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典故集合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9W

歷史的典故 篇1

春秋時期的郯子,生性至孝,歷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曆史上盛傳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為楷模。

歷史的典故集合14篇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說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弟子規》中說:“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孝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

歷史的典故 篇2

牛頓科學巨人

牛頓是科學史上的巨人之一。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為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他進行了光的分解而創立了光學;在熱力學方面,他確定了冷卻定律;在天文學方面,他創制了反射望遠鏡,考察了行星運動規律,科學地解釋了潮汐現象,預言了地球不是正球體;在數學方面,他是微積分學的創始人……恩格斯在《英國狀況》一文中對他的'偉大成就讚歎不已。然而他自己卻非常謙遜。當他臨終的時候,來探望他的親朋好友在病榻邊說:"你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他聽了"偉人"二字便搖搖頭說:"不要那麼說,我不知道世人是怎樣看我,我自己只覺得似乎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了幾隻光亮的貝殼。但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還未被熟悉,被發現哩。"停頓片刻,他又說:"假如說我比笛卡兒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的緣故。"說完這段話,他平靜地閉上了眼睛。

歷史的典故 篇3

孔子說:“顏回啊,你先過來。你想想你家境比較低微,為什麼就不去做官,然後以彌補家用呢。”顏回回答道:“對於做官這件事情,我一點兒心思也沒有,城郭外面我有50畝田地,我可以用來耕種糧食;在城郭內部的40畝田地,我們可以養殖蠶和種植麻;我有著自娛自樂的方式,那就是波動鼓琴,並且夫子你跟我說的那些道理足以讓我感到愉悅,我又為何非得要去做官呢。”孔子聽了他的回答之後,先是變了一個臉色,說:“說的實在是好啊,我知道這是你心願。我聽說善於滿足的人,不會因為利益來使自己勞累;那些安閒自得的人,知道自己已經失去很多東西,但是也不會覺得有絲毫的畏懼;注重自己內心修養的人,不會因為自己不做官而感到慚愧。這樣的話我曾說了很多次,但是在你的身上我才是真正的看到,讓我有了收穫,可喜可賀。”

顏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不顧忌這些,日常的貧困對他來說,這才是享受,享受生活,有著自己的樂趣。

歷史的典故 篇4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

其先祖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說。《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裡,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姜子牙後輔佐了西周王,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牧野之戰紂兵大敗,紂王登臺自焚而死,從此商亡周立。

大多數人知道姜子牙是因為電視機《封神榜》,講訴的是姜子牙帶領眾神幫助周文王取得江山的故事。小說、影視劇中的姜子牙是崑崙山玉虛宮元始天尊的座下弟子,後奉命下山,扶周滅商,其間歷經種種磨難,最終消滅殷商,成就封神大業。但這畢竟文學藝術作品,那麼在歷史真實的中姜子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姜子牙是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稱為呂尚、呂望,別號飛熊。他複雜的姓氏和他的先祖有關,他的先祖本姓姜氏,曾是四嶽(部落首領)之一,後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際被封於呂,因此從其封姓。關於姜子牙的具體故里還有爭議,但一般認為是山東省東部的日照、莒縣一帶。

姜子牙雖然出身顯赫,但到商朝末年時家道早已沒落。據相關文獻記載,姜子牙曾做過屠夫、小商販,曾屠牛朝歌,賣食棘津,還有的說他是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姜子牙曾經是贅入婦家的女婿,後因不善生計不妻子逐出家門,這在小說、影視劇中也有體現。

還有一些文獻中記載,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經在商朝中擔任過低階官職,後來因不滿商紂王的暴虐無道而棄職,遊說天下諸侯,但無所遇,於是便隱居在渭水河畔。一次西伯姬昌在出獵前進行占卜,卜辭上說: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

果然文王在渭水北岸遇到釣魚的姜子牙,文王大喜,言道: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聖人來周,週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呼姜子牙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姜子牙尊為師。此後在姜子牙的輔佐謀劃下,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

