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典故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W

歷史的典故1

話說明朝大畫家、大詩人唐伯虎,他風流成性,為了秋香,他自稱是一個落泊的公子,賣身到華府為奴,改名華安,在華府他是書童,終日伴公子華文和華武讀書。有一天華太師帶了兩個兒子,還有教師爺和一群奴僕去春遊,他遊興正濃,他想考一考自己的兒子學業學得怎樣,他看見園裡到處是蒲葉、桃樹和葡萄,便隨口吟出上聯來:

歷史的典故合集15篇

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

誰知這華文華武兄弟倆是一對活寶,自然是張口結舌,對不出來。那師爺是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鬚拍馬,他見自己的.學生對不出來,馬上恭維說:“太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文才蓋世無雙,這上聯雖然是信手拈來,但是這是絕對,蒲葉和桃葉的諧音組成葡萄葉,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這實在是一首絕聯,任何人都無法可對,佩服!佩服!”

唐伯虎聽了獨自在那裡哂笑,華太師得到師爺的恭維,正在沾沾自喜,看見華安哂笑,勃然大怒道:“大膽的奴才!你為何哂笑?難道你能對此聯?”

唐伯虎跪下稟道:“讓奴才一試!”

他邊走邊觀花園裡的景緻,目光在那兩旁的花叢中觀察,哦!有下聯了,他隨口曰:“梅花桂花玖瑰花……”但唸到此卡住了,

華太師說:“對下去!”

唐伯虎張口結舌,汗流浹背,尷尬非常,快要難住了,突然看見自己心愛的姑娘秋香和另一個名叫春香的丫頭站在華太師身旁,他脫口而出曰:“春香秋香!”

華太師點頭讚道:“梅花桂花的諧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們開花季節,‘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對得好,對得好呀!華安!回去可領獎賞!”

華太師看著自己愚昧的兒子感嘆道:“雞冠花未放!”華安向那師爺瞟了一眼,諷剌答道:狗尾草先生!”

從此,華太師就不敢小看“華安”了,從交談中,知他很有學問,但是總以為他真的是一個落泊的公子,哪裡想到他卻是一代名人,為了秋香姑娘,賣身為奴,做出這樣荒唐事,從此華安就代替了教師爺的地位,由於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調教,華文華武后來大有長進,也雙雙中了舉,華太師為了報答“華安”,允許他自選一個丫頭為妻,於是唐伯虎就選了秋香,成為文壇千古風流佳話。

歷史的典故2

簡介:

蒼山會盟又稱貞元會盟。唐代南詔國時期,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於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與唐朝使臣崔佐時會盟於點蒼山神祠,立鐵卷一式四份,發誓與唐朝永遠和睦相親。至此唐與南詔40餘年紛爭化干戈為玉帛。蒼山會盟對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歷史意義。

點蒼山從北往南有十九峰十八溪,第十二峰叫中和峰,中和蜂下有一古廟,坐北朝南,前臨中溪,廟內立有一方石碑,碑中正書“敕封點蒼昭明鎮國靈帝神位碑”,故該祠被後人稱為“蒼山神祠”。大理的這座神祠在大理的歷史上,乃至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有著較高的地位,其原因就是它同唐朝時期發生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蒼山會盟”有關。

天寶之戰

公元748年,南詔王細奴羅去世,閣羅鳳繼承王位,並實現了統一雲南的大業。此間,雲南郡太守張虔陀頻繁向南詔增派賦稅徭役,併合同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向閣羅鳳勒索財物,遭拒絕後,張虔陀向唐朝廷謊報南詔謀反。閣羅鳳忍無可忍,一怒之下起兵圍攻姚安,殺了張虔陀。此事成了唐天寶戰爭的'導火索,於是,唐玄宗作出了消滅南詔的決策。南詔兩次派遣使臣前往謝罪,但遭到鮮于仲通的拒絕。雙方開戰,激戰的結果是“鮮于仲通六萬卒,徵蠻一戰全軍沒,至今西洱河岸邊,箭孔刀痕滿骨枯”。

唐軍徵南遭全軍覆沒的命運後,楊國忠欺上瞞下,窮兵黷武策劃並發動了第二次天寶戰爭。《舊唐書·南詔蠻列傳》中記述:“天寶十二年,劍南節度使楊國忠執國政,仍奏領天下兵,俾留後,侍御史李密覆敗於太和城北,死者十八九”。南詔雖然“不得已叛唐,但始終堅信復為唐臣”的願望,在下關收斂唐陣亡將士屍骸,修萬人冢,立南詔德化碑,以表白歸唐決心。

