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評課稿(必備)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2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必備)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

《種一片太陽花》是鄂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整篇課文文辭優美,意境雋永。課文一共10個自然段,前半部分(2-5)自然段用細膩生動的描寫盡現了太陽花的外在美。第一課時,黃老師帶領學生初讀感知,品詞析句感受了太陽花的外在美,學生們對太陽花產生了無限的喜愛之情。後半部分(6-9)自然段是的重點部分,通過探究太陽花“始終保持著鮮豔奪目的色彩的原因”,展現了太陽花的內在美,這是本課時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既要抓住重點詞句,挖掘出太陽花的內在美,又要學習作者細緻觀察,抓特點描述的寫作方法;既要領悟太陽花樂觀的情操、飽滿的熱情、不懼困難的精神、謙讓的品格,又要由花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質的人,於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情操。在教學中黃老師通過精心設計、紮實訓練來實現美文美讀品花美人美。縱觀整節課,呈現出以下亮點:

一、創設情境,渲染美。

開課,通過色彩斑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和詩一般的語言讓學生們重溫太陽花的外在美,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太陽花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對前半部分外在美進行了梳理總結,又由外在美過渡到內在美,提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探究“太陽花始終保持著鮮豔奪目的色彩的原因”,讓學生帶著喜悅之情從美的畫面中走進文字。

二、紮實訓練,感悟美。

楊再隋教授有這樣一段經典的闡述:語文課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課,是進行字詞句段篇訓練的課,是教給知識、形成技能、學習方法、培養習慣的課。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字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進行紮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使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受到情感薰陶和潛移默化人文教育,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目的。具體地說,語文教學要念好“十字經”,即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緊扣“八字訣”,即知識、能力、方法、習慣。課堂教學中黃老師通過紮實訓練,讓學生感悟太陽花的內在美。

1、加強自主學習,充分感悟語言

開課提出學習目標後,黃老師給足時間讓學生按照自讀要求,靜心讀書,充分與文字對話,潛心會文,感悟語言,為探究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老師也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能力。

2、引導對話交流,充分理解語言

本節課,黃老師抓住“太陽花始終保持著鮮豔奪目的色彩的原因”這一條主線展開教學,避免了瑣碎的提問。在抓重點詞句進行品析時方法多樣。例如:在品析太陽花喜歡太陽的這句話的教學中,黃老師引導學生從句子的形式入手,通過比一比,讓學生知道了這句話用了對比和擬人的手法,然後通過理解“偃旗息鼓、慵倦無力、愈加”等詞語的意思來充分理解語言。

3、突出語文特色,充分朗讀語言

這是一篇美文,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例如:在教學“日出時”這一句時,黃老師帶領學生“三讀”這句話,第一次讀,聯絡上文讀出太陽花對太陽的喜歡之情;第二次讀,聯絡下文讀出太陽花不遺餘力地開放的飽滿熱情,第三次讀,讓學生讀出太陽花前赴後繼不懼困難的精神。這樣的讀體現了閱讀教學讀的層次性,效果較好。

4、加強實踐活動,充分運用語言

語文課要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本節課,在體會太陽花“不遺餘力”、“前赴後繼”的精神時,為了加深對詞語的理解,結合課文要求,黃老師安排了適時的`造句。課後,結合本課在寫法上的特點,佈置了積累優美的四字詞語和觀察一種植物寫片斷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運用語言。

三、拓展延伸,昇華美

學習這篇課文的難點就是要從的字裡行間領悟太陽花樂觀的情操、飽滿的熱情、不懼困難的精神、謙讓的品格,又要由花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質的人,於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情操。教學中,黃老師進行了兩次適時的拓展延伸,很好的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點。第一次在理解太陽花不遺餘力、前赴後繼的精神品質後,老師很自然巧妙地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像太陽花這樣的人嗎?第二次是在學完最後一自然段後老師設計了:你想對太陽花說些什麼?學生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太陽花內在的品質。

總的來說,黃老師的這節語文課實現了美文美讀品花美人美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還是很好的。這也與她在名師工作室學習,得到劉老師和各位老師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但是從課堂教學中我們也發現她存在的問題:一是課堂教學語言還要不斷錘鍊,過渡語怎樣承上啟下,評價語怎樣點撥指導,總結語怎樣激情昇華。二是課堂駕馭能力還要不斷提升。要做到在課堂上游刃有餘,一是解讀文字要深入,二是教學方法和策略要靈活多樣,三是心中要裝著學生。希望黃老師今後多向在座的各位工作室的精英學習,加強學習,錘鍊基本功;加強研究,樹反思的鏡子,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2