文王死後,武王即位,姜子牙被尊為師尚父。經過幾年的準備後,武王決定興師伐紂,出征前進行占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臣恐懼不安,只有姜子牙堅決主張進軍,武王於是出征。此後經過牧野之戰擊潰商軍,紂王在鹿臺自焚,武王大軍進入朝歌,商朝滅亡。

武王已平定商紂後,成為天下之主,他便開始封賞有功之臣,首先他就把姜子牙封在東部營丘,建立齊國。姜子牙在東去封國的途中,有人對他說: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姜子牙聽了此言,連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達齊國。正趕上萊侯帶兵來攻營丘。原來營丘毗鄰萊國,而萊人是東夷族,他們趁商紂之亂而周朝剛剛安定,無力平定遠方,因此和姜子牙爭奪國土。

姜子牙到達齊國後,修明政事,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因此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諸侯中的大國。武王病死後,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周公旦輔政,這引起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不滿 ,他們聯合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變,連東方的淮夷也反叛。

為此周公派召康公通知姜子牙: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 齊國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東方各國事實上的領袖。最終在姜子牙的支援下,周公旦徹底平定叛亂,周王朝得以安定。

史書上記載康王六年,齊太公望卒,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姜子牙究竟活了多達年歲,史書上沒有準確的記載。

但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的推算,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姜子牙的的生卒年大致為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年,即113歲。當然這只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說法。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政治、軍事家,被譽為兵家之祖,他所著的'《六韜》,又稱為《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軍事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由於姜子牙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此後姜子牙一直受歷代統治者的崇尚,被譽為武聖。739年唐玄宗下詔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宋朝時姜子牙所著的《六韜》被列入武經七書,他本人被追封為昭烈武成王。在武廟中,更是以姜子牙為首。

在元明時期,姜子牙逐漸被神化,明代萬曆年間,道士許仲琳創作《封神演義》,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小說中姜子牙有一次不成功的婚姻,而且沒有兒女,但根據文獻記載姜子牙的兒女很多。除了繼承王位丁公呂伋外,還有許多,他們很多都成為今天一些姓氏的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姜子牙還有一個女兒,史書上稱她為邑姜。邑姜嫁給了周武王,生下了周成王、以及晉國的開國國君唐叔虞,山西太原的晉祠供奉的就是唐叔虞和邑姜。

而姜子牙建立的齊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是東方的大國。特別是在齊桓公姜小白的統治下,更是將霸業推到了頂峰。此後公族勢力逐漸削弱,最終在公元前386年貴族田和自立為國君,廢除齊康公,將他遷居於海濱,姜齊正式滅亡。

歷史的典故 篇5

相傳,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節日之夜,有個財主在家大擺酒席。大家划拳喝酒,喧聲如潮。

突然,鬧得最歡的一個老頭大汗淋漓,翻著白眼,捂住脖子,拼命地嚥著唾沫。原來是他剛才急著說話,嘴裡一塊牛肉沒嚼爛就吞了下去,結果喉嚨被堵住了。這時,在場的人紛紛圍了過來,有的說快灌一杯冷水,有的說要再咽一塊肉,有人使勁扳開老頭的嘴巴,拿起筷子就要往裡夾取,有人則使勁捏著他的脖子往下刮。眾人七嘴八舌,動手動腳,把老頭折騰得痛苦異常。最後,老頭氣得按捺不住,大吼一聲“滾開”,隨著喊聲,那塊牛肉也跟著噴了出來。

眾人大笑,正要回座位繼續吃喝,財主卻高聲說道:“各位請回吧。那位老者的遭遇是我們的前車之鑑。老夫認為:要想不再發生這樣的災禍,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本府以後再也不許人吃飯了。”說完,就下令把廚房所有的罈罈罐罐全部打碎,柴米油鹽一律放火燒掉。