蒼山神祠會盟

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異牟尋以不同的路線派出三路使者,帶著丹砂、帛絹、黃金和當歸等信物,象徵赤心、柔服、堅定和永屬等心願,隨同攜帶的絹書一封,前往長安。後來,三路使者全都見了唐朝官員。講和也是唐朝的心願,因此在第二年的正月間,唐朝派了使者崔佐時來到南詔王都羊苴咩城,宣讀了唐德宗的詔書。過了幾天,崔佐時與異牟尋和太子尋閣勸,以及清平官等在蒼山神祠盟誓。盟書一式四本,一本藏在點蒼山神室,一本沉入洱海里,一本放在南詔的祖廟,一本進獻給唐天子。盟文很懇切地表明,南詔發誓永遠歸順唐朝。從這以後,唐朝又派來使者冊封異牟尋為雲南王,賜給南詔銀窩金印,上有“貞元冊南詔印”幾個字。

歷史的典故3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的典故4

華元棄甲

典出《左傳·宣公二年》。

華元是春秋時宋國的一員將領。魯宜公二年(公元前607年),鄭國出兵攻打宋國,宋文公派華元和樂呂兩員將領率軍前往抵禦。

華元在出戰前,為了激勵士氣,殺羊置酒,犒賞各營的將士。但由於一時疏忽,忘記了將羊肉和酒分給為自己駕馬車的車伕羊諶,羊諶心中十分不滿,發誓要進行報復。

第二天,華元指揮軍隊上陣作戰,羊諶為了昨天沒有分到羊肉和酒的事進行報復,趁華元還沒有佈置好陣勢,怒氣衝衝地對華元說:

“昨天吃羊、酒,是你做主;今天打仗,是你做主;但這輛戰車是我做主!”

於是,羊諶趕著載著華元的這輛指揮車,突然脫離了大隊人馬,飛一般地駛向鄭軍陣地。鄭國軍隊已經布好陣勢,見華單車衝來,立即將他包圍起來,沒費多少力氣,便把華元活捉,並讓華元自己解下盔甲,將他打入囚車。

這一仗,宋軍失了指揮宮,被鄭軍打得大敗,樂呂不幸戰死,損失戰車四百六十輛,不少宋國士兵成了鄭國的俘虜。

後來,“華元棄甲”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作戰失敗,棄甲潰逃或被俘。

文翁化俗

典出《漢書·文翁傳》。

四漢時,廬江舒縣有個讀書人名叫文翁。他勤奮好學,精通《春秋》,《論語》等經典,年輕時便因為賢良方正而被選拔為縣令。

漢景帝時,文翁升遷為蜀郡太守。蜀郡即現在四川成都一帶,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後,讀書人很少,但百姓都非常勤勞,民風也很淳樸。

文翁到任以後,對老百姓十分仁愛,但他知道一個地方要發達起來,沒有文化是不行的。因此,他決心改變蜀郡百姓不愛讀書、不尊重讀書人的習慣,使蜀郡成為一個文明之地。

於是,他首先從郡縣的小吏中挑選了張叔等十多個聰明而又喜愛讀書的年輕人,親自對他們訓導一番,說:“你們都是我百裡挑一的有為青年,我準備把你們送到京城的太學裡去學習,費用由郡裡負責。希望你們在那裡刻苦學習,學成歸來,對家鄉的風俗教化起一些好的作用。”

張叔等人都表示,決不辜負文翁對他們的期望。

於是,文翁便把他們送入京師,在太學跟隨博士學習經籍和法令。當時,蜀郡很不富有,為了節省開支,赴京學習人員的文具用品和做衣服的布匹都由文翁派人在本地買後送至京城,因為蜀郡生產的這些東西比京城便宜得多。這樣,就可節省不少開支。

過了幾年,張叔等人學成歸來,文翁便在郡裡給他們安排了重要的工作,並根據他們的學識和實際工作能力,不斷地提拔他們。他們中有的人還因文翁的推薦,出任一地的.太守、剌史,成了獨當一面的地方官。

其次,文翁還在成都修建官學,招收了大批的官學學生。他為了使蜀地的風俗有所改變,規定凡人官學之人,可以免除徭役;凡成績優秀的,便選拔為郡吏;其中最優異的,送到京城太學學習。另外,他每次到下屬的縣裡去視察,都選一些學業優良的學生和自己同行,以引起其他人的羨慕。這樣一來,官學成了熱門,不少富人子弟為入官學,還不惜用金錢買名額呢。

從這以後,蜀郡風氣大變,要讀書的人越來越多,蜀郡的百姓逐步改變了各種粗俗的陋習,變得文雅起來。到漢武帝時,朝延看到蜀郡的做法很好,便向全國推廣,於是各地都成立了官學。

文翁死後,蜀郡的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建了一座文公祠,歲歲奠祭。

後來,“文翁化俗”這一典故,用來稱頌地方官重視和推廣教化,治理有方。

麻姑獻壽

麻姑又稱壽仙娘娘、虛寂衝應真人,漢族民間信仰的女神,屬於道教人物。據《神仙傳》記載,其為女性,修道於牟州東南姑餘山(今山東萊州市),中國東漢時應仙人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故古時以麻姑喻高壽。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於絳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漢族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

