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6.62K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

一、課前交流,別出心裁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4篇)

課前交流中,老師以“孝”字為引子,揭示課題,為揭示課文內容埋下伏筆。

二、朗讀指導,不露痕跡

指導學生讀出語氣。如學生在朗讀“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一句時,老師運用情境遷移法,學生變成了擁有一個好兒子的媽媽,都想誇誇兒子。最後學生都能自豪地、高興地誇著兒子。朗讀的.語氣何須再作指導,它變成了學生情感的自然流露。

三、生字範寫,恰到好處

老師範寫了“胳膊”兩字,要求學生端正、工整、漂亮地書寫漢字。

四、生字教學,方法多樣

“沉甸甸”幫助學生理解了字義、詞義。如學習“拎”,師生一起做動作,學生在做一做的過程中理解了字義;學習“晃盪”一詞,讓學生想象平時端水走路的情景,充分理解了詞義。

在學習“胳膊”一詞時,當學生知道肉月旁與身體有關後,就積極而迅速地把自己積累的與身體有關的漢子都調動出來了。這樣的歸類,學生既掌握了新字,有複習了許多舊字。

五、說話訓練,分層落實

通過看圖說話訓練,學生初識了三個兒子。老師出示課文插圖,加以引導:“瞧!這就是課文中的三個兒子,看看他們各自在幹什麼?誰來給我們介紹介紹?” 緊接著以句式:“一個------一個-------另一個-------”,讓學生再來介紹,訓練了學生說話的條理性。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2

第一大亮點是:緊緊抓住“情”字,設定感人的情境,給學生以情感上的薰陶。

本課是一個小小的童話故事,章老師通過精美的課件及和簡筆貼畫,創設出了美麗的童話世界,不但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簡單明瞭地讓學生了解了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並學會了帶著問題讀書,從文字中找依據,用書本來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深入到課文中來,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也為後面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第二大亮點是: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匯入課文的第一環節,章老師就注意了糾正學生的讀音“箏”字單獨出現時讀第一聲,而與“風”組成“風箏”時讀輕聲。這個知識老師沒有單刀直入地引入,而是請學生讀課題,學生自己就讀正確了,教師藉機提出如果這個“箏”字單獨出現讀幾聲?那麼這個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課文中出現了“漂、飄”,一個是風箏飄在空中,一個是紙船漂在水裡。老師就緊緊地抓住這兩個音同意異的字進行語文訓練,出示兩個句子“比一比”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隨機引導“飄”字帶風字旁,是和風有關,是指飄在空中,而三點水旁的“漂”和水有關,指漂在水裡。對低年級,這2個字馬上讓學生很難區別,她安排了填空練習,充分鞏固了這2個字。

第三大亮點:以讀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本節課堂教學充分地體現了由讀通到讀出感情的訓練過程,章老師這堂課十分重視朗讀訓練,朗讀訓練紮實到位,力求讀準、讀流利、讀出感情,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以讀激情。整堂課朗讀形式多樣,富有變化,有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賽讀、齊讀等。在讀“漂呀漂”時又採用了做動作理解的朗讀方式。理解“樂壞了”的意思後激發學生朗讀的熱情,烘托高興的氣氛。指導朗讀一句一句由易到難,環環相扣,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朗讀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以上幾點無論是在教學理念,還是在注重語文訓練,都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3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一味聽別人意見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課文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

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

課文文字比較簡單。

一是課文結構相似,三次對話意思略顯重複,文字也是差不多。

二是課文的語言淺顯、易懂。

三是猴子沒有種成果樹的原因非常清楚,學生一看就明白。佘老師今天上的課是比較成功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複習生字詞語有新意。

佘老師在複習生字時她有意識地讓學生複習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把動詞送回家,在此基礎上說出它們的規律,然後再填名稱的詞語,讓學生在複習生字的同時掌握了正確合理搭配詞語。

二、整體感知練習說話

複習後老師讓學生自己邊讀邊思考:小猴種了哪些果樹?結果怎樣?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讓學生對課文有個較為整體的瞭解。在此基礎上,佘老師讓學生用“先……再……接著……最後……”,“拔掉、改種”說話,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讓學生較好地掌握了課文的大體內容。

三、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在教學猴子種梨樹這一段時,老師先讓學生自己讀,讓他們在讀中自己體會猴子種梨樹時的心情,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他讀的情感也不一樣:有的學生說猴子很勤勞,他就有誇獎的語氣在裡面;有的學生覺得猴子很想吃到梨子,他就會讀出著急的語氣。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大膽讀出自己的感受。本文中有三句農諺:“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櫻二”,對這三句農諺的.理解學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話來說,用自己的感覺去理解。

四、讀中感悟,讀中悟情悟理。

猴子聽了烏鴉、喜鵲、杜鵑的話就改變了主意,每次的心理活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呢?佘老師通過三句句子的比較,從他的心理活動可以看出這是一隻沒有耐心、很著急的猴子。雖然種各種果樹的時間都不一樣,但他還是等不及,體會到句中“可、也、還是”表現了猴子越來越急切的心情。