因噎廢食的解釋

[釋義] 噎:食物堵塞在咽喉;廢:停止;食:吃。因吃東西卡過喉嚨;從此就停止吃東西。比喻偶然受了一次挫折;就停止不幹。

[語出] 漢·劉向《說苑》:“一噎之故;絕谷不食。”

[正音] 噎;不能讀作“yī”。

[辨形] 噎;不能寫作“咽”。

[反義] 百折不撓

用因噎廢食造句

1) 不能因為改革中的一些問題就因噎廢食,走閉關自守的老路。

2) 凡事有利有弊,我們只須多加防範弊害的發生,不必因噎廢食。

3) 義彬怕數學考試,就一整天不上學,這豈不是因噎廢食嗎?

4) 我們要勇往直前,決不能因噎廢食。

5) 原來你是害怕有人會取笑,就因噎廢食,不再練唱了。

6) 因為擔心孩子會摔跤就不讓他出門,不是太因噎廢食嗎?

7) 我們不可能因為網際網路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就因噎廢食,不準大家使用。

8) 但為了躲避傷病而因噎廢食的做法只能是適得其反。

9) 當然也不一定要因噎廢食,土地資源估值的情況下,可能區域性區域建設垃圾焚燒是合適的。

10) 因為害怕疼痛而不敢看牙醫,不就是因噎廢食嗎?

11) 我們不能因為震壞了幾根柱子就因噎廢食,放棄了原有的設計構想。

12) 聽起來有些理,其實是個因噎廢食的邏輯。

13) 儘管訓練期間有出現死亡事故,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14) 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叫停員工持股計劃,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

15) 壞人固然要防備,但壞人畢竟是少數,人不能因噎廢食,不能為了防備極少數壞人連朋友也拒之門外。

16) 當前我國證券公司業務監管法律制度缺陷的根源是:因噎廢食的`錯誤理念限制了業務開展的法律制度空間;罰及既往的不當做法損害了業務監管法律制度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17) 如果因這次意外,就放棄了整個太空計畫,未免有點因噎廢食。

18) 本文首先指出部分商業銀行"因噎廢食"的現實,在貸存比很低的情況下不去佔領個人信貸市場份額。其原因就是我國商業銀行開辦個人信貸業務以來積累了大量的風險。

19) 聽起來有理,其實是個因噎廢食的邏輯。

20) 從另一個方面講,我國同樣不能就此"因噎廢食",應積極推行證券化創新產品,以便提升銀行核心競爭力。

21) 因害怕摔飛機而不敢出國,簡直是因噎廢食。

22) 看似天經地義的背後,基於避難趨易的本能,校園活動因噎廢食便人為地一再縮小了。

23) 不要因噎廢食,不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把很多香花都看作毒草。

24) 哎,這倒是真的。不過,我們還是不能因噎廢食,快來幫我參考一下,這些花苗怎麼擺更好看。

25) 我們當然不必因噎廢食,但如有人謀不臧就須揪出,全民拒絕這種“天有不測”的風雲和禍福。

26) 榮,江山依舊,風采猶然,恰滄海巫山,熟視歲月如流,浮華萬千,不屑過眼煙雲;辱,胯下韓信,雪底蒼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肯因噎廢食。

27) 作為一種新興的資訊獲取手段,其存在有許多積極的社會意義,不能因噎廢食一概加以否定。

28) 面對迅速發展的私募基金及其與之俱來的風險,我國監管部門決不能因噎廢食,應當借鑑國外監管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積極穩妥的發展私募基金。

29) 另外,針對我國板市場建立的問題,筆者認為,不能因為害怕風險而因噎廢食觀望等待,甚至否認板市場的功能。

30) 他耗盡了你的感情,他是你喪失愛人的能力之前最後愛上的人。他走了,你卻再也無法愛任何人了。不是因噎廢食,是曾經滄海。你想瞻仰愛情的遺容,最終卻發現那愛早就面目全非。

