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歷史典故集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7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典故吧,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典故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酒的歷史典故集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1

西晉末年,中原經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後,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紛紛舉家南遣,渡江而南的佔十之六七,史稱“衣冠渡江”。

南渡後的北方士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常心懷故國。每逢閒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名士周顗嘆道:“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在座眾人感懷中原落入夷手,一時家國無望,紛紛落淚。為首的大名士王導立時變色,厲聲道:“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人聽王導這麼說,十分慚愧,立即振作起來。

這裡的江河之異,是指長江和洛河的區別。當年在洛水邊,名士高門定期聚眾舉辦酒會,清談闊論,極興而歸,形成了一個極其風雅的傳統。此時眾人遙想當年盛況,不由悲從中來,唏噓一片。王導及時打消了北方士人們的消極情緒。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會。後世詠歎國破家亡的詩詞歌賦裡常常見到的.“風景殊異”、“新亭會”、“江河”,就是來自此次新亭會。

這次新亭酒會對東晉政權的建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北方士人是組成東晉司馬睿政權的重要力量,此次酒會上王導打消了眾士人的萎靡頹廢之態。後來,眾士人團結起來,使東晉政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很快建立起來。名相王導也被時人稱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2

醉打金枝是“酒壯慫人膽”的典型例子。與醉打金枝相關的酒局實際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講的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在家宴後,借酒壯膽而痛打老婆昇平公主的故事。

且說昇平公主嫁到郭家後,不改往日金枝玉葉的做派,動不動對丈夫和公婆發脾氣。一般說來,中國傳統社會裡媳婦見了公婆是要行大禮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兒,是君,公婆雖是長輩也是臣,所以那時郭子儀夫婦反過來要向公主下跪。

郭曖對此十分不滿,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禮,自己豈非矮了兩輩下去?平日在頤指氣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這天,郭曖心裡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幾杯。當即要求昇平公主應該遵守婦道,給郭子儀夫婦行下跪禮,結果被昇平公主嚴詞拒絕並遭到當面訓斥。此時,這酒是壯膽藥,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曖藉著酒勁,也不顧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臥室飽以一頓老拳,打的公主滿臉開桃花。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孃家皇宮大院裡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訴。郭子儀連忙把兒子捆起來送到皇宮請罪。最後,在皇帝和郭子儀的調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這個郭曖為天下所有懼內男人出了口惡氣。俗話說,小夫妻打架不記仇。儘管這場家庭糾紛鬧騰的動靜兒挺大,結果卻皆大歡喜,郭曖和昇平公主的.感情從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飛。這昇平公主從此變得賢淑無比,有不少世人稱讚的事蹟流傳下來。仔細思量,要不是那場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頓老拳,怎會有這樣歡天喜地的大結局?我們要堅決反對家庭暴力,但有時也不得不承認拳頭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議袞袞諸公,家中若有河東獅吼,不妨領貴夫人去老舍茶館看場京戲《打金枝》,當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鍋頭壯行。

因為是戲說,大路談及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其實歷史上的著名酒局還有很多,如秦趙澠池之會、東晉蘭亭會、韓熙載夜宴、關雲長的單刀會、初唐騰王閣壽筵、明朝五女拜壽家宴、座山雕的百雞宴等等等等,這篇文字尚不及萬一。酒後塗鴉,各位原不必當真。自古以來,不可因酒廢事,才是正途。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3

“杯酒釋兵權”是一個著名的酒局,也是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話說宋代第一個皇帝趙匡胤自從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榮登大寶,從昔日重臣搖身一變成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龍椅之後,趙匡胤卻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擔心歷史會重演這一幕,以後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當年的作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趙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將的兵權。於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武將飲酒。酒席上趙匡胤效小兒女情狀,象失戀了一般唉聲嘆氣個不停。眾人問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擔心他們手握重兵日後會造反。他們只好告老還鄉以享天年,並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他們的兵權從此被徹底解除了。在969年,又召集節度使王彥超等宴飲,解除了他們的藩鎮兵權。這也開啟了宋朝數百年重文輕武的國家體制。宋太祖的`做法後來一直為其後輩沿用,三軍統帥常常是個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防止兵變,但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xx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以至宋朝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連連敗北。