這次聽課對我來說是一次提高,也是促進。也深感到自己的教學不足之處,有許多問題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深感不虛此行。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像這些優秀教師學習。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教師語言要具有藝術的魅力

聽完學校舉行的評優課後,我被幾位教師的語言深深的吸引住了,教師語言竟有如此的魅力,有的老師擅長設計教學環節,課堂氣氛活躍;有的老師課堂語言豐富、幽默、娓娓動聽,極具感染力。有的課堂緊湊,主題突出,激情飽滿,不僅令學生陶醉痴迷,興趣高漲,而且也令聽課老師連聲讚歎。

二、處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獨到

我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上完一堂課後,該問問自己:當學生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忘記以後,還剩下些什麼?十年,幾十年以後,當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全忘掉以後,我們給他們留下些什麼?我們的教育,能否給孩子們留下正確的`思維方式,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留下他們真正需要的種種?幾位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把握有其獨到之處。"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索,經歷,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思考所帶來得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

三、本次聽課讚歎、感慨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

今後我們要像優秀老師一樣成為學生的引導者與組織者,如何才能讓課堂有如此的魅力,讓學生輕鬆度過還意猶未盡?如何讓學生樂此不疲、有說的慾望?通過此次聽課與評課,我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1、充分調動學生資源,讓學生互學。

2、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說,教學生把話說完整,說得有條理。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著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方面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積澱教學素養,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希望以後我也能站在這樣的課堂上。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3

按照學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擔了對張老師執教的《最後的姿勢》的評課任務。

首先,我在聽課之前解讀了教材。《最後的姿勢》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xxxx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讚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他對學生的無私大愛。

在聽了張老師的課後,我思考很多:

一、《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篇幅長;課文場面很震撼,地震時情形危急;譚老師的人格魅力更是熠熠生輝。

張老師大膽嘗試,長文短教,緊緊圍繞“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組織教學,對教材內容、重難點的把握準確。

二、整節課的設計,教路清晰流暢,學法指導(勾畫、批註、讀中想象)潤物無聲

1.情境創設到位,奠定了課堂的感情基調。

課前的真心話大冒險讓學生說出真實的反應及選擇。面對危險時,我們必然會做出選擇,這時的選擇也許不理性,也許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體現。看似不經意的遊戲為學生理解譚老師最後的姿勢做了情感鋪墊。而後播放地震視訊,將學生帶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圍中去,已深深觸動了學生的神經。這比老師任何語言都具有表現力。

2.品詞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學中,張老師悉心指導學生默讀課文,畫出相關句子,進行圈點批註。抓環境描寫,抓側面烘托,引導學生感悟譚千秋老師的光輝形象和偉大人格,深刻領悟“最後的姿勢”對“愛與責任”的生動詮釋。

3.讀寫結合,大量閱讀,落實“語文主題學習”。

緊緊承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閱讀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譚老師的光輝形象。接著又進行拓展閱讀《懶爸爸》《頂碗少年》,領會側面描寫的'寫法。最後落實讀寫結合——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位熟悉的人。

三、對“語文主題學習”的幾點思考

1.語文主題學習落實“一課一得”,要把握兩條主線:一是思想內容(寫了什麼),一是表達方法(怎麼寫的)。但我們更側重於思想內容,輕視了表達方法。

2.拓展內容的選擇處理。拓展內容的選擇,難易程度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拓展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一課一得”的訓練點;拓展內容的選擇,應與課文內容從思想內容上有內在的關聯,這樣便於融會貫通。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4

《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是通過一位音樂老教授裝聾對青年小提琴手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青年人獲得成功來歌頌人間真情的。

如何落實新課標精神,體現以生為本、因學而教的理念,周xx老師執教的《唯一的聽眾》這一課例,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一、充分地讀

在初步感悟語言,體味情感的基礎上,周老師讓同學找出老人說的四句話,對這四句話重點品讀、賞讀,以讀代講、以讀促學、以讀悟情、以讀體意,這是教者靈活處理教材,嫻熟地駕馭課堂的一大特色。朗讀不但要有時間保證,更要有明確的要求與指導。不論提出何種要求,採用何種指導方法,有一點總是應該強調的`,那就是要讓學生讀得投入,讀出味道。周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無疑是讓人印象深刻的。