歷史的典故 篇6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紮在上邦(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後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後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得隴望蜀的意思

[釋義] 隴:古代地名;相當於今甘肅東部;蜀:古代地名;相當於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隴地後;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這個;還想要那個;貪心不足。

[語出] 唐·李白《古風》詩:“物苦不知足;~”。

[正音] 得;不能讀作děi;也不能讀作de。

[辨形] 望;不能寫作“忘”。

[近義] 得寸進尺 貪得無厭 貪多務得 貪心不足 慾壑難填

[反義] 心滿意足 稱心如意 如願以償 知足常樂

用得隴望蜀來造句

1) 若不是我們蘇軍吸引了盧永祥的主力,你能勢如破竹打進浙江?佔領一個浙江也就夠了,得隴望蜀,小心撐壞肚子。

2) 雖然精明強幹,但卻也本性單純,她並不知道雄性的天性便是見異思遷得隴望蜀。

3) 不過,憑藉這段時間的煉體,現在我出劍比以前平穩了一倍,劍速力道更是數倍不止,又何必太過得隴望蜀?

4) 這個海拔很高的妹妹手裡拿著一把殘忍之弓,並且很自然的得隴望蜀。

5) 地主霸佔了王爺爺的田地,得隴望蜀,又要搶王爺爺的房子。

6) 人要知足,不要得隴望蜀。

7)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得隴望蜀。

8) 在人類社會裡,人們常常見異思遷得隴望蜀,忘了自己該待的位置,而處心積濾地去謀別人的位置。

9) 才分給你糖,你就想著要餅乾,真是得隴望蜀,人心不足啊!

10) 他們得隴望蜀,永遠無法使他們心滿意足。

11) 他剛獲升遷,位高權重,但卻想全權在握,得隴望蜀,真不知足!

12) 人家已盡了最大心力幫忙了,我們不好得隴望蜀,再提出別的要求。

13) 人如果慾望無窮,時刻計較,得隴望蜀,生活一定很痛苦。

14) 你今天能有這份工作理當知足,不要得隴望蜀,太貪心了。

15) 賭博是輸了想翻本,贏了想得隴望蜀,於是越陷越深。

16) 一個人在一生內做好一件事已經足以自豪,得隴望蜀誠屬不智。

17) 許多人對名利總不知足,常常得隴望蜀,貪得無厭。

18) 這個惡霸佔了王家的宅子以後,又得隴望蜀地想佔有王家的田產。

19) 基本達到目的,人不能得隴望蜀。

20) 得隴望蜀還真是男人的本性啊,就連自己也不例外。

21) 這個自然,能夠晉升一級都萬分感激了,哪裡還會得隴望蜀啊!

22) 公子真是得隴望蜀,豈不知一山難容二虎。

23) 得隴望蜀,總想獲得更多,最後卻是把所有的東西都丟掉了。

24) 有一個詞語叫得隴望蜀,說的是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很不幸,唐宋也是這類人。

25) 你難道還不瞭解我嗎?我是那種見異思遷得隴望蜀的人嗎?

26) 所以他們這一代人當中,一半以上的都離婚,都得隴望蜀騎馬找馬。

27) 叫驢眼中閃過一抹得意的神色,人就是這樣,得隴望蜀,在他還在廢柴的手下掙扎求存的時候,他只想著能夠保住自己的地盤。

28) 心緒也是如此,有一想十,得隴望蜀,慾望如雨後野草,漫延只是因為缺少約束,而約束除了內心的修為,還有就是社會的力量。

29) 羅藝的能量如此之大,讓他不由得產生了點得隴望蜀的念頭,略略的`想了想,決定把心中所想提出來,就算不答應,反正也沒什麼損失。

30) 走,雷哥帶你去個好地方,保你得隴望蜀。

31) 胡說什麼呢,哎男人吶總是得隴望蜀!

