初始有預設地指名聽寫關鍵詞:盤盂、探湯、車蓋、溫溫涼涼。這四個詞是兩小兒各自論點的核心,王老師一開始就用“指名上黑板默寫”這種平實卻非常有意義的方式,直接從課文中精練出這幾個詞,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直奔重點,也為後面課堂節奏的緊湊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課中,王老師在與學生共同分析兩小兒辯論的合理性時,大量運用了朗讀。其中王老師的傾情參與讓我大為敬佩。為了讓學生領會兩小兒“辯”日,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態,王老師先請了兩組學生上前有感情朗讀,後又親自參與到孩子們的朗讀之中,用語速、聲調、神態、動作這一系列的直觀表現,讓學生深刻而真實地認識了什麼叫做“辯論”。此舉引來當時聽課者的熱烈鼓掌,而我也在欽佩之餘深深感悟到,當我們拿著語文書,一句一詞一字地分析應該用這樣那樣的語氣,用一個又一個模糊、虛幻、不易把握的形容詞時,為什麼不能像王老師那樣主動參與其中,也傾情投入一回,而不是做秀般地範讀一次呢?

在課的尾聲,王老師在學生的感悟之上,提煉出一個“智”字,大大地寫在黑板上,這時學生的認知又一次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縱觀全課,王老師沒有用到一樣現在“公開課”“展示課”上每每必現的“多媒體”“現代技術”。但這堂課卻處處顯示出了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然而,在這種自然之後,我體會到了一種厚重的,踏實的,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想,這對於那些整日面對著學生,已有些無奈的部分教師來說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最後來說說王老師的教態。王老師整堂課,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前傾上身,側耳傾聽的姿態。也許這種姿態看上去平常隨意,但從這種姿態中,我看到了王老師的專注、認真,還有就是對學生的尊重。

想想我們這些站在講臺上的普通老師,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用王老師那種姿態面對學生的。因為我認為這種姿態不只是外在的樣子,更重要的應該是深藏在內心的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

總之,王老師的這節課給我帶來了不少啟示,也讓我認識到,與大師比起來,我還有哪些不足和亟待改進的地方。我盼望著新的一次語文組活動,盼望著能多向這些大師級的老師們學習。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1

本學期,我有幸聽了傅老師執教的《一夜的工作》,她富有激情的語言,巧妙的教學設計,學生精彩的發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在,本人就這堂課談一談自己的拙見。

一、課堂教學設計合理,各環節間銜接自然

開始傅老師出示總理圖片和節選的柯巖的詩《周總理,你在哪裡》,配以音樂深情介紹和朗讀,使學生靠近周總理,走進文字,很自然地引出課題。接著通過問題引領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緊抓重點句:他是多麼勞苦,多麼儉樸,以此來展開教學。然後緊抓重點詞“儉樸”“勞苦”來體會周總理工作的認真,品德高尚。

二、尊重學生獨特體驗與老師的有效引導

傅老師在課堂上,以獨特的視角,解讀了這篇課文。傅老師緊緊抓住重點句的.研讀、評析、感悟,讓學生走進文字人物的心靈世界,觸控偉人的高尚言行,和諧地將語文實踐和人文精神的薰陶融為一體,把老課文上出了新滋味。傅老師指導學生研讀總理認真審閱檔案的語句:“他一句一句地審閱,看完一句就用……”和“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似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盞檯燈如此而以。”兩句。老師先讓學生抓住其中感受最深的詞體會後,為幫助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老師引導學生潛心讀文,看看文中怎樣介紹總理辦公室極其簡單,找到有關語句讀一讀,並讓學生思考:“極其簡單”是什麼意思?“如此而已”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該句,體會“如此而已”所表達的意思和感情。這座高大的宮殿似的房子原來是誰住的?裡面應該有什麼?現在成為新中國總理的辦公室後,卻是怎樣的?一國的總理的辦公室應該擺什麼?但我們總理的辦公室卻是怎樣的?這樣層層緊逼,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傅老師能從品讀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審閱……”中,使學生理解周總理這個人,又從“審閱和瀏覽”這兩個關鍵詞中使學生理解周總理這個人,感悟到了文章的中心:周總理是一個工作認真、平易近人、生活儉樸、品德高尚的的人。最後傅老師又通過引領學生反覆讀這個句子,給學生留下了語言的同時更深的瞭解了周總理這個人。

三、以讀代講,突破難點。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難點。傅老師用過渡語:作者何其芳和我們一樣,看到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後,在回來的路上,一邊走,一邊想,會是什麼心情呢?學生回答:激動、自豪、愛戴等詞,並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情反覆朗讀。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對總理有了較深的瞭解,對最後兩個自然段的感情處理就水到渠成。

四、善於利用資料,拓展延伸

在課堂學習中,傅老師一方面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內容,同時又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研讀時,相機進行了一些補充拓展:出示(PPT)周總理身患重病期間的工作日程表,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描繪的只是總理一夜的工作,但每一天,每一個夜晚總理都是這樣不辭勞苦的工作的,使學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得以昇華,並在“此時此刻,你想對總理說些什麼”的說話練習中得到體現,在課文最後一段的朗讀中得以迸發,突破了難點,使這種情感達到高潮。

以上只是我個人膚淺的看法,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向更多的老師學習。謝謝!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2

高xx老師的課堂,從來沒有教師的聲嘶力竭,也沒有學生的嚷嚷叫叫,有的只是靜心的讀書和思考。這種氛圍的營造靠的就是教師的功底。從《燈光》這一來看:

1、開課之初,利用閱讀提示指路,讓學生的自學有的放矢。乾脆利落地進入文字閱讀,不浪費一點兒時間。

2、學習詞語時與概括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學會抓關鍵詞進行概括的方法,使得學習詞語這個環節不再單調而更富有深刻的意義。

3、教師對略讀課文的作用理解到位,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自讀課文和進行小組交流,而不急於條分縷析。學生沒有了時間的約束和教師的催促,自然學起來就輕鬆了。

4、每一次“多好啊”的學習,過渡自然而不落痕跡,沒有完成任務的生硬,讓學生更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5、教師的'整體意識很強,在結課的時候再看開頭和結尾,看似只是為了講解寫法,其實也在學生心中紮下了一個語文學習要整體把握的種子。板書的設計用心巧妙,提綱挈領,起到了複習和鞏固的效果。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3

從“課堂文化”這個維度進行觀察,觀察老師的功力、課改水平、教學藝術的感染力(語言造勢、文味營造、調控能力等)、影響力和精神輻射力;觀察學生參與學習的精神狀態和生命的張力,課堂的民主、和諧與平等,人人發展、全面發展的氛圍等。

1、詹老師從走進課堂開始,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有親和力,能給學生予鼓舞,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課堂文化。

2、創設了4次口語交際的情境:①學習第6自然段時,讓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時,他們會說些什麼呢?利用角色的互換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說;②學習第16自然段時,“我們心裡空落落的”,孩子們不易理解,這時創設情境“松鼠沒了,奶奶、爸爸、媽媽、我可能會說些什麼?”讓孩子們有話可說,說得精彩紛呈。③學習“空落落”一詞時,讓孩子們互相交流:自己什麼時候心裡也是空落落的?④讓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和養過的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有趣的事兒。”

3、老師調控語言靈活多樣:“誰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誰來多說幾句?誰會用英語打招呼?”“聲音大一點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讀一遍!”“不少同學在書上批註,看來,同學們讀書的習慣非常好!”

詹老師整節課都在努力構建鮮活多元的課堂文化:

1、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文化:教學設計上,儘量去尋找能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有趣的活動;尊重、關懷每一個學生;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張揚,有情感的老師和有情感的學生一起交融互動,構築了溫暖如春的精神家園。

2、平等融洽的對話文化:有顯性對話;有隱性對話;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

3、關注課堂生成文化。

4、詩意的語言,文味的營造:老師調控靈活;以讀為本,讀佔鰲頭,文味濃濃。但整節課中關注全體學生做得還不夠。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4

二期課改在上海全面實施已經第三年了。常常聽到有老師抱怨課文變長了,內容太深了,教學時間不夠用……我想課改中的確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但其中教師的教學理念的轉變顯得尤為關鍵。怎樣將二期課改的理念轉化為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發生,切實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萬老師的這節課給了我許多啟示。

一、深入文字深入學生

《少年閏土》是上海二期課改教材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文章中講述的幾件農村裡的稀奇事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較陌生,對於當今生活在資訊時代的`孩子更為遙遠。如何使孩子能學懂課文內容,體會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呢?萬老師根據學生實際,首先把文章的“道”定位在通過教學使孩子體會魯迅和閏土的深厚友情上,因為孩子之間純真的友情是五年級孩子能夠理解,容易體會接受的。教學中萬老師運用了變序的教法,讓學生找出與課文第一節相對應的內容,並告訴孩子瓜地刺猹並非作者親眼所見,而是作者的想像。使我深深感受到萬老師課前對文字進行了深入的研讀,也使我明白了對文字的正確把握和深入研讀是一堂優秀課的前提。

二、詳略得當注重實效

教學中萬老師從魯迅簡介入手,簡明扼要的幾句話使孩子對魯迅這位大文豪有了初步印象。通過對課文第一節的配畫朗讀,一下子把孩子帶入了那個靜靜的夜晚,對閏土外貌特徵的描述,不僅讓孩子知道寫作中要抓住人物特點來描寫,而且使閏土這個人物在學生心裡更加鮮明生動起來,為後面的教學內容做好了鋪墊。

“沒有重點就沒有效率。”萬老師的這句話常常在我耳邊響起,語文教學中的面面俱到,煩瑣的內容分析往往佔用了很長的教學時間,因此教學中抓住重點段落展開教學活動,往往事半功倍。就萬老師的這課為例。課文中講到了四件稀奇事,瓜地刺猹,雪地捕鳥,海邊拾貝殼,看跳魚兒。教學中萬老師著重抓了“瓜地刺猹”和“雪地捕鳥”兩件事,其餘兩件事情通過不同形式朗讀幫助學生了解。這樣的教學策略不僅節約了教學時間,而且使整堂課的重點突出,層次鮮明。

三、深入淺出化繁為簡

“深文淺教,深入淺出”往往反映出教師的教學功底。記得文章中有“祭祀”一詞,萬老師在教學中並沒有要求學生通過字典來解決,而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一段淺顯易懂的文字直接告訴孩子,為理解課文內容服務。學生在老師的主導下,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了作者與閏土之間的純真友情。在課堂教學臨近尾聲的時候,萬老師設計了閏土與小作者重逢時的對話場景練習,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課堂妙語連珠,氣氛活躍,於輕鬆和快樂中加深了對課文主旨的理解,為整個課堂增添了神來之筆。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的技巧。在這一切看似自然、簡單的背後,顯示的是萬老師不同凡響的功力。精妙的設計、完美的構思、獨到的領悟,才造就瞭如此行雲流水般的課堂。這,便是一代名師的風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