有關麻姑的傳說有二:①《古小說鉤沈》輯《列異傳》:“神仙麻姑降東陽蔡經家,手爪長四寸。經意曰:‘此女子實好佳手,願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見經頓地,兩目流血”。《述異記》捲上雲:“濟陽山麻姑登仙處,俗說山上千年金雞鳴,玉犬吠”。此當為異聞。

②清褚人獲《堅瓠祕集》卷三引,一統志:麻姑,麻秋之女也。秋為人猛悍,築城嚴酷,督責工人,晝夜不止,惟雞鳴乃息。姑有息民之心,乃假作雞鳴,群雞相效而啼,眾工役得以休息。父知後,欲撻之,麻姑逃入山中,竟得仙而去。按麻秋,五代後趙胡人,仕石虎為徵東將軍,其女當為另一麻姑。民間傳說中的麻姑故事是源於第二種而有所引申變化,謂麻姑逃入山中後,其父大怒,放火燒山欲置麻姑於死地。正巧王母路經此地,急忙降下大雨,將火熄滅。王母瞭解了事情的始末之後對麻姑愛民之心大加讚賞,收下麻姑作為弟子並帶她去南方的一座山中修煉,這座山就是南城縣西邊的麻姑山。麻姑山中有十三泓清泉,麻姑就用此泉之水釀造靈芝酒。十三年酒乃成,麻姑也修道成仙,正好王母壽辰,麻姑就帶著靈芝酒前往瑤臺為王母祝壽。王母大喜,封麻姑為虛寂衝應真人。《麻姑獻壽》圖就源於此典,常用於祈福祝壽之用。

耿恭禱泉

典出《東漢觀記·耿恭》。

耿恭是東漢開國功臣耿弇的孫子。他父親早死,由伯父耿國撫養長大。他從小勤奮好學,有志報國,為人慷慨,文武雙全,有將帥之才。

永平十七年冬,耿恭被朝廷任命為校尉,駐守西域金蒲城。他英勇善戰,和關寵、耿秉等將領一起征服了車師、烏孫等國。北匈奴單于發兵兩萬攻擊金蒲城,耿恭據守金蒲。耿恭先以藥箭震懾,使敵軍無鬥志,然後開城反擊,將其擊潰。

耿恭知道北匈奴單于不甘兵敗,必將重整兵馬,復攻金蒲。金蒲城小,水源不足,不易堅守,而離金蒲不遠的疏勒城旁有條河道,水源沒有問題,便率軍進駐疏勒城。

兩個月後,北匈奴單于果然又率軍前來。耿恭趁匈奴兵立足未穩,開城突襲,把匈奴騎兵殺得四散奔逃。

耿恭收兵回城後,北匈奴單于見城旁有河通往城內,知道城內用水皆賴此河道,下令將河道阻塞,不讓河水流進城中,想用斷水之法把漢軍將士活活渴死。

河道阻塞後,疏勒城中果然斷水。耿恭命令士兵在城中打井,可是深挖十五丈,卻不見出水。當時正值夏季,將士們口渴難熬,只得把馬糞中的水榨取出來解渴。

耿恭見情況非常嚴重,便鼓勵士兵們說:“我聽說漢武帝時有個將軍,在行軍途中沒有水喝,便以飛劍刺山,山上頓時湧出一道飛泉。我們大漢向有神靈保佑,井中怎麼會打不出水呢?”

於是,他十分恭敬地跪在井邊,為將士們禱告一番,希求神靈保佑,然後親自和士兵們一起挖井。將士們十分感動,都盡全力挖井。挖到二十多丈,井水終於噴湧而出,將士們興高采烈,高呼萬歲!

這時,北匈奴單于以為疏勒域中斷水數天,必定乾渴得兵無鬥志,正準備攻城。耿恭知道匈奴兵只要知道城中有水,便不敢貿然攻城,便讓士兵拿水拌了泥,在城牆高處塗抹一層,給匈奴兵以心理威懾。

果然,北匈奴單于及手下的士兵見了,大驚說:“城中水源堵塞了,漢軍的水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他們一定有神靈保佑,我們是無法戰勝他們的。”

於是,北匈奴單于立即下令退兵,撤圍而去。

後來,“耿恭禱泉”這一典故,用來形容上級關心下級疾苦,和下級同甘共苦;也形容將士不怕艱辛,堅守疆土。

齊王捨牛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曾經遊歷齊、宋、滕、魏等國,一度曾經擔任齊宣王的客卿。有一次,齊宣王要孟子跟自己談談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歷史。孟子一向主張“民貴君輕”,主張“王道”,反對“霸道”,便推說自己不太清楚。如果要談,他可以談談王道的事。齊宣王聽了,便問:

“那麼你說說看,一個國君要具備怎樣的品德,才能稱王天下呢?”