在古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向來有效,拳頭就是硬道理。宋朝在這方面的表現在歷史上提供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範例,或者說是反面教材。若論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宋朝遠勝秦漢,甚至與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讓。然而宋朝的軍事實力卻不敢恭維,屢屢被起步於奴隸社會的遼、西夏、金、蒙古所擊敗。這種國富兵弱的格局,最後終於導致了宋朝的滅亡。可見,生存權都保證不了,一切都是白搭。所有這些後果,都起始於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所以這一場酒局,雖然政治影響力極大,但在大路眼裡,由於它的負面作用,無論如何是不能讓它進入前五的。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4

1、文君當壚:

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富家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剛守寡不久,非常愛慕司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來到臨邛,把自己的車馬全部賣掉,買下一家酒店,做賣酒生意。並且讓文君親自主持壚前的酌酒應對顧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犢鼻褲,與僱工們一起操作忙活,在鬧市中洗滌酒器。

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夫妻愛情堅貞不渝的一段佳話,臨邛也成為釀酒之鄉。

2、王羲之蘭亭流觴:

王羲之素有“書聖”之稱,他最為後人所稱道的.《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會稽山陰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揮毫書寫詩序,既著名的《蘭亭集序》,王羲之適逢酒酣,趁興揮筆,瀟灑自如,寫下這絕代書法佳作。

3、清聖濁賢:

三國魏初建時,曹操嚴厲禁酒,人們只好私下偷著飲酒,但諱言酒字,故用"賢人"作為"白酒"(或"濁酒")的隱語,用"聖人"作為"清酒"的隱語。清聖濁賢演變成一個典故。還有一個"青州從事,平原督郵"的成語,也是美酒和惡酒的隱語。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桓溫手下的一個助手善於辨別酒的好壞,他則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青州是一個地名,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喻"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後,酒氣可以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喻"膈",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氣只能通到膈部。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5

話得從頭說起,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其子孫亮繼位,由幹後宮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繼位,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荒淫、殘暴、濫殺,孫皓的罪惡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罄竹難書。相貌堂堂的好青年怎麼就變成一個惡魔了呢?有人分析,這是他小時遺留的恐懼種下的禍根。父親當了太子,後被廢又被殺。全家的境況急轉直下,從天堂跌到地獄,他從小顛沛流離、擔驚受怕,嚐盡世態炎涼。而對他家下毒手的,又是血緣最近的親人,心中的`仇恨無以言說。

他戴上了面具,小心翼翼,實際靈魂已扭曲變形,變得乖張暴戾。等他掌握生殺大權,能呼風喚雨,曾經壓抑的憤怒終如火山爆發,有悖常論的瘋狂,才能讓內心得到發洩和滿足。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6

貴妃醉酒歷來被公推為中國傳統四大美人圖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楊貴妃美中見醉,醉中見美,與太監宮女們演了一出好戲。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選。

卻說這天傍晚,皇宮院內涼風習習,皓月當空。唐玄宗與楊貴妃本來相約在百花亭品酒賞花,屆時玄宗卻沒有赴約,而是移駕到西宮與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雖然景色撩人慾醉,楊貴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悶悶獨飲,喝了一會不覺沉醉,邊飲邊舞,嘴裡唸叨著“李二郎你枉為人君,說話不算數……”萬般春情,此時竟難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腸,立時便醉。一時春情萌動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對高力士等一干太監宮女,楊貴妃頻頻作出種種求歡猥褻狀,倦極才怏怏回宮。

《貴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戲。據說《貴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崑曲。原曲目中楊貴妃大醉後自賞懷春,輕解羅衣,春光乍瀉。當然高力士們不解這種風情,倒也無傷大雅。後來梅蘭芳同志親自出手,以霹靂手段對這部作品做了“去汙化處理”,所有少兒不宜內容統統被切掉了。於是,《貴妃醉酒》也就從當初的xx變成了今日8歲以上孩童也可觀賞的正劇。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7

1、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

宋太祖親自出徵,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

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裡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讚賞趙普說得好。

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說:“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說:“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裡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乾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裡,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閒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度使到京城來朝見。宋太祖在御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麼繁忙,還要你們幹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介面說:“我本來沒什麼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

也有個節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歷誇說了一番,說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說:

“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幹什麼?”