五、有扶有放,扶放結合

課文二至八小節描寫了猴子輕信烏鴉、喜鵲、杜鵑的話不斷改種果樹的經過,三層意思內容相近,敘述形式相似,教學時,佘老師採用“由扶到放”的教學方法,滲透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第二、三自然段時,以扶為主。老師讓學生帶著問題:猴子為什麼拔掉梨樹改種杏樹?你從哪裡知道的?學生在充分自讀課文,在此基礎上完成這兩段的填空題,接著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第四至八節,以放為主。讓學生自己學習,接著引導他們按照前面學習二、三小節的方法,讀一讀,想一想,填一填。

如果老師把朗讀訓練放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讓學生讀好,那教學效果會更佳。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4

《活化石》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紹了“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三種活化石。內容淺顯易懂,但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夏老師的這堂課卻擺脫了這類文章講解的枯燥,顯得生動、有趣。接下來,我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在語境中識字。

“低年級的課文就是為了學生識字創造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低年級識字教學要以文字為依託展開,學文與識字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提升識字質量,增進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更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我們應該要明白漢字是漢語言文化的基石,是漢語文的微縮景觀,以形表意的特點使漢字成為一種可直接“視讀”的“活化石”文字,這種表意性體現了漢字“以意賦形、以形寫意”的造字規律,它使每一個漢字都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文化資訊。“博”的教學,博的左邊是一個“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後,“博學、博士、廣博、地大物博”在詞語中再次強化“博”的認識和鞏固。孫,會意,金文像用繩索捆綁小孩子,意為少年俘虜。絕,表示人用刀斷絲。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本義就是史官。我相信這樣跟孩子們講解了,就不會跟以後的“吏”混淆。在教學“珍“字時,夏老師適時拓展了“班、琦、理”,等字,引導孩子發現王字旁的字是和美玉有關的,展示了夏老師深厚的文學素養,如果我們僅僅把漢字當作簡單的資訊符號來處理,那麼我們就要趕快加強對漢字的文化意蘊認識了。

課堂是學生識字實踐的主場地,讓學生在課文的語境中隨文識字,是每一個教師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正如夏老師劃出“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被稱為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隨機學習生字“珍”、“絕”、“史”。她的課堂將識字與文字創設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立足幫助學生跳出單純識字的侷限,便於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有助於建立字詞在音、形、義上的統一聯絡。

二、在興趣中學文

二年級學生來說,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很短,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學生整堂課的學習興趣不減反增呢?我們可以從夏老師的克重得到啟發。但整堂課夏老師總是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的學習的熱潮。這些興奮點又都和能力培養點相結合。

從課的伊始,欣賞夏老師的學校,世紀廣場、科技館,然後溫州博物館和化石圖片的展示,接著整體感知分別出示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的圖片。學習第二自然段,出示“白果”實物,讓學生聞一聞,看一看,還吃一吃。又欣賞圖片“銀杏之祖”——一棵活了一萬兩千多年的銀杏樹,然後辨認銀杏樹的樹葉,還欣賞了銀杏樹四季的圖片,不僅進行量詞運用的語言實踐,還跟把打比方的句子訓練有機結合:秋天,一陣陣秋風吹過,葉子像( )。冬天,一棵棵銀杏樹像( )。

到最後的“銀杏樹這麼珍貴,可是認識它的人並不多,銀杏樹想介紹自己,讓大家來保護他,你會怎麼介紹呢?”鼓勵學生用課文中知識替銀杏樹自我介紹。夏老師通過“大家好,我是一顆銀杏樹……”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並板書“名字 歷史 葉子 果子”教給學生介紹的要領,讓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自由暢說,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瞧,夏老師就是這樣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潮,這樣興趣點和能力點的有機結合,真正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在朗讀中昇華

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字,深刻體會文章的情感,最正確或者說最實用的的渠道就是朗讀。在夏老師的課堂上,她的朗讀訓練點分兩個層次來呈現。首先是關注重點詞語:“幾億年前”、“同一時期,早就滅絕”、 “一代一代”“一億多年”指導學生讀好有關句子,夏老師說“關注重點詞語讀書,會讓我們讀的特別有意思。”確實如此,學生在朗讀中習得方法的同時也越加體會這些化石的年代久遠,激發學生對化石的珍惜。

還有夏老師抓住描寫銀杏樹特徵的句子(長得慢)進行朗讀教學,“銀杏樹長得慢極了,誰能讀出來?”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探究了語言文字,既瞭解了銀杏樹的特徵,又使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對它的熱愛和珍惜之情。

“語文生來就是為著放飛兒童的夢鄉而存在的。”祝願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以學為中心”,給我們的孩子提供一片放飛夢鄉的天空。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5

吳非在〈致青年教師〉一書的第一輯中說:我是來欣賞同行的。無疑,今天,我也是來欣賞的。《清澈的湖水》是一篇文質兼美,寓德育、審美、環保於一體的文章。老師用親切的教態,兒童化的語言,獨具匠心的設計,引領學生初讀課文,學習生字,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整堂課讓學生經歷了難忘的精神之旅,師生一起為情所動,為美所醉,為真所淨。值得學習,至少是因為:

1、這是一節有序的.課堂。

老師充分的準備、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駕駛課堂的能力自不必分說,課堂上什麼時候講,什麼時候問,什麼時候引導學生讀,什麼時候引導學生練,什麼時候讓學生自主或合作學習,都是心中有數,調控自如。我想,這正是實現教學目標、實現有效教學必須做到的。

2、這是一節“情感”的課堂。

對學生而言,每節課都應是一次難忘的情感經歷。本文詞句很美,但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僅僅依靠文字很難感受到風景美和行為美。本節課,老師把激趣貫穿於整個教學中,巧妙地創設一些情境,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通過圖片欣賞、音樂聆聽、觀看視訊,運用想象、對比等方法,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變成了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學生興趣盎然,同時也受到美的薰陶。

3、這是一節紮實的課堂。

形式只是手段,發展才是目的。無論課堂上採用什麼教學手段,最終都要為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服務。識字教學仍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孤立的字詞教學比較枯燥,學生也難以留下深刻印象。老師不惜在這一環節花大量時間,採用直觀形象教學法、聯絡生活實際或隨文教學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字義,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比較法等指導學生熟記書寫生字;其次是朗讀訓練形式多樣,她還把整體教學目標細化到各個具體語句的學習中,落實教學目標清晰而有層次;語言表達訓練點也有較強針對性。總之,整節課較好地落實了課程要求的三維目標,值得同行借鑑。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6

《望廬山瀑布》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古詩語言琅琅上口,便於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會背,但詩意不一定理解,教師必須在教學時進行點撥,之後讓學生去讀悟,去體會,去感受,去理解,最後讓他們串講詩意。

杜老師採用了“激趣匯入——初讀感知——感悟詩意——課外延伸”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杜老師還製作了相關課件,把瀑布的圖片、能調動學生情感的優美的音樂,詩中比較難懂的詞句等製成了課件,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情畫意。

這節課較大的突破就是改變了古詩教學由老師牽引著學生,逐字逐句串講詩意的傳統做法。教學中,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讀、自悟,感悟詩歌語言的`精髓。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杜老師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分三步教學:第一、知詩人,解詩題;第二、明詩意,悟詩情;第三、課外延伸,感悟積累。小組彙報抓關鍵字詞理解詩意,並由幾個關鍵詞體會詩人誇張的浪漫主義風格,由此延伸出多首詩句讓學生積累,使學生由此及彼,不侷限於一節課,一首詩,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建議:教學古詩抓重點字詞時應真正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不能一帶而過;積累相關古詩也應有效,如體會李白的詩的浪漫主義風格,可用《夜宿山寺》進一步驗證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用徐凝的《廬山瀑布》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進行比較,初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引入蘇軾的《戲徐凝瀑布詩》。將徐凝的詩與李白的作比較,再引入蘇軾的評價,突出李白詩歌浪漫主義的特點,理解李白被稱為“詩仙”的原因。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7

張校長:呂老師執教的人教版標準實驗教材第三冊第11課《我們成功了》,描述的是20xx年夏天的那個不眠之夜,我們十三億華夏兒女為之自豪,激動的北京申奧成功之後的沸騰景象。非常具有時代感。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奧林匹克運動,維護祖國的榮譽,發揚奧林匹克精神的思想感情。

從教學目標制訂準確,重點突出。課文中,作者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描繪了北京申奧成功這一歷史重要時刻。課文中的每一句話,都浸泡著作者濃濃的'愛國情。古老師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確定學習目標為:1、認識18個生字,書寫兩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申奧成功後人們的歡樂、激動和自豪。對本課的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都做出了簡潔而明確的制訂,體現了教材的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教學目標明確地體現在之後的每一教學環節中,併為識字和朗讀這兩個重點內容保證了充分的時間。

王校長:呂老師教學過程井然有序,思路清晰。這堂課的整個教學以“情”為主,在讀中感悟,教學的思路明晰,線條簡潔。教學結構的安排分為創設情境——學習生字——指導朗讀——指導書寫四個大環節,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也比較合理。給了學生充分活動的時間。

賈主任: 從生字的學習和朗讀的訓練中,都能看出循序漸進的層次,比如從詞語“不約而同、幾十萬、聚集、”;到句式“人如海,歌如潮”;再到句群“我們成功了!”“我們愛北京!”“祖國萬歲!”老師的指導是層層深入,為學生的感情抒發搭建了一個寬鬆的平臺。

王**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堂課,讓孩子們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圖畫、語言、音樂來再現、描繪、渲染情境,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再讓學生走進文字,收到了預期效果。

陳**老師:最後提出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對孩子回答問題後或朗讀後的評價,還應該更多樣化一些,更真誠一些。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8

上週**老師執教了二年級上冊第16課《小松鼠找花生》,在40分鐘的課堂中,她圍繞著:認識“生、旁、種”等12個生字,會寫“生、果、裡”3個生字;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兩大目標展開以下教學:

第一,激趣匯入,出示花生和小松鼠在地裡找花生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話,從而匯入課題;

第二,初讀課文,採用集中識字方法學習生字;

第三,在掌握生字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指導朗讀;

第四,學習書寫生字。

根據評課診斷的理論,我嘗試對這節課教學內容的選擇及具體實施作出以下分析:

第一,在激趣匯入環節,肖老師出示花生和小松鼠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小松鼠的表情,詢問它在幹什麼?隨後出示課文中句子“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語地說:‘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隨文認識“自言自語”中的“言”和“語”字,解釋該詞語意思,最後引導學生朗讀句子,並要求讀出“?”的疑問語氣。在這個環節中最值得肯定的是隨文識字做到了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的逐步教學,但是引發我的思考:這樣的匯入合適嗎?它的教學落腳點是什麼?因為肖老師在這個匯入環節花費將近5分鐘,略顯冗長冗雜,而且隨文識字過程中主要是老師帶著學生去學,缺乏學生自主性和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我的建議是將隨文識字部分的教學放到後面識字教學環節,匯入應該簡潔而又有著力點。可以在出示花生和小松鼠圖片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練習說話——這是什麼?小松鼠在幹什麼?新課標要求一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說一句完整的話,以此作為說話訓練的目標,既訓練了學生的說話,又達到匯入課文的目的,一舉而兩得。

第二,初讀課文環節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後指名讀,做到了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後以指名讀文段檢查學生朗讀情況,落實了“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一教學目標。後來的集中識字環節安排是:

(1)讀帶拼音的生字(自由讀)

(2)強調翹舌音和後鼻音(小老師帶讀和男女合作讀)

(3)用加一加方法記“豔”、“呀”等字

(4)呈現“言”的象形文字介紹“言字旁”以及認識“許”和“語”

(5)展現三張含有本課生字的生活圖片,激發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6)讀去拼音的生字(齊讀和開火車讀)

(7)出示生字片語(同桌互讀、開火車讀和全班齊讀蘋果樹上的片語)

(8)課件呈現課後“我會讀”片語(指名讀和齊讀),引出“一字開花”題目,讓學生給“格”和“語”組多個詞語。

以上生字教學環節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第一,肖老師注意到從字的音、形、義三個方面逐一落實;第二,教師注重通過指名讀和開火車讀及時檢查學生掌握情況;第三,用“一字開花”引導學生多組詞,學生組詞說明已經對字義掌握了。

美中不足的是,還存在著以下兩個小問題:

1.在帶拼音讀生字環節後面講解生字識記方法欠妥,應該講識記生字方法環節放到去拼音讀生字環節後面比較好。因為帶拼音讀是學生藉助拼音識記生字,而去拼音讀生字則是考察學生對生字的字音的掌握情況。在對生字字音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字形上去識記生字,而部分生字從構字的部件中可以得知生字的字義,從而引出下一環節生字片語的教學,更顯得水到渠成。

2.採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顯得蜻蜓點水,而無側重點。肖老師用加一加方法、象形文字介紹“言字旁”和展現三張含有本課生字的生活圖片,激發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識記生字,雖然方法很多,但是學生聽過之後沒有真正的掌握。如採用象形文字“言”介紹“言字旁”,然而“言”不是象形字,而是指事字,甲骨文從口辛聲,下面的部件表示口或舌頭,那一橫就是指說出來的話,因此它的本義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可是,教師也沒說清楚“言”到“訁”的演變,學生只知道它跟語言有關,列舉課文中含有改偏旁的生字,但是最後發散學生的思維說說他們認識含有改偏旁的字和總結“言字旁”生字的特點,沒有做到“介紹—列舉—總結”。因此,我建議肖老師綜合本單元或是本冊課文的生字有側重點地選擇識字方法,在課堂上重點講解一種識字方法,力求讓學生做到“認識—領會—掌握”,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習到這種方法。

綜上,我對本課重點生字教學內容進行重構:

(1)讀帶拼音的生字(自由讀)

(2)強調翹舌音和後鼻音(小老師帶讀和指名讀)

(3)讀去拼音的生字(齊讀和開火車讀)

(4)用加一加方法記“豔”、“呀”等字

(5)出示生字片語(同桌互讀、開火車讀)

(6)全班齊讀課後“我會讀”的.片語,引導學生髮現原來一個字可以組多個詞語。

(7)引出“一字開花”題目,讓學生給“格”和“語”組多個詞語,組詞時教師注意不要關注到寬度,更重要是引導學生往片語的深度走,如“人民——工人——人山人海”,生字在片語中的位置或是組四字詞比起“人民、人生、人們……”強得多。

第三,再讀課文,指導朗讀環節做的非常細緻、到位。肖老師從句子上知道學生朗讀的停頓和重讀,以及問號的疑問語氣,讀好句子了,再全班齊讀課文,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非常細緻的老師。但是,這裡就存在一定的拔高了,新課標指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課文”,言下之意只要做到音量適當,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倒讀就可以。一年級的學生不要求他們讀得有感情,不需要掌握這些朗讀技巧。教師可以採用帶讀文段方式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去內化這些朗讀技巧,然後讓他們模仿老師朗讀方式去讀即可。如:先讓學生讀一遍,教師要求學生認真聽自己的範讀,說說老師為什麼能夠把句子讀好呢?引導學生說出老師注意到了句子應該在哪裡停頓,或是哪個字要重讀,再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朗讀方法嘗試朗讀,最後指名讀檢查掌握情況,全班齊讀鞏固。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朗讀方法的引導。