二、靜靜地思

“我發現作者對自己非常失望,對自己評價很低。”“雖然這裡沒有家人的評論,但是我……我發現作者在遇到老教授之前是那樣的懊惱。”“我從‘我暗暗有幾分興奮’知道老教授的鼓勵很有作用,作者鼓起了勇氣。”“‘我心裡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我感受到小夥子開始有了自信,因為老教授不但表揚了他,還願意做他的聽眾。”……老師很自然地引導學生聯絡前後來學習文字,揣摩情理;抓住反映“我”心路歷程的句子研讀,以訓練學生思維的全面性、準確性與深刻性。

三、大膽地寫

課堂中最後的寫話練習第三次老人心理活動補白。這不失為本課的一處精妙設計:既讓學生自主對課堂進行小結,更讓學生在深刻感悟內容、體驗情感後水到渠成地外化表達、昇華,同時也體現了讀寫的有機結合。

本節課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來與大家討論:

應重視學生之間的評價。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表達給予欣賞、鼓勵,這很好,但讓學生之間評價就少了,應將評價權適度地讓學生行使。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5

《燈光》這篇課文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珍惜、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本課中,我認為高老師有三點十分值得我學習:

一、將檢驗詞語的學習與簡要複述課文相結合,設計十分精細巧妙。

開課伊始,教師先讓學生自學,讀課文,找答案。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多好啊!”在文中出現了幾次?都是什麼情況下說的?說的時候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教師從課文中摘錄出了幾組詞語,既是重點,又需要學生平時留心。並且教師在讓全班學生讀會認會詞語後,竟然巧妙性的讓學生嘗試用上這些詞語中的一個或者幾個簡要複述課文內容。這不僅在考學生的總結能力,而且在考學生的運用詞語能力和短期連詞成句能力。當我覺得這個問題十分巧妙而且學生回答較為困難的時候,學生們居然出人意料的回答出來了,還回答的一個比一個好。可見教師平時授課的訓練點十分精細而且用心良苦。

二、設定情境讀重點詞句,讓學生在一次次的朗讀中走進郝副營長的內心,理解郝副營長的憧憬。

在講授三次“多好啊!”的時候,教師重點深入剖析郝副營長的心裡。從一次次的多好啊中,讓學生慢慢的從心底燃起對郝副營長的敬佩。一句在我們看來很普通的話,很普通的人,在老師的講授下,郝副營長眯著眼睛,望著遠方說(),郝副營長深深地吸了一口煙,興奮地說(),郝副營長一邊撫摸著圖畫,深情地說(),郝副營長頭靠在胸腔上,望著漆黑的夜晚說()······一次次地讀,一次次感情的逐步昇華,一次次心靈的滌盪,這就是高老師的講課魅力。

三、同義詞轉化與合理想象,練習說話。

教師不僅讓學生說說憧憬的`意思,而且讓學生用自己學過的詞語代替。從而激發學生的詞語海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緒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所以在之後回答他憧憬著什麼?勝利了就能幹什麼的時候,又是一個高潮的疊起。

總之,高老師整堂課把課文分析的透徹,緩緩道來,可是學生在這其中仍是佔據最主要的地位,學生一堂課學得開心,學得用心,學得感動。學生不僅懂得了郝副營長是什麼樣的人,而且懂得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一石二鳥,真是一位好老師。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6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在這節課中姜老師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抓關鍵詞,細細地品。這是姜老師本節課的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

如,學習第一自然段。讀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姜老師慢慢地帶著學生在課堂上做第一次的文字細讀——學著藉助關鍵詞從文中提取有效資訊。為了突出“冷、雪、黑”,讓學生讀,質疑,“這告訴我們什麼資訊?”“冷”下著雪就更冷了,天又快黑了就又進一步地表明冷,讓學生充分體會冷,並引導學生在“冷”的前面加上一個“寒”字,學生讀,姜老師引導學生用兩種形式進行朗讀。學生再反覆地讀。這樣,一次次地引導學生融入文字,走進文字,感知語言的魅力,豐富情感體驗。

又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教師抓住了重點句子“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通過變換句式,讓學生了解小女孩當時的困窘,更讓學生體會到沒有人同情她,可憐她。讓學生探究兩個“誰”一樣嗎?,使學生通過聯想、思考安徒生為什麼要這樣寫?充分感知小女孩的努力、辛苦換來的是一無所有,是冷漠。又反覆地練習;“這一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之後總結出:抓重點句子和詞語反覆地推敲,讀出體會和感受,也就是抓住一個詞,字或句子來慢讀,細品。