32) 劉三鬥得隴望蜀,就盼著這個機會。

33) 有了點滴的巫力,吳恆就得隴望蜀,又打起了巫術的主意。

34) 凌雲曾告訴他修煉要一步一個腳印,萬不可得隴望蜀,要努力打好紮實的基礎,紮實的基礎是很重要的事情,凌天自是不會忘記這些。

35) 中高階車市場,關於外鄉品牌而言,簡直是一個禁區,此無消費者看法的成績,但次要照舊廠家沒有真正拿得隴望蜀出手的作品,楚置信,只需產物。

36) 那就算了,得到灼厥刀已經是莫大的榮幸了,我確實不該得隴望蜀。

歷史的典故 篇7

戰國末期,秦國日益強盛。秦昭王見楚王無道,國力衰微,有機可乘,立即命大將白起攻打楚國。不久,楚國京城陷落,接著白起又在山西上黨地區的長平大敗趙軍。秦軍軍威大振。

長平之戰後,白起又率得勝之師,移兵魏國,將魏國京城大梁鐵桶般地圍了起來。魏國朝野一片驚慌,不知如何是好。魏王召見蘇厲向他請教。

蘇厲說:“秦國早就有滅掉六國的打算,事情很難辦。不過,我願意去見周天子,也許周天子能阻止秦國繼續用兵。”魏王聽了蘇厲的話,心中升起一線希望。

蘇厲馬不停蹄地趕到周天子住的洛邑,對周赧王說:“白起善於用兵,秦昭王派白起攻佔了楚國,又連敗趙國、韓國,目前又將魏國京城大梁圍住。如果大王您再不制止,只怕周朝的天下有傾覆的危險。”

周赧王覺得蘇厲說得挺對,就派人對白起說:“如今將軍已經立下了大功,應當馬上託病退兵,急流勇退,不然一旦戰敗,就前功盡棄了。”

白起根本不把周朝使者的話當回事,仍然對魏國發動猛烈的.進攻,結果大獲全勝。

可是,白起雖然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秦昭王后來卻聽信讒言,不僅罷了白起的官,還逼迫他自殺。白起果然是前功盡棄。

◎成語釋義

形容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費。

◎故事出處

《史記·周本紀》:“今又將兵出塞,過兩週,倍韓,攻樑,一舉不得,前功盡棄。”

◎出處譯文

現在您又帶兵出塞,路過東西兩週,背對韓國,攻打大梁,一旦戰敗,就前功盡棄了。

歷史的典故 篇8

公元200年,曹操派遣手下大將劉岱和王忠倆人率兵前去討伐劉備。劉岱和王忠不敵劉備,曹軍以失敗告終。曹操得知後,決定親自率兵前去討伐劉備。劉備難敵曹操的攻擊,兵敗而逃。劉備下屬關羽被曹操所擒獲,不得不投身到曹操的軍營。

曹操早已聽聞關羽的威名,便獎賞了給了關羽大量的物品,並任命關羽為偏將軍。袁紹和曹操在白馬作戰時,曹操親自率領張遼和關羽前去迎戰。顏良是袁紹軍營中勇猛的將士,關羽騎著馬在千軍萬馬中將顏良的頭顱割下。面對來勢洶洶的官員,袁紹軍營中沒有一位敢出來與關羽抗衡的將士。隨後,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曹操早已得知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他不想讓關羽前去劉備軍營,曾以各種方法挽留關羽,但是關羽依然不為所動。曹操曾經派遣張遼前去打探關羽的心意,關羽告訴張遼說,曹操對他很好,但是自己已經承受劉備的厚愛在先,恐怕要辜負曹操的.美意了。關羽隨即告訴張遼說,等到幫助曹操立下大功之時,自己便會離開曹營,前去劉備隊伍。張遼將關羽的心意秉明曹操後,曹操反而大肆賞賜關羽。面對曹操的執意挽留,關羽留下一封書信便離開了曹營。曹操手下大將勸告曹操殺掉關羽,但是曹操認為能人志士,各為其主,這不能成為殺害關羽的理由。這件故事流傳到後世,百姓稱為“千里走單騎”。