第二天,宋太祖把這些節度使的兵權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2、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現在晉朝陳壽寫的《三國志。韋曜傳》裡,“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

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於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

哪知屍骨未寒,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廢太子孫和的兒子,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他是孫休的侄子。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孫皓不知感恩戴德,上臺不到3個月就要了這兩個“顧命”的命,因為,他聽說這二位見他性情粗暴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後悔立他為君的意思。

其實一點不錯,這孫皓就是一個好酒之徒,經常擺酒設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個規矩:每個人以七升為限,不管你會不會喝,不管你能不能喝,甚至不管這酒是不是進了肚子,七升酒是必須見底的。如果按照現在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會喝爆肚皮的。可是陳壽的《三國志》是這麼記載的,這裡照抄無誤。

群臣中有一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難為他了。就算他的嘴是個大漏勺,也漏不掉這麼多啊。孫皓是個暴君,說一不二,動輒殺人,但是對韋曜卻格外照顧,看著他喝不動了,就告訴人悄悄給他換上茶,這韋曜是何人?他原來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也就是太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地位相當特殊。而且當時韋曜正奉命寫孫河的回憶錄,孫皓還指望著他在裡面美言自己幾句呢,當然也不想看他一個人喝不下酒攪了大家的興,就偷偷使出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韋曜碰到的是個嗜酒如命,貪圖享受的平庸幼稚糊塗之主。孫皓竟把宴會演變成了"過家家","皓每於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虐公卿,以為笑樂。"韋曜認為這樣下去,"外相毀傷,內長尤恨",徹底墮落的孫皓不聽韋曜的勸阻,最終,孫皓被惹火了,公元273年,孫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處死。

這樣一個暴虐的君主,當然不能治好國。280年,吳國為西晉所滅,孫皓也做了俘虜,被遣送到了洛陽,受封的爵位是“歸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樂公”還要低!這個殘暴無能的傢伙苟延殘喘了四年,病故洛陽,時年42歲。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8

典源出處

《漢書·楚元王傳》:“初,元王敬禮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li)。及王戊即位,常設,後忘設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稱疾臥,申公、白生張起之曰:‘獨不念先王之德與?今王一旦失小禮,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稱“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與久處!豈為區區之禮哉。’遂謝病去。申公、白生獨留。王戊稍淫暴,二十年,為薄太后服私奸,削東海,薛郡,乃與吳通謀。二人諫,不聽,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舂於市。”

釋義用法

漢高祖劉邦分封其弟劉交為楚元王,劉交少時與魯地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學詩,劉交封楚王后,以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很尊重他們,因為穆生不飲酒,每次宴會,都特地為穆生準備甜酒。及到其子劉戊繼位,漸漸忘了為穆生備甜酒。穆生說,可以離開了,不備醴酒,王已無尊敬之意,不去,會把我鉗在市上。申公、白生不願走,穆生自己稱病離去。後來申公、白生諫阻劉戊謀反,劉戊不聽,將兩人鎖在一起,罰他們在市上舂米。後以此典指人明事見機,全身遠禍;也以“置醴”等指受到禮遇。

用典形式

【市鉗】金·元好問:“瓢飲不甘顏卷樂,市鉗真有楚人憂。”

【置醴】宋·劉筠:“食魚齊上客,置醴漢元王。”宋·陳師道:“向來置醴蒙殊遇,此日彈冠愧少留。”

【申公鉗】宋·陸游:“方逃申公鉗,已取卞和刖。”

【忘設醴】宋·辛棄疾:“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清·嚴啟煜:“豈類穆生忘設醴,自傷伍員久吹簫。”

【畏楚鉗】宋·陸游:“老人本是山中客,掃跡無非畏楚鉗。”

【楚人鉗】宋·陸游:“拙宦雖無齊虜舌,早歸亦免楚人鉗。”

【穆生機】宋·蘇軾:“寂寞申公謝客時,自言已見穆生機。”

【穆生醴】宋·蘇軾:“哀哉若魚竟坐口,遠愧知幾穆生醴。”

【楚筵辭醴】唐·杜甫:“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

【穆逃楚難】唐·李白:“穆逃楚難,鄒脫吳災。見機苦遲,二公所咍。”