二、研讀文字,習得方法。這是姜老師本節課的又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語文學習需要教給學生方法。究竟怎樣才算是教給學生方法呢?如果只是單純的提出方法,讓學生按照所謂的方法去做,學生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往往會機械運用,在需要自己想辦法的時候會無計可施。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方法,並且能夠在實踐中積累為自己的學習經驗。

姜老師始終注意了教方法而不是給方法。平常我們在寫批註這個環節往往容易流於形式,為了批註而批註,而之後的教學中很少有為批註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姜老師今天寫批註的方法是真正落到了實處。學生對於這種新鮮的學習方法,能夠根據老師舉的“例子”進行批註。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們已經對批註有了更深切的'認識。這裡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執教者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深意。姜老師幾次出示了自己對課文的批註。但是每一次的批註目的都是不同的。開頭的批註,是讓學生對批註有一個認識,知道什麼是批註,怎樣進行批註是比較好的。第二次螢幕出示教師的批註,教師提示:剛才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抓住一個重點的句子,反覆推敲、比較,還可以聯絡上下文感受。第三次姜老師是用提示的方式:閱讀的時候,抓住一個詞,一句話,把你閱讀的資訊或者感受寫在文字的旁邊,不就是我們常說的批註嗎?批註就這麼簡單——下面就請你也試著從三、四自然段中任選一段。哪個詞,哪句話觸動你,就把你讀到的資訊、感受批註在旁邊。學生也有足夠的時間來寫自己的批註。第四次姜老師抓住“可憐的小女孩”,作者好像站出來說話了,這就相當於批註。教師一次次展示,一次次強調,讓學生對批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相信這些學生在閱讀其他文章的時候,不一定都會把自己想到的隨時寫上,但是在某一處會停下來細細思考,慢慢品味,或者從內心發出感嘆。如果教師長久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真的就會形成批註的習慣,養成批註的能力。就像脂硯齋批註《紅樓夢》,金聖嘆批註《水滸傳》,毛澤東批註《二十四史》那樣去閱讀,那種閱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相信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小女孩不僅停留在安徒生宗教信仰中的天堂,也走入了學生情感的天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是活躍的、深刻的,語文學習是紮實的、有效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姜老師教給學生用細讀的方式體會文章,用課文去教語文,也把學生帶入語文學習的幸福天堂。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7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有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發展。”今天上午江濤老師執教的《寓言二則》就如充滿詩意和美的清泉,緩緩流進學生的心田,浸潤著學生的心靈。這節課立足語文,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細細品味的“場”,一個靜靜思索的“場”,一個書聲朗朗的“場”,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語文素養。

本課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託寓的道理明瞭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這堂課上,江老師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江老師親切的語言,自然平實的教態,紮實深厚的教學功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都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大家也不難發現,江老師還運用了預習單、學習單的形式,其實這節課是在我區大力推進“三環五步”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背景下打造出的一節高效課堂。縱觀整堂課,我來談談幾點看法:

一、關注朗讀教學,注重朗讀感悟。

語言教學著重於讀,文言文教學更基於此,且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著重於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嚐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要反覆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在《矛與盾》這節課中,江老師努力讓學生做到了“四讀”:

整體讀,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達成正確流利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信心和興趣。

感悟讀,深入理解重點句。古語云:“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其中對楚人的語言描寫,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兩句時,更是指導朗讀的重點,讓學生對照註釋,揣摩句意後,指導學生將對人物和情節的理解與讀緊密結合,讀出了張揚誇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說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個性化讀,融入情境,活躍氣氛。例如: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不僅充分藉助文中插圖,還創造性的編加插圖,再次將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奏,嘗試個性朗讀。於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具個性化的朗讀也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最後,熟讀成誦,積累語言。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江老師的課堂上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為。還鼓勵學生以一篇帶多篇,課外繼續接觸文言文,努力實現“語文課堂與生活零距離。”在一次次的拓展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頓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對文言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關注預習,為高效語文課堂提供有力保障。

每個學生的學習都應當建立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是否能夠讓學生經歷一段有計劃、有目的、有成效的預習過程,將從根本上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可以說,沒有預習就沒有學習。

江老師精心設計了一份詳細的預習單,引導學生從讀文、識字、蒐集資料、理解課文內容等方面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預習。這份預習單不僅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作了充分的準備,更是教給了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預習的能力。

三、關注學法的指導,為學生的後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不只是把學生教懂,而是要把學生教會,教會學生怎樣自己去獲取知識,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們不僅要加強教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學法的研究,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江老師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學法的指導。