孟子說:“我認為,一個國君,只要他能安撫人民,保護人民,那麼他就可以稱王天下。”

“那麼,像我是不是可以做到這一點呢?”齊宣王問。

“可以。”孟子點點頭說。

齊宣王聽了,又問道:“你怎麼知道我可以呢?”

“我是從大王的近臣和我說起過的一件事上推測的,我感到大王很有仁愛之心。”孟子說。

“什麼事?”齊宣王又問。

孟子講了以前的一件事:

有一天,齊宣王坐在朝堂上,有一個差役牽著一頭牛從堂下經過。大王見了,問:“喂!你把牛牽到哪兒去?”

差役回答道:“牽去殺了,用它的血塗在祭祀用的鐘上,用它的肉作為祭禮。”

大王看到那頭牛似乎在發抖,很憐憫它,說:

“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恐懼顫抖的可憐樣子,就好像一個沒有罪過的人,被無辜地押上刑場一樣。”

差役聽了,問:“好吧!我放了它!那麼是不是不要再用牲畜的血塗在祭祀的鐘上了呢?祭禮要不要舉行了呢?”

大王說:“祭禮怎麼能廢除呢?用只羊來換下這頭牛吧!”

孟子說完了這件事,最後說:“大王,你連殺一頭牛都不忍心,那麼對老百姓一定是很仁愛的了。有了這種仁心,你一定可以稱王天下的!”

齊王雖然認為孟子講得很有道理,但他並沒有採納孟子實行“王道”的政治主張。過了不久,孟子也便離開了齊國,到別國去遊說了。

後來,“齊王捨牛”這一典故,用來表示帝王對臣民的惻隱之情。

呂安題鳳

典出《世說新語.簡傲》。

三國時,魏國有位隱士名叫呂安,他和當時名列“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是好朋友,兩人的友誼十分深厚,每逢相思之時,即使是遠隔千里,也會不管路途遙遠,前去拜訪。

當時,司馬氏掌握著魏國的軍政大權,與司馬氏有著親戚關係的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字巨源,因不滿司馬昭和曹爽爭權,隱入山林。山濤與嵇康也十分相好。但司馬昭死後,司馬師執政時,山濤應司馬師之召,出任了吏部尚書。他希望嵇康也能出來和他一起做官,便找到呂安,要呂安去把嵇康找到京城來。呂安不齒山濤這樣的名士出仕做官,拂袖而去。

呂安來到嵇康家中,想把山濤召他出仕的事告訴他,不料嵇康正巧出遊未歸,只遇到嵇康的弟弟嵇喜。這嵇喜是個很庸俗的人,一心想攀龍附鳳,能夠踏上仕途。他聽說呂安從京都山濤那兒來,開門迎客,喜形於色地說:

“你從京城來,一定是山濤請我哥哥去做官吧!如果我哥哥做了大宮,我以後也可以為朝廷出力了!”

呂安沒想到嵇康的弟弟竟是這樣一個人,心中十分反感,連門也不願進,說:

“你哥哥不在家,我就不進府了。請借我筆墨,讓我題個字,你哥哥回來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嵇喜聽了,連忙命人取來筆墨。呂安接過,在大門上題了一個大大的“鳳”(簡寫為鳳)字,便與嵇喜告別,揚長而去。

嵇喜看著“鳳”字,以為呂安誇讚自己是隻鳳凰,滿心歡喜。過了一些日子,嵇康出遊回來,看到大門上的“鳳”字,問嵇喜是怎麼回事。嵇喜說了當時的情形,嵇康聽了,對嵇喜說:

“你理解錯了!‘鳳’字拆開來是‘凡鳥'兩個字,呂安說你是隻凡鳥,卻又含蓄不露,真難為他了!”

嵇喜聽了,這才知道自己受了諷刺還作補藥吃,不由羞慚滿面。嵇康說:

“山濤做了官,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我要和他絕交!”

於是,嵇康揮筆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喜見了,不由更如羞慚。

後來,“呂安題鳳”這一典故,用來表示對庸才的諷刺;用“凡鳥”來比喻庸才。

歷史的典故5

元宵姑娘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於團圓。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訊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訊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歷史的典故6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紮在上邦(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得隴望蜀的意思

[釋義] 隴:古代地名;相當於今甘肅東部;蜀:古代地名;相當於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隴地後;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這個;還想要那個;貪心不足。

[語出] 唐·李白《古風》詩:“物苦不知足;~”。

[正音] 得;不能讀作děi;也不能讀作de。

[辨形] 望;不能寫作“忘”。

[近義] 得寸進尺 貪得無厭 貪多務得 貪心不足 慾壑難填

[反義] 心滿意足 稱心如意 如願以償 知足常樂

用得隴望蜀來造句

1) 若不是我們蘇軍吸引了盧永祥的主力,你能勢如破竹打進浙江?佔領一個浙江也就夠了,得隴望蜀,小心撐壞肚子。

2) 雖然精明強幹,但卻也本性單純,她並不知道雄性的天性便是見異思遷得隴望蜀。

3) 不過,憑藉這段時間的煉體,現在我出劍比以前平穩了一倍,劍速力道更是數倍不止,又何必太過得隴望蜀?