歷史的典故 篇9

一、不求甚解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末年的著名詩人,他開創了田園詩體,開闢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另一種境界。在看透了官場爾虞我詐、黑暗的醜惡內幕後,陶淵明尤其喜愛清靜閒散的田園生活。他在勤勞耕作之暇,或與好友飲酒暢談,或在家裡讀書吟詩,生活十分愜意。他家門前有五棵大柳樹,因此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28歲那年,他寫了一篇《五柳先生傳》,也就是他自己的小傳。在《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寫道:“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說:先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為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閒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但對所讀的書不執著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

讀書只求知道個大概,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花時間。今天形容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二、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他這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儘管如此,從小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凶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縣吏說:“我們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

於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八十多天後,就離開衙門,收拾行裝,返回家鄉,從此過起隱居生活。對於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過著世外桃源一樣的清閒生活。

三、葛巾漉酒

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四、無絃琴

陶淵明有一張不加裝飾的琴,這琴沒有琴絃,每逢飲酒聚會的時候,便撫弄一番,來表達其中意趣。

五、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採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六、量革履

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七、顏公付酒錢

顏延之在當劉柳後軍功曹這個官職時,曾經在尋陽和陶潛交情很好。後來顏延之在始安郡這個地方當官,在經過陶潛住的地方時,便天天去陶潛家。要走的時候,顏延之留下二萬錢給陶潛,陶潛全部把錢送到酒家,以便以後去拿酒方便些。無論什麼人,去造訪陶潛,他有酒的時候便設酒宴一起飲酒,如果陶潛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說:“我喝醉了,想去睡覺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這樣。

八、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淵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九、辭官歸隱

淝水一戰的勝利,謝安雖然為東晉獲得了暫時的喘息時機,但是,從此東晉王朝更加急劇地衰落下去,內亂不止,動盪不安。公元年,桓溫的兒子桓玄佔領了長江上游,發兵攻入建康,廢掉晉安帝,自立為帝。三四個月後,北府兵將領劉裕擊敗桓玄,迎晉安帝復位。從此,東晉王朝只剩下一個空殼了。

陶淵明,一名陶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時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

儘管如此,陶淵明從小還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了寡言少語、厭惡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這種個性影響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當中斷斷續續地做了幾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歲時,陶淵明才謀得江州祭酒一職,卻因忍受不了官場的繁文縟節,早早辭了職。在家閒居了五六年後,三十五歲時,到了荊州,在刺史桓玄屬下當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親去世辭職歸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淵明終究是名將的後代,官場裡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當他四十一歲時,又被推薦到彭澤(今江西九江東北)當了縣令。

好不容易在彭澤當了幾十天縣令,一天,陶淵明得到一個訊息:東晉的權臣劉裕已封自己為車騎將軍,總督各州軍事;這個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奪取皇位了。

陶淵明預感到晉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他十分灰心,便離開衙門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見陶淵明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不好多問。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淵明卻不動筷,仍然坐在那裡嘆氣。過了一會,陶淵明冷不丁地說:“我想辭職回家鄉!”

翟氏一聽就知道他又在官場上受氣了,因為像這種辭職回家的話,陶淵明不知講過多少次了。幾個月前,陶淵明曾想辭職,還是翟氏提醒他,上百畝官田就要種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後再辭職吧。當時陶淵明總算聽了妻子的話,口氣緩了下來。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來勸他,陶淵明聽了以後,長長嘆了一口氣:“唉,真沒辦法,難道我還是要做糧食的奴隸!”在翟氏體貼的慰勸下,陶淵明這才舉起了酒杯。

時局的因素,加上陶淵明一副傲骨,他的辭官念頭始終沒有打消過。一天,衙役來報:過幾天郡裡派的督郵要到彭澤來視察。那個督郵陶淵明認識,是個專門依仗權勢、阿諛逢迎,卻又無知無識的花花公子。陶淵明想到自己將要整冠束帶、強作笑臉去迎候這種小人,實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氣又發作了:“我怎麼能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種卑鄙小人折腰呢?”