江老師的《寓言二則》中學法指導體現在以下四點:

(1)教給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即讀通、讀懂、明理、背誦。

(2)教給預習的方法,教師在課前給學生一份制定好的預習單,讓學生按預習單預習,在學完《自相矛盾》這則寓言後,教師又巧妙地安排學生模仿課前發的預習單對《鷸蚌相爭》這則寓言設計預習單,進行自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這種預習的方法。

(3)教給學生批註方法。

(4)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教師在教學中說道:“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更在讀。”還有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譯文解決文言字詞意思等。

四、關注自主合作學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學會合作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只有學會合作,學會從他人智慧中獲得啟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

江教師給足學生時間,按學習單先自主學習,然後小組合作弄明白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從課堂上看,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還是挺好的。

五、關注語言訓練,彰顯語文字色。

江老師準確解讀教材,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細讀文字,摳詞摳句,潛心會文,認真思考,把語言文字活化學為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

《寓言二則》一課語文訓練有很多,比如:1、緊抓“譽”字,引導學生想象楚人譽其矛和盾時的神態、語言,反覆指導學生讀好文中楚人說的兩句話。我想,文言中“譽”這個字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2、再如,教學“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江老師巧妙地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這句話會是誰說的,怎麼說的,從而很好地理解和讀好了這句話。3、“於物無不陷也”,引導學生感受雙重否定句,加強肯定的語氣。如果教師再引導學生說一個雙重否定句就更好了。4、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等,這都是語言訓練。

此外,江老師的課上還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在拓展環節,江老師用精美的翻頁向學生介紹了《韓非子》這本書,由一篇課文引出一本書,把學生從課本引向廣闊的課外閱讀的天空。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該成為兒童閱讀的點燈人。

教育永遠是遺憾的藝術,沒有一節完美無缺的課。對江老師的課我想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江老師在請學生表演楚人弗能應也的樣子後,問:“他這樣子讓我們想起一個成語——”老師想引出“張口結舌”,但大多數學生說“啞口無言”,這應該也可以。可是老師沒有及時地給予肯定。

教學是慢的藝術,給學生一粒粒種子,然後把他們交給歲月,我們終將看到萬涓成水,萬木成林,只要我們每天用心撒播種子,我們一定會聽到花開的聲音。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8

這學期我聽了邵老師執教的《詹天佑》,《詹天佑》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蹟——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傑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文章層次清晰,內容生動,字裡行間流露著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讚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優秀教材。全文圍繞“傑出、愛國”而展開,教學時應以此為線索,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認為邵老師的課努力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下面,我簡單談談我聽課後的一些感受。

一、結合背景介紹,縮短人本對話。

本課內容離學生現在的生活現實較遠,因此學生對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原因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邵老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能結合當時社會背景的介紹,縮短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當時詹天佑接受修築任務的壓力之大、困難之大。

二、緊抓句的教學,感悟人格魅力。

在教學課文第四自然段的時候,邵老師緊抓這一段中的句子展開教學,如:引導學生明確過渡句的作用、畫排比句、找詹天佑親自堅持野外工作的句子等,並一一引導學生細細體味,從句中感悟詹天佑的偉大品格,從而感悟到詹天佑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不過,這裡我有一個小小的看法:如學生圍繞詹天佑親自堅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談體會時,有一生說從中可以看出詹天佑的愛國品質,這時邵老師給予了否定,我個人的看法是,學生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因為詹天佑所有一切的行為動力應該是來源於他那強烈的愛國心,也正應該是這強烈的愛國情感才支撐著他克服修築鐵路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難。如果在這一段的教學中,老師能讓學生說說哪些句子更令自己感動,說說原因,可能學生能更好地在自己的心目中構築詹天佑的真實形象,情感體驗也能得到更主動地調動,這時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讀一讀這些令自己感動並受自己所喜歡的句子,學生肯定能借助聲情並茂的朗讀達到與文字內容的更好溝通,從而更真切地受到詹天佑人格魅力的感染。

三、注重實踐訓練,體會創新品格。

在教學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邵老師採用了畫一畫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筆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不過我覺得可以讓學生到黑板上畫一畫,這樣會比老師讓學生拿著自己畫在紙上的示意圖進行評議看得更清楚些。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這也是在鐵路修築史上的首創,我覺得邵老師在教學時對這一點強調不夠。教學時,邵老師讓學生示範演示了“人字形”線路的行駛辦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難點。這時候如果能對學生的演示進行更細緻地指導,那會更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比如讓學生先站板畫出“人”字形示意圖,再用一支帶有兩個不同顏色的鋼筆頭的鋼筆上臺演示,效果可能會更好。在這一過程中,就可以很明瞭地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感悟到詹天佑偉大創新品格。