4) 這個海拔很高的妹妹手裡拿著一把殘忍之弓,並且很自然的得隴望蜀。

5) 地主霸佔了王爺爺的田地,得隴望蜀,又要搶王爺爺的房子。

6) 人要知足,不要得隴望蜀。

7)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得隴望蜀。

8) 在人類社會裡,人們常常見異思遷得隴望蜀,忘了自己該待的位置,而處心積濾地去謀別人的位置。

9) 才分給你糖,你就想著要餅乾,真是得隴望蜀,人心不足啊!

10) 他們得隴望蜀,永遠無法使他們心滿意足。

11) 他剛獲升遷,位高權重,但卻想全權在握,得隴望蜀,真不知足!

12) 人家已盡了最大心力幫忙了,我們不好得隴望蜀,再提出別的要求。

13) 人如果慾望無窮,時刻計較,得隴望蜀,生活一定很痛苦。

14) 你今天能有這份工作理當知足,不要得隴望蜀,太貪心了。

15) 賭博是輸了想翻本,贏了想得隴望蜀,於是越陷越深。

16) 一個人在一生內做好一件事已經足以自豪,得隴望蜀誠屬不智。

17) 許多人對名利總不知足,常常得隴望蜀,貪得無厭。

18) 這個惡霸佔了王家的`宅子以後,又得隴望蜀地想佔有王家的田產。

19) 基本達到目的,人不能得隴望蜀。

20) 得隴望蜀還真是男人的本性啊,就連自己也不例外。

21) 這個自然,能夠晉升一級都萬分感激了,哪裡還會得隴望蜀啊!

22) 公子真是得隴望蜀,豈不知一山難容二虎。

23) 得隴望蜀,總想獲得更多,最後卻是把所有的東西都丟掉了。

24) 有一個詞語叫得隴望蜀,說的是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很不幸,唐宋也是這類人。

25) 你難道還不瞭解我嗎?我是那種見異思遷得隴望蜀的人嗎?

26) 所以他們這一代人當中,一半以上的都離婚,都得隴望蜀騎馬找馬。

27) 叫驢眼中閃過一抹得意的神色,人就是這樣,得隴望蜀,在他還在廢柴的手下掙扎求存的時候,他只想著能夠保住自己的地盤。

28) 心緒也是如此,有一想十,得隴望蜀,慾望如雨後野草,漫延只是因為缺少約束,而約束除了內心的修為,還有就是社會的力量。

29) 羅藝的能量如此之大,讓他不由得產生了點得隴望蜀的念頭,略略的想了想,決定把心中所想提出來,就算不答應,反正也沒什麼損失。

30) 走,雷哥帶你去個好地方,保你得隴望蜀。

31) 胡說什麼呢,哎男人吶總是得隴望蜀!

32) 劉三鬥得隴望蜀,就盼著這個機會。

33) 有了點滴的巫力,吳恆就得隴望蜀,又打起了巫術的主意。

34) 凌雲曾告訴他修煉要一步一個腳印,萬不可得隴望蜀,要努力打好紮實的基礎,紮實的基礎是很重要的事情,凌天自是不會忘記這些。

35) 中高階車市場,關於外鄉品牌而言,簡直是一個禁區,此無消費者看法的成績,但次要照舊廠家沒有真正拿得隴望蜀出手的作品,楚置信,只需產物。

36) 那就算了,得到灼厥刀已經是莫大的榮幸了,我確實不該得隴望蜀。

歷史的典故7

英文裡的University(大學)一詞來源於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羅馬法中的一個法律術語,意指社團或法人。

11世紀80年代,人們在義大利的一座圖書館中發現了羅馬法典的原稿。接著,一些學者開始在義大利的波倫亞講授羅馬法。歐洲各地的青年學生聞訊紛紛趕來,合資聘請這些學者教課。但是,這些外國學生在義大利處處受到歧視。學生們為了對付不測,就按種族成立了20多個“同鄉會”,然後又分別聯合成兩個社團,這種社團在法律上被稱為Universitas。社團的成立使學生們取得了權利主體的'地位。學生社團同教師簽訂契約,就課程設定、授課時間、教材發放、學費款額等問題達成具體協議。教師的酬金由學生在課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學生們覺得哪位教師不稱職,就聯合抵制他的課,拒絕支付酬金。如果教師在打上課鈴後不立即開講,或在打下課鈴前提前下課,就會被學生社團罰款。學生社團還有權審理其成員間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從而使外國學生成了社團內部的公民。從此,University就成了學生自治機構的名稱,後來逐漸引申出“大學”的含義。