第四,書寫生字環節由於時間不夠顯得比較倉促,在寫字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生字時缺乏引導,只是問“我們要怎樣才能把他們寫好呢?”問題空泛,學生無從答起。我建議肖老師應該先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然後引導學生注意落在橫中線或豎中線筆畫,或是關鍵筆畫的起筆與落筆等。此外,師生共同點評學生書寫作品時,也沒有一一對應寫之前師生觀察書寫時提出的要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結構是否得當、落在橫中線或豎中線筆畫寫到位沒以及部分筆畫的起落筆有沒有寫正確等。這樣學生有序的觀察和對應觀察時提出的要求點評書寫,再讓學生根據是生的點評修改生字,才是將教學內容真正落實到教學目標。

以上是我對肖老師執教課的評課,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9

剛聽了林老師在二(1)班上的語文課《小柳樹和小棗樹》,感受頗多。

一、孩子的優秀是老師誇出來的

一個名叫董文欣的孩子,平時的音樂課堂表現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早上林老師間斷地請她發言了三次,從“你來說一說”到“今天請了好幾次,說明你進步了。”等等,可以看出林老師對新課標新理念“面向全體”的透徹解析,真正做到了細心呵護每一個孩子。

二、優質的評價是孩子學習的動力

一層不變的練習很容易會使學習變得疲乏。而林老師對於“推層出新”的技巧卻是十分睿智而流暢的。

例:讀“小柳樹和小棗樹”,誇生1第三聲念得到位,誇生2“zao”平舌音準確,這些既鼓勵了發言的孩子又引導暗示了其他孩子。

例:在按要求畫出相應句子時,林老師伺機而說“你真棒!一拿起筆就注意到了握筆一寸的姿勢了。”

例:當某生照樣子說句子,說到“橘子彎彎的,黃黃的,真好看。”時,林老師徵詢大家問可以改成什麼更好?(手勢比劃後,生齊說)“圓圓的,黃黃的,真好看。”然後,對原來發言的孩子說“這樣是不是更好呢?”評價委婉而具象。

三、直觀、細緻的指導讓學習變得明確而有效

對於低年級教法需“直觀、形象”,大家無不知曉,可具體如何操作呢?聽了林老師的課如醍醐灌頂。

例:“發芽兒”讀音指導,小舌頭輕輕捲起,拉長一點點音(示範)“芽兒”。

在對比學習了語句有無疊詞後,總結“像這樣的疊詞更能體現事物的特點。你能照樣子說幾個嗎?”生的思維馬上跳躍,新詞接踵而至。“香香的,圓圓的,苦苦的……”緊接著說“加大難度,能挑戰嗎?”生已是信心滿滿“可以!”“小柳樹的腰細細的',樹枝綠綠的,真好看。”(出示幾張果樹的圖片)——,——,真——。生已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了。“西瓜躺著綠綠的葉子上,圓圓的,真好看。”“桔子圓圓的,黃黃的,掛在枝頭上,真好看。”

從語氣、語調到細緻明確的評價,無不透出一位優秀教師的潛質。她“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般”,讓孩子們個個輕盈、歡快的成長在語文天地中。讓我有了“愛上聽這樣的課”的衝動。有些東西不一定能學,但久而久之的薰陶,我想笨如我的也一定會有所進步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0

這是一首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兒童詩歌,向孩子們介紹了在自然中很多細微的、能幫助人們識別方向的自然現象。這首詩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興趣,並使他們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現象,只有細心的孩子才能觀察到。董老師的這節課有許多十分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我簡單談談自己的聽課感受。

 1.董老師的識字方法好。

董老師在教授課文生字時,並不是死板的進行教學,而是先讓學生讀認,之後學生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學生在介紹完識字方法後並沒有結束,而是教師對字詞語的延伸和相關連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竭力拓展學生思維。例如,在講“稠”的時候引入什麼是稠的?稠的意思是什麼?圖片顯示稠與稀,引出學生的生活經驗,颳風的時候樹葉一面多,一面少,多的那一面可以用“稠”來形容,少的那一面就是“稀”。之後把字放到具體的課文中,讓學生再讀,學生在反覆訓練後真的可以做到拿得出來認識,放得回去也認識。

2.勾畫方法好。

董老師把自己想要做的以另外一種口吻告訴學生,有一個小男孩他是這樣做的,老師覺得他做的特別好,你可以學學他,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學生在榜樣的示範下會做的更好。並且老師還總結出了小男孩勾畫的主要方法:什麼時候?誰?怎麼指點方向?學生有了這個線索的引導,會找的更快,更好。

3.板書好。

教學生在田字格書寫漢字時,偏旁、剩下的字、田字格用不同顏色粉筆表示。尤其是偏旁用醒目的紅色表示,區分的清楚明瞭。我覺得這也是老師平時的習慣,這個講授偏旁的方法運用的十分好,學生可以在老師不提醒的情況下,只要留心,就可以永遠記住這些漢字的偏旁。