四、恰當使用媒體,突破教學難點。

在一堂離學生實際生活年代比較遠的課堂中,老師能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顯得尤為重要。邵老師在多媒體的使用上,內容不多,但有節有序。如兩種隧道的開鑿辦法和“人”字形線路的設計的動畫課件展示,遠勝教師枯燥的千言萬語,這樣的課件展示不僅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看得真切,感得真實,更有助於學生透徹理解課文的難點,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結合課堂拓展,昇華情感體驗。

當邵老師教學到外國人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人”字形線路都讚歎不已時,讓學生也來說說:你會怎麼稱讚詹天佑?不僅昇華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還注意了學科間的聯絡,使學生能得以學以致用。

總之,邵老師所上的這節課是很成功的,其中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數不勝數,還是留待今後的工作中慢慢學吧!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9

六年級語文上冊《跑進家來的松鼠》評課稿從“課堂文化”這個維度進行觀察,觀察老師的功力、課改水平、教學藝術的感染力(語言造勢、文味營造、調控能力等)、影響力和精神輻射力;觀察學生參與學習的精神狀態和生命的張力,課堂的民主、和諧與平等,人人發展、全面發展的氛圍等。

1、詹老師從走進課堂開始,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有親和力,能給學生予鼓舞,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課堂文化。

2、創設了4次口語交際的情境:

①學習第6自然段時,讓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時,他們會說些什麼呢?利用角色的`互換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說;

②學習第16自然段時,“我們心裡空落落的”,孩子們不易理解,這時創設情境“松鼠沒了,奶奶、爸爸、媽媽、我可能會說些什麼?”讓孩子們有話可說,說得精彩紛呈。

③學習“空落落”一詞時,讓孩子們互相交流:自己什麼時候心裡也是空落落的?

④讓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和養過的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有趣的事兒。”

3、老師調控語言靈活多樣:“誰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誰來多說幾句?誰會用英語打招呼?”“聲音大一點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讀一遍!”“不少同學在書上批註,看來,同學們讀書的習慣非常好!”

詹老師整節課都在努力構建鮮活多元的課堂文化:

1、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文化:教學設計上,儘量去尋找能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有趣的活動;尊重、關懷每一個學生;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張揚,有情感的老師和有情感的學生一起交融互動,構築了溫暖如春的精神家園。

2、平等融洽的對話文化:有顯性對話;有隱性對話;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

3、關注課堂生成文化。

4、詩意的語言,文味的營造:老師調控靈活;以讀為本,讀佔鰲頭,文味濃濃。但整節課中關注全體學生做得還不夠。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0

從“課堂文化”這個維度進行觀察,觀察老師的功力、課改水平、教學藝術的感染力(語言造勢、文味營造、調控能力等)、影響力和精神輻射力;觀察學生參與學習的精神狀態和生命的張力,課堂的民主、和諧與平等,人人發展、全面發展的.氛圍等。

1、詹老師從走進課堂開始,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有親和力,能給學生予鼓舞,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課堂文化。

2、創設了4次口語交際的情境:

①學習第6自然段時,讓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時,他們會說些什麼呢?利用角色的互換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說;

②學習第16自然段時,“我們心裡空落落的”,孩子們不易理解,這時創設情境“松鼠沒了,奶奶、爸爸、媽媽、我可能會說些什麼?”讓孩子們有話可說,說得精彩紛呈。

③學習“空落落”一詞時,讓孩子們互相交流:自己什麼時候心裡也是空落落的?

④讓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和養過的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有趣的事兒。”

3、老師調控語言靈活多樣:“誰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誰來多說幾句?誰會用英語打招呼?”“聲音大一點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讀一遍!”“不少同學在書上批註,看來,同學們讀書的習慣非常好!”