於是,陶淵明離開衙門,板著臉回到了家,衝著翟氏:“收拾行裝,回鄉!”

翟氏告訴他,稻穀只差幾天就要收割了。

“隨它去吧!”這回陶淵明已經鐵了心要辭職了。翟氏問清原由後,也就不再勸說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裝。

第二天,陶淵明乘船離開了彭澤。他出任彭澤令,在任僅八十餘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終於結束。

從此,陶淵明在家鄉過著隱居生活。對於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辭官後,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他歸田後的二十多年,是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歸田園居五首》、《桃花源記》、《飲酒二十首》、《輓歌詩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記》更體現了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高度。詩文中通過虛構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繪成一個鮮花盛開,綠樹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織,祥和無憂的安定社會。陶淵明以此寄託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對當時混亂時世、黑暗政治現實的不滿。

歷史的典故 篇10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任城縣廳壁記》中讚揚濟寧:“青帝太昊之遺墟,白衣尚書之舊裡。土俗古遠,風流清高,賢良間生,掩映天下。”可見,濟寧歷史上出現過不少“風流清高”、“ 賢良”之士,其中的“白衣尚書”鄭均又是代表性人物。

史書上說,“鄭均,字仲虞,東平任城人也。喜研《尚書》,好黃、老哲學。淡泊無慾,清靜自守,不慕遊宦。”他的哥哥在縣衙裡做掌管巡察緝捕的小官,經常收受禮物,鄭均多次勸阻不聽,決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他,便去給人家做傭人,辛辛苦苦幹了一年多,將掙得的錢財全部送給兄長。並說:“財物用盡可以再去掙,當官不清白,終究會被拋棄。”哥哥大受感動,從此清廉。

哥哥去世後,鄭均又承擔起撫養家境貧寒的寡嫂孤侄的責任。其間,以“舉孝廉”為己任的地方官員召他出來做官,他常稱病在家。直到建九年級年(公元78年),司徒鮑昱召他到朝廷任職,他才不得不應召。建初六年(公元81年),公車(朝廷官署名)又特地徵召他,升遷為尚書,協助漢章帝處理政務。章帝對他直道如矢、敢言直諫的品格,十分敬重,多次採納他的逆耳忠言。後來,鄭均稱年老有病,主動請辭尚書職位,章帝又授他議郎一職。他以病重為由,決然脫下官服,掛冠而去,迴歸任城故里。

元和元年(公元84年),漢章帝詔告東平郡守,對回到家鄉的鄭均進行褒獎賞賜。詔書上,章帝稱讚鄭均青年時“安貧”、“恭儉”;任尚書時勤於政務,抱病工作;到了老年,愈加堅貞不移地“守善”,對自己毫不懈怠,保持了晚節。因此賞賜他谷千斛,每年八月有長吏到他家中慰問,賜羊、酒。第二年,漢章帝對他給予了更重的超高規格的`褒獎。這一次不是下詔委派地方官進行,而是漢章帝不顧路途漫漫、舟車勞頓駕臨任城,親至鄭均家中,當面賜其終身享受尚書的俸祿。