4.“針”的講授特別好,古代他“鐵杵磨成繡花針”鐵杵是鐵做的,所以針是金字旁,引導的十分好。

建議:1.忠於祖國的人有哪些?這個問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不是有些難度,學生的回答顯然沒有達到教師的預期?2.指南針的介紹如果不用課件顯示那麼多的字,而且有那麼生僻,而是採用教師用通俗生動的語言講授,是不是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1

大家好,接到袁老師安排我評二年級八節課的任務後,我就開始有些忐忑。一是覺得咱們克拉瑪依區國小語文團隊中臥虎藏龍,後生可畏,而我對 “情境教育”認識與理解都比較膚淺,面對國小語文 “情境教育”主題課堂教學這個背景,我覺得自己沒有多少發言權。二是自己雖從教十幾年,但接觸低段教學的機會比較少,沒有親自的實踐驗證,發表的言論就缺乏可信度。所以在下面的評課中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翻看二下《教學用書》第11頁“閱讀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中有這樣一段話“單純的示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在領會和傳達這種感情的過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層次的領悟則需要學生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閱讀實踐中,自悟自得。”這就給我們指出了創設情境的必要性,情境教學再現的是教材本身描寫的情境,而不是另外新增的。八位老師選擇的課文分別是《三個兒子》《雷雨》《最大的“書”》《恐龍的滅絕》《我為你驕傲》《絕句》,每篇課文幾乎都表現了特定的情境中作家要向讀者抒發的“情”和闡發的“理”,都傾注了作家內心的情感,對醜陋的憎惡和鄙視;又隱含著作家的思想、理念,閃動著作家智慧的火花。情境的創設正是把學生帶到作者筆下的那個情境中去,作家所運用的語言也就鑲嵌在這個情境中了。當學生進入了課文描寫的那個情境時,對文字必然產生親切感,即所謂“入境始於親”。

情境創設

八位老師情境創設意識都比較強,大都運用孩子們喜歡的圖畫、音訊、視屏等藝術手段,直接與語言描繪相結合創設情境,讓學生們在審美感受中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 ,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情境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常常使課堂氣氛熱烈,但我們要十分警惕表面的熱鬧,堅決抑制單純追求形式生動或不講究實效,甚至“作秀”的做法。作為老師,我們在課堂上一定要做到眼中有學生,追求情境教學最優化旨在使情境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快樂、高效學習的教學法。情境教學最優化的兩條標準,即“效果要高”與“耗費要低。”從準備階段的精心設計到教學過程的進行來看,“效果要高”固然是學生首先得益;“耗費要低”,其間包括的不僅是教師準備時間以及製作所需材料的低耗費,更主要包括學生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這就是達到高質量、輕負擔的要求。

一、以圖畫再現情境。用圖畫再現課文描寫的情境,課文形象一下子就鮮明起來。為了省時,有的老師用剪貼畫呈現課文中描寫的角色或物體。在給予學生美感的同時呈現場景、人物、角色,把課文語言與形象結合起來,很好地幫助學生伴隨著快樂的情緒理解課文。也有老師選擇簡筆畫的現場操作,學生隨著畫面的生成、變化,很快地進入情境,進而思考、想象、感悟。但切忌教師把這一環節當成自己個人基本功的展示,不能用時過長。

二、以音樂渲染情境。把音樂與文學兩者結合起來,作用於學生的聽覺和視覺,便達到以音樂渲染特定情境、使學生引起共鳴的目的。用音樂渲染,更適合那些一般圖畫不足以表現的動態和意境,或特別莊嚴肅穆、或悲涼悽慘、或特別歡快激動、或驚險緊張的場景,用音樂是再合適不過的。但音樂的選擇一定要注意匹配,古詩詞配古箏、琵琶、二胡等音樂等較為理想。

三、以表演體會情境。國小生喜歡錶演,也喜歡觀看別人表演。角色扮演一開始,教室裡就沸騰了。富有情趣的角色,特別接近學生生活的戲劇形式,他們普遍感到其樂無窮。學生扮演或擔當了角色,就由“本角色”變為“他角色”,他們會立即融入到所擔當的角色中去,學習動機得到強化。更具深層意義的是,角色扮演讓學生心理從動情到移情,從而加深他們對角色語言、情感、行為的體驗。拎沉甸甸水桶的情境如果放在講臺前讓學生做,也便於觀察者觀察;“亂擺”一詞做動作,老師應該讓學生自己根據理解去擺,效果可能更理想。

四、以語言描繪情境。採用圖畫、音樂、表演等藝術形式創設情境,關鍵的是這些藝術的直觀必須與語言描繪相結合,通過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起到調節、支配、暗示的作用,引領他們感受情境的美,體驗情境中的“情”。教師的`描繪、措辭、語氣、語調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教師情感的示範性、傳導性。有位老師在講雷雨前景象“越—越—”的句式訓練中,引導學生把一個個這樣的句式疊加,就成為了一段話,效果頗理想,如果話鋒一轉,結合克拉瑪依近日的雨雪天、大風天等自然現象引導繼續進行說話訓練,效果可能比繼續往下學習“雷雨中”景象更為理想。《我為你驕傲》採用“以生活展現情境”的途徑、《雷雨》中“垂”“掉”的區分,使用了“以實物演示情境”的途徑,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教材與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便是教師的情感,只要我們以情感為紐帶組織學生活動,推進閱讀過程,情境的創設也就水到渠成了。