詹老師整節課都在努力構建鮮活多元的課堂文化:

1、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文化:教學設計上,儘量去尋找能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有趣的活動;尊重、關懷每一個學生;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張揚,有情感的老師和有情感的學生一起交融互動,構築了溫暖如春的精神家園。

2、平等融洽的對話文化:有顯性對話;有隱性對話;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

3、關注課堂生成文化。

4、詩意的語言,文味的營造:老師調控靈活;以讀為本,讀佔鰲頭,文味濃濃。但整節課中關注全體學生做得還不夠。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1

《燈光》這篇課文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珍惜、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教學本課,賴老師注意對學生進行“展開豐富的.想象”的運用訓練。課文第二大段是由景生情,追憶戰爭年代的一樁往事,是全文重點,賴老師指導學生以“燈光”為線索理解:

1、在戰鬥間隙,郝副營長為什麼藉著微弱的亮光,在注視著書上的插圖?他沉思什麼?

2、郝副營長兩次發出“多好啊!”“該多好啊!”的讚歎,一樣嗎?不一樣的是什麼?通過對以上問題的理解,使學生深刻理解郝副營長的高尚精神世界。

高年級的學生應該掌握用聯絡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在文章重點段10段中,“千鈞一髮”這個詞語學生都能理解意義,可是深沉的含義就體會不到了,所以賴老師引導學生,問:“如果沒有郝副營長點燃的那一星燈光,後果會怎麼樣?你能從上文看看具體情形到底如何?”學生們讀書很認真,在老師的點撥下,很快融入了課文情景。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2

高xx老師的課堂,從來沒有教師的聲嘶力竭,也沒有學生的嚷嚷叫叫,有的只是靜心的讀書和思考。這種氛圍的營造靠的就是教師的功底。從《燈光》這一來看:

1、開課之初,利用閱讀提示指路,讓學生的自學有的'放矢。乾脆利落地進入文字閱讀,不浪費一點兒時間。

2、學習詞語時與概括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學會抓關鍵詞進行概括的方法,使得學習詞語這個環節不再單調而更富有深刻的意義。

3、教師對略讀課文的作用理解到位,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自讀課文和進行小組交流,而不急於條分縷析。學生沒有了時間的約束和教師的催促,自然學起來就輕鬆了。

4、每一次“多好啊”的學習,過渡自然而不落痕跡,沒有完成任務的生硬,讓學生更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5、教師的整體意識很強,在結課的時候再看開頭和結尾,看似只是為了講解寫法,其實也在學生心中紮下了一個語文學習要整體把握的種子。板書的設計用心巧妙,提綱挈領,起到了複習和鞏固的效果。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3

岑老師執教的《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文章語言優美且嚴謹、準確。

教學中,岑老師的課思路清晰,抓住“美麗”“有限”“渺小”“唯一”四個特點,引導學生感受地球不能被破壞。四個特點,岑老師側重教學“美麗”和“有限”。尤其是“美麗”,岑老師通過很多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感受,如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地球圖片,又如看圖片引導學生想象地球的美,還有帶領學生美讀等。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衝擊下,思緒飛揚,想象豐富,不僅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廣袤的平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蔚藍的大海,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金黃的稻穀……理解“有限”時,岑老師補充了大量的資料,告訴學生地球上的能源危機以及動植物滅絕的`事實。美麗的地球,本來有什麼,有什麼,有什麼,有什麼,由於人類的不加愛惜,濫砍濫伐,後來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多麼殘酷的事實,多麼明顯的對比啊!地球是目前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她渺小,資源有限,所以人類只能愛護她,珍惜她。作為一篇文藝性說明文,指導說明方法是必須的。岑老師抓重點句引導學生髮現打比方、列數字、做比較等方法,把知識點的學習和朗讀指導結合起來,使說明方法的教學不枯燥,使學生的情感與教學目標形成統一。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4

我校為了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改革力度,引領教師關注學生髮展,潛心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教學,營造濃厚的比學趕超的教研氛圍,促進教師努力打造釋放學生潛能的“兩段四環自主互助”魅力課堂,充分發揮實驗國小學科教研基地語文名師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強校際間的教學交流,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4月1日下午舉行新城國小——實驗國小課改領航教師校際教學聯誼專題研討活動,我們全校語文老師有幸聆聽了於燕和錢珊珊兩位優秀教師的精彩課堂——同課異構《山谷中的謎底》,現就兩節課談一談自己的收穫:

如果讓我用幾個字來概括一下兩位老師的課的話,於燕老師的課“抓的全”,錢老師的課“掘的深”。於燕老師的這節課是一節極為紮實的常規課,整堂課緊緊圍繞“謎面——謎底——解謎”的思路展開教學,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於燕老師確切把握住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能瞭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當學生對雪松的不屈不撓已有較深的印象後,於燕老師預設了一個小小的辯論“有人讀了課文的第三段以後說,雪松面對風雪,一個勁地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群膽小的弱者。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用辯論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雪松的頑強,雪松的彎曲策略。