【古人稱逝矣】唐·杜甫:“古人稱逝矣,吾道卜終焉。”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9

東吳一個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們悲慘命運的縮影。

他叫韋曜,博學多才,為人正直。孫休就很賞識,但寵臣張布忌憚他,總是搬弄是非,說他壞話。孫休為了保全張布的面子,一直沒有重用他。

等到孫皓即位,初期很賢明,韋曜一路升遷,封為高陵亭侯,任中書僕射(中書令的主要屬官)。孫皓嗜酒,常常從早喝到晚,還有一個恐怖的規定,不論宴會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設了一個最低限。如果換算成現在量,接近3斤(度數沒有現在高)。哪個喝不掉就硬灌進去。

韋曜的酒量很小,孫皓對別人都不寬容,對韋曜卻特別優待,擔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從,替韋曜倒酒的`時候換成茶,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來。

韋曜很感激孫皓,決定報答他。於是忠心耿耿,經常向孫皓提出合理化建議。孫皓氣得不行,對你這麼好,反而在我耳邊聒噪。臉色越來越陰沉。此後在酒宴上,對待韋曜,不僅不再換成茶,反而強迫他多喝酒。

孫皓有個變態的愛好。大家喝得面紅耳赤時,孫皓隨意點一個大臣,大家輪流說說他有什麼短處。如果這個短處,孫皓不以為意,那一笑而過。如果這個短處讓孫皓聽了極不爽,那這個大臣當場被抓或被殺。

大臣們都崩潰了,參加宴會如同上了刑場,不揭發,要自己命;揭發了,要別人的命。韋曜看不下去,勸孫皓取消這個規定,孫皓不想跟他囉嗦了,讓他到閻王那裡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獄,隨即殺死,親人家屬全部流放。

東吳人心惶惶。但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孫皓在位第二年就宣佈了一個無比荒唐的決定,舉國上下,都驚得瞠目結舌。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10

孫皓在內殺美女,在外殺大臣,沒有理由沒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孫皓殺人的方式很多,剝人臉皮,挖人眼睛,多種多樣,殘酷至極。

中書令(幫助皇上在宮廷處理政務)賀邵因為中風,不能說話,也沒有辦法上朝。孫皓懷疑他裝病,命人嚴刑拷打,割斷他的頭,燒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會上喝醉了,孫皓懷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見他。王蕃這個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態,在孫皓面前強裝鎮定。孫皓看他舉止正常,認定他是裝醉,立即處斬。然後,孫皓率群臣出宮登到山上,命令親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頭拋來拋去,最後人頭完全粉碎。

酒的歷史典故集合11

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飲灑風尚,從周朝就開始盛行了,並且在各諸候國中,楚國是最負盛名的。楚國人嗜好飲酒,不僅在《楚辭》中有許多文字的描敘,先秦文獻《左傳》中關於楚人飲酒的記錄也很多。

楚人的酒習俗可見南方酒文化之端倪。《左傳》成公16年載:楚晉戰於鄢陵,雙方酣戰一日,晉軍秣馬歷兵,準備明日再戰。楚王“聞之,召子反(司馬)謀。轂陽豎獻飲於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見。”結果楚軍因主將醉酒不能作戰,只好連夜撤退,子反酒醒後受到楚共王和令尹子重的責罰,不得不引疾自刎。屈原正是總結許多的歷史教訓後,所以在他任左徒期間,能為楚王入同與王圖議政事,決定嫌疑;出則監察群下,應對諸候。屈原也才能“眾人皆醉我獨醒”《魚父》。

《楚辭·東君》:“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謝天狼;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東君”是楚人尊崇的太陽神。“東君”射殺天狼得勝而歸,人們為之舉行了慶功宴,東君就高舉北斗為杯,痛飲佳釀。在屈原的筆下,楚人飲酒的豪氣躍然紙上,也足以驗證了詩人的誇張手法,已達爐火純青之地步。楚人的嗜酒,其實為楚人酒神精神的一種顯現。