學情把握

本次比賽,學生都是提前預習過課文的,我們的初讀要求中仍有出現標出自然段、圈出生字等要求,如果直接進入生字詞的教學,會省時。在《雷雨》教學中分意義段劃分需要老師的指導,兩位老師都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三幅圖,一位老師先讓學生看視屏中的圖都有哪些景物,幫助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另一位老師則是先讓同學們分意義段,再將三幅圖與相應段落對應排序,圖片的作用沒有發揮。一位老師在二年級的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平仄知識點有點拔高,螢幕出示古詩內容時背景本來就是一副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圖,又讓學生在詩句中圈景物,老師又在黑板上構圖,有點耗時。《恐龍的滅絕》中老師在講“撞擊說”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關聯詞“因為……所以……”說出該段中三句話的因果關係,理清句子的邏輯關係,對於二年級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不如放手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等方式自己概括出恐龍滅絕原因的幾種說法,再激發學生破解恐龍滅絕之謎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暢想一下還會有哪些原因導致恐龍滅絕,也能為後面的生字指導教學留出充裕的時間。

識字教學

二年級識字教學是重難點,學習課文中因穿插教學識字的環節而打斷情感脈絡的弊端,是大家在備課時可能都遇到的棘手問題。30分鐘的課堂,識字教學環節把控在10到12分鐘左右就比較合適了。如果我們能將識字與文字所呈現的場景、角色等結合起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識字環節就“入情”,效果可能理想一些。

輝老師《三個兒子》識字教學中,老師創設國王尋找繼承人的闖關的大情境,學生們興致高昂地識記生字,交流著識字方法,每次闖關成功後國王都找到一個兒子,在我看來學生們都體驗到了幫助老國王的快樂,為了能幫助國王,他們學習得很賣力。如果交流識字方法環節,選取比較典型的“晃”“既”重點指導,就會留有充裕的時間呈現三個媽媽對兒子評價的語句,讓國王定奪選誰當繼承人,情境呈現就會更圓滿了。王老師《三個兒子》識字教學中,交流識字環節歸類就顯得省時高效,詞語“胳膊、嗓子、晃盪”讀的過程中,應讓學生通過讀感知到都是輕聲,應該讀得輕短,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這些都是輕聲詞。指導讀好“沉甸甸”,理解“沉甸甸”,為後面創設學生拎水桶的情境做好鋪墊是亮點。《恐龍的滅絕》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生字較多,但無需面面俱到。在詞語學習過程中歸類新詞環節是亮點,例如“書籍”一詞中籍也是書的意思,這樣第一個字和第二個字表示相近意思的詞語,本課還有龐大、躲避、塵埃、枯萎、死亡、滅絕。引起學生關注此類詞語的認知與積累。《最大的“書”》一文中的教學中體現隨文識字,生字“巖”“冊”的學習,多音字藏的處理,通過給兩個讀音分別組詞cáng 躲藏 隱藏 捉迷藏、 zàng 寶藏 西藏 藏族,引導學生從詞語推出意思。由雨痕、波痕的圖片展示,使學生理解“痕”——事物留下的印跡,進一步拓展到淚痕、疤痕、車痕。《雷雨》一課生字不多,指導寫字兩位老師都選擇了“垂”,一個老師採用學生觀察、教師範寫、學生書寫、展示評價、再次書寫的步驟;另一個老師採用了一賞字音讀準確、二賞結構細觀察、三賞文化品內涵,又出示“先寫大樹是個千,一根長橫在中間,兩棵小樹種兩邊,四橫距離不能變”順口溜,又演示了這個字的演變。個人感覺寫字指導環節可以儘量簡化,不能因為大量資料的展示或寫字效果的展示評價破壞學生剛剛還沉醉其中的情境。楊老師《絕句》執教中,出示圖片讓學生說出詞語,為什麼學生反覆說出的是詩句?為什麼學生說出的詞語有時又不是老師想要的詞語?這就是我們的圖片和指令出了問題。崔老師執教《我為你驕傲》生字生詞環節,首先範寫“驕傲”,又通過說一句話理解驕傲的兩個義項;又分別出示了三類詞語,第一類讀好輕聲、第二類弄清邏輯關係,第三類幫助學生概括出便條內容,都頗有指向性。但將六個詞語貼在黑板上,沒有了其他板書內容,值得商榷。

總之,每位老師的課都有可圈可點的學習之處,也有一點不盡如人意的瑕疵,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我們通過老師們在課堂上30分鐘的展示,可以看出老師的個人素養,有的老師的板書設計不僅是一個微型教案,還很具有美感;有的老師從容淡定,關注孩子們發言中的閃光之處及時做出評價。可以感受到老師的教學是否從學生出發,有的老師能走進學生,情境的創設水到渠成;而有的老師只忙於每一個環節往下推進,缺少了課堂生成。也可以瞭解到老師們背後那個團隊的教學理念與團隊意識,有的老師的課件製作與教學過程設計感非常獨到,可老師在教學中只關注走完程式,關注不到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小問題,沒有及時去糾正;有的老師課堂注重語言的訓練與積累,如果長此以往堅持做下去,學生的語文基本功一定很紮實。只要克拉瑪依區國小語文同仁們攜手前行,情境教育之花就會盛開在我們各個國小的課堂上。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2