錢老師對課文內容的挖掘深,使得學生的'思維都緊緊圍繞著課文內容拓展、發散,學到了紮實鞏固的語文知識,對語言文字有較為深刻的感受。學生在反覆悟讀中,讀出雪松是在儘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壓力,而又實在承受不住的情況下才選擇彎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為它學會了“彎曲”。錢老師在詮釋“彎曲”這個詞時,不是狹隘的定義為一種鬥爭的行為策略,而是拓寬“彎曲”的內涵。“彎曲”不是懦弱,只是暫時的退讓,為的是尋找機會“反彈”以退為進。教學時,錢老師思路清晰,引導恰如其分,課堂上精彩生成層出不窮,課上得有條不紊。這節課的魅力所在不單單是錢老師對教學環節獨具匠心的設計,更在於錢老師自身的專業素質,文化修養,以及駕馭課堂的能力都是令我們所折服的。我們也要以這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實踐我校的“兩段四環,自主互助”的課堂教學模式,助推自己的專業成長。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15

《天上偷來的火種》一文主要講了普羅米修斯為了解除人類沒有火種的困苦,不惜觸犯天規,勇敢地盜取天火,從而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智慧,並與宙斯進行不屈不撓鬥爭的動人傳說,頌揚了普羅米修斯不畏強暴、為民造福不惜犧牲一切的偉大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良好的習慣。上海的林老師在《天上偷來的火種》一課教學中,她最大程度地體現這一理念,使學生自主學習成為一種可能。我覺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點帶面,把握整體

學生有自己的新奇愛好:童真、童趣、痛心,再結合本課的特點——神話故事,因而,教師應儘可能地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閱讀內容。林老師揭示課題後,讓學生快速朗讀課文,圈出幾個神的名字,並輕輕地讀出神的名字後,再讓學生說說對這幾個神的瞭解。最後讓學生把這幾個神的名字串聯起來說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麼?因此便把閱讀引入課文的重點,使課堂上呈現出一派主動探究,積極思考的活躍氣氛。再如林老師讓學生找出有火和沒有火的兩段話來感受普羅米修斯身上具有怎樣的精神,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呈現閱讀體驗。因為朗讀不只是見字讀字,而是讀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將文字轉換成深情並茂的語言過程,如果能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那麼學生語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

二、挖掘教材,深入體會

語文教學要立足於教材,充分挖掘文字內涵,用語文特有的.魅力去觸動學生那浪漫的情懷,使語文學習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讓一顆純真善良的新心,沿著情感之路,找到精神棲息的家園。林老師在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普羅米修斯的善良、勇敢……的品質後,又問:“除了這些還需要什麼?”林老師引導學生知道平時我們看到‘偷’字,總認為是壞事,而在普羅米修斯身上我們卻能看到他的“智慧”。在這基礎上,林老師創設了一個閱讀情境,與學生進行對話。我們說語文學習要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把靜止的語言文字轉化為鮮活的交際情景,讓學生在動態的聽說讀寫活動中學習聽說讀寫,使語文學習因貼近兒童而活力四射,一顆顆童心輕舞飛揚。

三、課外延伸,聯絡生活

課外延伸閱讀,儘管屬於個體行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獲取資訊、豐富知識、提高能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結合課堂教學。重視實踐運用既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也是探究性閱讀的一個重要特徵。換一個角度看,探究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對語文知識能力乃至自身的生活經歷、認識經驗的綜合應用。所以課外延伸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非常重要,可謂語文就在生活中。就拿教學結尾的課外延伸這個環節來說,這是一則神話故事,在我們人類中,也有被稱為“普羅米修斯”式的英雄,林老師列舉了哥白尼、珈俐略、恩格斯、何敬平、江姐等以及他們的名言,並以“你們知道為什麼這些人被稱為是‘普羅米修斯’式的人?”從而讓學生再次體會這些人的不平凡,他們都是為人類普及真理,為了傳遞希望,為了播撒文明的火種甘願忍受各種煎熬。學生通過對普羅米修斯形象的體悟,也能感受英雄身上具備的品質。再來體會“普羅米修斯式的英雄”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我認為,在課堂課的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學起來才生動,才有活力,才有效果。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學生的學習特點,發揮他們的心理活動優勢,才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林老師在這方面恰恰是做得非常到位,以前在教學中,自己也很迷茫,通過林老師的這堂課聽下來,感覺就像黑暗中找到了一絲光明,真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