在我國,“大學”一詞最早見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學》從《禮記》中抽出,單獨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成為“四書”之一。

“大學”一詞現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

歷史的典故8

做個美食家,除明白味之外,還得講究色香,更需異悟其“意境”。杭州為文化之邦,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每一名菜必有歷史淵源,所謂‘一菜一典“,不論是來自民間百姓,還是來自乾隆皇帝。作為食客的你不妨瞭解一二作為飯桌上的談資。

龍井蝦仁:

一天,乾隆微服私訪,在杭州茶農家喝到一杯龍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備,暗抓了些茶葉離去。後來在市內餐館用膳,叫店夥計用此泡茶。店夥計看到乾隆內著的龍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訴店主。店主正值烹調蝦仁,驚慌竟把店夥計手中的茶葉當作蔥末撒到鍋內。想不到這道茶葉蝦仁色澤雅麗,滋味獨特,吃得乾隆點頭稱好。此後,這道菜餚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傳至令。

西湖醋魚:

相傳古時有寧氏兄弟,滿腹文章,隱居在西子湖畔以打魚為生。當地惡棍趙大官人見寧嫂姿色動人慾霸佔,施計打死其夫。宋弟為報兄仇向官府告狀,結果落得一頓棒打。宋嫂勸叔外逃,行前特意用糖、醋燒製了一條西湖裡的鯤魚為他錢行,勉勵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處”。後來小叔得了功名,在一次宴會上介然吃到甜中帶酸的特製魚菜,終於找到了改名陷遁的`嫂嫂。於是,他就辭去了官職,重新過起捕魚為生的漁家生活。烹製“西湖醋魚”一般選用西湖鯤魚作原料,烹製前餓養兩天,使其排淨腸內雜物,除去泥土氣。烹製後魚肉嫩美,帶有蟹肉味。

宋嫂魚羹:

宋高宗禪位後,常來西湖玩賞。一日,泊舟蘇堤,偶起鱸魚之思,即命制魚羹品嚐,果然味美,便賜銀百文。訊息傳開,縉紳豪貴紛紛下顧,宋嫂遂成鉅富。“宋嫂魚羹”以鮮鱸魚肉加火腿絲、筍絲、香菇絲、鮮嫩潤滑,有“賽蟹羹”之說。

東坡肉:

蘇東坡喜食豬肉,元豐三年貶官黃州時,曾逗趣寫下《豬肉詩》一首:“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元右四年,蘇軾為杭州地方官時,築堤建橋,疏通西湖。百姓為了感謝這位太守,抬豬肉,挑火酒來慰勞。蘇軾叫家人把豬肉切成方塊用他的烹調方法連酒一起燒製,分給民工。民工吃後都感到此肉酥香味美,就把它稱為:“東坡肉”。

歷史的典故9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首先蒐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此乃為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典故,成語南門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從這裡來的。

歷史的典故10

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後周的政局不穩。京城裡人心浮動,謠言紛紛,說趙匡胤(音yìn)快要奪取皇位啦。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後周一支最精銳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裡。五代時期,武將奪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們有這種猜測也是不足為奇的。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範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過了兩天,就帶了大軍從汴京出發。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

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現在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

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

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裡,還沒有把話說完,將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著說:“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

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人告訴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

沒多久,這訊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

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的人聲,接著,就有人開啟房門,高聲地叫嚷,說:

“請點檢做皇帝!”

趙匡胤趕快起床,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趙匡胤騎在馬上,才開口說:“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

將士們齊聲回答說:“自然聽陛下命令。”

趙匡胤就釋出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

趙匡胤本來就是禁軍統帥,再加上有將領們擁護,誰敢不聽號令!將士們排好隊伍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內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

將領們把範質、王溥找來。趙匡胤見了他們,裝出為難的模樣說:“世宗待我恩義深重。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怎麼辦?”

範質等不知該怎麼回答。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

“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

範質、王溥嚇得趕快下拜。

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親當然成了太后。當大臣們向太后祝賀的時候,太后卻皺起眉頭,顯出很憂愁的樣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從們問太后說:“皇上即位,您怎麼還不快活?”