我們都知道王老師是中學轉過來的老師,雖然已經從教十年了,但對於教國小語文才短短的三個多月,還是一個新人,非常得不容易。

這節課,王老師能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孩子們去學課文1到4節,使他們在瞭解了在太空中宇航員是如何喝水、睡覺、走路的。

有3個亮點:

1、抓住難讀的.句子,做到隨文識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如教學“綁”,用什麼東西綁呢?這個偏旁就好像一根繩子,牢牢地繫好。“塑”讀詞塑料杯,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是用塑料做的?聯絡生活識字生字。

2、抓住了文字的空白,激發了學生的想象了,內化了“失重”的形象感知。

如“在太空睡覺和在地球睡覺有什麼不一樣?”,“想一想宇航員都飄到哪裡去了?”讓學生入情入境的設身處地的去思考、體會、填補文字的空白,感悟“趣”字。

3、在瞭解這些航天知識的同時還接受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先讓孩子自己找找課文裡寫了哪幾件趣事,板書在黑板上。再根據提示的關聯詞先……接著……然後……最後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不僅概括了本文的內容,而且訓練孩子說話時可以用上這樣的表示先後的關聯詞來說,培養他們說話的條理性。

再如:最後在學完喝水、睡覺、走路後,用上這樣的句式來說話。不僅回顧了課文的內容,而且加強了句式的訓練。

宇航員要想在太空裡喝水,必須——

宇航員要想在太空裡睡覺,必須——

宇航員要想在太空裡走路,必須——

不足:

1、孩子讀得還不夠。

2、教師自己還不夠進入狀態,有趣的感覺還沒能完全體會到。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3

本學期的研究課,李老師選擇了一篇新入選教材的課文——《再見了,北京》。記得上一次執教二年級時,課文裡相應的課文是《2008,北京》,文章主要再現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獲得奧運舉辦權時舉國歡慶的場景。29界奧運會勝利閉幕後,教材也與時俱進地更改了選文。

《再見了,北京!》是根據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有關材料改寫的。課文選取了聖火熄滅和人們狂歡的這兩個特寫鏡頭來表現精彩絕倫的北京奧運會。喚醒留在我們心中的“北京記憶”。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從全文看留念與不捨貫穿其中,“卓越、友誼和尊重的奧運精神”蘊含其中。但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

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課前李老師在集體備課中就自己研讀教材的所得和大家做了交流,可見她心裡早有了準備。李老師課前就佈置學生充分地預習這一課,讓他們先讀字、組詞,再努力把課文讀通順。經過充分地預習,學生朗讀課文時比較流利、有感情,發言也很積極,參與面較廣。奧運會離孩子們還是比較遠的,平時學生是不太關心奧運知識的'。因此,李老師課前必定做了相關的不少準備,從她課堂上豐富的教學語言就可見一斑。正是如此,李老師上課時,思路非常清晰,娓娓道來,沒有阻礙,學生也融入其中。

李老師在教學時還注意講求課堂效率,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課後作業結合起來,如將《補充習題》上的第二題放入學習中進行。奧運會的會旗是( )。北京奧運會的主會場是“( )”。奧運會場熊熊燃燒的火叫奧運( )。“落下帷幕”就是奧運會( )了……

總得來講,李老師這節課還是成功的,但也有不足的。比如:課件選擇的圖片色彩效果不太清晰,看起來有些灰濛濛的,如果在這個細節上稍加註意,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4

林老師的這節課語言親切,過渡自然,緊扣文字,,可以說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一節課。整節課林老師突出了以讀為本的教育思想,課堂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男女生讀、個別讀、小組讀、師範讀等多種形式,讀書的訓練很到位,在讀中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和表達能力,並十分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林老師根據課文的特點對教材進行處理,先讓學生找出三句寫景的句子,在充分領略到景美后,再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潔行為美的句子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思維訓練過程。下面談談這節課的幾個亮點:

一.把學生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像理解文中的比喻句______像______,林老師先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大膽想象()的菊花像(),()的榕樹像(),接著不看圖結合自己的生活還會說_____像______,進行說話訓練。在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整節課林老師放手讓學生大膽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中理解文字,比如在理解“展翅欲飛”這個詞語時,林老師讓學生自己做動作,然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翅膀不動,最後用“展翅欲飛”說一句話,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大膽探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林老師的兒童語言十分豐富,對學生的每點成功都及時給予表揚,如讓學生讀句子中說好響亮的'聲音,你的聲音真像播音員,你習慣真好,拿東西的聲音非常輕,你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整節課激勵性的語言始終貫穿在課堂中,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樂學的課堂氛圍。

景色美和行為美的和諧是本文的主題,這節課林老師始終把學生放在美得課堂氛圍中。老師的形象評價美,課堂的琅琅書聲給人音韻美的感受,情景內容給人思想美的體驗,板書的設計體現了畫面美,這樣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薰陶,整節課學習的氣氛濃厚。總之這節課還是相當成功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