《楚辭·招魂》在講述盛宴時曰:“靦鱉炮羔,有拓漿些”。“瑤漿蜜勺,實羽觴些”。“挫糟凍飲,酌清涼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拓漿”就是甘蔗汁,《漢書。郊祀志》曰:“泰尊拓漿折朝醒”。是指助酒,解酒的甜飲料。“瓊漿”、“瑤漿”二詞,清代胡文英《屈騷指掌》解釋為白酒和紅酒。如果按這段辭所說:瑤漿盛於“羽觴”,形似鳥狀的酒杯,注滿了瑤漿;瓊漿盛於“華酌”,酌就是從酒樽(或是酒甕)提酒用的酒鬥,華酌的“華”在這裡理解為花,華、花古代通用字。五臣雲:“華酌,謂置華(花)於酒中”。由此看來,“瓊漿”就是摻入了桂花(或菊花或玖瑰花)一類芳香型植物花朵的.紅酒(或甜酒)。《九歌》中提到的兩種美酒:“奠桂酒兮椒漿”,桂酒、椒漿當是摻入了桂花、椒花植物的紅酒,是以為證。此時此刻,浮現在我們腦海裡的場景是:各種各樣的名酒、美酒和飲料擺放在宴席上,人們爭相你斟我酌,舉起酒杯、相互把盞,喝酒唱歌,手舞足蹈。大家都喝醉了,就把醪糟瀝渣(挫糟),把汁子冰凍一下,然後再喝(凍飲),那樣可以醒酒(清涼)。正好應了現代一句俚語:“酒醉還需酒來解”,也正如“解鈴還需繫鈴人”一樣。不管是舉行宴會還是祭祀亡靈,都可以證明楚人嗜酒的風氣。

《楚辭》對中國酒文化的貢獻不能小視。《左傳》成公十二年載:晉卿郤至訪問楚國,“楚子享之子反相,為地室而懸(編鐘)焉。至將登。金奏作子下”。楚宮地室除用作“地下音樂廳”外,還常是皇宮貴族們聚眾夜飲狂歡的場所。《招魂》曰:“鏗鍾搖簴,揳梓瑟些。娛酒不廢,沈日夜些”。這段文字向我們真實地描述了當時楚國貴族們燃起明燭,飲酒作樂沒完沒了。那場面是:“女樂羅些。陳鍾按鼓,造新歌些。涉江採菱,發揚荷些。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娭光眇視,目曾波些《招魂》”。撞起編鐘敲起鼓,歌妓舞女齊登場,新編的歌兒唱完《涉江》又唱《採菱》,一曲《揚荷》舞姿伴清唱,美女們早已醉意朦朧,兩頰嬌顏紅暈勝似海棠,男女們都眉來眼去,暗送秋波。“士女雜坐,亂而不分些。”《招魂》男女之間相錯雜坐,一點禮數也不講了,可說是喝的天昏地暗,難分白天黑夜,好一副醉生夢死的景象。推測其地點很可能就在地室(地下音樂廳)中,因為那種場面在地室中可以避人耳目,更可放蕩不羈。看來地下音樂廳不是現代人的發明。看著江陵擂鼓墩出土的那高大的冰酒鑑時,我們不能不為楚人的豪飲而驚歎了。楚人的好樂與豪飲,表現著楚人的放縱不拘,那都是酒神醉意的產物。

“蘭膏明燭,華燈錯些。結撰至思,蘭芳假些,人有所極,同心賦些。酎飲盡歡,樂先故些。《招魂》”。在華燈錯麗的場所,一些文人墨客藉助醉意興志,正是詩興大發之時,各自發揮自己的特長,有作詩的,還有作賦的,還有說文的,總之撰寫的詩文賽過蘭花香幽。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酒出詩”的雅語。把酒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屈原乃第一人也。

《楚辭。大招》曰:“四酎並孰,不澀嗌只;清馨凍歆,不歠役只;吳醴白櫱,和楚瀝只;魂乎歸來,不遽惕只”。朱熹《楚辭集註》曰:“酎,三重釀酒。秦月令曰:春釀之,孟夏始成。漢亦以夏釀,八月乃成。此雲四酎,則是四重釀矣。”四酎,則是以三重之酒為水再釀而成的度數很高的醇酒。這麼好的美酒喝起來,味道甚佳,清新爽口,又不苦澀。把吳國用白酒麴釀成的醴酒,和楚國釀造出的清酒—楚瀝,配起來喝真是別有一番風味,同時你也不要擔心酒不夠。《大招》這段文字向我們透露了許多古代資訊:一是楚國人早已掌握了熟練的釀酒技術了。並且能夠釀造出上等好酒。二是楚人當時已經懂得了勾兌酒的方法了。三是楚人飲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四是楚人飲酒不亞於殷人嗜酒的習俗。

熱門標籤