太后說:“我聽說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夠把國家管理好,這個位子才是很尊貴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亂子,再想做一個老百姓還做不成哩。”

太后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宋太祖雖然即了位,但是全國還沒有統一,別說周圍還有一個個割據政權,就是原來後周統治的中原地區,也還有一些節度使,對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氣呢。

歷史的典故11

成都龍泉洛帶客家古鎮廣東會館有一道很有名的小吃——“傷心涼粉”。關於這涼粉名字的來歷,我也很好奇,和很多人也一樣。關於名字的來歷,在會館裡、網上也看到過。

傷心涼粉是以豌豆製成的,客家人採用原始手工藝,將豌豆磨成漿,製成了通透發亮、柔嫩無渣的澱粉,之後,將特別調製的佐料淋在上面。

花兩元買了一碗,紅豔豔的`佐料淋在晶晶發亮的豌豆粉上面,單看不吃已是一大誘惑。然而,才吃一口,頭頂便“嗤嗤嗤”地冒出了一團又一團煙氣,張口想說話,舌頭卻被麻得轉動不靈,淚盈滿眶。啊,是海椒(客家人稱為芥椒)在作怪哪,佐料裡,下了許多海椒!——辣得傷心,此名字的來歷之一。

過去,物產不豐富,勤儉聰慧的客家人因此將豌豆製成可供果腹的涼粉。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下,客家人舉家或舉族千里迢迢地遷徙到四川來。途中有人病死,有人丟失,苦不堪言。等他們歷盡艱辛地安頓下來,手中捧著慣吃的涼粉而一口一口地吃著時,憶起跋涉之苦、想起病逝離散的親人,便不由得悲從中來,淚滴滿襟,手裡的碗,因此而變得沉甸甸的,吃進嘴裡的涼粉,也混合了淚的苦澀,所以,叫它做“傷心涼粉”——此名字的來歷之二。

“傷心涼粉”的名字由來還有另一個動人的版本。客家婦女,出名能幹,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田邊地頭、鍋邊灶頭、針尖線頭”,裡裡外外的活兒一手抓,樣樣能做樣樣精。可是,人畢竟不是機器,深更半夜當一家大小都甜甜地進入夢鄉時,她還獨自一人苦苦地支撐著,在磨房裡磨豆做涼粉,磨著磨著,倍感淒涼,眼淚便撲簌簌地掉下來了。混合了淚水做成的涼粉,當然也就稱為“傷心涼粉”啦!——此名字來歷之三。

昨天在電視裡看到採訪廣東會館的董事長,他說到當時建立會館時,由於古鎮宣傳很少、遊客很少,恰逢陰雨連綿,連做的涼粉都餿了。會館也沒什麼特色的菜品吸引遊客,借米下鍋、連連虧損、慘淡經營。涼粉賣不出去,工人們自己吃,也要倒掉很多。他說我看著窗外下著不停地雨,心中不禁感嘆:這真是傷心涼粉啊!後來發現這個名字很特別,就乾脆取這個名字——此名字來歷之四。

歷史的典故12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並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它在中國家喻戶曉。這個故事記載在《列子》中。《列子》是公元前四、五世紀一名叫列禦寇的哲學家寫的書。

故事說,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歲了。他家的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們進進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咱們家的門口,咱們出門要走許多冤枉路。咱們不如全家出力,移走這兩座大山,大家看怎麼樣?”。

愚公的兒子、孫子們一聽,都說:“你說得對,咱們明天開始動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覺得搬走兩座大山太難了,提出反對意見說:“咱們既然已經在這裡生活了許多年,為什麼不能這樣繼續生活下去呢?況且,這麼大的兩座山,即使可以一點點移走,哪裡又放得下這麼多石頭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話立刻引起大家的議論,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最後他們一致決定:把山上的石頭和泥土,運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帶著一家人開始搬山了。他的.鄰居是一位寡婦,她有一個兒子,才七八歲,聽說要搬山,也高高興興地來幫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鋤頭和揹簍,而大山與大海之間相距遙遠,一個人一天往返不了兩趟。一個月幹下來,大山看起來跟原來沒有兩樣。

有一個老頭叫智叟,為人處事很精明。他看見愚公一家人搬山,覺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對愚公說:“你這麼大歲數了,走路都不方便,怎麼可能搬掉兩座大山?”

愚公回答說:“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覺得你還不如小孩聰明。我雖然快要死了,但是我還有兒子,我的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無窮無盡。山上的石頭卻是搬走一點兒就少一點兒,再也不會長出一粒泥、一塊石頭的。我們這樣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為什麼搬不走山呢?”自以為聰明的智叟聽了,再也沒話可話了。

愚公帶領一家人,不論酷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貪黑挖山不止。他們的行為終於感動了上帝。上帝於是派遣兩名神仙到人間去,把這兩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它告訴人們,無論什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歷史的典故13

捉襟見肘成語的意思是指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於應付。該成語典故出處:《莊子·讓王》:“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一起來看看捉襟見肘這個成語背後的典故是怎麼樣的吧!