古代未出仕的人所穿的衣服稱為“白衣”。鄭均病休還鄉,本已成了“白衣”,但復受皇帝恩賜尚書俸祿,故留“白衣尚書”美名。

歷史的典故 篇11

莫泊桑寫《羊脂球》

左拉曾這樣描述過他的學生——法國大作家莫泊桑:"他往往一下午洗耳恭聽我們的談話,眼睛明亮而含笑,老半天才斗膽插上片言隻語。誰也不曾料到,這個佈滿歡快朝氣的年輕人後來竟一舉推出了《羊脂球》——那個滿含柔情、譏嘲和勇氣的完美無缺的作品。他默默地聽我們的談話,然後他的作品源源而出,顯出了爐火純青的'功力。"完全可以說,《羊脂球》的享譽文壇,是謙虛好學的結果。

歷史的典故 篇12

【詞彙】白虹貫日

【注音】bái hóng guàn rì

【釋義】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古人認為人間有不平凡的事,就會引起這種天象的變化。後引義為有較大變革發生之前上天所降示的吉凶之徵兆。實際上這不是虹而是暈,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 “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生異常事情的預兆。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示例】1、當代·殷謙《天廷祕傳》:“卻說三界初定,天鬥靜養數日,精氣旺盛。時,女媧奉召前往玉京宮覿見天鬥,為玉京宮美景折醉,但見玉京宮外雲蒸霞蔚,白虹貫日。”(殷謙·《天廷祕傳》第二回)2、且休說~,青龍藏池。(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異常的現象。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派的劍招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韓國大臣嚴遂與相國韓傀結下怨仇,他到齊國去找屠狗為業的聶政去刺殺韓傀。聶政待母親去世後,為報答嚴遂的知遇之恩,就獨身仗劍闖入戒備森嚴的韓傀府並刺殺了他,然後自我毀容自殺,傳說當時有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

歷史的典故 篇13

英文裡的University(大學)一詞來源於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羅馬法中的一個法律術語,意指社團或法人。

11世紀80年代,人們在義大利的一座圖書館中發現了羅馬法典的原稿。接著,一些學者開始在義大利的'波倫亞講授羅馬法。歐洲各地的青年學生聞訊紛紛趕來,合資聘請這些學者教課。但是,這些外國學生在義大利處處受到歧視。學生們為了對付不測,就按種族成立了20多個“同鄉會”,然後又分別聯合成兩個社團,這種社團在法律上被稱為Universitas。社團的成立使學生們取得了權利主體的地位。學生社團同教師簽訂契約,就課程設定、授課時間、教材發放、學費款額等問題達成具體協議。教師的酬金由學生在課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學生們覺得哪位教師不稱職,就聯合抵制他的課,拒絕支付酬金。如果教師在打上課鈴後不立即開講,或在打下課鈴前提前下課,就會被學生社團罰款。學生社團還有權審理其成員間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從而使外國學生成了社團內部的公民。從此,University就成了學生自治機構的名稱,後來逐漸引申出“大學”的含義。

在我國,“大學”一詞最早見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學》從《禮記》中抽出,單獨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成為“四書”之一。

“大學”一詞現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

歷史的典故 篇14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開啟一看,裡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做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兩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孟姜女的故事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範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裡跑了出來。他跑得口乾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裡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院牆。原來這院牆裡是孟家的後花園。這工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剛要喊,範喜良就趕忙鑽了出來,上前鞠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範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範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範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理,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範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一表人才,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範喜良一提,範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荒馬亂,三天兩頭抓民夫,要定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兩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兩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夥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範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孟姜女實在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蹚過一道道的水。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髮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颳著風也走,下著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gā)旯(lá)就睡了。夜裡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風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筋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甦醒過來,才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擀湯下麵,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著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我知道你找丈夫心切,可你身上熱得像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你走嗎!你再看看你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裡唸叨:“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範喜良在哪裡嗎?”打問一個,人家說不知道。再打問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問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著她找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範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夥說:“是!”

“範喜良呢?”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孟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髮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範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範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屍首呢?”

大夥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裡頭了!”

大夥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見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見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著,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像天崩地裂似的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麼多的白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釦,認出了丈夫的的屍骨。孟姜女守著丈夫的屍骨,哭得死去活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