孔子有一個十分出色的弟子 叫曾參(即曾子)。他住在衛國時 生活很艱苦,穿著用亂麻絮做的袍子,看上去 破破爛爛的。他吃得十分不好,臉上浮腫,帶 著病態,手、腳都長了繭子。他十年都沒做新 衣服,帽子也破舊得很,帽繩一碰就斷。他如 果拉一下衣襟,臂肘就會露出來;一穿鞋,鞋後跟就會裂開。他常常接連三天 不生火做飯,實在是因為沒有錢買柴、買米。他的日子不比叫花子好,甚至還 不如叫花子。雖然如此,但曾參並不發愁,相反倒很樂觀,常拖著破鞋散步, 邊走邊高聲吟唱《商頌》。他的聲音十分大氣,洪亮得如同從金石做的樂器中 發出的一樣。曾參就是這樣過著那常人不可忍受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做 官,就算是天子請也不做;不攀高枝,諸侯想結識他都被拒絕。他不愛名利、 富貴,不修邊幅,是一個超凡脫俗的高人。莊子說,注意培養心志的`人會忘掉 形體,注意養身的人會忘記利祿,而致力於大道的人則會忘掉心機。

歷史的典故14

歷史典故:

李時珍自幼聰穎善對,還沒上學就跟著父親認熟了好多字。他剛入學時,私塾先生望著被樹木環抱的`遠山,出了上聯:“遠聲隔林靜。”李時珍當時雖然只有八歲,但見朝霞分外明媚,過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脫口對道:“明霞對客飛。”先生大為吃驚,決心加倍關照。

有位藥鋪主人,膝下有一個女兒,聰慧而美貌,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才華出眾的男子結為伴侶,決定用藥名作上聯徵婚:“玉葉金花一條根。”許多求婚者望聯興嘆。其中有一位姓馬的青年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時珍幫忙。李時珍少年助人為樂,脫口對道:“冬蟲夏草九重皮。”鋪主見馬公子比較英俊,又交給他上聯,限一天對上。這上聯是:“水蓮花半枝蓮見花照水蓮。”馬公子只得二請李時珍對出下聯:“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鋪主看後非常高興,隨即再出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限半天對出。馬公子無奈三求李時珍。李時珍為了成全這樁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紅娘”作下聯。鋪主十分滿意,當即答應訂婚。

當地郝知府對醫藥略知一二。一次中秋賞月時,風吹燈籠熄,原來是燈籠破了三個窟窿,便口占上聯:“燈籠籠燈,紙(枳)殼原來是防風。”因一直續不出下聯,只好找李時珍對出下聯:“鼓架架鼓,陳皮不能敲半下(夏)。”

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訪李時珍。走進院後,看到從竹不禁讚歎:“煩暑最宜淡竹葉。”李時珍隨口對道:“傷寒尤妙下柴胡。”

郝知府看到幾株玫瑰,不勝感嘆:“玫瑰花小,香聞七八九里。”李時珍笑著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郝知府是外地人,見李時珍如此投機,又吟出一聯:“做官者四海為家不擇生地熟地。”李時珍笑道:“行醫人一脈相承豈分桃仁杏仁。”

郝知府拿起李時珍為他開的處方,自言自語:“紙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李時珍手中毛筆尚未放下便說:“杆硬尖軟,採晒炒切炙百合俱全。”

就這樣,賓主唱和屬對,沉浸在妙思雅興之中,不覺天色已晚,郝知府起身告辭出門說道:“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李時珍笑道:“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人物介紹: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明代醫學家。他好讀醫書,因為發現歷來本草有很多錯誤,就立志重修。於是翻山越嶺,窮搜博採,歷時三十年,閱書八百餘家,三易其稿寫成《本草綱目》一書,為我國藥物學史上一大鉅著,李時珍也被稱為“中國藥聖”。

歷史的典故15

結草銜環:永懷感恩之心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後漢書·楊震傳》。

【釋義】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歷史典故】

“結草”的典故見於《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有個愛妾。魏武子生病後,對他的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後來,秦桓公出兵伐晉,晉軍和秦兵在晉地輔氏(今陝西大荔縣)交戰,晉將魏顆與秦將杜回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回,使這位堂堂的秦國大力士站立不穩,摔倒在地,當場被魏顆所俘,使得魏顆在這次戰役中打敗秦師。

晉軍獲勝收兵後,當天夜裡,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那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銜環”典故則見於《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注引《續齊諧記》。楊震父親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見一黃雀被老鷹所傷,墜落在樹下,為螻蟻所困。楊寶憐之,就將它帶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給它喂飼黃花,百日之後的一天,黃雀羽毛豐滿,就飛走了。當夜,有一黃衣童子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並以白環四枚贈與楊寶,說:“它可保佑君的子孫位列三公,為政清廉,處世行事像這玉環一樣潔白無瑕。”

果如黃衣童子所言,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玄孫楊彪四代官職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們的美德為後人所傳誦。

後世將“結草”“銜環”合在一起,流傳至今,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成長心語】

平時,如果別人對自己有恩惠,往往會用“結草銜環”來表示要感恩報德。懂得感恩的心靈,是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最美的心靈;懂得感恩的生命,是行走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值得敬重的生命。同時,這兩個典故也旨在告誡人們“善有善報”,“勿以善小而不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